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容林熙,男,1951年出生,桂平市麻垌鎮人。現任廣西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5年畢業于廣西農業大學。
1977年12月進入玉林市農科所工作。
2004年破格晉升高級農藝師。
社會任職:
1.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水稻產業功能專家。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及科技項目實施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參加和主持承擔自治區科技廳、農業廳以及我市的科技項目15個。
1. 晚秈雜交水稻博Ⅱ優270的選育與應用。
2. 優質高產常規稻新品種玉豐占的選育與應用。
3. 早秈二系雜交水稻培雜279的選育與應用。
科研成果:
1. 早秈兩系雜交水稻培雜266的選育與應用 容林熙; 劉盛武; 梁云; 梁心群; 王彩先; 黨裔育; 易小林; 楊仕冠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5-12-01
2. 早秈雜交水稻特優18的選育與應用 韋裕廉; 容林熙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3-01-01
3. 晚秈雜交水稻博優212的選育與應用 容林熙; 鄭恒受; 宋世權; 劉盛武; 梁云; 梁心群; 朱芳; 林洪妮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4-01-01
4. 早秈雜交水稻特優216的選育與應用 容林熙; 宋世權; 鄭恒受; 梁云; 劉盛武; 梁心群; 周國列; 林洪妮; 謝忠偉; 王彩先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4-01-01
5. 玉175恢復系的選育及其配組應用 容林熙; 樂永安; 韋裕廉; 梁云; 劉盛武; 梁心群; 宋世權; 古彪; 周國列; 王彩先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05-01-01
6. 早秈雜交水稻特優233的選育與應用 陳穎; 黃春東; 梁心群; 梁云; 劉盛武; 容林熙; 劉貴文; 王彩先; 黨裔育; 易小林; 楊仕冠; 莫振茂; 樂永安; 韋裕廉; 周靈芝; 林林; 李業偉 【科技成果】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010-03-12
發明專利: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中文論文:
1 施N量與插植密度對特優233產量構成的影響 容林熙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10-02-28
2 晚秈優質稻家福香1號的選育及栽培 黃樟華; 鄧鵬; 林家福; 莫振茂; 容林熙; 莫永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東南分院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10-08-30
3 晚秈優質稻玉晚占百畝連片生產示范及超高產栽培技術 劉貴文; 黃樟華; 莫振茂; 容林熙; 鄧鵬; 楊仕冠; 黃英蘭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東南分院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10-08-30
4 晚秈新品種玉豐占百畝連片中試示范與高產栽培技術 容林熙; 莫振茂; 陳學先; 黃春東; 劉貴文; 林家福; 黃春興; 黃樟華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9-04-30
5 施N量與插植密度對玉豐占產量的影響 容林熙; 莫振茂; 陳學先; 劉貴文; 黃樟華; 黃春東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9-07-30
6 肥密對超級雜交稻特優233產量的影響 容林熙; 莫振茂; 黃春東; 黃春興; 李孝瓊; 李英; 張玲; 白德朗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期刊】作物研究 2009-12-15
7 超級雜交稻特優233高產栽培技術 容林熙; 莫振茂; 黃春東; 黃春興; 李孟輝; 白德朗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期刊】作物研究 2009-12-15
8 雜交稻特優233“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百畝連片示范與“631”高產栽培技術 莫振茂; 容林熙; 黃樟華; 劉貴文; 莫振勇; 林家福; 黃春東 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9-11-30
9 雜交稻特優233百畝連片生產示范與超高產栽培技術 黃春東; 莫振茂; 容林熙; 林家福; 劉貴文; 何國常; 莫振勇; 梁心群; 李健; 藍春新; 黨裔育; 鄧鵬 廣西大學農學院;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8-05-30
10 博Ⅱ優270的選育及栽培 梁云; 容林熙; 劉盛武; 梁心群; 王彩先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廣西玉林; 廣西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3-09-30
11 水稻三系優質不育系的選育及其配組初報 容林熙; 梁云; 梁心群; 劉盛武; 王彩光 廣西玉林市農科所; 廣西玉林市農科所; 廣西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4-01-30
12 早秈常規稻泰玉14的選育與應用 陳穎; 林家福; 容林熙; 梁云; 劉盛武; 梁心群; 周國烈; 莫振勇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廣西玉林; 廣西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4-01-30
13 特優18的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 容林熙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1999-01-10
14 玉林農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種(組合) 容林熙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1999-03-10
15 玉林市雜交水稻新組合擴種示范總結 容林熙; 彭承欽; 朱富庭; 宋世權; 黃理壽; 劉盛武; 王顯勇; 梁云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種子公司;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1999-11-10
16 水稻三系不育系玉A的選育 容林熙; 梁云; 劉盛武; 梁心群; 朱芳; 林洪妮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2-01-30
17 兩系雜交稻培雜266的選育與栽培 容林熙; 梁云; 劉盛武; 梁心群; 朱芳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2-03-30
18 晚秈新組合博優212的選育及栽培 梁心群; 容林熙; 劉盛武; 梁云; 朱芳; 林洪妮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2-05-30
19 早秈特優216的選育與應用 梁云; 容林熙; 劉盛武; 梁心群; 朱芳; 林洪妮; 覃群明; 古彪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市農科所 玉林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1-09-30
20 早秈雜交稻特優18的選育與應用 容林熙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1998-01-10
21 晚秈雜交組合博優175的選育及應用 容林熙 玉林市農科所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1998-05-10
榮譽獎勵:
獲廣西科技進步獎、13項獲市科技進步獎。
1. 2011年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
2. 2009年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3. 2010年獲廣西科學技術三等獎。
4. 2003年獲廣西省玉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5. 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6. 獲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7. 獲玉林市第四批專業拔尖人才榮譽稱號。
8. 獲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媒體報道一:
一位領工資的“農民”———記玉林市農科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容林熙
在市農科所,有一群人被稱為領工資的“農民”,他們就是該所的農技人員。這是因為他們經常和各種農作物打交道。在這群人當中,有一位“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農民”,他就是該所的高級農藝師容林熙。
今年53的容林熙,1977年畢業于玉林農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玉林市農科所工作。容林熙從進入農科所那一天開始,便開始了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8年。
1996年,市農科所承擔了廣西科技廳下達的“1-1-2適合桂南稻作區生育期125天的中熟組合選育”科技項目。項目要求在“九五”期間選育比同熟期主栽組合增產10%,米質達到部頒標準2-1級,中抗稻瘟病,稻飛虱達到抗級或耐寒性突出,適合桂南稻作區生育期125天的雜交水稻早秈中熟組合一個。
為保證項目工作的完成,市農科所立即成立了由15人組成的項目研究小組,有著豐富經驗的容林熙成了該項目的主持人。
根據廣西早造高產雜交稻主栽組合生育期過長、米質較差的情況,研究小組決定以選育中熟、米質好的早秈高產雜交水稻為目標,進行攻關研究。
目標選定后,研究人員選用了龍特甫A為母本與自選的玉216恢復系為父本進行配組培育。在經過引進親本→系統選育→測交篩選→組合試驗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后,早秈雜交水稻特優216于1997年成功培育出來。
新培育出來的特優216經過試種后發現,該品種在玉林早造種植全生育期123-125天,晚造110—115天。該品種株葉好,葉片細而厚直,莖稈粗壯,耐肥抗倒力強,分蘗力中等?剐暂^強,苗期耐寒,前期早生快發,后期青枝臘稈熟色好,適宜在桂南及氣候相似的華南稻作區種植。同時,該品種豐產性能好、高產、穩產,大面積種植一般畝產500公斤,最高畝產703.2公斤。2000年,該品種通過了廣西區評審,2003年,該品種被評為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特優216的成功培育,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目前,特優216主要分布在我區的玉林、貴港、梧州、欽州及廣東、海南等地種植。特優216的應用,為我區及南方稻區提供了一個早秈高產、穩產、優質、抗性好的新組合,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同時,特優216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豐富了育種資源和栽培理論,對水稻育種和栽培工作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由于水稻的研究工作必須進行種植試驗,但我市的水稻種植每年只能種植兩造,如果都在我市進行種植試驗的話,就會拉長研究的時間,延緩研究的進程。為爭取更多的研究時間,市農科所在海南省三亞市建立了試驗基地,而容林熙就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從玉林轉移到溫暖的海南島,并經常穿梭于兩地之間,他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農田里勞作、觀察和研究。從播種到收獲,容林熙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助手們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地在田間度過。
近30年來,容林熙在水稻田“種”出了越來越高產的稻谷,并先后獲得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6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2項,同時,還發表了各種專業論文15篇。
2003年,容林熙擔任了市農科所副所長,但他還繼續堅持兼任水稻研究項目主持人。“我現在是做了一點工作,但我自己覺得還不算是什么成績,作為一名農業研究人員,我有義務去研究更多、更優質的雜交水稻品種,促進我市農業的發展,并通過提高糧食產量來最終實現廣大農民兄弟的富裕。”結束采訪時,容林熙滿懷豪情對記者說。
文章來源:《玉林日報》作者:李岳青 2005-04-22
媒體報道二:
容林熙:歷盡艱辛育良種
作為水稻育種科技工作者和一名共產黨員,要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的精神;具備了良好的精神境界,才能在事業上有更大的作為,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個人資料
容林熙,1951年出生,桂平市麻垌鎮人,1975年畢業于玉林農校。1977年12月,進入玉林市農科所工作,近30年來一直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及科技項目實施工作。他先后參加和主持承擔自治區科技廳、農業廳以及我市的科技項目15個,選育出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玉83等19個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這些科研成果有6項獲廣西科技進步獎、13項獲市科技進步獎。近年來,他還先后榮獲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自治區農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玉林市第四批專業拔尖人才和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殊榮,2004年破格晉升高級農藝師。
榜樣事跡
科研成果豐碩 創造效益53億元
容林熙從踏進市農科所的第一天起,就投入雜交水稻育種攻關,一干將近30年。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他深感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學得不夠深,掌握得不夠牢,沒有什么業余愛好的容林熙便在工作之余刻苦鉆研專業理論知識,自學了廣西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的所有課程和其他大量的專業書刊,并在工作中虛心向老一輩科技人員學習請教,使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在工作中,容林熙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和科技攻關項目主持人的帶頭作用,白天帶領助手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在農田作觀察、記錄和試驗研究,晚上如遇到天氣轉冷或下雨,哪怕是半夜也要爬起來跑到試驗田,保護秧田。每到播種時節和快到稻谷成熟季節,為了防止老鼠偷吃這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谷種,容林熙與助手們不管白天多么勞累辛苦,晚上都要到試驗田電老鼠,往往一干就是通宵達旦。參加工作以來,容林熙每年在田間勞作的時間都超過三分之一,先后參加和主持承擔自治區科技廳雜交水稻育種重點攻關項目9個、地廳級科技項目6個,選育出了19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華南地區推廣應用,累計推廣種植面積9500多萬畝,總增產稻谷38億多公斤,創造的經濟社會效益高達53億元,極大地造福了數千萬農民,確保了良種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育種由一年兩造增加到三造
為了加快雜交水稻新組合選育步伐,縮短育種年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市農科所近年在海南三亞建立了一個育種基地,容林熙與助手們每年冬春都要到三亞對水稻育種材料進行新的攻關研究。這樣,他們把玉林的水稻育種由一年兩造增加到三造,由此大大縮短了育種年限。作為科技攻關項目主持人的容林熙,為了搞好三亞育種基地建設,多年來就像一只候鳥,冬天就從玉林轉移到溫暖的海南三亞,全身心地撲在水稻育種事業上。
容林熙告訴記者,市農科所在博白、陸川、北流和海南三亞建立了四個制種基地,加盟水稻制種的農民有數千人,他們跟著科技人員學會了制種技術,由于種植稻種比種植常規稻的經濟效益每畝高五六百元,他們較早就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博白縣大壩鎮一個名叫沈毅的農民,過去家里窮得叮當響,但他跟著科技人員學會了制種技術后,大膽承包市農科所在當地的制種基地,經過10多年的奮斗,由窮小子變成了富翁,家里建起了一棟造價上百萬元的新樓房。“看到加盟水稻制種的數千農民兄弟一個個富起來了,我們心里經常會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容林熙坦然說道。
除了承擔辛苦勞累的水稻育種工作以外,近年來,容林熙還帶領科技人員深入北流市、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等地的一些鄉鎮,建立優質稻和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6000多畝,推廣新品種及水稻免耕拋秧、免耕馬鈴薯、蔬菜無公害生產等新技術,使加入試驗示范基地的農民每畝實現增收200至300元。
文章來源:《玉林日報》2006年06月24日
媒體報道三:
記玉林市雜交水稻研究人——容林熙
這里講述的是一個一心為農的科研人的事跡。
茫茫田野,有他的足跡;尋常農家,有他的身影;豐收時節,有他的笑容。
他心系農田,組織實施水稻高產攻關項目,繪出百畝超級稻示范種植平均畝產757公斤的動人畫面;他技獻田野,足跡踏遍桂東南的稻田,將水稻高產技術傳播給千家萬戶;他30年如一日進行雜交水稻育種攻關和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為水稻科研窮畢生精力。
他就是2005-2007年廣西創新計劃組織實施先進個人,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容林熙。
泥腿子專家
2007年7月,廣西農業廳組織水稻研究專家來到北流市民安鎮才旺村,對玉林市農科所組織實施的高產早秈雜交水稻組合特優233百畝示范片進行現場產量驗收。結果表明,特優233最高畝產達到824.12公斤,平均畝產達到757.48公斤,超過國家雙季稻區超級稻品種畝產720公斤的標準。這是玉林市在超級稻研究上獲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這樣種禾施這么大的肥量,能夠種得到吃的嗎?”當初,農民看了推廣種植超級稻的資料介紹時,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種植超級稻需要加大肥量,肥料使用過多禾苗長得過高,要是倒伏了不就一無所得,前功盡棄了嗎?有人甚至不客氣地說:畝產可以達到725公斤,這么高的產量別不是唬人的吧?
這時,容林熙來到了他們中間。作為項目研究主持人,他耐心地向農民介紹示范推廣超級稻的普遍意義,說明超級稻優質、高產、抗性強等優良特性,解除了農民心頭上的疑慮。為了增強農民種植超級稻的信心,農科所給示范種植戶每畝補貼生產資金200多元。為了讓農民掌握科技種田,容林熙和其他技術人員經常到村里,給農民發放技術資料上技術課,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施肥、使用農藥。
從播種到成熟,容林熙到才旺村示范基地,頭頂烈日,腳踏爛泥,低頭彎腰,時而蹲下身子察看禾苗生長情況,時而向村民們講解水稻田間管理技術,時而動筆做好試驗研究的觀察記載。每次從田里上來,他都是滿頭汗水,渾身泥巴,農民朋友親切稱他為“泥腿子”專家。平時,他經常走進種植戶家里,與農民推心置腹交朋友,交流水稻種植經驗,教給農民栽培新技術,成為農民的貼心人。
當年,百畝超級稻莖稈粗壯,葉片厚直,穂大粒多,后期熟色好,無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示范種植空前成功。看著金燦燦堆滿了屋子的谷子,村民蘇國宏心里樂開了花,激動地緊握著容林熙的手說:“我活了50多歲,從來沒有見過這么高產的禾啊!”
種子守護神
來到玉林市農科所,見到一邊埋頭看資料一邊接電話的容林熙,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滿臉滄桑寫滿樸實憨厚。從他那黑黝的臉龐和樸實的談吐,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平常的耕耘者,一個忠實的糧田守護神。為了雜交水稻育種工作,為了水稻科研事業,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汗水。
播種防鼠,是很讓人傷腦筋的事情。有一年開春播下種子后,老鼠鬧得特別兇,第一夜就把種子啃去不少。容林熙和大家研究后,決定利用“電貓”進行滅鼠。春寒料峭之夜,出門前他胃病發作,飯吃得很少,但卻不顧妻子的勸阻,服下止痛藥就和同事來到實驗田里,將“電貓”布置好連接好電源電鼠。為了防止人或家畜經過觸電發生意外事故,容林熙他們在寒風中冷得直打哆嗦,但還一直守到天亮。這一夜收獲不小,被“電貓”“抓”到的老鼠有160多只,最大的一只有1.6斤。播種和收獲時節,他們為了確保育種材料的安全,晝夜守在田間地頭滅鼠、驅趕麻雀那是經常的事情。
仲夏播下種子,也需要艱辛的呵護。容林熙說起這么一件事,那天白天還是風和日麗,傍晚卻突然刮起大風,一場暴雨就要到來。當時所里的實驗田剛播下1000多份種子材料,要是被雨水沖亂就麻煩了,不僅增加種子材料的選育難度,而且會使育種進度推遲兩三年。容林熙叫上另一個同事穿起雨衣、雨靴,帶上鐵鍬和手電筒趕到田里,迅速用原來準備好的竹片和塑料薄膜,將一壟壟的育種材料遮蓋起來?耧L卷著暴雨驟然而至,雨水不停地打在身上,他們還是堅持把秧田完全蓋好。天完全黑了,伸手不見五指,手電筒滲水亮不了,他們又冒著傾盆大雨摸黑揮動鐵鍬,直到開好排水溝才離開。他們高一腳低一腳往回走,雨水淋得全身濕透了,但回頭看著完好無損的秧田,心里卻感到非常欣慰。
為了選育優質、高產、抗病強的雜交水稻新組合,容林熙帶領項目組日夜攻堅克難,走遍了桂東南大地的田野,廣泛收集水稻優異種質資源材料,配組有性雜交創造新的選育材料;利用水稻秈粳品種雜交和品種間地理遠緣雜交,選育配合力好、雜種優勢強的恢復系;采用抽穗期移植盆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異交結實率,解決試驗鑒定用種;在稻瘟病區進行種植試驗,篩選抗病性強的育種材料。
妻子說他一年到頭沒幾天在家的,他經常不是守在實驗田就是呆在實驗室,或是跑到農民的稻田里。視種子為生命,以田野為家,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農業科研事業上,這就是容林熙——一個普通“農科人”特殊情懷的真實寫照。
逐日競跑者
科研就意味著付出,特別是農業科研還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一個優良品種需要經過8-10代的培育才能定型。在桂東南一年兩造水稻,只能培育兩代。為了加快雜交水稻新組合的選育步伐,縮短育種年限,盡快出成果并投入推廣應用,容林熙他們每年進行水稻育種材料翻春加代,到海南種植第三造或在實驗室培育又一代良種。
容林熙和同事們持著一種“夸父逐日”的執著,與時間賽跑,去追求那廣闊田野上的泥土芬芳,追求那大地豐收的金色燦爛。
每年秋收是最繁忙的日子。有一年秋天,有兩位高級農藝師因意外車禍住院了。容林熙只能與另一位科技人員,兩人一起完成1800多份種子材料的選定。材料多,人員少,時間緊。白天到田間選種,風吹日曬,水壺的水喝干了,喉嚨冒煙也得選下去;晚上在實驗室脫粒篩選,工作到深更半夜,累得腰酸背痛,胃病時常發作,但也沒有時間顧及。而一到冬天,容林熙又像候鳥一樣“飛”往溫暖的海南育種基地,忙碌第三造的種植試驗。他經常穿梭在兩地之間,有時遇上風暴“封海”,被困在海島上的他擔心的并不是往返行程,而是擔心風暴是否會影響第三造的種植試驗。
就這樣,容林熙為了水稻科研工作風里來雨里去,默默耕耘,在桂東南大地田間地頭留下了一串串踏實的腳印。他從1978年參加雜交水稻組合選育科研工作以來,先后參與、組織攻關的科研項目達18個,選育并通過審定的交水稻組合19個,其中通過國家級審定2個、省級審定15個、市級審定2個,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區雜交水稻親本提純繁殖先進工作者、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玉林市第四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諸多榮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今,年已56歲的容林熙仍在桂東南廣袤的土地上,追逐時日躬身前行,向著農業科研更高的目標邁進。
文章來源:《玉林日報》2008年02月27日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