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興趣與堅持引領科研工作
——訪南昌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陳勇
3月2日,《科學時報》刊登了題為《用興趣與堅持引領科研工作——訪南昌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陳勇》的報道,全文如下:
一身休閑的裝扮和溫和的語調,使得“親切”成為初見陳勇教授時浮現在《科學時報》記者腦海中的一個詞語。在后來的采訪中,對人平易、做事嚴謹,外加一點知識分子的矜持,是陳勇留給記者最深刻的印象。
1974年6月出生,從南昌大學生物學學士,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博士后,再到南昌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校聘教授,在科研的道路上,這位年輕的教授始終沒有停下追索的腳步。
談及回歸母校的緣由,陳勇沒有回避自己作為江西人對故土的感情,但他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面貌一新的學校里,能找到結合自己研究興趣的良好平臺。
海外求學的經歷為陳勇積累了知識與技術,讓他在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如魚得水,也對他現在的科研思路產生了很大影響。“搞科研就是要了解自然規律并造福人類和解決人類的困難,現在科學發展水平進展很大,科研人也要作更深入和更高水平的研究”。
國內外專業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50篇的陳勇,目前主攻的研究方向是,結合熒光量子點技術、生物納米成像技術和生化技術,研究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細胞膜脂筏的結構與功能,以及T細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與國際上熱門的脂筏研究不同,這項研究將脂筏的結構與功能和老齡化疾病二者聯系起來,旨在探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機制,以及尋找診斷和延緩或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法,其研究方向在國內頗為鮮見。
2009年,陳勇依據此方向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獲批,并于2010年1月正式啟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對于我的科研啟動幫助很大,至少可以支持2到3年,今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對于剛起步和處于發展時期的課題組來說,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陳勇說。
另一方面,陳勇也談到南昌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平臺優勢,“多學科交叉擴展了思路,也提供了不同的技術手段?己酥贫纫灿芯彌_,這樣就給深入研究留有充分的余地,當然還有設備的保障”。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經常要反復做相同的實驗和觀察,但“興趣可以成為研究的動力,讓人在有壓力和阻礙的時候能夠持之以恒”。“作科研就是要有認真和嚴謹的態度,不能盲目,要能沉下心來思考為什么實驗所呈現的現象不是意料中的,這個出乎意料往往就蘊涵著預期不到的重要發現。”
陳勇也將自己的理念帶給了學生,“一切要從零開始,帶學生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表示,學生的浮躁很大程度上來自畢業的壓力,所以在設計課題上既要能夠保證學生順利畢業,也一定不能忽略探索性。“在這個過程中還是要強調‘想’的作用,我很支持學生在既定課題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甚至是推翻原有課題。”陳勇說。
工作之余,陳勇保留著看新聞的習慣,科技、財經、農業無所不包,“你要從里面發現樂趣,其實科技節目很好看,財經消息也是關系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房子、車子這些都要考慮。”他不無調侃地說道。
回憶起初到南昌工作時每天早起擠公交車的經歷,陳勇對目前的生活很滿足?粗k公桌上放著的八個月大的兒子的照片,他滿是愧疚:“按道理我得多抽時間陪他玩,不然會有代溝。”
現在的陳勇,每周在專注課題研究和指導學生的同時,也保持著運動的習慣。“一路走來很平穩,沒有太大的波折。家庭很和睦,有自己的課題組,學生很優秀、很努力,項目研究也在按原定計劃平穩、順利進行,研究成果自然就水到渠成。”被問及如何定義幸福時,他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陳勇,生物學學士和碩士,光學博士,2004年9月~2009年1月,先后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博士后、伊利諾大學生物醫學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9年至今為南昌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校聘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曾參與科技部“973”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項目;至今已在國內外專業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50篇。
來源:《科學時報》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