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男,1963年生,山東省莒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現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究所小麥育種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年7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4年進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從事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工作。
學術兼職:
1、山東省第四、五屆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
2、中國原子能農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1.大幅度提高小麥基因突變頻率和高效調控基因變異方向的誘變遺傳操作技術研究;
2.重點開展基于核輻射、航天搭載、高能重離子等各種新誘變源誘發作物突變的特異性與分子遺傳機理研究;
3.研究建立小麥離體誘變細胞工程的研究;
4.開展小麥分子誘變改良品質與抗逆性,綜合利用誘變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選育超高產、優質小麥新種質、新品種。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課題和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課題多項。
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研究項目2項,主持完成了農業部下達的課題1項,主持并完成了省科技廳下達的課題2項。
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子課題):小麥空間環境誘變育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08-2010。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子課題:小麥航天工程育種技術與新品種創制,2007-2010。
3、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定向選育抗小麥基腐病高產小麥新品種,2010-2012 。
4、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項目:航天育種技術選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2006-2010。
5、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子課題):主要農作物核輻射誘變育種技術與新品種創制,2009-2011。
6、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利用抗寒性突變體分離小麥抗寒性相關基因(ZR 2009DQ024),2010-2012。
7、山東省良種工程項目:高產優質抗逆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2012-2014。
研究成果:
主持選育出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魯原502”和山東省審定的小麥新品種 “魯原301”,在國家級等相關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獲得國家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各1項。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派出研究人員出訪歐洲,實地考察法國小麥育種并參與波蘭等歐洲國家的小麥育種工作,先后引進歐洲小麥種質資源數百份。
1.成功申報完成農業部650萬元“山東省農科院優質小麥原原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選育出“魯麥20號”、“魯原301”等小麥品種;
2.近年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取得了較大成績,選出了魯原301小麥新品種,該品種在山東省區域試驗中兩年產量皆比對照增產7%以上,綜合性狀好;
3.做為參加人完成了“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課題,于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4.作為主要執行人參加農業部“山東省農科院優質小麥原原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
培育品種:
魯原502小麥品種審定, 2011年國家審,審定號:國審麥2011016。
魯原301小麥品種審定,2007年山東省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2007044號。
魯原301小麥品種權,2009年農業部授權,品種權號:CNA20050523.8。
魯原202小麥品種權,2010年農業部授權,品種權號: CNA20060688.3。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標記的構建及其在抗病育種中的應用,2005年,山東省農科院一等獎。
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魯原301”小麥產業化開發,2010年山東省農科院三等獎。
發表期刊論文:
1 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魯原502適宜播期播量研究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李新華 山東農業科學 2014/07
2 法國小麥種質VPM抗性系統的分子標記檢測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邱登林; 李新華 中國農學通報 2013/36
3 小麥抗寒生理生化特性與分子機理研究進展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李新華 山東農業科學 2013/09
4 國審小麥新品種魯原502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李新華; 李鵬; 高國強; 張鳳云; 孫明柱 農業科技通訊 2013/05
5 法國小麥種質及其突變體農藝性狀表現 高國強; 李新華;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山東農業科學 2013/04
6 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魯原502及其育種策略 李新華; 李鵬; 高國強; 張鳳云; 孫明柱 山東農業科學 2013/04
7 小麥空間誘變抗寒性突變體的初步研究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邱登林; 李新華中國農學通報 2011,27(27):70-74
8 玉米秸稈還田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鋒; 李鵬; 張鳳云; 李新華; 孫明柱; 高國強 山東農業科學 2011,3: 30-32
9 航天搭載小麥種子SP3代的遺傳變異分析 李鵬; 張鋒;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李新華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23):85-88
10 法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概況 李新華; 李鵬; 張鋒; 高國強; 張鳳云; 孫明柱 山東農業科學 2010,6:27-28
11 小麥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突變體的篩選與鑒定 李鵬; 孫明柱; 張鋒; 張鳳云; 李新華核農學報 2009 ,23 (6) :935-938
12 玉米秸桿還田與氮肥互作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鋒; 李新華; 張鳳云; 李鵬; 孫明柱 西北農業學報 2009,18(6): 103-106
13 法國小麥種質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分析 李鵬; 孫明柱; 張鋒; 張鳳云; 李新華; 丁祥祺 山東農業科學 2009,9:5-7
14 利用航天育種技術選育高產小麥品種魯原301 張鳳云; 李新華; 張鋒; 李鵬; 孫明柱 山東農業科學 2009,7: 109-110
15 法國小麥種質資源的特點與誘變利用 李新華; 李鵬; 張鋒; 張鳳云; 孫明柱 山東農業科學 2009,6:27-29
16 植物輻射誘變的分子機理研究進展 李鵬; 李新華; 張鋒; 邱登林 核農學報 2008 ,22 (5) :626-629
17 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統中的核質互作研究進展 李鵬; 李新華; 張鋒; 邱登林 山東農業科學 2008, 6: 36-40
18 coxⅢ基因轉錄本的編輯與V型小麥育性恢復的關系 李鵬; 李新華; 邱登林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S1
19 PPR基因家族的研究進展 徐相波; 邱登林; 孫永堂; 王守經; 孫桂芝; 李新華 遺傳 2006/06
20 山東省小麥誘變育種 李新華; 邱登林; 孫桂芝; 徐相波 核農學報 2006/01
21 花藥組織培養和小麥×玉米雜交技術應用于產生小麥單倍體的比較研究 李新華 核農學報 2005/01
22 玉米花粉誘導小麥單倍體的研究 李新華; 孫永堂; 孫桂芝; 李若勤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3
23 植物雙單倍體誘變育種技術的研究進展 張開運; 宋康; 雷鵬; 侯廣云; 李新華; 徐相波; 孫永堂 山東農業科學 2003/04
24 小麥矮源的利用和矮稈基因的研究進展 徐相波; 張愛民; 李新華; 孫永堂 核農學報 2001/03
25 誘發突變技術在植物雙單倍體生產中的應用 孫永堂; 侯廣云; 李新華 核農學報 1999/04
26 輻照小麥花粉的誘變效應 李新華; 孫永堂; 井立玲; 劉樹玉; 侯廣云; 徐相波 核農學報 1998/04
27 輻照小麥花粉與有性雜交技術相結合選育小麥新品種 李新華; 孫永堂; 井立玲; 侯廣云; 徐相波; 劉樹玉 山東農業科學 1998/01
28 不同株高和熟性的小麥品種及其F_1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劉樹玉; 王文美; 李新華; 井立玲; 高國強 核農學通報 1997/02
29 小麥品種早熟性研究進展 劉樹玉; 李新華; 王文美; 井立玲 麥類作物學報 1997/01
30 近地空間處理小麥干種子對 M_1的生物學效應 劉樹玉; 李新華; 井立玲; 王文美; 孫桂芝; 高國強; 代群 核農學報 1996/04
31 核誘變技術在冬小麥育種中的應用研究 王文美; 劉樹玉; 李新華; 井立玲; 孫桂芝 山東農業科學 1996/04
32 輻照小麥花粉對當代籽粒發育及幼胚培養的影響 李新華; 劉樹玉; 井立玲; 孫桂芝; 王文美 核農學通報 1996/04
33 輻射育成魯麥20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 劉樹玉; 王文美; 李新華; 井立玲; 侯廣云 核農學通報 1996/01
34 山東省小麥輻射育種的回顧與展望 李新華; 王文美 核農學通報 1996/01
35 魯麥20號小麥早熟性的遺傳分析 王文美; 劉樹玉; 井立玲; 李新華; 侯廣云 山東農業科學 1995/03
36 誘變育種在山東省選育農作物新品種中的應用 李新華; 王文美; 劉樹玉; 井立玲 核農學通報 1994/03
37 小麥品種及突變體八個農藝性狀的遺傳模型分析 侯廣云; 王文美; 井立玲; 劉樹玉; 李新華 核農學報 1994/01
38 小麥品種及突變體農藝性狀的遺傳規律研究——Ⅰ.雜種優勢和配合力 侯廣云; 王文美; 井立玲; 劉樹玉; 李新華 核農學通報 1994/02
39 小麥品種及突變體雜種F2代7個農藝性狀的遺傳力和遺傳進度研究 侯廣云;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華; 劉樹玉 核農學通報 1994/01
40 激光在山東省冬小麥育種中的應用 李新華; 王文美; 井立玲 核農學通報 1993/03
41 魯麥20號的生育特點與栽培技術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華; 劉樹玉; 侯廣云 山東農業科學 1993/02
42 60Co-γ射線輻照冬小麥花粉、子房及合子輻射效應的研究 王文美; 李新華; 井立玲; 劉樹玉 山東農業科學 1990/01
43 輻射育成極早熟小麥突變系的研究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華 核農學報 1989/03
會議論文:
1 一個小麥抗寒性突變體的變異分析 李鵬; 孫明柱; 張鳳云; 高國強; 邱登林; 李新華 第六屆核農學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會暨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核農學分會 中國會議 2011-10-11
2 coxⅢ基因轉錄本的編輯與V型小麥育性恢復的關系 李鵬; 李新華; 邱登林 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3 PPR基因家族的研究進展 徐相波; 邱登林; 孫永堂; 王守經; 孫桂芝; 李新華 第五屆核農學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會 中國會議 2006-07
4 小麥×玉米產生小麥單倍體研究 李新華; 孫桂芝; 邱登林 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5-11
5 衛星搭載小麥風干種子的生物學效應 李新華; 許方佐 空間誘變育種研究與開發進展——航天育種高層論壇 中國會議 2005-10
榮譽獎勵:
1.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 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標記的構建及其在抗病育種中的應用,2005年,山東省農科院一等獎。
3. 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魯原301”小麥產業化開發,2010年山東省農科院三等獎。
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室
小麥誘變育種室成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現有研究人員5名,其中研究員2名,助理研究員3名。主要利用核技術、航天育種技術和單倍體育種技術開展小麥育種工作,先后創制出具有特異性狀的有益種質資源50余份,并選育出國家審定的小麥新品種“魯原502”和山東省審定(認定)的小麥品種 “魯原301”、“魯麥20號” 和“魯滕1號”小麥品種。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課題和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課題多項。發表科技論文100余篇,獲得國家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各1項。現有小麥品質分析設備、生物技術研究儀器共計30多臺套,價值240余萬元,是山東省研究小麥核誘變育種技術的綜合實驗室。
近年通過衛星搭載小麥干種子,研究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場等因素)對農作物種子產生誘變機理。衛星搭載小麥干種子地面種植,試驗結果表明誘變后代變異類型廣,突變頻率高,特別對縮短小麥生育期、提早小麥成熟,效果尤為明顯。
榮譽獎勵:
1.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 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標記的構建及其在抗病育種中的應用,2005年,山東省農科院一等獎。
3. 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魯原301”小麥產業化開發,2010年山東省農科院三等獎。
小麥輻射誘變育種專家一一李新華研究員
李新華,男,1963年生,山東省莒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84年7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從事小麥誘變育種究工作。現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小麥育種室主任,山東省第四、五屆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中國原子能農學會會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幅度提高小麥基因突變頻率和高效調控基因變異方向的誘變遺傳操作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基于核輻射、航天搭載、高能重離子等各種新誘變源誘發作物突變的特異性與分子遺傳機理研究;研究建立小麥離體誘變細胞工程的研究;開展小麥分子誘變改良品質與抗逆性,綜合利用誘變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選育超高產、優質小麥新種質、新品種。
“十五“以來,作為主持人完成了國家科技部下達的子課題研究項目2項,主持并完成了山東省科技廳下達的課題2項,作為參加人完成了”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課題“,于200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撰寫發表相關專業研究論文40余篇。作為主要執行人參加農業部”山東省農科院優質小麥原原種繁胄基地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購置小麥品質分析儀器13臺(套),改造小麥實驗室、考種室、種子風干室和掛藏室1000平方米,為開展優質小麥育種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
小麥育種室以誘變育種作為主要手段,近幾年選育出經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魯原301和魯麥20號等小麥品種。利用核誘變育種技術和航天育種技術選育出了4個畝產達到650-700公斤潛力的高產小麥新品種(系);優質強筋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已育成2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系)。魯原301(公告號:CNA002679E)和魯原202(公告號:CNA003793E)已獲農業部小麥品種權保護申請。
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派出人員先后多次出訪歐洲,實地考察法國小麥育種和參與波蘭等歐洲國家的小麥育種工作。同法國建立了小麥育種合作關系,共引進850份歐洲小麥種質資源,利用誘變育種技術創制出450份特異種質資源。先后兩次邀請法國小麥育種專家到山東省農科院考察并進行學術交流。
來源:山東農業科學 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