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王延波,男,研究員,1966年9月生,黑龍江省慶安縣人,沈陽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991年7月獲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兼院種子公司總經理職務,中共黨員。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玉米雜交種選育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九五”期間,主持兩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S1選擇與密植鑒定相結合改良玉米遺傳種質的研究”(1995~1998);
2.“輪回選擇與新種質導入相結合改良玉米遺傳種質研究”(1997-2000)。
先后主持國家及省級課題6項。包括有:
1.國家863項目“春玉米高效育種技術及優質、高產、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2001~2004);
2.遼寧省“十五”攻關項目“高產、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2001~2005);
3.十五農業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課題:“青貯玉米新品種選育及加工技術研究”(2002~2004);
4.省農業綜合開發辦項目:“優質、鮮食、飼用玉米——遼原一號開發”(2001~2oo2)
5.省農業綜合開發辦項目:“鮮食、加工用甜、糯黑玉米新品種及栽培技術開發”(2002~2003);
6.省財政廳推廣項目:“主要糧油作物玉米、向日葵、高粱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推廣”(2002--2004)。
科研成果:
作為第一選育人選育出5個玉米雜交種:遼單30(2000年國家審定)、遼單31(2000年遼寧省審定)、遼單34(2001年遼寧省審定)、遼單565(2004年國家審定)和遼單566(2003年遼寧省審定)。作為主要選育人參加選育并已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品種有:遼單28(排名第3位)、遼單33(第3位)、遼單36(第3位)、遼單39(第3位)、遼613(第6位)、遼單38(第4位)、遼單4O(第3位)、遼原2號(第5位)等。王延波同志任所長以來,立足本所實際,開拓進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使遼單玉米的推廣面積逐年增加,遼單系列玉米品種以其優質、高產、穩產、抗逆、抗病力強等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種植,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年推廣面積在13萬hm以上。同時為了加大開發推廣力度,盡快將新品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采取品種轉讓的方式與大公司合作開發遼單玉米品種。先后與東亞玉米公司共同開發遼單33玉米品種,與北京德農種業共同開發遼單38和遼單120玉米新品種,與北京奧瑞金種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遼單35(遼613)玉米新品種,與北京金色農華種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遼單127玉米新品種。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使玉米所工作走上了系統化、科學化管理軌道。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利用SSR標記劃分遼寧省部分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勢群 姜敏; 劉欣芳; 王賀; 李倩; 王延波; 張立軍;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10-02-15
2 遼寧省部分骨干自交系產量配合力分析 姜敏; 劉欣芳; 郝楠; 李月明; 王延波; 張立軍; 玉米科學 2010-02-15
3 密植型玉米品種在遼寧省成功推廣給我們的啟示 史振聲; 王延波; 李鳳海; 朱敏; 遼寧農業科學 2010-02-18
4 美國玉米抗病資源的引進與創新利用 劉志新; 張喜華; 張洋; 王延波; 江丹; 遼寧農業科學 2009-06-18
5 玉米超高產與密度問題 王延波; 新農業 2009-07-10
6 關于遼寧省玉米區域試驗設置的思考 王延波; 遼寧農業科學 2009-10-18
7 遼單系列玉米新雜交種優化栽培技術初探 趙海巖; 王延波; 白石; 史磊; 雜糧作物 2006-04-25
8 玉米雜交種遼單526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 王國宏; 王延波; 石清琢; 李哲; 雜糧作物 2007-04-15
9 密植型玉米新品種遼單565的選育及其對玉米育種的啟示 劉志新; 王延波; 雜糧作物 2007-06-15
10 遼寧省玉米育種的現狀、發展方向與對策 王延波; 金君; 吳玉群; 石清琢; 玉米科學 2007-08-15
11 遼單565的選育及高產栽培實踐 劉志新; 王延波; 趙海巖; 馬云祥;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07-12-20
12 國審玉米新品種遼單527在西南地區的推廣前景 陳長青; 王延波; 四川農業科技 2008-01-15
13 耐密型玉米新品種遼單565選育的思考 王延波; 張寶石; 劉志新; 玉米科學 2008-06-15
14 耐密型玉米新品種遼單565選育及應用研究 王延波; 張寶石; 石清琢; 劉志新; 趙海巖; 遼寧農業科學 2008-06-18
15 玉米新品種遼單568的選育 石清琢; 王延波; 李哲 雜糧作物 2005-10-25
16 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與防治建議 王延波; 石清琢; 李哲; 趙延明; 朱旭; 劉曉芳 雜糧作物 2003-06-25
17 以熱帶種質改良我國地方玉米遺傳類群抗病性效果研究 李哲; 石清琢; 王延波; 孫永風 雜糧作物 2003-08-25
18 內蒙古巴盟地區玉米雜交制種的花期調控 陳長青; 王延波; 馬云祥; 白石 雜糧作物 2003-12-25
19 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遼單33號 李哲; 石清琢; 王延波; 范繼平 遼寧農業科學 2003-02-18
20 近緣玉米自交系及其配合力評價 王延波; 石清琢; 李哲; 趙延明 遼寧農業科學 2003-06-18
21 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遼單39號選育 李哲; 石清琢; 王延波; 范繼平 遼寧農業科學 2003-08-18
22 國審玉米新品種遼單38選育報告 劉志新; 張喜華; 李鳳海; 王延波; 江丹 雜糧作物 2005-02-25
23 玉米測驗種配合力效應及遺傳參數分析 李哲; 王延波; 石清琢; 鹿英科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9-12-25
24 玉米單交種正反交F1代產量及主要農藝性狀差異初探 石清琢; 王延波; 李哲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9-12-25
25 玉米生育期性狀調查方法評價及新方法介紹 王延波 雜糧作物 2002-06-25
26 加入WTO對我國玉米業的影響 王延波 雜糧作物 2002-10-25
27 玉米不同種質間耐旱性差異分析 李哲; 石清琢; 王延波; 白萍 雜糧作物 2002-12-25
28 玉米雜交種遼單34號選育報告 王延波; 石清琢; 李哲 遼寧農業科學 2002-06-18
29 玉米新品種遼單30號及配套栽培技術 石清琢; 王延波; 李哲; 劉志新; 王立山 遼寧農業科學 2001-06-18
30 遼寧省玉米雜交種遺傳基礎分析與評價 李哲; 王延波; 石清琢; 秦友權 遼寧農業科學 1997-10-18
31 緊湊耐密型玉米雜交種選育途徑探討 李哲; 王延波; 石清琢; 王會英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8-02-25
32 玉米群體改良在創造新種質資源和選系中的效應與方法探討 陳慶華; 鄧爾超; 王延波; 張喜華; 李哲; 李景昕 遼寧農業科學 1998-04-18
33 加入WTO對我國玉米業的影響 王延波; 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 2002-06-01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1996年-1998年被授予“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優秀中青年”。
2.1997年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3.2000年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先進工作者”。
4.2001年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先進工作者”。
5.2002年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先進工作者”。
6.2003年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優秀管理干部和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