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男,漢族,1963年3月生,山東省威海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現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十二五”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黃淮北部育種崗位專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年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獲農學學士學位。
2000年在職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
1996和2001年兩度赴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墨西哥)進修和進行學術交流。
2006年3-4月曾在澳大利亞面包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1986年7月 至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
1986年以來,一直從事優質專用小麥和超級小麥遺傳育種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和承擔完成了山東省農業良種產業化、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農業結構調整專項及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課題20余項。
科研成果:
作為主要完成人育成濟南17、濟麥19、濟麥20、濟麥21和濟麥22等高產、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5個,在黃淮麥區和北部冬麥區累計推廣面積2.6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成為山東省乃至周邊地區調整品種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主導品種。
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1項,第二完成人2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項。在Euphytica(《國際植物育種雜志》)、《Cereal Chemistry》《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60余篇,合著學術專著3部。
劉建軍同志開創了山東省小麥優質高產育種工作的新局面,在協調小麥產量與品質矛盾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育成的濟南17、濟麥19、濟麥20、濟麥21和濟麥22等大面積主栽品種,近十年來年均種植面積在2300萬畝以上,占山東年種植面積的40%以上,在黃淮和北部冬麥區累計推廣2.6億畝,增產小麥82.6億公斤。其中優質高產面包強筋小麥濟南17,品質達到國標優質強筋小麥標準,是我國第一個年推廣面積過千萬畝的替代進口優質品種,年最大推廣面積達1114萬畝(2000),累計推廣4651萬畝,增產小麥10.1億公斤,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產優質面條小麥濟麥19,先后通過國家和山東省審定,2005年被農業部列為農業主導品種,年最大種植面積1304萬畝(2004),累計推廣6174萬畝,增產小麥17.1億公斤,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優質高產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濟麥20,是農業部全國優質麥鑒評活動中唯一連續6年(2005-2010)被評為強筋小麥的品種。高產田實打畝產662.4kg,創我國優質強筋小麥高產紀錄,先后通過國家、山東、河南、安徽、天津審(認)定,在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連續6年為農業部推介主導品種,連續4年推廣面積超過1300萬畝,最大種植面積2255萬畝(2007),為當年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累計推廣7562萬畝,增產小麥15.0億公斤,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超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2是我國小麥高產育種的新突破,2006-2011年連續6年在不同生態類型區63個點次實打超過700kg/畝,2009年山東農業大學余松烈院士和于振文院士在滕州市創建的濟麥22高產攻關田,經農業部組織專家實打驗收,3.42畝平均產量789.9 kg/畝,創造了我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先后通過國家、山東、天津、江蘇和安徽審(認)定,在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為2010、2011年農業部推介主導品種,截止2011年夏收,濟麥22已累計推廣7041萬畝。
在努力選育高產、穩產、廣適的優質專用品種的同時,劉建軍同志對優質專用小麥育種應用基礎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國內率先比較系統、全面地研究了面條品質與小麥品質性狀的關系,首次提出了影響面條品質的關鍵小麥品質性狀,明確了優質面條對小麥品質的要求、優質面條選種指標和選拔標準。同時,在國內外首次研究報道了1B/1R易位對小麥面條品質的影響,探明了1BL/1RS易位主要使面團強度減弱、延伸性降低,從而導致面條品質變劣。在《Euphytica》(《國際植物育種雜志》)、《中國農業科學》和《作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刊物論文和國家一級學報論文19篇,參加編著《中國北方專用小麥》、《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等專著3部。豐富了優質小麥育種理論,為優質小麥育種實踐提供了技術指導。
劉建軍選育的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面條小麥品種“濟麥19”、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和優質中筋小麥“濟麥21”和“濟麥22”,實現了優質與高產的有機結合。
1、2003年推出的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2001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當時國內產量水平最高、推廣面積最大、生產優質商品糧最多的優質面包小麥,是我國第一個有商品糧出口的優質面包小麥品種,被國內小麥育種權威譽為“我國調整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開路先鋒”。
2、2005年推出的面條小麥新品種“濟麥19”2003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200年1至2005年連續5年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山東省首位,現為山東省區域試驗高產優質對照品種。此成果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2009年推出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2001年至2005年連續5年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山東省首位,現為山東省區域試驗高產優質對照品種。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濟麥20號2003年同時通過山東省和國家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了天津市品種審定,2006年通過了河南和安徽兩省認定。
1 一種小麥雜交袋及其應用 曹新有;劉建軍;王燦國;程敦公;李豪圣;劉愛峰;宋建民;劉成;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5-04-02 2015-07-08
2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培育品質優良且高產小麥品種的方法及其專用引物 何中虎;肖永貴;夏先春;陳新民;劉建軍;李豪圣;劉愛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4-02-12 2014-05-07
3 一種選育超高產廣適小麥的方法 宋健民;劉建軍;李豪圣;劉愛峰;程敦公;戴雙;曹新有;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1-03-24 2011-09-21
4 小麥染色體組中無芒山羊草染色體的鑒定方法 劉成;宮文萍;宮文英;劉建軍;李根英;韓冉;宋健民;李豪圣;劉愛峰;曹新有;楚秀生;黃承彥;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5-04-21 2015-07-22
5 檢測小麥中是否含有高大山羊草染色體片段的方法及其專用引物 劉成;宮文英;劉建軍;李根英;楚秀生;宋華東;黃承彥;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4-11-12 2015-02-18
6 希爾斯山羊草1Ss染色體特異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劉成;宮文英;劉建軍;李根英;宋健民;李豪圣;劉愛峰;曹新有;程敦公;王燦國;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4-11-20 2015-02-25
7 小麥授粉工作包 程敦公;李豪圣;劉愛峰;曹新有;劉建軍;宋健民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5-06-04 2015-10-14
8 一種小麥雜交授粉袋 劉建軍;曹新有;宋健民;劉愛峰;趙振東;程敦公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5-06-04 2015-10-14
9 植物耐逆性相關蛋白TaNCED1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 李根英;張淑娟;宋國琦;李玉蓮;高潔;王姣;黃承彥;夏先春;何中虎;劉建軍;樊慶琦;隋新霞;楚秀生;宋華東;王美華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3-02-01 2013-05-15
10 利用改進的目的基因表達盒進行植物轉化的方法 陳明;徐惠君;馬有志;徐兆師;李連城;蘇瑞波;杜麗璞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2-12-19 2013-04-17
11 檢測小麥抗病基因的多重PCR試劑盒及其應用 曹新有;劉建軍;程敦公;宋健民;李豪圣;劉愛峰;趙振東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2-03-27 2012-07-25
12 一種改良小麥面條加工品質的育種方法 宋健民;劉愛峰;戴雙;程敦公;李豪圣;劉建軍;趙振東;曹新有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0-12-29 2011-08-31
在《Euphytica》(《國際植物育種雜志》)、《中國農業科學》和《作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刊物論文和國家一級學報論文19篇,參加編著《中國北方專用小麥》、《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等專著3部。
出版專著:
1、《中國北方專用小麥》。
2、《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
發表英文論文:
1. Cloning of 9-cis-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 gene (TaNCED1) from wheat and its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in tobacco. Shujuan Zhang, Guoqi Song, Yulian Li, Jie Gao,Jianjun Liu, Qingqi Fan, Chengyan Huang,Xinxia Sui, Xiusheng Chu, Dong Guo, Genying Li*. Biologia Plantarum, 2014,58(1): 89-98
2. Transcriptom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old-responsive genes in young spikes of common wheat. Shujuan Zhang, Guoqi Song, Jie Gao, Yulian Li, Dong Guo, Qingqi Fan, Xinxia Sui, Xiusheng Chu, Chengyan Huang,Jianjun Liu, Genying Li*.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4, 189(10):48-57
3. Cloning of a putative 9-cis-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 gene(TaNCED1) from common wheat and its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to improve drought tolerance in tobacco. S.J. ZHANG,G.Q. SONG, Y.L. LI, J. GAO, J.J. LIU, Q.Q. FAN, C.Y. HUANG, X.X. SUI, X.S.CHU, D. GUO and G.Y. LI*. Biologia Plantarum. 2013,DOI:10.1007/s10535-013-0373-6
4. 劉建軍(5). Pan Bread and Chinese White Salted Noodle Qualities of Chinese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luten Protein Fractions. Cereal Chemistry,2007, 84(4):370-378
發表期刊論文:
2015
1 小麥-近緣物種染色體系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及白粉病抗性 優先出版 韓冉; 隋新霞; 楊洪美; 宮文英; 李根英; 楚秀生; 劉成; 劉建軍; 趙振東 麥類作物學報 2015/11
2 高大山羊草1S1染色體特異分子標記的建立與應用 劉曉明; 張姝倩; 宮文英; 唐海田; 王燦國; 程敦公; 劉成; 劉建軍 湖北農業科學 2015/20
3 黃淮麥區砂姜黑土強筋小麥品種面食制作品質研究 劉愛峰; 呂建華; 程敦公; 李豪圣; 宋健民; 曹新有; 趙振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5/09
4 單芒山羊草染色體組優異基因發掘 優先出版 宮文萍; 楚秀生; 韓冉; 王燦國; 孫正娟; 程敦公; 余曉叢; 劉成;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5/07
5 智利大麥染色體的熒光原位雜交分析 優先出版 劉成; 宮文英; 李豪圣; 劉愛峰; 宋健民; 宋國琦; 李根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5/05
2014
6 全粉SDS沉淀值評價小麥育種高代材料品質的研究 劉愛峰; 程敦公; 李豪圣; 曹新有; 宋健民; 趙振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4/12
7 黑麥屬優異基因在小麥改良中的研究與應用 曹新有; 陳雪燕; 陳朝輝; 王燦國; 吉萬全; 劉建軍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14.8.1035-1045
8 CIMMYT小麥種質在山東麥區產量和品質性狀評價及利用 優先出版 程敦公; 王紅日; 李豪圣; 曹新有; 宋健民; 趙振東; 劉愛峰;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4.46(2): 17-22
2013
9 基于圖像處理的冬小麥植被覆蓋率測定及其遺傳解析 優先出版 肖永貴; 劉建軍; 夏先春; 陳新民; Matthew REYNOLDS;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13, 39(11):1935-1943
10 高溫與干熱風對小麥的影響及其防控措施 解樹斌; 曹新有; 劉建軍; 程敦公;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3):126-131
11 山東省旱地小麥主要農藝和產量性狀與氣象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李豪圣; 劉佳; 劉愛峰; 程敦公; 曹新有; 宋健民;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3):28-32
12 山東省近年來審定小麥品種農藝和品質性狀演變分析 宋健民; 戴雙; 李豪圣; 程敦公; 劉愛峰; 曹新有; 劉建軍; 趙振東 中國農業科學 2013, 46(6):1114-1126
2012
13 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中麥155的選育 王德森; 陳新民; 劉建軍; 何中虎; 李豪圣; 馮佳 農業科技通訊 2013/02
14 小麥品種冬春性、抗寒性與廣適性的關系 曹新有;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李豪圣; 劉愛峰; 趙振東 麥類作物學報 2012,32(6):1210-1214
15 高產小麥品種濟麥22旗葉葉綠素和活性氧清除系統酶活性的變化 劉佳; 李豪圣; 程敦公; 曹新有; 宋健民; 劉愛峰;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2,44(8):31-34
16 小麥VPM1后代Yr17-Lr37-Sr38、Pch1基因分子標記檢測 曹新有;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李豪圣; 劉愛峰;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12,44(8):1-4
17 山東小麥種質資源品質特性多樣性研究及利用 劉愛峰; 段友臣; 程敦公; 李豪圣; 曹新有; 宋健民; 楚秀生; 劉建軍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2,13(4):515-520
18 小麥子粒鐵、鋅元素含量的研究進展 曹新有;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李豪圣; 劉愛峰; 趙振東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2,13(1):125-129
19 小麥胚乳14-3-3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組蛋白的原核表達. 戴雙,李豪圣,程敦公,劉愛峰,曹新有,劉建軍,宋健民*. 中國農業科學. 2012,45(10):2076-2084
2011
20 “十五”以來山東省小麥育種現狀及發展趨勢 段友臣; 程敦公; 李豪圣; 宋健民; 趙振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1,6:30-34
21 利用wx基因分子標記快速鑒定糯性小麥 曹新有; 劉建軍; 程敦公; 汪鐵; 王東海; 宋健民; 李豪圣; 劉愛峰;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11,3:1-3
22 播期和種植密度對超高產小麥‘濟麥22’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李豪圣; 宋健民; 劉愛峰; 程敦公; 王西芝; 杜長林; 趙振東; 劉建軍 中國農學通報 2011,27(05):243-248
2010
23 超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2產量形成分析 宋健民; 李豪圣; 戴雙; 劉愛峰; 程敦公; 劉建軍; 趙振東 核農學報 2010/06
24 小麥品質快速檢測體系的應用研究 劉愛峰; 郭軍庭; 程敦公; 李豪圣; 宋健民;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0/11
25 氮磷配施對“濟麥22”小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趙海波; 林琪; 劉義國; 姜雯; 劉建軍; 翟延舉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0/06
26 氮磷肥配施對超高產冬小麥灌漿期光合日變化及產量的影響 趙海波; 林琪; 劉義國; 姜雯; 劉建軍; 翟延舉 應用生態學報 2010/10
27 高產小麥品種‘濟麥22’配粉效應及饅頭制作品質研究 劉愛峰; 程敦公; 李豪圣; 宋健民; 趙振東; 劉建軍 中國農學通報 2010/19
28 灌溉對優質強筋小麥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 李豪圣; 劉愛峰; 肖永貴;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趙振東 節水灌溉 2010/07
29 不同品質類型冬小麥氣冠溫差的差異及其與產量性狀的關系 李豪圣; 李法計; 程敦公; 劉建軍; 付雪麗; 劉愛峰; 宋健民 華北農學報 2010/03
30 近年來山東省小麥育種骨干親本材料品質特性鑒評 劉愛峰; 程敦公; 李豪圣; 宋健民;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10/05
2009
31 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李升東; 王法宏; 司紀升; 孔令安; 劉建軍; 馮波; 張賓 生態環境學報 2009/05
32 氮磷配施對超高產小麥花后衰老特性及產量的影響 趙海波; 林琪; 劉義國; 姜雯; 劉建軍; 翟延舉 華北農學報 2009/04
33 快速準確鑒定小麥1BL/1RS易位系新方法的研究 程敦公; 李豪圣; 肖永貴; 宋健民; 劉愛峰; 劉建軍 華北農學報 2009/S1
34 小麥新品種濟麥22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 殷貴鴻; 李根英; 何中虎; 劉建軍; 王輝; 夏先春 作物學報 2009/08
35 氮磷配施對濟麥22花后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 趙海波; 林琪; 孫旭生; 姜雯; 劉建軍; 翟延舉 麥類作物學報 2009/04
36 小麥抗稈銹基因對新致病菌小種Ug99的抗性現狀分析 劉愛峰; 李豪圣; 宋健民; 程敦公; 趙振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09/06
37 不同基因型冬小麥冠層溫度與產量性狀的關系 劉建軍; 肖永貴; 祝芳彬; 程敦公; 李豪圣; 劉愛峰; 宋健民 麥類作物學報 2009,29(2):283-288
38 Wx蛋白組成對小麥籽粒淀粉合成的影響 宋健民; 劉愛峰; 程敦公; 戴雙; 李豪圣; 劉建軍; 趙振東 中國農業科學 2009/03
39 利用揉面特性鑒定小麥1BL/1RS易位系 劉建軍; 肖永貴; 程敦公; 李豪圣; 劉麗; 宋健民; 劉愛峰; 趙振東;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09,35(1):79-86
2008
40 濟麥22田間管理技術 程敦公; 李豪圣; 劉建軍; 宋建民; 劉愛峰; 趙振東 現代農業科技 2008/22
41 貯藏蛋白組分對小麥面團流變學特性和食品加工品質的影響 唐建衛; 劉建軍; 張平平; 張艷; 肖永貴; 曲延英; 張勇; 何中虎 中國農業科學 2008,41(10):2937-2946
42 面條品質不同的小麥品種籽粒淀粉特性及淀粉合成的差異 戴雙; 李豪圣; 劉愛峰; 程敦公; 劉建軍; 趙振東; 宋健民 麥類作物學報 2008/05
43 濟麥20在不同環境中面條品質穩定性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唐建衛; 張平平; 劉建軍; 張艷; 李豪圣; 趙振東; 張業倫; 何中虎 中國糧油學報 2008,23(4):18-26
44 SDS不溶性谷蛋白大聚體含量與和面儀參數的關系 張平平; 肖永貴; 劉建軍; 馬鴻翔;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08, 34(6): 1074-1079
45 小麥直、支鏈淀粉和總淀粉含量的比色快速測定研究 戴雙; 程敦公; 李豪圣; 劉愛峰; 劉建軍; 趙振東; 宋健民 麥類作物學報 2008/03
46 不同栽培條件對冬小麥基部莖稈形態特征的影響 李豪圣; 劉愛峰;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趙振東; 卓一鳴 現代農業科技 2008/08
47 小偃麥異代換系抗病基因的鑒定及其SSR分子標記 劉愛峰; 李豪圣; 劉建軍; 程敦公; 宋健民; 王洪剛 分子植物育種 2008/02
48 小麥Glu-1位點變異和1B/1R易位對谷蛋白亞基表達量和面包加工品質的影響 唐建衛; 劉建軍; 張平平; 肖永貴; 張勇; 曲延英;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08,34(4):571-577
49 中國冬小麥品種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變異檢測及其分布規律研究 肖永貴; 何心堯; 劉建軍; 孫道杰; 夏先春; 何中虎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 (4): 954-960
50 小麥籽粒淀粉理化特性與面條品質關系研究 宋健民; 劉愛峰; 李豪圣; 戴雙; 劉建軍; 趙振東; 劉廣田 中國農業科學 2008/01
2007
51 Wx蛋白缺失對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條品質的影響 宋健民; 戴雙; 李豪圣; 劉愛峰; 劉建軍; 趙振東; 劉廣田 中國農業科學 2007/12
52 小麥新品種濟麥22的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 程敦公; 李豪圣; 趙振東; 劉建軍; 劉愛峰; 宋健民 現代農業科技 2007/23
53 國審麥濟麥22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 程敦公; 李豪圣; 趙振東; 劉建軍; 劉愛峰; 宋健民 山東農業科學 2007/06
54 濟麥20面團流變學特性和面包加工品質穩定性及與蛋白質組分的關系分析 唐建衛; 劉建軍; 張平平; 張艷; 李豪圣; 趙振東; 曲延英;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07,33(11):1788-1793
55 不同栽培措施對濟麥21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李豪圣; 劉建軍; 宋健民; 劉愛峰; 趙振東; 杜長林; 程敦公 山東農業科學 2007(5): 57-59
56 小麥淀粉合成酶研究進展 宋健民; 李豪圣; 戴雙; 劉愛峰; 劉建軍; 趙振東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S1
57 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的選育與應用 劉建軍; 趙振東; 何中虎; 宋建民; 李豪圣; 劉愛峰; 李根英; 程墩公 山東農業科學 2007(4): 9-13, 23
58 密度和氮肥對濟麥20基部莖稈形態結構的影響 李豪圣; 劉建軍; 程敦公;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7(4): 59-61
59 高產穩產抗病廣適型小麥新品種——濟麥22 李豪圣; 劉建軍; 宋建民; 劉愛峰; 程敦公; 趙振東 麥類作物學報 2007,27(4):744
60 中國面條的標準化實驗室制作與評價方法研究 張艷; 閻俊; H.Yoshida; 王德森; 陳東升; T.Nagamine; 劉建軍; 何中虎 麥類作物學報 2007/01
2006
61 普通小麥面筋強度早代選擇研究 張勇; 張立平; 閻俊; 張艷; 王德森; 劉建軍; 何中虎 作物學報 2006/11
62 我國不同時期小麥品種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比較(英文) 宋健民; 劉愛峰; 姜國華; 李豪圣; 劉建軍; 趙振東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06/05
63 小麥籽粒淀粉理化特性與面條加工品質關系的研究進展 戴雙; 李豪圣; 劉愛峰; 宋健民; 劉建軍;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5
64 氮鉀配施對濟南17淀粉理化特性的影響 戴雙; 李豪圣; 劉愛峰; 宋健民; 劉建軍; 趙振東 麥類作物學報 2006/04
65 高產優質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0 羅繼春; 焦建國; 任德昌; 劉建軍 麥類作物學報 2006/01
2005
66 環境與品種對小麥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條品質的影響 宋建民; 劉愛峰; 劉建軍; 李豪圣; 吳祥云; 趙振東; 劉廣田 作物學報 2005/06
67 HMW-GS和LMW-GS組成及1BL/1RS易位對春小麥品質性狀的影響 陳東升; 劉麗; 董建力; 何中虎; 張艷; 劉建軍; 王德森 作物學報 2005/04
2004
68 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與小麥烘烤品質關系研究(英文) 宋建民; 劉建軍; 劉愛峰; 吳祥云; 李豪圣; 趙振東 作物學報 2004/11
69 小麥品質性狀與面包和面條品質關系分析 楊金; 張艷; 何中虎; 閻俊; 王德森; 劉建軍; 王美芳 作物學報 2004/08
70 糯小麥配粉對面團流變學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質的影響 劉愛峰; 宋建民; 趙振東; 劉建軍; 吳祥云; 李豪圣; 劉廣田 中國農業科學 2004/06
71 氮鉀配合施肥對小麥濟南17品質的影響 宋建民; 劉愛峰; 吳祥云; 劉建軍; 李豪圣; 趙振東 中國農業科學 2004/03
72 1BL/1RS易位對小麥加工品質的影響 劉建軍; 何中虎; R J Pena; 趙振東 作物學報 2004/02
73 濟麥19面團流變學和淀粉特性與面條品質分析 宋建民; 劉建軍; 劉愛峰; 李豪圣; 吳祥云; 趙振東 麥類作物學報 2004/01
2003
74 小麥品質的麥谷蛋白亞基評定標準研究 宋建民; 吳祥云; 劉建軍; 劉愛峰; 趙振東; 劉廣田 作物學報 2003/06
75 關于小麥育種若干問題的探討 趙振東; 宋建民; 劉建軍; 劉愛峰; 李豪圣; 崔建民; 吳祥云 山東農業科學 2003/04
76 高粒葉比小麥新品種濟麥19高產生理基礎研究 Ⅰ.發展動態與干物質積累 劉愛峰; 時傳娥; 宋建民; 吳祥云; 劉建軍; 李豪圣;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3/03
77 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組成及其含量與小麥品質關系研究 宋建民; 劉愛峰; 吳祥云; 劉建軍; 趙振東; 劉廣田 中國農業科學 2003/02
78 小麥品種淀粉特性變異及其與面條品質關系的研究 劉建軍; 何中虎; 楊金; 徐兆華; 劉愛峰; 趙振東 中國農業科學 2003/01
2002
79 小麥品質性狀與干白面條品質參數關系的研究 劉建軍; 何中虎; 趙振東; 劉愛峰; 宋建民; R J Pena 作物學報 2002/06
80 山東省小麥品種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遺傳變異分析 劉愛峰; 宋建民; 劉建軍; 吳祥云; 李豪圣;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5
81 濟麥19號高產穩產性分析 宋建民; 呂建華; 趙振東; 劉建軍; 吳祥云; 劉愛峰; 隋春青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5
82 基因型與環境對小麥品質性狀的影響 劉愛峰; 張臣良; 王運智; 彭永夏; 劉建軍; 吳祥云;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3
83 目前推廣小麥品種面粉白度概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劉建軍; 何中虎; 姜善濤; 朱連先; 吳祥云;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2
84 小麥籽粒特性與品質關系研究進展 宋建民; 吳祥云; 劉建軍; 劉愛峰;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2
85 國內外小麥品質改良現狀與趨勢及山東省發展優質小麥的對策 朱連先; 呂建華; 劉建軍; 宋建民; 劉愛峰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1
86 群體調控與氮肥運籌對強筋小麥濟南17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徐恒永; 趙振東; 劉建軍; 劉愛峰; 張存良 麥類作物學報 2002/01
87 高產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濟南17號 趙振東; 劉建軍 麥類作物學報 2002/01
2001
88 濟麥19號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徐恒永; 趙振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5
89 群體調控對濟南17號小麥品質的影響 徐恒永; 趙振東; 劉愛峰; 劉建軍; 張存良; 畢德鋒; 晁岳華; 耿金茹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4
90 高產穩產優質面條小麥新品種——濟麥19號 趙振東; 劉建軍; 徐恒永; 宋建民; 劉愛峰; 吳祥云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4
91 小麥面條加工品質研究進展 劉建軍; 何中虎; 趙振東; 宋建民; 劉愛峰 麥類作物學報 2001/02
92 氮肥對優質專用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Ⅱ氮肥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徐恒永; 趙振東; 劉愛峰; 劉建軍; 張存良; 畢德鋒; 杭新杰; 張懷友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2
93 群體調控對濟南17號小麥產量性狀的影響 徐恒永; 趙振東; 劉建軍; 張存良; 劉愛鋒; 張懷友; 畢德鋒; 杭新杰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1
2000
94 氮肥對優質專用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Ⅰ.氮肥對產量及產量形成的影響 徐恒永; 趙振東; 張存良; 劉愛鋒; 劉建軍; 畢德鋒; 杭新杰; 晁岳華; 張懷友; 耿金茹 山東農業科學 2000/05
95 高產穩產小麥良種——濟南16號 劉建軍 麥類作物學報 2000/03
96 高產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濟南17號 劉建軍 麥類作物學報 2000/03
97 面條煮面品質與小麥品質性狀的關系 劉建軍; 趙振東 山東農業科學 2000/04
98 山東省農科院創優質專用小麥高產紀錄 徐恒永; 劉建軍; 宋建民 山東農業科學 2000/04
2000年以前的
99 淀粉質量與面條煮面品質的關系 劉建軍; 趙振東; 徐亞洲; 宋建民; 許友芬 山東農業科學 1999/06
100 高產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濟南17號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 趙振東; 劉建軍; 王法宏; 宋建民 山東農業科學 1999/04
101 硬白春小麥烘烤品質與面條品質間的關系 C.E.Lang; 劉建軍 麥類作物學報 1999/02
102 TOM與中國面條煮面品質的關系 趙振東; 劉建軍; 董進英; 張玲; 李群 作物學報 1998/06
103 黑胚發生及其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劉建軍; 趙振東 種子 1997/06
104 小麥籽粒黑胚發生及其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劉建軍; 解培厚; 趙振東; 李桂生 山東農業科學 1997/04
105 冬小麥面團流變學特性的雜種優勢和配合力分析 劉建軍; 趙振東; 董進英; 郁敏 作物學報 1996/05
106 冬小麥沉淀值的雜種優勢和配合力分析 劉建軍; 趙振東; 董進英 山東農業科學 1995/04
107 小麥蛋白質含量和沉淀值的遺傳研究 董進英; 趙振東; 劉建軍; 龔魁杰 作物學報 1995/03
108 沉淀試驗在小麥品質育種中的應用 趙振東; 董進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1995/02
109 山東省冬小麥品種品質分析 趙振東; 劉建軍; 董進英 山東農業科學 1994/05
110 豐產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魯187 趙振東; 董進英; 劉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1993/04
111 山東省小麥品種蛋白質含量與質量狀況分析 趙振東; 劉建軍; 董進英 山東農業科學 1992/05
112 冬小麥沉淀值基因效應的分析 趙振東; 劉建軍; 董進英; 孟蘭玉 山東農業科學 1990/06
113 冬小麥親本沉淀值和濕面筋含量分析 劉建軍; 趙振東; 董進英; 孟蘭玉 作物品種資源 1990/03
會議論文:
1 建國以來山東省小麥更替品種農藝性狀的演變分析 余曉叢; 程敦公; 李豪圣; 劉愛峰; 曹新有; 劉建軍; 趙振東; 宋健民 中國作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8-19
2 引進小麥品種(系)農藝、品質與抗病性初步評價 韓冉; 宮文萍; 楊足君; 李光蓉; 李根英; 趙振東; 劉成; 劉建軍 第六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 中國會議 2015-08-18
3 小麥-無芒山羊草創新種質資源的鑒定 劉成; 宮文萍; 李光蓉; 韓冉; 李根英; 楚秀生; 黃承彥; 楊足君; 趙振東; 劉建軍 第六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 中國會議 2015-08-18
4 將6個山羊草新種質向小麥中轉移的研究初報 劉成; 宮文萍; 楊足君; 李根英; 劉建軍; 黃承彥; 趙振東 2014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10-29
5 小麥淀粉合成酶研究進展 宋健民; 李豪圣; 戴雙; 劉愛峰; 劉建軍; 趙振東 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6 小麥麥谷蛋白與面包烘烤品質關系研究進展 宋建民; 劉愛峰; 李豪圣; 劉建軍; 趙振東; 吳祥云 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 中國會議 2004
7 氮鉀配施對高產優質面包小麥濟南17淀粉理化特性的影響 宋建民; 劉愛峰; 劉建軍; 李豪圣; 吳祥云; 趙振東; 劉廣田 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 中國會議 2004
8 高粒葉比小麥品種濟麥19高產機理探討 劉愛峰; 宋建民; 李豪圣; 劉建軍; 趙振東; 吳祥云 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3-10
9 1B/1R易位對小麥加工品質的影響 劉建軍; 何中虎; 趙振東; R.J.Pena 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3-10
10 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 趙振東; 宋建民; 劉建軍; 劉愛峰 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 國際會議 2001-05
11 小麥遺傳轉化研究進展 宋建民; 劉建軍; 劉愛峰; 金叔勛; 趙振東 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 國際會議 2001-05
榮譽獎勵:
1、2003年獲第二屆“山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獎”榮譽稱號。
2、200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3、2007年獲“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4、2008年被選拔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
5、2009年被評為“第六屆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6、2010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7、2001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
8、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
9、2003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10、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11、2009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2、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項。
1 中國作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8-19
2 第六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 中國會議 2015-08-18
3 2014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10-29
4 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5 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 中國會議 2004
6 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3-10
7 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 國際會議 2001-05
小麥-濟麥22
品種來源: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從雜交組合935024/935106選育而成。
審定情況:2006年通過山東省、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8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6050號,國審麥2006018。
特征特性:多穗型品種,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抗凍性一般。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9天,比魯麥14晚熟2天,比石4185晚熟1天左右;株高71.6厘米,株型緊湊,抽穗后莖葉蠟質明顯,較抗倒伏,熟相較好;畝最高分蘗100.7萬苗,畝有效穗數41.6萬穗,分蘗成穗率41.3%,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粒數36.3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5.2克/升;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2006年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銹病,中抗白粉病,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中感至感稈銹病。2005—2006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籽粒蛋白質(14%濕基)含量13.2%、濕面筋(14%濕基)含量35.2%、沉淀值(14%濕基)30.7毫升、出粉率68%、面粉白度73.3、吸水率60.3%、形成時間4.0分鐘、穩定時間3.3分鐘。國家黃淮北片區域試驗混合樣2005/2006年兩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9/773克/升,蛋白質含量13.68%/14.86%,濕面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31.8毫升,吸水率63.2%/61.1%,面團穩定時間2.7/2.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96/238E.U.,拉伸面積45/58厘米2。
產量表現:在2003—2005年山東省小麥品種中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37.04千克,比對照魯麥14增產10.85%;2005—2006年中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7.24千克,比對照濟麥19增產4.05%。參加國家黃淮冬麥區北片區域試驗,2004—2005年黃淮北片B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7.06千克,比對照石4185增產5.03%;2005—2006年續試,平均畝產515.3千克,比對照石4185增產3.58%;2005—2006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6.9千克,比對照石4185增產2.05%。
栽培要點:施足底肥,精細耕作。適宜播期10月1~15日。適宜播量每畝基本苗12萬左右。適時澆冬水。春季第一水宜在拔節期,同時追施尿素15千克或碳酸氫銨30千克。澆好灌漿水。抽穗后及時防治蚜蟲。適時收獲。
適宜區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陽和濮陽及江蘇省淮北麥區高水肥地塊種植。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聯系地址:濟南市桑園路28號
郵政編碼:250100
聯系人:劉建軍
聯系電話:0531-83179561
電子郵箱:wheat@saas.ac.cn
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號
濟麥20號是利用美國優質資源Lancota創造出的優質親本884187與高產親本魯麥14雜交,通過品質性狀和產量性狀、面包品質和面條品質同步選擇及高世代分子檢測,選育出的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2004年通過國家審定,同年獲得植物新品種權。2007年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濟麥20具有抗寒、耐旱、抗倒伏、抗穗發芽和氮磷高效利用等突出特點,綜合品質達到國標優質強筋小麥一等標準和美國面包小麥DNS水平,是唯一連續四年(2005~2008年)在全國小麥質量鑒評活動中鑒定評選為優質強筋小麥的品種,其面包烘烤品質可與美國面包品質最好的小麥DNS相媲美。
濟麥20面粉淀粉理化特性好,面條品質優良,直鏈淀粉含量較低,膨脹和糊化特性好,面條韌性和彈性好,表面光亮細膩,面條品質突出。據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分析,濟麥20號面條評分為92.6分,超過面條專用粉行業一級標準(85分),實現了我國小麥新品種的新突破。
濟麥20號在2008年實打驗收中畝產662千克,創我國強筋小麥高產紀錄。2008年推廣面積2255萬畝,為我國第一大品種。累計在8省市推廣8481萬畝,獲社會經濟效益69.2億元。
濟麥20號適應性較強,適宜在山東及周邊省市的肥沃棕壤、褐土、沙姜黑土和土質粘重的潮土(淤土)種植,是國內主要大中型糧食、面粉和食品加工企業替代進口優質小麥的主要品種,并可出口到國際市場,這對于提升我國小麥品質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作方式:品種權轉讓,合作開發
單 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聯 系 人:劉建軍
電 話:0531-83179561
電子郵箱:ljjsaas@163.com wheat@saas.ac.cn
地 址:山東省濟南市桑園路28號(250100)
他情系小麥育種事業,一心從事優質專用小麥和超級小麥遺傳育種研究。經他育成的“濟麥系列”5個優質高產超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在黃淮麥區和北部冬麥區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5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不僅對山東省,而且對黃淮麥區乃至全國小麥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省農科院作物所小麥育種專家劉建軍。
“選擇學農,我從沒后悔過”
1986年萊陽農學院畢業,劉建軍就在省農科院一直從事小麥育種工作至今,劉建軍在小麥育種的科研領域奮勇攀登,無悔地燃燒著自己的青春。“考大學時,本想學電子、醫學,想多為家里減輕負擔,后來卻錄取到農學院。”學農之后,劉建軍認識到,搞農業看起來不如工科、醫科“錢途”好,卻是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性大事。劉建軍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農學專業學好、用好,學成之時用所學回饋社會。“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所以我知道糧食的珍貴”,這些樸素的感情,一直激勵著他。“選擇學農,我從沒后悔過”,劉建軍堅定地說。
“困難再多,慢慢克服,想著一定要堅持下來”
初來濟南時,“開始很不適應氣候,和榮成差很大。”不僅如此,當時育種基地的工作、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但年輕的劉建軍硬是把它們一一克服了。 育種工作是枯燥又耗時的,工作的特殊性使劉建軍很少休假,更少有時間陪愛人和孩子。“剛開始工作,家人也不理解。”但時間一長,家人也慢慢理解了他。“搞農業研究,本身很艱苦,搞小麥育種常做大量無用功,失敗是家常便飯。”輕描淡寫的背后,汗水和心酸卻是常人難以體會的:6月的正午,溽熱異常,直射的太陽照得人發昏,劉建軍戴著一頂草帽,一大早就在試驗田里選育種材料,蹲下、查看、掛牌,換個地方再蹲下、起來……這幅畫面,只是劉建軍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小麥育種,素有“十年磨一劍”的說法。記者了解到,八十年代中期來農科院搞育種的人,很多都離開了,堅持下來的很少。記者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劉建軍淡淡笑道:“引句俗話,要耐得住寂寞。困難再多,慢慢克服,想著一定要堅持下來。”
“榮譽是集體的,團隊的,大家的”
劉建軍主持研究的“濟麥22”,占山東省小麥種植面積50%左右,為我省糧食總產量連續“十年增”立下赫赫戰功。但他并不滿足,“不斷突破”一直是他的追求。他表示,“要繼續研究下去,爭取新品種從產量、品質上超越‘濟麥22’,再難也要創新,再難也要超越!”劉建軍先后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10多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項。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他始終保持一顆淡然的心,并一再強調:“所有成果,都屬于所里的‘小麥育種創新團隊’。榮譽也不是我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團隊的、大家的。”
來源:山東科技報 2013-09-17
劉建軍,男,漢族,1963年3月生,山東省威海市人,中共黨員,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小麥育種室主任,研究員。1986年7月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工作,2000年在職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1996和2001年曾兩度赴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進修和合作交流,2006年3-4月曾在澳大利亞面包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獲第二屆“山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獎”榮譽稱號,2004年度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劉建軍同志二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小麥育種事業,沒有任何節假日,也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斷地探索、實踐。先后主持和承擔完成了山東省農業良種產業化、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農業結構調整專項及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課題20余項。他與課題組其他同志一道克服了創業初期經驗少、基礎差、試驗儀器設備落后、力量薄弱、經費嚴重不足等重重困難,潛心攻克科技難關。他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奉獻精神,創造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項。
劉建軍同志開創了山東省小麥優質高產育種工作的新局面,在協調小麥產量與品質矛盾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作為第二主持人選育出的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號和面條小麥品種濟麥19號及作為第一主持人選育的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和優質中筋小麥濟麥21和濟麥22,實現了優質與高產的有機結合,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濟南17號成為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生產優質小麥商品糧最多面包強筋小麥品種,該品種2001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濟麥19號累計推廣面積6000多萬畝,2003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濟麥20號2003年同時通過山東省和國家品種審定,2005年通過了天津市品種審定,2006年通過了河南和安徽兩省認定。該品種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度大、面包品質烘烤佳,而且淀粉特性優良、多酚氧化酶活性低、面條品質優良,同時,還具有抗寒、耐旱、抗倒和抗穗發芽四大突出特點,因而近兩年該品種不僅被山東省列為首推優質專用小麥品種,而且被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和天津等省市列為重點推廣優質小麥品種。2006年夏收面積達1500多萬畝,為山東省第一大品種、黃淮麥區主栽品種,濟麥20被列為2004年度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星火計劃項目和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并獲國家新品種后補助一等獎。濟麥21和濟麥22以其高產、穩產、廣適、抗逆性強、品質優良而在廣大的黃淮麥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上述五個品種在黃淮麥區和北部冬麥區累計推廣面積超高1.5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成為山東省乃至周邊地區調整品種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主導品種。濟南17、濟麥19和濟麥20號等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的育成和推廣應用對我省乃至我國小麥品質改良事業、小麥生產和食品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努力選育高產、穩產、廣適的優質專用品種的同時,劉建軍同志對優質專用小麥育種應用基礎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國內率先比較系統、全面地研究了面條品質與小麥品質性狀的關系,首次提出了影響面條品質的關鍵小麥品質性狀,明確了優質面條對小麥品質的要求、優質面條選種指標和選拔標準。同時,在國內外首次研究報道了1B/1R易位對小麥面條品質的影響,探明了1BL/1RS易位主要使面團強度減弱、延伸性降低,從而導致面條品質變劣。在《Euphytica》(《國際植物育種雜志》)、《中國農業科學》和《作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刊物論文和國家一級學報論文19篇,參加編著《中國北方專用小麥》、《品種、環境措施與小麥品質》等專著3部。豐富了優質小麥育種理論,為優質小麥育種實踐提供了技術指導。
來源:校友風采錄 2007-04-02 19:23:44
劉建軍:我與麥子的半個世紀
2015-06-28 23:16
他是一位科學家,有人卻說他更像個“農民”;他所在團隊育種成功的“濟麥22”連續六年蟬聯全國小麥推廣面積第一,已累計推廣超過2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他卻說“我的喜悅來自于麥浪的翻滾,來自于農民的豐收。”
麥收時節,本刊記者采訪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趙振東院士創新團隊主要成員、作物研究所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劉建軍。
饅頭背后的故事: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6月23日正午,溽熱異常,記者在省農科院的實驗麥場見到劉建軍,他正坐在馬扎上把前些天收獲的麥子一粒粒裝入信封并做好標記,以備接下來選種工作需要。
看著眼前成千上萬的信封,記者頓感迷茫。“從概率學的角度講,育種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從不可能中選可能。” 劉建軍告訴記者。而劉建軍和他的團隊育種成功的“濟麥系列”當年就是從一堆“不可能”中誕生的。
1986年他剛到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一次出差時聽到有位農民說:“你們農科院的小麥品種不行。”對此,劉建軍一直“耿耿于懷”。
“從1984年到1987年,三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三年徘徊,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而且作為小麥種植大省,農科院在泰山1號和濟南13號之后,小麥新品種培育處于一個斷代的狀況,連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20%都不到。
當時的情況確實很嚴峻,但一個新品種的培育談何容易,劉建軍坦言,在小麥育種科研領域,培育一個新品種,慢則15-16年,快的也要10年以上。而且“當時的育種團隊只有三個人,經驗少、基礎差、設備落后、經費嚴重不足……”
每年,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都要做幾百個雜交組合,這其中的絕大部分組合后代中都選不出任何材料。然而,近30年堅持下來,劉建軍所在的創新團隊育成面包小麥濟麥17、面條小麥濟麥19、面包面條兼用小麥濟麥20和超高產廣適小麥濟麥22等大面積推廣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其中,濟麥22年種植面積約占山東省小麥種植總面積50%左右,連續8年在不同生態區81次創畝產700公斤以上紀錄。
可以說,在山東,我們每吃倆饅頭,就有一個是用“濟麥22”制作的。
一個“農官”的理想與現實: “樹藝五谷,教民稼穡”
他是一位科學家,有人卻說他更像個“農民”。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 劉建軍說:“我的喜悅來自于麥浪的翻滾,來自于農民的豐收。”
劉建軍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山東榮成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特定的年代,貧瘠的土地,低產的莊稼,讓那時的生活條件很困難,“小時候一天三頓基本上都是玉米餅子、地瓜,這樣還不一定能吃飽,到了上高中住校,還是一天兩頓粗糧。過年過節能吃上點面條或者饅頭等細糧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所以,劉建軍說他學農的原因很簡單。“怎么才能多打糧食,不挨餓?”
1982年8月,19歲的劉建軍考上了萊陽農學院。他上學時學校設了試驗田、養豬等農業實踐課程。“在農村長大,干這些農活都是輕車熟路。” 1986年學有所成的他和幾個同學坐著汽車一路顛簸,來到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這一呆,就是近30年。
期間,有很多同學因為農業科研單位生活艱苦,待遇低,出成果慢而放棄了農業研究。劉建軍卻堅持了下來。他說在農科院,那個讓更多的父老鄉親每天都“能吃飽,能吃上細糧”的理想實現了。
如今,劉建軍最推崇的就是堯和舜時“樹藝五谷,教民稼穡”的“農官”——后稷,在他看來,農者天地之本也,“民以食為天”的基礎就是“以糧為綱”。
“麥品如人品”:從高產到高質
“高產品種不優質,優質品種不高產”是小麥育種界長久以來流傳的一句話。
“我國小麥一邊積壓,一邊還得進口。”對這種現象,劉建軍解釋說:“不是因為中國小麥不夠吃的,而是因為不夠好吃。”
80年代中期,用于生產面包的強筋小麥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從1999年濟麥系列相繼推出之后,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強筋小麥依然部分依賴進口,是市場缺口最大的小麥品種。”
談及未來的主攻方向,劉建軍表示:“人多地少的國情省情,決定了高產是小麥育種永恒的主題。”在此基礎上,“向強筋品種方向發展,還要爭取在化肥農藥不增加甚至減少的情況下,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
據了解,劉建軍和他的團隊育成的“濟麥23”已經進入審定階段,此外,劉建軍正考慮引入多倍體育種、遠緣雜交等高新技術,倡導小麥育種界的科技革命、綠色革命。
采訪結束,記者看到幾個年輕學生都躲在樹陰下休息,可劉建軍卻一頭扎進試驗麥場里選拔育種材料。他很推崇趙振東院士的一句話:“麥品如人品。如果你怕熱,你育出的麥子就不耐熱;如果你怕冷,你育出的麥子就不抗寒!”
劉建軍研究員在田間研究小麥
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劉建軍和他的團隊是“濟麥22”這個堪稱“史上最牛小麥品種”的培育者。面對記者的采訪,劉建軍梳理著自己的記憶。他說,正因為歲月磨礪的苦,他才體味到為民創富之樂!“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反過來,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 梁啟超《最苦和最樂》“讓勤勞樸實的鄉親們多打糧食,是自己背負多年的責任。”“快樂,就像農民豐收后看著糧食滿倉。如今,我只是覺得,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麥田里有苦也有樂。”“面對農民的期盼和領導的囑托,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 劉建軍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梁啟超《最苦和最樂》
對梁啟超筆下之“苦”,劉建軍深有感觸,他說自己是膠東人,讓勤勞樸實的鄉親們多打糧食,是自己背負多年的責任。
我是農民的兒子,多打糧食是我的責任
“因為自己體弱多病,我小時候的理想是當個醫生。”打小喜歡鼓搗收音機、無線電的劉建軍,還夢想過“做一個電子工程師”。
造化弄人,沒考上醫學院的劉建軍考入萊陽農學院。“我是農民的兒子,考上農學院我也很高興,因為小時候家里窮,老想著怎么讓地里多打糧食,能吃飽飯。”他的夢想被一個更為切實的目標所代替——— 讓更多的父老鄉親每天都能吃飽,能吃上細糧。
1963年3月,劉建軍出生在山東榮成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那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玉米餅子、地瓜,一天三頓基本上都是這樣,還不一定能吃飽。到了上高中住校,還是一天兩頓粗糧。過年過節,能吃上點面條或者饅頭等細糧就很幸福了。”
往事辛酸又歷歷在目。1986年7月從萊陽農學院畢業之后,劉建軍被分配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專門研究優質小麥的育種。到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不久,在一次出差時一位農民告訴他,“你們農科院的小麥品種不咋樣啊。”這句話,讓劉建軍感到臉上火辣辣的,內心沉甸甸的……
從劉建軍的辦公室俯視,一大片小麥實驗田盡收眼底。“這么大片地,現在機械化操作快多了。以前,這些都是我們親手種下去的,麥熟季節還要親自割麥子。”“天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和農民差不多。”劉建軍這樣形容自己。品種選育過程艱辛而漫長。每年,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都要做幾百個雜交組合,這其中的絕大部分組合后代中都選不出任何材料。從概率的角度講,育種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從不可能中選可能。早上7點多下地,有時中午1點才回,撲在田里選優良單株,成千上萬個麥種一個一個地研究、比較、篩選。每天早出晚歸,泡在地里觀察小麥的生長過程,研究土壤特征;夜間寫信給各地農科所,提出引種請求,先后從國內外引進親本材料上萬份,并進行系統的鑒定、篩選和創新研究工作。
這些不是最難挨的,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最難以忍受的是長期沒有出成果。培育一個小麥品種,從選擇親本進行雜交,到最后得到性狀穩定的品種,至少要10年,而且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以前的審定品種比較少,我們有些老育種工作者,辛苦一輩子一個麥種也沒有培育出來。所以說,我算是比較幸運的,在20多年里能育出幾個大品種。”
幼時貧困的環境,造就了劉建軍堅韌的個性。24年間,有很多同學因為農業科研單位生活艱苦,待遇低,出成果慢而放棄,劉建軍堅持了下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語形容。”——— 梁啟超《最苦和最樂》
對梁啟超筆下之“樂”,劉建軍說,自己的體會,恰如老農民辛苦一季,豐收后望著糧食滿倉的感覺。
農民豐收滿心歡喜,守望麥田有苦也有樂
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國家以提高產量作為最主要育種目標。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小麥產量水平在國際水平上來說都是相當高的,但是在品質上,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始把小麥品質列入議程。“品種培育不能只看產量,小麥品質也很重要。”24年來,劉建軍選育的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面條小麥品種“濟麥19”、面包面條兼用型小麥“濟麥20”和優質中筋小麥“濟麥21”和“濟麥22”,實現了優質與高產的有機結合。
2003年推出的面包小麥新品種“濟南17號”,是當時國內產量水平最高、推廣面積最大、生產優質商品糧最多的優質面包小麥,是我國第一個有商品糧出口的優質面包小麥品種,被國內小麥育種權威譽為“我國調整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開路先鋒”。此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推出的面條小麥新品種“濟麥19”,自200年1至2005年連續5年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山東省首位,現為山東省區域試驗高產優質對照品種。此成果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推出面包面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在2004年至2008年全國優質麥鑒評活動中,是唯一連續5年被評為優質強筋小麥的品種。這一成果,讓他第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超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2”將高產、抗病、抗倒伏、耐熱和抗干旱有機結合,實現了小麥超高產育種的新突破,被譽為劃時代的品種。
劉建軍說,“和農民豐收后看著糧食滿倉的感覺差不多,如今,我只是覺得,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麥田里有苦也有樂。”
“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負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梁啟超《最苦和最樂》
面對農民的期盼,領導的囑托,劉建軍說會擔起責任與團隊繼續前行。
高起點上求突破,責任更大了
20多年,從默默無聞到功成名就,劉建軍自豪于自己和團隊的成績,但并沒有“如釋重負”之感。
作為專業人士,劉建軍以特有的敏銳觀察力預測到,品質的優化將成為小麥品種及小麥生產的必然發展方向,能否將優質、早熟、多抗、高產、廣泛適應性結合于一體是主要的攻關點。因此,在努力選育高產、穩產、廣適的優質專用品種的同時,劉建軍對優質專用小麥育種應用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國內率先比較系統、全面地研究了面條品質與小麥品質性狀的關系,首次提出了影響面條品質的關鍵小麥品質性狀,明確了優質面條對小麥品質的要求、優質面條選種指標和選拔標準。
“當年困難重重——— 經驗少、基礎差、經費不足……現在國家給的經費要多很多了,不做出點什么來怎么成呢?”高起點上尋求突破,劉建軍坦言,面對農民的期盼和領導的囑托,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下一步,我們打算從技術方法和技術材料上尋求突破,爭取培育出畝產超過750公斤的小麥品種。”
■記者手記
最美的花朵
但凡有過農村經歷的人,都不會忘卻播種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
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2的糧食作物,僅次于玉米。饅頭、面條、面包、餅干、蛋糕、油條、油餅、火燒、水餃、煎包……這些我們常吃的主食,哪個離得了小麥呢?
在劉建軍的辦公室里,各種麥子靜靜生長在花盆中,在他的家里,也是如此。或許在一個小麥育種專家眼里,只有高產優質的小麥,才能盛開出世間最美麗的花朵。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劉建軍們會讓小麥開出更美的花朵,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來源:濟南時報 2010-12-16 08:22:44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