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潘國君,博士,研究員,1961年5月生,現任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書記、所長,黑龍江省龍粳高科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1月畢業于東北農學院農學專業,1987年至1988年在日本北海道拓殖短期大學學習水稻育種和栽培技術并取得畢業證書。
學術兼職:
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成員、黑龍江省水稻育種學科帶頭人,黑龍江省科技廳水稻育種、栽培首席專家,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育種與繁育研究室崗位專家、中國農學會會員、中國作物學會會員、中國生物技術學會會員、中國水稻產業分會理事、中國水稻種子分會副會長、北方水稻科技協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有機水稻協會副會長、黑龍江省種子協會理事,黑龍江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委員和水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省和農業部成果評審專家和咨詢專家、佳木斯市人大代表、佳木斯市人大常委會農林委員會委員,佳木斯市科協副主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水稻常規育種、生物技術育種、優質米品種配套技術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農業部重點項目、省重點項目等20余項。
科研成果:
育成水稻品種合江19、23號、龍粳1、2、3、4、5、6、7、8、9、10、12、13、14、16、18、19、21、23、24、25、27號、龍粳29、龍聯1號、龍香粳1號、龍糯1號、上育418等28個,取得獲獎成果20余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10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重大經濟效益獎1項,發表論文30余篇。
論文專著:
1 黑龍江省粳稻品種的品質現狀與評價 孟慶虹; 李霞輝; 盧淑雯; 潘國君; 姚鑫淼; 陳凱新; 程愛華 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0-06-10
2 黑龍江水稻食味和其他品質性狀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 徐正進; 范淑秀; 潘國君; 李霞輝; 陳溫福 中國稻米 2010-07-20
3 應用花粉管通道技術選育超級稻龍粳14試驗研究 劉傳雪; 潘國君; 馮雅舒; 劉麗艷; 劉文萍; 呂曉波 北方水稻 2009-01-15
4 粳稻品種食味品質的現狀及提升策略 李霞輝; 潘國君; 張瑞英; 孟慶虹; 程愛華; 王偉威 北方水稻 2009-01-15
5 粳稻品種的粒厚特征及其對食味品質的影響 孟慶虹; 潘國君; 李霞輝; 張瑞英; 姚鑫淼; 王偉威; 關海濤; 黃曉群; 王翠 中國水稻科學 2009-07-10
6 應用浸胚法轉化寒地水稻的試驗研究 劉傳雪; 潘國君; 張淑華; 關世武; 張蘭民; 王瑞英 北方水稻 2009-03-15
7 寒地早粳品種稻瘟病抗性與產量性狀的關系 潘國君; 陳書強; 宋成艷; 王桂玲; 潘博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0-05
8 花培選育寒地水稻抗瘟新種質試驗研究 劉傳雪; 張淑華; 王瑞英; 張蘭民; 馮雅舒; 潘國君 北方水稻 2009-07-15
9 寒地粳稻粒寬在DH群體中遺傳變異研究 孫洪義; 劉傳雪; 邱愛民; 馮雅舒; 黃曉群; 潘國君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2-05
10 品種混植防治寒地稻瘟病流行效果的研究 潘國君; 陳書強; 劉傳雪; 宋成艷; 王桂玲; 潘博 中國農學通報 2010-02-20
11 開發東北地區優質粳稻的思考與建議 李霞輝; 張瑞英; 潘國君 糧食加工 2006-08-01
12 黑龍江省優質超級稻研究進展與展望 潘國君; 劉傳雪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7-10-15
13 寒地水稻品質育種研究 潘國君; 劉傳雪; 邱愛民; 孫洪義; 李敏; 王翠 北方水稻 2008-11-15
14 寒地粳稻直鏈淀粉含量在DH群體中的遺傳變異研究 劉傳雪; 鄒德堂; 潘國君; 張淑華; 關世武; 孫洪義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8-08-25
15 鐵在寒地早粳花藥培養中的效應研究 張蘭民; 黃曉群; 潘國君; 王瑞英; 劉傳雪; 張淑華; 關世武; 馮雅舒; 李大林 中國農學通報 2008-10-05
16 磷營養對粳稻根部性狀的影響 劉傳雪; 潘國君; 張淑華; 劉乃生; 張蘭民; 徐濤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9-30
17 寒地水稻花培育種研究 潘國君; 陳溫福; 馮雅舒; 劉傳雪; 張蘭民; 王瑞英; 張淑華; 關士武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3-12-25
18 寒地早粳品種稻瘟病抗性與品質的關系 潘國君; 陳溫福; 馮雅舒; 宋成艷; 李霞輝; 張蘭民; 劉傳雪; 王桂玲; 王瑞英; 張云江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1-30
19 寒地水稻花培優異種質龍粳8號的選育評價研究 劉傳雪; 潘國君; 張淑華; 宋立泉; 宋成艷; 叢萬彪 中國農業科學 1999-06-20
20 寒地粳稻耐低磷品種鑒定研究 潘國君; 張淑華; 劉乃生; 劉傳雪; 張蘭民 作物品種資源 1999-07-21
21 寒地粳稻耐低磷品種篩選方法研究 張蘭民; 潘國君; 張淑華; 劉傳雪; 劉乃生; 張雅玲 中國農學通報 1999-12-30
22 寒地早粳品種矮生性遺傳研究 劉傳雪; 潘國君; 張云江; 張淑華; 王瑞英; 呂彬; 關世武; 張蘭民; 馮雅舒 作物學報 2001-07-20
23 水稻花培三段培養法 潘國君 世界農業 1994-02-10
24 從龍粳8號的選育看利用綜合育種技術實現多優集成 孫巖松; 潘國君; 呂彬; 張淑華 作物品種資源 1998-10-21
25 雙態雙層培養法提高粳稻花藥培養力的研究 潘國君; 劉傳雪; 張云江 中國農學通報 1998-12-3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 曾獲國務院和黑龍江省政府特貼。
2.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3. 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4. 佳木斯市十大杰出青年。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位于佳木斯市東郊的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是我省成立最早、規模最大、水稻專業學科較齊全的科研機構。她前身是佳木斯農事試驗場水稻組, 歷經50多年的穩步發展,鑄就了現今的輝煌業績。1997年經農業部批準并投資建成國家水稻原種基地,2002年經國家計委批準并投資建成優質水稻生產基地,2005年建立寒地優質水稻品種改良分中心,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建所以來為我省水稻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我國北方及世界同類稻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年創社會經濟效益3.0億元。
省水稻研究所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科技優勢,現有職工61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17人,享受國家特貼5人,省政府特貼3人。主要開展水稻常規有性雜交、花培、胚培、幼穗培養、外源總DNA導入、分子標記、輻射誘變、太空搭載等綜合技術育種、優質高效綠色水稻栽培、水稻病害、稻種資源、大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優質水稻、大豆、玉米種子、水田專用肥藥的生產與開發。現有現代化智能連棟溫室1棟、綜合實驗樓1座,內設生物技術實驗室、米質分析實驗室,植保實驗室、綜合化驗室,配套的儀器設備100多臺件。
省水稻研究所具有豐碩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儲備。建所以來共育成水稻新品種44個,取得獲獎科研成果79項,其中獲省部級以上獎勵30余項,水稻品種合江19號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省重大科技效益獎及省長特別獎;水稻品種合江23號和小孢子培養技術在寒地水稻育種中的應用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龍粳3號獲省星火二等獎;龍粳8號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黑龍江省第二次優質米評選中總分名列第一,并在日本“95國際粳米鑒評會”上與龍粳9號一同被評為優質粳米。 “水稻基穗型經濟施肥法”、“水稻大面積高產綜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等栽培技術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水稻植保、稻種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先后出國研修與合作研究16人次,發表論文320篇,“十五”期間承擔國家863、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省部級科技攻關及國際協作項目20余項。
堅持對外合作 汲取百家之長
為拓寬項目爭取渠道,實現廣泛的技術協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水稻所在單獨爭取項目的同時,注重與國內外科研單位的技術協作,攀高結貴,博采眾家之長,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寒地稻作創新平臺。自1985年以來,水稻所就與日本北海道立中央農試場、日本北海道三江平原國際協力事業團、國際水稻所、韓國等有關單位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使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得到提檔升級。2005年,水稻所又與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合作,加入了國際水稻遺傳資源協作網,并與世界49個國家聯合,開展耐冷及抗病性鑒定;與中國農科院合作開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沈陽農大合作開展超級稻育種;聯合省內其它水稻科研單位共同請題,提升我省水稻科研實力,共同打造龍江水稻人的新形象,讓北方粳稻的科研貢獻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堅持人才培養,創建成長條件
人才是水稻所發展、壯大的資源和根本,是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以人為本,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以提高青年科技人員的知識積累與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采取引進來與送出去培訓相結合的辦法鼓勵青年科技人員讀博士和碩士學位。2003年水稻所制定了人才培養5年、10年規劃,力爭5年內80%的青年科技人員拿到碩士學位,爭取1-2名同志取得博士學位;10年內科研一線90%以上青年科技人員要達到碩士學位。為實現此目標,水稻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青年科技人員讀學位的激勵措施。設立自主科技創新基金、舉辦高水平學術報告會,請國內一流專家作學術報告,拓寬科技人員創新思維,使科技人員素質全面提高。力爭10年內培養1-2名國內有名、省內領先的水稻專業學科帶頭人,3-4名省內知名的水稻育種、栽培、植物保護、生物技術等專業學科帶頭人,建立一支以博士、碩士為主體的寒地優質水稻科技創新隊伍。
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科研能力
科技創新是水稻所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水稻所積極制定了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和預期目標,科研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十五”期間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16項,承擔各級研究課題20項。其中國家863課題4項,省部級攻關課題7項,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在承擔課題數量和層次上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近年來,水稻所以承擔的國家、省、市各級科研課題、項目為載體,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研究所的科技競爭力。2004年制定了水稻所科技創新工作規劃,簡稱“54321”工程,即:用5年時間,推廣4個以上具有較高科技含量、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新品種,使水稻所育成的水稻品種在全省種植面積恢復到30%,搭建生物技術實驗室和米質分析實驗室2個科技創新平臺,整合資源,集中人才,構建1個以水稻生物技術和常規技術育種為主體,其它育種手段和各專業學科相互配合協作攻關的創新體系。通過近年來的科技攻關和院科技創新工程的資助,水稻所的水稻育種工作取得了新進展。2005年審定推廣的龍粳14號水稻新品種,在9月份通過了農業部超級稻專家組驗收,大面積實測畝產達到709.2公斤,填補了我省早熟超級稻品種的空白。水稻品種龍粳12號連續3年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為我省自育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的1個水稻新品種。
堅持開發活所,激勵自主創新
科研、開發、管理是一個研究所加快發展、提升競爭力永遠面臨的主題,三者缺一不可,科研是核心,開發是目的,管理是保證。鑒于這樣一種理念,多年來,水稻所不斷探索科技開發新途徑、新方法,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激勵研究人員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堅持開發活所方面形成了符合水稻所實際的開發管理模式,樹立了競爭意識,加快了科技創新進程,增強了研究所的實力,給其發展帶來了活力。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水稻所形成了以下開發模式:實施各開發實體必須在所里宏觀調控政策之下進行經濟活動,并接受所里監督和管理;科室間建立了內部競爭機制,誰育成的品種誰開發,實現以科研拉動開發,以開發促進科研工作,激勵自主創新能力,保護育種者的利益;開發政策透明,所長、實體領辦人首先接受大家監督,每個職工,不管是開發實體人員還是非開發實體人員,都在全所職工的監督之中、開發政策的規范之下,科技、開發人員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加科技開發收入,提高研究所科技競爭力,鼓勵科研人員盡快拿出自主創新的物化成果,所里又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措施。如設立了品種推廣重大效益獎,稱之為“118”獎勵機制,即審定推廣品種當年開發效益首次達到100萬元、推廣面積首次達到100萬畝的同時,所里獎勵育成者8萬元人民幣,面積超過部分以100為基數折扣累加計算。這一激勵政策的出臺調動了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 2004年與2005年龍粳12號品種分別達到了107萬畝與207萬畝,育成者分別獲得獎金5.4萬元和5萬元,在科技人員中引起良好的反響。
總之,這些令人矚目成績的取得,是多年來,水稻所在以強化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快發展為目的,著力培養一支愛崗敬業、求實創新、爭做一流工作業績的科研隊伍,努力創建國內有名、北方稻區知名,并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水稻研究所努力的結果。
今天,所長潘國君博士攜全所職工正以飽滿的創新激情,依靠科技興所,緊緊抓住國家“十一五”規劃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契機,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事業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水稻所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公眾的面前,成為北方稻區一流的水稻研究所!
來源:三江消費指南網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