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男,漢族,1966年1月出生于江蘇鹽城。2000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專業:物理化學。
1991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基礎物理中心凝聚態物理理論專業。1991年10月至1997年9月在中國科大基礎物理中心任教。曾在意大利Padova大學、Cagliari大學、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香港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工作和訪問。從1997年10月起,為我校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4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理論與計算科學研究部主任。
主講課程:
研究生課程:1、高等固體物理;2、單分子化學物理;3、多體理論;
本科生課程:1、化學物理概論;2、力學與熱學。
教育及工作簡歷:
1991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基礎物理中心凝聚態物理理論專業;
1991年10月至1997年9月在中國科大基礎物理中心任教;
1997年10月起為我校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4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理論與計算科學研究部主任。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
楊教授長期從事理論和計算化學,一直致力于發展與應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與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團簇,納米結構,固體表面與界面的結構和性質方面的研究。
1,原子團簇的基態和低能激發態性質;
2,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dI/dV圖象模擬;
3,納米管的化學修飾及改性;
4,固體表面及吸附體系的結構與性質;
5,分子器件的輸運性質;
6,新的計算方法與計算程序。
研究成果:
楊金龍教授的研究領域為理論和計算化學,一直致力于發展與應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與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團簇,固體表面與界面的結構和性質。近年來他和實驗合作者在單分子化學物理領域取得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確定C60在Si(111)7x7表面上的吸附取向(發表在Phys.Rev.Lett.上,美國物理學會物理新聞圖片網新聞,199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獲得首張具有化學鍵分辨率的能夠展示C60籠狀結構的C60單分子STM圖象(發表在2001年的Nature上,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等,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掃描隧道顯微鏡誘導發光的歷史和進展 董振超; 張楊; 陶興; 楊金龍; 侯建國 科學通報 2009-04-23
2 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 李震宇; 楊金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9-05-15
3 O/Au(111)表面水活化氧化CO機理的密度泛函研究 張文華; 李震宇; 羅毅; 楊金龍 科學通報 2009-04-23
4 通過單分子化學調控單個離子磁性——單分子“手術”開啟分子磁性“開關” 潘栓; 趙愛迪; 楊金龍; 侯建國 物理 2006-02-12
5 C_(59)N單分子整流器 王克東; 李斌; 楊金龍; 侯建國 物理 2006-03-12
6 C_(72),La_2@C_(72)幾何結構和電子性質的計算研究 唐春梅; 袁勇波; 鄧開明; 楊金龍 物理學報 2006-07-12
7 表面單分子的表征和操縱 楊金龍; 李群祥; 侯建國; 朱清時 電子顯微學報 2006-08-30
8 理論研究V_2O_6~-的結構和電子性質(英文) 陳招英; 楊金龍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6-10-27
9 Au(111)表面單個鈷酞菁分子的去氫過程 李群祥; 趙愛迪; 楊金龍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2007-04-25
10 單分子物理與化學的新進展 李群祥; 任浩; 楊金龍; 侯建國 物理學進展 2007-06-20
11 Au(111)表面自組裝硫醇單分子膜的STM成像機理 李斌; 曾長淦; 李群祥;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電子顯微學報 2003-06-25
12 鈷酞菁分子結中電子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 李群祥; 武曉君; 李斌;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電子顯微學報 2003-06-25
13 非晶化與量子限域效應 魯山; 王兵;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 2003-10-24
14 能量與空間分辨的單分子顯微術——透過碳籠“看”富勒烯包合物內的金屬原子 王煒華; 王克東; 楊尚峰; 王兵; 楊世和;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 2004-05-12
15 單分子器件電子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 武曉君; 李群祥; 黃靜; 楊金龍 物理化學學報 2004-12-30
16 富勒烯的理論研究 楊金龍; 李群祥; 陳招英 科技導報 2004-10-18
17 密度泛函理論及其數值方法新進展 李震宇; 賀偉; 楊金龍 化學進展 2005-03-24
18 a-DLC結構特性和電子態的計算(英文) 蔡軍; 楊金龍; 汪克林 化學物理學報 1999-02-27
19 STM針尖和外電場在Si(111)-7×7表面單原子操縱中的作用 李群祥; 楊金龍; 丁長庚; 汪克林; 李家明 物理學報 1999-06-30
20 C_(60)不同吸附取向的STM圖象的理論模擬 李群祥; 楊金龍; 侯建國; 汪克林; 朱清時 物理學報 1999-08-30
21 釩氧酞菁(VOPc)與釩酞菁(VPc)分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模擬 李群祥; 楊金龍; 袁嵐峰;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學報 2002-03-12
22 納米隧道結的量子電容現象 王兵; 魯山; 楊金龍; 侯建國; 肖旭東 物理 2002-04-24
23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單分子的最新進展 侯建國; 李斌; 楊金龍; 朱清時 科學通報 2000-09-30
24 STM圖像的理論模擬 李群祥; 楊金龍; 趙瑾;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學進展 2000-09-20
25 Si(111)7×7表面孤立C_(60)分子的吸附取向及局域電子態研究 曾長淦; 王海千; 楊金龍; 侯建國 物理 2000-07-24
26 單分子科學進展 楊金龍; 李震宇;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 2000-10-24
27 可控單鍵生成和表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袁嵐峰; 李群祥;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電子顯微學報 2001-10-25
28 單分子吸附在Cu(100)表面上的振動譜及其STM圖像模擬 李群祥; 袁嵐峰;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電子顯微學報 2001-10-25
29 第一過渡金屬酞菁分子的電子結構的第一性原理計算 李群祥; 楊金龍; 李震宇; 侯建國; 朱清時 物理學報 2001-10-12
30 釩團簇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分子到體相性質的演化 丁長庚; 楊金龍; 李群祥 物理學報 2001-10-12
31 一種新的C_(60)二維疇拓撲結構 王克東; 王兵; 楊金龍; 侯建國 物理 2001-10-24
32 Ru13原子簇基態的磁性 鄧開明; 肖傳云; 楊金龍; 龍期威 物理學報 1996-12-30
33 磁性物質家族新成員———銠原子簇 楊金龍; 鄧開明; 肖傳云 物理 1996-10-24
34 Na_3的電子結構與構形 張培鴻; 楊金龍; 劉磊; 李家明 物理學報 1997-05-30
35 Calculation of C_(60) Adsorption on Metal Surfaces 劉達; 楊金龍; 吳自勤; 候建國 化學物理學報 1998-06-10
36 外電場下STM鎢針尖電子結構的理論研究 李群祥; 楊金龍; 汪克林; 侯建國; 李家明 物理學報 1998-03-12
37 Al(111)表面單個Al原子的操縱── W針尖與Al原子的相互作用 王福合; 楊金龍; 李家明 物理學報 1998-11-12
38 I_h點群與具有I_h點群對稱的Al-Mn原子簇的電子結構 胡偉敏; 楊金龍 科學通報 1988-09-27
39 一維點陣的電子態 楊金龍; 汪克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 1988-04-01
40 DV-X_2計算紅寶石的晶場譜 楊金龍; 夏上達; 汪克林 物理學報 1990-11-27
41 一種DV—X_α計算d~N配位場譜的方法——對(CrF_6)~(3-)的應用 楊金龍; 夏上達; 汪克林 中國科學(A輯 數學 物理學 天文學 技術科學) 1991-03-02
43 單分子化學物理進展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 2005-10-01
44 單分子結的非線性電導的理論研究 黃靜; 李群祥; 武曉君; 楊金龍 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 2005-10-01
45 金團簇上N_2分子吸附的理論研究 丁迅雷;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 2005-10-01
46 螺吡喃分子在Au(111)表面的手性表達 黃甜; 胡振芃; 王兵; 王海千; 侯建國; 楊金龍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 2006-07-01
47 單個鈷酞菁分子的脫氫反應及其磁性研究 趙愛迪; 李群祥; 陳嵐; 王兵; 楊金龍; 候建國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 2006-07-01
48 單個CoOEP分子的掃描隧道顯微學研究 李竟成; 李群祥; 王兵; 楊金龍; 侯建國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 2006-07-01
49 針尖電子態和隧穿過程調控 陳嵐; 胡振芃; 王兵; 楊金龍; 侯建國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 2006-07-01
50 鈷酞菁分子結中電子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 李群祥; 武曉君; 李斌;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全國第七屆掃描隧道顯微學學術會議(STM'7)論文集(二) 2002-11-01
51 Au(111)表面自組裝硫醇單分子膜的STM成像機理 李斌; 曾長淦; 李群祥; 楊金龍; 侯建國; 朱清時 全國第七屆掃描隧道顯微學學術會議(STM'7)論文集(二) 2002-11-01
52 橫向電場對帶缺陷或分子摻雜的硼氮納米管電子結構的調控 賀偉; 胡雙林; 李震宇; 楊金龍 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理論化學方法和應用分會場論文集 2008-07-01
53 Linear-scaling density matrix perturbation treatment of electric fields in solids, Phys. Rev. Lett., 97(2006)
54 One-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benzene sandwich polymers: Possible ideal conductors for spin transport, J. Am. Chem. Soc., 128(2006)
55 Controlling the Kondo efect of an adsorbed magnetic ion through its chemical bonding, Science, 309(2005)
56 Single C59N molecule as a molecular rectifier, Phys. Rev. Lett., 95(2005), 045502.
57 Is mayenite without clathrated oxygen an inorganic electride? Angew. Chem. Int. Ed., 43 (2004)
榮譽獎勵:
1. 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寶潔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2. 2008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
3. 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
4. 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
5. 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寶潔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6. 2006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
7. 2006年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8. 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9、2005年“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獲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10、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11、2004年獲科技部973項目先進個人。
12、2004年入選國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13、2003年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14、200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15、2001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
16、2001年“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獲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17、2001年“單分子的掃描隧道顯微術”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特等獎 。
18、2000年獲教育部首屆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
19、1999年“C60分子在Si (111) -7×7表面的吸附取向”獲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20、1999年獲安徽省五四青年獎章 。
媒體報道:
[他與合作者一起“剪裁”分子,推動了世界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祖國贏得榮譽———]
楊金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理論與計算科學研究部主任,一直致力于發展與應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 與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團簇,納米粒子,固體表面與界面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近年來,他與實驗研究者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楊金龍不是醫生,而他有高明的解剖技術。楊金龍不是裁縫,而他有令人驚奇的剪裁技術。這位年僅四十的科學家,多次用智慧給分子動“手術”,將中國的納米技術研究推到世界前沿。
楊金龍,生于196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求學多年,1991年10月留校任教授,從事理論和計算化學研究與教學。楊金龍一直致力于發展與應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與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團簇,納米粒子,固體表面與界面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在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單分子進行的成像、譜學表征和操縱、線性標度計算方法的發展等理論方面取得若干重要研究成果。
搞選鍵化學的人,希望做化學實驗能夠像裁縫剪裁衣服那樣,做分子“剪裁”,對單個化學鍵進行選擇性加工,以獲得性質不同的物質,這是世界性的前沿課題。199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啟動實施首批“211工程”建設,校長朱清時院士開辟了選鍵化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用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對分子進行“手術”,楊金龍負責理論計算,侯建國負責實驗工作,共同開展納米領域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現代科學研究要講究團隊作戰。我與侯建國院士等人合作,共同努力作出了一些成績!”坐在記者面前的楊金龍,儒雅沉著,語氣綿軟。2001年,侯建國、楊金龍首次直接“拍攝”到了能夠分辨碳60化學鍵的單分子圖像,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直接觀察到分子的內部結構。2005年,侯建國、楊金龍等人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于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對“黃金搭檔”推動了世界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究,為中國科學家贏得聲譽。
楊金龍說,我國的研究條件和經費不如某些發達國家,學術傳統和基礎積累也不比他們。我們要縮小同他們的差距,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交叉和合作,發揮我們的“團體賽”優勢。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圍繞共同的目標,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就能發生“化學反應”,在科研上取得突破。
[人物寄語]
小分子,大世界。希望在這一微觀世界研究領域,有我國更多研究團隊的聲音,有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立于國際前沿,并為祖國未來的信息技術奠定理論基礎。
來源:安徽日報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