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成,男,漢族,1968年3月出生,甘肅秦安人,中共黨員。現任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農業推廣研究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3年6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學士。
1993年7月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工作。
2002年破格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2008年晉升為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社會任職: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和省上10多項重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
1. 稀土農用新技術新材料研究與示范推廣。
2. 甘肅省高產高效示范田建設。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隴東旱塬雨養農業區小麥優良新品種及配套增產技術”,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
3. “甘肅省沿黃一熟新灌區農作物高效綜合種植技術示范推廣”,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4. “甘肅省廣通河潤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對策研究及應用”,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論文專著:
先后在《世界農業》、《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國農技推廣》、《雜糧作物》、《甘肅農業科技》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8篇,參與編寫專著2部。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中文論文:
1 甘肅中東部旱災發生特點及抗旱避災措施 李世成; 柴宗文; 孫多鑫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12-11-25
2 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技推廣相結合服務“三農”的策略初探 劉順奇; 李世成 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12-05-25
3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探討 孔建祿; 李福;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12-07-25
4 對玉米種子分級精選的探討 張佳宏; 王崇德; 李明; 李世成; 張琪; 萬玉其; 劉會杰 吉林省梨樹縣農業局;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種子管理站; 吉林省郝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甘肅酒泉市通盈種苗有限責任公司; 河南省金娃娃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期刊】種子世界 2012-08-10
5 從會寧縣小雜糧生產談小雜糧綠色食品的發展 楊祁峰; 岳云; 柴宗文;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雜糧作物 2009-02-15
6 精準農業變量施肥技術及其研究進展 李世成; 秦來壽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甘肅農業信息中心 【期刊】世界農業 2007-03-10
7 零上低溫處理對不同甘藍型油菜品種抗寒性的影響 李世成; 牛俊義; 蓋玥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寧夏銀川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7-11-10
8 渭北旱塬玉米全膜雙壟溝播密度試驗研究 馮世杰; 李世成 甘肅省秦安縣農技中心;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08-09-25
9 為《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國家農技推廣體系》叫好 吳正強; 劉健; 姚穎超;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05-11-25
10 甘肅省高產高效示范田主要栽培模式與技術措施 劉健;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蘭州 【期刊】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2-10-15
11 隴東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劉健 ;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02-07-25
12 地膜谷子是旱作農業增產的新途徑 趙貴賓; 李世成; 劉毅鴻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1999-04-15
13 水稻拋秧栽培技術 李世成 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1-02-28
14 酒泉地區幾種高產高效田種植模式及栽培技術 張順福; 吳鳳琴; 李世成; 吳建軍 酒泉地區農技中心; 甘肅省農技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1-05-30
15 日光溫室綠菜花栽培技術 李世成 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 【期刊】農業科技與信息 1997-07-15
16 旱地冬小麥溝播栽培技術 李世成 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 【期刊】農業科技與信息 1997-10-15
17 蘋果樹 腐爛病及其防治技術 李世成 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 【期刊】農業科技與信息 1997-11-15
榮譽獎勵:
1. 2005年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
2. 2010年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