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彭素瓊,女,1955年12月出生。現任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教授,植物保護專業帶頭人,職稱評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學督導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1月畢業于西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
1982年1月至2002年4月在四川省溫江農業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和技術推廣工作。
1983年5月至7月在南京農學院參加農業部舉辦的“全國中等農校植保師資培訓” 班進修。
2002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從事教育教學、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
2004年8月在內蒙古農業大學參加教育部舉辦的“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訓” 班進修。
2007年6月在成都參加四川省教育廳舉辦的“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培訓” 班進修。
社會任職:
1. 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高級專家庫專家。
2. 四川省植保學會理事。
3. 國家農業特種行業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
4. 四川省第二屆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
5. 四川省高職高專精品教材建設工作專家庫專家。
6. 四川省農資科技協會莊稼醫院專家。
7. 四川省社科專家在線系統數據庫專家。
8. 成都市科技評估中心技術專家。
9. 成都市國家公務員培訓中心培訓師。
10. 溫江區科普專家服務團專家。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植物保護》、《園藝植物保護》、《園林植物保護》、《植物與植物生理》等。
培養研究生情況:
在校內培養中、高級農業技術人才及校外培訓人員2萬余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與研究”,主持。
2. 省級課題:“種植類專業“全程參與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主研。
3. 省級課題:“以專家大院為載體,探索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參研。
4. 區級課題:“溫江花木病蟲種類及防治技術研究”,主持。
5. 院級課題:“油菜根腫病防治技術研究”,主持。
6. 院級課題:“馬鈴薯瘡痂病防治技術研究”,主持。
7. 院級課題:“ 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主持。
8. 院級課題:“《園藝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與研究”,主持。
9. 院級課題:“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主研。
10. 院級課題:“農民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主研。
科研成果:
1. 論文“高等職業教育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獲四川省第十次高等教育學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發表于《中華當代教育》2004年11期,論文評比獲二等獎(第一作者)。
2. 主持《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被評為“四川省2006年度省級精品課程”。
3. 主持《園藝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被評為“四川省2007年度省級精品課程”。
4. 教材(副主編)《作物病蟲害防治》,2010年7月獲黑龍江高教學會著作成果“一等獎” (排名第二)。
5. 主持《園林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2010年被立項為“成都市市級級精品課程”。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6部。
出版專著:
1. 《常見花木病蟲害診治技術指南》,主編,西南交大出版社,2009年7月
2. 《無公害糧油作物生產與達標》,主編,天地出版社, 2009年7月
3. 《作物病蟲害防治》,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4. 《園藝植物保護概論》,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7月
5. 《植物保護技術與實訓》,參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7月
6. 《作物保護》,參編,天地出版社,1998年9月
發表中文論文:
1.小麥分蘗成穗對產量的影響研究, 徐大勝 彭素瓊,【期刊】西南農業學報 ,2010年8期。
2.人工飼料對異色瓢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姚麗 彭素瓊,【期刊】現代農業, 2008年10期。
3.川西平原油菜根腫病發生及防治初探 彭素瓊 徐大勝,【會議】植物保護與現代農業——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
4.油菜根腫病發生危害及防治研究,彭素瓊 徐大勝,【期刊】揚州大學學報,2007年4期。
5.川西平原油菜根腫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技術研究,彭素瓊 徐大勝,【期刊】西南農業學報,2007年20卷。
6.農藥超低容量噴霧防治植物病蟲害研究,彭素瓊 徐大勝,【期刊】西南農業學報,2007年第20卷。
7.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專業教師素質研究, 彭素瓊,【期刊】高等教育科學,2007年8期。
8.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彭素瓊 徐大勝,【期刊】中華當代教育,2004年11期。
9.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彭素瓊,【期刊】四川農業教育,2003年3 期。
榮譽獎勵:
1.2011年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第二屆教學名師” 稱號。
2.2010年獲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教學名師”稱號。
3.2010年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4.2009年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稱號。
5.2009年獲成都市人事局、成都市教育局“優秀教師”稱號。
6.2009年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7.2007年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首屆“教學名師” 稱號。
8.2006年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9.2004年獲成都市教育局 “師德先進個人”稱號。
10.1994年獲四川省農牧廳“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媒體報道:
潛心職業教育的“彭教授” ——記彭素瓊教授先進事跡
編者按:在全院師生共同歡慶第26個教師節之際,四川省教育廳發出《關于表彰第四屆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教師的決定》(川教〔2010〕179號),我院彭素瓊教授榮獲四川省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在熱烈祝賀彭素瓊教授的同時,我們也在校園里采擷到幾組鏡頭。透過鏡頭,可以更近距離的認識彭素瓊,感受彭素瓊……二十多年如一日,戰斗在職教戰線,“為三農服務,為興農育人”。彭素瓊教授的事跡感動我們,也感染我們;但我們更應該以彭素瓊教授為榜樣,對學生有愛心,品德高;對工作有激情,能創新;熱愛教師這門職業,為人師表,執著追求,為學院建設和發展,為創建“省級示范高職院校”,揮灑汗水,燃燒智慧,貢獻力量。
彭素瓊教授正在為學生上實習課
彭素瓊同志是我院農學園藝分院植物保護專業雙師型專任教師,從事農業職業教育工作28年,熱愛農業職業教育事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她始終堅持深入農村,積極為“三農”服務,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當地農民及領導的高度贊揚。曾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 稱號;四川省農牧廳“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成都市教育局“優秀教師”、“先進德育工作者”稱號;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優秀教師”稱號;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教學名師”稱號。現是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高級專家庫專家;四川省植保學會理事;國家農業特種行業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四川省第二屆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四川省高職高專精品教材建設工作專家庫專家;四川省農資科技協會莊稼醫院專家;成都市科技評估中心技術專家;溫江區科普專家服務團專家;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植物保護專業帶頭人,職稱評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學督導員。
鏡頭一 : 師德與育人
彭素瓊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擔任5個班的班主任工作20年,在學生科從事學生管理工作4年。她始終堅持為人師表,視學生如子女,以慈母般的胸懷,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綜合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爭當學生干部,每個班的學生入黨人數和院、系主要學生干部都是全校同期各班最多的,班級綜合考核始終名列全校前茅,每年都被學校評為“先進班主任”。曾有兩個班被評為省、市級先進集體,共22人入黨,6人次被評為省、市級“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優秀畢業生”等,為農業生產第一線培養了大批的技術骨干和領導人才。學生親切地稱她為“彭媽媽”,頌她為“一盞不滅的燈”。她積極進行教育研究,撰寫德育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省市職業教育刊物上,并參加成都市高職中專教育學會論文交流,有6篇獲獎。在社會就業壓力大的形勢下,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堅持開展就業指導工作。1994年獲四川省農牧廳“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04年獲成都市教育工會“師德先進個人”稱號。
鏡頭二 :教學工作及效果
彭素瓊同志先后擔任《植物保護》等10余門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教學工作量飽滿,教學效果好,各學期三級測評均為“優秀”。在校內教學工作中,堅持教書育人,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融入整個教學工作中。能根據農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社會對應用性人才的要求及生源素質的變化,因材施教,本著“適用、夠用”的原則,把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獲取知識的方法放在第一位。她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主持建設省級精品課程2門,市級1門;主編(副)適合生產實際需要的國家級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不斷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合理壓縮理論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除課堂教學外,還引導學生成立各種實踐性強的專業社團,并為他們輔導、講座,深受學生喜愛。經過她長期努力,為學生探索出了“邊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生產;邊學習,邊創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深受學生、家長及用人單位好評。在教學中始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嚴格考勤制度,有效保障良好的課堂秩序;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病蟲形態直觀的特點,增加課堂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注重啟發式教學環節,學生參與程度高,課堂氣氛活躍,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整個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對這種教學方式評價很高。改革考核制度,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專業技能明顯提高。在校外連續承擔成都市人事局“園林技師及初、中、高級園林工”考前培訓5次,共1000余人次;參加溫江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雙流縣黃龍溪鎮“農民實用技術”培訓20余次,共6000余人次。在培訓過程中能結合生產實際,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受被培訓人員好評。為學院成功申報“植物保護專業”撰寫可行性報告、制定教學計劃、編寫課程設置方案和進行課程設置。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獨立完成《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植物保護》、《園藝植物保護》等課程的教學大綱及相關實驗實習指導書的編寫工作。積極參與實驗室建設工作,協助實驗員完善現代化實驗設施建設;利用教學實習和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采集、制作了大量病蟲標本,使植物保護實驗室成為了全院的重點實驗室,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可靠保證。2009年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稱號;2010年獲“四川省教學名師”稱號;2007、2011年連續兩屆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教學名師” 稱號;2006、2009、2010年分別獲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2007年成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首名教授。
鏡頭三 : 科研工作及成績
彭素瓊同志教學之余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 “《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與研究”;主研省級課題--- “種植類專業“全程參與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參研省級課題“以專家大院為載體,探索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主持溫江區課題“溫江花木病蟲種類及防治技術研究”; 主持院級課題“ 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主持院級課題“《園藝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與研究”;主持院級課題“油菜根腫病防治技術研究”;主持院級課題“馬鈴薯瘡痂病防治技術研究”;主研院級課題“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主研院級課題“農民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論文“高等職業教育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獲四川省第十次高等教育學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發表于《中華當代教育》2004年11期,論文評比獲二等獎(第一作者);教材(副主編)《作物病蟲害防治》2010年7月獲黑龍江高教學會著作成果“一等獎” (排名第二);主持《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被評為“四川省2006年度省級精品課程”;主持《園藝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被評為“四川省2007年度省級精品課程”;主持《園林植物保護》精品課程建設,2010年被立項為“成都市市級精品課程”。
鏡頭四:發表論文、出版論著
彭素瓊同志論文分別發表于《中華當代教育》雜志及《科學發展,探索創新》論文集,詳細闡述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油菜根腫病發生危害及防治研究發表于《揚州大學學報》;農藥超低容量噴霧防治植物病蟲害研究發表于《西南農業學報》;川西平原油菜根腫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技術研究發表于《西南農業學報》;川西平原油菜根腫病發生及防治初探發表于《植物保護與現代農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專業教師素質研究發表于《高等教育科學》;菊天牛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發表于《昆蟲知識》。
主編專業書籍《常見花木病蟲害診治技術指南》和《無公害糧油作物生產與達標》;主編(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國家級規劃教材《作物病蟲害防治》;參編農業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園藝植物保護概論》;參編國家級職業教育培訓規劃教材《植物保護技術與實訓》;參編全省統編教材《作物保護》。
鏡頭五:社會影響力
彭素瓊同志良好的道德修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崇高的敬業和無私奉獻精神,寬廣的知識底蘊,精深的專業功底和研究能力,在廣大師生中及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她在專業教學隊伍建設中一直起帶頭作用,注重團結協作,堅持合力育才。主動關心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指導他們參與課程建設和科學研究;堅持對青年教師的聽課制度,引導他們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性教學各環節進行探索,使他們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在本專業領域形成了良好的“傳、幫、帶”團隊文化。在教學之余,堅持為 “三農”服務。經常受邀到溫江、雙流、大邑、彭州等區、縣及地震災區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近年在雙流縣黃龍溪鎮各村開展的多年困擾農民的“油菜根腫病”、“馬鈴薯瘡痂病” 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她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當地農民、縣、鎮領導的高度贊揚。她長期與拜耳、先正達、國光、聯森公司等企業及四川省、成都市農科院保持密切聯系,從中獲取有助于教學的信息,為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證,也為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提供了大量機會。在多次參加全國高職教材編寫過程中,每次編寫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所承擔的編寫任務都是一次性完成,受到各編寫組成員的好評。在校內外及省內外植物保護專業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現任四川省植保學會理事,2006年被四川省植保學會推薦為中國農學會高級專家庫專家。
文章來源:《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網站》2010-09-12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