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低甲烷高淀粉水稻領域取得重大開創性研究成果
日期:2015年08月25日 來源:福建省科技廳
日前,世界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主刊發表了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聯合研究成果—低甲烷高淀粉水稻SUSIBA2。該成果首次研究出在水稻不減少甚至增加淀粉產量基礎上,減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這項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在科學成就、國際影響和應用前景方面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是科學理論與方法的獨創。在進入大氣的甲烷中,有7%~17%是由稻田釋放的,全球每年從稻田逸出的甲烷總量高達2500萬噸至1億噸。為破解稻田甲烷減排難題,各國主要通過研究改善耕作措施來提高土壤中的氧氣含量,但這種措施耗時費工,不易實施,且影響水稻生長。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所王鋒所長與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孫傳信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合作,在科技部門支持下,歷經10年不懈探索,從水稻育種入手,借助大麥轉錄因子,有效調節水稻光合作用產物的分配,將光合作用產物更多地運輸到水稻的地上部位,從而促進水稻增產、減少稻田甲烷排放,為破解糧食安全和全球變暖兩大科學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二是該項成果確立了我國在相應科研領域的領先地位。研發這項科技成果的12位署名作者,中國福建占7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所王鋒所長是通訊作者。在國際科學界,通訊作者是項目成果的領軍人物、發起人與設計者。這一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刊登之后,在國際科學界引起熱烈反響并獲得了高度肯定。《自然》周刊同時刊登一篇評論稱,這項研究是“開創性的”;國際權威的美國《科學》雜志也發表評論表示“這是非凡的成果”、“這種低甲烷水稻對甲烷的‘削減是巨大的’”。法新社、德國廣播電臺、瑞典廣播電臺、美國《洛杉磯時報》、新華社、《參考消息》、《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均對此作了報道。
三是有望形成廣闊的應用前景。科研團隊三年田間試驗表明,這項技術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在秋季可減少稻田甲烷排放50%,夏季可以減少90%排放,并且穗粒數、千粒重和籽粒中淀粉含量等產量指標均有增長。
若該成果的應用研究在未來取得突破,選育出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種,按照減排50%推算,預計每年將使全球稻田甲烷減排5000多萬噸,中國稻田甲烷減排1000萬噸,福建稻田甲烷減排30萬噸。這將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