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国**毛片|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软件,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欧美性动态图

| 加入桌面
科技創新網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發布信息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人物 » 農業科學 » 作物學 »

肖世和——小麥穗發芽抗性育種專家肖世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點擊圖片查看原圖
 
有效期至: 長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8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免費注冊為會員后,您可以...
發布專家信息 推廣科研成果
建立專家網頁 在線洽談生意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肖世和——小麥穗發芽抗性育種專家肖世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專家信息:

肖世和,男,漢族,1955年生于四川廣漢。1992年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畢業,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副主任,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委員,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小麥首席專家,現代農業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曾在墨西哥、澳大利亞、瑞典、南非等國訪問進修。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超級小麥育種及種質創新,包括小麥產量有關生理過程的分子遺傳研究以及高效利用肥水資源的種質改良等。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目前擔任“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小麥育種課題主持人。

資料更新中……

研究成果:

育成“中麥”系列小麥新品種4個,已累計推廣3000多萬畝。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一種輔助鑒定抗穗發芽白粒小麥品種的方法 肖世和; 張秀英; 閆長生; 石社民; 祖茂堂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8-01-09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著有《旱地小麥的引進技術》、《小麥穗發芽研究》等科技專著,參加編、譯專著12本。

1.旱地小麥的引進技術 作者:肖世和 蔡典雄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1

2.小麥穗發芽研究 作者:肖世和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3.小麥技術100問 作者:肖世和 張定一 沈阿林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9

4.冬季農業生產100問 作者:朱巖 孫哲 周敏 肖世和 馬俊哲 出版社:中國農業 2009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科技為小麥連年豐收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農業部科技入戶小麥首席專家 肖世和 農民日報 2009-06-03

2 小麥:政府托市收購 價格穩中略升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肖世和 農民日報 2010-03-01

3 小麥中期田間管理 肖世和 人民日報 2003-11-16

4 小麥PEBP-like基因等位變異與籽粒大小、粒重關系研究 常成; 張海萍;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分子植物育種 2009-02-15

5 不同生態環境下冬小麥籽粒大小相關性狀的QTL分析 王瑞霞; 張秀英; 伍玲; 王瑞; 海林; 游光霞; 閆長生;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 2009-02-10

6 葡萄糖和ABA對小麥胚萌發過程中α-淀粉酶表達的調控 孫果忠;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華北農學報 2009-02-28

7 小麥細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參與穗粒數的形成 常成; 張海萍;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分子植物育種 2009-03-28

8 小麥胚休眠的蛋白質組分析 孫果忠;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華北農學報 2009-04-28

9 專家詳解 小麥育種三問 肖世和; 北京農業 2009-08-15

10 我國小麥生產技術發展與今冬麥田管理 肖世和; 農民科技培訓 2009-12-01

11 我國小麥品種改良趨勢與糧食安全 肖世和; 科技導報 2006-04-18

12 中國小麥品種穗發芽抗性差異的研究 閆長生; 張海萍; 海林; 張秀英; 胡琳; 胡漢橋; 蒲宗君; 肖世和; 作物學報 2006-04-12

13 小麥胚休眠中ABA信號轉導的蛋白質組分析 張海萍; 常成; 肖世和; 作物學報 2006-05-12

14 小麥苗期田間管理 肖世和; 麥類文摘(種業導報) 2006-12-10

15 “超級小麥”概念解析 肖世和; 北京農業 2007-03-15

16 參與ABA調控小麥種子胚休眠的dehydrin基因的分離與表達分析 張海萍; 常成;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分子植物育種 2008-12-15

17 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小麥籽粒灌漿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 王瑞霞; 張秀英; 伍玲; 王瑞; 海林; 閆長生; 游光霞; 肖世和; 作物學報 2008-10-12

18 小麥-大麥2H異代換系的鑒定(英文) 原亞萍; 陳孝; 肖世和; A.K.M.R.ISLAM; 辛志勇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10-10

19 活性氧對ABA和水分脅迫抑制的小麥萌發胚內α-淀粉酶表達的影響 孫果忠; 張秀英;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7-15

20 不同穗發芽抗性的小麥胚對ABA敏感性的蛋白質組分析 孫果忠; 張秀英;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 2005-09-10

21 小麥遲熟α-淀粉酶的研究進展 張海萍; 閻長生;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2003-02-28

22 小麥穗發芽的研究進展 原亞萍; 陳孝;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2003-08-30

23 小麥穗發芽機制研究進展 孫果忠; 閏長生;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3-12-15

24 冬小麥品種生育后期的耐熱性評價 閆長生; 肖世和; 張秀英; 海林 華北農學報 2003-09-28

25 脫落酸與種子休眠 孫果忠; 肖世和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4-02-20

26 大麥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檢測 原亞萍; 陳孝; 肖世和; 張偉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1-15

27 不同穗發芽抗性的小麥胚對ABA敏感性及抗性機制研究 孫果忠; 張秀英; 閆長生;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3-15

28 母體對小麥胚的ABA敏感性和種子休眠性的影響 孫果忠; 張秀英;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5-15

29 北京地區高產小麥品種苗、蘗、穗、粒組成和分蘗成穗率研究 曾浙榮; 張文祥; 閆長生; 張秀英; 肖世和 北京農業科學 1999-10-20

30 小麥莖稈強度的鑒定方法研究 肖世和; 張秀英; 閆長生; 張文祥; 海林; 郭會君 中國農業科學 2002-01-20

31 羽扇豆種間遺傳差異AFLP分析 海林; 肖世和; 閆長生; 張秀英 中國農業科學 2002-08-20

32 再論超級麥育種 肖世和; 張秀英; 閻長生; 海林 麥類作物學報 2002-08-30

33 冬小麥耐熱灌漿與氣—冠溫差的關系 肖世和; 閻長生; 張秀英; 張文祥 作物學報 2000-11-20

34 應用基因組原位雜交及RFLP標記鑒定小麥中的大麥染色體 原亞萍; 陳孝; 肖世和; 辛志勇; 張增艷; 林志珊; 馬有志; 胡漢橋 遺傳學報 2000-12-10

35 植物營養與作物育種 劉國棟; 肖世和 作物雜志 2000-06-15

36 滲透脅迫和缺磷對小麥幼苗生長的影響 張士功; 劉國棟; 劉更另; 肖世和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1-04-20

37 中麥9號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朱光; 石社民; 李登春; 肖世和; 張秀英 作物雜志 2001-02-15

38 “九五”全國小麥育種研究進展 何中虎; 肖世和; 莊巧生 麥類作物學報 2001-08-30

39 冬小麥冠層內的光分布 閆長生; 肖世和; 張秀英; 海林 華北農學報 2002-09-15

40 控制小麥穗發芽和改良加工品質的研究 肖世和; 陳孝; 尚立民 世界農業 1995-04-10

41 小麥開花后生物產量及其組分的動態分析 肖世和; 陳孝; 吳兆蘇 作物學報 1995-04-15

42 從長江流域白粒小麥地方品種中開拓抗穗發芽種質的研究 肖世和; 吳兆蘇; 沈又佳; 蔣國梁; 戴大慶; 蔣華仁; 秦代紅; 江登陽 中國農業科學 1995-02-20

43 黃矮病對小麥產量性狀的影響 陳孝; 辛志勇; 肖世和; 劉四新; 林志珊 作物雜志 1995-04-15

44 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向普通小麥導入簇毛麥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 陳孝; 徐惠君; 杜麗璞; 尚立民; 韓彬; 施愛農;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 1996-10-20

45 抗白粉病普通小麥-簇毛麥新種質的遺傳學及生化鑒定 尚立民; 陳孝; 肖世和; 徐惠君; 施愛農 作物學報 1997-04-15

46 抗BYDV小麥—中間偃麥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陳孝; 辛志勇; 肖世和; 林志珊; 徐惠君; 杜麗璞; 錢幼婷 作物學報 1998-02-15

47 大麥α-淀粉酶抑制基因對小麥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肖世和; 陳孝; 徐慧君; 林志珊; 杜麗璞 作物學報 1998-12-15

48 白皮小麥收獲前穗發芽及品種抗性機制探討 蔣國梁; 陳兆夏; 劉世家; 肖世和 作物學報 1998-12-15

49 抗白粉病小麥新品系的選育及其抗性基因分析 施愛農; 陳孝; 肖世和; 徐惠君; 杜麗璞; 龐家智 植物病理學報 1998-09-30

50 新合成的小麥遺傳資源——幾種多倍體小簇麥 蔣華仁; 戴大慶; 孫東發;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 1992-01-31

51 普通小麥與各黑麥種可雜交性的遺傳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孫東發 麥類作物學報 1992-08-28

52 小麥抗赤霉病性的配合力及因子分析 肖世和 湖南農學院學報 1985-03-02

53 國外小麥抗穗發芽研究概況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1985-12-27

54 節節麥—烏拉爾圖小麥雙二倍體及其在遺傳育種上的主要利用途徑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農業科學導報 1986-04-02

55 普通小麥與某些雜草黑麥和野生黑麥的可雜交性研究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86-07-02

56 抗收獲前發芽小麥品種的初步研究 肖世和; 戴大慶; 蔣華仁;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86-07-02

57 不同黑麥種合成的八倍體小黑麥的結實率和種子飽滿度的初步研究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中國農業科學 1987-04-01

58 小麥屬與簇毛麥屬的可雜交性研究 戴大慶; 將華仁; 肖世和;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88-07-01

59 小麥屬與黑麥屬的可雜交性研究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88-12-30

60 小麥B染色體組起源的新探索 蔣華仁; 戴大慶; 肖世和;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90-07-02

61 麥類抗穗發芽品種資源 肖世和; 麥類作物學報 1991-06-30

62 論超級麥育種 肖世和; 張秀英; 閆長生; 海林; 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2-04-01

63 羽扇豆與我國種植結構調整 閆長生; 肖世和; 張秀英; 海林; 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2-04-01

64 高產小麥品種中麥9號的選育與應用 石社民; 馬志強; 肖世和; 張秀英; 李登春; 張秋芝; 祖茂堂; 朱光; 于兵; 孫厚銀; 閆長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4-01-01

65 中國北方冬小麥抗旱節水鑒定評價與新品種篩選利用 景蕊蓮; 謝惠民; 張正斌; 張燦軍; 孫美榮; 陳秀敏; 衛云宗; 昌小平; 樊廷錄; 郭進考; 李秀絨; 肖世和; 王宏禮; 董寶娣; 高海濤; 張俊靈; 孫書孌; 柴永峰; 史占良; 張久剛; 閆長生; 呂樹作; 王書子; 李巖華; 喬文臣; 劉新月; 高育峰; 何明琦; 張保軍; 吳少輝; 申書珍; 徐萍; 孟祥海; 王勇; 王明歧; 張學品等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5-12-01

66 異源細胞質小麥新種質的創造 陳孝; 張文祥; 杜振華; 金善寶; 黃惠宇; 楊志勇; 尹福玉; 郭麗; 辛志勇; 林志珊; 肖世和; 劉書旺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002-01-01

67 中國北方冬小麥抗旱節水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利用 景蕊蓮; 謝惠民; 張正斌; 張燦軍; 孫美榮; 陳秀敏; 衛云宗; 昌小平; 李秀絨; 樊廷錄; 郭進考; 肖世和; 高海濤; 王宏禮; 董寶娣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洛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2006-01-15

榮譽獎勵:

1.200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2008年度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3.2009年度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4.2009年榮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5.被中宣部等14部委聯合表彰為全國100名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個人之一。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社會紀實:肖世和和他的小麥高產夢

肖世和和他的小麥高產夢   

目前我國小麥畝產最高   

能達到多少公斤呢?  

有資料表明,在山東、河南都有畝產700公斤以上的小面積高產記錄和萬畝聯片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的高產示范田。即使在旱作、節水栽培條件下,在山東、河北兩省,也有畝產600公斤以上的高產典型。但是,既然是典型和示范,就說明我們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其單產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水平。2003年,山東、河南、河北三省的小麥平均畝產分別只有336、318和310公斤。從畝產300公斤到700公斤,一道深深的“鴻溝”擺在我們面前。  

走完“最后一公里”   

肖世和,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今年農業部實施“四大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試點行動計劃”的小麥首席育種專家。從今年1月份在我國優勢小麥產業帶中選定5省6縣作為小麥示范縣以來,每到農時季節,肖世和就深入示范縣為農民講課、培訓,每一個示范縣他都已經去了不下6次。他想從中尋找到跨越“鴻溝”的有效途徑。  

在這項行動剛剛開始的時候,肖世和走進田間,發現多數農民在小麥的種植和管理上還沿用著傳統的方法,不懂科學,不重視專家,更不懂得環保。農民在播種時每畝就撒下50、60斤種子,其實只需要20斤左右就夠了。在施用尿素時也是一下子就30、40斤,而科學的施用量是20斤,這樣一來,既造成種地成本的加大,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而鄉鎮里原本負責農技工作的技術人員,由于自身業務水平局限、經費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時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還有的甚至被抽調去搞計劃生育、征糧納稅等工作,無暇顧及農技推廣。許多農民反映,在最近的5年內都沒有搞過農技宣傳活動了,只有賣種子、賣化肥的人在推銷產品時有過簡單的農技知識宣傳。這些現象深深地震撼了肖世和。  

肖世和分析認為,以上這些現象說明技術應用在科研與生產之間還有差距,科技示范的先進技術在大田生產中還沒有真正到位,小麥科研成果轉化工作還需要加強。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走完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農業科技真正進村入戶。  

讓農民感受科技的威力   

肖世和決心改變這種狀況。  

深秋9月,正是冬小麥準備播種的季節。在河北省高碑店,一位老大爺走進了縣里舉辦的農技培訓班,他周圍已經坐滿了前來聽課的農民,旁邊一個年輕人對他說,您年紀這么大了,就別來聽了。可老大爺說:“專家大老遠來講課,我不來聽,我們家就不會技術,這怎么能行呢!”肖世和告訴記者,這種場面他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在高碑店,肖世和帶領科技人員告訴農民,只需追肥20斤就能達到最佳效果,出了問題我們負責。  

農民試了之后,紛紛稱贊道:“這樣的效果果然好,明年還這樣搞。”一傳十,十傳百,漸漸來聽農技培訓的人多了,農民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科技人員為他們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服務,幫助農民省了錢、省了力還達到了增產的目的。這些前來培訓的農民在幾個小時的授課時間里聽得聚精會神,記得認真仔細,講完課還圍著技術人員問這問那,久久不愿離去。  

通過與農民廣泛接觸,肖世和發現,“農技人員做示范樣板、在田間手把手教、在家里面對面談”是三種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所以,他就安排農技人員到農民家里去,像聊天一樣告訴他們種田方法,傳授農技知識,讓農民知道該種什么新品種,怎樣正確播種、施肥等,真正實現“專業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位”。與此同時,科技人員還采用在一個自然村里培養一兩戶示范戶的方法,發揮示范戶對周圍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基地——示范戶——農民的農技推廣網絡。  

肖世和的工夫沒有白費,通過他們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小麥6個試點縣共涉及64個鄉(鎮、辦事處、農場),投入技術人員304人,培訓農民10萬余人,編寫各種技術文件89種,下發明白紙17萬多份,利用廣播、電視和大喇叭宣傳農業技術187次,進行病蟲測報和土壤監測39次。通過技術和資源的集中示范和輻射推廣,各示范縣普遍增產增收。5個冬小麥示范縣的1000畝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463.4公斤,比20萬畝示范田增產64公斤,20萬畝示范田比非示范區增產15.2%,每畝比上年增收218.7元,比今年非示范區增收87.6元。“小麥科技提升行動”實現了農民增產增收,農民臉上笑開了顏,紛紛夸贊“政策抓到了點子上,給農民帶來了大實惠”。  

打開農技推廣新局面   

在使農民增收的同時,“小麥科技提升行動”也使鄉鎮農技部門煥發了活力。許多農技人員從大學畢業十幾年來就沒做過農技方面的工作,一位鄉里的農技中層干部在給農民授課時臉漲得通紅,聲音也發抖,不敢給老百姓講課,生怕農民提出來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了,丟了面子。通過項目,促進了他們的積極性,也增加了他們的壓力,促使農技人員內部練兵,改善工作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干群關系,過去農民不喜歡一天到晚征糧納稅,搞計劃生育的干部,現在廣大農技人員進村入戶,不吃村民一頓飯,不拿農民一分錢,還給他們留下技術和資料,農民歡迎,上上下下都叫好。  

當聽到廣大農民說:“現在技術人員到村頭、田頭勤了,村頭小黑板農情信息更換快了,明白紙等技術小資料發得多了,田間管理措施有人問了,我們與技術人員的接觸交流多了”的時候;當聽到農民反映: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今年種田用種、施肥、打藥少了,種田心中有底了,種田輕松了,產量比以前高了的時候,肖世和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對記者說:“我國目前小麥播種面積有3億多畝,最多時達到過4.5億畝,小麥畝產量每提高百分之一,就能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的貢獻。”從明年起,他打算在每個縣里選拔50名技術指導員,每個指導員至少負責20個示范戶,直接對農民進行指導,解決每家每戶的實際問題,由示范戶給他們打分,真正做到進村入戶。  

從畝產300公斤到700公斤,“鴻溝”并非不可逾越。肖世和對此充滿信心。

來源:甘肅農民報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更多..同類創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購物車(0)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