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趙同標,男,1977年11月出生,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干細胞與免疫學研究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4年畢業于中科院西高所獲博士學位。
2004年進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免疫學研究。
2006年獲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員任職資格。
2007年至2010年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做博士后,從事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
2010年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Assistant Specialist III。
2012年入選中組部“****計劃”,組建干細胞與免疫學實驗室。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
2. 2012 -now A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em Cell Research (ISSCR) .
3. 2013 –now A member of Chinese Society of Cell Biology (CSCB).
4. Editor of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Medicine.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招聘情況:
一、招聘要求
1、熱愛生命科學研究,富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身心健康、性格開朗、為人誠實;具良好的學習能力、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具有干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相關領域研究背景;有動物模型或干細胞研究經歷者優先
3、具有良好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博士后需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關領域發表過國際論文
二、崗位職責
根據科研項目的需要,在項目負責人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科研工作
三、用人方式及相關待遇
工資待遇參照動物所標準,具體視個人的研究背景和經歷而定
四、申請方式
有意者請提供個人簡歷(包括研究業績及研究興趣)及其他能證明本人工作能力的相關電子文件、兩位推薦人的姓名與聯系方式。
發送至:zhaolab2011@yahoo.cn ,并在郵件主題中注明應聘職位。
自本通知發布之日起,招聘到合適人選為止。
另:歡迎以其它形式如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式加入我們團隊。
研究方向:
1.干細胞臨床開發的免疫學基礎。
2. 細胞重編程的表觀遺傳學基礎。
3. 多能干細胞的定向分化。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等多項科研課題。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動物分子進化與適應研究 趙新全; 劉建全; 祁得林; 郭松長; 楊潔;趙同標; 王德朋; 李紅閣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007-06-09
2. 對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免疫原性及人顆粒酶K介導的靶細胞殺傷研究作了開創性的工作。建立了新的基于episomal載體的非整合重編程技術,成功誘導產生小鼠和人的非整合iPS細胞;首次發現了小鼠iPS細胞分化的自體同源組織具有免疫原性;闡明了人顆粒酶K介導的靶細胞死亡信號通路。
3. 在Nature、Proc Natl Acad Sci USA、Cell Death Differ、J Immunol、J Biol Chem、Trends Cell Biol等國際主流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其中iPS免疫原性的發現引起了國際干細胞研究領域的震動,該成果對于干細胞研究的發展方向具有指導意義,提示干細胞技術的臨床開發要充分考慮移植的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誘導問題。
4. 構建的基于附加體載體的重編程方法不僅避免了運用原癌基因Klf4、cMyc和Large T,大大減少了iPS的癌變風險;而且能夠穩定獲得人的非整合iPS細胞株,為iPS技術的臨床開發運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這項研究工作的重大意義在于,它首次闡明了來源于自體同源的iPS細胞亦能夠產生免疫原性,糾正了長期以來iPS領域人們普遍認為的iPS細胞不具有免疫原性的錯誤推論;提示人們在臨床開發iPS技術的時候亦要充分考慮iPS細胞來源于組織的免疫原性問題。這項出人意料的研究結果對于整個ES/iPS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使得人們必須重新考慮多能干細胞開發的免疫耐受誘導問題。iPS免疫原性問題同新近所發現的iPS基因組不穩定性、基因突變及表觀遺傳學異常等結論一起大大地促進了ES和iPS臨床開發的安全有效性評估,為ES/iPS的臨床開發披荊斬棘,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自然》雜志同期配發了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Konrad Hochedlinger博士題為“iPS cells under attack”的封面評論文章。這一項研究成果的發表立刻引起了國際同行專家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多家國際著名媒體對其進行了廣泛報道,其中包括Nature News, Scinece Now, New York Time, New Scientist, Science Daily, Discover Magzine, UK Guardian, USA today等眾多國際知名期刊和媒體。此外基于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國際上許多實驗室紛紛投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中。
在Nature、Proc Natl Acad Sci USA、Cell Death Differ、J Immunol、J Biol Chem、Trends Cell Biol等國際主流雜志發表30多篇論文,論文它引500余次。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Liu K#, Song Y#, Yu H#, Zhao T* (2014) Understanding the roadmaps to induced pluripotency. Cell Death and Disease, 5, e1232.
2. Cao J#, Li X#, Lu X, Zhang C, Yu H, Zhao T* (2014) Cells derived from iPSC can be immunogenic - Yes or No? Protein Cell, 5(1), 1-3.
3. Lu X, Zhao T* (2013) Clinical therapy using iPSCs: hopes and challenges.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11(5):294-8.
4. Zhao T, Zhang Z, Rong Z, Xu Y*. 2011 Immunogenicity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474(7350), 212-216.Highlighted by Nature (Nature 474:165); Nature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 17: 670)Recommended by Faculty of 1000 (F1000.com/11136956)Reported by Nature, Scinece, New York Time, New Scientist, ScineceDaily, UK Guardian, USA today et al.
5. Moretto-Zita M, Jin H, Shen Z, Zhao T, Briggs S, Xu Y*. 2010 Phosphorylation stabilizes Nanog by promoting its interaction with Pin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30), 13312-13317.
6. Zhao T, Xu Y*. 2010 p53 and stem cells: new developments and new concerns.Trends Cell Biol, 20(3), 170-175.
7. Zhao T, Zhang H, Guo Y, Zhang Q, Lu H, Hou Q, Hua G, Fan Z*. 2007 Granzyme K cleaves the nucleosome assembly protein SET to induce single-stranded DNA nicks of the target cells. Cell Death Differ, 14, 489-499.
8. Zhao T#, Zhang H#, Guo Y, Fan Z*. 2007 Granzyme K directly processes Bid to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and endonuclease G leading to mitochondrial - dependent cell death. J Biol Chem, 16, 12104-12111.
9. Guo Y, Chen J, Zhao T and Fan Z*. 2008 Granzyme K degrades the redox/DNA repair enzyme Ape1 to trigger oxidative stress of target cells leading to cytotoxicity. Mol Immunol, 45, 2225-2235.
10. Hou Q#, Zhao T#, Lu H, Zhang H, Zhang Q, Fan Z*. 2007 Granzyme H induces rapid apoptosis of target cells characterized by DNA fragmentation and Bid dependent mitochondrial damage. Mol Immunol, 45, 1044-1055.
11. Lu H, Hou Q, Zhao T, Zhang H, Zhang Q, Fan Z*. 2006 Granzyme M directly cleaves ICAD to unleash caspase-activated DNase leading to DNA fragmentation. J Immunol, 177, 1171-1178.
12. Zhao T, Ning H, Zhu S, Zhao W, Sun P, Xu S, Chang Z and Zhao X*. 2004 Cloning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 cDNA from high hypoxia tolerance animal -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Biochem Bioph Res Com, 316, 565-572.
13. Zhao T, Chang Z, Zhao X*. 2003 A New Oxygen-Binding Globin: Neuroglobin. Prog Biochem Biophys, 30(6), 844-846.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進展 優先出版 宋衛華; 劉坤; 趙同標 生物技術通報 2014/6/6 11:45
2 人源化小鼠在人造血免疫系統研究中的應用 李曉燕; 胡正; 趙同標 發育醫學電子雜志 2014/7/30
3 局部環境增溫對根田鼠冬季種群的影響 孫平; 魏萬紅; 趙亞軍; 徐世曉; 趙同標; 趙新全 獸類學報 2005/8/13
4 青海省“西繁東育”工程經濟、生態效益核算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草業科學 2004/11/15
5 江河源區主要自然生物資源概述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4/10/30
6 常氧下高原鼠兔HIF-1α mRNA的表達 趙同標; 趙新全; 常智杰; 孫平; 徐世曉; 趙偉 動物學研究 2004/4/22
7 局部實驗增溫對根田鼠棲息地內斑塊利用的影響 孫平; 趙新全; 魏萬紅; 徐世曉; 趙偉; 趙同標 獸類學報 2004/2/13
8 一種新的氧合球蛋白——神經球蛋白 趙同標; 常智杰; 趙新全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3/12/25
9 相異物種同源基因cDNA的快速克隆 趙同標; 趙新全; 常智杰; 趙偉; 孫平; 徐世曉; 宋婭莉 生物技術通報 2003/10/26
10 幾種實驗技術在犁鼻神經元研究中的應用 孫平; 趙新全; 趙亞軍; 徐世曉; 趙同標; 趙偉 生物技術 2003/10/20
11 青藏高原5種牧草木質素含量及其體外消化率研究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西北植物學報 2003/9/30
12 高原鼠兔低氧誘導因子-1α的初步研究 趙同標; 趙新全; 常智杰; 朱姍姍; 趙偉; 孫平; 徐世曉 獸類學報 2003/8/13
13 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牧草營養含量及其體外消化率影響模擬研究(英文)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薛白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12/10
14 雪后海北高寒草甸地區根田鼠種群特征的變化 孫平; 趙新全; 徐世曉; 趙同標; 趙偉 獸類學報 2002/11/13
15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梯度2種莎草科牧草模擬體外消化率研究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偉; 趙同標 西北植物學報 2002/10/30
16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對禾本科牧草體外消化率的影響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偉; 趙同標 草地學報 2002/6/30
17 生物資源面臨的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喪失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偉; 趙同標 資源科學 2002/3/20
18 草地生態系統公益保護與西部開發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中國草地 2002/3/5
19 青海省草地鼠害現狀及其治理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偉; 趙同標 家畜生態 2002/2/28
20 自然生態系統公益及其價值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生態科學 2001/12/30
21 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2/15
22 冬季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種群對實驗增溫響應的初步研究 孫平; 趙新全; 徐世曉; 趙同標; 趙偉 野生動物生態與管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1/11/1
23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徐世曉; 趙新全; 孫平; 趙同標; 趙偉 醫學動物防制 2001/9/25
榮譽媒體:
1. 2012年入選中組部“*****計劃”。
2. 2012年獲“青年科學之星”銀獎。
3. 2005 Postdoctoral award from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4. 2004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C. Wong Fellowship
5. 2003 President Scholarshi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學術引領 博雅曲園】杰出校友趙同標談夢想的力量
5月19日下午,由校慶工作辦公室、生命科學學院主辦的“杰出校友礪志講堂”第十三講在孔子會堂開講。生命科學學院1996級校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干細胞與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干細胞與免疫學研究組組長趙同標做了題為《夢想的力量》的精彩演講。講座由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徐來祥主持。
副校長張洪海代表學校為趙同標頒贈了“杰出校友母校演講”紀念牌及紀念章,并贈予其在母校就讀期間的學籍檔案復印件。
趙同標校友風趣幽默地作了自我介紹,并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演講中,他聯系自己的經歷,從人要有夢想、要行動、要堅持、要合作四個方面,結合俞敏洪、喬布斯等名人的成功故事,講述筑夢、逐夢和圓夢的道理,勉勵同學們樹立遠見視野,矢志奮斗,成就夢想,他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為理想而奮斗”。他還希望在場的師弟師妹們在實現夢想的路上能夠學會堅強,正確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學會從挫折中找到新的方向。
演講結束時,趙同標校友為母校留下自己的手模,并以題詞和視頻形式表達了對母校60周年校慶的祝福。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5-05-22
探索生命奧秘 追尋科學之美
——記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干細胞與免疫學實驗室研究員趙同標

根據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35歲左右的青年人才是最具激情,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群體。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準通過了《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細則》,“****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大力引進一批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為今后10年至20年中國科技、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地支撐。這些人才都是所從事科研領域同齡人中的拔尖人才,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
2012年6月,因在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免疫原性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如建立了新的基于附加體載體的非整合重編程技術、成功誘導建立小鼠和人的非整合iPS細胞系、首次發現了小鼠iPS細胞分化的自體同源組織具有免疫原性等,趙同標成功入選中組部第三批“****計劃”,那時離他35歲生日還有近5個月的時間。
同年,趙同標還收獲了人生中另一項重要的榮譽,那就是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指導,院士等擔任評委的2012“青年科學之星”銀獎。這一獎項始于2009年,是中國第一個基于堅實證據的青年科學家評選活動,面向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旨在為其提供被認可、激勵的平臺。
誘導多能性干細胞:炙手可熱的明星
秦始皇派徐巿尋蓬萊求仙藥,道家潛心悟道只求羽化成仙,埃及法老制作木乃期待靈魂歸來,古今中外多少人都在追尋所謂的仙丹,靈藥,人生果,幻想著“長生不老”?那么,“返老還童”真的能夠在人類生命周期中發生嗎?這種不切實際的愿望似乎只能出現在科幻片中:由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2008年奧斯卡獲獎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講的就是一個嬰兒一出生就是一副古稀老人的狀態,被寄養在老人院,結果居然越長越年輕,最終變成了一個嬰兒故事,只是結果未如所愿的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老人在變成嬰兒后死去了。
雖然人類這一神話般的美夢不能在現實中實現,然而在構成人類生命基本單元的細胞層面上我們的的確確實現了“返老還童”。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申彌,以表彰他們在該領域的重大發現——成熟的體細胞能夠被重編程到多能性狀態。通俗的講就是使末端分化的相對較老的細胞能夠重新回到年輕態!
如果說21世紀是干細胞的世紀,那么干細胞領域中最璀璨的明星莫過于iPS(誘導多能性干細胞)。這項技術在短短幾年間迅速發展并取得了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的多項重大進展,這種勢如破竹的發展速度在整個生命科學領域內幾乎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知道,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都包含有該物種個體發育所需的幾乎所有的遺傳信息(除存在于線粒體中的一小部分),對于同一個體的不同細胞而言,雖然它們的DNA序列都是一樣的,但它們DNA、染色體以及核蛋白的模式、結構和修飾(化學修飾,比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糖基化等)是不一樣的,這些差異指引了這些細胞不同的命運,使它們可以分化成行使不同功能的多種細胞。
傳統觀點認為,在高等動物細胞發育分化的過程中,DNA、染色體以及核蛋白的改變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的程序化的過程,正如同個體水平上一個嬰兒,出生以后會不斷地成長發育,漸漸成為兒童、少年、然后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重編程”正是將細胞發育分化的這一過程逆轉,使細胞“返老還童”。
最早的體細胞重編程是在兩棲動物——青蛙上實現的。1952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羅伯特•威廉姆•布里格斯和托馬斯•約瑟夫•金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文章,他們成功地把一個青蛙的卵母細胞的核去除,并移入了一個青蛙的囊胚期體細胞核,之后將這個卵母細胞培養,使其最終發育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個體。這是世界上首次動物克隆成功。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翰—戈登將核移植的供體拓展到了成熟的末端分化細胞,從而首次證明了末端分化的動物細胞依然具有全能性。其后,在這個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核移植技術,“多莉”羊誕生了。相比而言,在高等哺乳動物中實現克隆要遠遠復雜艱巨得多。
這種通過體細胞核移植的重編程方法不僅需要很精密的專業設備和非常嫻熟的技術人員,而且需要有卵子做受體。因而領域內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可以不用卵子、不進行核移植就能實現體細胞重編程呢?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懈努力,終于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Yamanaka研究組成功的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通過在末端分化的細胞內過表達四種轉錄激活因子(Oct4,Sox2,Klf4,cMyc),他們開創性地建立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系,這種細胞系具有同胚胎干細胞相同的兩個最重要的特性:自我更新和發育多能性。這一技術的出現成功避免了對人類胚胎的破壞,繞開了胚胎干細胞應用的倫理道德問題;與此同時,這項技術不僅為研究高等哺乳動物的發育分化機理、特殊遺傳性疾病模型的建立、針對人類某些特異性疾病的藥物篩選等方面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也為以細胞替代治療為基礎的再生醫學提供無限的組織細胞來源,有望解決臨床移植的器官短缺問題。因此,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迅速成為干細胞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
成果:引發國內外共同關注
盡管近年來iPS技術不斷發展,各種改良的重編程技術時有出現。然而利用早期重編程方法(借助于病毒載體介導的轉染技術)產生的iPS細胞中,病毒載體會整合入iPS細胞的基因組,因而具有巨大的癌變風險。構建非病毒非整合技術誘導產生iPS細胞以用于臨床是領域內至關重要也亟待解決的難題。早在2007至2010年,趙同標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洋實驗室做博士后時,就領隊致力于這種非整合重編程技術的探索。其團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非整合重編程技術的研究小組之一,同時借助于這項技術率先開展了iPS免疫學相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
這種基于附加體載體的非整合技術不但成功地誘導產生了小鼠的iPS細胞,而且在人的體細胞重編程中也獲得了成功。值得特別提出的是,他構建的這種基于附加體載體的重編程方法不僅避免了運用原癌基因Klf4、cMyc和Large T,大大減少了iPS的癌變風險;而且能夠穩定獲得人的非整合iPS細胞株,為iPS技術的臨床開發運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這項研究工作的重大意義在于,它首次闡明了來源于自體同源的iPS細胞亦能夠產生免疫原性,糾正了長期以來iPS領域人們普遍認為的iPS細胞不具有免疫原性的錯誤推論;提示人們在臨床開發iPS技術的時候亦要充分考慮iPS細胞來源于組織的免疫原性問題。這項出人意料的研究結果對于整個ES/iPS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使得人們必須重新考慮多能干細胞開發的免疫耐受誘導問題。iPS免疫原性問題同新近所發現的iPS基因組不穩定性、基因突變及表觀遺傳學異常等結論一起大大地促進了ES和iPS臨床開發的安全有效性評估,為ES/iPS的臨床開發披荊斬棘,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自然》雜志同期配發了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Konrad Hochedlinger博士題為“iPS cells under attack”的封面評論文章。這一項研究成果的發表立刻引起了國際同行專家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多家國際著名媒體對其進行了廣泛報道,其中包括Nature News, Scinece Now, New York Time, New Scientist, Science Daily, Discover Magzine, UK Guardian, USA today等眾多國際知名期刊和媒體。此外基于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國際上許多實驗室紛紛投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中。2013年Nature發表了日本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由iPS體外分化的心肌細胞能夠誘導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發生。這項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驗證了iPS免疫原性的結論,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科學家對這個科研領域的重要性及緊迫性的認識,眾多的研究小組紛紛投入到這一研究領域。
成長:從負笈海外到帶領團隊
在“生命”這個詞語上確實籠罩著一層瑰麗的光圈,它的起源,它行使功能的機制等各種問題,都令科學家們神迷醉往。與“生命”結緣之后,趙同標明知會經歷“鳳凰涅槃”般的磨煉,卻依然一路向前,將“做能被領域記住的工作”視為終身職業夢想。趙同標說:“做科研不但要有明確的目標,還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任何科研的突破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既然選擇了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就一定會踏實地做好科研工作。”
談起當初為什么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時,趙同標說:“從出國的那一刻起,我就決定了要學成回國,因為我的祖國是我的家;而且,我們的祖國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急需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如果不能夠為正在日新月異迅速發展壯大中的祖國做點事情會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所以回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趙同標來說,在一個擁有充分自由度的環境中與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繼續從事自己深愛的工作,是夢寐以求的。2012年6月,趙同標入選中組部第三批“****計劃”加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干細胞與免疫學研究組,主要從事干細胞與免疫學研究。回國前,他就在該領域,尤其在對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免疫原性及CTL和NK細胞介導的靶細胞殺傷等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在Natur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Trends Cell Biol等國際主流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回國后,趙同標帶領實驗室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圍繞多能干細胞的重編程、自我更新和發育分化等重要科學問題,運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和免疫學等手段,致力于開展多能干細胞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干細胞臨床開發的免疫學基礎、細胞重編程的表觀遺傳學基礎,以及多能干細胞的定向分化等方面。
未來:肩負使命 一路前行
談及學科未來的發展問題,趙同標表示,我國在干細胞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具有十分有利的形勢:政府對基礎及應用研究的大力支持,比較豐富的干細胞資源庫,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干細胞技術,還有研究成本相對低等等。然而,目前我國在干細胞應用上仍面臨諸多障礙:干細胞臨床治療標準尚未出臺,相應的制度保障亟待建立;一些假冒干細胞治療的存在等等對干細胞治療的前景極為不利。結合他本人的研究背景,他希望借助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等項目的資助,通過自己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帶領實驗室在干細胞臨床轉化這一領域占領一席之地。
除了擔任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員之外,趙同標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博導。無論是科研、管理,還是教學工作中,趙同標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他告訴我們:“在教學上,我認為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最主要的職責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你的觀點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授人以漁遠勝于授人以魚,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而更高層次的要求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
趙同標說自己是一個希望靜下心來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追尋并享受科學之美的科研工作者。對于未來,他并沒有給自己太多的設定,他說,科研領域除了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之外,還需要自由的心靈,天馬行空的思維會讓你快樂地享受看似枯燥的科研生活。自然界的規律是美麗的,科研就是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而眾多存在的自然規律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科學,科學是美麗的。
雖然對趙同標的采訪時間并不長,但我們深感這個年輕人坐得住、靜得下、耐得住寂寞,這一點在科研工作中彌足珍貴。坦率地講,他從事的是基礎或者應用基礎研究,然而基礎研究是所有先進技術產生及應用的前瞻性探索,衷心地希望他所從事的干細胞與免疫研究能夠為干細胞的臨床轉化做出一份貢獻。這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和為之祝福的青年科技人才,我們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的。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