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許強,男,教授,1954年2月生于北京市。現為寧夏大學農學院農學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9年畢業于寧夏農學院。
1994年獲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碩士學位。
2005年獲得寧夏大學優秀碩士研究生導師。
社會兼職:
1.自治區農牧廳顧問。
2.農業部豐收獎評定委員會委員。
3.自治區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4.《農業科學研究》編委。
5.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常務理事。
6.寧夏生態學會常務理事。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主講高級耕作學,作物生態學,研究生班討論,農業生態學,農業環境保護課程。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六盤山五種道地中草藥人工馴化及栽培研究》。
2.國家科技部(西部專項目)《六盤山地區道地中藥材資源修復、再生技術開發與示范》(子課題)。
3.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寧夏中部風沙區地表覆被防沙塵技術集成與示范》。
4.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課題《壓砂地持續利用種植結構模式和輪茬作物篩選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5.寧夏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寧夏銀北萬畝脫硫渣改良鹽堿地研究與示范》。
6.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黃河上游灌區農田退水污染控制與濕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專題《灌區農田低污染種植結構優化技術研究—弄太牛低污染種植模式研究》。
科研成果:
許強教授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從事了大量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曾在寧夏彭陽縣負責地膜玉米大面積推廣的研究與技術指導,兩年累計推廣面積2.1萬畝,累計增產糧食708.5萬公斤,凈增產值440.83萬元.1997-1999年在青銅峽市峽口鎮從事糧食種植生產的科技推廣工作,累計推廣(擴大)面積2.85萬畝,累計新增產值162.75萬元. 近年來,在寧夏中部干旱帶從事保護性耕作和壓砂地的相關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2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國家農業部豐收獎1項。
發明專利:
1 鹽堿地專用營養性土壤改良劑及其加工方法 孫兆軍; 何文壽; 許興; 戈敢; 李茜; 張峰舉; 羅成科; 呂雯; 許強; 秦萍; 王平 寧夏大學 2007-04-18
2 農田鋪砂機 孫兆軍; 許強; 楊軍; 杜學軍; 孫正錄; 吳宏亮; 康建宏 寧夏大學 2008-04-16
3 土石分離機 許強; 吳冠英; 劉高德; 戈敢; 崔永慶; 蘭澤松; 張鵬程; 吳宏亮; 康建宏; 強力; 趙燕; 李成軍 寧夏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寧夏大學 2009-08-26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農業生態學》 中國農大出版社 2009年
《中國旱區農業》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年
《節水稻作研究與應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年
《農作學》 科學出版社 2005年
《農業概論》 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年
發表論文:
1 旱區砂田肥力演變特征研究 許強; 吳宏亮; 康建宏; 強力;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01-10
2 寧夏砂田辣椒引種與品種比較研究 趙燕; 強力; 康建宏; 吳宏亮; 許強;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09-03-10
3 保護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溫效應研究 李成軍; 吳宏亮; 康建宏; 許強;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09-06-10
4 砂田的發展及其在寧夏的應用研究 趙燕; 李成軍; 康建宏; 吳宏亮;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9-06-25
5 保護性耕作現狀分析及寧夏發展保護性耕作的前景 李成軍; 吳宏亮; 康建宏;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9-06-25
6 砂田水熱及減塵效應研究 許強; 強力; 吳宏亮; 康建宏; 李成軍; 趙燕; 丁秀玲;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25
7 寧夏中部風沙區玉米不同保護性耕作措施研究 康建宏; 李成軍; 吳宏亮; 許強; 安徽農業科學 2009-11-10
8 寧夏中部干旱區玉米種植保護性耕作及覆蓋措施研究 李成軍; 吳宏亮; 康建宏;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9-12-25
9 六盤山區秦艽植物資源及其利用研究 唐建寧; 楊云飛; 李滿; 許強; 王俊; 農業科學研究 2006-03-25
10 秦艽與小秦艽光合日變化的研究 唐建寧; 康建宏; 許強; 王俊; 宋立軍; 西北植物學報 2006-04-30
11 水稻機播幼苗旱長栽培技術試驗研究 徐志霞; 康建宏; 許強; 王文經; 內蒙古農業科技 2006-12-10
12 寧夏瀕危藥用植物鐵棒錘的資源利用與保護 李滿; 楊浩; 康建宏; 許強; 王俊; 寧夏農林科技 2007-02-10
13 寧夏半干旱地區梯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研究 余峰; 董立國; 趙慶豐; 李生寶; 蔣齊; 許強;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14 鐵棒錘的研究進展 李滿; 許強; 康建宏; 王俊; 農業科學研究 2007-03-25
15 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對寧夏銀川北部中度鹽堿地及油葵生長發育的影響 馬雪蓮; 羅成科; 許強; 沈振榮; 安徽農業科學 2007-04-10
16 伏毛鐵棒錘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 唐建寧; 張銀霞;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7-09-25
17 寧夏引黃灌區不同灌溉定額下玉米耗水特征及其對產量的影響 許飚; 馬文禮;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7-12-25
18 寬窄幅小麥/玉米—青貯邊際產量性狀及經濟效益分析 劉根紅 ; 許強; 寧夏農林科技 2007-10-10
19 寧夏引黃灌區節水型種植業結構優化研究 施建新; 陳廣梅; 馬文禮; 吳宏亮 ; 康建宏; 許強; 農業科技通訊 2008-12-17
20 六盤山區伏毛鐵棒錘資源調查的研究與評價 張銀霞; 張銀娟; 唐建寧 ;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8-03-25
21 寧夏灌區春小麥品種更替中群體光合性能的演替規律研究 康安新; 康建宏 ; 吳宏亮; 代曉華; 馬文禮;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8-06-25
22 寧夏糧食主產區農牧結合種植模式的研究 許強; 劉跟紅; 楊建功; 王凌; 劉偉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3-12-30
23 黃淮海平原優質玉米生長發育特性比較研究 張志誠; 陳阜; 謝仲倫; 許強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5-04-01
24 寧夏引黃灌區不同灌溉定額下油葵耗水特征及其對產量的影響 馬文禮; 許強; 康建宏; 李勇 農業科學研究 2005-06-10
25 寧夏灌區春小麥光合作用對光強的響應 康建宏; 吳宏亮; 許強; 代曉華 農業科學研究 2005-09-10
26 半夏人工馴化與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唐建寧; 吳建宏; 許強 農業科學研究 2005-09-10
27 寧夏玉米產業經濟發展探討 許強; 黃輝; 許飚; 農業科學研究 2005-12-10
28 飼用甜菜栽培、飼喂及深加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劉根紅; 許強; 白永平; 農業科學研究 2005-12-10
29 寧夏灌區春小麥更替品種的光合作用日變化研究 周續蓮; 康建宏; 馬文禮; 吳宏亮; 許強; 張萬有; 張燕 寧夏農學院學報 2003-12-25
30 胡蘆巴研究進展 吳宏亮; 周續蓮; 許強; 康建宏 寧夏農學院學報 2003-12-25
31 寧夏灌區冬麥后復種水稻適宜移栽期的研究 馬宏瑋; 許強; 劉生祥; 徐軍國 寧夏農林科技 2003-04-27
32 馬鈴薯氮素營養診斷及追肥推薦模型的研究 周娜娜; 秦亞兵; 許強; 陳曉群 寧夏農林科技 2004-04-10
33 我國油炸專用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周娜娜; 秦亞兵; 許強 寧夏農學院學報 2004-06-10
34 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周娜娜; 張學軍; 秦亞兵; 許強 土壤肥料 2004-12-10
35 寧夏引黃灌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考與實踐 許強; 柳偉祥; 劉跟紅 耕作與栽培 2002-11-28
36 寧夏引黃灌區22種種植模式的層次分析法研究 劉跟紅; 許強; 王凌; 劉偉 寧夏農學院學報 2002-06-25
37 大氣CO_2濃度升高對植物的影響 康建宏; 周續蓮; 許強 寧夏農學院學報 2002-12-25
38 西北傳統保護性耕作法——砂田生態機制研究 許強; 強力; 吳宏亮; 康建宏; 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 2008-10-10
39 棄耕砂田植物多樣性研究 吳宏亮; 康建宏; 許強; 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 2008-10-10
40 西北干旱地區壓砂瓜產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田軍倉; 孫兆軍; 劉聲鋒; 許強; 張蓉; 蔣齊; 呂宏軍; 2007年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榮譽獎勵:
1.1988年被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1988年獲國家農業部豐收獎。
3.1991年獲第二屆寧夏青年科技獎。
4.1994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5.自治區重點學科“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科帶頭人。
6.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12《引黃灌區種植業三元結構高效種植模式研究與推廣》,實現效益4.13億元。
7.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2007.04《寧夏引黃灌區結構節水型農作制度研究》。
8.2008年獲自治區“9.10教育獎章”。
9.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07《寧夏六盤山區道地中藥材資源修復、再生與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10.2009年獲自治區優秀教師。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