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一:

黑土地上的農技專家
—— 記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孫新功
在寧安的大地上,提起他的名字廣為人知,在寧安的鄉鎮各村提起他的名字,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憑著在農業技術推廣戰線的驕人成績,憑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執著與熱情為寧安的“三農”工作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就是國家級農技推廣研究員,省推廣站水稻學科帶頭人,省水稻專家組成員,牡丹江市級優秀中青年專家、優秀共產黨員——孫新功。
責任,是工作不竭的動力
孫新功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8年來,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把自己定位在為“三農”服務上,常年深入鄉村、田間地頭,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只要農民需要就為農民答疑解難、辦班講課、傳授技術、指導生產。作為省水稻學科帶頭人,在全省水稻高產創建項目中,是鐵力、寧安、海林、林口四個市縣的水稻項目首席專家,指導項目實施。2009年在學習和踐行科學發展觀活動中,他深入基層為渤海鎮西地村韭菜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提出了“綠色韭菜、精品韭菜、保健韭菜、旅游韭菜、文化韭菜”五大韭菜發展思路,使西地村的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18年來,他通過廣播、錄像、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累計辦班500多場次,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撰寫講義8萬余字。為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發展現代農業履行了一名黨員應盡的職責。
奉獻,是獲取成功的基石
他深知,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奉獻。為了提高全市水稻產量和米質,他先后承擔了省科委下達的《水稻大壟雙行超稀植栽培技術試驗與研究》、《水稻無公害優質米生產技術與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發揚“5+2、白+黑”精神,在項目落實的緊要關頭,他就與農戶同吃住,同勞動,同試驗,一干就最少就是7、8天。有的課題需設在不同積溫區域內,他就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各實驗區中間,有時遇到大風天,就得推著走,遇到下雨天,渾身澆得透心涼,三伏天曬得皮膚黝黑,過后就脫皮。白天在田間調查記錄,晚間整理數據、分析總結,成功提出了以“中早良種,缽體旱育,超稀擺插,葉齡調控”為主要內容的水稻缽體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擺插栽培技術模式,使水稻單產由400高到600公斤。十幾年來,他先后撰寫了二十多篇獲獎論文,其中有7篇在《中國農技推廣》等國家級刊物中發表。
服務,是黨員履職的根本
孫新功的心里始終裝著農民、想著農民,把農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去辦。平均每年下鄉都在100天以上。去年春天,寧安市農委交給孫新功提升稻米品質的任務,由他負責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技術指導和全程監控。生產關鍵環節不能離人,他在點上一住就是20多天,全年共住在村里近4個月。春季與農民一同赤腳下水田,寒冬為了把好加工質量關,感冒了晚間打著點滴,白天還堅守在嚴把質量關的崗位上。
碩果,是對社會的回報
勤奮敬業,把科技成果轉化為促農增收,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先后完成省、市試驗示范項目110多項,推廣水稻缽體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術12項,面積1890多萬畝;承擔國家農業部水稻豐收計劃項目5年,面積60多萬畝;承擔省級豐收計劃項目7年,面積140多萬畝。這些技術的推廣,使寧安市糧食年增產5萬多噸,為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在申請項目資金編制項目報告,經常工作到深夜3點以后,贏得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
他曾4次獲國家農業部豐收獎、2次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水稻拋秧技術推廣先進個人、1次獲中國林科院推廣獎、1次獲省重大科技效益獎、9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和科研成果獎、7次獲省農業豐收獎。還獲得了牡丹江市級勞動模范、首屆牡丹江市青年科技創新創業獎、牡丹江市政府特別獎,牡丹江市優秀共產黨員、寧安市優秀共產黨員、寧安市勞動模范、寧安市“五、四”青年獎章、寧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幾年來,他共獲各種獎勵70多項,但他沒有滿足于取得的成績:“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我要加倍地回報”,這是孫新功最常說的一句話。寧安人有理由相信,這位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體現者,在服務群眾的路上,步子會邁得更加穩健、更加扎實。
來源:《寧安遠程教育網》2010-10-9
媒體報道二:

不變的人生坐標
--記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
李大鵬
孫新功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18年,他潛心鉆研,把自己定位在為“三農”服務,以在農業技術推廣戰線的驕人成績,在服務“三農”中收獲著人生的快樂。
孫新功把為農民培訓技術、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幫助農民致富增收作為一份責任,牢記在心。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專業性強,孫新功常年深入鄉鎮村屯,走到田間地頭了解農情、傳授實用技術、指導農業生產。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都主動下鄉為農民無償辦班講課,只要農民需要我都會按時入村到戶為農民答疑解難。通過巡回辦班、電視講座、印發技術資料、開展農業110咨詢等多種形式,他直接培訓的農民在10萬人次以上,為保證寧安市糧食優質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履行了一名黨員、一個農技師應盡的職責。
孫新功深知,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奉獻。為了提高全市水稻產量和米質,他先后承擔了省科委下達的《水稻大壟雙行超稀植栽培技術試驗與研究》、《水稻無公害優質米生產技術與研究》、《水稻大面積高產攻關與示范》等多項科研課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發揚“5+2、白+黑”精神,積極投身于農業科技第一線。白天在田間調查記錄,晚間整理數據、分析總結,高質量完成了各項課題指標,成功研究出了以“中早良種,缽體旱育,超稀擺插,葉齡調控”為主要內容的水稻缽體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擺插栽培技術,使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孫新功的心里始終裝著農民、想著農民,把農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去辦。孫新功平均每年下鄉都在100天以上,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通過走村入戶,建立與專業村、專業大戶、種植能手的結對服務,積極與農民朋友溝通聯系,把最前沿、最實用的種植技術和致富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民。今年春天,寧安市農委交給孫新功提升稻米品質的任務。他和同事以渤海鎮漁業養殖場為試驗點,嚴格按綠色食品要求操作,全程監控。生產關鍵環節不能離人,他在點上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在籌備中國北方優質稻米示范園建設中,他引進了稻鴨共育有機水稻生產技術、生物菌肥等新肥新藥產品和26個示范品種,并進行了試驗示范。在此期間,孫新功除了指導優質稻米生產,還積極投身于渤海漁場的新農村建設,耐心細致地做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為土地順利流轉做了很多工作,也為農民群眾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問題。
孫新功勤奮敬業,把科技成果轉化為促農增收,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先后完成省、市試驗示范項目110多項,推廣水稻缽體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術12項,面積1890多萬畝;承擔國家農業部水稻豐收計劃項目5年,面積60多萬畝;承擔省級豐收計劃項目7年,面積140多萬畝。這些技術的推廣,使寧安市糧食年增產5萬多噸,為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孫新功先后被牡丹江市委、寧安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寧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曾4次獲國家農業部豐收獎、2次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水稻拋秧技術推廣先進個人、1次獲中國林科院推廣獎、9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和科研成果獎、7次獲省農業豐收獎。
孫新功是一個勤奮的人,他沒有滿足于取得的成績,他要把自已融入到農業生產中、融入到農村實踐中、融入到農民需要中,做一名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先行官。
媒體報道三:

把新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記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
伴著烈日、踏著夕陽,他時常要去田間地頭里走一走、看一看,只要是幾天看不上莊稼,他的心里就不踏實。這位將全部熱情撲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的人,就是牡丹江市級優秀中青年專家、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
孫新功在農業技術推廣一線上默默奉獻了19年,他一直致力于為農民引進新品種、新肥新藥、新的栽培模式,為農民咨詢服務,培訓講課,解答生產中的疑難問題,承擔著各種試驗示范項目,并向農民推廣農業新技術,為農民增產增收、我市農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提高全市水稻產量和米質,孫新功先后承擔了省科委下達的《水稻大壟雙行超稀植栽培技術試驗與研究》、《水稻無公害優質米生產技術與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他不分晝夜和休息日,潛心研究,在項目落實的緊要關頭,就與農戶同吃住,同勞動,同試驗,一干就是七八天。有時候,有的課題需設在不同積溫區域內,他就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各實驗區中間。有時遇到大風天,騎不動車,就下來推著走,遇到下雨天,渾身被澆透也冒著大雨往實驗區趕。孫新功憋著一股韌勁兒,白天在田間調查記錄,晚間整理數據、分析總結,最終成功提出了水稻缽體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擺插栽培技術模式,使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農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2009年春天,寧安市農委交給孫新功提升稻米品質的任務。他負責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技術指導和全程監控。生產的關鍵環節不能離人,他在示范點上一住就是20多天,全年共住在村子里近4個月。春季與農民一同赤腳下水田,寒冬為了把好加工質量關,孫新功累得生了病,晚上,他到村衛生所打點滴,白天依舊堅守在嚴把質量關的崗位上。有時候忙的都顧不上打針,他就干脆停針,吃藥維持著堅持工作。
由于工作業績突出,孫新功曾四次獲國家農業部豐收獎,二次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水稻拋秧技術推廣先進個人,還曾獲省長特別獎即省重大科技效益獎、寧安市勞動模范等獎勵70多項。(農技專家孫新功咨詢服務熱線:13089876208)
來源:《牡丹江晨報》2011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