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紹衡,1945年生,上海市人,現任江蘇省艦船及海洋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及研究員、數字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客座研究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常熟市電子儀器廠技術總監。198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4年,作為項目監測部分主持人參與研發“船舶無人值班機艙自動化系統”獲全國交通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作為項目主持人研發的“CX80 船舶中文微電腦監控報警系統”獲全國計算機應用成果一等獎,并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被評為全國交通戰線勞動模范。1989年被破格晉升為自然科學研究員。1995年作為全國50名基層代表參加了全國科技大會。2011年主持研發的“綜合登陸安全保障系統”榮獲解放軍有關部門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被評中國造船學會評為為“中國船舶設計大師”。多年來在國內外發表論著62篇,共獲得國家部市科技進步獎19項,其中12項為一二等,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分布數據庫式高速響應實時控制網絡”(ZL00125634.3)1項及實用新型專利一種船舶、海洋設備、飛行器的離岸工作一體實時數據庫信息平臺(ZL201420733640.9)等8項。作為編委參加了大型工具書《英漢航運大辭典》、《輪機工程手冊》等的編撰。
心系艦船,矢志報國
徐紹衡自小熱愛科學,學生時期就能自裝收音機及各種航海航空模型,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是他年少時的志向,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1968年,熱愛船舶設計制造的徐紹衡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盡管沒能如愿走上科研設計的工作崗位,但在海南八所港當裝卸工的徐紹衡并沒有放棄“科技報國”的理想。八所港由于設備故障率高,萬噸輪船鐵礦石裝卸需要三天以上,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紹衡把裝卸設備硫化膠接改造當作自己的第一個科研課題。他發揚連續作戰精神,在圖書館廢寢忘食工作十多天,在詳查水蒸氣焓熵圖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獨立設計制造了一臺0.5T/H流動式電熱中壓蒸汽鍋爐關鍵設備,將當時的鐵礦石裝卸工效提高了10倍,報紙及電視臺均以“萬噸輪船不過班”作了大幅報道。
1972年,徐紹衡進入廣州航道局工作,恰逢早期仿蘇的雙抓斗自航挖泥船“海港號”出廠二年無法工作。面對難題,他挺身而出,重新設計了“電機擴大機挖掘機特征曲線”,使“海港號”挖泥船等大型設備起死回生,每年創造千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此外,他還提出扒吸式挖泥船的UCM全自動疏浚創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挖泥質量和效率,相關科研成果獲得交通部科技一等獎。在廣州航道局期間,徐紹衡共進行了23項技術革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79年,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取得多項科技創新成果的徐紹衡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深造。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期間,徐紹衡作為項目主持人之一,參加了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船舶無人值班機艙自動化系統”的研發工作。該項目有20多個子題,將全船所有設備自動化工程作為一個大系統來開發。當時世界上剛剛出現“1位”、“4位”微處理器CPU,徐紹衡刻苦鉆研,堅持兩個多月夜以繼日地工作,最終將CPU應用到船舶自動化項目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縮小了我國船舶自動化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船舶無人值班機艙自動化系統”項目奠定了我國船舶自動化產品的基礎,項目成果獲得全國交通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自主創新,不斷趕超
上世紀80年代初,徐紹衡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套中文船舶計算機系統CX80,將國際ASCII字庫增改中文庫,該項目成果榮獲1986年度“全國計算機應用成果”一等獎,他本人因此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此后,他連續主持了“ZCJ-1 船舶主機操縱記錄儀”、“船舶注油器監視裝置”等的研發。1984年他開始主持開發CJBW商船計算機監控系統和CY8800 艦船計算機監控系統,相關產品被安裝到近三百艘大中型船舶上,其中很多船舶被出口到國外,1983年至1996年十三年間實現產值收入近2億元。
上世紀90年代初,徐紹衡主持設計成功我國首套船舶2+網絡控制管理系統,并成功應用到“遠望三號”衛星測量船及補給船等船舶上。這一成果推廣到工業自動化領域,配套安裝在十余條生產線上,并向越南出口了一套生產線計算機系統。與此同時,2+網絡還被清華大學等高校列入教學內容。此后的幾年間,徐紹衡還主持了“DK44微機多回路可編程工藝試驗系統”、“超大屏幕高亮度彩色多功能顯示系統”、“JHD型機場航班動態管理和信息圖像顯示系統”、“JL1800Y 錦綸簾子布浸膠生產線全自動控制系統”、“微波式智能液位電子標尺”、“xx艦損管綜合報警裝置研制”等項目或系統的研究設計工作。其中,“xx艦損管綜合報警裝置研制”項目成果獲軍隊有關部門科技二等獎。他還研制成功國內第一套CAN網絡艦船自動化設備,本世紀初又推出了首套TCP/IP數字信息平臺,應用到艦船、市政工程以及智能住宅小區等領域。
多年來,徐紹衡在開展科研創新的同時,還兼任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計算機應用委員會和輪機專業委員會的委員及副主任、上海電腦應用協會副主任委員,為促進相關技術的提高和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在工作注重培養和引導新一代科研人員成長成才,先后培養了2名青年正研究員、12名副研究員,這些年輕人大多成為我國船舶設計制造領域的技術骨干,有的還因為工作出色走上了領導崗位。
屢創佳績,終成大師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徐紹衡擔任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611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及室總工程師。1997年他研制了我國第一套軍艦“損管安全系統”。21世紀初,徐紹衡研究設計的“虛擬數據庫信息平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ZL00125634.3),同時,設計的因特網搜索名AutoNet技術以及“PCC通用可編程采集控制與虛擬數據庫信息平臺”獲得了多項專利。他研發的“管理與控制一體化虛擬數據庫平臺”(ZL200820151901.0),可以取代SQL等大型數據庫,并且不需要復雜的網絡服務器,成為計算機系統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徐紹衡研制的“采用萬用監測控制器的分布數據庫控制管理一體化平臺”目前已普遍裝備到我國的大中型軍艦上,在部分民用船舶及工業上也得到應用,該信息平臺實現了64000點雙向信息和1毫秒以內的信息響應速度,這一功能指標已達到和超過了國外先進水平,獲軍隊有關部門科技一等獎,促進了海軍的科技進步。
上世紀七十年代船舶上開始出現自動化設備,早期的船舶自動化設備主要是為了節約人力、高效航行,設備的完好率對航行影響不大,用人工完全可以取代。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對船舶安全、船舶節能、船舶排放、環境保護等提出了強制性要求,船舶自動化設備成了船舶必需品,目前船舶設備信息量最多達30000點,與大型工廠相當,由于船舶流動維修難,自動化設備必須高質量與100%可靠。作為江蘇省艦船與海洋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徐紹衡主持開發的新一代艦岸一體分布數據庫式實時信息平臺AutoNet能壓縮衛星網絡帶寬到數萬分之一,把衛星流量費從天文數字變為實用,低成本高可靠地把所有船舶、海洋設備、飛行器上的實時數據動態連續傳到岸上,方便地實現設備遠程遙控、遠程維修等,“黑匣子”也可以移動到岸上工作,衛星流量費用很低,該技術的推廣,世界上可以不再打撈“黑匣子”,解決世界上的科技難題,意義重大。
同時該平臺采用標準化全功能具有平臺的可編程監控模塊PCC200,提高了自動化程度,整塊更換維修,維護簡單,提高了自動化設備的完好率,全功能平臺PLC也屬于世界首創。
為了解決自動化設備可靠性,同時能抵御黑客的網絡攻擊,徐紹衡創新了8項可靠性設計,使用AutoNet及PCC200系統,在黑客網絡攻擊下不會癱瘓,自動化設備故障時不會發生重大事故,是自動化技術的重大突破,是21世紀自動化技術的最新發展。
船岸一體實時信息平臺AutoNet及全功能PLC控制器PCC200經嚴格的軍品與民品環境條件試驗、電磁兼容試驗以及十余年的艦船與海洋工程實際應用驗證,技術成熟可靠,是實現綠色、安全、高效航運的重要保障。目前,徐紹衡研發的AutoNet網絡艦船自動化技術已轉讓給上海市三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舟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泰州市虹雨電工器材廠、鎮江市賽爾尼科自動化設備廠、常熟市電子儀器廠等五家船舶自動化設備生產廠商,實現了批量生產,相關產品遠銷埃及、越南、新加坡、中東及歐洲各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數億元。
從黑龍江到曾母暗沙,2000年以后中國建造的大中型軍艦上均使用AutoNet及PCC技術;在某超大型艦中央控制室五大系統中二大系統采用AutoNet與PCC200平臺穩定可靠;在某大型登陸艦是綜合平臺,控制、指揮、安全、管理一體化;應用AutoNet及PCC200的設備在數百艘民用船舶上應用,安全航行于世界。
徐紹衡在科研崗位上奮斗了近半個世紀,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艦船及港口等設備設計研究與改造創新。他秉承嚴謹求學的治學態度和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為我國船舶自動化設計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1980年以來,徐紹衡共獲得國家、部級及市級科技進步獎19項,其中12項為一等獎和二等獎。2013年,他更是眾望所歸被評為“中國船舶設計大師”。榮譽和肯定,對他而言意味著新的開始。肩負歷史使命,瞄準新的目標,奮進在科技報國道路上的徐紹衡正努力實現新的、更高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