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呂厚遠,男,1960年9月出生,山東省嘉祥縣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至1982年上海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專業,理學學士。
1982年至1984年石油大學(原華東石油學院),助教。
1984年至1987年上海同濟大學孢粉-藻類專業, 理學碩士。
1987年至1995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
1995年至1998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理學博士。
1997年至1998年馬普基金資助在德國國家地球科學中心合作研究。
1998年至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2000年至200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博士后。
2002年5月至2002年10月;2004年5月至2004年8月;2006年4月至2006年6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合作研究。
社會任職:
1. 中國孢粉學會理事。
2. 中國環境考古學分會秘書長。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利用孢粉學和植硅體分析方法從事新生代古環境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和973項目等。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植硅體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國植硅體分類系統,提出了區分水稻、黍、粟農作物植硅體的分類標準,明確了中國不同氣候帶土壤中植硅體組合特征,為進一步開展我國植硅體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2. 多指標現代過程分析:較系統地開展了我國陸相古氣候定量研究工作,量化了土壤磁化率與氣候參數的函數關系,初步認識了我國現代土壤有機碳同位素空間分布規律,建立了表土植硅體、孢粉組合與氣候參數和植被類型的定量關系,進行了多指標綜合古氣候定量研究的探索。
3. 孢粉學研究:系統開展了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區現代表土孢粉分析, 結合植硅體分析驗證了黃土高原地質、歷史時期基巖山地、溝谷和塬面古植被記錄的差異,提出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區250萬年來5次大的植被變化的孢粉學證據,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溫度、降水時空變化規律。
4. 環境考古研究:利用植硅體、花粉、淀粉分析等手段,對我國陜西關中、河北、河南、新疆羅布泊等地區重點考古遺址,開展了農業考古和環境考古研究,對于早期水稻、粟、黍農業起源,青海喇家遺址4000年前古代面條成分分析、磁山文化農業考古、環境變化與農業起源的關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認識。
5. 第三紀-第四紀氣候轉型期黃土高原的植被響應 旺羅; 呂厚遠; 吳乃琴; 吳海斌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1-01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 出版著作2部。
出版專著:
1《花粉百話》王開發 呂厚遠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2《植物硅酸體研究及應用》王永吉 呂厚遠 海洋出版社 1993
發表英文論文:
2010
1. Lu Houyuan, XIA XunCheng, LIU JiaQi, QIN XiaoGuang, WANG FuBao, Abuduresule, ZHOU LiPing, MU GuiJin, JIAO YingXin6 & LI JingZhi. (201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ronology for a newly-discovered ancient city and fiv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Lop Nor,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 63–71, doi: 10.1007/s11434-009-0586-4
2. Zhang, J., Lu, H., Wu, N., Li, F., Yang, X., Wang, W., Ma, M. & Zhang, X.(2010)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and spread in Mid-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North China.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10.00145.x. ISSN 0300-9483
2009
3. Lu H, Zhang J, Wu N, Liu K-b, Xu D, Li Q. (2009) Phytoliths Analysis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and Commo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 PLoS ONE, 4(2): e4448. doi:10.1371/journal.pone.0004448.
4. Houyuan Lu, Jianping Zhang, Kam-biu Liu, Naiqin Wu, Yumei Li, Kunshu Zhou, Maolin Ye, Tianyu Zhang, Haijiang Zhang, Xiaoyan Yang, Licheng Shen, Deke Xu , Quan Li(2009)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NAS (2009)106(18)7367-7372
5. Kam-biu Liu, Houyuan Lu, Caiming Shen (2009) Some fundamental misconceptions about paleotempestology. Quaternary Research 71 (2009) 253–254
6. YANG XiaoYan, YU JinCheng, Lu Houyuan, CUI TianXing, GUO JingNing & GE QuanSheng.(2009)Starch grain analysis reveals function of grinding stone tools at Shangzhai site, Beijing .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52(8): 1164-1171, doi: 10.1007/s11430-009-0089-9.
7. YANG XiaoYan, LIU ChangJiang, ZHANG JianPing, YANG WuZhan, ZHANG XiaoHu & Lu HouYuan(2009)Plant crop remains from the outer burial pit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Early Western Han agricultu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54 (10):1738-1743.
8. HUANG Yue, JIANG Hui, Svante Björck, LI Tiegang, Lu Houyuan , RAN Lihua (2009) Surface sediment diatoms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and their cor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Vol. 27 No. 3, P. 674-682
2008
9. Lu, H.Y., Wu, N.Q., Yang, X. D., Shen, C.M., Zhu, L.P., Wang, L., Li, Q., Xu, D.K., Tong, G..B. & Sun, X. J. (2008) Spatial pattern of Abies and Picea pollen distribution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Xinjiang, China. Boreas, Vol. 37, pp. 254–262. 10.1111/j.1502-3885.2007.00019.x.
10. Wang, L., H. Lu, J. Liu, Z. Gu, J. Mingram, G. Chu, J. Li, P. Rioual, J. F. W. Negendank, J. Han, and T. Liu. (2008), Diatom-based inference of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winds between 17500 and 6000 calendar years B.P., J. Geophys. Res., 113: D21101, doi:10.1029/2008JD010145.
11. Kam-biu Liu, Houyuan Lu, Caiming Shen. (2008) A 1200-year proxy record of hurricanes and fires from the Gulf of Mexico coast: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hurricane–fire interactions. Quaternary Research, 69: 29–41.
12. Zheng Zhuo, Huang Kangyou, Xu Qinghai, Lu Houyuan, Cheddadi Rachid, Luo Yunli, Beaudouin Celia, Luo Chuanxiu, Zheng Yanwei, Li Chunhai, Wei Jinhui, Du Chunbin. (2008) Comparison of climatic threshold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etween dominant plants and surface pollen i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51 (8): 1107-1120.
13. Liping Zhu, Xiaolin Zhen, Junbo Wang, Houyuan Lu, Manping Xie, Hiroyki Kitagawa (2008)A ~30,000-yea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ferred from Lake Chen Co, Southern Tibet. J Paleolimnol. DOI 10.1007/s10933-008-9280-9
2007
14. Hou-yuan Lu, Nai-qin Wu, Kam-biu Liu, Hui Jiang, Tung-sheng Liu. (2007) Phytoliths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 II: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6:759–772.
15. Wang Shuyun, Lu Houyuan, Liu Jiaqi & Jörg F. W. Negendank. (2007) The early Holocene optimum inferr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of Huguangyan Maar Lake in south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20): 2829-2836. PDF 科學通報, 52( 11): 1285-1291.
2006
16. Hou-Yuan Lu, Nai-Qin Wu, Xiang-Dong Yang, Hui Jiangd, Kam-biu Liu, Tung-Sheng Liu. (2006) Phytoliths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 I: phytolith-based transfer function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5: 945–959. PDF
17. L. Wang, H.Y. Lu, N.Q. Wu, J. Li, Y.P. Pei, G.B. Tong, S.Z. Peng. (2006)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or Late Miocene–Pliocene vegetation evolution recorded in the red clay sequence of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mplication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41: 118–128.
18. Naiqin Wu, Yunpeng Pei, Houyuan Lu, Zhengtang Guo, Fengjiang Li, Tungsheng Liu. (2006) Marked ecological shifts during 6.2–2.4 Ma revealed by a terrestrial molluscan record from the Chinese Red Clay 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33 (3-4): 287-299.
2005
19. Houyuan Lu, Xiaoyan Yang, Maolin Ye, Kam-Biu Liu, Zhengkai Xia, Xiaoyan Ren, Linhai Cai, Naiqin Wu, Tung-Sheng Liu. (2005)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 Nature, 437: 967-968.
20. Hou-Yuan Lu, and Kam-biu Liu. (2005) Phytolith assemblages as indicators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rricane overwash deposition. The Holocene, 15(7): 965-972.
2004
21. Houyuan Lu, Naiqin Wu, Zhaoyan Gu, Zhengtang Guo, Luo Wang, Haibing Wu, Guoan Wang, Liping Zhou, Jiamao Han and Tungsheng Liu. (2004)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modern soil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iogeochemistry, 70 (2): 275-299.
22. WANG Luo, Lu Houyuan, Wu Naiqin, Chu Duo, Han Jiamao, Wu Yuhu, Wu Haibin & Gu Zhaoyan. (2004) Discovery of C4 species at high altitude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 (12): 1392-1396 PDF. 科學通報, 49(13): 1290-1293.
23. SHEN Ji, Lu Houyuan, WANG Sumin CHEN Shiyue, YANG Xiangdong, WU Yanhong & ZHU Zhaoyu. (2004) A 2.8 Ma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tectonic events inferred from the Cuoe core in the middle of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7 (11 ): 1025-1034
24. Jens Mingrama, Georg Schettler, Norbert Nowaczyk, Xiangjun Luo, Houyuan Lu, Jiaqi Liu, J.org F.W. Negendank. (2004) The Huguang maar lake—a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78, 000 years from Sou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22: 85–107.
2003
25. Lu Houyuan, Liu. Kam-biu. (2003) Phytoliths of common grasses in the4 coastal environments of southeastern US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58: 587-600.
26. Lu Houyuan and Kam-biu Liu. (2003)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lobate phytoliths from grasses in China and the southeastern U.S.A.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9(1): 73-87.
27. Houyuan Lu, Tungsheng Liu, Zhengtang Guo. (2003) Natural vegetation of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in Loess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5): 411-416.
28. Liu Kb, Lu HY, Shen CM. (2003)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Alabama Gulf coast to intense hurricane strikes and forest fires in the light of longterm climatic changes, in Ning ZH, Turner RE, Doyle T, and Abdollahi K eds.,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for the Gulf Coast Region: Baton Rouge, Frankli Press.p 23-230.
29. Andreas Fuhrmann, Jens Mingram, Andreas Lu cke, Houyuan Lu, Brian Hors.eld, Jiaqi Liu, Jo rg F. W. Negendank, Gerhard H. Schleser, Heinz Wilkes. (2003) Variations in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in sediments fromLake Huguang Maar (Huguangyan), south China during thelast 68 ka: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Organic Geochemistry, 34: 497-1515.
2002
30. Houyuan Lu, Zhenxia Liu, Naiqin Wu, Serge Berne, Yoshiki Saito, Baozhu Liu, and Luo Wang. (2002) Rice domestic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phytolith evidence from East China. Boreas, 31(4): 378-385.
31. Chu GQ, Liu JQ, Sun Q, Lu HY, Gu ZY, Wang WY, Liu TS. (2002) The 'Mediaeval Warm Period' drought recorded in Lake Huguangyan, tropical South China. the Holocene, 12 (5): 511 -516.
2001
32. Lu HY, Wang SM, Wu NQ, Tong GB, Yang XD, Shen CM, Li SJ, Zhu LP, Wang L. (2001) A new pollen record of the last 2.8 Ma from the Co Ngoin,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4: 292-300.
33. Lu HY, Liu DS, (2001) The effect of C3 and C4 plants for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 soil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4 (4): 318-325.
34. Wu NQ, Rousseau DD, Liu TS, Lu HY, Gu ZY, Guo ZT, Jiang WY. (2001) Orbital forcing of terrestrial mollusks and climatic change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350 ka. Jouran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6 (D17): 20045-20054.
2000
35. Lu HY, Wang YJ, Wang GA, Yang H, Li Z. (2000) Analysis of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from C3 and C4 plants and modern soi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9): 1804-1808.
36. Lu HY, Liu TS, Gu ZY, Liu BZ, Zhou LP, Han JM, Wu NQ. (2000) Effect of burning C3 and C4 plants a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 soil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7 (13): 2013-2016.
37. Liu JQ, Lu HY, Negendank J, Mingram J, Luo XJ, Wang WY, Chu GQ. (2000) Periodicity of Holocene 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Huguangyan Maar Lak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8): 1712-1717.
38. Wang L, Liu DS, Lu HY. (2000)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roperties of polluted soi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8): 1723-1726.
39. Wang WY, Liu JQ, Liu DS, Peng P, Lu HY, Gu ZY, Chu GQ, Negendank J, Luo XJ, Mingram J. (2000) The two-step monsoon changes of the last deglaciation recorded in tropical Maar Lake Huguangyan, south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6): 1529-1532.
1999
40. Lu H Y, Liu ZX. (1999) Diatom and paleoceanography in domain of Kuroshio current in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past 20000a.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 Marine Geology, 51-62.
1998
41. Guo ZT, Liu TS, Fedoroff N, Wei LY, Ding ZL, Wu NQ, Lu HY, Jiang WY, An ZS. (1998) Climate extremes in Loess of China coup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deep-water forma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998, 18 (3-4): 113-128.
42. Qin XG, Liu DS, Liu TS, Tan M, Li TY, Lu JP, Gu ZY, Lu HY, Ding ZL, Guo ZT, Liu JQ, Nie GZ. (1998) Grey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anding of stalagmite in Shihua Cave, Beijing and its climatic signification(I) - The study of microstructure of microband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1 (2): 151-157.
1997
43. Lu Houyuan, Wu Naiqin, Liu Baozhu. (1997) Recognition of Rice Phytolith. In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Phytoliths in Plants and Soils (Pinilla, A. ed). Monografias del Centro de Ciencias Medambioentales, Madrid, pp. 159-174.
44. Wu Naiqin, Lu Houyuan and Guo Zhengtang. (1997) Reconstrction of paleoclimate in the Loess plateau using nonlinear mathematical method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12): 1014-1016.
1996
45. Lu Houyuan, Wu Naiqin, Liu Tungsheng, Han Jimao, Qin Xiogun, Sun Xiangjun, Wang Yongji. (1996) Seasonal climatic variation recorded by phytolith assemblages from Baoji loess sequence in central China over the last 150000 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6(6): 629-639.
46. Han Jiamao, Lu Houyuan, Wu Naiqin, Guo Zhengtang, (1996)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modern soils in China and its use for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Studia geoph.et grod., 40: 262-275.
47. Guo, Z., T. Liu, J. Guiot, N. Wu, H. Lu, J, Han, J. Liu, Z. Gu. (1996) High frequency pulses of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in the last two glaciation :link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ynamics, 12: 701-709.
48. Liu Tungsheng, Guo Zhengtang, Wu Naiqin, Lu Houyuan. (1996) Prehistoric vege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Steppe or forest?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 13(3-5): 341-346.
1995—1900
49. Lu Houyuan, Wu Naiqin, Nie Gaozhong. (1995) Discovery of bamboo phytolith in the loess -paleosol sequences of Guanzhong Basin, Shaanxi Provi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0(4): 405-409.
50. Wu Naiqin, Lu Houyuan, Sun Xiangjun, Guo Zhentang. (1995) Climatic factor transfer function from opal phytolit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Supp. Issue, (1): 105-114.
51. Li Peiying, Cheng Zhenbo, Lu Houyuan and Liu Guohai. (1992) The coastal zone loess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 Liaoning Province. Acta Geological Sinica, 5 (3): 311-324.
52. Lu Houyuan, Wu Niqin, Nie Gaozhong, Wang Yoongji. (1991) Phytolith in loess and its bearing on paleovegetation . In :Liu DS(ed), Loess,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hange, Science Press, Beijing, 1991, 112-123.
53. Lu Houyuan and Wang Yongji. (1990) A study on plant op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xplanation of paleoenvironment of Qingdao in the past 3000 year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5(6): 498-503.
54. Wang Jian, Lu Houyuan and Shen Caiming. (1990) Factor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12000 years in China. in: Liu Chuan et al (eds), Glob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ection III,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of G.U., Beijing, p. 66-68.
發表中文論文:
1 我國旱作農業黍、粟植硅體碳封存潛力估算 左昕昕;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 2012-01-05
2 三封推薦信——懷念導師劉東生先生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紀念劉東生院士 2009-02-01
3 東亞季風區的極端氣候事件及其原因 郭正堂; 姜文英; 呂厚遠; 吳乃琴; 姚小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 2002-12-01
4 青藏高原現生禾本科植物的δ~(13)C與海拔高度的關系 旺羅; 呂厚遠; 吳乃琴; 吳海斌;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境?工程地質與災害) 2003-12-01
5 黃土高原地質、歷史時期古植被研究狀況 呂厚遠; 劉東生;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境?工程地質與災害) 2003-12-01
6 末次冰期以來湛江湖光巖瑪珥湖孢粉記錄及古環境變化 呂厚遠; 劉嘉麒; 儲國強; 顧兆炎; Negendank J; Schettler G; Mingram J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chuns Zentrum Potsdam D-14473 Potsdam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境?工程地質與災害) 2003-12-01
7 現代植物炭屑形態的初步分析及其古環境意義 張健平;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論文摘要集 2007-02-01
8 我國中低緯度末次冰消期氣候轉暖與高緯度氣候變化的關系 王淑云; 呂厚遠;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論文摘要集 2007-02-01
9 湖光巖瑪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記錄揭示的早全新世適宜期環境特征 王淑云; 呂厚遠; 劉嘉麒; J?rg F.W.Negendank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schungsZentrum(GFZ)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七卷) 2008-01-01
10 中國北方典型時段環境格局與植被演替區帶及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啟示 秦小光; 劉東生; 蔡炳貴;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境?工程地質與災害) 2003-12-01
11 糧食表面附著物的粒度特征 寧波; 秦小光; 殷志強; 呂厚遠; 穆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 2009-01-01
12 羅布泊新發現古城與5個考古遺址的年代學初步研究 呂厚遠; 夏訓誠; 劉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周力平; 穆桂金; 焦迎新; 李敬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地理系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博物館; 中國科學探險普及宣傳中心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11-01-13
13 關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間黍、粟農業的植硅體證據 張健平; 呂厚遠; 吳乃琴; 李豐江; 楊曉燕; 王煒林; 馬明志; 張小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11-01-13
14 湛江湖光巖瑪珥湖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記錄的末次冰期以來植被演化與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響應關系 劉強; 顧兆炎; 劉嘉麒; 呂厚遠; 儲國強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 2001-10-01
15 東北瑪珥湖硅藻紋層形成機制及氣候變化 儲國強; 劉嘉麒; Mingram J.; Schettler G.; 顧兆炎; 呂厚遠; 劉強; J.F.W.Negendank;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schungZentrum; Potsdam; Germany 【中國會議】高分辨記錄與同位素技術在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4-09-01
16 東北和華南兩個瑪珥湖末次冰期以來的全巖有機碳同位素記錄及古氣候環境意義 劉強; 劉嘉麒; 顧兆炎; 儲國強; 呂厚遠; 陳曉雨; 游海濤; JensMingram; GeorgSchettler; J?rgFWNegendank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GeoForschungsZentrum Potsdam; Potsdam 14473; Germany 【中國會議】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4-09-01
17 植硅體在海岸帶環境和颶風沉積研究中的應用 呂厚遠; 廖淦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227 Howe-Russell Geoscience Complex; Baton Rouge; LA 70803 【中國會議】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5-06-01
18 我國中低緯度植硅體記錄揭示的末次冰消期氣候轉暖與高緯度氣候變化的關系 王淑云; 呂厚遠;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5-06-01
19 棕櫚科植物植硅體形態分析及其環境意義 徐德克; 李泉; 呂厚遠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5-06-01
20 竹亞科植硅體形態學研究及其生態學意義 李泉; 徐德克;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5-06-01
21 青藏高原南部2萬年來溫度、降水變化的初步研究 呂厚遠; 李泉; 徐德克; 羊向東; 朱立平; 童國榜; 吳乃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7-06-01
22 表土花粉含量與優勢植物地理分布的氣候特征對比研究 鄭卓; 黃康有; 許清海; 呂厚遠; 孫湘君; 羅運利; Rachid Cheddadi; Celia Beaudouin; 羅傳秀; 杜春彬; 李春海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Institut des Sciences de I\'Evolution Universite Montpellier Ⅱ; Montpellier 34095; France;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7-11-01
23 表土長鏈正構烷烴CPI值的緯向變化:CPI作為氣候干旱程度替代指標的證據 羅攀; 彭平安; 呂厚遠; 鄭卓; 王旭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期刊】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11-20
24 我國旱作農業黍、粟植硅體碳封存潛力估算 左昕昕;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科學通報 2011-12-05
25 國際植硅體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for Phytolith Nomenclature 1.0)的介紹與討論 李泉; 呂厚遠; 王偉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期刊】古生物學報 2009-03-15
26 基于遙感數據對中國表土花粉進行植被覆蓋度定量估算的研究 鄭卓; 鄭艷偉; 黃康有; 魏金輝; 許清海; 呂厚遠; 羅運利; 羅傳秀; Celia Beaudouin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期刊】古生物學報 2009-06-15
27 漢陽陵外藏坑農作物遺存分析及西漢早期農業 楊曉燕; 劉長江; 張健平; 楊武站; 張小虎;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 【期刊】科學通報 2009-07-15
28 北京平谷上宅遺址磨盤磨棒功能分析:來自植物淀粉粒的證據 楊曉燕; 郁金城; 呂厚遠; 崔天興; 郭京寧; 刁現民; 孔昭宸; 劉長江; 葛全勝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09-20
29 羅布泊新發現古城與5個考古遺址的年代學初步研究 呂厚遠; 夏訓誠; 劉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周力平; 穆桂金; 焦迎新; 李敬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地理系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博物館; 中國科學探險普及宣傳中心 【期刊】科學通報 2010-01-25
30 我國中低緯度末次冰消期氣候轉暖與高緯度氣候變化的關系 王淑云; 呂厚遠;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6-03-30
31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楊曉燕; 呂厚遠; 夏正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 【期刊】考古與文物 2006-05-30
32 現代植物炭屑形態的初步分析及其古環境意義 張健平;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6-09-30
33 湖光巖瑪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記錄揭示的早全新世適宜期環境特征 王淑云; 呂厚遠; 劉嘉麒; J?rg F.W.Negendank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schungsZentrum(GFZ) Section3; Telegrafenberg; Potsdam D-14473; Germany 【期刊】科學通報 2007-06-15
34 中國表土花粉與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氣候指示性對比 鄭卓; 黃康有; 許清海; 呂厚遠; Rachid Cheddadi; 羅運利; Celia Beaudouin; 羅傳秀; 鄭艷偉; 李春海; 魏金輝; 杜春彬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Institutdes Sciences de l\'Evolution Universite Montpellier II Montpellier 34095; France;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Institutdes Sciences de l\'Evolution Universite Montpellier II; Montpellier 34095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8-06-15
35 青藏高原常見早熟禾亞科植硅體形態特征初步研究 秦利; 李杰; 旺羅;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 【期刊】古生物學報 2008-06-15
36 糧食表面附著物的粒度特征 寧波; 秦小光; 殷志強; 呂厚遠; 穆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安徽農學通報 2008-10-10
37 關中地區的新石器古文化發展與古環境變化的關系 呂厚遠; 張健平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8-11-15
38 青藏高原現生禾本科植物的δ~(13)C與海拔高度的關系 旺羅; 呂厚遠; 吳乃琴; 吳海斌;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3-09-30
39 末次冰期以來湛江湖光巖瑪珥湖孢粉記錄及古環境變化 呂厚遠; 劉嘉麒; 儲國強; 顧兆炎; Negendank J; Schettler G; Mingram J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chuns Zentrum Potsdam D-14473 Potsdam; GeoForchuns Zentrum Potsdam D-14473 Potsdam 北京; Germany 【期刊】古生物學報 2003-04-15
40 黃土高原地質、歷史時期古植被研究狀況 呂厚遠; 劉東生;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03-01-15
41 62 kaBP以來湖光巖瑪珥湖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記錄及古氣候環境意義 劉強; 顧兆炎; 劉嘉麒; 游海濤; 呂厚遠; 儲國強; 祁向雷; J?rg F W Negendank; Jens Mingram; GeorgSchettler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質出版社; Geo Forschungs Zentrum Potsdam; Potsdam14473; Germany; Germany 北京;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期刊】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5-05-30
42 竹亞科植硅體形態學研究及其生態學意義 李泉; 徐德克;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5-11-28
43 棕櫚科植硅體形態分析及其環境意義 徐德克; 李泉;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5-11-28
44 中國北方典型時段環境格局與植被演替區帶及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啟示 秦小光; 劉東生; 蔡炳貴;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3-05-15
45 青藏高原現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間分布 呂厚遠; 王淑云; 沈才明; 羊向東; 童國榜; 廖淦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理與古人類學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理與古人類學系 北京;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70803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4-01-28
46 錯鄂孔深鉆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 MaBP以來環境演化及其對構造事件響應 沈吉; 呂厚遠; 王蘇民; 陳詩越; 羊向東; 吳艷宏; 朱照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南京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04-20
47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C_4植物的發現 旺羅; 呂厚遠; 吳乃琴; 除多; 韓家懋; 吳玉虎; 吳海斌; 顧兆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西藏氣象局高原大氣環境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4-07-15
48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態比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潛在意義 楊曉燕; 呂厚遠; 劉東生; 韓家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5-03-28
49 晚第四紀風塵物質成分的變化及其環境意義 郭正堂; 魏蘭英; 呂厚遠; 吳乃琴; 姜文英;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9-01-30
50 末次間冰期以來黃土高原南部植被演替的植物硅酸體記錄 呂厚遠; 劉東生; 吳乃琴; 韓家;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9-07-30
51 “植硅體”含義和禾本科植硅體的分類 呂厚遠; 賈繼偉; 王偉銘; 王永吉; 廖淦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理與古人類學系 北京1; 美國路易斯安那70803 【期刊】微體古生物學報 2002-12-15
52 環境磁學某些研究進展評述 鄧成龍; 袁寶印; 胡守云; 劉東生; Kenneth L Verosub; 韓家懋; 郭正堂;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95616;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 【期刊】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0-06-30
53 C3,C4植物和現代土壤中硅酸體碳同位素分析 王永吉; 呂厚遠; 王國安; 楊輝; 李珍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00-05-15
54 污染土壤的磁化率特征 旺羅; 劉東生;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00-05-30
55 湖光巖瑪珥湖全新世氣候波動的周期性 劉嘉麒; 呂厚遠; J. Negendank; J. Mingram; 駱祥君; 王文遠; 儲國強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GeoForschungsZentrum Potsdam D-14473 Potsdam;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期刊】科學通報 2000-06-15
56 海拔高度的變化對青藏高原表土δ~(13)C_(org)的影響 呂厚遠; 顧兆炎; 吳乃琴; 旺羅; 郭正堂; 吳海斌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1-09-30
57 黃土高原35萬年來冬、夏季風變化周期的差異——陸生蝸牛化石的證據 吳乃琴; 裴云鵬; 呂厚遠; D.D.Rousseau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Laboratoire de Palynologie URA327; University MontpellierII; France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1-11-30
58 C3, C4植物及燃燒對土壤磁化率的影響 呂厚遠;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01-20
59 青藏高原錯鄂湖2.8Ma來的孢粉記錄 呂厚遠; 王蘇民; 吳乃琴; 童國榜; 羊向東; 沈才明; 李世杰; 朱立平; 旺羅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12-30
60 硅藻分析與第四紀定量古地理和古氣候研究 蔣輝; 呂厚遠; 支崇遠; 羊向東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丹麥奧胡斯大學地球科學系; 奧胡斯8000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2-03-30
61 東亞季風區的極端氣候事件及其原因 郭正堂; 姜文英; 呂厚遠; 吳乃琴; 姚小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2-03-30
62 紅樹林孢粉—氣候因子轉換函數恢復古環境的可行性初探 李珍; 王開發; 王永吉; 張玉蘭; 呂厚遠; 毛禮米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同濟大學海洋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海洋系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進展 2002-07-15
63 2萬年來我國東部海陸環境變化的不同步現象 呂厚遠; 劉振夏; 劉寶柱; Serge Berné; Yoshiki Saito; 李鐵剛; 吳乃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Coastal Environment Research Group;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French Oceanographic Institute;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 【期刊】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2-03-30
64 山東臨淄田旺龍山文化遺址植物硅酸體研究 靳桂云; 呂厚遠; 魏成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期刊】考古 1999-02-25
65 史前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景觀──森林還是草原? 劉東生; 郭正堂; 吳乃琴;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期刊】地球學報 1994-11-25
66 關中盆地黃土地層中竹子植物硅酸體化石的發現及意義 呂厚遠; 吳乃琴; 聶高眾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青島 【期刊】科學通報 1994-12-23
67 中國現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氣候意義 呂厚遠; 韓家懋; 吳乃琴; 郭正堂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青島 【期刊】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94-12-15
68 陜西渭南晚冰期時的環境與氣候──蝸牛化石的證據 吳乃琴; 呂厚遠; 陳德牛; 高福清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5-05-25
69 黃土中鈣結核的碳氧同位素研究(二)碳同位素及其古環境意義 韓家 ; 姜文英; 呂厚遠; 吳乃琴;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5-11-25
70 黃土高原和南海陸架古季風演變的生物記錄與Heinrich事件 呂厚遠; 郭正堂; 吳乃琴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6-02-25
71 最后兩個冰期黃土中記錄的Heinrich型氣候節拍 郭正堂; 劉東生; 吳乃琴; 呂厚遠; 韓家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6-02-25
72 150ka來寶雞黃土植物硅酸體組合季節性氣候變化 呂厚遠; 吳乃琴; 劉東生; 韓家懋; 秦小光; 孫湘君; 王永吉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6-04-15
73 黃土碳酸鹽中古氣候變化的同位素記錄 韓家懋; 姜文英; 劉東生; 呂厚遠; 郭正堂; 吳乃琴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6-10-15
74 中國黃土綜合古氣候指標的非線性反演 吳乃琴; 呂厚遠;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1996-05-23
75 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球科學進展 1996-10-15
76 植物硅酸體AMS~(14)C測年和同位素分析 王永吉; 呂厚遠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通報 1997-06-15
77 中國北方花粉-氣候因子轉換函數建立及應用 宋長青; 孫湘君;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1997-10-23
78 人類生存與環境演變 劉嘉麒; 呂厚遠; 袁寶印; 靳桂云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8-02-25
79 瑪珥湖高分辨率古環境研究的新進展 劉東生; 劉嘉麒; 呂厚遠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8-11-25
80 植物硅酸體研究在我國海洋地質學中的應用 王永吉; 劉寶柱; 呂厚遠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8-01-13
81 C_3、C_4植物及其硅酸體研究的古生態意義 吳乃琴; 呂厚遠; 聶高眾; 王永吉; 孟毅; 顧國安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北京大學地理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博士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2-09-30
82 2.5Ma 以來古氣候變化的混沌吸引子 呂厚遠; 趙永良; 丁仲禮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1993-07-02
83 黃土地層中真菌孢子的發現及古環境意義 吳乃琴; 呂厚遠; 徐和聆; 吳錫浩; 蔣復初; 肖國華;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開放研究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1993-06-30
84 人類疾病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 呂厚東; 李榮華; 呂厚遠; 吳乃琴 濟寧醫學院;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環境與健康雜志 1992-06-29
榮譽獎勵:
1. 1993年獲國家海洋局杰出青年獎。
2. 1993年獲中央國家機關百名優秀青年獎。
3. 1994年獲第三屆山東省優秀青年科技獎。
4. 2000年獲第二屆中國第四紀研究青年科學家獎。
5. 2001年獲國家海洋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
6. 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地質手段:揭秘4000年前的一碗面條——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
一碗面條,穿過4000年的時間隧道,突然活生生地闖進21世紀科學家的眼簾。人們于驚奇中帶著疑問,這難道真的是我們如今還在吃的面條嗎?
故事發生在2002年,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當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倒扣在地面上的土陶碗揭開,他們在積滿泥土的碗里發現,竟然還有一團卷曲纏繞的東西,很像面條!
做這項考古研究的,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喇家遺址簡直就是一個見證古文化的巨幅畫像,讓領隊的考古專家葉茂林研究員癡迷。但是,斷定這碗里盛的是面條,而且是用小米和黍制成的面條,是地質學者。
2005年10月13日,最新出版的世界科學權威雜志英國《自然》上發表了青海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面條狀遺存的鑒定研究論文。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實驗樓里采訪了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呂厚遠研究員。
記者:合作用地質手段鑒定面條,是怎么開始的?
呂厚遠:2002年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員在向我介紹葉茂林研究員新的發掘工作時,特別提到有一碗像面條的東西。2004年冬,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的博士后楊曉燕又提起面條的事,和我討論能否用地質手段進行鑒定。考慮到自己有過多年植硅體研究的基礎,了解國外類似的研究方法,過去也曾與上海博物館和秦兵馬俑考古隊等單位進行過成功的合作研究,我就答應了下來。
記者:你第一眼見到那個碗,里面有些什么?
呂厚遠:我看過面條的照片,非常生動,這首先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但是,葉茂林告訴我,當它被封口帶到北京,再打開一看,卷曲纏繞的面條狀的東西消失了。我們拿到標本,肉眼可以看到的,是一碗的泥土,里面有散落的類似面條狀的東西,已經被風化得成了軀殼。
記者:鑒定是怎樣完成的?
呂厚遠:我們采用的是微體古生物分析的研究方法。從碗口開始,對碗里的沉積物,一層層地取樣,共采了6個樣品。之后,我們又到出土文物附近的耕地里取了一個樣,加起來,總共是7個樣品。我們將這7個樣品進行浮選、在顯微鏡下觀察、鑒定、統計并記錄幾組數據,然后進行對比分析。
記者:為什么肯定它是面條,而且是用小米和黍制成的面條?
呂厚遠:這涉及植硅體的特點。植物與礦物的聯系實際是很密切的,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到硅,然后硅以蛋白石的形式沉淀在植物細胞內。由于不同植物的細胞形態不同,它沉積硅的形態也就不同,這種以不同形態存在于植物中的蛋白石,就是植硅體。
植硅體分布非常廣,因為它很小,體積只有2微米~2000微米,一克禾本科植物葉子中有10萬~100萬個植硅體。隨著植物的自然死亡、腐爛或通過動物的排泄、大火等原因,植硅體從有機體中釋放到土壤中。在很難保存花粉和其他生物化石的地層及火災灰燼層中,植硅體可以大量保存下來。時間消滅了植物,但沉積下的植硅體卻不會變化。而由于它們在不同植物中的形態不同,當我們知道了植硅體的形態,也就可以反推出它所寄存過的植物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鑒定面條成分的基本原理。
記者:你在顯微鏡下發現的植硅體是什么樣子?
呂厚遠:我們做了7個樣品的實驗,結果發現在碗底面條層的3個樣品中有兩類形態非常特別的植硅體,而且含量很高,這是我們以前在老的第四紀黃土中沒有注意到的:一類是皺折得像樹枝;另一類,皺折的紋理更寬些。
記者:這個結果就能證明它是面條嗎?
呂厚遠:我們其實用了兩個辦法同時進行。一是去文物的發現地——青海附近的西北地區采了大量的農作物和野生植物樣品。比如大麥、青稞、小麥、燕麥、高粱、谷子、黍子、狗尾草等,對植物果實的殼進行仔細的分析,例如把谷子的穎片、外稃、內稃分別進行分析,分析殼中的植硅體形態特點,結果發現,小米和黍子殼中植硅體的形狀與那碗里面條層中出現的兩類特殊的植硅體是一致的,沒有發現小麥等其他植物殼體的植硅體。就是說,這碗里的面和小米與黍子有關。
記者:另一個辦法是什么?
呂厚遠:提取、分析樣品中的淀粉成分,實驗發現,樣品中也有淀粉。因為不同植物的淀粉也有自己的特殊形狀和鑒定特征。盡管煮熟的淀粉發生糊化后,沒有辦法鑒定,但仍然有許多沒有煮熟的淀粉保留下來,它們的形態、大小也支持了植硅體的分析結果。這也說明,面條可能沒有完全煮熟,或者因為高原的原因,火候只能如此。
記者:你事先想到過這樣的結果嗎?
呂厚遠:沒有。開始我們都猜想可能是小麥,因為照片上的面條是細長的,后來在碗底部土層中又發現許多,至少有50厘米長。這是需要有黏性的面粉進行制作的。但結果不是。這讓我們很傷腦筋,小米是沒有黏性的。在后來的研究中,我們了解到了小米面也可以加工成面條,在北方一些農村,還有用小米磨粉做面條的民俗。盡管如此,我們至今還不知道當時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記者:有科學家論證,喇家遺址是一場突如起來的大地震的結果,在震后4000年,面條居然能保存下來,是個奇跡吧?
呂厚遠:4000年前的面條能夠保存下來,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了。有可能是地震突然發生,土坍落在碗里,隨之,碗被顛覆倒,緊接著又被隨后發生的洪水帶著泥沙埋在下面,密封住,倒扣的碗中的面條和碗底之間可能有一定的空間,不致于使面條直接承受壓力而化為粉末,這才使這碗面條有可能保存到今天。軟體的東西能存在4000年,的確是個奇跡。
記者:從地質的角度來說,這個地方發生地震的幾率大嗎?
呂厚遠:這個地區處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在青藏高原的形成演變中,容易發生地質構造活動。
記者:用地質的理念和手段參與考古,在我國很普遍嗎?
呂厚遠:利用地質學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在考古的研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所的周昆叔老師就倡導環境考古,植物研究所的孔昭辰老師通過對我國許多重要的考古遺址中植物化石的研究,取得許多新的成果,從一些看似很小的、看似沒有意義的遺存中,捕獲了更大的信息量,并對這些進行解釋。目前,許多院校、院所在從事類似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用地質的手段進行考古研究,有很多方法,我們用的是古生物的方法,其他各種如地球化學分析方法、物探、遙感等,都是可以在考古中發揮重要作用的。
被采訪人簡歷:呂厚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孢粉學會理事,環境考古學會秘書長。主要利用孢粉學和植硅體分析方法從事新生代古環境研究。
文章來源:《東營市國土資源局》2005-12-22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