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馮西橋,男,1968年生。現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和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和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 Acta Mechanica Sinica 》、《 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固體力學學報》(中英文版)等10種國內外期刊的編委。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0 年 7 月, 1991 年 7 月和 1995 年 3 月,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獲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5 年 6 月- 1997 年 6 月,在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做博士后。
1997 年 9 月- 1999 年 4 月,獲聯邦德國洪堡獎學金,在 Darmstadt 工業大學力學研究所和荷蘭 Delft 工業大學任洪堡研究員。
1999 年 5 月- 2001 年 7 月, 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任副教授。
自 2001 年 8 月至今,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此外,還曾在美國UIUC大學、德國Max- Planck金屬研究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開展訪問研究。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研究生課程:《張量分析》(校級精品課)、《固體力學》、《斷裂力學》、《固體本構關系》等;
本科生課程包括:《材料力學》(國家級精品課)、《材料力學(高等)》(國家級精品課)、《彈性力學》(國家級精品課,課程負責人)。
培養學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
1.微納米力學;2.生物材料力學與仿生;3.細胞力學;4.細觀損傷與斷裂力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生物材料的微納米力學與仿生” ;
2.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項目“納米復合材料的宏微觀力學”;
3.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先進納米復合材料的跨尺度力學”;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微觀尺度斷裂的虛內鍵方法”;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微 / 納米尺度力學與智能材料力學”;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絡交織復合材料的細觀力學研究”。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1 一種適用于纖維復合材料及其夾層結構縫合的方法 趙紅平; 李國耀; 馮西橋 清華大學 2005-05-18
2 一種天然納米纖維的制備方法 趙紅平; 馮西橋 清華大學 2006-02-08
3 一種天然納米纖維基組織工程細胞支架的制備方法 馮西橋; 趙紅平 清華大學 2007-01-17
科研成果:
1 準脆性材料的宏細觀損傷力學研究與分析方法 楊強; 馮西橋; 周維垣; 余壽文; 林鵬; 陳新 清華大學 2007-05-16
2 韌性復合材料的細觀安定理論研究與數值分析 劉應華; 李華祥; 馮西橋; 岑章志 清華大學 2009-01-01
3 正交各向異性結構塑性極限載荷的上限分析 岑章志; 馮西橋; 劉應華; 李華祥 清華大學 2009-01-01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 余壽文 , 馮西橋,損傷力學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1997.
2. 馮西橋 , 余壽文 , 準脆性材料細觀損傷力學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發表論文:
1 脆性材料的細觀損傷理論和損傷結構的安定分析 馮西橋 清華大學 1995-01-01
2 2008年生物材料與動物運動的力學與仿生國際研討會簡介 孫茂; 馮西橋; 趙紅平; 力學進展 2009-01-25
3 基于屈曲方法測量生物纖維的力學性能 曹艷平; 鄭修鵬; 馮西橋; 醫用生物力學 2009-10-15
4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會議介紹 楊亞政; 馮西橋; 詹世革; 陳常青; 許春曉; 姚明輝; 趙建福; 梁軍; 郭旭; 趙紅平; 力學進展 2009-11-25
5 2005年全國固體力學青年學者研討會簡介 馮西橋; 陳偉球; 孟慶國; 詹世革; 力學進展 2006-02-25
6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CCTAM’2005)會議簡介 楊亞政; 馮西橋; 王建祥; 李存標; 陳立群; 張雄; 謝惠民; 蒲放; 樊瑜波; 龍勉; 湯亞南; 李濤; 力學進展 2006-02-25
7 羚牛股骨密質骨力學性能的實驗研究 朱樂; 趙紅平; 宋延齡; 馮西橋;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2-28
8 去卵巢大鼠骨小梁的納米力學性能 盛志峰; 戴如春; 王鵬; 姚學鋒; 馮西橋; 方玲娜; 范慧潔; 伍賢平; 廖二元; 中華醫學雜志 2006-02-21
9 裂紋穩態擴展下正交異性材料的動應力強度因子K_(Ⅲ)解答 胥紅敏; 姚學鋒; 馮西橋; 工程力學 2006-10-30
10 含大量隨機分布細小纖維的單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橫向彈性性能參數計算的內嵌區域模型法 王曉春; 馮西橋; 余壽文; 固體力學學報 2006-12-30
11 第二屆全國固體力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簡介 康國政; 馮西橋; 趙紅平; 詹世革; 力學進展 2007-02-25
12 預制表面缺陷對鋼滾動接觸疲勞性能的影響 季少華; 陳光; 趙紅平; 馮西橋; 施惠基;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28
13 后路椎弓根螺釘系統治療特發性腰椎側凸的有限元分析 胡明濤; 韋興; 趙紅平; 馮西橋; 醫用生物力學 2007-12-15
14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大會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會議簡介 馮西橋; 楊亞政; 趙紅平; 陳常青; 任玉新; 王在華; 許春曉; 張來平; 孫德軍; 郭旭; 陳偉球; 江五貴; 高凌天; 力學進展 2008-01-25
15 第三屆全國固體力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簡介 陳常青; 馮西橋; 趙紅平; 詹世革; 孟慶國; 力學進展 2008-07-25
16 一種基于細觀攝動參數的MFD界面模型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復合材料學報 2003-08-30
17 多孔材料塑性極限載荷及其破壞模式分析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計算力學學報 2003-06-30
18 物理力學與納米科技的多學科交叉——“物理力學與納米科技的多學科交叉若干問題青年學者研討會”介紹 鄭泉水; 馮西橋; 孟慶國; 詹世革 力學進展 2003-02-25
19 含圓形夾雜兩相材料界面變形與損傷特性的數值模擬 牛鑫瑞; 余壽文; 馮西橋 機械強度 2005-10-30
20 Cr4Mo4V鋼表面預制缺陷對滾動接觸疲勞性能的影響 李錦峰; 趙紅平; 施惠基; 馮西橋 航空材料學報 2005-12-15
21 第十一屆國際斷裂力學大會(ICF11)簡介與斷裂研究的前瞻 余壽文; 馮西橋; 楊亞政; 力學進展 2005-11-25
22 第5屆國際固體斷裂與強度大會介紹 方岱寧; 馮西橋; 楊衛 力學進展 2004-02-25
23 第21屆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大會評述 馮西橋; 符松; 陳立群; 孟慶國; 楊亞政 力學進展 2005-02-25
24 固體力學研究生課程建設和質量管理的研討 莊茁; 鄭泉水 ; 馮西橋 ; 李喜德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5-02-10
25 第三屆國際細觀力學會議簡介 余壽文; 馮西橋 力學進展 2000-11-25
26 聚合物/層狀硅酸鹽納米復合材料的有效模量 馮西橋 科學通報 2001-02-28
27 計算微裂紋損傷材料有效模量的一種簡單方法 馮西橋; 余壽文 力學學報 2001-01-19
28 正交各向異性結構塑性極限載荷的上限分析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8-30
29 扭轉問題中界面附近的邊界層 王剛鋒; 余壽文; 馮西橋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1-30
30 復合材料中增強相形狀對有效模量的影響(Ⅰ) 馮西橋; 余壽文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1-30
31 復合材料中增強相形狀對有效模量的影響(Ⅱ) 馮西橋; 余壽文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1-30
32 雙材料界面熱致失效的有限元模擬 牛鑫瑞; 余壽文; 馮西橋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5-30
33 復合材料及其結構塑性極限載荷的上限分析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復合材料學報 2002-02-28
34 確定復合材料宏觀屈服準則的細觀力學方法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固體力學學報 2002-06-30
35 納米晶體材料的有效彈性模量與界面效應 王剛鋒; 馮西橋; 余壽文 科學通報 2002-07-30
36 基于均勻化理論韌性復合材料塑性極限分析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力學學報 2002-07-19
37 不同應變強化模型下結構安定性的研究 馮西橋; 劉信聲 力學學報 1994-11-19
38 拉壓性能不同對厚壁圓筒安定性的影響 馮西橋; 劉信聲 力學與實踐 1995-10-15
39 脆性材料的各向異性損傷及其測量方法 馮西橋; 余壽文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4-15
40 表面裂紋疲勞擴展的一種損傷力學方法 馮西橋; 何樹延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5-10
41 Analysis of Mode-Ⅰ Crack Tip Shielding by Microcracking in Brittle Materials 馮西橋; 余壽文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04-30
42 壓力管道破前漏分析的一種簡化方法 馮西橋; 何樹延 核動力工程 1998-02-01
43 核反應堆管道和壓力容器的LBB分析 馮西橋; 何樹延; 董鐸 力學進展 1998-05-25
44 管道中表面裂紋的疲勞擴展研究 馮西橋; 何樹延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7-10
45 影響彈塑性結構安定性的各種因素 馮西橋; 劉信聲 力學進展 1993-03-02
46 雙線性組合強化條件下厚壁圓筒的安定性 張國政; 馮西橋; 劉信聲 兵工學報 1993-07-02
47 鍋爐用鋼材強化規律的實驗研究 劉信聲; 馮西橋; 程豐淵; 謝松濤 應用力學學報 1993-07-02
48 冪硬化材料加載條件的確定及表達 劉信聲; 張承柱; 劉紅; 馮西橋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5-01
49 考慮溫度對材料性能影響時厚壁圓筒的安定分析 劉信聲; 馮西橋; 工程力學 1991-10-01
50 隨動強化結構的安定性分析 馮西橋; 劉信聲 力學學報 1992-08-28
51 動態裂紋擴展的MLPG無網格方法 高凌天; 馮西橋; 劉凱欣;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2 親水基底上的超疏水現象 劉建林; 馮西橋;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3 吸附分子引起的表面變形 張吉橋; 余壽文; 馮西橋;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4 微梁毛細黏附的有限變形和小變形模型 劉建林; 馮西橋;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5 碳納米管及其復合材料的多尺度模擬(英文) 馮西橋; 2006年全國固體力學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摘要文集 2006-08-26
56 介電層厚度和層數對微型多層陶瓷電容器殘余應力的影響 江五貴; 馮西橋; 南策文;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7 家蠶蠶繭與蠶絲的結構、性能與功能 馮西橋; 趙紅平; 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58 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指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班的創建 張維; 杜慶華; 余壽文; 章光華; 楊衛; 殷亞俊; 馮西橋; 錢學森科學貢獻暨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2001-12-10
59 納米材料有效性質中的界面效應 馮西橋; 王剛鋒; 余壽文; 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冊) 2001-09-13
60 表面吸附引起的表面變形與微梁彎曲和共振頻移 余壽文; 張吉橋;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61 表面吸附引起微梁的靜態彎曲和共振頻移 張吉橋; 余壽文;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62 牛角外殼力學性能的實驗研究 李炳蔚; 趙紅平;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63 納米手性形貌力學 王建山; 徐軍;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64 細胞粘附的有限元模擬 申文;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65 牛角的力學性能研究 李炳蔚; 趙紅平;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66 納米多孔金薄膜力學性能的實驗研究 夏熱; 李喜德;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67 序言 楊衛; 馮西橋; 秦慶華;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68 納米材料手性形貌形成的表面應力機制 王建山; 馮西橋; 秦慶華;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69 功能梯度材料微梁表面上的微液滴定向運動 鄭修鵬; 趙紅平;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70 碳納米管及其復合材料的多尺度力學 馮西橋; 鄒健; 施冬莉;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71 壓痕實驗確定黏彈性材料的正則化松弛模量 曹艷平; 季湘櫻;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72 由質量擴散引起的雙涂層纖維的表面失穩 李博; 徐光魁;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73 單晶銅薄膜納米劃痕的多尺度模擬 江五貴; 趙晟;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74 基于失穩方法測量薄膜的彈性模量 鄭修鵬; 曹艷平;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75 含表面缺陷軸承鋼的滾動接觸疲勞損傷研究 鄺臨源; 趙紅平; 施惠基;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76 張拉整體結構的蒙特卡羅找形方法 李悅;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77 多層陶瓷電容器殘余熱應力的三維模型 江五貴; 馮西橋; 南策文;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78 基于屈曲方法測量生物纖維的力學性能 曹艷平; 鄭修鵬; 馮西橋; 第九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09-10-11
79 多場耦合載荷對廢用狀態下骨損傷的影響 曲傳詠; 余壽文;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80 余壽文教授簡介 馮西橋; 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20
81 表面壓電/壓磁效應初探 潘夏輝; 喻麗; 余壽文;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 2009-08-24
82 聚合物——分層硅酸鹽納米復合材料有效模量的細觀力學分析 馮西橋; “力學2000”學術大會論文集 2000-08-01
83 確定復合材料屈服準則的數值方法 李華祥; 劉應華; 馮西橋; 岑章志; 復合材料的現狀與發展——第十一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0-10-01
84 包含微裂紋相互作用效應的準細觀損傷力學模型 馮西橋; 余壽文; 疲勞與斷裂2000——第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0-12-01
85 范德華力作用下軟物質薄膜的形貌失穩 馮西橋; 黃世清; 李群仰; 余壽文; 祝賀鄭哲敏先生八十華誕應用力學報告會——應用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09-01
86 原子在臺階表面上的吸附和擴散行為研究 張吉橋; 余壽文;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7 兩平行親水板間液泡形貌的轉變 劉建林; 馮西橋; 余壽文;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8 位錯源觸發力學機制研究 鹿志興; 余壽文; 馮西橋;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89 核酸分子進入碳納米管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鄒健; 馮西橋; 高華健;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榮譽獎勵:
1. 1995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生。
2. 1996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3. 1997獲聯邦德國洪堡獎學金。
4. 1999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5. 2000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6. 2004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一等)。
7. 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8. 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9. 2007年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0.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11. 2009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媒體報道:
馮西橋,男,1968年生。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
1990、1991、1995年先后在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至1997年在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至1999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先后在德國Darmstadt 工業大學、荷蘭Delft 工業大學任洪堡研究員。1999年5月回國,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任副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曾多次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德國馬普金屬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悉尼大學等從事訪問研究。1999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0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4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一等),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2007年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9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固體力學和生物力學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已發表學術專著2部和論文200余篇。
學生·清華
小荷拔萃·自強不息
1968年,馮西橋出生在河北省肅寧縣的一個小村莊——馮村。自幼乖巧懂事的他,一直是家里的驕傲。父親馮國安是中學老師,母親曹秀英是一位沒上過幾天學的普通農民,家中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每當回憶起童年往事,馮西橋總是微微閉著眼睛,陶醉地感慨:“我出生在這樣一個雖不富裕但相親相愛、重視教育的家庭,是我最大的幸運。”
在當時奉行讀書無用論的大環境下,馮西橋的父母一直都非常重視對子女知識的教育和品德的培養,哪怕經濟拮據,哪怕暫時看不到出路,也始終在平時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中讓子女默默地感受著“知識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只要你們愿意學,我們就一定會全力支持”的信念。因為父親在外教書,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勤勞而堅強的母親肩上。在馮西橋的腦海中,永遠銘刻著這樣一幅畫面:在田地里辛苦勞累了一整天的母親,夜晚卻還要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縫衣做鞋,不僅要全家老少做衣服,而且為商店制作衣服,每件可以掙幾毛錢,來供給四個孩子的學業。靠著微薄的收入,一直把四個孩子都培養到大學畢業。
馮西橋記得在小學四年級時,他的班級新換了一位老師,因為當時農村教育條件的局限性,這位老師并不太理想。兩個月后,父親在了解了新老師的情況后,為了培養和挖掘孩子的學習能力,對馮西橋說:“你干脆別上四年級了,直接上五年級吧,敢不敢挑戰一下?”就這樣,年幼的馮西橋帶著一絲懵懂的倔強直接跳入了五年級。在跳班之前的幾天,他自學了四年級的課本。當五年級的學習開始之后,他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班上第一名了,不服輸的他默默告訴自己要用功讀書,趕超別人。從此以后,在每個清晨,學校的大門還沒有打開,你變會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已經等候在馮許小學的門口。
進入高中后,用馮西橋的話來說,那才到了自己真正開始全力拼搏的時候。“我要考清華”這個信念始終伴隨了他三年。當時教室里有一張床,供每晚看守教室的同學使用。為了方便學習,馮西橋成了這張床的常客,經常和另一個同學一起,伴著風聲雨聲,在空曠簡陋的教室里,感受夏天無數蚊蟲的親吻和冬天凜冽寒風的撫摸。他說,當時的生活很艱苦,不要說吃好,能吃飽就不錯了。雖然如此,班里學習氣氛卻非常好,每天晚上十點老師都要跑到教室里趕同學們回去睡覺。馮西橋更是每天十五六個小時坐在書桌前讀書。在夜晚,則和四五個同學圍著一盞油燈一起學習。
馮西橋經常省吃儉用把錢用來買書,學校附近僅有的一個小書店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有時也根據報紙上的廣告信息,通過郵寄的方法買幾本對學習有益的參考書,與同學們一起看。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綴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投之以汗水,報之以收獲,高中三年,馮西橋做了三年的全校第一。1985年高考時他以比全校第二名高出58.5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他夢想中的天堂——清華大學。
清華精神·澤被后學
第一次坐火車到風景如畫的清華園,馮西橋興奮極了。一進清華大學南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整齊挺拔的大楊樹,從南至北,一眼望不到頭,頓生大氣遼闊之感。從落后的農村到諾大的清華園,巨大的反差讓馮西橋有些如夢的感覺,但他的頭腦依然是清晰的,他知道,自己要萬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廣闊舞臺,從第一天起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大學的學習中去,迅速踏上一個新的征程。他深深地體會:“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得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大學自由輕松的環境并沒有讓馮西橋迷失自我,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相反,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清華園,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每到臨近考試,一些同學們都愛跟著他一塊上自習,這樣在復習中一遇到問題就能很快在他這里得到解決;同時能找他來圈課程重點,使得復習更有針對性和側重點。身為學習委員的他,大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成為一名全校為數不多的“4+2”學生,于是他在1990年學士畢業后,用了僅僅一年時間,就在1991年獲得碩士學位,并免試成為清華大學力學系的一名博士生,師從著名的固體力學家余壽文教授。
談及初來清華的印象,除了圖書館滿架的圖書讓他愛不釋手之外,馮西橋不住地感慨清華的老師們“太好了!太好了!”,他說這些老師讓他收益終生。當時講《微積分》的施學瑜教授,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教師,總是戴著一頂圓帽子給同學們上課,講課期間,經常摘下帽子作道具,給大家解釋曲面積分、駐值等概念,把上面畫得全是五顏六色的粉筆末,他卻毫不介意,撣一撣便繼續戴在頭上。給他們講《大學物理》的是吳美娟老師,她講課邏輯清晰,有條不紊。記得1987年春天的一個上午,講完兩節課即將下課的時候,吳美娟老師神色凝重地說下節課她有事情不能給大家上課,請另一位老師代一次課,希望大家原諒。后來,同學們從報紙上得知,吳老師的丈夫——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鐘家慶教授就在前一天在美國講學時突發心臟病去世了。吳老師忍著巨大悲痛給學生講完課,然后乘飛機去美國處理有關事宜。馮西橋說,他能感覺到所有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切關愛,都十分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傾囊相授,這些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教師,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他最終選擇做一名大學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研究生階段之后,酷愛讀書的馮西橋更是如魚得水,每天泡在圖書館里查資料、推公式、寫論文。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時,一位評閱人在評語中寫道:“該論文的內容可以達到兩篇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這篇論文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馮西橋說,他在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只是要求自己要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根本沒想過要得獎,后來學校推薦報獎的事,當時遠在歐洲的他自己都不知道,獲獎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而已。采訪過程中,記者見到了這份凝結著他心血的論文,厚厚得像一本書。里面的每一個標點,每一句話都經過了不知多少次的斟酌和推敲,其嚴謹程度可見一斑。
馮西橋的博士學位論文是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為了其長遠的全面發展,導師余壽文教授建議他要更緊密地與工程實際結合。于是,博士畢業之后,他選擇在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做了兩年的博士后,研究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管道的安全問題,將國際上先進的破前漏技術應用于核電站有關結構的設計與安全評價。因出色的工作業績,他在1997年即被聘為副教授。
馮西橋在早期的科學研究主要是關于巖石、混凝土這類復雜介質的損傷與斷裂力學。他與余壽文教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了微裂紋擴展區的損傷新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系統的細觀損傷力學理論。在德國、荷蘭留學期間,基于對納米科技發展動向的認識,他開始把研究方向轉向納米材料力學,并在接下來的十余年里沿著這一方向不懈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扎實的數學功底、突出的創新能力、對新方向的敏銳觀察能力都獲得了國外合作教授的高度評價。1999年,荷蘭的著名學者van der Giessen教授如此評價:“與我的研究組現有的以及過去的青年研究者相比,以及與我在其它地方曾經遇到的同齡研究人員相比,我都把馮博士列入最有前途的、將在下個世紀塑造我們這個研究領域的青年人。”
清華·教授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
1999年5月,馮西橋回到了他熟悉的清華園,實現了他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的理想。清華大學有著“雙肩挑”的優良傳統。馮西橋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授,何止是“雙肩挑”呀,繁重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任務,“再借兩個肩膀也挑不過來呀”。2006年1月,鑒于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力學的研究成為力學學科新的生長點,也成為清華大學力學學科躋身世界一流亟需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于是,勇于迎接挑戰的他接過了創建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的任務,白手起家,從頭學起,帶領為數不多的幾個年輕人,開始搭建生物材料力學實驗室、細胞力學實驗室等,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使這支年輕的隊伍成為有一定學術影響的生物力學力量。
回想歸國之初,即將走上講臺的他內心不斷琢磨:要從昔日的學生搖身一變成為一名老師,究竟如何才能做一個好老師呢?首先,做老師很不容易,尤其做一名好老師更不容易,并不是說你把課本背熟,然后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講給學生就行了。要講好一堂課的內容,往往需要掌握十倍于此的知識。而且,他認為敬業最為重要,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既然有幸站在清華大學的講臺上給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上課,肩負的豈止是家長的寄托和厚望,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命運與興衰,哪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不認真呢?回首自己讀大學的情形,他知道,教學必須要把全部身心交給學生,只有心與心之間的教學才是最直接、最徹底、最有效的。
馮西橋講授的第一門課程,是研究生的《斷裂力學》。上課之前的幾個月時間里,他就一直在精心準備了,單是講義就寫了幾百頁,修改次數更是無法統計,熬夜備課也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打磨,馮西橋已整整在三尺講臺站了十個年頭,也講了大約十門各種不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其中兩門是國家級精品課程。他說,講課是一件很累人、很有挑戰性的事兒,不光是耗費體力,在講述抽象難懂的課程之時,不僅大腦要時刻保持高速運轉,而且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關注同學們的反應,心里還要時刻盤算著上課時間,把握好課程進度。但是,講課又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兒,雖然教學不像科研那樣更具顯示度,但是學生學得好,對教學肯定,老師心里的美是無以言表的。馮老師對學生說話總是喜歡使用和藹的商量的口吻,用學生們的話來說,“那是啟發式講解,而非填鴨、訓導”。他經常收到同學們的祝福短信和節日小禮物,他很開心,也很珍惜。采訪過程中,他從辦公室的書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掛歷,輕輕地撫摸著:這是同學們親手繪制送給他的。從他的目光里可以看到一種作為大學教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當記者問到“沒有想過和自己以前的同學一樣離開大學,掙取高額的工資”時,馮西橋非常輕松地說:“沒有啊!我覺得現在的自己與一批批的優秀學生們在一起非常開心快樂。做學生的時候就高興地做學生,做老師的時候就高興地做老師,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記者又問到:“你是如何那么深受學生愛戴,還被學生們評為 ‘良師益友’,有什么寶典秘籍嗎?”馮西橋特別憨厚地笑了:“所有學生都很優秀,關鍵在于你如何去欣賞他們。”
馮西橋的書架上擺著一個“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的木質證書。記者問他,他獲過一大串獎勵,為什么單單擺出了這一個呢?他說,作為一名教師,他最珍惜這個學校頒發的獎勵了,每天看到它,時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地教書育人。
“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中。
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中。”
學生們眼中的馮西橋老師,是個名副其實的“良師”、“益友”。馮老師對待科研、教學都是極其認真的。研究生門撰寫的每篇論文,都要接受馮老師的不計其數的反復修改,連空格多打了一個都不會放過。
馮老師的勤奮也是航院師生眾所周知的,“每次給馮老師發郵件,總能及時收到回復,哪怕是在深更半夜。”“馮老師的思維非常靈活,思考問題很有深度和廣度,即使在出差期間,也時常是白天開會,晚上科研。有些很好的idea是他在飛機和火車上形成的。”“讀了研究生之后,我還經常去聽馮老師給本科生講課,總會有很多收獲。同樣的一門課,馮老師每次講,都會揉進更多新的前沿知識,令你百聽不厭。”記者的問題剛提出來,學生們都已經開始七嘴八舌的講了起來。
馮老師還特別關心學生們的內心世界,視學生為自己的知心朋友。逢年過節,總會叫學生們到家里,談天說地,讓大家伙兒把豐盛的零食掃蕩一光。有一次,馮老師幾歲的兒子還開玩笑著對學生們說:“你們給我留點吃的吧。”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
馮老師還經常和學生們一起打乒乓球,比賽前約定“誰輸了誰請吃飯”。雖然馮老師球技精湛,但最后總是他要為大家改善伙食。此外,他每學期組織大家出游一次,散散心、聊聊天,還非常鼓勵學生們帶上家屬、朋友。
“待在這樣一個組里,我們都有如家的感覺。”“馮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他有時半夜兩三點都睡不著覺,腦子里滿是學生們科研、學習、發展的事兒。”一位馮老師的學生如是說。(編輯:楊帝)
馮西橋寄語:
“最重要的事不在將來,而在今天;最美麗的景不在山巔,而在路上。”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