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教授 ,人類營養與疾病研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主任和營養所所長助理,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年 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浙江中醫學院)獲學士學位。
1983年-1986年 浙江省中醫學院內科醫師。
1990年-1997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分部 助教、博士。
1997年-1999年 北卡羅來那大學醫學院病理和實驗醫學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
1999年-2001年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老齡研究中心外科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家老齡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員。
2001年-2002年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系泌尿科研究員。
2003年–2003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國家健康與環境影響研究實驗室研究員。
2003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
2008-至今 中科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主任,營養科學研究所所長助理。
學術兼職:
1、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
2、中國營養學會基礎營養學分會主任委員。
3、衛生部營養標準專業委員。
4、國際營養基因組學學會理事。
5、世界癌癥研究基金(WCRF)亞洲地區科研顧問。
6、法國農科院DIDIT項目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
7、第21和22屆國際營養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8、上海營養學會理事。
9、世界營養,健身和健康委員會理事。
10、擔任國際學術期刊《ANNALS REVIEW OF NUTRITION》,《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FRNTIERS IN NUTRIGENOMICS》和《JOURNAL OF DIABETES》編委。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博士生總數 12
指導碩士生總數 14
目前在學研究生:博士10名,碩士2名。有多名研究生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
研究領域:
1、通過前瞻性的營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探討影響中國人群肥胖、代謝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的主要基因變異和營養等環境因素,以及基因-基因、基因-環境(營養、生活方式等)和基因-表型間的相互作用,建立早期預測和高危個體篩選模型;
2、在全基因組關聯等多組學數據庫基礎上,通過多維分析等方法探討特定營養代謝通路、功能基因和代謝表型與中國人群代謝性疾病易感性之間的潛在機理;
3、在多組學(omics)研究的基礎上探討與代謝性疾病相關的代謝譜如脂肪酸、氨基酸、維生素和離子譜等的特征和膳食等環境暴露的關系,以及對不同群體的疾病預測效力;
4、通過對營養缺乏和代謝異常高危個體的營養干預,探討不同膳食結構和營養素的干預效力,以及遺傳、代謝表型對干預效果的影響程度,為今后的營養干預方案提供策略和指導。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目前主持和承擔研究項目包括上海-聯合利華研究與發展基金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子課題)、重要方向性項目和上海生科院首席科學家項目,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973和863子課題等。 主持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項目《2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科研成果:
2003年回國以來,在國外SCI源刊發表(包括已錄用)影響因子3.0以上的論文12篇,其中6篇影響因子為5.0以上,總影響因子超過60。包括在Diabetes、JAAC、B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ProsOne等各領域國際頂級雜志發表了研究論文。其研究成果被選為"中國科學院2008度主要科技進展"和 "中國科學院成立60周年成果展"。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點及檢測方法和試劑盒 | 林旭;黎懷星;甘蔚;王一欽;魯玲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7-02 | 2014-01-22 |
2 | 載脂蛋白B 100作為肥胖型糖尿病標志物的應用 | 曾嶸;夏方瑩;顧培明;林旭;蘇智端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4-25 | 2013-10-30 |
3 | 載脂蛋白C-III作為肥胖型糖尿病標志物的應用 | 曾嶸;顧培明;林旭;蘇智端;夏方瑩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4-25 | 2013-10-30 |
4 | 白蛋白作為肥胖型糖尿病標志物的應用 | 曾嶸;顧培明;林旭;蘇智端;夏方瑩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4-25 | 2013-10-30 |
5 | 血管緊張素原蛋白前體作為肥胖型糖尿病標志物的應用 | 曾嶸;夏方瑩;顧培明;林旭;蘇智端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4-25 | 2013-10-30 |
6 | 維生素D結合蛋白作為肥胖型糖尿病標志物的應用 | 曾嶸;顧培明;林旭;蘇智端;夏方瑩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2-04-25 | 2013-10-30 |
發表論文:
1. Zong G, Sun Q, Yu D, Zhu J, Sun L, Ye X, Jin Q, Zheng H, Li H, Hu FB, Lin X*. Associations of dairy product consumption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hanges in metabolic trait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fter six-year follow-up. Diabetes Care. 37:56-63,2014.
2. Liu X, Zhang G, Ye X, Li H, Chen X, Tang L, Feng Y, Shai I, Stampfer M, Hu F, Lin X*. Effects of a low-carbohydrate diet on weight loss and cardiometabolic profile in Chinese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10:1444-53, 2013.
3. Sun L, Zong G, Pan A, Ye X, Li H, Yu Z, Zhao Y, Zou S, Yu D, Jin Q, Hu FB, Lin X*. Elevated plasma ferriti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adults. Journal of Nutrition. 143:1459-65,2013.
4. Zong G, Zhu J, Sun L, Ye X, Jin Q, Zheng H, Yu Z, Li H, Sun Q, Lin X*. Associations of erythrocyte fatty acids in the de novo lipogenesis pathway with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cohort study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8:319-26,2013.
5. Zong G, Demark-Wahnefried W, Wu H, Lin X*. Effects of flaxseed supplementation on erythrocyte fatty acids and multiple cardiometabolic biomarkers among Chinese with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52:1547-51,2013.
6. Zhu J, Sun Q, Zong G, Si Y, Liu C, Qi Q, Ye X, Sun L, Sheng H, Li H, Lin X*. Interaction between a common variant in FADS1 and erythrocyt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lipid profile in Chinese Hans.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54:1477-83,2013.
7. Zhang G, Ding H, Chen H, Ye X, Li H, Lin X*, and Ke Z. Thiamin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 Journal of Nutrition. 143:53-8,2013.
8. Li H, Gan W, Lu L, Dong X, Han X, Hu C, Yang Z, Sun L, Bao W, Li P, He M, Sun L, Wang Y, Zhu J, Ning Q, Tang Y, Zhang R, Wen J, Wang D, Zhu X, Guo K, Zuo X, Guo X, Yang H, Zhou X, DIAGRAM Consortium, AGEN-T2D Consortium, Zhang X, Qi L, Loos RJ, Hu FB, Wu T, Liu Y, Liu L, Yang Z, Hu R, Jia W, Ji L, Li Y, Lin X*.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GRK5 and RASGRP1 as Type 2 Diabetes Loci in Chinese Hans. Diabetes. 62:291-8,2013.
9. Li RX, Ding YB, Zhao SL, Xiao YY, Li QR, Xia FY, Sun L, Lin X, Wu JR, Liao K, Zeng R. Secretome-derived isotope tags (SDIT) reveal adipocyte-derived apolipoprotein C-I as a predictive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11:2851-62,2012.
10. Zong G, Ye X, Sun L, Li H, Yu Z, Sun Q, Hu FB, Lin X*. Associations of erythrocyte palmitoleic acid with adipokines,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6:970-6,2012.
11. Yu D, Sun Q, Ye X, Pan A, Zong G, Zhou Y, Li H, Hu FB, Lin X*. Erythrocyte trans-fatty acids,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Diabetologia. 55:2954-62,2012.
12. Sun L, Yu Y, Huang T, An P, Yu D, Yu Z, Li H, Sheng H, Cai L, Xue J, Jing M, Li Y, Lin X*, Wang F. Associations between ionomic profile an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human population. PLoS One. 7:e38845,2012.
13. Zhang G, Sun Q, Hu FB, Ye X, Yu Z, Zong G, Li H, Zhou Y, Lin X*. Erythrocyte n-3 Fatty Acid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7:E973-7,2012.
14. Gan W, Guan Y, Wu Q, An P, Zhu J, Lu L, Jing L, Yu Y, Ruan S, Xie D, Makrides M, Gibson RA, Anderson GJ, Li H, Lin X*, Wang F. Association of TMPRSS6 polymorphisms with ferritin, hemoglobin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5:626-32,2012.
15. Li H, Kilpeläinen TO, Liu C, Zhu J, Liu Y, Hu C, Yang Z, Zhang W, Bao W, Cha S, Wu Y, Yang T, Sekine A, Choi BY, Yajnik CS, Zhou D, Takeuchi F, Yamamoto K, Chan JC, Mani KR, Been LF, Imamura M, Nakashima E, Lee N, Fujisawa T, Karasawa S, Wen W, Joglekar CV, Lu W, Chang Y, Xiang Y, Gao Y, Liu S, Song Y, Kwak SH, Shin HD, Park KS, Fall CHD, Kim JY, Sham PC, Lam KSL, Zheng W, Shu X, Deng H, Ikegami H, Krishnaveni GV, Sanghera DK, Chuang L, Liu L, Hu R, Kim Y, Daimon M, Hotta K, Jia W, Kooner JS, Chambers JC, Chandak GR, Ma RC, Maeda S, Dorajoo R, Yokota M, Takayanagi R, Kato N, Lin X*, Loos RJF.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FTO with risk of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with data from 96,551 East and South Asians.Diabetologia. 55:981-95,2012.
16. Lu L, Sheng H, Li H, Gan W, Liu C, Zhu J, Loos RJ, Lin X*.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mon variants in GC and DHCR7 and NADSYN1 and Vitamin D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Hans. Human Genetics. 131:505-12,2012.
17. Hou X, Sun L, Li Z, Mou H, Yu Z, Li H, Jiang P, Yu D, Wu H, Ye X, Lin X*, Le Y. Associations of amylin with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apparently healthy Chinese. PLoS One. 6:e24815,2011.
18. Wu H, Yu Z, Qi Q, Li H, Sun Q, Lin X*. Joint analysis of multiple biomarkers for identifying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1:e000191, 2011.
19. Zhang G, Pan A, Zong G, Yu Z, Wu H, Chen X, Tang L, Feng Y, Zhou H, Chen X, Li H, Hong B, Malik VS, Willett WC, Spiegelman D, Hu FB, Lin X*. Substituting White Rice with Brown Rice for 16 Weeks Did Not Substantially Affect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Middle-Aged Chinese Men and Women with Diabetes or a High Risk for Diabetes. Journal of Nutrition. 141: 1685-1690, 2011.
20. Liu C, Li H, Qi L, Loos RJ, Qi Q, Lu L, Gan W, Lin X*. Variants in GLIS3 and CRY2 Are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n Chinese Hans. PLoS One. 6: e21464, 2011.
21. Sun L, Hu FB, Yu Z, Li H, Liu H, Wang X, Yu D, Wu H, Zhang G, Zong G, Liu Y, Lin X*. Lean body mass, interleukin 18,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apparently healthy chinese. PLoS One. 6:e18104, 2011.
22. Yu D, Yu Z, Sun Q, Sun L, Li H, Song J, Mi M, Wu H, Lu L, Liu C, Zhang G, Hu FB, Lin X*. Effects of Body Fat on the Associations of High-molecular-weight Adiponectin, Leptin and Soluble Leptin Receptor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PLoS One. 6:e16818, 2011.
23. Liu C, Li H, Qi Q, Lu L, Gan W, Loos RJ, Lin X*. Common variants in or near FGF5, CYP17A1 and MTHFR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Hans.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9:70-5, 2011.
24. Wu H, Pan A, Yu Z, Qi Q, Lu L, Zhang G, Yu D, Zong G, Zhou Y, Chen X, Tang L, Feng Y, Zhou H, Chen X, Li H, Demark-Wahnefried W, Hu FB, Lin X*. Lifestyle counseling and supplementation with flaxseed or walnuts influence the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Journal of Nutrition. 140:1937-42, 2010.
25. Qi Q, Li H, Wu Y, Liu C, Wu H, Yu Z, Qi L, Hu FB, Loos RJF, Lin X*. Combined effects of 17 common genetic variants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Diabetologia. 53:2163-6, 2010.
26. Sun L, Yu Z, Ye X, Zhou S, Li H, Yu D, Wu H, Chen Y, Joel Dore, Karine Clement, Hu FB, Lin X*. A Marker of Endotoxemia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Apparently Healthy Chinese. Diabetes Care. 33:1925-32, 2010.
27. Wu H, Qi Q, Yu Z, Sun Q, Wang J, Franco OH, Sun L, Li H, Liu Y, Hu FB, Lin X*. Independent and Opposite Associations of Trunk and Leg Fat Depots with Adipokines,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5:4389-4398, 2010.
28. Qi Q, Li H, Loos RJF, Liu C, Wu Y, Hu FB, Wu H, Lu L, Yu Z, Lin X*. Common variants in KCNQ1 are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18:3508-3515, 2009.
29. Yu Z, Ye X, Wang J, Qi Q, Franco OH, Rennie KL, Li H, Liu Y, Hu FB, Lin X*.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inflammatory factors, adipocytokin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people. Circulation. 119:2969-77, 2009.
30. Pan A, Yu D, Demark-Wahnefried W, Franco OH, Lin X*.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flaxseed interventions on the blood lipid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0:288-297, 2009.
31. Lu L, Yu Z, Pan A, Hu FB, Franco OH, Li H, Li X, Yang X, Chen Y, Lin X*.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individuals. Diabetes Care. 32:1278-83, 2009.
32. Wu Y, Li H, Loos RJF, Qi Q, Hu FB, Liu Y, Lin X*. RBP4 variant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lasmaRBP4 levels and hypertriglyceridemia risk in Chinese Hans.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50:1479-1486, 2009.
33. Chen L, Fang J, Sun Z, Li H, Wu Y, Demark-Wahnefried W, Lin X*. Enterolactone inhibit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 signaling in human prostatic carcinoma PC-3 cell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9:653-659, 2009.
34. Qi Q, Wu Y, Li H , Loos RJF, Hu FB, Sun L, Lu L, Pan A, Liu C, Wu H, Chen L, Yu Z, Lin X*. Association of GCKR rs780094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GCK rs1799884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related traits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Diabetologia. 52: 834-843, 2009.
35. Wang J, Rennie KL, Gu W, Li H, Yu Z and Lin X*.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body-size adjusted fat mass and fat-free mas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36:110-121, 2009.
36.Pan A, Lu L, Franco OH, Yu Z, Li H, Lin X.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25-hydroxyvitamin D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 Affect Disord. 118(1-3):240-3, 2009.
37.Yu Z, Lin X, Haas JD , Franco OH , Kirsten L. Rennie, Li H, Xu H, Pang X, Liu H, Zhang Z, Zou S, Jiao S. Nutrition and Health of Ageing Population in China Study Research Group.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Distribution and geographic difference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populations. Prev Med. 48(3):272-8, 2009.
38.Liu Q, Sun L, Tan Y, Wang G, Lin X, Cai L. Role of Iron Deficiency and Overloa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and Diabetic Complications. Curr Med Chem. 16(1): 113-29, 2009.
39.Pan A, Demark-Wahnefried W, Ye X, Yu Z, Li H, Qi Q, Sun J, Chen Y, Chen X, Liu Y, Lin X. Effects of a flaxseed-derived lignan supplement on C-reactive protein, IL-6 and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r J Nutr. 101(8):1145-9, 2009.
40.Ye X, Franco OH, Yu Z, Li H, Hu FB, Liu H, Wang X, Tang H, Liu Y, Lin X. Association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with glycemic statu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people. Clin Endocrinol (Oxf). 70(6):854-62, 2009.
41. Qi Q, Wang J, Li H, Yu Z, Ye X, Hu FB, Franco OH, Pan A, Liu Y, Lin X*. Associations of resistin with inflammatory and fibrinolytic marker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59:585-593, 2008.
42. Yu Z, Sun J, Haas JD, Gu Y, Li Z, Lin X*. Macrosomia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weight-for-height in children aged 1-3 years in Shang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2:55-60, 2008.
43. Sun L, Franco OH, Hu FB, Cai L, Yu Z, Li H, Ye X, Qi Q, Wang J, Pan A, Liu Y and Lin X*. Ferritin concentration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3:4690-4696, 2008.
44. Pan A, Franco OH, Ye J, Demark-Wahnefried W, Ye X, Yu Z, Li H, Lin X*. Soy protein intake has sex-specific effects on the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8:2413-2421, 2008.
45. Pan A, Ye X, Franco OH, Li H, Yu Z, Wang J, Qi Q, Gu W, Pang X, Liu H, Lin X*. The Associ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Adipokin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PLoS One. 3:e1392, 2008.
46. Pan A, Franco OH, Wang Y, Yu Z, Ye X, Lin X*. Prevalence and geographic disparit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in China.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05:167-175, 2008.
47. Li H, Wu Y, Loos RJF, Hu FB, Liu Y, Wang J, Yu Z, Lin X*. Variants in FTO gen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Diabetes. 57: 264-268, 2008.
48. Wu Y, Li H, Loos RJF, Yu Z, Ye X, Chen L, Pan A, Hu Frank B, Lin X*. Common variants in CDKAL1, CDKN2A/B, IGF2BP2, SLC30A8 and HHEX/IDE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Diabetes. 57:2834-2842, 2008.
49.Yang L, Wu Y, Li H, Yu Z, Li X, Liu Y, Lin X, Chen Y. Potential association of INSIG2 rs7566605 polymorphism with body weight in a Chinese subpopulation. Eur J Hum Genet. 16(6):759-61, 2008.
50.Pan A, Ye X, Franco OH, Li H, Yu Z, Zhou S, Zhang Z, Jiao S, Lin X.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findings from 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Study. J Affect Disord. 109(1-2):75-82, 2008.
51.Wang J, Li H, Franco OH, Yu Z, Liu Y, Lin X. Adiponecti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Obesity (Silver Spring).16(1):172-8, 2008.
53. Qi Q, Yu Z, Ye X, Zhao F, Huang P, Hu FB, Franco OH, Wang J, Li H, Liu Y, Lin X*. Elevated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peopl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2:4827-4834, 2007.
54. Ye X, Yu Z, Li H, Franco OH, Liu Y, Lin X*. Distribution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peop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9:1798-805, 2007.
55.Chen LH, Fang J, Li H, Demark-Wahnefried W, Lin X. Enterolactone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prostate carcinoma LNCaP cells via a mitochondrial-mediated, caspase-dependent pathway. Mol Cancer Ther. 6(9): 2581-90, 2007.
56.Pan A, Sun J, Chen Y, Ye X, Li H, Yu Z, Wang Y, Gu W, Zhang X, Chen X, Demark-Wahnefried W, Liu Y and Lin X. Effects of a flaxseed-derived lignan supplement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PLoS One. 2(11): e1148, 2007.
57.Gu W, Rennie KL, Lin X, Wang Y, Yu Z. Differences in bone mineral statu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nese men and women. Bone. 41(3):393-9, 2007.
58. 從《美國膳食指南的科學報告》淺談我國居民營養健康 林旭; 劉勇 上海科技報 2015-04-29
59. 人群變異的分子基礎:從單核苷酸多態性到單氨基酸多態性 蘇智端; 林旭; 曾嶸; 吳家睿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3/01
60. 木酚素抗前列腺癌的作用和機制 陳麗華; 林旭 醫學研究雜志 2008/09
61. “中國老齡人口營養健康狀況項目”簡介及階段性成果 林旭 生命科學 2007/04
62.煙酸對神經系統的保護作用研究進展 于志杰; 林旭 營養健康新觀察 2004/02
會議論文:
1 影響中國漢族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雙胍降糖療效的基因篩查 肖笛; 張思敏; 李曦; 尹繼業; 龔衛靜; 周宏灝; 林旭; 韓學堯; 劉昭前 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10-18
2 營養代謝相關的多組學人群研究進展 林旭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一次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國際DRIs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13-05-15
3 營養、基因變異與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中國人群研究 林旭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一次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國際DRIs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13-05-15
4 中老年人皮脂公式的建立及在代謝綜合征研究中的應用 劉鑫; 葉興旺; 林旭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一次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國際DRIs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13-05-15
5 營養、遺傳變異與2型糖尿病的人群研究 林旭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2-12-05
6 營養、遺傳變異與慢性代謝性疾病的人群研究 林旭 營養與老年代謝病——達能營養中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11-07
7 中國人群紅細胞膜脂肪酸與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關系研究 林旭 中國居民蛋白質脂肪攝入狀況與相關慢性病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1-06-29
8 中國老齡人口營養健康狀況 林旭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次全國營養學術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8-10-22
9 亞麻子及其衍生物抗前列腺癌和2型糖尿病的作用及機理—從分子到臨床研究 林旭 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保健食品分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10 煙酸對神經系統的保護作用研究進展 于志杰; 林旭 營養健康新觀察(第二十三期):營養與腦發育、智力專題 中國會議 2004-06-01
11 營養、遺傳變異與慢性代謝性疾病 林旭 第二屆兩岸四地營養改善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0-04-19
榮譽獎勵:
1、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先進個人 。
2、2008年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3、2008年上海市領軍人才。
4、2007年獲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統比翼雙飛模范佳侶稱號 。
上海生科院林旭邱夷平夫婦獲2007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統比翼雙飛模范佳侶稱號
文章來源:發布時間:2008-03-05
為大力弘揚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經院所各婦委會推薦、評選,第六屆“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統比翼雙飛模范佳侶”評委會評審、通過,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林旭、東華大學邱夷平夫婦獲得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統比翼雙飛模范佳侶”榮譽稱號。 林旭邱夷平夫婦事跡
2003年8月,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專業的林旭博士與先生邱夷平博士抵達上海,“夫妻雙雙把家還”,分別受聘擔任營養所研究組長和東華大學教授。
同來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魅力城市“杭州”,在國外近二十年一起奮斗的生活,讓這個有著24年婚齡的家庭無比和諧溫馨。他們崇尚勤奮、儉樸、誠信、仁愛,在生活上互敬互愛,共同發展;他們相濡以沫,互相體貼,為對方分憂解難;他們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家中有著良好的上、下輩關系;他們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總是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林旭邱夷平夫婦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科研道德和科學獻身精神。當聽聞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進入實質性深入階段的時候,身在國外心系祖國的他們,抱著將中國的科研工作真正溶入國際主流,真正立足本土做出國際一流水平工作的信念毅然回國,和國內同人一道,踏踏實實,全身心地投入于報效祖國的科研工作。他們團結同事,顧全大局,有很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并且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與危機感,努力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抓住各種發展機會,為研究所營造一個有利于科研發展、有利于研究生培養、有利于科學文化建設的科研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林旭研究員,199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營養科學分部博士學位。1997至2002年曾分別在北卡羅來那大學,杜克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任研究員。2003年回國林旭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教授,人類營養及相關疾病研究組研究組長。相繼擔任上海營養學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理事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雜志編委, 世界營養,健身和健康委員會理事。目前主持和承擔研究項目包括上海-聯合利華研究與發展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973和863子課題等。2003年回國以來,在國外SCI源刊發表(包括已錄用)影響因子3.0以上的論文12篇,其中6篇影響因子為5.0以上,總影響因子超過60。包括在Diabetes、JAAC、B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ProsOne等各領域國際頂級雜志發表了研究論文。
邱夷平博士,1982年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1985年赴美留學,1988年獲美國奧本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1992-199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后,1994-1995年在美國Timberland公司任材料科學家,1995-1996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任助教授,1996-2003年在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紡織學院任助教授,2003至今在東華大學紡織學院任校特聘教授。曾任美國纖維學會巡回講座委員會主席(1997-1998)、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紡織工程分會執行委員會主席(2003-2004)。現任東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東華大學校教學委員會委員、東華大學研究生指導專家組成員、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材料和紡織品設計系主任、北卡羅萊那州立大學機械和航空系客座教授、武漢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尖端材料技術協會(SAMPE)上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復合材料學會上海分會增強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編委和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編委。2003年回國以來,在國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37篇,其中SCI源刊論文3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三項。任國家863計劃項目“三維機織物為基礎的微帶天線系統結構設計和性能研究,”項目負責人,負責及參與國防科工委基礎科研、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等多項課題。
林旭邱夷平夫婦自強自立、樂觀進取,熱愛高教事業,深受學生好評,彰顯著新一代科研人員特有的責任感、使命感,激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以良好的精神風貌迎接時代的洗禮和未來的挑戰。這也深深影響到了他們對研究生的培養。他們為青年積極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親自傳授最新、最難的實驗技能,并積極提倡學術民主和創新精神,注重培養學術思路和實驗技巧,多角度提高科研水平。同時在科研素質等方面也得到較全面的鍛煉和提高。邱老師指導博士后出站1名。指導博士生13名,畢業1名。指導碩士生37名,畢業10名。林老師指導博士研究生10名,其中1名Ellison醫學基金獎學金,1名榮獲中科院院長優秀獎學金。
隨著國家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進一步深入,相信他們將譜寫出夫妻比翼齊飛更絢爛的篇章。
研究隊伍:
黎懷星 研究員
葉興旺 副研究員
孫 亮 副研究員
1 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10-18
2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一次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國際DRIs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13-05-15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2-12-05
4 營養與老年代謝病——達能營養中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11-07
5 中國居民蛋白質脂肪攝入狀況與相關慢性病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1-06-29
6 中國營養學會第十次全國營養學術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8-10-22
7 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保健食品分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8 第二屆兩岸四地營養改善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0-04-19
上海 2014年6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6月28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4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轉化醫學論壇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國際酒店隆重開幕。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的林旭研究員參加了此次大會并發表了題為“中國人群營養和遺傳因素與代謝性疾病的隊列研究”的精彩報告。
林旭研究員介紹了其團隊針對中國人群營養和遺傳因素與代謝性疾病相關的研究成果:
1 亞洲人比白種人更易罹患糖尿病,中國人更具有“代謝性肥胖”特征。
2 中國人群代謝性肥胖表型和疾病的高易感性,不僅僅與遺傳因素相關,環境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膳食能量來源的巨大改變,隨之而來的是,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激增。
3 北京上海兩地原住民飲食習慣的不同,更為合理膳食搭配使得上海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北京。
4 維生素D、乳制品的攝取可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體內視黃醇結合蛋白4、C反應蛋白、鐵蛋白、內毒素結合蛋白含量的升高預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來源:生物谷2014-6-30
近日,國際糖尿病研究領域權威雜志Diabetes《糖尿病學》在線發表了迄今為止在中國漢族人群中所開展的最大規模的2型糖尿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樣本達到4萬3千多人。該項目為科技部863計劃重點項目課題“中國漢族人群2型糖尿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由中科院生海生科院營養所林旭研究員主持,合作單位包括:中科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和衛生部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該項目相關研究結果還在亞洲(AGEN- T2D)和歐洲(DIAGRAM)兩個最大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合作聯盟的人群數據中進行了驗證。
目前,已經報道的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點有近60個,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在歐美和其他亞洲人群中發現的。我國近三十年來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快速增加,現有研究表明包括中國漢族人群在內的東亞人群對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顯著高于西方人群,但是其遺傳學基礎尚不清楚。
在本項目中,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林旭研究團隊的黎懷星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甘蔚和博士后魯玲等人發現:1)在已報道的58個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點中,有52個位點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關系與本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其中的23個位點被本研究證實為中國漢族人群的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點;2)首次發現了兩個新的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點RASGRP1-rs7403531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5 (GRK5)-rs10886471,而且后者為東亞人群所特有。這兩個基因易感位點所在基因區域的遺傳結構在中國漢族人群和歐美人群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RASGRP1-rs7403531位點的危險等位基因還分別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升高和β細胞功能指數(HOMA-B)的降低有顯著的關聯關系;而GRK5-rs10886471位點的危險等位基因則分別與血漿胰島素水平升高和胰島素敏感指數(HOMA-S)的降低有著顯著的關聯關系。提示這兩個位點可能是分別通過損傷β細胞的功能和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來增加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還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液中GRK5基因的mRNA水平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正常對照,而且攜帶GRK5-rs10886471危險等位基因的個體的GRK5-mRNA水平也要顯著高于不攜帶該等位基因的個體。提示GRK5-rs10886471的危險等位基因可能通過改變GRK5基因的轉錄水平進而影響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解析與2型糖尿病易感性相關的致病基因的結構、基因功能和生物學機理、種族間的差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該項目所建立的人群數據庫和生物樣本庫也將為揭示調控致病基因的主要營養和其它環境因素,發展和建立對高危個體的預測模型提供了研究平臺。本項目的完成對建立符合中國人特點的2型糖尿病的早期風險評估體系和個體化干預策略,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入國際前沿,具有重要意義。
該工作獲得了科技部863計劃重點項目,科技部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等科研基金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GRK5 and RASGRP1 as Type 2 Diabetes Loci in Chinese Hans
Huaixing Li, Wei Gan, Ling Lu, Xiao Dong, Xueyao Han, Cheng Hu, Zhen Yang, Liang Sun, Wei Bao, Pengtao Li, Meian He, Liangdan Sun, Yiqin Wang, Jingwen Zhu, Qianqian Ning, Yong Tang, Rong Zhang, Jie Wen5, Di Wang, Xilin Zhu, Kunquan Guo, Xianbo Zuo, Xiaohui Guo, Handong Yang, Xianghai Zhou, DIAGRAM Consortium, AGEN-T2D Consortium, Xuejun Zhang, Lu Qi, Ruth J.F. Loos, Frank B. Hu, Tangchun Wu, Ying Liu, Liegang Liu, Ze Yang, Renming Hu, Weiping Jia, Linong Ji, Yixue Li and Xu Lin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dentific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T2D) risk loci in the past few years, 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T2D in ethn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s remains limited. We perform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a replication study in Chinese Hans comprising 8,569 T2D case subjects and 8,923 control subjects in total, from which 10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follow-up in a de novo replication sample of 3,410 T2D case and 3,412 control subjects and an in silico replication sample of 6,952 T2D case and 11,865 control subjects. Besides confirming seven established T2D loci (CDKAL1, CDKN2A/B, KCNQ1, CDC123, GLIS3, HNF1B, and DUSP9) at genome-wide significance, we identified two novel T2D loci, including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5 (GRK5) (rs10886471: P = 7.1 × 10-9) and RASGRP1 (rs7403531: P = 3.9 × 10-9), of which the association signal at GRK5 seems to be specific to East Asians. In nondiabetic individuals, the T2D risk-increasing allele of RASGRP1-rs7403531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er HbA1c and lower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 (P = 0.03 and 0.0209,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T2D risk-increasing allele of GRK5-rs10886471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er fasting insulin (P = 0.0169) but not with fasting glucose. Our findings not onl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2D, but may also shed light on the ethnic differences in T2D susceptibility.
來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2012-9-11
中科院林旭研究組建成亞洲最大脂肪酸數據庫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林旭研究組經過近3年努力,建立了包括28種飽和脂肪酸、不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在內的亞洲最大的脂肪酸數據庫。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林旭研究組經過近3年努力,利用中科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分析檢測平臺,對3200多名參加“中國老齡人口營養 健康狀況研究”的京滬城鄉居民的紅細胞膜脂肪酸進行了檢測,建立了包括28種飽和脂肪酸、不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在內的亞洲最大 的脂肪酸數據庫。研究組還在n-3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與代謝性疾病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研究組的博士生張賡等人發現:我國南、北方居民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南方高于北方;與最低組相比,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含量在最高四分位的個體,罹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降低了2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與代謝綜合征之間卻沒有顯著相關性。這部分研究論文日前已發表在國 際臨床內分泌知名刊物《臨床內分泌和代謝》雜志上。
在紅細胞膜反式脂肪酸的研究中,研究組的博士生俞丹霞等人發現:中國中老年人群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較歐美人群低70%~80%;其主要的反式181脂肪酸與 膳食奶制品攝入量顯著相關;隨著反式181脂肪酸的增加,罹患代謝綜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風險相應降低;隨著反式182脂肪酸的增加,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 固醇血癥等血脂異常風險也增加。這部分研究論文日前已在線發表于國際糖尿病知名刊物《糖尿病學》雜志上。
該研究為我國居民不同脂肪酸與代謝性疾病關系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同時也為代謝性疾病預防和干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
他叫邱夷平,祖籍鹿城,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博士后,現為東華大學特聘教授、紡織學院院長、博導。
她叫林旭,祖籍瑞安,康奈爾大學營養學博士、杜克大學博士后,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科學院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導。
和許多從溫州走出去的學人一樣,這對在各自學術領域內卓有建樹與聲名的學人伉儷,在他們的故鄉溫州,知者并不多。近日,記述為第二次國共合作作出重要貢獻的國民黨人張沖(字淮南)傳奇人生的《張沖傳》一書在我市首發,張沖外孫邱夷平攜妻回鄉參加活動,并接受專訪,講述他們及其父輩、祖輩的故事,和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之情。
一門三代名人輩出
在溫州,知道邱夷平的或許不多。但是,如果說起他的父母親、他的堂伯、他的外公,卻都是溫州現當代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的外公張沖,是積極牽線、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人物。
張沖,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前身)總干事,主管情報事務,后又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的溫州樂清人,是國民黨中最早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人,也是積極牽線、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人物。1941年,張沖不幸因病在重慶逝世,不僅蔣介石特派辦公廳主任、上將賀耀祖代表參加主持葬禮,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也為他刊發了追悼專版。與他有過多次接觸的周恩來還撰寫了紀念專文《悼張淮南先生》以及“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的挽聯,肯定張沖為國共合作、團結抗日作出的重要貢獻。
說起這位素未謀面的外公,邱夷平坦言,外公長期在外學習和工作,自己的母親張雪梅也沒見過其父幾面,后來在家中也鮮少提起,因此,他對外公的認識,絕大部分來自各種史料記載。不過,一封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由外公寫給他母親的信,卻讓邱夷平對張沖有了幾許感性的認識。在這封信里,張沖叮囑女兒,有“健康身體、美麗靈魂、勞動習慣、平民生活”的才是“佳”人,擇偶“同鄉中有體質強健、聰明、能刻苦讀書者,不問家境,即貧苦者亦可以說合”。“從個人品質來說,外公這16字標準很平實,確是講到要害了。”邱夷平說。
邱夷平的父親邱清華及其堂兄邱清泉是另一個傳奇。上世紀30年代,這對從蒲州上埠村走出的堂兄弟分道揚鑣,各有各的傳奇。邱夷平的父親邱清華參加革命,成了浙南游擊縱隊的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溫州地委副書記、專署專員,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省教育衛生體育辦公室主任兼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等職,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堂伯邱清泉作為蔣介石的嫡系將官,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廣西昆侖關大捷、龍陵戰役等,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最終在淮海戰役中為蔣家王朝送了命。
“在那個極‘左’的年代,填各種表格是件尷尬的事,不寫外公、堂伯父這層關系是‘隱瞞’,寫了有麻煩。”回想往事,邱夷平豁達笑道。 邱夷平的母親張雪梅,同樣是個有故事的人。1944年,這位剛剛高中畢業的女子,帶著對國民黨高官父親的不滿和對黑暗現實的痛恨,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槍林彈雨中與邱清華相識、相戀直至結成革命伴侶。新中國成立后,張雪梅曾擔任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總編輯、溫州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后調往浙江日報,先后任編委、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等職。
“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邱夷平和林旭不約而同說道。在他們心目中,父親邱清華是嚴格、清廉、極有原則的人。他在唯一的兒子犯錯誤時照樣批評、毫無寵溺,他在擔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時堅決不為女兒辦調任手續,他一旦坐公車去了趟私事必須要向單位還上汽油錢……母親張雪梅則是位慈母,在邱夷平下鄉插隊的幾年里,碰上酷暑時的“搶收搶種”,她就會從家里趕到蕭山的農村,親自為兒子燒飯……
旅美18年不變“中國心”
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邱夷平雖是家中獨子和幼子,卻從小懂事,學習成績優秀。初中畢業時,他“以一替二”,代兩位姐姐前往蕭山,開始歷時5年的插隊勞動生涯,后招工到省電力安裝公司工作。1977年,邱夷平參加高考恢復后的第一屆考試,一舉考上浙江絲綢工學院,攻讀絲綢工程專業。次年,他與父親的老戰友林鶴翔的女兒林旭結婚。1985年,已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多的邱夷平,登上赴美留學的飛機。大約半年后,畢業于浙江中醫藥大學并在附屬醫院工作兩年的林旭追隨他的腳步,赴美深造。
在美期間,邱夷平先后獲得奧本大學碩士學位、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并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后。學成后,他曾就職美國Timberland公司,并先后在堪薩斯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任助教授,成為國際紡織科學領域為數不多的華裔科學家。林旭則于1998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分部博士學位,后分別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杜克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任研究員,是我國屈指可數的在國際一流營養科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的營養學家。
然而,就在許多出國留學生想方設法定居美國時,2003年,邱夷平、林旭雙雙回國,分別受聘于東華大學和上海社科院。旅美18年,對他們來說,入籍美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況且工作條件好、待遇優厚,為什么選擇回國?面對記者的疑問,當邱夷平給出一個頗為“官方”答復——國內的發展空間大、機會也很多時,林旭笑著插嘴,“我們倆出國時,父親就對他說,‘如果不回來,就不認你這個兒子’。”
在思念家鄉親人的背后,是夫婦二人十八載不變的中國心。1995年,我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訪美,并在其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含有“兩國論”的反動內容的演講。此舉受到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也成為華人世界關注的焦點。海外留學生覺得,必須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時,還在康奈爾大學就讀的林旭跑到康大的警方登記集會示威活動。已經從該校畢業的邱夷平則聯合其他中國校友和紐約中國統一促進會的華人華僑,組織集會示威隊伍,并親手撰寫“給康奈爾大學校長的一封公開信”,刊登在國內外報刊上,嚴正抗議李登輝訪問康奈爾大學,表達中國在美留學生反對“臺獨”的共同心聲。這些抗議行動,使李登輝在活動當天不得不從后門偷偷溜進了康大會場。示威活動當天,邱夷平還把當時的情景拍攝下來快遞到我國駐美大使館,并由中央電視臺播放了其中的鏡頭。
一個是文弱書生,一個還是在校學生,面對學校、警察和在美“臺獨”分子的種種壓力甚至威脅,正是對祖國的無比熱愛與眷戀,給予他們無盡的勇氣。“我們當時就想,是個熱血的中國人,就得豁出去做這件事,大不了就回國!”十幾年過去了,邱夷平和林旭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斬釘截鐵的語氣里聽不出一絲猶豫。
學術路上比翼齊飛
查看邱夷平和林旭回國后的經歷,我們不禁要嘆服于這對夫妻治學之勤勉、工作之踏實。
2003年以來,邱夷平在承擔大量本科、研究生教學任務的同時,主持完成了2個省部級科研項目,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防科工委基礎科研等重大科研項目,還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論文87篇,其中SCI收錄論文有82篇,并獲得1項美國國家專利,中國發明專利23項。他已指導畢業10名博士生和超過40名碩士研究生。目前,他還承擔著國家支撐計劃等多個科研項目,是三維織物、功能紡織材料等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
林旭回國后主持了科技部863重點項目《2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和藥物基因組研究》等多個省部級項目,在中國人群慢性代謝性疾病相關的營養遺傳因素,以及營養干預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重要成果,是國內外營養與代謝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2007年以來,她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心血管、糖尿病、遺傳和營養等領域權威學術刊物發表SCI源刊論文60多篇。同時,她還培養了碩博連讀生20余名,其中12名獲得博士學位。
2007年,夫婦二人被授予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統比翼雙飛模范佳侶稱號,可謂實至名歸。
剪不斷的故鄉情懷
一個年僅4歲就遷居杭州,一個是在杭州出生長大,長期旅美,回國后又一直在上海工作,幾乎不會說溫州話……看起來,邱夷平、林旭夫婦對溫州的故鄉情懷,不會太濃。
“怎么會!溫州永遠是我們的家!”夫婦倆異口同聲道。“溫州的魚圓、米面、熗蟹,都是她最喜歡吃的。”“他雖然不會講溫州話,聽都能聽懂噢。”互相指指對方他們相視一笑,質樸、詼諧的學者氣度令人如沐春風。 邱夷平告訴記者,其實還在美國期間,他就多次參加溫州市政府組織的人才交流活動,并和林旭應邀回溫參加過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回國后,他們也曾多次從上海到溫州進行考察、調研等工作,這幾年更是每年回鄉一次甚至數次探親訪友,因此,對故鄉并不陌生。
“別人問是哪里人,我們都很自豪地回答:‘溫州人’!”邱夷平說,自己喜歡創新,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這一點就源于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他告訴記者,學校里凡是溫州學生申請讀他的研究生,他都會同意,這不是因為同為溫州人,而是溫州學生大多勤奮肯吃苦、表現出色。邱夷平說,看到這些溫州學生傳承了吃苦耐勞的溫州人精神,讓他特別欣慰。
采訪中,邱夷平和林旭對溫州近年來在城市建設上的投入及產生的積極變化表示了贊賞,也對如何解決當前家鄉在實體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等方面存在的挑戰與問題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和強烈的期待。“ 建議設立溫州發展顧問委員會,邀請世界各地的優秀溫州人成為這個智庫的一員,出謀劃策”、“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優勢產業,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求新求大”、“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多多宣傳歷史文化名人,打響溫州城市的文化名片,讓世人知道溫州人不僅有錢、更有文化”、“要下決心引進一批有國際視野、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辦好大學,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條條建議,句句心聲,無不表達出這對溫州兒女對家鄉的濃濃深情。
結束采訪之際,在青年教育上素有心得的邱夷平用外公張沖對南懷瑾講過的一句話——“我們家鄉出來的人,都是有大氣派的”,向家鄉青年人表達了美好寄語。營養專家林旭則提醒家鄉父老,日常飲食要多吃雜糧、蔬菜和堅果類,少吃膽固醇高的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多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比什么都重要。
來源:溫州日報 本報記者 潘秀慧 http://wzrb.66wz.com/html/2012-08/29/content_1299122.htm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