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紀春,男,1954年1月出生,山東肥城人,博士,教授(國家二級),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產品品質改良與質量檢測控制”博士點學術帶頭人,“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育種團隊負責人,小麥品質育種研究室主任。 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小麥首席專家,山東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后獲農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到美國Connecticut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谷物中心合作研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多年來,一直從事植物遺傳改良、植物生理教學和研究工作。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9門,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教學效果良好,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和山東省優秀知識分子標兵。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常務副主任。
2、農業部“小麥高產生理與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3、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組委員。
4、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
5、 中國農學會高級會員。
6、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一、二屆小麥專業委員會委員。
7、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小麥首席專家,“超級小麥育種”重大項目主持人。
8、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三、四、五屆常委會委員。
9、美國AACC(谷物化學家協會)會員。
10、中國農學會高級會員。
11、《作物學報》編委。
12、河南省“糧油深加工與品質控制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3、“河南省谷物資源轉化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4、聊城市國家大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項目的首席技術專家。
主講課程:
作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作物品質生理生化;作物品質檢測技術等六門課程。
指導博士生10多名、碩士生40多名。
其中博士生張坤譜的博士論文《小麥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及數量性狀基因定位》獲2009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和201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研究方向:
1、產量、品質基因/QTL的定位和挖掘利用:利用多年構建的DH、Rill、Nill和iIl等遺傳群體,定位作物產量、品質性狀的基因,挖掘利用野生或近緣植物中的有益隱性基因。
2、分子標記和分子設計育種:利用“育種元件”進行的分子設計,結合分子標記和田間聚合雜交,選育超級小麥和優質小麥新品種。
3、谷物品質檢測分析:包括作物的營養品質、加工品質和功能性品質的分析,為品種選育提供研究平臺和技術支撐。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近十年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18項,先后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家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國家發改委優質小麥重大基地項目2項,農業部跨躍計劃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5項,山東省科技廳“超級小麥育種”等重大科研課題10項,參加國家高新技術發展計劃(863)項目2項,國家轉基因專項3項。
1、國家863項目:優質高產多抗專用小麥分子與細胞品種創制,2006AA100102 2006-2010 田紀春(第一位)。
2、國家863項目:高產、優質、抗病小麥分子聚合育種,2006AA10Z1E9 2006-2009 田紀春(第一位)。
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優質高產專用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培育,2006BAD01A02-15 2006-2010 田紀春(第一位)。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小麥骨干親本“矮孟牛”的遺傳構成及主要基因流向研究, 30671270 2007-2009 田紀春(第一位)。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小麥面粉與面團色澤及其主導影響因子QTL定位研究,30471082 2004 -2005 田紀春(第一位)。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小麥葉綠體中光反應與CO2和NO2– 還原關系的研究,39770445 1998-2000 田紀春(第一位)。
7、農業部跨越計劃:強筋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山農12號高效栽培與生產應用,《農財發[2006]27號》 2006-2008 田紀春(第一位)。
8、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示范,05-02-02B 2005-2007 田紀春(第一位)。
9、“九五”國家攻關項目:優質親本材料創新與品質測試方法研究,96-002-02-03-02 1996-1999 田紀春(第一位)。
10、國家科技部: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2004-2007 田紀春(第一位)。
11、農業部:黃淮海小麥抗干熱風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Nyhyzx07-002 2007-2010 田紀春(第一位)。
12、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魯科農字[2001]500號 2001-2003 田紀春(首席專家)。
13、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魯科農字[2004]113號,2004-2006 田紀春(首席專家)。
14、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高產優質多抗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魯科農字[2005]10號,2005-2007 田紀春(首席專家)。
15、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 魯科農字[2002] 號 2002-2004 田紀春(首席專家)。
16、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魯科農字[2003]108號 2003-2005 田紀春(首席專家)。
17、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高產優質多抗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 魯科農字[2006]6號 2006-2008 田紀春(首席專家)。
18、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高產優質多抗超級小麥新品種培育 魯農良種字號[2007]217號 2007-2009 田紀春(第一位)。
19、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課題:高產品種分子改良超高產性狀分子設計和育種元件創新。
科研成果:
"十五"以來,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超級小麥"育種課題,任該課題主持人和山東省小麥良種產業化項目首席專家。 主持選育國家審定新品種3個(山農20,2010年;山農19,2010年;山農優麥2號,2009年);省審定新品種4個(山農12號,山11,山農優麥3號,PH82-2-2)。 田紀春
培育的我國第1個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PH82-2-2,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其它科研課題,分別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和新品種保護專利等多項獎勵。主持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2號、山農優麥3號和山農11號分別于2000年、2001年和2003年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主持選育出審定小麥新品種5個。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和國家教育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農業部和山東省科技廳、教育廳科技進步或發明獎6項。
1、國家發明二等獎(第3位), 高蛋白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PH82-2-2。1993年。
2、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位),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的推廣與應用,1996年。
3、山東省科技發明三等獎 (第1位),高白度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2005年。
4、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二等獎(第1位),77.5萬畝優質面包小麥規模化種植,1997年。
5、山東省教育廳 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位), 科產貿結合實現優質小麥產業化,2004年。
6、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一等獎(第1位), 小麥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組裝推廣。2006年。
7、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第2位),科產貿結合實現優質小麥產業化項目,2005年。
8、山農優麥3號 國家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權,2003 CNA20020159.x 1/4
9、山農優麥2號 國家新品種保護權,2005 CNA002155E 1/4
10、山農12號 國家新品種保護權,2005 CNA002156E 1/4
11、山農優麥2號 2000 山東省農業廳 品種審定
12、山農優麥3號 2001 山東省農業廳 品種審定
13、山農11號 2003 山東省農業廳 品種審定
14、山農12號 2005 山東省農業廳 品種審定
15、PH82-2-2 1993 山東省農業廳 品種認定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基于單粒定距的種子包封裝置 | 田紀春;馮其倫 | 田紀春 | 中國專利 | 2015-08-31 | 2016-01-06 |
2 | 一種小麥粒重分子標記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 | 陳建省;田紀春;李青芳;劉凱;孫彩玲;王新霞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7-25 | 2014-11-26 |
3 | 一種含有QTL有利等位基因的小麥分子育種元件創制方法 | 田紀春;劉賓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8-06 | 2014-11-19 |
4 | 與小麥常規育種全過程結合的多位點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方法 | 田紀春;鄧志英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6-24 | 2014-10-22 |
5 | 小麥4B染色體粒重QGW4B-CAPS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陳建省;田紀春;李青芳;劉凱;陳廣鳳;谷植群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7-10 | 2014-10-08 |
6 | 一種小麥粒重分子標記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 | 田紀春;李青芳;陳建省;張瑩;鄧志英;陳廣鳳;孫彩鈴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7-25 | 2014-10-08 |
7 | 一種利用SNP開發與SNP緊密連鎖的SNP-SSR分子標記的方法 | 鄧志英;田紀春;陳芳;李文靜;陳建省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5-22 | 2014-08-06 |
8 | 與小麥5D染色體中SNP緊密連鎖的SNP-SSR分子標記檢測引物 | 鄧志英;田紀春;陳芳;李文靜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5-22 | 2014-08-06 |
9 | 小麥穗長主效QTL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檢測引物與應用 | 田紀春;鄧志英;崔勇;李繼發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4-10 | 2014-06-25 |
10 | 一種檢測小麥穗分枝抑制相關基因的專用引物及其應用 | 張衛東;田紀春;李達;趙蘭飛;宋玉剛 | 張衛東 | 中國專利 | 2012-05-29 | 2012-09-19 |
11 | 一種改良的農桿菌介導的小麥幼穗轉化方法及其應用 | 封德順;王洪剛;田紀春;馬信;尹娜;張盈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1-05-30 | 2011-11-02 |
12 | 小麥細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1序列及其克隆與應用 | 封德順;王洪剛;張憲省;田紀春 | 山東農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10-30 | 2008-08-06 |
主編或副主編包括國家華夏英才出版基金資助的《谷物品質測試理論與方法》《超級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優質小麥》、《冬小麥畝產1200斤關鍵技術》和《北方旱田禾本科主要作物節水種植》等科技專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其中30篇發表在《Plant Breeding》、《Genetica》、《Cereal Chemistry,》、《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等SCI刊物上,100多篇發表在《中國農業科學》、《遺傳學報》、《分子植物育種》等國內核心刊物上。
出版專著:
1、《小麥的遺傳解析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第1卷):遺傳圖和QTL分析,田紀春 等,科學出版社, 2016-2-1。
2、《小麥主要性狀的遺傳解析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田紀春,科學出版社,2015-6-1。
3、《超級小麥遺傳育種研究》, 田紀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谷物品質測試理論與方法》,田紀春,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5、《Quality Wheat》 Jichun Tian,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5.
6、《Testing Theory and Methods of Cereal Quality》Jichun Tian, J.S Chen , et 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5.
7、《冬小麥畝產1200斤關鍵技術》,田紀春 8、《北方旱田禾本科主要作物節水種植》,田紀春發表英文論文:
1.Zheng Feifei, Deng Zhiying, Shi Cuilan, Zhang Xinye, Tian Jichun*. QTL mapping for dough mixing characteristics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waxy×strong glute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 12(5): 101-108. (SCI)
2.Xiaoling Jiang, Zhiying Deng, Zhengang Ru, Peng Wu, Jichun Tia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amino acid contents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 Austra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2013, 7(6):820-829. (SCI)
3.Xinye Zhang , Jiansheng Chen ,Cuilan Shi ,Junnan Chen ,Feifei Zheng , Jichun Tian* , Function of TaGW2-6A and its effect on grain weight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uphytica ,2013,DOI 10.1007/s10681-012-0858(SCI)
4.Zhiying Deng, Shuna Hu, Feifei Zheng, Junnan Chen, Xinye Zhang, Jiansheng Chen, Cailing Sun, Yongxiang Zhang, Shouyi Wang, Jichun Tian*. Genetic dissenction reveals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and waxy alleles on dough-mixing properties in common wheat. Journal of Genetics, 2013, 92: 69-79. (SCI)
5.DENG Zhi-ying, ZHAO Liang, LIU Bin, ZHANG Kun-pu, CHEN Jian-sheng, QU Hou-lan, SUN Cai-ling, ZHANG Yong-xiang and TIAN Ji-chun*. Conditional QTL Mapping of Sedimentation Volume on Seven Quality Traits in Common Whea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 12(12): 2125-2133. (SCI)
6.Z.Y. DENG, S.N. HU, F. CHEN, J.N. CHEN, X.Y. ZHANG, J.S. CHEN, C.L. SUN, Y.X. ZHANG and J.C. TIAN*. Effects of Allelic Variations in Glutenin and Waxy Proteins on Dough Alveogram Properties and Chinese White Salt Noodle Qualities.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3, 41(4): 550-561. (SCI)
7.Zhiying Deng, Fang Chen, Shuna Hu, Qingdian Han, Fangyu Xing, Nana Feng, Cailing Sun, Jiansheng Chen, Yongxiang Zhang, Jichun Tian*. Contributions of allelic variations in HMW-GS and waxy proteins to dough alveogram properties of wheat. Res. on Crops, 2013, 14 (2) : 416-421. (SCI)
8.Haixia Yu, Zhiying Deng, Changfen Xiang, Jichun Tian* Analysis of Diversity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Mapping of Agronomic Traits on B-Genome of Wheat [J]. Journal of Genomics, 1:78-88, 2012 (SCI)
9.Yuan Q Q, Deng ZY, Peng T, Tian J C*. QTL-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for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in wheat using DH and immortalized F2 populations[J]. Euphytica, 188: 387-395, 2012(SCI)
10.J.S. Chen, J.C Tian﹡, S.Y.Wang, Z.Y. Deng, X.Y. Zhang, S.L.Feng, H.Q. Yuan. Effects of protein hydrolysis on pasting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Starch/Stärke, 64, 524-530 ,2012. (SCI)
11.J.S. Chen, J.C Tian﹡, S.Y.Wang, Z.Y. Deng, X.Y. Zhang, S.L.Feng, H.Q. Yuan. Effect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protein on the pasting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heat flour. Food science,77(5), 546-550,2012 . (SCI)
12.CHEN Jian-sheng, TIAN Ji-chun﹡,DENG Zhi-ying, ZHANG Ying-xiang, FENG Shou-li, YAN Zuo-chen, ZHANG Xin-ye, YUAN Hui-qing, Effect of Papain Hydrolysis of Protein on the Pasting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1(12): 101-108,2012. (SCI)
13.J.S. Chen, M.J. Fei, C.L Shi, J.C Tian﹡, C.L. Sun, H. Zhang, Z. Ma, H.X. Dong.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and addition level of wheat bran on quality of dry white Chinese noodles,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53,217-224,2011. (SCI)
14.Q.Li,J.C.Tian﹡,Differenc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and ltrastructure between Two Wheat Near_Isogenic Lines Affected by Powdery Mildew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1, 58(4): 686–695.(SCI)
15.Peng Wu, Bin Liu, Jiansheng Chen , Cailing Sun, and Jichun Tia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alysis for Textural Property Traits of Chinese Northern-Style Steamed Bread. Euphytica. 2011, 179:265–276(SCI).
16. ZHAO LIANG,TIAN Jichun. A comparison of grain protein content QTLs and flour protein content QTLs across environments in cultivated wheat. Euphytica.2010,174:325-335
17. Sang Yun,Tian Ji-chun. Mapping QTLs for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Based on the Doubled Haploid Progeny of two Elite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Plant Breeding Manuscript ID PLBR-08-OA-58
18. Weidong Zhang,Jichun Tian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cooked dry chinese noodles based on wheat-sweet potato composite fl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10,13:294-307
19. Yan Liang,Zhao shijie,Tian Jichun. Identification of chromosome regions conferr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hotosynthesis in wheat (Triticum astivum L.) Euphytica.2010, 171:145–156 DOI 10.1007/s10681-009-0024-3
20. Kunpu Zhang, Liang Zhao, Guangfeng Chen, Bin Liu, Jichun Tian. Det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heading date based on the doubled haploid progeny of two elite Chinese cultivated wheats. Genetica, 2009, 135: 257–265.
21. Kun-Pu Zhang,Guang-Feng Chen, Liang Zhao, Bin Liu, Xian-Bin Xu, Ji-Chun Tian.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flour color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uphytica,2009,165:471–484.
22. Zhao liang,Tian jichun .Det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aste viscosit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doubled haploid progeny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Chinese wheat varie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09,89(5):837-844.
23. K Zhang, J .Tian Genetic Analysis of Grain Yield and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Common Wheat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9,37(4), 499–511.
24. Zhangweidong, Tian jichun.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varieties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 . 2009,78:147-154.
25. KUNPU ZHANG, JICHUN TIAN Genetic dissec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common wheat journal of Genetics, 2009,8:183-189.
26. WU Peng. Tian Ji-chun. Determination of phytic acid in cere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44)9, 1671-1676.
27. Zhiying Deng,Jichun Tian Accumulation of lipoprotenins in chinese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nd their impact on mixing characteristics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9,3(3):274-178.
28. Zhao Liang, Tian Jichun. Detection of QTLs with additive effects,epistatic effects,and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for zeleny sedimentation value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in cultivated whea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8(9):1039-1045.
29. Mapping QTLs with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for plant height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in cultivated wheat .Kunpu Zhang,J.C.Tian*.J.Genet.Genomics 2008,(35)2:119-127.
30. Kunpu Zhang,Jichun Tian Liang Zhao,A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Elite Chinese Common Wheat (Triticum) Joum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8,50(8):941-950.
31. High Temperature Induced Changes in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of Chinese Winter Wheat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Texture of Chinese Noodles.Z. Deng,J. Tian,. J.Agronomy&Crop Science 2008,194:262-269.
17. Variation in Amino Acid and Protein Contents of Wheat during Milling and Northern Steamed Bread Making .Xiaoling Jiang, J.C.Tian*. . Cereal Chemistry, 2008,85:502-506.
18. FU lei TIAN Ji-chun,RVA and Farinograph Properties Study on Blends of Starch and Wheat Flour,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7(7):812-822.
19. JiangXiao-ling TIAN Ji-chun,Protein Content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 Grains of Wheat-Related Specie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7)03:272-279.
20. LI Yong-qiang,TIAN Ji-chun Influence of Wheat Protein Contents and Fractions on Rough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s Determined by Uaing a Reconstitution Method,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7(04):395-404.
21. A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wo Elite Chinese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Varieties. Kunpu Zhang,J.C.Tian*.,Joum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8,50(8);1-10.
22.Det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heading data based on the doubled haploid progeny of two elite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Kunpu Zhang,J.C.Tian*. Genetica DOI 10.1007/S10709-008-9274-6.
23.The Color Advantage of Chinese Wheat with High Whiteness and Analysis of Affecting Factors for Color Formation .ZHANG Xiao, TIAN Ji-ch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41(2):347-353.
24.QTL Mapping for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Lodging Resistance and Internode Length below Spike in Wheat. ZHANG Kun-Pu, TIAN Ji-Chun.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8): 1350-1357.
25. Review of Genome B in T. aestivum L. Yu Haixia ,Tian Jichun.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8,(7)4:724-732.
26.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flour color us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Kun-Pu Zhang,Ji-Chun Tian. Euphytica. DOI 10.1007/s10681-008-9756-8.
27. Effects of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on HMW-GS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eamed Bun and Bread-Baking Quality. Z. Deng,J. Tian.Agricultural Journal 2007,(6):702-708.
28.The Varia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Wheat Dough Stability Time. TIAN Ji-chun HU Rui-bo,DENG Zhi-ying,WANG Yan-x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6)2:143~149.
29.Genetic Diversity and SSR Fingerprints of ‘Ai meng niu’ and Its Pedigrees .Wang Shan-Shan ,Tian Ji-Chun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2007,04:485~490.
29.Development of Wheat Mutants Carrying Different Null Wx Alleles and Their Starch Properties. Hongmei Zhai, Jichun Tian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7(7):1059~1066.
30.A Study of Effect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on Quality Traits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5 (RIL-6) Population. ZHANG Hua-wen1,2, TIAN Ji-chun .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40)3:464~471.
31.Effect of Protein and Starch Contents on Wheat Dough Rheological Properties. LI Yong-Qiang; TIAN Ji-Chun . Acta Agronomica Sinica~941 2007(6):937.
32.Analyses of Fe,Zn,Cu,and Mn Contents in Grains and Grouping Based on the Contents for Main Kindred Germplasm of Comm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 HAO Zhi; TIAN Ji-Chun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7(11):1834-1839.
33.Yield Components of Super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the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on Grain Yield.TIAN Ji-Chun; DENG Zhi-Ying,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6(11)1699-1705.
34.The accumul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inin subunits (HMW-GS) and their relation to dough rheological quality in Chinese winter wheat.Zhiying Deng, J.C.Tian .,Ruibo Hu.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6,57:41-46.
35. Deng Zhi-ying, Tian Ji-chun,Influence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 Subsitution on Rheological Behaviour and Bread Baking Quality of Near-Isogenic Lines Developed from Chinese Wheats.,Plant Breeding, 2005,124:428-431.
發表期刊論文:
1 利用高密度SNP遺傳圖譜定位小麥穗部性狀基因 優先出版 劉凱; 鄧志英; 李青芳; 張瑩; 孫彩鈴; 田紀春; 陳建省 作物學報 /
2 鹽脅迫下小麥幼苗相關性狀QTL加性及其上位性效應分析 優先出版 吳儒剛; 陳廣鳳; 李冬梅; 田紀春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5
3 基于SNP標記小麥自然群體遺傳多樣性及復合圖譜的構建 陳廣鳳;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15/07
4 小麥株高相關性狀與SNP標記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優先出版 陳廣鳳; 陳建省;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5/10
5 不同施氮期對小麥千粒重影響的QTL分析 優先出版 崔勇; 劉小芳; 張新業; 朱占玲; 田賓; 田紀春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3
6 小麥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分析 優先出版 趙勇; 王杰; 楊學芳; 李曉云; 張樹華; 田紀春; 楊學舉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7 利用基因芯片技術進行小麥遺傳圖譜構建及粒重QTL分析 優先出版 陳建省; 陳廣鳳; 李青芳; 張晗; 師翠蘭; 孫彩鈴; 鄧志英; 劉凱; 谷植群;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4/24
8 利用基因芯片技術進行小麥遺傳圖譜構建及粒重QTL分析 陳建省; 陳廣鳳; 李青芳; 張晗; 師翠蘭; 孫彩鈴; 鄧志英; 劉凱; 谷植群;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4/24
9 小麥面粉色澤(白度)與DArT標記的關聯分析 優先出版 于海霞; 肖靜;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4/12
10 基于主成分和聚類分析的山東省區試小麥品種(系)品質的綜合評價 孫彩玲; 曲輝英; 呂建華; 田紀春; 張永祥; 王守義; 宋雪皎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4
11 國審小麥新品種山農20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技術措施 王延訓; 晁林海; 田紀春 農業科技通訊 2014/06
12 小麥新品種“山農20”抗病基因的分子檢測 優先出版 李繼發; 鄧志英; 孫福來; 關西貞; 王延訓;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4/04
13 植物抗病基因密碼子使用特性分析 韓淑曉; 孫福來; 劉全蘭; 田紀春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4
14 普通小麥籽粒比重的QTL分析 劉保華; 馬永安; 趙勇; 田紀春; 海燕; 楊學舉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2013/05
15 小麥DH群體氨基酸含量的遺傳變異及相關性分析 優先出版 姜小苓; 茹振鋼;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13/05
16 小麥品種(系)抗葉銹病基因Lr10位點基因型的多樣性 優先出版 韓淑曉; 劉全蘭; 董潔; 陳建省;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3/11
17 小麥新品種山農20高產配套栽培技術規程 王振林; 田紀春 農業科技通訊 2013/07
18 麥麩添加量和粒度對中國干面條質構特性的影響(英文) 陳建省; 郭啟芳; 崔金龍; 張永祥; 李興翠; 嚴作臣; 田紀春; 徐慧; 劉凱 食品科學 2013/07
19 利用近等基因系研究穗分枝小麥的生長錐發育及其物候特征 趙蘭飛; 張衛東; 田紀春; 高慶榮; 王正都 山東農業科學 2013/03
20 不同筋力面筋蛋白對小麥淀粉糊化特性的影響 陳建省; 田紀春; 吳澎; 鄧志英; 郭啟芳; 劉金棟 食品科學 2013/03
21 小麥籽粒灌漿速率及粒重QTL初步研究 王文文; 蘭進好; 田紀春 中國農學通報 2012/36
22 中國小麥微核心種質籽粒賴氨酸含量分析 姜小苓; 關西貞; 茹振鋼;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2/11
23 不同發育時期小麥粒重性狀QTL的動態分析 優先出版 王暉; 蘭進好; 田紀春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2/06
24 抗性淀粉對小麥粉凝膠質構特性的影響 付蕾;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2/09
25 利用DH群體研究Cd(2+)對小麥苗期生長的影響 董肖昌; 趙海燕; 田紀春; 馮永軍; 石浩朋; 鄧曉梅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3
26 小麥淀粉糊化特性與DArT標記的關聯分析 優先出版 于海霞;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2/11
27 利用DH和IF_2兩個群體進行小麥粒重、粒型和硬度的QTL分析 李文福; 劉賓; 彭濤; 袁倩倩; 韓淑曉;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2/17
28 新引進CIMMYT小麥核心種質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分析篩選研究初報 李冬梅; 肖蓓蕾; 田紀春 德州學院學報 2012/04
29 山農01-35×藁城9411重組自交系遺傳圖譜構建及粒重QTL分析 師翠蘭; 鄭菲菲; 陳建省; 韓淑曉; 王永瑞;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2/08
30 冬小麥低溫處理葉片細胞膜透性的QTL定位 優先出版 巨偉; 楊彩鳳; 張樹華; 田紀春; 海燕; 楊學舉 作物學報 2012/07
31 不同播期條件下小麥基部節間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崔勇; 謝全剛; 劉賓; 張晗;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12/04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實驗室比對中檢測能力的綜合評價 孫彩玲; 張永祥; 田紀春 實驗室科學 2012/02
33 不同鹽濃度脅迫下小麥苗期苗高和主根長的QTL分析 楊彩鳳; 巨偉; 張樹華; 田紀春; 海燕; 楊學舉 華北農學報 2012/02
34 小麥產量性狀與粒重性狀的遺傳分析 王暉; 陳佳慧; 王文文; 蘭進好; 田紀春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12/04
35 山東鵝觀草SSR-PCR反應體系的優化和驗證 彭程; 劉全蘭; 王洪光; 嚴學兵; 田紀春; 劉彬彬 生物學雜志 2012/02
36 小麥蛋白質亞基對RIL群體小麥粉色澤的影響 鄧志英; 陳俊男; 呂士敏; 鄭菲菲; 孫彩鈴; 張永祥; 高慶榮;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2/03
37 小麥成熟胚組織培養體系優化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俊男; 鄧志英;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12/02
38 兩種實驗磨對小麥粉品質影響的研究 孫彩玲; 張永祥; 田紀春 實驗室科學 2012/01
39 白粉菌侵染Pm21近等基因系的早期蛋白組差異研究 李達; 李強; 關西貞; 張衛東;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12/01
40 鉻脅迫下小麥DH群體幼苗發育性狀研究 趙海燕; 馮永軍; 田紀春; 董肖昌; 石浩朋; 鄧曉梅 湖南農業科學 2012/03
41 小麥骨干親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后代遺傳解析 于海霞; 肖靜;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2/02
42 小麥籽粒構型與粒重性狀的遺傳分析 王暉; 陳佳慧; 王文文; 蘭進好;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11/11
43 小麥籽粒淀粉積累動態的條件和非條件QTL定位 田賓; 劉賓; 朱占玲; 謝全剛;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1/22
44 小麥籽粒形態及千粒重性狀的QTL初步定位 陳佳慧; 蘭進好; 王暉; 王文文;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11/06
45 儀器分析在實驗室面包評價中的應用 孫彩玲; 田紀春; 張永祥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1/10
46 “山農20”小麥 田紀春 農村百事通 2011/19
47 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動態QTL定位 朱占玲; 劉賓; 田賓; 謝全剛; 李文福;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1/15
48 麥麩添加量和粒度對面團揉混特性的影響 陳建省; 崔金龍; 鄧志英; 田紀春; 張永祥; 武國松; 李巖 中國農業科學 2011/14
49 小麥RIL群體SSR分子標記偏分離的遺傳分析 陳佳慧; 蘭進好; 王暉; 王文文;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11/03
50 小麥粉中添加植酸對饅頭品質的影響 吳澎; 陳建省; 段純明;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1/04
51 不同類型小麥品種不同光合器官與籽粒產量的關系 王超; 田紀春; 錢兆國; 叢新軍; 孫憲印; 王瑞霞 山東農業科學 2011/03
52 依托部級質檢中心平臺建設促進教學科研發展 郭啟芳; 王守義; 張永祥; 田紀春; 張春慶; 孫彩玲; 郭風法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1/03
53 抗性淀粉對面條加工品質的影響 付蕾; 田紀春; 盛鋒; 李長城 中國糧油學報 2011/01
54 不同水分脅迫下小麥胚芽鞘和胚根長度的QTL分析 優先出版 袁倩倩; 李卓坤; 田紀春; 韓淑曉 作物學報 2011/02
55 抗性淀粉與小麥粉配粉對面包加工品質的影響 付蕾; 田紀春; 高吉剛; 孫華 中國糧油學報 2010/12
56 小麥面團吹泡特性的QTL定位 田賓; 朱占玲; 劉賓; 謝全剛;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0/24
57 小麥成熟胚組織培養體系優化及優良轉化受體基因型的篩選 陳俊男; 高潤紅; 鄧志英;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10/11
58 麥麩添加量和粒度對小麥淀粉糊化特性的影響 陳建省; 田紀春; 謝全剛; 馬凱; 李國強; 員艷苓 中國糧油學報 2010/11
59 小麥株高發育動態QTL定位 劉賓; 趙亮; 張坤普; 朱占玲; 田賓;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0/22
60 137個微核心種質資源植酸含量的聚類分析 吳澎; 陳建省;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0/10
61 藍、紫粒小麥籽粒花色苷組成分析 趙善倉; 劉賓; 趙領軍; 郭棟梁; 毛江勝; 郭長英; 任鳳山; 王憲澤;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10/19
62 抗性淀粉對小麥粉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影響 付蕾;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0/08
63 小麥子粒構型性狀與粒重的相關性分析 陳佳慧; 蘭進好; 王暉; 王道峰; 林琪; 田紀春 中國種業 2010/08
64 抗性淀粉對北方饅頭加工品質的影響 付蕾; 田紀春; 孫振 中國糧油學報 2010/07
65 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種(系)HMW-GS、蛋白質含量及沉淀值的演化分析 肖靜; 劉金良;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10/04
66 小麥整穗發芽的QTL定位分析 朱占玲; 田賓; 劉賓; 謝全剛;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10/06
67 小麥DH群體饅頭主要品質性狀之間的相關分析 吳澎; 陳建省; 白云俊;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10/06
68 小麥胚芽鞘長、幼苗根長的QTL定位 李卓坤; 袁倩倩; 師翠蘭; 陳俊男; 韓淑曉;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10/03
69 基于QTL定位分析小麥株高的雜種優勢 李卓坤; 謝全剛; 朱占玲; 劉金良; 韓淑曉; 田賓; 袁倩倩;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0/05
70 不同淀粉組分含量小麥品種灌漿過程中淀粉去分支酶的活性及類型 劉霞; 譚勝兵; 田紀春; 王憲澤 中國農業科學 2010/04
71 不同基因型和環境影響小麥主要品質的研究 孫彩玲; 田紀春; 彭波 中國糧油學報 2010/03
72 利用“永久F_2”群體進行小麥幼苗根系性狀QTL分析 李卓坤; 彭濤; 張衛東; 謝全剛;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10/03
73 小麥近等基因系與白粉病菌互作的生理指標研究 關西貞; 張衛東;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10/01
74 添加面筋蛋白對小麥淀粉糊化特性的影響 陳建省; 鄧志英; 吳澎; 田紀春; 謝全剛 中國農業科學 2010/02
75 小麥苗期光合作用及其相關性狀的QTL分析 梁燕; 張坤普; 趙亮; 梁雪; 張雯婷; 孫曉琳; 孟慶偉; 田紀春; 趙世杰 作物學報 2010/02
76 小麥DH群體穗下節間直徑、莖壁厚及莖壁面積的QTL定位 桑云; 趙亮; 張坤普; 田紀春; 葉寶興 作物學報 2010/01
77 超高產小麥生育后期旗葉生理特性的研究 隋娜; 李萌; 韓偉; 趙世杰;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9/06
78 超高產小麥品種(系)生育后期抗氧化酶活性的變化 李萌; 隋娜; 賈曦; 趙世杰; 孟慶偉;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09/S1
79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21抗病差異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李強; 張衛東;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09/08
80 小麥RIL群體中小麥粉及面片色澤與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分析 張曉; 田紀春; 朱冬梅 中國糧油學報 2009/06
81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小麥籽粒中麥黃酮 趙善倉; 趙領軍; 谷小紅; 王憲澤; 田紀春 分析化學 2009/06
82 基因型和環境對小麥籽粒粗淀粉含量的影響 何鳳麗; 田紀春; 陳建省; 張衛東; 張永祥; 王延訓; 趙金華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2
83 利用永久F_2群體定位小麥株高的QTL 王巖; 李卓坤;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9/06
84 矮孟牛及其后代育成品種的多態性分析與指紋鑒定 肖靜; 王珊珊; 李秀全; 劉金良;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09/03
85 抗性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付蕾; 田紀春; 汪浩 中國糧油學報 2009/05
86 1BL/1RS易位系小麥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亞基組成、含量與主要品質性狀關系的研究 陳加江; 逄孝云; 趙法茂; 王憲澤;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9/05
87 大豆重組自交系群體(ZKS-HX)遺傳圖譜的構建和形態標記的定位 呂祝章; 丁立孝; 田紀春; 常汝鎮; 邱麗娟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9/04
88 谷物中植酸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 吳澎; 田紀春; 王鳳成 中國糧油學報 2009/03
89 生育后期冠層結構對超高產小麥品種(系)光能利用及產量的影響 李萌; 隋娜; 王鵬; 趙世杰; 孟慶偉;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9/02
90 小麥面粉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 李冬梅; 田紀春 湖北農業科學 2009/03
91 關聯分析及其在植物中的應用 于海霞; 肖靜; 田紀春; 王瑋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09/01
92 小麥細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1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表達 馬信; 林愛玲; 封德順; 王洪剛; 田紀春 生物技術 2009/01
93 小麥籽粒產量及穗部相關性狀的QTL定位 張坤普; 徐憲斌;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9/02
94 弱光下生長的高產小麥品系PH01-35旗葉光合機構對不同光強的響應 郭峰; 曲妍妍; 信長朋; 梁燕; 梁雪;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作物學報 2009/01
95 遮陰后不同小麥品種(系)旗葉光系統Ⅱ(PSⅡ)對強光的響應 郭峰;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8
96 人工合成小麥中HMW-GS 6+8和1.5+10的品質效應 湯永祿; 楊武云; 田紀春; 李俊; 陳放 中國農業科學 2008/11
97 小麥灌漿期籽粒粒重差異的代謝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 劉曉松; 張衛東; 田紀春 棗莊學院學報 2008/05
98 39個烤煙種質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 杜傳印; 王玉軍; 李斯深; 李常保; 劉洪祥;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08/09
99 小麥遭遇倒春寒的防御與補救措施 王延訓; 孔慶濤; 劉金良; 田紀春 中國種業 2008/09
100 普通小麥B基因組的研究進展 于海霞;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08/04
101 小麥白粉病成株抗性和抗倒伏性及穗下節長度的QTL定位 張坤普; 趙亮; 海燕; 陳廣鳳;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8/08
102 生物質能源發展的趨勢及策略 陳建省; 張春慶; 田紀春; 費美娟; 鄧志英; 郭啟芳; 李興鋒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4
103 利用RILs群體分析小麥粉品質性狀與面條品質的關系 孫彩玲;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4
104 小麥胚乳貯藏蛋白亞基變異的研究進展 封德順; 王洪剛;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08/S1
105 小麥(T.aestivum L.)D基因組的研究進展 肖靜;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08/03
106 不同粒色小麥籽粒中鐵鋅銅錳含量及其與種皮色素的相關分析 郝志; 田紀春; 孫玉; 姜小苓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3
107 基因型與環境對小麥粗脂肪含量的影響及其穩定性分析 馬甲良; 李春;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2
108 抗性淀粉制備、生理功能和應用研究進展 付蕾;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2
109 基因型和環境對HMW-GS表達量的影響及其與饅頭和面包質構參數的相關分析 鄧志英; 田紀春; 張永祥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2
110 普通小麥面條品質性狀的標記—LMW-GS和醇溶蛋白組成 逄孝云; 王憲澤; 許瑞瑞;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2
111 糯小麥與普通小麥面粉混配對面團及面條質構特性的影響 孫彩玲; 田紀春; 鄧志英; 翟紅梅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
112 不同小麥多酚氧化酶活性檢測方法的比較 張曉; 田紀春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
113 光周期對冬小麥穗分化的影響(Ⅱ) 錢兆國; 吳科; 田紀春; 叢新軍; 孫憲印; 王超 安徽農業科學 2008/06
114 若干高白度小麥的色澤優勢及形成因素分析 張曉; 田紀春 中國農業科學 2008/02
115 光周期對冬小麥穗分化的影響 錢兆國; 吳科; 田紀春; 叢新軍; 孫憲印; 王超 安徽農業科學 2008/05
116 不同Waxy蛋白亞基缺失小麥材料的籽粒性狀和面團流變學特性的比較 翟紅梅; 田紀春; 孫彩玲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1
117 SDS對小麥多酚氧化酶提取效率及激活效應影響的研究 張曉; 田紀春; 胡瑞波 中國糧油學報 2008/01
118 相同HMW-GS組合小麥品種的主要品質指標分析 韓玉林; 鄧志英; 鄭天存; 陳廣鳳;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8/01
119 質構儀分析法在面條品質評價中的應用 孫彩玲; 田紀春; 張永祥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7/12
120 施氮對強筋小麥品種山農12號HMW-GS表達量和加工品質的影響 鄧志英; 田紀春; 張永祥; 王延訓 麥類作物學報 2007/06
121 小麥主要親緣種籽粒的Fe、Zn、Cu、Mn含量及其聚類分析 郝志; 田紀春; 姜小苓 作物學報 2007/11
122 相同HMW-GS組合小麥品種主要品質指標分析 韓玉林; 田紀春; 鄭天存; 陳廣鳳 山東農業科學 2007/05
123 小麥DH群體面粉色澤(白度)的遺傳變異及其與主要品質性狀的相關分析 陳廣鳳; 宋廣芝; 張坤普; 張曉; 韓玉林;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7/05
124 煙草AFLP銀染分析體系的建立 杜傳印; 王玉軍; 李斯深; 李常保; 劉洪祥;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7/05
125 不同劑量的面條改良劑對面條品質的影響 郭曉然; 孫彩玲; 張曉; 田紀春 糧油食品科技 2007/05
126 不同類型高產小麥植株、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與其干物質積累的關系 蘇振剛; 楊衛兵; 田紀春; 宋廣芝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9
127 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泰安)建設發展的思考 孫彩玲; 田紀春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07/04
128 利用SSR標記分析小麥骨干親本“矮孟牛”及衍生品種(系)的遺傳多樣性 王珊珊; 李秀全;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07/04
129 小麥RCA的cDNA片斷克隆和反義表達載體的構建 封德順; 王洪剛; 田紀春; 李興鋒; 高居榮 生物技術 2007/04
130 不同型號面包改良劑對面包品質影響的研究 于海霞; 孫彩玲; 田紀春 糧食加工 2007/04
131 小麥面粉主要特性與面團穩定時間的相關和通徑分析 李春; 田紀春 陜西農業科學 2007/04
132 小麥Wx基因突變體的建立及其淀粉特性的研究 翟紅梅;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7/07
133 糯小麥及其Waxy基因的研究進展 李春; 宋廣芝; 田紀春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7
134 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麥葉片蛋白質變化的研究 封德順; 徐勤迎; 王洪剛;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07/03
135 6種電子儀器在小麥粉面團評價中的應用 孫彩玲; 田紀春; 張永祥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07/03
136 蛋白質和淀粉含量對小麥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影響 李永強; 翟紅梅;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7/06
137 山東省不同年代小麥推廣品種遺傳多樣性的AFLP分析 趙亮; 田紀春 分子植物育種 2007/03
138 TPA質構分析模式在食品研究中的應用 孫彩玲; 田紀春; 張永祥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07/02
139 國內小麥核心種質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分析研究初報 李冬梅; 田紀春; 齊世軍; 劉斌 德州學院學報 2007/02
140 禁用面粉增白劑后保證中國傳統面食品色澤品質的對策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7/02
141 利用RIL-6群體研究HMW-GS對小麥品質指標的影響 張華文; 田紀春; 管延安; 楊延兵; 任衛國 中國農業科學 2007/03
142 新引進國內外小麥核心種質籽粒蛋白質含量的比較分析 李冬梅; 田紀春; 肖蓓蕾; 劉斌 河南農業科學 2007/02
143 中國春小麥GBSS與淀粉顆粒結合特性的研究 郭華; 王憲澤; 李海雷; 高艾英;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7/02
144 中國黃堿面條色澤影響因素的研究 胡瑞波;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6/06
145 小麥籽粒和面粉蛋白質含量的比較研究 李冬梅; 田紀春 陜西農業科學 2006/06
146 不同類型超級小麥產量構成因素及籽粒產量的通徑分析 田紀春; 鄧志英; 胡瑞波; 王延訓 作物學報 2006/11
147 短期高溫脅迫對高產小麥品系灌漿后期旗葉光系統Ⅱ功能的影響 陳鋒;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應用生態學報 2006/10
148 超級小麥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鑒定與評價 劉彩梅; 段慧云; 畢建杰; 張靜; 李太祥; 于恩河; 田紀春 種子科技 2006/05
149 部分煙草種質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 杜傳印; 劉洪祥;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6/10
150 作物分子設計育種與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 田紀春; 鄧志英; 牟林輝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5
151 中國白鹽面條色澤影響因素的研究 胡瑞波; 田紀春; 鄧志英; 張永祥 作物學報 2006/09
152 粉葛淀粉的理化特性 宋志剛; 王建華; 王漢忠; 趙愛紅; 劉春曉; 田紀春 應用化學 2006/09
153 基因型和環境對小麥主要品質性狀參數的影響 鄧志英; 田紀春; 胡瑞波; 周曉芳; 張永祥 生態學報 2006/08
154 小麥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研究進展 任衛國; 張華文; 田紀春; 管延安; 楊延兵 中國農學通報 2006/08
155 適度高溫對不同筋力冬小麥蛋白組分、面粉品質和面條加工品質的影響 鄧志英; 田紀春; 胡瑞波; 趙亮; 盛峰; 王延訓; 張永祥; 孫國興; 孫彩玲 中國糧油學報 2006/04
156 糯性小麥育種的早期選擇 孫彩玲; 田紀春; 翟紅梅; 楊克強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3
157 利用矮敗小麥材料選育超級小麥品種 鄧志英; 田紀春; 王延訓; 王姍姍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3
158 小麥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比較 李冬梅; 田紀春; 翟紅梅; 張永祥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3
159 國際小麥育種挑戰會議的主要內容和參加體會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3
160 小麥主要品質性狀與面粉色澤的關系 胡瑞波;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6/03
161 創新的意識 有力的措施——山東省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十五”工作總結(一) 鄭宏偉; 劉洪軍; 梁愷龍;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2
162 豐碩的成果 攀登的階梯——山東省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十五”工作總結(二) 田紀春; 黃承彥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2
163 強筋抗病高產穩產型小麥新品種——山農12 田紀春; 王延訓; 胡瑞波; 鄧志英; 張永祥; 孫彩玲 麥類作物學報 2006/02
164 超強筋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12號的選育 田紀春; 王延訓; 胡瑞波; 鄧志英; 張永祥; 孫彩玲 中國種業 2006/02
165 小麥新品種山農12的特點與高產栽培技術 田紀春; 王延訓; 胡瑞波; 鄧志英; 張永祥; 孫彩玲 山東農業科學 2006/01
166 脫脂和重組對面粉理化特性和烘焙品質的影響 遲曉元; 田紀春; 胡瑞波 作物學報 2005/12
167 拉伸儀和質構儀測定面團拉伸特性的比較分析 張華文; 田紀春; 鄧志英; 劉艷玲; 李永強 作物學報 2005/11
168 小麥粉面團穩定時間的變化及其穩定性分析 田紀春; 胡瑞波; 陳建省; 張永祥; 王延訓 中國農業科學 2005/11
169 超級小麥的育種策略與實踐 田紀春; 王延訓 作物雜志 2005/04
170 不同類型超級小麥不同光合器官與籽粒產量的關系 田紀春; 王延訓; 唐紹磊 山東農業科學 2005/04
171 超高產小麥品種(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隋娜; 李萌;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作物學報 2005/06
172 推進山東省超級小麥育種工作的對策 鄭宏偉; 劉洪軍;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5/03
173 超級麥育種的重要途徑——雜交小麥的優勢利用 高慶榮; 王大為;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5/03
174 粉質質量指數在冬小麥面團品質及烘烤品質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鄧志英; 田紀春; 張華文; 張永祥; 劉艷玲 西北植物學報 2005/04
175 基因型和環境對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影響研究 鄧志英; 田紀春; 孫彩玲; 張永祥; 胡瑞波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3
176 冬小麥高、低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形成時間和積累強度及其與沉降值的關系 鄧志英; 田紀春; 張永祥; 王延訓; 孫國興; 盛峰 作物學報 2005/03
177 脫脂和重組對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影響 遲曉元; 田紀春; 胡瑞波; 宋新芳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2
178 高白度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及其栽培技術 田紀春; 王延訓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2
179 小麥面團粘度與面粉主要品質指標相關性研究 張華文; 田紀春; 劉艷玲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2
180 不同類型超級小麥品種小花分化及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田紀春; 王延訓; 趙亮; 杜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05/01
181 小麥面筋強度研究進展 劉艷玲; 田紀春; 陳洪美 山東農業科學 2005/01
182 小麥脂類研究進展 遲曉元;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1
183 早熟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11號及其多元栽培優化方案 王延訓;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5/01
184 面團流變學特性分析方法比較及與烘烤品質的通徑分析 劉艷玲; 田紀春; 韓祥銘; 鄧志英 中國農業科學 2005/01
185 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質及其流變學特性的研究 鄧志英; 田紀春; 陳建省 中國糧油學報 2004/06
186 鮮切面條色澤影響因素的研究 胡瑞波;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4/06
187 小麥品種間籽粒品質性狀表現及其相關性分析 張華文; 田紀春; 劉艷玲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6
188 K~+對水分脅迫下超級小麥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 隋娜; 李萌;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6
189 超級小麥的概念、育種目標和任務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5
190 基因型和環境效應對小麥籽粒物理特性的影響 袁翠平; 田紀春; 劉艷玲 中國糧油學報 2004/04
191 高白度優質小麥山農優麥3號的選育及其綜合表現和應用分析 王延訓; 田紀春; 胡瑞波; 陳建省; 張永祥 中國農學通報 2004/04
192 小麥類胡蘿卜素含量的穩定性及其與黃堿面條色澤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胡瑞波; 田紀春; 呂建華 作物學報 2004/06
193 不同粒葉比小麥品種非葉片光合器官光合特性的研究 李朝霞; 趙世杰; 孟慶偉; 鄒琦; 田紀春 作物學報 2004/05
194 不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組合的小麥籽粒蛋白組分及其谷蛋白大聚合體的積累規律 鄧志英; 田紀春; 劉現鵬 作物學報 2004/05
195 小麥籽粒硬度與胚乳顯微結構關系研究 袁翠平; 田紀春 中國糧油學報 2004/02
196 小麥品種籽粒硬度測定方法比較研究 袁翠平; 田紀春; 王永軍 麥類作物學報 2004/02
197 小麥主要品質性狀影響面包烘烤的回歸分析 劉艷玲;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2
198 小麥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基因型、環境及其互作效應的分析 胡瑞波; 田紀春; 呂建華 中國糧油學報 2004/01
199 山東省小麥品種品質演變的研究 陳建省; 田紀春; 張永祥; 鄧志英; 劉中琰; 李中存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1
200 Waxy蛋白缺失小麥及正反交組合淀粉特性的研究 時巖玲;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4/01
201 小麥多酚氧化酶研究進展 胡瑞波;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4/01
202 山東省小麥籽粒品質性狀的演變及相關分析 劉蓮; 胡延吉; 田紀春; 張永祥 種子 2003/06
203 顆粒結合型淀粉合成酶研究進展 時巖玲;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3/03
204 小麥貯藏蛋白與小麥品質性狀的關系及研究進展 鄧志英; 田紀春 生命科學 2003/04
205 小麥不同Wx蛋白缺失材料及其F_1代糊化特性分析 時巖玲;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3/02
206 環境因子對白粉病孢子在小麥幼苗上萌發的影響 李中存; 彭清才;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2002/S1
207 節水、高產、優質面條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2號及其推廣應用前景 田紀春; 王延訓 麥類作物學報 2002/04
208 品種介紹 藺青; 田紀春 種子世界 2002/09
209 山東省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在不同種植區品質性狀的表現 張永祥; 劉敏;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3
210 不同筋力小麥品種的攪拌值及其它淀粉糊化特性指標_注 邵春水; 田紀春; 張永祥 中國糧油學報 2002/03
211 不同形態氮素對高蛋白小麥幼苗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 董彩霞; 田紀春; 趙世杰 西北植物學報 2002/02
212 小麥白粉病菌純化方法的研究 李中存; 田紀春; 彭清才; 張永祥; 陳建省; 王延訓 中國農學通報 2002/02
213 山東省不同年代主要栽培小麥品種(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分布 劉現鵬; 田紀春; 張永祥 中國糧油學報 2002/02
214 噴灑亞硫酸氫鈉對小麥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王憲澤; 張樹芹; 田紀春; 趙世杰 中國農業科學 2002/03
215 超級小麥及其育種方法 田紀春 麥類作物學報 2002/01
216 不同濃度的硝酸鹽對高蛋白小麥幼苗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的影響 董彩霞; 趙世杰; 田紀春; 孟慶偉; 鄒琦 作物學報 2002/01
217 高白度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 田紀春; 王延訓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6
218 籽粒蛋白質含量不同的小麥品種間光合速率的比較 董彩霞; 田紀春; 趙世杰 植物生理學報 2001/05
219 超級小麥育種的可行性分析及其育種新方法構想 王家利; 崔建海; 鄭宏偉; 田紀春; 丁兆堂; 張丙乾 科技導報 2001/10
220 節水高產優質小麥山農優麥2號的選育 田紀春; 王延訓 作物雜志 2001/04
221 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光合氮、碳代謝的耦聯及調節 田紀春; 王學臣; 劉廣田 生命科學 2001/04
222 氮素追肥后移對小麥籽粒產量和旗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田紀春; 陳建省; 王延訓; 張永祥 中國農業科學 2001/01
223 節水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2號 田紀春; 王延訓; 陳建省; 張永祥 山東農業科學 2000/04
224 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2號 田紀春; 王延訓; 陳建省; 張永祥 農業科技通訊 2000/07
225 優質專用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田紀春; 王延訓 中國農村科技 2000/07
226 我國優質專用小麥供求現狀及發展思路 田紀春; 陳建省; 張永祥; 王延訓 山東農業科學 2000/03
227 中午強光脅迫下高蛋白小麥旗葉的光合特性 宋建民; 田紀春; 趙世杰; 彭濤; 董新純; 王憲澤 植物生理學報 1999/03
228 優質小麥市場緊俏 田紀春 山東農業 1998/07
229 植物光合碳和氮代謝之間的關系及其調節 宋建民; 田紀春; 趙世杰 植物生理學通訊 1998/03
230 小麥光合碳、氮代謝平衡調節酶研究進展 宋建民; 田紀春; 趙世杰 麥類作物學報 1997/06
231 我國優質小麥的開發利用之我見 田紀春; 王延訓 中國農技推廣 1997/05
232 優質面包小麥PH8(2-2-2) 田紀春; 王延訓 中國農村科技 1997/10
233 緊湊型高產優質冬小麥PH85-16及其栽培技術 田紀春; 王延訓 麥類作物學報 1997/03
234 緊湊型小麥品種的超高產潛力分析 田紀春; 王延訓 作物雜志 1997/02
235 高產、優質面包冬小麥PH85~16及其栽培技術 田紀春; 王延訓 中國農技推廣 1996/02
236 Sc2053誘導小麥雄性不育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 閆先喜; 梁作勤; 田紀春 華北農學報 1996/01
237 質量兼顧型面包冬小麥品種PH82-2-2 田紀春; 王延訓; 張忠義 作物品種資源 1996/01
238 冬小麥新品系PH85-1-6 田紀春; 王延訓 作物雜志 1995/05
239 高蛋白優質面包冬小麥新品種──PH82—2—2 田紀春; 王延訓; 張忠義 北京農業 1995/10
240 高蛋白優質面包冬小麥新品種PH82-2-2 田紀春; 王延訓; 張忠義 中國農學通報 1995/02
241 不同品種小麥籽粒蛋白質及其組分積累規律的研究 王憲澤; 田紀春; 張忠義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4/04
242 小麥的籽粒產量與蛋白質含量 田紀春; 梁作勤; 龐祥梅; 張忠義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4/04
243 PH系列小麥品種(系)及其栽培要點 田紀春; 梁作勤; 王延訓; 張忠義 山東農業科學 1994/04
244 系統聚類方法及其計算機程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田紀春; 陳德富; 龐祥梅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4/02
245 優質冬小麥PH82-2-2的選育經驗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作物雜志 1994/02
246 組織學生參加科研活動 提高植物生理教學水平 田紀春 植物生理學通訊 1994/01
247 高蛋白和低蛋白小麥品種的氮素吸收和運轉分配差異的研究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作物學報 1994/01
248 我國北方地區近期推廣的玉米雜交種的品質分析與分類 田紀春 中國農學通報 1993/04
249 優質面包小麥PH82-2-2的品質分析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3/02
250 優質冬小麥PH82—2—2及高產栽培技術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農業科技通訊 1993/03
251 優質面包小麥PH82-2-2新品種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山東農業科學 1993/01
252 Sc2053誘導小麥雄性不育初步研究 張明; 梁作勤; 彭濤; 田紀春; 張忠義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2/04
253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氮素營養與籽粒蛋白質含量 田紀春; 鄒琦; 梁作勤; 張忠義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2/04
254 山東近期推廣小麥品種蛋白質組分分析 王憲澤; 張忠義; 梁作勤; 田紀春 山東農業科學 1992/06
255 量質兼顧型冬小麥新品種——PH82-2-2 田紀春; 張忠義; 梁作勤 作物雜志 1992/01
256 多效唑(MET)對玉米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初報) 鄭素琴; 趙世杰; 田紀春; 程炳嵩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0/03
257 山東省近期推廣小麥品種的品質分析與分類 田紀春; 鄒琦; 張忠義; 梁作勤; 陳德富 山東農業科學 1990/02
258 開展課外實驗 補充課堂教學 鄭素琴; 田紀春 植物生理學通訊 1989/04
259 植物生理學教學中開展課外實驗活動的嘗試 鄭素琴; 田紀春 高等農業教育 1989/03
會議論文:
1 小麥籽粒類胡蘿卜素含量的品種間差異及QTL定位研究進展 鄭文寅; 張文明; 高燦紅; 田紀春; 姚大年 中國作物學會作物種子專業委員會2015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8-15
2 曬晾煙種質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 杜傳印; 王暖春; 王先偉; 劉中慶; 田紀春; 劉洪祥 中國煙草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9-11
3 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和糯蛋白亞基變異分析及其對面團吹泡特性和煮熟面條質構特性的影響(英文) 鄧志英; 陳俊男; 邢芳宇; 馮娜娜; 劉國元; 方輝; 楊誠; 張海洋; 孫彩玲; 陳建省; 張永祥; 田紀春 第十四屆國際谷物科技與面包大會暨國際油料與油脂發展論壇 國際會議 2012-08-06
4 小麥分子設計育種的程序和技術 田紀春 全國植物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01-04
5 作物產量、品質性狀的基因定位及表達調控研究 田紀春 2008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11
6 小麥株高發育動態QTL/基因的表達調控 田紀春 2008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11
7 小麥灌漿期籽粒粒重差異的代謝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 張衛東; 田紀春 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1
8 利用RIL群體研究1.5+10HMW-GS對普通小麥品質性狀和產量的潛在影響 湯永祿; 楊武云; 田紀春; 李朝蘇; 李俊; 陳放 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11
9 短期高溫脅迫對高產小麥品系灌漿后期旗葉PSⅡ功能的影響 陳鋒; 郭峰; 田紀春; 孟慶偉; 趙世杰 山東省植物生物學研究進展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6-08
10 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近等基因系對面團流變學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質的影響(英文) 鄧志英; 田紀春; 孫國興 2005植物分子育種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05-10
11 不同濃度的硝酸鹽對高蛋白小麥幼苗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 董彩霞; 趙世杰; 田紀春; 孟慶偉; 鄒琦 全國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學及其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1-11
學術交流:
三次到美國、意大利等國合作研究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 中國作物學會作物種子專業委員會2015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8-15
2 中國煙草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9-11
3 第十四屆國際谷物科技與面包大會暨國際油料與油脂發展論壇 國際會議 2012-08-06
4 全國植物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01-04
5 2008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11
6 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1
7 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11
8 山東省植物生物學研究進展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6-08
9 2005植物分子育種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05-10
10 全國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學及其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1-11
所獲榮譽:
1、2005年山東省優秀教師。
2、2005年獲 山東省優秀知識分子標兵。
3、山東農業大學“151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
4、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5、199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科研獎勵:
1、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3名)。
2、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名)。
3、1997年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二等獎(第1名)。
4、2004年獲山東省教育廳 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名)。
5、2005年獲山東省科技發明三等獎(第1名)。
6、2005年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第2名)。
7、2006年獲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一等獎(第1名)。
8、2009,山東省研究生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1名)。
9、2009,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獎(第1名)。
10、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審定品種
(1)簡化栽培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國審山農19
國家農業部2010年12月13日第1505號公告,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農業部“小麥高產生理與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主持培育的山農19小麥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0005),品種來源:(83(3)-113/1604)F3//886059。山農19適宜輕簡化栽培,高產廣適,具有基本苗適應范圍大,成穗率高,抗倒伏能力強,抽穗早,開花早,籽粒灌漿速度快,早熟,高產穩產等突出特點。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新麥18早熟1天,比周麥18早熟1.9天。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較好。春季起身拔節早,春生分蘗較多,兩極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差。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旗葉平展細長、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抗倒性中等。熟相好。穗層厚,穗多,穗小。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近圓形、均勻,飽滿度一般。
2008年、2009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穗數42.8萬穗、44.2萬穗,穗粒數30.7粒、31.8粒,千粒重43.8克、40.3克,屬多穗型品種。接種抗病性鑒定:感赤霉病,中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別測定混合樣:籽粒容重784克/升、781克/升,硬度指數67.0、67.7,蛋白質含量13.94%、13.93%;面粉濕面筋含量31.1%、30.8%,沉降值27.8毫升、33.2毫升,吸水率60.6%、61.0%,穩定時間1.9分鐘、2.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68E.U、274E.U,延伸性153毫米、166毫米,拉伸面積38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9.0kg,比對照新麥18增產2.5%;2008~2009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24.0kg,比對照新麥18增產4.4%。2009~201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3.9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1%。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8萬~22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
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南陽、信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倒春寒頻發地區種植應采取調整播期等措施,注意預防倒春寒。
(2)超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國審山農20
國家農業部2010年12月13日第1505號公告,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農業部“小麥高產生理與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主持培育的山農20小麥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0006),品種來源:PH82-2-2/954072。山農20為聚合了高產、抗病、抗倒等多種優異基因的超高產品種,有株型好,產量結構好,抗病好(白粉和條銹病免疫),產量高的突出優點。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新麥18晚熟1天,與周麥18相當。幼苗匍匐,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偏遲,春生分蘗多,抗倒春寒能力較差。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旗葉短小、上沖、深綠色。莖稈彈性一般,抗倒性較好。熟相較好,對肥水敏感。穗層整齊。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卵圓形、均勻、較飽滿、有光澤。2008年、2009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穗數43.2萬穗、45.8萬穗,穗粒數32.9粒、31.8粒,千粒重43.1克、40.2克,屬多穗型品種。接種抗病性鑒定:感赤霉病,中感條銹病和紋枯病,慢葉銹病,白粉病免疫。2008年、2009年分別測定混合樣:籽粒容重805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數66.0、66.8,蛋白質含量13.57%、13.80%;面粉濕面筋含量31.4%、30.9%,沉降值29.6毫升、31.4毫升,吸水率61.5%、62.5%,穩定時間3.2分鐘、3.4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04E.U、282E.U,延伸性152毫米、146毫米,拉伸面積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4.9kg,比對照新麥18增產3.9%;2008~2009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42.3kg,比對照新麥18增產8.9%。2009~201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5.1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5.5%,居參試品種生產試驗第一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種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5萬~20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紋枯病、赤霉病。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南陽、信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3)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品種PH82-2-2的選育
PH82-2-2是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品質育種研究室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植物所遠緣雜交的(R0)F3代材料,經鈷60-r射線處理,多年系譜選育出來的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新品種。該品種1992年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該品種1992年1月由中國農科院主持在北京通過磨制優質面包粉和制作優質面包的專項鑒定,1992年9月在農業部主辦的中國首屆小麥品質鑒評會上被評為優質面包小麥品種,1992年10月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冬小麥系列全國唯一金獎),1993年12月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994年4月用該小麥加工的水餃粉在泰國獲國際金獎。據統計PH82-2-2小麥累計推廣面積達3500多萬畝,農民種植增產、優質加價和面粉企業增值共獲社會效益27億多元。
(4)強筋小麥新品種山農12
該品種(原代號PH3259)2005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同年申請國家新品種保護權(CNA002156E),被列為山東省良種補貼工程主推品種,該品種具有強筋、高產、多抗等突出優點。
該品種在分子水平上實現了“14+15和5+10”優質亞基的聚合。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泰安等)測定籽粒容重小麥籽粒容重794-820克,蛋白質14.9-15.6%,抗延伸阻力800B.U,濕面筋34.5-37.9%,吸水率62.3ml,沉淀值63.1ml,面團穩定時間15.7-45分鐘,弱化度30FU,百克面粉面包體積800-835cm3,面包評分94.3。主要4項品質指標均大大超過國家強筋小麥品種的相應指標,面包加工指標也均達到國家一級強筋小麥的指標,是目前面粉加工企業需求量最大且加價最高的品種之一。該品種適于黃淮麥區大部分高肥水地種植,適期適墑播種畝基本苗15萬,一般畝產500公斤左右。至今已累計推廣500多萬畝。
(5)節水高產高效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2號
該品種2000年完成山東省旱地區域試驗并通過審定。該品種2008年秋播進入國家旱肥地生產試驗。
籽粒容重789-810克/升,蛋白質15.11%,濕面筋38.8%,沉淀值50.2毫升面團穩定時間6分鐘左右,抗拉伸阻力360B.U,面團延展達23分鐘,面條加工實驗評分90.5。
該品種冬性,分蘗成穗率高,可作為旱地和水地旱作兩用品種栽培。旱地適期適墑播種畝播量8公斤,畝產一般400公斤左右。水地旱作(只澆一水)適期適墑播種畝播量4公斤,畝產可達500公斤左右。
(6)高白度優質小麥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
該品種2001年完成山東省晚播早熟區域試驗并通過審定。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單位分析,容重780-800克/升,出粉率78%,面粉的自然白度高達79.9-84,可磨制(文章轉載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 請保留此標記)不加任何添加劑的高白度高檔面粉和高白度制粉配粉。該小麥籽粒蛋白質15.46%左右,濕面筋30.2-34.9%,沉淀值32.1ml,面團穩定時間3分鐘左右,饅頭體積425cm3,饅頭評分85-93.6。
該品種冬性,分蘗成穗率高,耐寒、耐鹽堿、耐旱,抗干熱風,中早熟。穗粒數30粒左右,千粒重55g左右,大白粒,畝穗數一般在40萬左右。適合晚茬或正常播期種植。適期播種每畝播種量5公斤,畝產一般500公斤左右。
(7)廣適高產型小麥新品種山農11號
該品種2003年完成山東省晚播早熟區域試驗并通過審定。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容重800克/升,蛋白含量11.2%,濕面筋31.4%,沉淀值24.4毫升,吸水率54.2%,形成時間2.2分鐘,穩定時間1.7分鐘,軟化度152 FU。
該品種冬性,幼苗直立,分蘗成穗率高,適應性較廣,穩產豐產性好。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較飽滿。中抗條銹病、葉銹病,抗白粉病。株高70厘米左右,穗粒數30—35粒,千粒重44克。一般畝產500公斤左右,適于中高肥地力適期或晚茬種植,適期適墑播種畝基本苗15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畝基本苗20萬。
正參加參加區試的主要品系
(1)PH9539-51
該品系第二年參加山東省高肥甲組區域試驗。籽粒容重810-830克,蛋白質15.6%左右,濕面筋37%,沉降值62.7mL,吸水率62%,面團穩定時間20min分鐘左右。冬性,株高80厘米,長芒,畝成穗35萬左右,穗粒數45粒,千粒重45克。具有畝產550-650公斤的高產潛力,適于黃淮麥區大部分高肥水地種植,適期適墑播種畝基本苗15萬。
(2)山農05-066
已經第2年國家黃淮南片區試,第1年國家黃淮北片區試。該品系組合是PH82-2-2/954072,1998年有性雜交,2004年出譜。該品系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蘗成穗率高,適應性較廣,穩產性好。株高70厘米,株型緊湊,高抗銹病等多種病害。穗長方形,長芒,籽粒飽滿,中早熟,落黃好。穗粒數36粒左右,千粒重50克,畝成穗40萬左右,具有很好的高產潛力和廣適性。
(3)山農9540-55
該品系1995年用(83(3)-113/1604)F3作母本,886059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穿梭育種,異地鑒定選育而成的高產廣適性小麥新品種。2000年出譜。現已完成省第二年區試,兩年平均比對照增產6.78%。該品種同時已經進入第2年國家區試。有望或省和國家審定。該品系冬性,幼苗直立,產量結構畝有效穗數45-50萬,穗粒數35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畝產在550公斤以上。該品系成穗數受地力和管理水平的影響不大,適應性廣,穩產性好。具有節水節肥、輕便管理和穩產高產的特點。
現任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山東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項目小麥首席專家,山東省優質小麥研究與開發協會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育種團隊學術帶頭人的博士生導師田紀春教授,1954年1月出生于山東肥城市,30多年來他在小麥遺傳育種領域,愛崗敬業,默默耕耘,先后培育出7個國家和省審定的小麥新品種,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被麥農親切的稱為“超級小麥育種帶頭人”和“高白度小麥領域的領頭雁”。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早在1979年,年輕的田紀春就和他的兩位老師投身于“讓國人不但吃飽,而且吃好”的優質小麥育種事業中,經過13年的努力,育成的我國第一個“高蛋白優質面包新品種PH82-2-2”問世,并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自此以后,針對我國面食品添加劑越來越多的現象,田紀春教授又前瞻性的提出了“高白度小麥育種”重大課題。高白度小麥育種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因為小麥面粉白度是一個數量性狀,既受多基因控制,又受面粉灰分、蛋白質含量、色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等多種因子影響,田紀春教授帶領團隊首先選育高白度親本材料,構建分離遺傳群體,.....
來源:《農業科技通訊》2011年第06期
20年前,山東人育出“面包麥”
日期: 2012-05-29 來源: 大眾日報
張忠義(左一)、梁作勤(左二)在東阿縣考察小麥長勢。
1992年1月14日,北京中國農科院作物所鑒定會現場的會議桌上擺放著琥珀色的PH82-2-2小麥樣品,以及用這種小麥面粉烘烤的面包。
作為我國第一個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品種的PH82-2-2此次鑒定會通過了專家鑒定,畝產量和品質均超過當時德國A9小麥。它標志著我國小麥品質育種水平跨入先進國家行列。PH82-2-2小麥選育成功,結束了我國優質面包粉依賴進口的歷史,每年將為國家節約巨額外匯。
就在此前幾個月,德國小麥品質育種專家霍恩海姆大學克林教授來北京、山東講學時說:“中國選育出自己的面包小麥,需要再花20至30年時間。”
取得這項重大科研成果的,是當時的山東農業大學冬小麥品質育種課題組副教授張忠義、梁作勤和講師田紀春。
一畝地多結200個“雞蛋”
1978年,剛剛畢業留校的田紀春,跟教過自己植物生理的張忠義老師搞起了育種。學校剛恢復開課,張忠義到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學家李振生先生所在的西北農業大學植物所,開展植物抗性研究,發現長穗偃麥草與普通小麥遠緣雜交的F3代“個子高,像野生的”,李振生鼓勵他“帶回去種種看!”
“當時,只是在帶學生作分析試驗時發現,這些種子的蛋白質、氨基酸含量特別高,誰也沒提過優質。”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品質育種研究室主任田紀春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國家科技大會剛剛召開不久,“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這批的種子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咱為什么不育育看,咱也搞育種,不能光給別人作試驗報告。”有過吃地瓜“不擋飽”,“每天肚子吃得滿滿的,可撐不到時候就餓了”經歷的張忠義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們開始了以蛋白質含量為目標的育種。而當時主流育種目光都盯在產量上,誰也不提蛋白質含量,植物生理也只考慮分析光合作用、碳固定量等指標。
1981年冬,農場氣溫降到零下19℃,絕大部分試驗材料受凍害而死,他們就用幸存的幾棵抗凍植株繼續研究。從1982年等年份株系中選出了一個,定名為PH82-2,并按預先設計的“分世代,有側重,前期簡單,中期嚴格,后期全面”的技術路線開展深入研究。最初選的品系,“蛋白質的含量是高,但產量不行,不抗倒伏”,雖然抗性、分蘗、成穗、落黃、抗干熱風等性狀都很好,也能正常成熟,但就是個子太高,麥稈株高達1米多,跟野草一樣,極容易倒伏。課題組使用鈷60輻射后,使這一性狀得到極大改善。
“搞育種的從種子種下去就是個盼,就充滿了希望,并不感到田間管理太辛苦。”回憶起那些時光,田紀春滿臉幸福。2年5代、2年3代,從溫室,到壩上草原、貴州等地加代。沒有科研經費,田間調查、管理就自己帶著干糧去;沒有食堂,就蹲在地頭吃、自己帶著飯到農民家里吃。每年從4月份開始到田間,5月1日—20日在農場雜交,在太陽下呆得時間長了,有10多年的時間,田紀春每年脖子上、肩膀上都要脫層皮。
隨著科研的開展,從開始時沒有地,到后來有了2分地、1畝地,到最高時的7畝地,田間工作量也成倍地增長。1982年測出高蛋白含量;1983年選出輻射系;1985年基本穩定;1986年,課題組從抗凍、抗病的300多個株系中,篩選出畝產400公斤、蛋白質含量15.2%的PH82-2-2新品系。
田紀春說,當時樸素的想法只是“讓咱國家的人在吃面粉時,不知不覺每斤面就等于多吃了兩個雞蛋”。普通小麥的蛋白質含量12%—13%,而新育出的種子蛋白質含量高達15%—17%,按畝產小麥400公斤計算,每畝地能多產12—16公斤純蛋白質,約200多個雞蛋,約相當于每斤多出一個雞蛋。后來得知,當時的提法并“不完全對”,因小麥中的蛋白質只相當于雞蛋的42%,“多說了一個”,以后再講就改成了1個。
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國外育種已經是講究品質、講吃的好了,我們還在抓產量。”據田紀春介紹,上世紀80年代,糧食產量不足仍是困擾我國農業育種的首要課題。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才開始提出“不僅要吃飽,而且還要吃好”,為此,國務院提出了要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為品質育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1984年夏,全國農產品品質會在南京召開,課題組認為自己育出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讓專家們嘗嘗”,就特意用新收下來的麥子磨成面粉,背到會上,交給廚師做成饅頭。沒想到,廚師仍按普通面粉處理,“醒”(發酵)的時間太短,做出來的饅頭竟然成了又黑又硬的死面疙瘩!“原來高蛋白小麥就這個樣兒?!”有不少人發出疑問。為此,還落了個“山東的面不發”的名聲。
“別管別人怎么說,你的品種是最好的,搞品質育種是方向。”當時在場的中國農科院王光瑞研究員專門找到張忠義鼓勵他,并愿意提供當時山農大老師連見都沒見過的測定儀器。
“這個品種可能是加工面包最好的品種,應該做一下全面品質分析。”河北農業大學作物種質研究中心的李宗智教授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光田教授,也紛紛鼓勵。后來,李宗智教授還專程帶病前來參加了品種鑒定會。
測定!從南京開會回來,課題組開始對新品種進行生化分析。由于當時國內搞品質測定的人很少,很多儀器設備都沒有,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展開:面筋含量怎么測?不知道,就先用手洗出面筋來,再稱量計算;測蛋白質含量,連最普通的消化裝置也沒有,田紀春就自己設計連續加液裝置,由于整天在高溫下跟濃硫酸、鹽酸和雙氧水等腐蝕劑打交道,衣褲上燒的破洞經常可見,手臂的腐蝕白斑一片連一片。最終,課題組僅用水浴鍋、燒杯和計時器等簡單器具,就建立了我國首個面粉質量評價系統:P值(Pelshenke值:小麥粗粉發酵時間)小于30分鐘的面團品質差,60—80分鐘的面團可以加工較好的饅頭和面條,大于80分鐘的面團才可以加工優質面包。由此,奠定了我國小麥面粉“優質專用”的評價基礎。
從此,從麥種到面包和饅頭的全過程研究——育種、栽培、成分分析、加工,對每種市場和商業需要的加工品質都進行了監測,并再將這些結果反饋到育種中。
1989年東阿縣農業局長聽說后,來山農大要回種子,一下種了7000畝,不僅當年平均產量比其它品種高15%左右,而且價格也平均比普通小麥高出0.4元/公斤,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明顯。由于全國市場上沒有做面包粉的麥子,我國的優質面包類企業,都只能從國外買麥子,而當時進口的“金龜粉”價格竟高達24元/公斤。PH82-2-2,一炮打響。
“PH82-2-2小麥產量與品質兼顧,在協調高產與優質的矛盾方面是一個突破,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面包小麥。”田紀春說,品質生理生化的研究,大大促進了高蛋白面包小麥的選育進程。1992年1月14日,在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品種鑒定會現場,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76歲的莊巧生研究員興奮地宣布:PH82-2-2以畝產量400公斤、蛋白質含量16.7%、籽粒容重810—830克/升、沉淀值54.5毫升、濕面筋45%、面包體積827—880立方厘米等各項指標均超過國際規定的優質面包小麥的標準,成為我國第一個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品種,這標志著我國小麥品質育種水平跨入先進國家行列。
消息發布的第二天,很多世界小麥出口國紛紛詢問我國今后進口小麥的情況,俄羅斯還通過代理商積極要求購買這一優質小麥品種。
1993年,PH82-2-2小麥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農業成果類最高獎(一等獎空缺),農業部將這一品種列為“八五”豐收計劃推廣品種。這時的東阿縣,已經成方連片種植達10萬畝以上,年產優質小麥近4000萬公斤,農民增加收入1000多萬元,開創了我國產業化種植優質小麥的先河。
讓小麥既優質又高產
高蛋白優質面包小麥品種PH82-2-2的選育成功,標志著我國小麥育種進入了新的階段,也為我國育種事業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品質育種。
“吃飯問題壓力大,‘優質’就不穩定。”回顧近30年來的小麥品質育種經歷的“三次高潮”,田紀春充滿感慨。多年來,我國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吃飽仍是中國糧食生產的首要問題,我國真正重視小麥品質改良工作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后由于國內糧食供求的不穩定性,小麥品質改良也隨著產量的變化,起起伏伏、走走停停、波浪式前進:糧食產量上來了,“吃好”的聲音會強些,一旦出現糧食緊張,品質宣傳聲音就低下去了。
田紀春認為,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僅由專家呼吁和政府號召不行,而必須靠市場需求啟動、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發展決定。上世紀90年代,隨著面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酰”的廣泛使用,其危害很快表現出來。1997年,田紀春前瞻性地提出“高白度小麥育種”課題,宣稱“靠小麥面粉的‘自然白’讓增白劑下課”,并選育出了一批高自然白度的小麥新品種。“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10年后事實還是驗證了我的判斷。”田紀春說。
本世紀初,針對國內外10多年來小麥單產徘徊不前的局面,田紀春又提出了以高產優質兼顧為目標的“超級小麥育種”課題,共育出了54個國家和省審定小麥新品種。其中,濟麥19、泰山9818、淄麥12、煙農19、山農22等20個小麥新品種都達到了畝產700公斤的超級小麥育種目標。
同時,針對我國小麥的需求及生產上存在的問題,田紀春提出現階段我國小麥品質改良的重點:改良面筋強度——培育強筋和弱筋小麥品種,改良面粉和食品色素——培育高白度饅頭小麥新品種,改良淀粉特性——培育優質面條小麥新品種,改良必需氨基酸、礦質元素和微量活性物質含量——培育功能性小麥新品種,尋求與研究開發相應的新型食物資源。
田紀春認為,我國是世界小麥產銷大國,小麥生產面積、總產量和進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在保證國內小麥的生產和供應前提下,充分利用小麥產銷大國的地位,以品質改良促進世界小麥生產意義重大。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