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科技廳關于支持高新區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下簡稱《意見》)出臺以來,山東各市及高新區積極推動《意見》貫徹落實,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創新做法,小微企業成長環境不斷優化,支持創新、鼓勵創業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一是加強政策宣講、解讀和培訓工作。各市及高新區通過網站、報紙、電視等媒介,開展了多種形式政策宣傳和解讀,同時通過科技情報機構、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等科技服務機構,進一步對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培訓,加快企業對支持措施的掌握和運用。今年以來,全省共組織各類政策培訓班60余期,培訓人員5000余人,其中小微企業人員4000多人。
二是為小微企業提供多元社會化服務。17家高新區專門設立了小微企業服務窗口,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濟南、淄博、東營、菏澤4家高新區構建了專利服務平臺,為區內小微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咨詢、代理、維權援助等服務;各高新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平臺已面向小微企業開放使用。
三是加快小微企業創新孵化。各高新區以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產業集群等為依托,根據地方產業特點,在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領域加快發展高水平專業技術平臺,通過與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的密切結合,在研發設計、決策咨詢、企業孵化等方面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僅濟南、泰安、煙臺高新區根據自身特色就建設了24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按照“基金+基地+基業”發展模式,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發展。加快建設專業孵化園區、專業性孵化器、小微企業加速器、企業研發平臺等“多位一體”的科技孵化體系,形成小微企業“研發—孵化—加速—產業化”全過程孵化服務鏈條。
四是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各高新區通過建立科技支行、信用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支持;積極開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重點扶持種子期的初創型企業,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僅濟南、青島、煙臺等10家高新區設立創投基金就達到11億多元;大力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拓寬融資渠道,全省已收集具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需求信息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近500家,近百家小微企業進入銀行、擔保公司考察階段,約30家小微企業通過專利權質押獲得銀行貸款或準備辦理質押登記手續。
五是強化對小微企業的人才服務。各高新區通過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人才特區,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平臺等措施,加快各類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院協同創新機制,以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平臺為載體,為小微企業“訂單式”培養技術人才,鼓勵高端人才為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六是提供扶持措施制度保障。各高新區強化政策引導作用,完善政策服務體系,結合《意見》內容,制定配套文件,引導企業科技創新。濰坊市高新區出臺了《高新區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創新券制度。濟南、青島、煙臺等高新區相繼制定了配套措施,從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人才建設等方面,為小微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優化小微企業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