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耀求,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湖南雙峰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地球化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至1985年北京研究生部礦床學專業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5年8月至1989年3月在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從事礦產地質、基礎地質、資源評價及開發規劃等研究工作。
1987年10月被聘為工程師。
1989年3月至1992年8月在《湖南地質》編輯部從事編審及英文譯校等工作,并兼任湖南地質學會秘書和顧問。
1995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博士學位。
社會任職:
1.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2.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3. 廣東省人口發展功能區專家組副組長。
4. 《環境》雜志高級顧問。
5. 廣東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
6. 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7. 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
8. 政協第九屆和第十屆廣東省委員會特聘委員。
9. 九三學社廣東省委常委。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資源、環境及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前沿項目1項,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廣東省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項目1項。
1.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鎮化遙感綜合調查。
2. 廣東省各地市可持續發展評價與比較方法學研究。
3. 中山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策研究。
4. 粵西南多旋回火山巖-紅土系列的年代及古環境記錄。
科研成果:
1. “廣東省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監測評價綜合研究”,2006年獲廣東省科技一等獎。
2. “秦嶺造山帶巖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3. “海底沉積物類型及其地球化學環境對多金屬結核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1997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二等獎。
4. “湖南省泥盆紀巖相古地理及有關礦產研究”,1993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三等獎。
5. 《廣東可持續發展進程2001》圖書,2003年獲廣東省第五屆 “五個一工程”獎。
6. 《珠江三角洲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著,2005年獲第十屆“中南五省(區)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85篇(SCI期刊論文12篇;國內期刊論文117篇;國內外會議文集或其他論文集論文56篇),出版專著6部。
出版專著:
1. 《海底沉積物類型及其地球化學環境對多金屬結核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黃永樣,楊慧寧,匡耀求,等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7
2. 《廣東可持續發展進程2001》匡耀求,黃寧生,馬憲民,等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1
3. 《珠江三角洲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趙振華,匡耀求,朱照宇,等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3
4. 《廣東可持續發展進程2003》黃寧生,匡耀求,朱照宇,等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4
5. 《廣東可持續發展進程2005》朱照宇,匡耀求,黃寧生,等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5
6. 《廣東可持續發展進程2007》匡耀求,黃寧生,朱照宇,等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9
發表英文論文:
1 Kuang Yaoqiu, Sun Dazhong, Degrad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uizhou city and Zhaoqing city, 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1999, 9( 4):358-367
2 Zhenyu Hu,Yaoqiu Kuang, Zhifeng Wu, Chengshuai Liu, Ningsheng Huang, Zhaoyu Zhu, Wei Luo, Tingping Ouya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Local Economy: A Case Study from Dongguan, South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05,12(3): 291-299.
3 Tingping Ouyang, Yaoqiu Kuang, Zhenyu Hu, Bo Sun.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5, 12(1):48-54
4 Liu Yu,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Wu Zhifeng, Xu Lianzhong. Popularizing household-scale biogas digesters for rural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Renewable Energy,2008.33(9):2027-2035
發表中文論文:
1 論二氧化碳在大氣-海洋-沉積物相互作用過程中的遷移轉化 匡耀求; 黃寧生; 鄒毅; 王德輝; 李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會議】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1-04-07
2 廣東癌癥高發區域與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多重污染的關系研究 陳鳴;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會議】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1-04-07
3 我國中水回用農業的困境與對策 謝淑娟;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會議】2011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1年專刊(一) 2011-11-18
4 廣西紅水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 周慧杰;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許連忠; 鄒毅; 李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會議】2011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1年專刊(一) 2011-11-18
5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承載力研究 喬玉樓; 匡耀求; 黃寧生; 譚建軍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研究室 【會議】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下冊) 1999-10-18
6 開發利用地熱能 務實發展低碳經濟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匡耀求; 黃寧生; 李超; 蔣凌艷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 2010-10-22
7 廣東省碳源碳匯現狀評估及增加碳匯潛力分析 匡耀求; 歐陽婷萍; 鄒毅; 李超; 王德輝; 劉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綜合開發研究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 2010-10-22
8 基于人居環境適宜性的廣州市人口承載力研究 王德輝; 匡耀求; 黃寧生; 李超; 鄒毅; 許連忠; 周慧杰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二) 2010-10-22
9 我國各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差異性分析 卞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 2010-10-22
10 廣西紅水河流域巖溶地區反貧困模式研究 周慧杰;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董福湘; 許連忠; 鄒毅; 李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勘查與測繪學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二) 2010-10-22
11 我國發展碳匯農業的若干對策研究 謝淑娟;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二) 2010-10-22
12 亞熱帶碳酸鹽巖區林業工程對巖石風化的碳匯效應研究 周慧杰;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董福湘; 許連忠; 鄒毅; 李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勘查與測繪學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二) 2010-10-22
13 從氣候變化與人地關系演變看畬族生產習俗的變革 陳鳴; 匡耀求; 黃寧生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會議】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 2010-10-22
14 海底地熱活動對深海沉積環境的影響及海氣環境的響應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胡振宇; 孫波; 劉承帥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海洋地質環境與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3-12-01
15 鄂爾多斯盆地大地熱流的變化與生態環境格局 匡耀求; 黃寧生; 胡振宇; 吳志峰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3-09-01
16 生態補償理論研究 許連忠;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政策導向專輯 2006-11-01
17 廣東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現狀 王翠萍; 匡耀求; 黃寧生; 劉宇; 許連忠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青年學者論壇專輯 2006-11-01
18 穗港城市發展與碳排放 劉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與科技應用專輯 2006-11-01
19 城市區域綠色GDP核算方法探討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專輯 2006-11-01
20 論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自然資源價值耗減量的估算——從采掘業與制造業集約化制度的比較看礦產資源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經濟高速增長與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專輯 2006-11-01
21 珠江三角洲大氣氣溶膠監測模式研究 王德輝; 夏麗華;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 2007-11-01
22 廣州市人口遷移流動的特征及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探討 楊曉飛;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 2007-11-01
23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構建欠發達地區和諧社會——以梅州市和諧社會切入點研究為例 許連忠; 匡耀求; 朱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 2007-11-01
24 佛山市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發展初析 歐陽婷萍; 朱照宇;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 2007-11-01
25 廣東省森林生態系統價值核算 馬婭;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 2007-11-01
26 可持續發展中水資源壓力原因分析 朱照宇; 黃寧生; 歐陽婷萍; 匡耀求; 喬玉樓; 周厚云; 趙振華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 2003-09-01
27 廣東省各地市綠色GDP的評估與分析 匡耀求; 黃寧生; 宋金芳; 劉宇; 馬婭; 楊曉飛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7-11-01
28 開發農村沼氣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劉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7-11-01
29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地質災害頻發 朱照宇; 黃寧生; 匡耀求; 歐陽婷萍; 鄧玉嬌; 曾敬; 張金蘭; 曾提; 吳翼; 邱世藩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會議】第四屆粵港澳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008-09-01
30 東江流域城市可持續發展及其水資源生態補償研究 馬婭;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第四屆粵港澳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008-09-01
31 廣東省縣域人居環境適宜性初步評價 王德輝; 匡耀求; 黃寧生; 許連忠; 馬婭; 張杰; 鄒毅; 李超; 宋金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2) 2008-10-01
32 節能減排形勢下的城市規劃探討 鄒毅;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1) 2008-10-01
33 基于人居環境適宜性的縣域經濟發展人口功能區劃研究——以豐順縣人口功能區劃為例 許連忠;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馬婭; 宋金芳; 張杰; 李超; 鄒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1) 2008-10-01
34 廣東省縣域級人類發展水平評價 張杰; 鄒毅;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2) 2008-10-01
35 地形起伏度對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1) 2008-10-01
36 廣東省縣域物質積累水平評價研究 馬婭; 匡耀求; 黃寧生; 張杰; 許連忠; 王德輝; 鄒毅; 李超; 宋金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會議】2008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1) 2008-10-01
37 循環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生成的動力與行為主體博弈分析 劉春蓉; 黃寧生;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嘉應學院 【期刊】生態經濟 2012-01-01
38 中國發展碳匯農業的主要路徑與政策建議 謝淑娟;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12-15
39 廣東省碳源碳匯現狀評估及增加碳匯潛力分析 匡耀求; 歐陽婷萍; 鄒毅; 劉宇; 李超; 王德輝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綜合開發研究院 【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12-15
40 廣州市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 滕宏林; 許振成; 趙細康; 張杰; 匡耀求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1-02-15
41 基于DEA方法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研究——以廣州蘿崗區崩塌災害為例 鄒毅; 匡耀求; 黃寧生; 李超; 邱世藩; 朱照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熱帶地理 2011-03-15
42 資源:是優勢還是陷阱——資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探討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期刊】廣東社會科學 2010-01-15
43 依托循環經濟引領山區可持續發展——云安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特色與經驗探討 許連忠;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德輝; 周惠杰; 陳星南; 梁燕飛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廣東省云安縣科技局 【期刊】廣東科技 2010-01-10
44 論自然資源稟賦的價值對于石油勘探開發企業利潤的貢獻 匡耀求; 韓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關系學院 【期刊】經濟研究導刊 2010-03-05
45 華南珠江三角洲水污染與水資源損失 朱照宇; 鄧清祿; 周厚云; 歐陽婷萍; 匡耀求; 黃寧生; 喬玉樓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AMBIO-人類環境雜志 2002-05-15
46 廣東省山區土壤有機碳密度特征及空間格局 文雅; 黃寧生; 匡耀求 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0-07-15
47 基于ETM+的植被覆蓋信息提取及其動態變化分析——以廣州市為例 馬婭; 匡耀求; 黃寧生; 王天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期刊】測繪科學 2009-07-20
48 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利用類型對熱環境的影響——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鄧玉嬌; 匡耀求; 黃寧生; 單海濱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9-10-15
49 城鎮用地擴張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 鄧玉嬌; 匡耀求; 單海濱; 王捷純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生態學雜志 2009-11-15
50 東莞市土壤重金屬含量的空間變異性研究 胡振宇; 匡耀求; 朱照宇; 黃寧生; 吳志峰; 萬洪富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期刊】土壤通報 2009-12-06
51 基于Landsat/TM資料研究廣州城市熱島現象 鄧玉嬌; 匡耀求; 黃鋒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東莞市氣象局 【期刊】氣象 2010-01-21
52 廣州不同生境類型區域昆蟲多樣性 李志剛; 張碧勝; 翟欣; 龔鵬博; 黃寧生; 匡耀求; 郭明昉; 韓詩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態學雜志 2010-02-15
53 鐵氧化物/草酸/UVA體系中2-硫醇基苯駢噻唑的光化學降解 劉承帥; 高原雪; 李芳柏; 雷靜; 張干;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催化學報 2006-02-28
54 廣東省2003年的生態踩占與生態承載力研究 唐金利;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劉宇; 肖慧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6-01-30
55 廣東省東莞市1998~2003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 唐金利; 匡耀求; 黃寧生; 吳志峰; 劉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州;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期刊】熱帶地理 2006-06-30
56 城市水生態足跡變化分析與模擬 吳志峰; 胡永紅; 李定強; 匡耀求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資源科學 2006-09-30
57 調整發展戰略 創新發展模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現代鄉鎮 2006-04-25
58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城市地表溫度的影響——以廣東東莞為例 劉宇; 匡耀求; 吳志峰; 黃寧生; 周靜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期刊】地理科學 2006-10-30
59 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廣州市的碳收支變化初步研究 肖慧娟;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劉宇; 唐金利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期刊】生態環境 2006-11-18
60 水泥生產排放二氧化碳的人口經濟壓力分析 劉宇; 匡耀求; 黃寧生; 吳志峰; 王翠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期刊】環境科學研究 2007-01-30
61 廣東火電廠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分布特征 王翠萍; 匡耀求; 黃寧生; 劉宇; 許連忠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期刊】地球與環境 2007-03-15
62 試論自然資源對工業與經濟增長的貢獻 匡耀求; 黃寧生; 趙細康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 【期刊】廣東經濟 2007-05-15
63 城市環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中的應用 歐陽婷萍; 朱照宇;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生態環境 2007-11-18
64 森林固碳釋氧價值動態變化及其與區域發展水平相關分析——以廣州市為例 馬婭; 匡耀求; 黃寧生; 劉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林業經濟問題 2008-10-15
65 溫室效應增強背景下城市熱環境變化的遙感分析——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鄧玉嬌; 匡耀求; 黃寧生; 黃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期刊】地理科學 2008-12-15
66 珠江三角洲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的計算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對策探討 匡耀求; 黃寧生; 許連忠; 劉宇; 馬婭; 楊曉飛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05-15
67 農村沼氣開發與溫室氣體減排 劉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05-15
68 基于資源承載力的主體功能區與產業生態經濟 王貴明;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期刊】改革與戰略 2008-04-20
69 可持續發展中水資源壓力原因分析 朱照宇; 黃寧生; 歐陽婷萍; 匡耀求; 喬玉樓; 周厚云; 趙振華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科技通報 2003-08-25
70 農業投入對農業集約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及廣東省實現農業現代化預測 胡振宇;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3-01-26
71 珠三角地區POPs農藥的污染現狀及控制對策 安太成; 陳嘉鑫; 傅家謨; 盛國英; 李桂英; 胡振宇;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期刊】生態環境 2005-12-20
72 大地熱流對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演變的影響及其研究意義 匡耀求; 黃寧生; 吳志峰; 胡振宇; 孫波; 劉承帥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 廣東 廣州 【期刊】地球科學進展 2003-02-01
73 廣東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結構性及人口因素分析 胡振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2-28
74 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若干問題的討論 匡耀求; 黃寧生; 胡振宇; 喬玉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3-03-30
75 資源、人口與產業結構對廣東區域經濟的影響 胡振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3-06-30
76 基于GIS的廣東省燈塔盆地景觀格局分析 吳志峰; 文雅; 李定強; 匡耀求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3-09-30
77 論廣東省實施生態移民政策的必要性與現實性 匡耀求;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4-03-30
78 珠海正坑小流域土壤與氮、磷養分流失估算 吳志峰; 卓慕寧; 王繼增; 匡耀求; 程炯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 【期刊】水土保持學報 2004-02-28
79 膨潤土理化特性對染料廢水脫色效果的影響 劉承帥; 侯梅芳; 吳志峰; 萬洪富; 匡耀求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 廣州 【期刊】礦產保護與利用 2004-06-25
80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河水中微量元素的空間分布 歐陽婷萍; 匡耀求; 譚建軍; 郭國章; 顧立松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 【期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4-07-20
81 東太平洋海盆CC區沉積物因子分析揭示的沉積環境地球化學演化信息 匡耀求; 黃永樣; 鐘和賢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中國地質 2004-09-30
82 環境污染對東莞市地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匡耀求; 黃寧生;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地理科學 2004-08-28
83 基于GIS的廣州市耕地資源多樣性與破碎度分析 吳志峰; 匡耀求; 黃寧生; 劉宇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4-11-01
84 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生態踩占模型及Ecological Footprint一詞的翻譯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4-09-30
85 五十三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發展水平評估 胡振宇; 匡耀求; 朱照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試驗室 廣東 廣州; 廣東 廣州 【期刊】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4-04-30
86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以來大地熱流的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格局和演變的影響 匡耀求; 黃寧生; 胡振宇; 吳志峰; 劉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州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4-10-10
87 我國主要產地膨潤土顆粒組成和蒙脫石含量研究 劉承帥; 萬洪富; 侯梅芳; 李芳柏;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期刊】非金屬礦 2005-01-20
88 珠江三角洲典型區景觀生態聚類分析 吳志峰; 胡偉平; 程炯; 匡耀求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期刊】生態環境 2005-02-20
89 關于《濕地公約》中“濕地”定義的漢譯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生態環境 2005-02-20
90 城郊新建開發區土壤環境特征垂直變化分析 吳志峰; 李芳柏; 匡耀求; 萬洪富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廣州;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 【期刊】土壤 2005-02-28
91 揚子克拉通北西緣碧口群的解體與地層劃分 匡耀求; 張本仁; 歐陽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地球科學 1999-05-25
92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初步評價 朱照宇; 歐陽婷萍; 鄧清祿; 周厚云; 匡耀求; 黃寧生; 喬玉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 【期刊】資源科學 2002-01-20
93 從經濟結構與基礎設施的關系看江西經濟發展的潛力 胡振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 【期刊】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6-30
94 試論大地熱流對地表環境與生態演變的影響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中國地質 2002-03-30
95 廣東省農業投入及其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胡振宇; 匡耀求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9-15
96 大地熱流——影響西部環境與生態演變的重要自然因素 匡耀求; 黃寧生; 朱照宇; 王江海;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2-02-20
97 資源環境一體化對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意義——參考廣東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 趙振華; 喬玉樓; 譚建軍; 朱照宇; 匡耀求; 黃寧生; 鄧清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2-05-20
98 大地熱流對滇池環境的影響與滇池污染治理的新思路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2-05-20
99 京九鐵路建成通車對湘贛經濟增長的影響 胡振宇; 匡耀求;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地理 2002-12-30
100 番禺市農業結構的轉變及其效果 匡耀求; 譚建軍;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熱帶地理 1999-06-30
101 資源、產業與可持續發展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資源•產業 1999-04-15
102 廣東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黃寧生;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經濟地理 2000-04-30
103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與理論模型研究述評 匡耀求; 喬玉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熱帶地理 2000-12-30
104 土地資源質量及可持續利用宏觀評價指標與TLEL模式 朱照宇; 鄧清祿; 匡耀求; 歐陽婷萍; 黃寧生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地球科學 2001-03-25
105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可持續發展中的水環境問題 朱照宇; 鄧清祿; 周厚云; 歐陽婷萍; 匡耀求; 黃寧生; 喬玉樓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 【期刊】環境科學學報 2001-07-26
106 廣東省農用化肥投入及效益趨勢分析 鄧清祿; 朱照宇;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水利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湖北武漢; 廣東廣州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1-10-20
107 深部天然核反應堆——一種可能的山脈隆升動力源 匡耀求; 張本仁; 歐陽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 【期刊】地質論評 2001-04-15
108 廣州的城市化與耕地保護 歐陽婷萍; 朱照宇;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城市問題 2002-03-27
109 廣東省各地市耕地面積統計偏差分析 匡耀求; 黃寧生;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 廣東 廣州 【期刊】地理科學 2003-02-28
110 中國三農問題及解決思路探討 匡耀求; 胡振宇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現代鄉鎮 2002-01-15
111 康縣-天臺山構造帶變火山巖的微量元素研究 匡耀求; 程小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12-30
112 盆地成礦流體系統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程小久; 匡耀求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12-30
113 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資源、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以廣東省為例 喬玉樓; 匡耀求; 譚建軍; 郭國章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1997-04-12
114 環境污染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從惠州與肇慶農業增長的對比看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匡耀求;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地球化學 1998-08-26
115 雷州半島第四紀臺地區的崩崗侵蝕地貌──一種后果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 匡耀求;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熱帶地理 1998-02-15
116 基于資源承載力的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式探討──對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初步評價 匡耀求; 孫大中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期刊】熱帶地理 1998-08-15
榮譽獎勵:
1. 1989年獲湖南地質學會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榮譽稱號。
2. 2004年獲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3. 2004年獲中國科學院廣州教育基地授予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稱號。
4. 2005年獲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參政議政優秀社員榮譽稱號。
5. 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廣州教育基地授予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稱號。
媒體報道一:
對話匡耀求——寒冬過后是酷暑?
匡耀求,1963年5月生,1995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知識創新崗位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與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研究員,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年剛到,一波強烈的寒流就席卷整個北半球,從北美、西歐到俄羅斯均深受影響,對中國的影響也著實不小。1月7日歐洲各國極端天氣持續,交通幾近癱瘓,民眾生活極為不便。挪威氣溫降至零下41℃的極低溫,意大利暴雨不斷致使河水猛漲,而法國有3人因大雪引發的交通事故喪生。
在經歷了多個暖冬之后,習慣了暖冬的人們對于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近期的寒潮暴雪感到詫異,是什么導致了寒流在北半球的頻頻肆虐?北半球的寒流也不禁讓人們對已經觀測到的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產生質疑,這是否與氣候變暖的論斷背道而馳呢?
對此,氣象專家們提出了各種理論,有“北極震蕩效應說”、“微型冰河世紀說”、“數十年際的太平洋震蕩說”,有的認為北半球寒冷這樣的極端氣候與溫室效應無關,有的甚至從此完全推翻了氣候變暖這個事實。
眾說紛紜下,更多疑問隨之而來,這樣的冬季以后會頻繁出現嗎?現在冬天的極端寒冷是否意味著夏天的極端炎熱呢?究竟哪一種理論更接近真理?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匡耀求。
造成北半球冬季嚴寒的幕后推手正是溫室效應
遼寧日報:這個冬季寒流席卷整個北半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漫天風雪所包圍。而全球氣候峰會結束,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也是公認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為何在高喊全球變暖危機的今天會遭遇如此嚴寒?
匡耀求:其實造成北半球冬天寒冷的原因正是溫室效應,嚴格地講,應該是南北半球的差異溫室效應。一直以來,人們都誤以為全球變暖后,地球到處都會升溫,溫室的增溫效果會平均攤派到地球的每個角落,所以人們認為夏天會越來越熱,而冬天則會越來越暖和。其實,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并不可能造成全球同步升溫。因為溫室氣體只有在有太陽光照射的區域才有可能產生升溫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就像一個被窩,我們知道,即使是保溫效果最好的被窩,如果沒有能產生熱量的人睡在里面,照樣是冷被窩。雖然我們常說陽光普照大地,其實地球不同區域接受的陽光照射量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區域,接受的陽光照射在不同季節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溫室效應的增溫效果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季節差異。正是這種區域差異和季節差異,導致了地球大氣環流的加劇和氣候變化。
遼寧日報:原來還是因為溫室效應啊!溫室效應在不同區域的增溫效果不同會有什么不同結果?請您具體講解一下。
匡耀求:夏季太陽照射北半球,溫室效應在北半球的表現就明顯比南半球要強烈,北半球的升溫就必然加熱北半球的大氣,北半球的大氣就必然因為升溫而膨脹,這是中學生都知道的氣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而地球的大氣是環繞整個地球表面自由活動的,北半球大氣的膨脹就必然導致南半球大氣的壓縮,氣體受到壓縮的結果是密度增大,密度增大的結果是受到地球的引力更大,因此就會產生下沉氣流。我們知道,對流層大氣的溫度是隨高度下降的,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6攝氏度,高層大氣的下沉就是高空寒冷空氣的下降,必然導致當地氣溫的下降,人的感覺就是變冷。
遼寧日報:您的意思就是如果南半球是夏季,那北半球就會氣溫下降,那么為什么前幾年北半球都是暖冬,而今年卻寒流肆虐?
匡耀求:由于地球上的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人口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也主要在北半球,所以溫室效應增強的表現最初也是集中出現在北半球,此時,南半球的溫室氣體并不多,而北半球的溫室氣體很多,因此初期觀測到的升溫效應主要在北半球,而變冷現象主要出現在南極。但是地球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南半球的溫室氣體也逐年增加,發展到一定程度,當冬季太陽照射南半球時,南半球的溫室效應也會很強烈,同樣的變冷效果就會出現在北半球,2009年12月北極冷渦的顯著增強和此前的南極變冷就是同樣的道理。弄懂這些道理后,我們就知道,其實現在的變冷還是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惹的禍。美國國家宇航局哥達德太空研究所根據世界各地氣象站記錄的氣溫數據和通過衛星獲得的海面溫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最新結果也表明,2009年南半球的氣溫確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成為南半球自1880年有氣溫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此時南半球正在經歷比以往更加炎熱的夏季
遼寧日報:正是因為今年冬天北半球的寒冷,很多人開始質疑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說法,您覺得這種質疑是否有些道理?
匡耀求:我們很多人都注意到今年北半球的冬天格外冷,根據上述的分析,北半球的異常寒冷應該是由于南半球的異常升溫造成的,只是由于南半球大部分為海洋,沒有多少人此時能夠感受到南半球的炎熱。此時的南半球正處于夏天,其實那里格外炎熱。據ABC的報道,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就剛剛經歷了自1902年以來最熱的一個夜晚。 1月11日下午6點,墨爾本市的氣溫高達40攝氏度,晚上9點,降到37攝氏度,而午夜的氣溫僅僅在此基礎上下降了1度,12日早上6點,溫度降到了最低的32度,8點氣溫又開始回升。顯然,南半球此時確實比過去更熱。所以,北半球寒冷并不能質疑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命題。
遼寧日報:按照您的理論,我們可以推斷出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得極端化,也就是夏天更熱,冬天更冷,而且我從之前一些媒體對您的采訪中得知,您并不認可“全球將有更多暖冬”的預測。
匡耀求:在氣候變化的初期,溫室氣體濃度不是很高,溫室效應的增溫幅度不是很大,不足以引起大氣環流的改變,常常表現為溫室氣體濃度相對較高的區域由于溫室效應增強而有所增溫,這些溫室氣體濃度相對較高的區域其實就是人口密集區,人們對增溫的感覺也比較明顯,尤其是冬天。所以在很多地區尤其是城市留下了許多暖冬的記錄,而且這些暖冬也確實是溫室效應增強的結果。有些人以為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繼續升高,溫室效應會進一步增強,將會有更多的暖冬。其實不是這么簡單,因為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大氣環流將發生明顯的改變:太陽照射區域溫室效應增強而導致的氣溫升高,必然導致其上空大氣的膨脹上升,結果必然導致沒有太陽照射區域大氣的壓縮下沉,大氣壓縮下沉的結果就是天氣變冷。因此,我不認可“全球將有更多暖冬”的說法。
遼寧日報:您是說以后暖冬沒了,冬天會越來越冷?
匡耀求:不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除了溫室效應外,還有其他因素。受其他因素,比如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可能出現暖冬。今年盡管北方特別冷,但華南地區卻不太冷,就是由于厄爾尼諾的影響。此外,地熱活動也會造成局部暖冬。當然,由于溫室效應增強而導致的暖冬可能沒了,隨著南半球溫度的越來越高,北半球的冬天確實會越來越冷。
遼寧日報:我們知道很多機構發布的研究結果都是氣溫會不斷地上升,冬天也會越來越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呢?
匡耀求: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全球變暖這個說法,溫室效應確實會導致蓄積在地球表面的總能量增加,但是能量有多種形式,總能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是總熱量的增加。由于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最初表現大多是變暖,所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 (IPCC)以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一定是使蓄積在地球表面的總熱量增加,而且還以為,這些增加的熱量在地球表面是均勻分布的,因此在他們看來,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只會導致全球變暖,而對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其他表現視而不見,或者認為是觀測不準而不予采信。事實上,溫室效應增強后,雖然蓄積在地球表層的總熱量是增加了,但是熱量的增加并不是均勻分布的,環球各地并非同步升溫,而是有些地方升溫,有些地方降溫;對于同一個地方,則有些時候(夏季)升溫,有些時候(冬季)降溫。
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會穩定下來,一般不會超過1米
遼寧日報:有專家認為,北半球天氣寒冷是因為北極震蕩效應導致的,您能解釋一下什么是北極震蕩效應嗎?
匡耀求:北極震蕩是指北極附近的高壓與低壓大氣系統(也叫大氣活動中心)的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天氣現象,如果高壓系統增強,寒冷的范圍擴大。典型的北極震蕩就是北大西洋濤動(NorthAtlanticOscillation),即冰島低壓和亞速爾高壓的此消彼長。北極震蕩效應只是一種大氣過程現象,是什么原因導致出現這樣的大氣過程并不清楚。目前北半球天氣寒冷確實與北極濤動指數的冷位相對應,2009年底出現了自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個冷渦。其實北極濤動指數只是記錄北寒帶氣候現象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把北半球天氣寒冷這種天氣現象換一種叫法而已。說“北半球天氣寒冷是因為北極震蕩效應導致的”并沒有說明北半球天氣寒冷的原因,也沒有說明寒冷天氣發生的機制。說明白一點,這是某些專家把老百姓都知道的“寒冷”用一個老百姓都不明白的詞匯再說一遍而已。
遼寧日報:還有專家說,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在接下來的20年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匡耀求:這只是某些外行人士的猜測,毫無根據。地球氣候的變化取決于地球表層大氣系統的能量收支狀況。
而后者取決于地球大氣圈頂部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地球反射率以及大氣圈中的熱量存留。在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這三大因素中,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主要與地球運行軌道有關。影響地球大氣圈頂部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傾斜(黃道傾角,現今為23.5度)的變化,周期約為4萬年;2.地球公轉軌道(橢圓)離心率的變化,周期約為9.3萬年;3.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引起的地軸歲差運動,周期約為2.2萬年。
地球軌道參數變化是周期性的,最短的變化周期是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引起的地軸歲差運動,周期約為2.2萬年。也就是說,地球運行軌道的變化不可能引起比1000年尺度更頻繁的氣候變化。如果確是 “微型冰河世紀”到來的話,目前的南半球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炎熱,南半球的年均氣溫就不會創出新高,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居民就不會遭遇自1902年以來最熱的夜晚。
遼寧日報:現在有不少國外的專家說,海洋每20年到30年都有一次“暖化”或“冷化”模式的轉變,現在的海洋正在變得越來越冷,所以,現在大家所擔心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的狀況即將暫停,您如何評價這樣的觀點?
匡耀求:這種說法的準確術語叫做Pa-cificDecidalOscillation,簡稱PDO,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數十年際的太平洋震蕩”,是指太平洋中部海域海面溫度出現數十年周期的變冷或變暖現象,出現于1940-1970年期間,原因不明。由于觀測的時間還不夠長,這一現象只出現過一次,還沒有得到足夠多的觀測資料證實。在2008年確實出現了太平洋中部海域海面溫度大范圍降低的情況,也與2008年初歐亞大陸的冷冬對應。 2008年5月有幾個德國學者試圖用這一現象來解釋2008年初歐亞大陸出現的冷冬。但是到2009年5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海面溫度大范圍降低的現象已經結束,表明根本不是數十年周期的持續變冷,不是PDO。所謂“現在的海洋正在變得越來越冷”的觀點毫無依據。當然,現在大家所擔心的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的狀況與這一現象無關,但是,也確實沒有像IPCC講的那么嚴重。
遼寧日報:您是說目前的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的狀況并沒有像IPCC講的那么嚴重,難道氣候的變化不會導致海平面真的那么快地上升?
匡耀求:不會,這也是氣候變化被誤解的結果。氣候變化初期確實會導致海平面出現小幅度的上升,這主要是由于低緯度地區山岳冰川因為升溫而消融后撤的結果。但是低緯度地區山岳冰川儲存的冰水數量非常有限,全部融化也只能造成小幅度的海面上升。大量的冰水儲存在地球的兩極周圍,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的冰川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明顯的減少,變化的只是北冰洋以及環南極海域的海冰。而這兩個區域海冰面積的變化是季節性的,實際上是此消彼長的:當環南極海域的海冰融化的時候,北冰洋及其周圍則在形成大量海冰;而北冰洋及其周圍海冰融化的時候,環南極海域則在形成大量海冰。兩極海冰的總量其實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當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約0.6米)的時候,海平面就會穩定下來。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應該不會超過1米。
現在的“冷冬”很可能意味著我們將面臨半年后的“酷暑”
遼寧日報:我們從您前面所說的內容中得知,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后果之一是“寒帶南擴”,您認為寒帶南擴會發生在哪個緯度范圍內?
匡耀求:我們北半球的寒帶叫做北寒帶,位于北極圈與北極之間,也就是在北緯66度33分到北緯90度之間的區域。該區域由于太陽光斜射,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比其他地帶少,氣候終年寒冷,冬季溫度低至零下40攝氏度以下,因而稱為寒帶。北寒帶是地球表面劃分的五帶之一,本來是根據天文因素里的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而劃分的,但是其命名卻是依據其地理氣候學特征。地理氣候學上的寒帶可以理解為冬季溫度低至零下40攝氏度以下的地帶。溫室效應增強之后,北極圈的冷高壓也相應增強,寒冷地帶的范圍必然往南擴展,地理氣候學上的北寒帶也將往南擴展,我們把它叫做寒帶南擴。目前看來,冬季溫度低至零下40攝氏度以下的地帶,將南擴到北緯45度左右,同時北溫帶也相應有所南移。位于北緯40度左右的北京市,歷史記錄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2攝氏度,隨著寒帶南擴的推進,北京的最低氣溫將有可能會下降到零下25攝氏度左右。
遼寧日報:溫室效應增強,會不會不只導致寒帶的南移,還會導致熱帶的北移?現在的“冷冬”是否意味著我們將面臨半年后夏季的“酷暑”?
匡耀求:準確地說,應該是隨著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不僅會導致北寒帶的南擴、寒溫帶的南移,還會導致熱帶向南北兩側的擴張和暖溫帶的收縮變窄。現在的“冷冬”很可能意味著我們將面臨半年后的“酷暑”。
遼寧日報:您說溫室效應會導致能量的增多,能量的增多可以表現為很多形式,具體有哪些形式?
匡耀求: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總體后果,應該是在有陽光照射的時候(區域)變暖,而沒有陽光照射的時候(區域)變冷,當然蓄積在地球表面的總能量是增加了,但是能量有多種表現形式,總能量的增加并不一定是總熱量的增加,增加的能量也可以表現為動能,它會加劇大氣對流循環;也可以表現為物相轉變,如水氣的蒸發,在陸地加劇干旱,在海面形成更多的熱帶氣旋(臺風)等;此外,電閃雷鳴也是能量的表現形式。
文章來源:《遼寧日報》2010.02.04
媒體報道二:
珠三角生態承載能力已不堪重負
根據匡耀求和他的課題組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令人警醒的結論: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廣東省付出的環境損失代價也在驚人地增加。全省環境損失2001年為795億元,2003年為1673億元,2005年高達2066億元。
“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沒道理。”匡耀求指出,廣東必須盡快改變以GDP為標準的地方政績考核體制,以及不對生態平衡進行補償的財政稅收支出體制,從機制入手來真正推動可持續發展。
珠三角生態承載能力已不堪重負
記者:多年來廣東的快速發展,對整個環境、資源、能源承載系統來說到底形成了多大的壓力?
匡耀求:從某種程度上說,廣東很多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目前的開發程度,已經大大超過當地的生態承載能力。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建設面積不能超過總面積的30%,但東莞、深圳兩大城市都超過了六七成。相對應地,維持生態平衡的綠色走廊不得不變得很窄,使得空氣難以凈化,大面積的混凝土地面引發熱島效應。
廣東2005年付出兩千多億元環境代價
記者:您曾對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綠色GDP進行了評估,結果是怎樣的?
匡耀求:當前國內外還沒有對綠色GDP建立統一的計算方法,我和所在的課題組建立了一個模型,即綠色GDP=傳統GDP-固定資產折舊-資源消耗價值-環境污染產生的損失。
按照這個模型,我們測算了廣東2001年、2003年、2005年全省21個地市的綠色GDP。總體來說,2003年是一個轉折年。從2001年至2003年,全省人均綠色GDP的年均增長率為9.71%;而從2003年到2005年,全省人均綠色GDP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9.46%,說明廣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開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
但其他一些具體數據則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廣東省付出的環境損失代價也在增加:全省環境損失2001年為795億元,2003年為1673億元,2005年高達2066億元,而且這些環境損失的95%以上出現在珠三角地區。
傳統政績考核機制亟待改革
記者:那么是哪些問題導致了如此沉重的環境代價?
匡耀求:我認為癥結在三方面。
首先是引入投資項目的公共決策參與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如果某個地方要引入污染較大的項目,當地老百姓卻無法參與決策,無法擁有否定權。
第二是當前以GDP總量為主的政績考核機制,導致很多地方官員只看GDP總量的增長,將“發展是硬道理”偏差地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從這個角度,必須盡快改變當前的政績考核機制。
第三是財政稅收支出體制中沒有規定對生態平衡進行補償。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2008-01-15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