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国**毛片|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软件,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欧美性动态图

| 加入桌面
高級搜索 人才直達
招聘推廣
招聘推廣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服務 » 科技計劃 » 正文

湖北突破體制“天花板”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湖北突破體制“天花板”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日期:2015年04月10日      湖北省科技廳

 

 
    近日,湖北省科技廳透露,2014年湖北省登記重大科技成果1778項,同比增長9.6%;技術合同數21520項,同比增長44.3%;技術合同成交額600.59億元,同比增長43.6%;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設取得新突破,產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
在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2015年湖北省科技廳在“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的基礎上,又相繼啟動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科技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旨在服務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員創業轉化。
1.突破體制“天花板”,釋放創新活力。
我國現行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的規定存在著審批程序復雜、時間長,對參與轉化的成果創造者激勵嚴重不足,定價方式以及其他有關規定與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作用相沖突等一系列問題。
對此,湖北省近年來按照“實惠歸個人,榮譽歸學校,利益歸社會”的原則,大膽碰觸體制“天花板”,對科技成果類無形資產處置方式、收益分配機制進行突破性改革,助推科技成果在有限的“價值窗口期”完成落地轉化、產業化。2014年湖北省在以往利好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湖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資產處置與收益分配實施細則》,規定科技成果轉化資產處置的收入扣除資產處置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后的現金收益,其70%-99%歸研發團隊;作價入股形成的股權,高校院所以榮譽權參股,其股權占作價入股形成的股權的5%,其余95%的股權歸研發團隊。
“如此高比例的收益屬于研發團隊,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此,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郭躍進表示:“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兩種觀念在‘打架’,‘寧可放舊,也不放手’不會造成國有資產表面的流失,但肯定也不會帶來增值;‘與其放舊,不如放手’則可以讓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在市場的主導下,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和效益,充分釋放科技改革的紅利。”
在政策的帶動下,一批由大學教授發起成立的研發公司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2014年年底,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蘇晨教授發起同系的7名教師共同成立了武漢黑蜻蜓工業設計公司。據了解,由蘇晨擔任總經理、其他7名教師做股東的這家設計公司,其前身是黑蜻蜓工業設計中心,隸屬于武漢工業大學研發中心。研發團體獲得了公司95%的股份,學校占公司的股份僅為5%。在科技體制的“天花板”被捅破之后,研發團隊積極性高漲,研發成果成功走出實驗室,實現了與市場的對接。公司成立僅一個多月,簽約項目就達10余項。
2.整合各方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華中科技大學研發的世界首臺數字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PET),技術國際領先,產業帶動效應顯著,能極大促進高端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然而該項目需要投入資金約2.4億元、初期最小規模投資也需6000萬,研發團隊一直苦于未找到資金和資源兼備的投資方而被迫延緩成果的投入生產。“諸如此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形成的重大尖端成果,湖北省還有許多。對此,湖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部門將設立專項投資基金,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同時整合各方資源,促進重大成果在湖北轉化,帶動一大批新興產業的發展。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匱乏的問題,目前,湖北省相繼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項、湖北省天使投資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等。
“目前,湖北開展技術中介服務活動的機構較少,服務功能比較單一,缺乏高素質的技術經紀人才。”湖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轉移中介機構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在過去的一年中,湖北省加大了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的扶植力度,明確規定重點培育100家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每年設立不少于1000萬元的中介服務補助專項資金,支持承擔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任務的中介機構等。
2014年,湖北省先后組織了三場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培訓,培訓技術轉移人員400余人,促成傳統科技機構由原來的單一業務向以科技成果轉化轉移為主的“一條龍”綜合服務轉型。組織三場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專題座談會,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重點支持培育一批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從而誕生出一批專業從事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工作的民營中介機構。同時在各市州、部分高校建立了100家技術轉移服務分中心或工作站,開展中介服務。
2014年,湖北省內活躍的51家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共服務企業數量5386家,解決企業需求5688項,組織技術交易活動589次,促成技術轉移、成果轉化1953項,實現技術交易24.16億元。
2015年,湖北省將著手開展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的建設工作。計劃到2017年, 完成華中網上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華中技術經紀培育中心、華中科技條件共享服務平臺和技術轉移綜合服務市場等六大子平臺建設,建成集技術交易、技術經紀、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等服務為一體的集線上線下有效聯動的共建、共享、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重點子平臺湖北省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系統已完成第一期所有功能的開發,并上線試運行。
3.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
科研成果從躺在高校實驗室里“睡大覺”,到迅速實現與市場對接,創造社會效益,荊楚大地在短短幾年間掀起了一股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浪潮。據不完全統計,科技成果轉化資產處置與收益分配實施以來,武漢東湖高新區已有520多項科技成果入園轉化;在鄂高校、科研院所出臺相關細則38項,新創辦企業243家,轉化科研成果853項。與此同時,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高性能金剛石鍍膜技術、光功率熱分析儀、共聚焦顯微內窺鏡等一批科技成果也已與創投機構達成投資意向。
盡管科技成果轉化前景大好,但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瓶頸問題仍需進一步突破。“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一項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主要取決于四個條件:一是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成果所在單位落實政策的積極性,二是成果具備相當的技術成熟度與市場價值,三是良好的市場環境和企業承接成果的能力,四是成果持有人的意愿與能力。”郭躍進表示。
為加快“創新湖北”建設,湖北省自2015年起將在全省范圍內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該工程以市場為導向,以“出成果、促轉化”為目標,廣泛動員科技管理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企業和投資機構,多方協作聯動,旨在探索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同、運行順暢的科技成果轉化與區域擴散機制,進一步破解制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瓶頸,力爭將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核心區。
該工程本著“系統動員,機制創新,責任明確”三大基本原則,力爭在2015-2017年3年內組織3000項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在湖北省內企業轉化擴散,并實現市州縣全覆蓋。其中,每年組織實施1000項左右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擴散,50項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湖北省內商業化應用。3年內,3000項科技成果帶動社會投資過100億元,促成技術合同成交額過80億元。
[ 創新服務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聯盟在線
文章搜索
 
科研成果
等待您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