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部長出席第三屆海峽兩岸科技論壇
日期:2015年09月15日 來源:科技部
2015年8月31日至9月1日,由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簡稱“海峽中心”)和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簡稱“李國鼎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科技論壇”在陜西西安成功舉行?萍疾坎块L、同濟大學教授萬鋼,科技部副部長、海峽中心高級顧問曹健林出席論壇。來自海峽兩岸的約300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共聚一堂,圍繞科技計劃管理和科技資源共享、科技與創新創業、防災減災、食品安全等4個議題對兩岸的科技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科技部部長萬鋼、陜西省副省長張道宏、海協會副會長葉克冬、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臺灣科技主管部門負責人、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徐爵民、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等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海峽中心主任孫洪主持。萬鋼部長在致辭中指出,現階段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主要發達經濟體都不約而同加強系統部署、搶占創新制高點;同時,大陸的科技工作也呈現新的發展局面,科技創新受重視的程度之高、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之強都前所未有。最后,萬鋼部長提出從六個方面加強兩岸科技合作,即共同描繪發展藍圖、共同面對全球新格局、共同培育新興市場、共同造福兩岸人民、共同實現民族振興、共同關注青年成長,并重點強調要加強兩岸創業青年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關注兩岸青年人的創新創業。
開幕式后,曹健林副部長作了題為《科創時代 兩岸共贏》的主題報告。曹健林副部長指出,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與新興產業、金融資本、商業模式的融合更加緊密,成為推動各國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在報告中,曹健林副部長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大陸科技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舉措,并為兩岸未來的科技合作提出五點建議:一是構建兩岸常態化科技交流與協商機制;二是進一步發揮兩岸創新交流平臺和高端產業對接平臺的橋梁作用;三是把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兩岸科技合作的重要著力點;四是促進兩岸科技服務業的務實合作;五是助力兩岸青年共創未來。此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馬名杰副部長從經濟學的角度作了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陸創新:進展與展望》的主題報告。
經過兩天的研討,會議達成了推動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的9條共同建議(附后)。
背景:由海峽中心和李國鼎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科技論壇”是首次由兩岸科技主管部門主導,兩岸科技和產業界人士廣泛參與的科技盛會。前兩屆論壇分別于2011年、2013年在北京和臺北召開。每屆論壇都會形成促進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共同建議,旨在引導兩岸更全面、深入地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經過兩岸多年來的共同努力,論壇已經逐步成為兩岸科技產業界人士互動合作的重要平臺,得到了科技界人士的高度認可。
在經濟全球化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兩岸關系進入到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合作領域日趨廣泛,交流形式越發多樣,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實質性合作取得較大進展。包括臺灣大學生到大陸高新區和企業實習、臺灣青年參與大陸創新創業大賽等兩岸青年交流的活動更加活躍。“海峽兩岸科技論壇”、“兩岸產業技術前瞻論壇”等科技交流平臺對于整合兩岸優勢資源、聚焦兩岸熱點問題,提升兩岸科技合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一批海峽科技園區和對臺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設已成為兩岸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同時,近幾年兩岸在半導體照明、移動通信、農業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領域的研發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鑒于兩岸在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具有高度的重疊性、關聯性、互補性,可以預見,未來兩岸的科技和產業合作將實現更大的突破。
--------------------------------------------------------------------------------
附件:
第三屆海峽兩岸科技論壇共同建議
1、繼續推動構建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常態化機制。
2、加強兩岸在科研管理、科研誠信、學術倫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3、持續推動有助于兩岸民生福祉的互補性領域開展科技合作。
4、共同推動防災減災新技術、新方法在災害防御、應對和恢復重建中的應用。
5、加強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與溯源、檢測技術與標準及食品加工方法等方面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6、共同推進科技信息交流和非敏感數據共享,進一步推動兩岸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實驗動物模型等創新資源的交流與合作。
7、鼓勵兩岸科技產業界合作打造優質環境,共同促進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
8、推動大陸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和臺灣育成中心的交流與合作;加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者的交流與合作。
9、促進兩岸科普合作與交流,拓展科普活動的合作領域與范圍,用科普資源推動兩岸的人文交流,推進兩岸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