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男,1963年2月出生,江西省安福縣人,民盟盟員,博士。現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雜交水稻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廣東省農科院一級學科帶頭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8年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4年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獲博士學位。
社會任職:
廣東省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與分子育種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與承擔國家高科技計劃(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廣東省科技攻關計劃和‘十五’科技重大專項、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科研項目20多項。
1.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優質稻培雜雙七與綠黃占的生產配套技術示范。
2.973計劃課題:轉基因作物中基因向相關物種漂流的研究。
3.廣東聯合基金:廣東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研究。
4.農業部結構調整:華南國標優質秈稻育種及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研究。
5.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南方早秈稻品質改良與抗逆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6.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產優質多抗水稻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華南雜交秈稻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
7.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華南稻區無選擇標記高效抗蟲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
8.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水稻環境安全評價技術研究。
9.863計劃:華南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
10.863計劃:優質超級兩系雜交稻新組合的選育。
11.863計劃:華南優質超高產雜交稻種子產業化技術研究與開發。
12.863計劃:高產優質多抗華南秈稻分子品種創制。
13.863計劃: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
14.廣東省科技攻關重大專項:優質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
15.廣東省科技重大專項:兩系法超級雜交稻技術研究。
16.廣東省科技重大專項:早中熟超級雜交稻研究。
17.廣東省科技重大專項::廣適型超級雜交稻選育及其分子育種體系建立。
18.廣東省科技重點專項: 水稻和甜玉米資源鑒評及重要性狀的基因定位與克隆。
19.廣東省省國際合作: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氮高效水稻研究。
20.廣東省水稻產業化推進專項: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與示范。
21.廣東省級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優質抗病廣適型超級稻選育。
22.廣東省農業科技項目:利用航天育種技術選育優質高產雜交秈稻新組合。
23.廣東省火炬計劃項目:水稻光溫敏不育系GD-1S及其組合的開發應用。
24.廣東省農科院攻關:水稻耐儲藏基因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與初步應用。
鑒定成果:
1. 水稻優質光溫敏核不育系GD—1S的選育,1999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2. 秈稻低溫敏核不育系GD-7S的選育,2003年9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3. 秈型溫敏核不育系GD-5S的選育,2006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4. 含互作型弱感光基因秈稻不育系振豐A的選育,2003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5. GD-2S,1995年9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6. 天豐A,2003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7. 五豐A,2003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8. 粵泰A,1994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9. 粵豐A,2000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10. 早熟抗稻瘟病秈型不育系榮豐A的選育與初步應用,2005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11. 優質耐儲藏抗病恢復系廣恢122及其高產雜交稻的選育與應用,2005年10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12. 細長粒型優質抗病不育系泰豐A的選育,2008年9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13. 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GD-6S的選育。2008年9月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技術鑒定。
14. 安豐A, 2011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技術鑒定。
15. 吉豐A,2011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技術鑒定。
1. 一種三系雜交稻種子的生產方法及其應用 李傳國; 伍應運; 梁世胡; 王豐; 符福鴻; 彭惠普; 李曙光; 陳友訂; 黃德娟; 廖亦龍; 劉振榮; 柳武革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2-04-24
2. 一種超級雜交稻的育種方法 王豐; 李曙光; 廖亦龍; 柳武革; 彭惠普; 李傳國; 黃德娟; 梁世胡; 黃慧君; 劉振榮; 符福鴻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2-08-28
3. 一種條件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選育方法 李傳國; 梁世胡; 王豐; 李曙光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3-08-06
4. 一種含互作型弱感光基因三系水稻不育系的選育方法 王豐; 柳武革; 劉振榮; 李曙光; 廖亦龍; 黃德娟; 李傳國; 黃慧君; 梁世胡; 朱滿山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5-01-26
5. 一種水稻三系雜交制種方法 李傳國; 梁世胡; 符福鴻; 伍應運; 黃健文; 吳玉坤; 黃慧君; 王豐; 陳國榮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5-08-31
6. 一種植物誘變育種方法 陳建偉; 羅文永; 王豐; 黃惠君; 柳武革; 朱滿山; 廖亦龍; 李金華; 劉振榮; 付崇允; 黃德娟 【中國專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2009-12-30
在《Plant Biotechnol J 》、《Transgenic Research》、《雜交水稻》、《分子植物育種》、《作物學報》、《中國水稻科學》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90多篇。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英文論文:
1、Feng Wang, Qian-Hua Yuan, Lei Shi,et al.A large-scale field study of transgene flow from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to common wild rice (O. rufipogon) and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6) 4(6):667–676
2、Shirong Jia,Feng Wang,Lei Shi, et al. Transgene flow to hybrid rice and its male-sterile lines.Transgenic Research. 2007, 16(4):491-501.
3、Q. H. Yuan, L. Shi , F. W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ice transgene flow in compass sectors by using male sterile line as a pollen detect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7, 115:549–560
4、Wang Feng et al Studies on Enhancing Heterosis of Indica Hybrid Rice Through Introgression Lines of Maize and Barnyard Grass DNA,Abstract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brid rice,May14-18,2002,Hanoi,Vietnam
5、Wang Feng,Wu Yingyun,1993,Evaluation of Male Sterile Lines With Honglien Cytosterility,IRRN,18:1
6、Wang Feng, Peng Huipu, Wu Yingyun, Li Shuguang,Liang Shihu, Liao Yilong, Cai Zhou, Zhen Chun, He Jiang, Influence of Three Days’ Low Temperature in Sensitive Period on Fertility of Rice P/TGMS Line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Sept.6-8,1997,Changsha,China
7、Xiaoyuan Zhu , Feng Wang , Bin Liu , Shaohong Zhang , Jianyuan Yang , Qiyun Yang , Shangzhong Wu , Shaochun Zhou , Jan Leach , and Hei Leung,An ADVANCED BACKCROSS LINE WITH BROAD SPECTRUM OF BLAST RESISTANCE AND GOOD RESTORING ABILITY,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19 – 23 November, 2005,Edsa Shangri-La, Manila,The Philippines.
8、Feng Wang, Wuge Liu,Xiaoyuan Zhu, Sujuan Jin, Jinhua Li, Zhenrong Liu, Yilong Liao, Mangshan Zhu.Imp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in Hybrid Rice Through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19 – 23 November, 2005,Edsa Shangri-La, Manila,The Philippines.
9、Wang Feng,Liu Wuge,Liao Yilong, Liu Zhenrong, Huang Dejuan, Peng Huipu. 2005, Progress of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South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of hybrid Rice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ybrid rice, Edited by Jiangx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a.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pp63-65.
10、Wang Feng et al. Imp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in Hybrid Rice Through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bstract of 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 and 3 th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symposium,Sept. 19-24,2005,Manila,The Philippines
11、Kemin Yao, Ning Hu, Wanlong Chen, Renzhong Li, Qianhua Yuan, Feng Wang, Qian Qian and Shirong Jia. Establishment of a rice transgene flow model for predicting maximum distances of gene flow in southern China. New Phytologist (2008) 180: 217–228
12、 Liu Wuge,Jin Sujuan, Zhu Xiaoyuan Wang Feng LI Jinhua LIU Zhenrong Liao Yilong Zhu Manshan Huang Huijun Li Yibai,2008,Impo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a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line GD-8S By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Rice Science, 15(3):179-185
發表中文論文:
1 2010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張超; 方偉; 萬忠; 王豐 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情報研究所;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11-02-10
2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水稻恢復系的稻癭蚊抗性 柳武革; 王豐; 肖漢祥; 劉振榮; 李金華; 廖亦龍; 朱滿山; 黃慧君; 黃炳超; 張揚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水稻科學 2010-11-10
3 優質超級雜交稻新組合五優308 黃慧君; 王豐; 吳玉坤; 符福鴻; 朱滿山; 黃德娟; 劉振榮; 廖亦龍; 柳武革; 李金華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雜交水稻 2010-03-15
4 2009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張超; 張祿祥; 萬忠; 方偉; 王豐 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情報研究所;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10-03-10
5 弱感光型雜交水稻組合元豐優998選育 黃顯波; 符福鴻; 鄧則勤; 王豐; 饒鳴鈿; 吳玉坤; 林美娟; 林成豹; 唐江霞 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 【期刊】三明農業科技 2010-02-15
6 稻米外觀品質性狀的遺傳與標記定位研究進展 康美花; 王豐; 賀浩華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10-05-10
7 強優勢雜交水稻的研究進展 鄧華鳳; 朱英國; 肖承和; 唐紹清; 華澤田; 鄭家奎; 王豐; 王守海; 江玲; 何強; 張武漢; 袁隆平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水稻研究所; 天津市水稻技術工程中心;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南京農業大學 【期刊】雜交水稻 2010-07-15
8 2008年度廣東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方偉; 張祿祥; 萬忠; 李向偉; 王豐 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情報研究所;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9-02-10
9 水稻種子活力的生理生化及遺傳研究 李金華; 王豐; 廖亦龍; 柳武革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水稻研究所 【期刊】分子植物育種 2009-07-28
10 抗稻瘟病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382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王豐; 劉振榮; 李金華; 柳武革; 廖亦龍; 黃德娟; 陳建偉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雜交水稻 2009-09-15
11 水稻粵豐B的香味遺傳分析與SSR標記定位 李金華; 王豐; 柳武革; 金素娟; 劉宜柏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分子植物育種 2006-01-28
12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間誘變效應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豐; 李永輝;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華; 劉振榮; 廖亦龍; 黃德娟; 黃慧君; 朱滿山 【會議】空間誘變育種研究與開發進展——航天育種高層論壇論文選編 2005-10-01
13 水稻分蘗成穗率遺傳育種研究進展與展望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梁世胡; 劉振榮; 李傳國; 王豐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6-09-10
14 超級雜交稻結實期根系活力與籽粒灌漿特性研究 黃農榮; 鐘旭華; 王豐; 鄭海波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國農業科學 2006-09-10
15 無花粉低溫敏核不育系GD-7S的選育策略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廖亦龍; 王豐; 李曙光; 黃德娟; 劉振榮; 柳武革; 李金華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國稻米 2006-11-20
16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間誘變效應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豐; 李永輝;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華; 劉振榮; 廖亦龍; 黃德娟; 朱滿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核農學報 2006-12-20
17 早熟抗稻瘟病秈型水稻不育系榮豐A的選育與利用 劉振榮; 柳武革; 王豐; 廖亦龍; 黃慧君; 符福鴻; 黃德娟; 朱滿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雜交水稻 2006-11-30
18 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290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梁世胡; 李傳國; 王豐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雜交水稻 2006-11-30
19 水稻耐儲藏特性研究進展 柳武革; 王豐; 劉振榮; 廖亦龍; 李金華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州 【期刊】生物技術通報 2006-12-30
20 植物根系的化學信號及其遺傳改良 韓義勝; 王豐; 黃英金; 柳武革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期刊】中國農學通報 2007-02-05
21 水稻矮生性及其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 李金華; 王豐; 廖亦龍; 柳武革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雜交水稻 2007-05-15
22 優質高產弱感光雜交水稻新組合振優998 劉振榮; 柳武革; 康金平; 王豐; 符福鴻; 廖亦龍; 黃德娟; 李金華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龍川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期刊】雜交水稻 2007-07-15
23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溫敏核不育系GD-8S的稻瘟病抗性 金素娟; 柳武革; 朱小源; 王豐; 李金華; 劉振榮; 廖亦龍; 朱滿山; 黃慧君; 劉宜柏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期刊】中國水稻科學 2007-11-10
24 弱感光型雜交稻振優9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 柳武革; 劉振榮; 王豐; 符福鴻; 廖亦龍; 黃德娟; 李金華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國稻米 2007-11-20
25 培矮64S空間誘變的生物學效應 李永輝; 柳武革; 王豐; 劉振榮; 劉宜柏; 蔡耀輝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8-12-20
26 植物空間誘變育種研究進展 李永輝; 涂北根; 焦長興; 李瑤; 蔡耀輝; 王豐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 井岡山應用科技學校; 武寧縣農業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江西農業學報 2008-01-15
27 秈型溫敏核不育水稻GD-5S的選育與初步利用 廖亦龍; 王豐; 黃德娟; 柳武革; 李曙光; 劉振榮; 李金華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雜交水稻 2008-01-15
28 兩系雜交水稻粵雜889高產優質制種技術 陳志遠; 王豐; 程俊彪; 肖華偉; 蒲祖康; 吳曉金; 鐘世鋒; 徐振華 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懷化市農業局; 洪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雜交水稻 2008-03-15
29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兩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 柳武革; 王豐; 金素娟; 朱小源; 李金華; 劉振榮; 廖亦龍; 朱滿山; 黃慧君; 符福鴻; 劉宜柏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江西農業大學 【期刊】作物學報 2008-07-12
30 一種水稻香味基因功能標記的開發 王豐; 李金華; 柳武革; 廖亦龍; 朱滿山; 劉振榮; 黃慧君; 黃德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國水稻科學 2008-07-10
31 優質高產抗病雜交稻新組合天優368 康金平; 黃慧君; 符福鴻; 王豐; 朱滿山; 黃德娟 龍川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8-09-10
32 雜交秈稻恢復系稻米淀粉RVA譜特征相關及聚類分析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王豐; 柳武革; 劉振榮; 李金華; 黃德娟; 廖亦龍; 陳建偉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國農學通報 2008-11-05
33 幾個水稻早熟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及利用評價 廖亦龍; 王豐; 李傳國; 李曙光; 劉振榮; 柳武革; 黃德娟 【期刊】江蘇農業科學 2003-01-30
34 秈稻恢復系廣恢122及其系列組合的選育與應用 符福鴻; 李傳國; 黃慧君; 梁世胡; 王豐; 黃德娟 【期刊】雜交水稻 2003-01-30
35 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GD-1S的選育與利用 廖亦龍; 王豐; 鄒新華; 李曙光; 劉振榮; 黃德娟; 柳武革 【期刊】雜交水稻 2003-05-30
36 雜交秈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中親優勢研究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李傳國; 梁世胡; 王豐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5-06-25
37 弱感光型雜交水稻新組合博優368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梁世胡; 李傳國; 王豐 【期刊】雜交水稻 2005-07-30
38 雜交稻品質性狀遺傳研究進展 王豐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廣州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5-10-25
39 水稻耐儲藏特性相關基因的QTL及上位性分析 柳武革; 王豐; 李金華; 符福鴻; 劉振榮; 廖亦龍; 朱滿山; 黃德娟 【期刊】作物學報 2005-12-25
40 廣東省優質雜交稻品種選育進展 陳建偉; 李傳國; 王豐; 吳東輝; 陳文豐【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3-02-25
41 6兩系超級雜交稻組合粵雜122的特性及制種技術要點 李曙光; 王豐; 廖亦龍; 劉振榮; 柳武革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3-12-25
42 低溫敏兩用核不育系GD-1S的開花習性及制種技術 李曙光; 王豐; 廖亦龍; 劉振榮; 柳武革; 彭惠普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3-09-30
43 廣東省實用型水稻低溫敏核不育系選育技術 李曙光; 王豐; 廖亦龍; 劉振榮; 柳武革; 黃德娟; 彭惠普 【期刊】雜交水稻 2004-01-30
44 弱感光秈稻不育系振豐A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術 李曙光; 王豐; 劉振榮; 李桂強; 廖亦龍; 柳武革; 李傳國; 黃德娟; 彭惠普【期刊】雜交水稻 2004-03-30
45 廣東省三系雜交稻新組合米質分析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李傳國; 梁世胡; 黃德娟; 王豐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4-02-25
46 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秈稻不育系振豐A的選育 王豐; 劉振榮; 李曙光; 柳武革; 廖亦龍; 黃德娟; 彭惠普 【期刊】雜交水稻 2004-07-30
47 水稻外源DNA導入系的創建及主要性狀分析 王豐; 柳武革; 李金華; 劉振榮; 李曙光; 廖亦龍; 彭惠普; 毛興學 【期刊】分子植物育種 2004-07-28
48 不同栽培環境條件對優質雜交稻培雜雙七稻米品質的影響研究 柳武革; 劉振榮; 李曙光; 廖亦龍; 黃德娟; 彭惠普; 王豐 【期刊】雜交水稻 2004-09-30
49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GD-1S冷灌繁殖高產技術 廖亦龍; 王豐; 鄒新華; 李曙光; 羅治波; 劉振榮; 柳武革 【期刊】雜交水稻 2005-01-30
50 兩系超級雜交稻粵雜122的選育 王豐; 柳武革; 廖亦龍; 李曙光; 劉振榮; 黃德娟; 彭惠普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5-02-25
51 超級雜交稻粵雜889的選育與應用 廖亦龍; 王豐; 黃德娟; 李曙光; 柳武革; 劉振榮; 彭惠普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05-02-25
52 秈型三系雜交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分析 朱滿山; 符福鴻; 黃慧君; 李傳國; 梁世胡; 王豐 【期刊】中國農學通報 2005-01-30
53 高產水稻移栽后葉、鞘生長動態的差異 張旭; 黃秋妹; 黃農榮; 劉彥卓; 邱潤恒; 梁祖楊; 王豐; 彭惠普; 李傳國; 李曙光; 廖亦龍; 姚萍飛【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54 秈稻根系活力與地上部分的關系 黃農榮; 張旭; 黃秋妹; 劉彥卓; 邱潤恒; 梁祖楊; 王豐; 彭惠普; 李傳國; 李曙光; 廖亦龍; 姚萍飛 【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55 高產水稻光合速率的變化 劉彥卓; 黃農榮; 陳釗明; 劉斌; 黃秋妹; 梁祖楊; 邱潤恒; 張旭; 王豐; 彭惠普; 李傳國; 李曙光; 廖亦龍; 姚萍飛 【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56 培矮64s/E32在廣州早季種植的生育特性初探 黃秋妹; 黃農榮; 張旭; 劉彥卓; 邱潤恒; 梁祖楊; 王豐; 彭惠普; 李傳國; 李曙光; 廖亦龍; 姚萍飛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57 優質高產兩系法雜交稻新組合粵雜122的某些形態生理特性 黃農榮; 張旭; 黃秋妹; 劉彥卓; 邱潤恒; 梁祖楊; 王豐; 彭惠普; 李傳國; 李曙光; 廖亦龍; 姚萍飛 【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58 高產優質兩系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 王豐; 彭惠普; 廖亦龍; 李曙光; 伍應運; 黃德娟 【期刊】雜交水稻 1999-05-30
59 培矮64S制種“九二0”施用技術初探 李曙光; 黃健文; 王豐; 廖亦龍; 吳玉坤; 陳志遠; 彭惠普; 鄭海波 【期刊】雜交水稻 1999-12-30
60 晚秈弱感光型雜交稻遺傳型的適應性及其穩定性分析 廖亦龍; 符福鴻; 王豐; 李傳國; 李曙光; 梁世胡; 黃德娟; 劉振榮【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1999-10-10
61 雜交水稻產量構成因素的通徑分析 梁世胡; 李傳國; 伍應運; 王豐; 符福鴻【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1999-12-10
62 水稻低溫敏不育系培矮64S的開花及制種特性 李曙光; 王豐; 黃健文; 吳玉坤; 廖亦龍; 陳志遠; 彭惠普; 鄭海波 【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1999-12-10
63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間誘變效應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豐; 李永輝;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華; 劉振榮; 廖亦龍; 黃德娟; 朱滿山【會議】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5-11-01
64 秈稻光溫敏核不育系GD1S的特征特性研究 王豐; 李曙光; 廖亦龍; 彭惠普; 劉振榮; 黃德娟; 柳武革 【期刊】雜交水稻 2002-01-30
65 雜交水稻區試點對組合的判別力比較研究 柳武革; 黃德娟; 符福鴻; 王豐 【期刊】中國農學通報 2002-12-30
66 兩用核不育水稻的選育與利用研究進展 廖亦龍; 王豐; 李傳國; 李曙光; 柳武革; 劉振榮; 黃德娟 【期刊】作物研究 2002-12-30
67 高產優質兩系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 王豐; 彭惠普; 廖亦龍; 李曙光; 伍應運; 黃德娟 【期刊】雜交水稻 2000-12-30
68 培雜雙七高產制種綜合技術措施 王豐; 黃健文; 彭惠普; 吳玉坤; 李曙光; 陳志遠; 廖亦龍; 鄭海波; 宋進昌 【期刊】雜交水稻 2000-12-30
69 惠滿豐對培矮64S異交特性的改良研究 李曙光; 王豐; 黃健文; 陳志遠; 吳玉坤; 廖亦龍; 鄭海波; 彭惠普 【期刊】廣西農業科學 2000-01-30
70 廣東優質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策略及利用評價 廖亦龍; 王豐; 李傳國; 李曙光; 劉振榮; 柳武革; 梁世胡 【期刊】雜交水稻 2001-11-30
71 雜交水稻谷粒性狀的遺傳分析 符福鴻; 王豐; 黃文劍; 彭惠普; 伍應運; 黃德娟 【期刊】作物學報 1994-02-15
72 廣譜恢復系3550及其系列雜交稻的選育和應用Ⅱ.3550系列雜交稻組合的試種及推廣應用 彭惠普; 李維明; 伍應運; 黃德娟; 符福鴻; 王豐【期刊】雜交水稻 1994-01-30
73 秈型低溫敏核不育系GD-2S的選育研究 王豐; 彭惠普; 伍應運; 李曙光; 劉振榮; 黃德娟 【期刊】雜交水稻 1996-07-30
74 冷灌繁殖水稻低溫敏核不育系技術研究 王豐; 彭惠普; 李曙光; 伍應運; 蔡洲; 唐超世; 何江【期刊】中國水稻科學 1997-01-10
75 培雜雙七高產制種綜合技術措施 王豐; 黃健文; 彭惠普; 吳玉坤; 李曙光; 陳志遠; 廖亦龍; 鄭海波; 宋進昌 【期刊】雜交水稻 1998-12-30
76 叢廣41A 不育系及其雜交稻新組合的評價和利用 伍應運; 彭惠普; 李維明; 曹坤萬; 黃德娟; 符福洪; 王豐【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1992-08-28
77 廣譜恢復系3550及其系列雜交稻的選育和應用——Ⅰ.恢復系3550的選育及其特征特性 彭惠普; 李維明; 伍應運; 黃德娟; 符福鴻; 王豐【期刊】雜交水稻 1993-12-27
78 甘藍型油菜蛋白質含量的遺傳及與其他幾個性狀相關的研究 王豐; 邱厥【期刊】中國農業科學 1990-06-30
79 三系雜交稻質核及質核互作遺傳效應的估計法 王豐【期刊】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0-08-29
80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聚合Pi-1和fgr基因改良水稻恢復系 王豐;柳武革;劉振榮;朱小源;李金華;廖亦龍;朱滿山;黃慧君;楊建源【期刊】雜交水稻(Vol 25)——第一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論文集 2010
81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水稻恢復系的稻癭蚊抗性 柳武革;王豐;肖漢祥;劉振榮;李金華;廖亦龍;朱滿山;黃慧君;黃炳超;張揚 【期刊】中國水稻科學
資料更新中……
1、獲得榮譽:
1. 2001年獲國家科技部重要貢獻的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 2002年獲第八屆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
3. 200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4. 2006年獲第八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5. 2007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6. 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光榮稱號。
2、成果獎勵:
1. “優質、高產、抗病兩系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2002年獲廣東省科技學技術一等獎,第1完成人。
2. “優質抗病耐儲藏恢復系廣恢122及其高產雜交稻選育與應用”,2007年獲廣東省科技學技術一等獎,第2完成人。
3. “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選育與應用研究”,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1完成人。
4. “優質高產雜交稻新品種紅蓮優6號選育、研究和利用”,2004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9完成人。
5. “優質超級雜交稻天優998的選育與示范推廣”,201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4完成人。
6. “華南光溫敏核不育水稻GD-1S的選育技術及其應用”,獲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第1完成人。
7. “培雜雙七、綠黃占優質水稻生產配套技術試驗示范”,2003年獲農業部豐收計劃獎二等獎,第3完成人。
8. “華南早中熟雜交稻汕優96和汕優4480等組合的選育與應用”,1999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2完成人。
9. “紅蓮型不育系‘廣A’的選育及其系列雜交稻的應用”,1995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7完成人。
10. “紅蓮型優質秈稻不育系粵泰A的選育、研究與應用”,2008年度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第5完成人。
11. “八六三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溫敏核不育系冷灌繁種基地的建立”,2001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2完成人。
12. “高產優質遲熟雜交稻II優128和優優128的選育應用”,2002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第7完成人。
13. “轉基因水稻南繁的環境與安全性評估”,2008年獲海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為第6完成人。
王豐:水稻雜交育種的后起之秀
——記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王豐博士
王豐 博士,男,1963年2月出生,民盟盟員,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現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雜交水稻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省農科院一級學科帶頭人,廣東省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自198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從事水稻遺傳育種工作,先后主持與承擔國家高科技計劃(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廣東省科技攻關計劃和‘十五’科技重大專項、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科研項目16項,主持和參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共有8項分別獲得國家和省(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2001年在國家863計劃實施十五周年之際,被國家科技部評為“作出重要貢獻的先進個人”,2002年獲第八屆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公明杯),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6年獲第八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上世紀80年代,全國水稻雜交育種正發展得如火如荼,而廣東才剛剛起步,省內所種植的早中熟雜交水稻無一例外都是由外省選育的。今天,廣東所種植的早中熟雜交水稻90%都是本省選育的。因此行業里有這樣的說法:廣東是水稻雜交育種的后起之秀。
說到廣東水稻雜交育種,就不會不說起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王豐,可謂是水稻雜交育種的后起之秀。
農村出身給他機會
1988年,王豐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來到廣東。
“思想觀念比較放得開,經濟環境也比較好。”王豐直言,是廣東改革開放的熱潮吸引了他。初時王豐只是希望在廣東的高校謀一份職業,教書育人。“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尤其是水稻育種。”王豐坦率地告訴記者。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如愿。而就在這時,廣東省農科院(原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向其伸出了橄欖枝。是等安排,還是進入農科院?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王豐最終選擇了農科院。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稀有的研究生學歷竟成王豐落實工作的一塊拌腳石。當時單位最初準備安排他去的研究室,研究室負責人卻怕研究生學歷高,不愿意下田,吃不了苦而沒有欣然接受。
“最終還是農村出身給了自己一個機會。”王豐說,時任所長的樓永海看過自己的檔案之后,知道自己是農村出身的,想必能夠吃苦耐勞,以及結合其專業背景,也就極力推薦他進入水稻雜種優勢利用課題組。由此,王豐也就成為了該課題組(現雜交水稻研究開發中心)招聘的第一個研究生。
也正是因為王豐農村出身,骨子里透著一份吃苦耐勞和樸實謙虛的精神,所以在科研過程中,踏實肯干,兢兢業業,很快就引起了領導重視。王豐告訴記者,從伍應運、彭惠普等水稻所老一輩專家身上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并影響著自己在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包括做學問的踏實、做管理務實。
“自己的成長離不開他們的栽培。”王豐表示,他們是自己在水稻雜交育種的引路人。
依賴引種的終結者
1994年,對廣東水稻雜交育種領域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年份,也是值得紀念的劃時代年份。這一年,由王豐等人直接參與選育的汕優96通過了廣東省品種審定,也填補了廣東沒有自己的雜交稻品種的空白,終結了以往十多年來早中熟雜交稻組合全部依靠從湖南、福建引種的歷史。
“當時,也不知道有這么回事,只管做研究。”王豐對當年的成績輕描淡寫。他說,當時正在做一系列恢復系雜交品種的育種研究試驗設計、選育、區試、試種示范與推廣工作。直至1997年,汕優4480、優優4480兩個雜交稻組合通過省品種審定,進行項目總結時,王豐才發現到自己直接參與選育的三個雜交稻組合竟然有如此大的意義。“關鍵的意義還在于為我省粵北雙季稻區和粵西稻-稻-菜耕作區的高產穩產做出了貢獻。”王豐補充道。
三個雜交稻組合的選育成功,小試牛刀,便初戰告捷,但王豐并沒有十分激動。“品種選育成功只不過是在成功門檻上邁進了一個腳。”王豐的研究填補了廣東雜交稻育種領域的多項空白,包括填補了廣東光溫敏不育系選育方面的空白,這一成果也改變了完全依靠引進外省不育系進行測交配組的被動局面。然而,王豐始終認為成果歸成果,只是半成品,如果不能大規模應用于生產便是“廢品”。
“最欣慰的事情,不是拿獎那一刻,而是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和農民增產增效。”跟王豐聊起2002年“優質、高產、抗病兩系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獲廣東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事情,王豐憨厚地笑了笑,幸福中飽含著幾分辛酸。
超級雜交稻國內首創
培雜雙七于1998年通過省品種審定,是廣東省第一個通過審定的特二級優質雜交稻組合;2001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但是培雜雙七剛育成時,因制種產量低,種價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在生產上迅速推廣應用,這種狀況曾一度讓王豐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陷入困境。在他的主持下,團隊經過兩年的試驗探索,終于摸索出高產冷灌繁殖和大面積高產制種等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產技術措施。
如今,剛過不惑之年的王豐已是我省水稻雜交稻育種的重要領軍人物。“十五”期間,作為全省雜交水稻育種負責人,他主持了由全省8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單位參與的廣東省科技攻關重大專項“優質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他還主持了利用自己選育的光溫敏核不育系GD-1S測配育成超級雜交稻組合粵雜122和粵雜889。其中,粵雜122小面積試種畝產達到832公斤,百畝連片示范,平均畝產達到750公斤以上,日產量達到100公斤/公頃以上,成為國內第一個日產量達到100公斤/公頃超級稻指標的組合,而粵雜889則是國內第二個日產量達到100公斤/公頃超級稻組合。
文章來源:《廣東科技報》2007-04-05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