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章,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出生于湖北,198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97年獲北海道大學博士學位,F任固體礦產研究室主任、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造山帶演化與成礦;斑巖成礦系統;巖漿銅鎳成礦作用與隱伏礦預測。發現新疆卡拉塔格銅金礦床,圖拉爾根銅鎳鈷礦定位預測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提出沙讓斑巖鉬礦床產于主碰撞階段;提出新疆二疊紀銅鎳礦床產出環境背景為地幔柱對造山帶疊置;參與我國最大銅礦(驅龍)、最大鉬礦(岔路口)勘探報告的編寫。曾主持973青藏斑巖銅礦課題、基金重點項目、院創新新疆礦產項目。
發表論文170余篇(SCI 105篇,其中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國際論文40余篇),專著5部。主編Resource Geology 專輯1期。論文被SCI、CNKI引用分別達1800、3900余次,進入地球科學全球高引用科學家之列。5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并赴香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UBC、澳洲科廷大學、北海道大學、日本地調所、日本資源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和院所、國土部斑巖銅礦培訓班作專題報告。指導發起成立中國首個SEG Student Chapter。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省級獎7項、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中國青年科技獎。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1年湖北省襄樊五中高中畢業。
1985年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1997年獲日本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理學博士(導師:Shunso Ishihara教授)。
1985起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從事礦床地質工作,1993、1997年先后破格晉升為高工、研究員。
200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開放室博士后(導師:孫樞院士、李繼亮研究員)出站留所工作。
2002年聘為創新基地研究員。
2003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高等礦床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作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1. 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2.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3. 1998年起-任《礦床地質》雜志副主編。
4. 現任《中國地質》、《地質與勘探》、《新疆地質》、《西北地質》、《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編委,以及十余份國際刊物的審稿人。
5. SEG、SGA、IAGOD、SRG四大礦床學會的Fellowship。
6. 新疆358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
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
8. 中鋁力拓(CRTX)礦產勘查公司技術委員會專家。
9. 應邀擔任北海道大學 Invited Professor(2013.10-2014.2)。
主講課程:
自200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為碩士生講授礦床學課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博士研究生及研究方向:
1. 金露英 斑巖鉬礦-脈狀鉛鋅銀成礦系統 導師: 秦克章 李光明
2. 薛勝超 新疆坡北地區鎂鐵-超鎂鐵巖巖漿過程與鎳成礦作用 導師: 秦克章
3. 王春龍 阿爾泰中西段偉晶巖含礦性評價標志與稀有金屬成礦作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礦產資源中心) 導師: 秦克章 肖文交
4. 龐緒勇 小興安嶺銅山銅礦巖漿-熱液活動中心鑒別與控礦構造研究 導師::秦克章
5. 康珍 北疆基性巖與超基性巖銅鎳礦床的對比研究及控制機理 導師::秦克章
6. 姚卓森 造山帶環境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構建與隱伏礦預測 導師: 秦克章
7. 張夏楠 班公湖榮那斑巖-淺成低溫銅(金)套合成礦機理 導師: 李光明 秦克章
8. 趙超 多寶山-三礦溝礦集區多期構造-巖漿-斑巖銅礦成礦作用的甄別與恢復 導師: 秦克章 李光明
9. 蘇仕強 粵北大寶山鐵銅鉛鋅-鉬鎢礦田礦床類型甄別與疊合成礦機理 導師: 秦克章 李光明
博士后及研究方向:
1. 趙俊興 俯沖、碰撞與伸展背景下斑巖鉬礦的巖漿源區與成礦作用 導師: 秦克章 吳福元
2. 周起鳳 阿爾泰與東秦嶺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的巖漿-流體過渡與金屬分帶形成機理 導師: 秦克章 朱日祥
3. 曹明堅 巴爾喀什-西準氧化性與還原性斑巖銅礦對比 導師: 秦克章 林楊挺 郭光軍
4. 李真真 興安地塊岔路口巨型斑巖鉬礦床巖漿-流體轉換與成礦作用 導師: 秦克章 李獻華
5. 毛亞晶 東天山黃山-香山銅鎳礦田巖漿演化、成礦作用與潛力分析 導師: 秦克章 李獻華
已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17位:
李金祥、許英霞、孫赫、唐冬梅、三金柱、郭正林、宋國學、肖慶華、蘇本勛、肖波、陳雷、趙俊興、周起鳳、曹明堅、李真真、毛亞晶、陳博;
碩士研究生2位:
繆宇、范新,碩士生劉平平獲Hong Kong PhD Fellowship赴UHK讀博。
博士后出站7位:
李金祥、許英霞、蘇本勛、肖波、唐冬梅、宋國學、田野。
多位獲得科技導報、美國SEG學生研究資助、全國礦床會議、全國巖石學會議優秀學生論文獎、李四光博士研究生獎、CAS-BHP獎學金、朱李月華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入選香江學者計劃、新疆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蘇本勛的博士學位論文應邀在Springer英文出版。
研究方向:
1) 增生型與碰撞型造山帶成礦作用;
2) 斑巖-矽卡巖型銅-鉬-金礦、淺成低溫金銅礦、熱液鉛鋅成礦作用與隱伏礦定位預測;
3) 鎂鐵-超鎂鐵巖銅-鎳-鈷-PGE成礦作用研究與成礦預測。
以造山帶演化和成礦作用緊密結合為特色,研究領域涉足礦床學、大地構造和找礦勘查地質學,理論和實際兼備。運用構造地質學、巖石學、交代蝕變巖巖相學、礦相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示蹤、同位素年代學、微區分析技術研究成礦作用,嘗試以礦床時空分布樣式作為大地構造環境的標志和限定,優選戰略靶區,結合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開展隱伏礦定位預測。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承擔或參加完成30余項國家攻關及部門重點科研項目。實地考察了我國、日本島弧、南美安底斯山、中亞成礦帶(蒙古、俄羅斯)、北美科迪勒拉共370余處典型礦床。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之課題“大興安嶺及鄰區斑巖銅鉬金成礦作用”(2014-2018)。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興安北段岔路口巨型斑巖鉬多金屬礦床巖漿演化、流體出溶與成礦作用”(2013-2016)。
3. 新疆有色集團綜合研究項目-“東天山黃山-香山、阿爾泰喀拉通克銅鎳礦區深邊部找礦預測研究”(2011-2015)。
4. 中銅公司委托項目“西藏白容-崗講銅鉬礦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潛力綜合研究”(2014-2016) 。
5.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新疆銅、金、鉀鹽成 礦條件與隱伏礦床預測示范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2005。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天山-北山晚古生代鎂鐵-超鎂鐵巖Ni-Cu-Co成礦作用與地球動力學背景,2011-2014。
7.國家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辦公室綜合研究項目:新藏地區典型礦床及斑巖礦床成礦機制研究,2009-2012。
8.院創新東部項目:典型地區中生代成礦作用,2009-2012。
9.國家十五科技攻關新疆305項目:東天山銅-金-鎳礦研究專題,2002-2005。
10.國家973青藏項目:藏東-岡底斯斑巖銅礦成礦作用”課題,2003-2007。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山-鏡兒泉鎂鐵-超鎂鐵巖銅鎳礦帶形成的構造背景,2001-2003。
主要業績:
先后承擔或參加完成了40余項國家攻關及部門重點科研項目。實地考察了我國、日本島弧、南美安底斯山(玻利維亞、智利)、中亞成礦帶(蒙古、俄羅斯)、北美科迪勒拉、土耳其、澳大利亞、緬甸共430余處典型礦床。1997年5-8月、2007年6-7月分別應邀作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地質專家赴玻利維亞、智利考察銅金礦床,合作區塊選區評價。2013年作為中國科學院代表團成員考察智利、秘魯巨型斑巖銅礦。
在滿洲里巖漿作用與淺成低溫-斑巖Ag-Au-Pb-Zn-Cu-Mo成礦系統及選區評價、阿爾泰火山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礦床、國內外大型銅(鉬)礦成礦環境對比、北疆中亞型造山與成礦作用、東天山銅金鎳成礦規律研究與成礦預測、岡底斯碰撞背景斑巖銅鉬礦與斑公湖俯沖增生背景斑巖銅金礦特色與靶區優選、東疆早二疊世鎂鐵-超鎂鐵巖銅鎳礦床形成于造山帶對造山帶疊置及含礦性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針對制約找礦突破的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組織攻堅取得突破,在勘查實踐中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主要學術貢獻有:
1. 系吐哈盆地隆起帶中卡拉塔格銅金礦床的主要發現人,該礦床經初步勘查評價銅、金遠景可達大型規模,由此揭開一條新的銅礦帶。
2. 經巖相、構造、礦體側伏規律研究,引入淺層地震勘探,與新疆704隊合作,東天山圖拉爾根巖漿銅鎳鈷礦定位預測取得了重大突破,經鉆探驗證鎳、鈷均達大型規模,系近年來東天山最重要的找礦進展之一,現已建成礦山投產。
3. 研究確認岡底斯沙讓鉬礦為西藏首例獨立斑巖鉬礦床,具有大型以上潛力,不同于產于后碰撞背景的已知斑巖銅鉬礦,而是產于碰撞背景的主碰撞階段,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區域成礦意義與勘查導向意義。
4. 對我國最大銅礦—西藏驅龍斑巖銅鉬礦的多期巖體侵入序列、蝕變礦化分帶及礦化中心、宏大延深等進行系統研究,參與完成的驅龍銅礦勘探報告2011年獲國土資源科技成果一等獎,代表項目作請獎答辯。專著2014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5. 帶領團隊解剖了班怒帶多龍超大型含金斑巖銅礦,2006年提出多不雜所在的鐵格隆礦集區具有高硫型淺成低溫金銅和斑巖-淺成低溫系統產出的地質條件,為近期榮那勘查突破所證實。
6. 帶領團隊完成了我國最大鉬礦—大興安嶺北段岔路口斑巖鉬礦的綜合研究,揭示巖漿-流體轉換、流體出溶與成礦過程,參與勘探報告的編寫。
7. 全球大型銅鎳礦床多產于克拉通內,而新疆銅鎳硫化物礦床則產于中亞造山帶中。提出產于塔里木早二疊世地幔柱對造山帶疊置的構造環境,建立了鎂鐵-超鎂鐵巖含礦性評價準則,靶區優選及深部礦預測研究在喀拉通克、香山中等礦區得到成功應用。
發明專利:
1 利用固體潮壓電效應和自然電位勘察隱伏礦床的方法 梁光河;劉洪臣;祁鳳茹;蔡新平;張寶林;徐興旺;秦克章;王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6-03-16 2007-09-19
合作專著 :
1. 秦克章, 夏代祥, 李光明, 肖波, 多吉, 蔣光武, 趙俊興. 2014.西藏驅龍斑巖-矽卡巖銅鉬礦床.科學出版社, 1-316
2. 劉光鼎主編, 劉秉光, 劉建明, 秦克章 副主編.2013.中國金屬礦的地質與地球物理勘查.科學出版社,359p.
3. 閻學義, 黃樹峰, 秦克章, 琚宜太, 陳雷等.2012.岡底斯東段走滑型陸緣銅多金屬成礦系統理論與勘查應用.地質出版社,204p.
4. 王京彬, 秦克章, 吳志亮等.1998.阿爾泰山南緣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 地質出版社, 210p.
5. 王之田, 秦克章, 張守林. 1994. 大型銅礦地質與找礦,冶金工業出版社, 162p.
發表期刊論文:
2015年
1. Mao YJ, Qin KZ*,Li CS, Tang DM. 2015.A modified genetic model for the Huangshandong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Xinjiang, western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50(1): 65–82.
2. Zhao JX, Qin KZ*, Li GM, Cao MJ, Evans JN, McInnes BIA, Li JX, Xiao B, Chen L. 2015. The exhumation history of collision-related mineralizing systems in Tibet: Insights from thermal studies of the Sharang and Yaguila deposits, central Lhasa. Ore geology Review, 65:1043-1061.
3. Cao MJ, Qin KZ*, Li GM, Evans JN, Jin LY. 2015. 2015. In situ LA-(MC)-ICP-MS Trace element and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genesis of polygenetic Titanite from the Baogutu reduced porphyry Cu deposit,western Junggar, NW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65: 940-954 .
4. Cao MJ, Qin KZ*, Li GM, Evans JN, He HY, Jin LY. 2015. A mixture of mantle and crustal derived He-Ar-C-S ore-forming fluids at the Baogutu reduced porphyry Cu deposit, Western Junggar.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98:188-197.
5. Chen L, Qin KZ*, Li GM, Li JX, Xiao B, Zhao JX, Fan X.2015. Zircon U–Pb ages,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es of the Nuri intrusive rocks in the Gangdese area,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on timing,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Lithos, 212–21: 379–396
6. Ishihara S and Qin KZ. 2015.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ape Ashizuri Granitoids in Southwest Japan Resource Geology, 65(1):47–51.
7. 新疆磁海鐵礦區鎂鐵質巖及正長巖鋯石U-Pb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對成巖、成礦作用的制約 陳博; 秦克章; 唐冬梅; 毛亞晶; 馮宏業; 薛勝超; 姚卓森 巖石學報 2015/08
8. 東疆二疊紀鎂鐵-超鎂鐵巖體中輝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對成巖和Ni-Cu成礦的指示 薛勝超; 秦克章; 唐冬梅; 毛亞晶; 姚卓森 巖石學報 2015/08
9. 羌塘南緣多龍礦集區榮那斑巖-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Cu-(Au)套合成礦:綜合地質、熱液蝕變及金屬礦物組合證據 李光明; 張夏楠; 秦克章; 孫興國; 趙俊興; 印賢波; 李金祥; 袁華山 巖石學報 2015/08
10. 阿爾泰阿斯喀爾特Be-Nb-Mo礦床年代學、鋯石Hf同位素研究及其意義 王春龍; 秦克章; 唐冬梅; 周起鳳; 申茂德; 郭正林; 郭旭吉 巖石學報 2015/08
11. 阿爾泰可可托海偉晶巖中弧形石英白云母層的成因及意義 田野; 秦克章; 周起鳳; 唐冬梅; 王春龍 巖石學報 2015/08
12. 黑龍江多寶山礦田爭光金礦床類型、U-Pb年代學及古火山機構 宋國學; 秦克章; 王樂; 郭繼海; 李真真; 佟匡胤; 鄒心宇; 李光明 巖石學報 2015/08
13. 大興安嶺北段岔路口斑巖Mo-熱液脈狀Zn-Pb成礦系統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分布、起源及其勘探指示 金露英; 秦克章; 李光明; 李真真; 宋國學; 孟昭君 巖石學報 2015/08
2014年
1. 秦克章,夏代祥,李光明,肖波,多吉,蔣光武,趙俊興. 2014.西藏驅龍斑巖-矽卡巖銅鉬礦床.科學出版社, 1-316
2. Cao MJ, Qin KZ*, Li GM, Evans NJ, Jin LY.2014. JinAbiogenic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of methane at the Baogutu reduced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estern Junggar, NW-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41, 179-198
3. Cao MJ, Qin KZ*, Li GM, Jin LY, Evans JN, Yang XR. 2014. Baogutu: An example of reduced porphyry Cu deposit in western Junggar. Ore geology Review,56(1):159-180
4. Cao MJ, Qin KZ*, Li GM, Yang YH, Evans JN., Zhang R, Jin LY.2014. Magmatic process recorded in plagioclase at the Baogutu reduced porphyry Cu deposit, western Junggar, NW-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82:136-150.
5. Li GM, Cao MJ, Qin KZ, Evans JN, McInnes BIA, Liu YS. Thermal-tectonic history of the Baogutu porphyry Cu deposit, West Junggar as constrained from zircon U–Pb, biotite Ar/Ar and zircon/apatite (U–Th)/He dat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79(2):575-942
6. Song GX, Qin KZ*, Li GM, Evans JN, Chen L.2014. Scheelit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skarn-type W-Mo deposits in the Chizhou Area,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American Mineralogist, 99:303-317.
7. Song GX, Qin KZ*, Li GM, Evans JN, Li XH. 2014.Mesozoic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y in the Chizhou area,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SE China: Constrained by petrochemistry,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91:137-153.
8. Zhao JX, Qin KZ*, Li GM, Li JX, Xiao B, Chen L, Yang YH, Li, C, Liu YS. 2014. Collision-related genesis of the Shara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Tibet: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ages, Re-Os ages and Lu-Hf isotopes. Ore geology Review, 56:312-326.
9. Li ZZ, Qin KZ*,Li GM, Ishihara S, Jin LY, Song, GX, Meng ZJ. 2014.Formation of the giant Chalukou porphyry Mo deposit in northern Great Xing'an Range, NE China: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lower crust in intra-plate extensional environment.Lithos, 202:138-156.
10. Mao YJ, Qin KZ*, Li CS, Xu, SC, Ripley EM. 2014.Petrogenesis and ore genesis of the Permian Huangshanxi sulfide ore-bearing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western China.Lithos, 200:111-125.
11. Su BX, Qin KZ* Zhou MF, Sakyi PA, Joyashish T, Tang DM Liu PP, Xiao QH, Sun H.2014.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the Xiadong Ural-Alaskan type complex in NW China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Lithos, 200:226-240.
12. Tang DM, Qin KZ, Su BX, Sakyi PA, Mao YJ, Xue SC. 2014.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Hulu Ni-Cu sulphide deposit in Xinjiang, NW China: constraints from Sr- Nd isotopic and PGE composition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6(6)711-733.
13. Li JX, Qin KZ, Li GM, Richards JP, Zhao JX, Cao M.J.2014.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esozoic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ons in central Tibet: Petrogenetic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Lithos,198–199: 77–91.
14. Liu X, Fan HR, Evans NJ, Batt GE, McInnes BIA, Yang KF, Qin KZ.2014.Cooling and exhumation of the mid-Jurassic porphyry copper systems in Dexing City, SE China: insights from geo- and thermochronology. Mineralium Deposita ,49: 809–819.
15. Ishihara S and Qin KZ. 2014. Some Pertinent Features of Mo-Mineralized Granitoid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Resource Geology, 64(4):367–378.
16. 毛亞晶,秦克章*,唐冬梅, 薛勝超,田野,馮宏業.2014.新疆東天山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多期次巖漿侵位與成礦作用——以黃山銅鎳礦床為例. 巖石學報,30(6): 1575-1594
17. 馮宏業,許英霞,秦克章*,唐冬梅,郭海兵,毛亞晶,薛勝超.2014.圪塔山口鎂鐵-超鎂鐵質巖體鋯石U-Pb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對成巖成礦的指示. 巖石學報,30(6):1558-1574
18. 秦克章,田野,姚卓森,王勇,毛亞晶,王斌,薛勝超,唐冬梅,康珍.2014.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田成礦條件、巖漿通道與成礦潛力分析.中國地質,41(3):912-935.
19. 姚卓森, 秦克章*.2014.造山帶中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現狀、問題與展望.地球物理學進展,29(6): 2800-2817
20. 金露英,秦克章*,孟昭君,李光明,宋國學,李真真,呂克鵬,闞學勝,趙超. 2014. 大興安嶺北段岔路口巨型鉬鋅鉛礦床脈體特征、產狀及其對成礦的指示. 礦床地質,33 (4):742~760.
21. 李真真,李光明,孟昭君,秦克章*,宋國學,金露英,闞學勝,王進,張夏楠.!2014.大興安嶺岔路口巨型斑巖鉬礦床角礫巖相劃分、特征及成因. 礦床地質,33(3):607-624.
22. 肖波, 秦克章, 張東紅. 2014. 贊比亞西北省銅-鈷礦地質及找礦潛力.地質與勘探, 50(1):182-191.
23. 郭海棠; 許英霞; 秦克章 東疆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硫酸鹽礦物穆斯堡爾譜特征及其意義 地質與勘探 2014/03
24. 馮宏業; 許英霞; 唐冬梅; 秦克章; 毛亞晶; 郭海兵; 三金柱 東天山圪塔山口銅鎳礦區鎂鐵-超鎂鐵質巖體橄欖石與尖晶石礦物學特征 地質與勘探 2014/02
2013年
1. 周起鳳,秦克章*,唐冬梅,田野,丁建剛,郭正林. 2013.阿爾泰可可托海3號脈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云母和長石的礦物學研究及意義.巖石學報,29(9):3004-3022.
2. Tang DM, Qin KZ*, Su BX, Sakyi PA, Liu YS, Mao Q, Santosh M, Ma YG. 2013. Magma source and tectonics of the Xiangshanzhong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NW China, traced from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Lithos, 170-171, 144-163.
3. Su BX,Qin KZ*,Santosh M,Sun H,Tang DM.2013. The Early Permian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in the Beishan Terrane, NW China: Alaskan-type intrusives or rift cumulat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66(8) 175–187
4. Ming-Jian Cao, Qi-Feng, Zhou, Ke-Zhang Qin*, Dong-Mei Tang, Noreen J. Evans.2013. The tetrad effect and geochemistry of apatite from the Altay Koktokay No. 3 pegmatite, Xinjiang,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gmatite petro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07(6): 985-1005.
5. Li JX, Qin KZ, Li G.M, Xiao B, Zhao JX, Cao M.J, Chen L.2013. Petrogenesis of ore-bearing porphyries from the Duolong porphyry Cu-Au deposit, central Tibet: Evidence from U-Pb geochronology, petrochemistry and Sr-Nd-Hf-O isotope characteristics.Lithos,160-161(1): 216 - 227
6. Su BX, Qin KZ*, Tang, DM, Sakyi PA, Liu PP, Sun H, Xiao QH. 2013. Late Paleozoic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NW China): Insight into magmatic Ni–Cu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n orogenic setting. Ore Geology Review, 51:57-73.
7. Zeng QD, Liu JM, Qin KZ, Fan HR, Chu SX, Wang YB, Zhou LL. 2013.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5(11): 1311-1358.
8. Song Guoxue, Qin Kezhang*, Li Guangming, Li Xianhua and Qu Wenjun.2013. Geochronology and Ore-Forming Fluids of the Baizhangyan W–Mo Deposit in the Chizhou Area,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SE-China. Resource Geology, 63(1):57-71.
9. Zeng QD, Wang YB, Zhang S, Liu JM, Qin KZ,Yang JH, Sun WD and Qu WJ. 2013. U–Pb and Re–Os Geochronology of the Tongcun Molybdenum Deposit and Zhilingtou Gold-Silver Deposit 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Resource Geology, 63(1): 99-109.
10. 江西德興地區中侏羅世斑巖銅成礦系統、冷卻、剝蝕歷史:來自同位素年代學和低溫熱年代學的制約 劉玄; 范宏瑞; Evans N J; Batt G E; McInnes B I A; 楊奎鋒; 秦克章 礦物學報 2013/S2
2012年
1. 秦克章,唐冬梅,蘇本勛,毛亞晶,薛勝超,田野,孫赫,三金柱,肖慶華,鄧剛.2012.北疆二疊紀鎂鐵-超鎂鐵巖Cu-Ni礦床的構造背景、巖體類型、基本特征、相對剝蝕程度、含礦性評價標志及成礦潛力分析. 西北地質,45(4):83-116.
2. Qin Kezhang.2012. Preface for Thematic Articles “Porphyry Cu-Au-Mo deposits in Tibet and Kazakhstan”. Resource Geology, 62(1):1-3.
3. Tang DM, Qin KZ*, Sun H, Su BX, Xiao QH, 2012. The role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Ni-Cu sulfide deposits in Eastern Tiansha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 from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Re-Os, Sr-Nd, zircon Hf-O, and sulfur isotop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9:45-160.
4. Song GX, Qin KZ*,Li GM,Liu TB, Li JX, Li XH & Chang ZS.2012. Geochronologic and isotope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magmatism and associated W-Mo mineralization of the Jitoushan W-Mo deposit,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4(13):1532-1547.
5. Su BX, Qin KZ*, Sun H, Tang DM, Sakyi PA, Chu ZY, Liu PP, Xiao QH. 2012. Subduction-induced mantle heterogeneity beneath Eastern Tianshan and Beishan: insights from Nd-Sr-Hf-O isotopic mapping of Late Paleozoic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Lithos, 134-135: 41-51.
6. Su BX, Qin KZ*, Sun H, Tang DM, Xiao QH, Liu PP, Patrick A S.2012. Olivine Compositional Mapping of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in Eastern Xinjiang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Ni-Cu 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ic Dynamic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1): 41-53.
7. Su BX, Qin KZ*, Sakyi PA, Malaviarachchi SPK, Liu PP, Tang DM, Xiao QH, Sun H, Ma YG, Mao Q. 2012. Occurrence of an Alaskan-type complex in the Middle Tianshan Massi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nferences from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4(3), 249-269.
8. Su BX, Qin KZ*, Sakyi PA, Tang DM, Liu PP, Malaviarachchi SPK, Xiao QH, Sun H. 2012. Geochronologic-pe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Hongshishan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Beishan area, Xinjiang (N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4(3), 270-289.
9. Cao MJ, Li GM, Qin KZ, Seitmuratova EY and Liu YS .2012.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patites in granitoids from central Kazakhstan: Implications for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Resource Geology, 62(1): 63-83.
10. Xiao B, Qin KZ*, Li GM, Li JX, Xia DX, Chen L and Zhao JX.2012. Highly oxidized magma and fluid evolution of Miocene Qulong giant porphyry Cu- Mo deposit, southern Tibet, China. Resource Geology, 62 (1): 4-18.
11. Li JX, Li GM, Qin KZ, Xiao B, Chen L and Zhao JX.2012.Mineralogy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Arc, northern Tibet. Resource Geology, 62 (1): 19-41.
12. Chen L, Qin KZ*, Li JX, Xiao B, Li GM, Zhao JX and Fan X.2012.Fluid inclusions and hydrogen, oxygen, sulfur isotopes of Nuri Cu-W-Mo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Gangdese, Tibet. Resource Geology, 62(1): 42-62.
13. Zhao JX, Qin KZ*, Li GM, Li JX, Xiao B and Chen L.2012.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granitoids at Eocene Sharang porphyry Mo deposit in the main-stage of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northern Gangdese, Tibet. Resource Geology, 62(1): 84-98.
14. LI GM, Li JX, Qin KZ, Duo J, Zhang TP, Xiao B and Zhao JX.2012. Geology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Duobuza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istrict in the Bangongco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ern Tibet. Resource Geology, 62(1): 99-118
15. Xue GQ, Qin KZ,Li X,Li GM,Qi ZP. 2012.Discovery of the Large-scale Porphyry Molybednum Deposit in Tibet through Modified TEM Exploration Method.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JEEG), 17(1):19-25.
16. Qingdong Zeng, Yongbin Wang, Song Zhang, Jianming Liu & Kezhang Qin.2012. Types, feature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for Mesozoic metal ore deposits 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4(9): 1031–1051.
17.西藏岡底斯南緣努日銅鎢鉬礦床地質特征與矽卡巖礦物學研究 陳雷; 秦克章; 李光明; 李金祥; 肖波; 江化寨; 趙俊興; 范新; 江善元 礦床地質 2012/03
2011年
1. Qin Kezhang, Su Benxun, Patrick Asamoah Sakyi, Tang Dongmei, Li Xianhua, Sun He, Xiao Qinghua, Liu Ping-ping. 2011.SI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Sr-Nd Isotopes of Ni-Cu-Bearing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Eastern Tianshan and Beishan in Correlation with Flood Basalts in Tarim Basin (NW China): Constraints on a ca. 280 Ma Mantle Plum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311(3): 237–260.
2. Su Benxun, Qin Kezhang*, Patrick Asamoah Sakyi , Li Xianhua, Yang Yueheng, Sun He, Tang Dongmei, Liu Pingping, Xiao Qinghua, Sanjeewa P.K. Malaviarachchi.2011. U–Pb ages and Hf–O isotopes of zircons from Late Paleozoic mafic–ultramafic units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implications and evidence for an Early-Permian mantle plume. Gondwana Research. (2011), 20(2-3): 516-531.
3. 曹明堅,秦克章*,李繼亮.2011.平坦俯沖及其成礦效應的研究進展、實例分析與展望.巖石學報,27(12):3727-3748.
4. 蘇本勛,秦克章*,唐冬梅,鄧剛,肖慶華,孫赫,盧鴻飛,代玉財. 新疆北山地區坡十鎂鐵-超鎂鐵巖體的巖石學特征及其對成礦作用的指示.巖石學報,27(12):3627-3639.
5. 薛國強,秦克章,李貅,戚志鵬,周楠楠 西藏沙讓特大型鉬礦的發現與瞬變電磁法探查 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26(3): 954~960.
6. Li Jinxiang, Qin Kezhang*, Li Guangming, Xiao Bo, Chen Lei, Zhao Junxing.2011.Post-collisional ore-bearing adakitic porphyries from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 southern Tibet: melting of thickened juvenile arc lower crust. Lithos, 126(3-4):65-277.
7. Tang Dongmei, Qin Kezhang, Li Chusi, Qi Liang, Su Benxun, Qu Wenjun.2011.Zircon dating, Hf-Sr-Nd-Os isotoipes and PGE geochemistry of the Tianyu sulfide-bearing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NW-China. Lithos, 126(1-2):84-98.
8. Li Jinxiang, Qin Kezhang*, Li Guangming, Xiao Bo, Zhao Junxing, Chen Lei. 2011. Magmatic- hydr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evidence from U-Pb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1(6):525-536.
9. Li JX, Li GM, Qin KZ, Xiao B.2011.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 fluid exsolved from magma at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Northern Tibet. Geofluids, 11, 134–143.
10. Su Benxun, Qin Kezhang*,Patrick Asamoah Sakyi, Liu Pingping,Tang Dongmei,SPK Malaviarachchi, Xiao Qinghua, Sun He, Dai Yucai,Hu Yan.2011.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acidic rocks in the Beishan region, N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41(1):31-43.
11.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林金燈,肖波,江化寨,韓逢杰,黃樹峰,陳雷,趙俊興.2011.岡底斯東段羌堆銅鉬礦床年代學、矽卡巖石榴石成分及其意義.地質與勘探,47(1): 11-19
12. 李光明,秦克章,陳雷,陳金標,范新,琚宜太.2011.岡底斯東段山南地區第三紀矽卡巖-斑巖Cu-Mo-W(Au) 多金屬礦床勘查模型及深部找礦意義.地質與勘探,47(1):20-30
13. 肖波,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陳雷,趙俊興,范新.2011.岡底斯驅龍斑巖銅-鉬礦區外圍矽卡巖型銅礦的分布、特征及深部找礦意義. 地質與勘探,47(1):43-53
14. 趙俊興,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2011.岡底斯北緣沙讓斑巖鉬礦蝕變礦化特征及與典型斑巖鉬礦床的對比.地質與勘探,47(1):54-70
15. 陳雷,秦克章*,李光明,肖波,李金祥,江化寨,陳金標,趙俊興,范新,韓逢杰,黃樹峰,琚宜太 .2011.西藏山南努日銅鉬鎢礦床矽卡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地質與勘探,47(1):78-88
16. 范新,陳雷,秦克章*,肖波,李金祥,李秋平,陳玉水,陳金標,趙俊興,李光明,黃樹峰,琚宜太. 2011.西藏山南地區明則斑巖鉬礦床蝕變礦化特征與成礦時代.地質與勘探,47(1):89-99.
17. 薛國強,秦克章,黃樹峰,陳雷,李搖,戚志鵬.2011.大回線源瞬變電磁技術在西藏山南地區探礦中的應用.地質與勘探,47(1):100-106.
2010年
1. 郭正林,李金祥,秦克章*,董連慧,郭旭吉,唐冬梅,杜興旺.2010.新疆西準噶爾罕哲尕能Cu-Au礦床的鋯石U-Pb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對源區和成礦構造背景的指示.巖石學報,26(12):3563-3578
2. 三金柱, 秦克章*, 唐冬梅, 蘇本勛, 湯中立,孫赫, 肖慶華,劉平平.2010.東天山圖拉爾根大型銅鎳礦區兩個鎂鐵-超鎂鐵巖體的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巖石學報,26(10): 3027-3035
3. 宋國學,秦克章*,劉鐵兵 李光明 申萍. 阿爾泰南緣阿舍勒盆地泥盆紀火山巖中古老鋯石的U-Pb年齡、Hf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2010.巖石學報,26(10): 2946-2958
4. 孫赫,唐冬梅,秦克章,肖慶華,蘇本勛,盧鴻飛.2010.新疆北山羅東巖體橄欖石特征對巖漿演化和硫化物熔離的指示.科技導報,28(18):21-26.
5. 宋國學,秦克章*,李光明.2010.長江中下游池州地區矽卡巖-斑巖型W-Mo礦床流體包裹體與H、O、S同位素研究.巖石學報,26(9):2768-278.
6. 李國武, 熊明, 丁奎首, 秦克章, 許英霞,方同輝.2010. 葉綠礬礦物中的新超結構.礦物學報,30(1):1-8.
7. 蘇本勛,秦克章*,孫赫,王恒.2010.新疆北山地區旋窩嶺鎂鐵-超鎂鐵巖體的年代學、巖石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巖石學報,26(11):3283-3294.
8. 劉平平,秦克章*,蘇尚國,三金柱,唐冬梅,蘇本勛,孫赫,肖慶華.2010.新疆東天山圖拉爾根大型銅鎳礦床硫化物珠滴構造的特征及其對通道式成礦的指示.巖石學報,26(2):523-532.
9. 肖慶華,秦克章*,唐冬梅,蘇本勛,孫赫,三金柱,惠衛東,曹明堅.2010.新疆哈密香山西銅鎳-鈦鐵礦床系同源巖漿分異演化產物— 礦相學、鋯石U-Pb年代學及巖石地球化學證據.巖石學報,26(2):503-522.
2009年
1. 秦克章,張連昌,丁奎首,許英霞,唐冬梅,徐興旺,馬天林,李光明. 2009.東天山三岔口銅礦床類型、賦礦巖石成因與礦床礦物學特征.巖石學報,25(4):845-861
2. Xiao WJ, Windley BF, Yuan C, Sun M, Han CM, Lin SF, Chen HL, Yan QR, Liu DY, Qin KZ, Li JL, Sun S. 2009. Paleozoic multiple subduction-accretion processes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309, 221-270.
3. Xu XW, Jiang N, Yang K, Zhang BL, Liang GH, Mao Q, Li JX, Du SJ, Ma YG, Zhang Y, Qin KZ. 2009. Accumulated phenocrysts and origin of feldspar porphyry in the Chanho area, western Yunnan, China. Lithos, 113:595–611.
4. 唐冬梅,秦克章*,孫赫,漆亮,,肖慶華. 2009.新疆東天山天宇巖漿型Ni- Cu礦床的鉑族元(PGE)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巖漿演化、成礦的指示.地質學報, 83(5):680-697
5. 孫赫,秦克章*,蘇本勛,范新,唐冬梅,李軍. 2009.中天山地塊科馬提質超鎂鐵巖體的發現:新疆峽東巖體. 巖石學報,25(4):738-748
6. 唐冬梅,秦克章*,孫赫,蘇本勛,肖慶華,,程松林,李軍.2009.天宇銅鎳礦床的巖相學、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對東疆鎂鐵-超鎂鐵質巖體源區和成因的制約.巖石學報,25(4):817-831
7. 蘇本勛,秦克章*,孫赫,唐冬梅,肖慶華,曹明堅.2009.新疆北山地區紅石山鎂鐵-超鎂鐵巖體的巖石礦物學特征: 對同化混染和結晶分異過程的啟示.巖石學報,25(4): 873-887
8. 肖慶華,秦克章,許英霞,三金柱,馬占鹿,孫赫,唐冬梅.2009.東疆中天山紅星山鉛鋅(銀)礦床地質特征及區域成礦作用對比.礦床地質,28(2):120-132.
2008年
1. 秦克章,李光明,趙俊興,李金祥, 薛國強,嚴剛,粟登奎,肖波,陳雷,范新.2008. 西藏首例獨立鉬礦-岡底斯沙讓大型斑巖鉬礦的發現及其意義.中國地質, 2008, 35(6): 1101-1112.
2. 李光明,秦克章,李金祥.2008.哈薩克斯坦環巴爾喀什斑巖銅礦地質與成礦背景研究.巖石學報,24(12):2679-2700
3. Ishihara S, Qin KZ. and Wang YW. 2008. Resource evolution of Indium in the Dajing Tin-polymetallic deposits, Inner Mongolia, China. Resource Geology, 58(1): 72-79.
4. Zhang LC, Qin KZ, Xiao WJ. 2008. Multiple mineralization even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district, NW China: Isotopic geo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2: 236-246
5. 許英霞,秦克章*,李金祥,丁奎首,繆宇,方同輝,徐興旺,李大明,羅修泉. 2008.東天山紅山高硫型淺成低溫銅-金礦床:中生代成礦與新生代氧化的K-Ar、Ar-Ar年代學證據及其古構造和古氣候意義.巖石學報, 24(10): 2371-2383
6. 秦克章,丁奎首,許英霞,繆宇,方同輝,徐興旺.2008. 東天山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首次發現的副針綠礬巨晶及其多型針綠礬.巖石學報,24(5):1112-1122.
7. 孫赫,秦克章*,李金祥,唐冬梅,范新,肖慶華.2008.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對東天山鎂鐵質-超鎂鐵質巖鉑族元素礦化的約束:以圖拉爾根和香山銅鎳礦為例. 巖石學報,24(5): 1079-1086.
8.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2008.班公湖帶多不雜富金斑巖銅礦床斑巖-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與時代:對成礦構造背景的制約. 巖石學報,24(3):531-543.
9. 唐冬梅,秦克章*,劉秉光,李金祥,孫赫.2008.鉑族元素礦床的主要類型、富集規律、研究進展與展望.巖石學報,24(3): 569-588.
2007年
1. 秦克章,丁奎首, 許英霞, 孫赫, 徐興旺, 唐冬梅, 毛騫,2007. 東天山圖拉爾根、白石泉銅鎳礦床鈷、鎳賦存狀態及原巖含礦性研究.礦床地質,26(1):1-14.
2. 李光明, 李金祥, 秦克章, 張天平, 肖波.2007.西藏班公湖帶多不雜超大型富金斑巖銅礦的高溫高鹽高氧化成礦流體:流體包裹體證據.巖石學報,23(5):935-952.
3.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楊列坤.2007.岡底斯中段尼木斑巖銅礦田的K-Ar、40Ar/39Ar年齡:對巖漿-熱液系統演化和成礦構造背景的制約.巖石學報,23(5): 953-966.
4. Xu XW, Zhang BL, Qin KZ, Mao Q, Cai XP. 2007. Mixing of mafic and alkaline melts and origin of lamprophyre in the Beiya area, western Yunnan, China. Lithos, 99: 339-362.
5. 陳文, 張彥, 秦克章, 王清利, 王義天, 劉新宇. 2007. 新疆東天山剪切帶型金礦床時代研究.巖石學報,2007-2016.
6. 三金柱,惠衛東, 秦克章*,孫赫,徐興旺,梁光河,魏俊瑛,康峰,肖慶華.2007.新疆哈密圖拉爾根全巖礦化巖漿銅-鎳-鈷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礦床地質,26(3): 307-316
7. 李金祥,秦克章*,徐興旺,孫赫,程松林,吳華,莫新華,2007.新疆東天山白石泉Cu-Ni硫化物礦床雜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礦床成因和構造背景的制約. 礦床地質,26(1):43-57.
8. 孫赫,秦克章*,徐興旺,李金祥,丁奎首,三金柱,許英霞.2007.東天山鎂鐵質-超鎂鐵質巖帶巖石特征及銅鎳成礦作用. 礦床地質,26(1):98-108.
9. 丁奎首, 秦克章, 許英霞, 孫赫, 徐興旺, 唐冬梅,毛 騫,馬玉光.2007. 東天山主要銅鎳礦床中磁黃鐵礦的礦物標型特征及其成礦意義. 礦床地質,26(1):109-119.
10. 許英霞, 秦克章*,丁奎首, 方同輝,繆宇,徐興旺, 孫赫,2007.東疆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中銅葉綠礬和高鐵葉綠礬在中國的首次發現及其礦物學特征. 礦床地質,26(1):58-69.
11. 繆宇, 秦克章*,許英霞, 方同輝,丁奎首,徐興旺,2007.東疆卡拉塔格梅嶺銅(金)礦床地質和流體包裹體特征及其與紫金山式金銅礦床的對比. 礦床地質,26(1):79-88.
12. 申萍, 沈遠超, 劉鐵兵, 李光明, 秦克章, 曾慶棟. 2007.EH4連續電導率成像儀在隱伏礦體定位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礦床地質,26(1):70-78.
13. 郭正林, 郭旭吉,王書來,秦克章.2007.阿爾泰南緣麥茲泥盆紀火山-沉積盆地成礦特點及其鉛鋅、鐵、金找礦潛力分析. 礦床地質,26(1):128-138.
14. 肖慶華,惠衛東,秦克章*.2007. 東疆中天山北緣大水錳礦帶錳礦成因類型及找礦方向探討.礦床地質,26(1):89-97.
15. 梁光河 , 徐興旺, 肖騎斌, 蔡新平, 秦克章,張寶林,三金柱, 惠衛東, 彭曉明.2007.大地電磁測深法在銅鎳礦勘查中的應用—以與超基性巖有關的新疆圖拉爾根銅鎳礦為例.礦床地質,26(1): 120-127.
2006年
1. Li GM, Qin KZ, Ding KS, Liu TB, Li JX, Wang SH, Jiang SY, Zhang XC.2006. Geology, Ar-Ar age and mineral assemblage of Eocene Skarn Cu-Au±Mo deposits in the Southeastern Gangdese arc, South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deep exploration. Resource Geology, 56(3):197-217.
2. Zhang LC, Xiao WJ, Qin KZ,and Zhang Q.2006. The adakite connection of the Tuwu-Yandong copper porphyry belt, east Tianshan, NW-China: trace 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e geochemistry. Mineralium Deposita, 41(2):188-200.
3. 徐興旺,秦克章,三金柱,王瑜惠衛東,康峰,毛騫,李金祥,孫赫,馬玉光,2006.東天山四頂黑山地區545Ma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巖體的發現及其大地構造學和成礦學意義.巖石學報,22(8):569-580.
4. 秦克章,李光明,張旗,李金祥,繆宇,肖波,張天平,多吉,李金高,陸 彥.2006.西藏淺成低溫金-銀礦的成礦條件與可能產出區分析——從斑巖-淺成低溫銅金成礦系統的角度.陳毓川,毛景文,薛春紀主編: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地質出版社,北京:666-670
5.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2006.富金斑巖型銅礦床的基本特征、成礦物質來源與成礦高氧化巖漿-流體的演化過程.巖石學報, 22(3): 678-688.
6. 許英霞, 丁奎首, 秦克章*, 繆宇, 方同輝,徐興旺, 孫赫. 2006. 新疆哈密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鉀鐵礬、板鐵礬、副基鐵礬的首次發現及其意義. 中國地質,33(3):149-156.
7. 孫赫, 秦克章*, 李金祥, 徐興旺, 三金柱,丁奎首, 惠衛東,許英霞.2006.東天山圖拉爾根銅鎳鈷硫化物礦床巖相、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形成的構造背景. 中國地質,33(3):157-168.
8. 肖文交,BF Windley,閻全人,秦克章,陳漢林,袁超,孫敏,李繼亮, 孫樞2006北疆地區阿爾曼太蛇綠巖鋯石 SHRIMP年齡及其大地構造意義.地質學報,80(1):32-42
9. 徐興旺,蔡新平,屈文俊,宋保昌,秦克章, 張寶林,2006. 滇西北紅山晚白堊世花崗斑巖型Cu-Mo成礦系統及其大地構造意義.地質學報, 80(9):1422-1433.
10. 郭利果,劉玉平, 徐偉, 張興春, 秦克章,李鐵勝, 石玉若,2006 SHRIMP 鋯石年代學對西藏玉龍斑巖銅礦成礦年代的制約.巖石學報, 22(4):1009-1016.
2005年
1. Qin KZ, Xiao WJ, Zhang LC, Xu XW, Hao J, Sun S, Li JL.2005. Eight stages of major ore deposits in northern Xinjiang, NW-China: Clues and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continental growth of Central Asia. In: Jingwen Mao and Frank Bierlein editors: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Springer, Volume 2: 1327-1330.
2. Qin Kezhang,Tosdal Richards, Li Guangming, Zhang Qi and LI Jiliang.2005. Formation of the Miocene porphyry Cu(-Mo-Au) deposits in the Gangdese arc, southern Tibet, in a transitional tectonic setting. In: Zhao Caisheng and Guo Baojian editors: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China Land Publishing House.Volume 3: 44-47.
3. Zhang LC, Xiao WJ, Qin KZ, Qu WJ and Du AD. 2005. Re–Os isotopic dating of molybdenite and pyrite in the Baishan Mo–Re deposit, eastern Tianshan, NW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Mineralium Deposita , 39(8):960 - 969.
2004年
1. Xiao Wen-Jiao, Zhang Lianchang, Qin Kezhang, Sun Shu and Li Jiliang.2004. Paleozoic accretionary and collisional tectonics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inental growth of central Asia.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304(4):370-395.
2. Xiao W, Windley BF. Badarch G, Sun S, Li J, Qin K, and Wang Z. 2004. Paleozoic accretionary and convergent tectonics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implic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61(3): 339-342.
3. Zhang LC, Xiao WJ, Qin KZ, Ji JS, Yang XK.2004.Type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geodynamic significances of gold-copper deposits in the Kanggurtag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Tianshan, NW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3:224-240.
4. 張旗,秦克章,王元龍,張福勤,劉紅濤,王焰 (2004)加強埃達克巖研究,開創中國Cu、Au等找礦工作的新局面.巖石學報,20(2):195-204.
5. 張連昌,秦克章,英基豐,夏斌,舒建生(2004)東天山土屋-延東斑巖銅礦帶埃達克巖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巖石學報,20(2):259-268.
6. 張旗,秦克章,許繼峰,劉紅濤,王元龍,王焰,賈秀琴,韓松 (2004) 我國與埃達克質巖有關的礦床分布、找礦方向及找礦方法鄒議.華南地質與礦產,No.2, 1-8.
2003年
1. Qin KZ, Zhang LC, Xiao WJ, Xu XW, Yan Z and Mao JW. 2003. Overview of major Au, Cu, Ni and Fe deposits and metalloge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Northwestern China. In: Mao, Goldfarb, Seltmann, Wang, Xiao & Hart ed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hinese Altay and Tianshan (London), 227-249.
2. Wang Zhihong, Sun shu, Li Jiliang, Hou Quanlin, Qin Kezhang, Xiao Wenjiao, Hao Ji. 2003.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s from the ophiolites. Tectonics, 22(2), 1014, doi: 10.1029/2002TC001396.
3. 秦克章,彭曉明,三金柱, 徐興旺,方同輝,王書來,于海峰 (2003) 東天山主要礦床類型、成礦區帶劃分與成礦遠景區優選.新疆地質,21(2): 143-150.
2002年
1. Qin Kezhang, Sun Shu, Li Jiliang, Fang Tonghui, Wang Shulai, and Liu Wei.2002. Paleozoic epithermal Au and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North Xinjiang, China: Epochs, Features,Tectonic Linkage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Resource Geology, 52(4): 291-300.
2. 秦克章,方同輝,王書來,朱寶清,馮益民,于海峰. 2002,東天山古生代板塊構造分區、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新疆地質, 20(4):302-308.
3. 秦克章.2002,國內外斑巖型銅礦研究新進展,中國地質調查局,P44-74,119-130,153-155,238-271.
4. 王書來, 秦克章, 方同輝, 彭曉明, 2002.新疆東部金礦床的類型、成礦特點及找礦方向.新疆地質,20(4):375-378.
5. 姜福芝, 秦克章, 方同輝, 王書來,2002.東天山鐵礦床類型、地質特征、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新疆地質,20(4):379-383.
6. 方同輝, 秦克章, 王書來, 王旭東, 惠衛東,2002.新疆東部小石頭泉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新疆地質,20(4):371-374.
7. 劉偉, 李新俊, 秦克章,2002.堿性花崗巖的動力學氧同位素交換和流體流動幾何學:交換機制和平流冷卻.巖石學報,18(3):331-339.
2001年
1. 秦克章, 方同輝, 王書來, 王旭東.2001.新疆吐哈盆地南緣古生代隆起——卡拉塔格銅金蝕變礦化區的發現及其成礦潛力.中國地質,27(2):16-23.
2. 秦克章, 李繼亮, 郝杰, 肖文交, 閻臻. 2002.昆侖造山帶主要礦床類型、產出構造背景及其成礦潛力分析,礦床地質, 21卷(增刊):207-211.
3. 秦克章, 孫樞, 李繼亮, 肖文交, 郝杰. 2002.北疆古生代礦床組合的六大構造階段劃分及其意義,礦床地質,21卷(增刊):203-206
4. 秦克章,2002,斑巖銅礦次生富集帶的特征、形成條件以及在我國產出的可能性.礦床地質,21卷(增刊): 447-451.
1998-2000年
1. 秦克章,汪東波,王之田,孫樞 1999, 中國東部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成礦集中區與成礦系統.礦床地質, 18(4):359-371.
2. 秦克章, 孫樞, 李繼亮, 郝杰, 肖文交,王志洪. 2001,金屬礦床時空分布樣式作為大地構造環境的標志—以北疆為例.2000年中國博士后學術大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540-545.
3. Wang YW, Qin KZ,Tan YG, and Hou ZQ. 2000, The Derni Cu-Co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Qinghai Province, China: Ultramafic Volcanic-Hosted Submarine-Exhalative Mineralization. Exploration and Mining Geology. Vol.9, Nos.3-4: 253-264.
4. 秦克章,孫樞,陳海泓,郝杰.1999.新疆北部金屬礦床時空分布格局—古生代多島海型碰撞造山帶的標志.陳海泓等著:中國碰撞造山帶研究.海洋出版社,183-196.
5. 秦克章,李偉實,李惠民,Ishihara S. 1999.烏奴格吐山斑巖銅鉬礦床燕山早期成巖成礦的同位素年代學證據.地質論評,45(2):180-185.
6. 秦克章.1998.額爾古納南段中生代斑巖-次火山巖-淺成低溫Cu、Mo、Pb、Zn、Ag成礦系統(第六屆全國礦床會議大會報告).礦床地質,17卷(增刊):201-206.
7. 秦克章,Tanaka R.,李偉實,Ishihara S. 1998.內蒙古滿洲里地區印支期花崗巖Rb-Sr等時線年代學證據.巖石礦物學雜志,17(3):235-240.
8. 秦克章.1998. 陸相火山-斑巖Au、Ag、Pb、Zn、Cu礦床系統與VHMS 礦床系統的對比研究.黃金科學技術, 6(3):6-17
9. 秦克章, 張進紅, 王京彬, 李思強.1998. 阿爾泰可可塔勒多金屬礦帶大型礦床的找礦評價標志.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 7(3):136-142.
10. 秦克章, 王京彬, 張進紅, 鄧吉牛.1998. 阿爾泰南緣可可塔勒式大型鉛鋅礦床的成礦條件分析.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7(2):65-74.
11. Qin KZ and Ishihara S. 1998. On the possibility of porphyry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Japanese Island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0(6): 539-551.
1991-1997年
1. Qin KZ. Li HM and Ishihara S. 1997. Intrusive and mineralization ages of Wunugetushan porphyry Cu-Mo deposit,NE- China: Evidence from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Rb-Sr isochron and K-Ar ages. Resource Geology, 47(5): 293-298.
2. 王玉往, 秦克章.1997.VAMSD 礦床系列最基性端員--青海省德爾尼大型銅鈷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類型.礦床地質,16(1):1-10
3. 孟昭君, 秦克章.1997.內蒙甲-查銀多金屬礦田地質特征、成礦中心與隱伏礦體預測.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6(1): 24-30.
4. Qin KZ, Wang ZT and Pan LJ. 1995.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ic systematics of the Southern Ergun Mo, Cu, Pb, Zn and Ag belt, Inner Mongolia, China. Resource Geology Special Issue, No. 18, 159-169
5. Qin KZ and Wang ZT. 1994. Rare earth element behavior in the Wunugetushan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Inner Mongolia, and its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2): 153-167.
6. 秦克章,王之田,1993,烏奴格吐山斑巖銅鉬礦床稀土元素的行為及意義.地質學報,67(4):323-335.
6. 秦克章.1993.試論大型-超大型銅礦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學探索,(8):39-45.
7. 秦克章,王之田,王莉娟,鮑玉環,李延民, 1993,烏奴格吐山斑巖銅鉬礦床熱液對流,蝕變疊加與成礦作用研究.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 2(3):136-143.
8. Wang ZT and Qin KZ. 1992.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of the porphyry Cu-Mo polymineralization se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indentification of ore-bearing character of rock bodies in the Manchuria-Xin Baerg Right Banner region of Eastern Inner Mongolia. In: Proceedings of 1987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of Granitoids. Science Press, Beijing, 997-1007.
9. Wang ZT and Qin KZ. 1992,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Wunugetushan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derived from the lower crust. In: Proceedings of 1987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tr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of Granitoids. Science Press, Beijing, 985-996.
10. 王之田, 秦克章.1991.REE在判別斑巖體含礦性上的應用.地質科技情報,(2):37-41.
11. 王之田, 秦克章.1991. 中國大型銅礦床類型, 成礦環境與成礦集中區潛力.礦床地質,10(2):119-130.
1987-1990年
1. 秦克章, 王之田, 潘龍駒. 1990.滿洲里-新巴爾虎右旗銅,鉬,鉛,鋅,銀帶成礦條件與斑含礦性評價標志.地質論評, 36(6):479-488.
2. 王之田, 秦克章. 1989.滿洲里-西旗斑巖銅多金屬成礦系列REE地球化學特征及應用.地球化學, (4):304-314.
3. Wang Z and Qin KZ. 1989.Types,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1): 79-92.
4.王之田, 秦克章, 1988, 中國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及其時空分布特點.地質學報,62(3):257-267.
4. 王之田,秦克章.1987. 烏奴格吐山下殼源斑巖銅鉬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地質, 7(4):3-15.
會議論文:
1 新疆磁海鐵礦區鎂鐵質巖及正長巖鋯石U-Pb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對成巖、成礦作用的制約 陳博; 秦克章; 唐冬梅; 毛亞晶; 馮宏業; 薛勝超; 姚卓森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2 大興安嶺北段岔路口斑巖Mo-熱液脈狀Zn-Pb成礦系統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分布、起源及其勘探指示 金露英; 秦克章; 李光明; 李真真; 宋國學; 孟昭君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3 羌塘南緣多龍礦集區榮那斑巖-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Cu-(Au)套合成礦:綜合地質、熱液蝕變及金屬礦物組合證據 李光明; 張夏楠; 秦克章; 孫興國; 趙俊興; 印賢波; 李金祥; 袁華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4 阿爾泰可可托海偉晶巖中弧形石英白云母層的成因及意義 田野; 秦克章; 周起鳳; 唐冬梅; 王春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5 東疆二疊紀鎂鐵-超鎂鐵巖體中輝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對成巖和Ni-Cu成礦的指示 薛勝超; 秦克章; 唐冬梅; 毛亞晶; 姚卓森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6 大興安嶺北段岔路口巨型鉬(鋅鉛)礦床脈體特征、產狀及其對成礦的指示 金露英; 秦克章; 孟昭君; 李光明; 宋國學; 李真真; 呂克鵬; 闞學勝; 趙超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1-15
7 大興安嶺岔路口巨型斑巖鉬礦床角礫巖相的劃分、特征及成因 李真真; 李光明; 孟昭君; 秦克章; 宋國學; 金露英; 闞學勝; 王進; 張夏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1-15
8 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田成礦條件、巖漿通道與成礦潛力分析 秦克章; 田野; 姚卓森; 王勇; 毛亞晶; 王斌; 薛勝超; 唐冬梅; 康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1-15
9 造山帶中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的地球物理勘探:現狀、問題與展望 姚卓森; 秦克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1-15
10 阿爾泰可可托海3號脈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云母和長石的礦物學研究及意義 周起鳳; 秦克章; 唐冬梅; 丁建剛; 郭正林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01-13
11 Olivine Compositional Mapping of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in Eastern Xinjiang(NW China):Implications for Cu-Ni 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ic Dynamics 蘇本勛; 秦克章; 孫赫; 唐冬梅; 肖慶華; 劉平平; Patrick Asamoah Sakyi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01-17
12 西藏岡底斯南緣努日銅鎢鉬礦床地質特征與矽卡巖礦物學研究 陳雷; 秦克章; 李光明; 李金祥; 肖波; 江化寨; 趙俊興; 范新; 江善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01-17
13 平坦俯沖及其成礦效應的研究進展、實例分析與展望 曹明堅; 秦克章; 李繼亮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4 西藏山南努日銅鉬鎢礦床矽卡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 陳雷; 秦克章; 李光明; 肖波; 李金祥; 江化寨; 陳金標; 趙俊興; 范新; 韓逢杰; 黃樹峰; 琚宜太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5 西藏山南地區明則斑巖鉬礦床蝕變礦化特征與成礦時代 范新; 陳雷; 秦克章; 肖波; 李金祥; 李秋平; 陳玉水; 陳金標; 趙俊興; 李光明; 黃樹峰; 琚宜太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6 岡底斯東段山南地區第三紀矽卡巖-斑巖Cu-Mo-W(Au)多金屬礦床勘查模型及深部找礦意義 李光明; 秦克章; 陳雷; 陳金標; 范新; 琚宜太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7 岡底斯東段羌堆銅鉬礦床年代學、矽卡巖石榴石成分及其意義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林金燈; 肖波; 江化寨; 韓逢杰; 黃樹峰; 陳雷; 趙俊興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8 岡底斯驅龍斑巖銅-鉬礦區外圍矽卡巖型銅礦的分布、特征及深部找礦意義 肖波; 秦克章; 李光明; 李金祥; 陳雷; 趙俊興; 范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19 西藏沙讓特大型鉬礦的發現與瞬變電磁法探查 薛國強; 秦克章; 李貅; 戚志鵬; 周楠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20 大回線源瞬變電磁技術在西藏山南地區探礦中的應用 薛國強; 秦克章; 黃樹峰; 陳雷; 李貅; 戚志鵬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21 岡底斯北緣沙讓斑巖鉬礦蝕變礦化特征及與典型斑巖鉬礦床的對比 趙俊興; 秦克章; 李光明; 李金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22 新疆北山地區坡十鎂鐵-超鎂鐵巖體的巖石學特征及其對成礦作用的指示 蘇本勛; 秦克章; 唐冬梅; 鄧剛; 肖慶華; 孫赫; 王恒; 代玉財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23 新疆哈密香山西銅鎳-鈦鐵礦床系同源巖漿分異演化產物——礦相學、鋯石U-Pb年代學及巖石地球化學證據 肖慶華; 秦克章; 唐冬梅; 蘇本勛; 孫赫; 三金柱; 曹明堅; 惠衛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4 新疆西準噶爾罕哲尕能Cu-Au礦床的鋯石U-Pb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對源區和成礦構造背景的指示 郭正林; 李金祥; 秦克章; 董連慧; 郭旭吉; 唐冬梅; 杜興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5 新疆東天山圖拉爾根大型銅鎳礦床硫化物珠滴構造的特征及其對通道式成礦的指示 劉平平; 秦克章; 蘇尚國; 三金柱; 唐冬梅; 蘇本勛; 孫赫; 肖慶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6 東天山圖拉爾根大型銅鎳礦區兩個鎂鐵-超鎂鐵巖體的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三金柱; 秦克章; 湯中立; 唐冬梅; 蘇本勛; 孫赫; 肖慶華; 劉平平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7 長江中下游池州地區矽卡巖-斑巖型W-Mo礦床流體包裹體與H、O、S同位素研究 宋國學; 秦克章; 李光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8 阿爾泰南緣阿舍勒盆地泥盆紀火山巖中古老鋯石的U-Pb年齡、Hf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宋國學; 秦克章; 劉鐵兵; 李光明; 申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29 Garnet-Spinel Transition in the Upper Mantle: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蘇本勛; 張宏福; Sakyi Patrick Asamoah; 秦克章; 湯艷杰; 英基豐; 肖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30 Formation of Melt Pocket in Mantle Peridotite Xenolith from Western Qinling,Central China:Partial Melting and Metasomatism 蘇本勛; 張宏福; Sakyi Patrick Asamoah; 秦克章; 劉平平; 英基豐; 湯艷杰; Sanjeewa PK Malaviarachchi; 肖燕; 趙新苗; 毛騫; 馬玉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31 新疆北山地區旋窩嶺鎂鐵-超鎂鐵巖體的年代學、巖石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 蘇本勛; 秦克章; 孫赫; 王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32 東天山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首次發現的副針綠礬巨晶及其多型針綠礬 秦克章; 丁奎首; 許英霞; 繆宇; 方同輝; 徐興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3 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對東天山鎂鐵質-超鎂鐵質巖鉑族元素礦化的約束——以圖拉爾根和香山銅鎳礦為例 孫赫; 秦克章; 李金祥; 唐冬梅; 范新; 肖慶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4 西藏班公湖帶多不雜富金斑巖銅礦床中金紅石的特征及其意義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肖波; 張天平; 雷曉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5 岡底斯驅龍斑巖銅鉬礦床的巖漿侵位中心和礦化中心:破裂裂隙和礦化強度證據 肖波; 李光明; 秦克章; 李金祥; 趙俊興; 劉小兵; 夏代祥; 吳興炳; 彭震威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6 哈薩克斯坦環巴爾喀什斑巖銅礦地質與成礦背景研究 李光明; 秦克章; 李金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7 班公湖帶多不雜富金斑巖銅礦床斑巖-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與時代:對成礦構造背景的制約 李金祥; 李光明; 秦克章; 肖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8 鉑族元素礦床的主要類型、成礦作用及研究展望 唐冬梅; 秦克章; 劉秉光; 孫赫; 李金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39 東天山紅山高硫型淺成低溫銅-金礦床:中生代成礦與新生代氧化的K-Ar、Ar-Ar年代學證據及其古構造和古氣候意義 許英霞; 秦克章; 丁奎首; 李金祥; 繆宇; 方同輝; 徐興旺; 李大明; 羅修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40 岡底斯中段尼木斑巖銅礦田的K-Ar、40Ar/39Ar年齡:對巖漿-熱液系統演化和成礦構造背景的制約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楊列坤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1 東天山主要銅鎳礦床中磁黃鐵礦的礦物標型特征及其成礦意義 丁奎首; 秦克章; 許英霞; 孫赫; 徐興旺; 唐冬梅; 毛騫; 馬玉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2 阿爾泰南緣麥茲泥盆紀火山-沉積盆地成礦特點及其鉛鋅、鐵、金找礦潛力分析 郭正林; 郭旭吉; 王書來; 秦克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3 新疆東天山白石泉Cu-Ni硫化物礦床雜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礦床成因和構造背景的制約 李金祥; 秦克章; 徐興旺; 孫赫; 程松林; 吳華; 莫新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4 東疆卡拉塔格梅嶺銅(金)礦床地質和流體包裹體特征及其與紫金山式銅金礦床的對比 繆宇; 秦克章; 許英霞; 方同輝; 丁奎首; 徐興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5 東天山圖拉爾根、白石泉銅鎳鈷礦床鈷、鎳賦存狀態及原巖含礦性研究 秦克章; 丁奎首; 許英霞; 孫赫; 徐興旺; 唐冬梅; 毛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6 EH4連續電導率成像儀在隱伏礦體定位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申萍; 沈遠超; 劉鐵兵; 李光明; 秦克章; 曾慶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7 東天山鎂鐵質-超鎂鐵質巖帶巖石特征及銅鎳成礦作用 孫赫; 秦克章; 徐興旺; 李金祥; 丁奎首; 許英霞; 三金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8 東疆中天山北緣大水錳礦帶錳礦成因類型及找礦方向探討 肖慶華; 惠衛東; 秦克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49 東疆紅山Cu-Au礦床氧化帶中銅葉綠礬和高鐵葉綠礬的首次發現及其礦物學特征 許英霞; 秦克章; 丁奎首; 繆宇; 方同輝; 徐興旺; 孫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50 西藏班公湖帶多不雜超大型富金斑巖銅礦的高溫高鹽高氧化成礦流體:流體包裹體證據 李光明; 李金祥; 秦克章; 張天平; 肖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51 北疆地區阿爾曼太蛇綠巖鋯石SHRIMP年齡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肖文交; BFWINDLEY; 閻全人; 秦克章; 陳漢林; 袁超; 孫敏; 李繼亮; 孫樞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2 東天山四頂黑山地區545Ma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巖體的發現及其大地構造學和成礦學意義 徐興旺; 秦克章; 三金柱; 王瑜; 惠衛東; 康峰; 毛騫; 李金祥; 孫赫; 馬玉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3 滇西北紅山晚白堊世花崗斑巖型Cu-Mo成礦系統及其大地構造學意義 徐興旺; 蔡新平; 屈文俊; 宋保昌; 秦克章; 張寶林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4 巖漿運移動力學及其研究進展 徐興旺; 王杰; 張寶林; 秦克章; 蔡新平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5 新疆東天山硫化物銅鎳成礦帶中鈷的賦存狀態與成礦意義 丁奎首; 秦克章; 許英霞; 孫赫; 徐興旺; 毛騫; 馬玉光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6 西藏多不雜超大型富金斑巖銅礦的蝕變—礦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礦流體初步研究 李光明; 李金祥; 秦克章; 張天平; 肖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7 岡底斯東段南緣第三紀矽卡巖型Cu-Au±Mo礦床地質特征、礦物組合及其深部找礦意義 李光明; 秦克章; 丁奎首; 劉鐵兵; 李金祥; 張興春; 王少懷; 江善元; 林金燈; 江化寨; 方樹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8 岡底斯中段白容銅礦床K-Ar、Ar-Ar年齡:對巖漿-熱液系統演化和成礦構造背景的制約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59 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金(銅)礦與斑巖銅礦——成因聯系與互為指示標志 繆宇; 秦克章; 李金祥; 李光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0 東天山東段大型銅、鎳、金礦床成礦規律研究靶區優選與隱伏礦定位預測的重要進展 秦克章; 徐興旺; 梁光河; 方同輝; 丁奎首; 三金柱; 張連昌; 惠衛東; 彭曉明; 吳華; 程松林; 許英霞; 孫赫; 繆宇; 莫新華; 蔡新平; 康峰; 張寶林; 肖慶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1 西藏淺成低溫金-銀礦的成礦條件與可能產出區分析——從斑巖—淺成低溫銅金成礦系統的角度 秦克章; 李光明; 張旗; 李金祥; 繆宇; 肖波; 張天平; 多吉; 李金高; 陸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2 云南中甸紅山銅—多金屬礦床新生代熱泉噴流沉積型礦床 宋保昌; 蔡新平; 徐興旺; 王杰; 秦克章; 張寶林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3 東天山圖拉爾根銅鎳鈷硫化物礦床巖相、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形成的構造背景 孫赫; 秦克章; 李金祥; 徐興旺; 三金柱; 丁奎首; 惠衛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4 新疆東天山鎂鐵質—超鎂鐵質雜巖含礦性評價標志初探 孫赫; 秦克章; 徐興旺; 丁奎首; 李金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5 隱伏礦床定位預測的新思路、新技術方法及其在東疆地區的找礦實踐 徐興旺; 梁光河; 秦克章; 彭曉明; 吳華; 方同輝; 三金柱; 蔡新平; 劉鐵兵; 莫新華; 康峰; 張寶林; 李光明; 王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6 東疆紅山高硫型淺成低溫Cu-Au礦床氧化帶鉀鐵礬、板鐵礬、副基鐵礬首次發現及其意義 許英霞; 丁奎首; 秦克章; 繆宇; 方同輝; 徐興旺; 孫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7 富銅紅輝沸石在新疆哈密三岔口銅礦床的發現及其礦物學特征 許英霞; 秦克章; 丁奎首; 繆宇; 張連昌; 徐興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8 東天山卡拉塔格地區紅山高硫型淺成低溫銅-金礦床氧化帶硫酸鹽礦物的研究進展 許英霞; 秦克章; 丁奎首; 繆宇; 徐興旺; 方同輝; 孫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69 阿爾泰可可塔勒鉛鋅礦床深部找礦潛力分析 郭正林; 康吉昌; 張秀林; 姜俊; 李學凱; 秦克章 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 中國會議 2006-11
70 東天山東段大型銅、鎳、金礦床成礦規律研究、靶區優選與隱伏礦定位預測的重要進展 秦克章; 徐興旺; 梁光河; 方同輝; 丁奎首; 三金柱; 張連昌; 惠衛東; 彭曉明; 吳華; 程松林; 許英霞; 孫赫; 繆宇; 莫新華; 蔡新平; 康峰; 張寶林; 肖慶華 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 中國會議 2006-11
71 西藏多不雜超大型富金斑巖銅礦的蝕變-礦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礦流體初步研究 李光明; 李金祥; 秦克章; 張天平; 肖波 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 中國會議 2006-11
72 加強埃達克巖研究,開創中國Cu、Au等找礦工作的新局面 張旗; 秦克章; 王元龍; 張福勤; 劉紅濤; 王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4-12-01
73 東天山土屋-延東斑巖銅礦帶埃達克質巖地球化學及其成因 張連昌; 秦克章; 萬博; 夏斌 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
74 東天山主要礦床類型、成礦區帶劃分與成礦遠景區優選 秦克章; 彭曉明; 三金柱; 徐興旺; 方同輝; 王書來; 于海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3-12-01
75 東天山板塊構造分區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研究 秦克章; 方同輝; 王書來; 朱寶清; 馮益民; 于海峰; 修群業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76 堿性花崗巖的動力學氧同位素交換和流體流動幾何學:交換機制和平流冷卻 劉偉; 李新俊; 秦克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77 新疆東部小石頭泉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 方同輝; 秦克章; 王書來; 王旭東; 惠衛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78 東天山鐵礦床類型、地質特征、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 姜福芝; 秦克章; 方同輝; 王書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79 北疆古生代礦床組合的六大構造階段劃分及其意義 秦克章; 孫樞; 李繼亮; 肖文交; 郝杰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80 昆侖造山帶主要礦床類型、產出構造背景及其成礦潛力分析 秦克章; 李繼亮; 郝杰; 肖文交; 閻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81 斑巖銅礦次生富集帶的特征、形成條件以及在我國產出的可能性 秦克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82 東天山康古爾金礦碰撞造山成礦作用的地質地球化學 張連昌; 秦克章; 沈遠超; 姬金生 東天山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過程和成礦動力學及找礦預測新技術新方法會議 中國會議 2001-12
83 東天山古生代板塊構造分區、演化與成礦規律研究及勘查應用 秦克章; 方同輝; 王書來; 朱寶清; 馮益民; 楊軍錄; 于海峰; 姜福芝 東天山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過程和成礦動力學及找礦預測新技術新方法會議 中國會議 2001-12
學術交流與考察:
5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2009年擔任國際銅鎳鉑礦床會議專題召集人,并赴香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UBC、澳洲科廷大學、北海道大學、日本地調所、日本資源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和院所、國土部斑巖銅礦培訓班作專題報告。
國內學術交流:
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6-01-14
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5-01-15
3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4-01-13
4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01-17
5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2-01-05
6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1-01-13
7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01-01
8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1-01
9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02-01
10 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 中國會議 2006-11
1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4-12-01
12 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
13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3-12-01
14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12-01
15 東天山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過程和成礦動力學及找礦預測新技術新方法會議 中國會議 2001-12
16 東天山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過程和成礦動力學及找礦預測新技術新方法會議 中國會議 2001-12
國際交流與考察:
1. 1997年5-8月作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專家組成員,赴玻利維亞考察銅金礦床,為合作區塊選區評價咨詢。
2. 2001年獲美國經濟地質學會(SEG)資助,參加日本九州淺成低溫金礦與現代活動地熱系統聯合考察。
3. 2004年應SRG (Society of Resource Geology of Japan)邀請,在東京大學“東亞巖漿作用與成礦國際討論會”上作30分鐘大會報告,順訪岡山大學地球內部研究所,赴日本東北地區考察花崗巖和典型鐵、銅、金、鉛鋅銀礦床。
4. 2005年隨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代表團訪問蒙古國科學院與蒙古科技大學,考察額爾登特鄂博超大型斑巖銅鉬礦床。
5. 2005年1-4月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礦床研究所(MDRU)作訪問學者。9月訪問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伊爾庫茨克地球化學研究所,考察宗豪巴超大型金礦和貝加爾裂谷。
6. 2007年6-7月應邀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地質專家赴智利考察銅金礦床、為合作區塊選區評價咨詢。
7. 2008年3月與李光明副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肖慶華到土耳其考察蛇綠巖套鉻鐵礦、錳礦。
8. 2010年8月執行中國科學院-澳大利亞科學院合作計劃,應Brent McInnes 教授邀請,與李金祥博士后訪問CSIRO、科廷理工大學、西澳大學,考察卡爾古利金礦(Au儲量 1800噸),達成利用鋯石、磷灰石U-Th/He低溫年代學研究斑巖銅礦成巖成礦作用與隆升過程的合作意向。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參加第十二屆國際鎳銅鉑族元素礦床會議
2012-07-03 | 作者:礦產室 |
2012年6月16-17日,我所秦克章研究員、韓春明副研究員、博士后唐冬梅和博士生毛亞晶、薛勝超參加了在貴陽召開的第十二屆銅鎳鉑族元素礦床國際會(IMSS)。本屆會議旨就世界范圍內巖漿銅鎳鉑族元素礦床成礦作用、特別是巖漿硫化物礦床成礦作用和與之相關的鎂鐵-超鎂鐵巖成因及其構造背景、鉑族元素地球化學方面的最新進展進行學術討論和交流。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南非、印度、挪威、芬蘭、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的150余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國際巖漿銅鎳鉑礦床方面的主要專家學者如:加拿大Toronto大學榮譽教授,國際礦物協會及美國地質協會前主席Naldrett A.J.、澳大利亞Monash大學著名礦床學家、巖石地球化學家Reid Keays教授、美國Indiana 大學同位素礦床地球化學家Edward Ripley、資深科學家Chusi Li、加拿大Qubec大學地質系教授Sarah-Jane Barnes、《Mineralium Deposita》雜志副主編、加拿大Laurentian大學地質系教授Lesher Carl Michael、法國Université de Grenoble教授Nicolas Arndt、《Economic Geology》雜志副主編、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CSIRO)Steve Barnes博士、芬蘭Oulu大學教授Wolfgang Maier、南非Witwatersrand大學教授Allan Wilson、俄羅斯Vernadsky學院的基性巖漿結晶演化熱力學模擬專家Ariskin Alexey教授、香港大學周美夫教授等均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前安排了3天的學術講座短訓班,由AJ Naldrett, Sarah-Jane Barnes, Edward M. Ripley, Steve Barnes, Michael Lesher, Reid Keays, Nicolas Arndt, Wolfgang Maier, Chusi Li 九位國際知名學者,系統講述了巖漿硫化物礦床成因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典型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型及找礦標志。
我所5位參會者,作了5張展板交流,內容包括新疆圖拉爾根大型銅鎳鈷礦床的通道式成礦模型與結構、香山西Ti-Fe與Cu-Ni礦化共生條件的礦物學證據、香山雜巖體輝石成分及其成因意義、黃山東含銅鎳復式巖體的礦物化學及其演化與深部礦指示、坡北地區含礦與非含礦巖體的對比等新近成果。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秦克章研究員做題為:Metallogenic environments for mafic-ultramafic Ni-Cu-Co sulfide deposits in eastern Tienshan and Beishan, NW-China: Overlapping of Early Permian plume to orogenic Belt的大會特邀報告,該報告為國內學者中唯一一個主題報告,針對東天山-北山地區二疊紀巖漿銅-鎳-鈷礦床的基本地質特征和存在的認識分歧,已有的系統證據不支持二疊紀阿拉斯加型巖體(真正的阿拉斯加型時代更早)和單純的造山帶后碰撞成因,提出其為早二疊世地幔柱疊加于中亞造山帶的新認識,北山地區熔融程度高,可能系地幔柱的頭部,并建立了地幔柱結構模型,引起了熱烈的反響,諸多學者對該研究內容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我所與會代表與A.J.Naldrett教授合影
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采坑內會后考察人員合影
榮譽獎勵: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1998年入選國家七部委跨世紀人才。
1、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
2、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后。
3、2001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4、1999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科技獎金錘獎。
5、1999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6、1998年入選國家七部委跨世紀人才。
7、1991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科技獎銀錘獎。
8、多次被評為國科大優秀課程、優秀教師。
打造礦產地質應用研究“國家隊”
——記中科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
秦克章
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礦床普遍存在成礦地質條件復雜、演化歷史長、成礦期次多、疊加—改造—破壞嚴重的特點。隨著勘查工作向淺覆蓋區和深部進軍,找礦難度日益加大。要想打破這種不利局面,我國地礦從業者必須加強對固體礦產資源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的準確把握,從而進一步發展深部資源預測理論和探查技術。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定位于應用基礎研究,突出地質與地球物理緊密結合的學科優勢,開展基礎成礦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著力解決礦產勘查中的重大與共性科學技術難題,已成為我國礦產資源領域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
應用研究要有“啃硬骨頭”精神
作為一名兼具科學家與國科大教師雙重身份的地礦工作者,中科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秦克章身上既有學者般的儒雅,又略帶師者的嚴慈。在談及實驗室成績與進步時,與礦床打了三十年“交道”的秦克章臉上不時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們實驗室的特點是從理論研究到技術方法,再到綜合應用,全方位解決實際問題。從找礦靶區選擇、方案設計到驗證施工再到解釋和建立模型,我們將地質與地球物理進行緊密結合。”秦克章告訴記者。
作為一支開展礦產資源應用基礎研究的精銳力量,近些年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具體礦產勘探任務。
據秦克章介紹,在2009年至2013年期間,實驗室在前寒武紀地殼演化與成礦、增生造山與成礦構造背景、內生金屬礦床成因和成礦規律研究、礦床模型和成礦預測、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方法和儀器裝備、軟件研發等領域承擔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以及礦山企業課題共計200余項。
秦克章特別向記者列舉了近些年實驗室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就。他首先介紹了由翟明國院士團隊擔綱的“華北克拉通早期陸殼形成與演化”研究,2013年團隊成功摘取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此外,2012年由翟明國院士任首席科學家,張連昌、范宏瑞等作為課題負責人,成功申報的“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與成礦”“973”項目,在Precambrian Geology、Ore Geology Reviews等國際權威刊物上出版系列專輯,大大提升了我國前寒武紀地質學的國際地位與影響。
秦克章告訴記者,在我國最大的黃金產地山東膠東地區,實驗室幫助山東黃金公司成功判斷出了金礦藏的構造控制與富集規律和礦化最大延深,并總結了膠東地區能夠形成大規模金礦化的根本原因,對我國黃金礦藏的深部勘探和開采具有非同一般的勘探實踐指導意義。
“范宏瑞研究團隊結合膠東地區晚中生代以來的隆升剝蝕歷史和超深部金成礦規律研究成果,認為膠東西北部地區金礦床最大埋深可至地表以下3500米,而且經超鉆孔控制,在地表以下2500米范圍內我們發現仍有連續、穩定的礦體發育,據此我們在三處礦帶2500米以淺開展資源預測工作,向山東黃金集團提交的三條主干斷裂,總計預測金資源儲量達3175噸。”秦克章補充道。
據介紹,實驗室還作為核心研究力量,參與了我國最大銅礦(西藏驅龍)、最大鉬礦(黑龍江岔路口)、最大鉀鹽進口地—老撾呵叻盆地鉀鹽的勘探評價與勘探報告的編寫。對于諸多已經取得的成績,秦克章則將其歸因為實驗室成員從實踐中找出關鍵科學問題、“啃硬骨頭”的精神和集成攻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強。
談及未來,秦克章信心滿滿。他給記者看了一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建議書》,文中明確了“承擔項目者是一支具備多學科學術專長、活躍在國際地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也在中亞成礦域造山與成礦有著重要國際性成果的隊伍”。
以實驗室高俊研究員作為首席科學家、實驗室作為主力承擔的這一“中亞成礦域斑巖大規模成礦”重大項目現已啟動實施。該項目將有力促進我國學者在中亞成礦域斑巖大規模成礦研究中獲取國際領軍地位,為落實“用好境內、境外兩種礦產資源”和“建設‘為我所用’的周邊國家資源基地”的國家戰略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注重學生的野外能力與顯微鏡功夫
眾所周知,野外觀察能力和巖礦鑒定能力是礦床學家最重要的兩項基本功。當談及如何教導和培養研究生時,秦克章告訴記者,如今實驗室的教師整體呈現出隊伍年富力強、人才構成情況年輕化的趨勢,并且他們都十分強調野外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作為研究石頭的人,我們更強調基本功和野外實踐。我們以學生在未來學習和工作中能幫助地質隊與礦山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培養出發點,在日常的人才培養中既強調野外工作與顯微鏡觀察,又強調論文的寫作。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自己要學習得更深、更透,才能培養好實際應用型人才。”
談及如何讓學生不受野外枯燥和乏味的環境困擾,秦克章將興趣看作“鑰匙”。“我認為興趣是學生愿意堅守野外學習的重要方面,興趣使然就會產生更多的領悟,就會督促學生對野外的學習有更充分的觀察和理解,所以我認為興趣的激發與培養是很重要的方面。我就經常督促學生要把需要了解的東西了解清楚,需要觀察的東西觀察到并看明白,而這些都需要有一顆對學科熱愛的心。”秦克章說,“特別是作為學習礦床的學生,重要的鉆孔巖芯要自己編錄,所有的坑道都要觀察仔細。我告訴他們需要幫別人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自己了解清楚,自己必須像‘活地圖’一樣才能‘庖丁解牛’。我經常說‘頂天立地’四個字,‘頂天’就是跟上國際前沿,‘立地’就是要接地氣去解決勘查實際問題,而不能懸空。”
為了讓記者看到實驗室對學生培養的用心程度,秦克章專門請記者看了一份由實驗室設計的“研究生調查表”。“‘老師帶學生的方法’‘和同齡人比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等問題都被反映在了表格里。調查表反饋給教師后會讓教師對學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未來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方式、方法的調整。”秦克章說。
此外,秦克章強調搞應用地學的人成才周期長,目前還比較難被認可,但如果努力,相信一切問題都能解決。“老師言傳身教,對學生培養是要花大力氣的。近幾年,實驗室培養出了數十名出站博士后和畢業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這其中有獲‘中科院、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勵的,也有獲‘李四光優秀博士生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獎’以及‘香江學者’等獎項的,還有畢業生入選了‘優青’和青年‘千人計劃’。”面對人才培養上的累累佳績,秦克章在談笑風生中顯露出了別樣的自豪感。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5-11-16 第8版 平臺)
與大地打交道的科學家
——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秦克章
2012-05-03 07:31 來源: 襄陽日報
秦克章,1964年生于湖北隨州,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造山帶與成礦學科組長、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78年—1981年就讀于襄樊五中(現襄陽五中)。
秦克章。蕭雨林 攝
在南美安第斯山考察。 (受訪者提供)
人物小傳
秦克章,1964年生于湖北隨州,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造山帶與成礦學科組長、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78年—1981年就讀于襄樊五中(現襄陽五中),1985年學士畢業于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分配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工作。在國際著名花崗巖礦床學家石原舜三教授指導下,1997年獲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開放室博士后,師從孫樞院士和李繼亮研究員,主攻板塊構造與區域成礦。2002年被評為創新基地研究員,2003年擔任博士生導師。2005年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
秦克章先后承擔或參加完成了20余項國家攻關及部委重點科研項目,發表論文110余篇(其中SCI41篇),合著兩本。4篇獲《地質學報》和全國性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三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并應邀擔任國際銅鎳鉑礦床會議專題主席。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四項。曾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科技銀錘獎、金錘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首屆金石獎、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8年入選國家七部委跨世紀人才。
4月26日,北京的天氣乍暖還寒。記者應約來到朝陽區北土城西路,采訪從襄陽五中走出來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秦克章。
采訪秦克章前,記者內心很是忐忑: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是一個多么宏大且高深的領域,這個領域的科學家是不是會不好接觸。因此,當記者在中科院眾多研究所中找到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時,很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但在見到秦克章本人后,他的親切與隨和立即緩解了記者的緊張情緒。
那些年,難忘的求學經歷
1978年秦克章從老家隨州考入襄樊五中,雖然只有短短3年,但五中的求學經歷對秦克章來說卻是段難忘的記憶。記者采訪時,他幾乎把當年教過他的老師名字一一列了出來,而此時距他畢業已時隔31年。
秦克章說,五中的狀元橋、大成殿,還有當時的圖書館,都很有文化底蘊。不過,讓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學習氛圍。雖然生活很艱苦,但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好。當時五中有很多學生,包括秦克章都是從農村來的,但老師們都是一視同仁。秦克章的家庭背景比較特殊,外公很早去了臺灣,之后便斷了聯系。在當時政治氣候還不算寬松的情況下,老師們也從未因這個原因對他另眼相看,這讓他尤為感動。
“老師們對學生都很關愛,沒有很世俗的東西,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很多。”秦克章說。
他記得有一位叫段復漢的老師曾告誡他們:做人必須本分,而且要小心,不要因為很小的事造成很大的失誤。在后來的人生道路和科學研究中,秦克章一直記著這句話。
當時的師生關系好到什么程度?秦克章說,如果學生生病或嘴饞了,老師都會到家里做飯給學生吃,或者干脆把家里鑰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到家里去。放暑假時,老師們會組織家庭困難的學生勤工儉學。秦克章參加了兩次,一次是給桌椅刷油漆,一次在青年宮當圖書管理員。不僅是老師對同學們好,還有醫務室的李大夫,只要找他看過病的學生他都能叫上名字。因此,畢業后,秦克章和同學們回母校時,除了看望老師,都會專門去看望李大夫。感恩,是他在五中學到的重要一課。
秦克章說,那時大家的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都很開心,不像現在的學生負擔這么重。他記得,體育老師要求他們每天沿著五中跑三圈,班主任也跟著跑,“強迫”學生們多鍛煉身體。
秦克章說,因為家庭背景的原因,早在五中求學時他就決定將來選擇一個“跟自然打交道”的職業。他尤其佩服李四光,“他找到油田,為中國解決了多大的問題啊。”于是高二時就跟老師說:我要學地質。當時秦克章的文科成績也非常好,尤其是歷史,老師們都很希望他學文科,但秦克章還是堅持學理科。高考時,他毅然選擇了當時名氣還不大的浙江大學,為的就是浙大可以轉系,實現他的“地質夢”。但地質學屬于冷門專業,沒有一個老師同意他報這個專業。他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數學老師說如果他想上數學系,可以幫他跟招生的老師說;此外他生物成績也很好,30分的滿分考了29分,而且“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的口號在那個年代頗為流行,但秦克章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高中畢業后,五中還特意派了兩輛大車把隨州的同學送回老家。秦克章的家在山里,車開不進去,下車后走了十五里路,才回到家。
在講述在五中的那些日子時,秦克章的臉上一直洋溢著溫暖的笑意:“雖然過去這么久,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很親切。”
這條路,從來沒有后悔過
秦克章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地質礦產。跟“自然打交道”,是件很艱苦的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既是體力活,又是腦力活。一年中,至少有三四個月都在野外。這份工作,不僅要求人能吃苦,還要耐得住寂寞。但秦克章從來沒有后悔過。
秦克章從浙大畢業時,地質并不景氣。他在報考某校研究生時,校方出了另外專業的試卷。他一想,連試卷都會出錯,這種學校不去也罷,于是沒上研究生就參加工作。
工作后,秦克章非常努力,憑著扎實的研究積累,他不僅獲得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還成為國際著名花崗巖礦床學家石原舜三教授最為器重的學生之一。
在秦克章的辦公室,有一個柜子,里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礦石標本。這些石頭都是他在全國各地進行地質考察時帶回來的,無論是顏色、石質,還是造型,都堪稱奇石,讓人不禁感嘆自然與造化之神奇。秦克章說,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們還有一個很大的陳列室,里面的石頭更多。每次到野外考察,這些善于苦中作樂的科學家們都會玩一個游戲:撿石頭評比。大家把各自撿來的石頭擺在一起,投票選出最好的帶上飛機,剩下的扔掉。
野外考察經常一住就是幾個月,吃速食、住帳篷是常有的事。但出于對工作的熱愛以及樂觀豁達的個性,長年艱苦的野外工作并未在秦克章臉上留下風霜的印跡。憑著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創新性研究成果,秦克章在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獲得了聲望。
“有的人很聰明但沒有選擇地質,有的人選了卻沒有堅持,我只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堅持下來。”對于自己的成就,秦克章如是說。
除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秦克章還要帶學生。感恩于在五中和大學時老師對學生嚴慈相濟的品格,秦克章對學生也是既愛護又嚴格。他總是盡早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方向,為每一名學生的論文選題付出大量心血,并根據每位同學特點,尋找具有一定難度和延展性的研究主題。在野外工作中,他總是和學生們同吃同住,做表率。他常對學生們說,在科學這條路上,只有不畏艱辛、精益求精的探路者,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走向更加廣闊的遠方。
談襄陽,希望能發展得更好
2001年,秦克章回到五中參加高中畢業20年校友會,2005年又回去過一次。這幾年因工作繁忙,沒有再回去,但他一直關心著襄陽的發展。
為了讓秦克章了解襄陽的發展情況,記者專門帶了幾份《襄陽日報》。秦克章在了解襄陽當前的發展形勢后,很是欣慰。
“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襄陽應該很有條件的。首先是交通和區位優勢很明顯,城市集中。”秦克章說。
秦克章說,襄陽要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上世紀80年代,襄陽曾經跟蘇州、無錫、常州并列,現在拉得很遠了。蘇錫常除了區位優勢,主要是民營企業做得好。民營企業有動力,雖然小卻可以成為鏈條,有集成效應。其次,凡是發展快的地方都很重視實干。因為在浙大上過四年學,秦克章對浙江人的性格有所了解,“浙江人只要可以做的,絕不花時間爭論能不能做,而是先去做。等到別人反應過來時,浙江人已經先走了一步。”
秦克章認為,如果有可能,襄陽要打造一所很好的大學。一個城市要有幾張名片,讓人一說起來就想到它。比如一說起杭州,大家就會想到西湖、浙大。去年浙大開校友會,專門邀請從浙大畢業的企業家們開了個對接會,準備引進一大批企業和資金,“把教育做好了,對一個城市會有放大效應,當然這需要時間。”
另外,要打造文化旅游業的名片,雖然這個時間會很長,但肯定會起作用。
“現在城市競爭越來越激烈,都想抓住些機遇。因此,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很重要,要把自己的特色挖掘出來,得到別人認可,然后再放大,形成聯動。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好的規劃、好的措施,不能追求短期的‘轟動效應’。”秦克章說。
采訪結束時,秦克章說,希望有機會為襄陽的發展做出貢獻,祝愿襄陽能夠發展得更好。
傾情大地 矢志不渝
——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克章研究員
秦克章,1964年生于湖北省隨州市,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共黨員。1985年學士畢業于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分配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工作。在著名花崗巖礦床學家石原舜三(Ishihara Shunso)教授指導下,1997年獲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8-200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開放室博士后,師從孫樞院士和李繼亮研究員,主攻板塊構造與區域成礦。2002年評為創新基地研究員,2003年擔任博士生導師。2005年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作訪問學者。現為該所造山帶與成礦學科組長,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先后承擔或參加完成了20余項國家攻關及部委重點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科技攻關專題、課題3項、973課題1項、中國地調局綜合研究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持撰寫研究報告16份,咨詢建議8份。
有這樣一位深深地熱愛地質事業、熱愛祖國山河的地質科學家,他傾聽著地球的心跳,探尋著地球的寶藏,經歷艱難,無怨無悔,只因為對祖國母親的依戀。二十幾個春秋歲月,他的執著追求和滿腔熱情從未改變。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克章研究員。
有著近代科學和傳統文化的良好素養,他發揮其長,以國際科學發展的高水準倡導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他在地質找礦研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為我國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篳路藍縷 終啟山林
秦克章教授1964年生于湖北省隨州市,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共黨員。1985年學士畢業于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博士學習期間,秦克章在東蒙額爾古納礦帶首次劃分出印支期花崗巖,將烏努格吐山CuMo礦成礦年代由燕山晚期改為燕山早期,查明了甲烏拉-查干銀鉛鋅銅礦田的噴發-侵入中心、礦化分帶及成礦中心,建立了斑巖成礦系統的五層樓模型。憑著國內扎實的研究積累,經過夜以繼日的拼搏努力,他在2年的時間里,取得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理學博士學位,成為國際著名花崗巖礦床學家石原舜三教授最為器重的學生之一。
有地質學家說,新疆166.49萬平方公里大地,包容了地球上所有的地貌特色。1998年以來博士后期間,秦克章教授參加305項目“新疆地殼結構、地質演化與成礦作用綜合研究”,1999年先后承擔了有色地質總局“天山區帶銅金成礦條件研究與靶區優選”與中國地調局“東天山地區構造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科研項目,對新疆北部中亞型造山帶與成礦作用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將北疆劃分為8大構造演化-成礦階段,識別出6個島弧帶和5個弧后盆地,從而明確了斑巖銅礦和VMS礦床的宏觀找礦方向。2000年博士后出站報告中所提出的東準、西準薩烏爾山和西天山島弧帶為斑巖銅礦遠景區,現均已經勘查證實。
作為新疆吐哈盆地隆起帶中卡拉塔格銅金礦床的主要發現人,2000年夏秦克章教授組織實施了該礦區的初期評價工作,證實為一頗有遠景的淺成低溫-斑巖型銅金礦區,F經勘查評價銅、金遠景可達大型規模,該區域正發展成為一重要礦集區。該區的找礦突破,大大拓寬了大南湖-頭蘇泉島弧帶斑巖銅礦的找礦空間。指導博士生許英霞在紅山銅金礦區氧化帶識別出大量罕見的硫酸鹽礦物,其中高鐵葉綠礬、銅葉綠礬等9種礦物系在我國首次發現,副針綠礬系世界上智利外的第二次發現。
十五與十一五期間在東天山銅鎳礦床隱伏礦定位預測取得重大突破。圖拉爾根銅鎳礦區系新疆有色地勘局704隊2001年秋天發現、2002年開始評價的一個角閃橄欖巖墻,淺表礦化較好,但巖體、礦化規模均很有限。其深部能否變大、變富?找礦遠景如何?乃是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學問題。
2002年伊始秦克章課題組即與704隊緊密合作,開展攻堅評價,逐步深入擴大戰果。和礦田構造專家徐興旺、淺層地震勘探專家梁光河博士等一起建立了圖拉爾根銅鎳礦區的構造格架,確定了含礦巖體的側伏方向。淺層地震和大地電磁測深探查發現已知含礦巖體向深部變大。該區由2002年早期發現的單一小巖體含礦,發展到該巖體延深加大(150米→700米)、延長變長(740米→1350米),礦體厚度變厚(20米→260米),還發現了外圍的低阻異常。經鉆探驗證,探明Ni儲量12萬噸,Cu8萬噸,Co1萬噸,鎳、鈷規模均達大型。被稱為近十年來新疆銅鎳礦勘查的重大突破。我國銅鎳礦權威湯中立院士2007年實地考察感嘆說,東天山地區小巖體不僅成大礦,而且形成了我國最富的銅鎳礦,該區域有形成世界級銅鎳礦的條件與潛力。新疆有色金屬集團聯合西部資源公司已建礦生產。
雪域高原 魂牽夢縈
雪域高原,讓無數科學家魂牽夢縈,有無數奧秘等待人們去探尋。對地質學家秦克章來說更是如此,他幾乎跑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高原沒有辜負熱愛它的人們,秦克章教授由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創新性研究成果。
2003年以來,秦克章教授和同事李光明副研究員八次到青藏高原考察,課題組提出班公湖-怒江帶為西藏第三條巨型斑巖銅礦帶,且類似于安底斯俯沖帶,從而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斑巖銅礦的找礦空間;詳細解剖了該帶上的多不雜富金斑巖銅礦床,有力推動了礦區和外圍淺成低溫金銅礦的研究評價。對岡底斯斑巖銅鉬礦帶內的多處典型礦床開展了系統解剖,厘定了驅龍斑巖銅鉬礦-中國最大銅礦床的巖漿侵位序列、礦化中心與蝕變-礦化分帶,應邀參加驅龍銅礦床勘探報告的編寫。近年來研究提出岡底斯沙讓鉬礦為西藏首例獨立斑巖鉬礦,具有大型以上規模潛力,經TEM掃面低阻延伸達800米深。制定勘查方案,經工程驗證取得重大勘查突破。指出其形成環境不同于經典的陸內或碰撞晚期,而是形成于碰撞造山帶的主碰撞期,該認識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勘查意義。相關成果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技成果一等獎。
2007年以來,他執行中國科學院東南地區攻深探盲示范工程,最近在長江中下游安徽池州矽卡巖-斑巖型鎢鉬礦定位預測中取得勘查突破,雞頭山礦區發現45米厚的隱伏高品位鎢鉬礦體。
礦床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如果不跟勘查一線緊密結合,光是關在實驗室里,礦床學研究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多年來他實地考察了國內外360余處典型礦床,練就了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其工作特色是將造山作用與成礦過程緊密結合,理論與實際兼備,對找礦實踐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點很敏感,能較快抓住找礦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突破,團結協作、踏實肯干,頗受野外一線同行的好評。“秦克章團隊注重實際,敢于并善于解決找礦疑難問題,踏踏實實為地質隊和礦業公司服務,這樣的礦床學家我們舉雙手歡迎”,這是業內的普遍贊許。
秦克章教授已發表論文110余篇(其中SCI 41篇),合著兩本,國內外同行他引達1200余次。4篇獲《地質學報》和全國性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三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并應邀擔任國際銅鎳鉑礦床會議的專題主席。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四項。曾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青年科技銀錘獎(1992)、金錘獎(2000)、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首屆金石獎(1996)、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0)。1998年入選國家七部委跨世紀人才。自1998年起,擔任《礦床地質》副主編。
嘉言懿行 雕金琢玉
自2004年起,秦克章教授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講授礦床學,每年都更新教案,將國內外最新的進展、自己的研究體會結合進去。強調啟發性、討論式教學,盡可能透徹分析一個成礦問題的前因后果與存在問題,引導同學們深入下去。
以熱心的關懷和嚴格的指導讓研究生充滿學習研究的動力,觸動著學生心靈深處那份崇高的人生向往與精神追求??在每屆新生入學之后,秦克章教授都以踏實教學的培養理念教導他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地質學者。他主導以扎實的野外觀察、寫實描述為基礎,熟練掌握顯微鏡巖礦鑒定基本功和相關分析測試的流程和方法,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框架,把礦床理論與勘查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
他深知因為研究問題科學價值的缺乏,將導致人才培養上的浪費?偸潜M早明確研究方向,為每一位學生的論文選題付出大量心血,根據每位同學的特點,尋找具有一定難度和延展性的研究主題。在野外工作中,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為研究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和表率。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一起找問題想辦法,當他們在學習中取得進展的時候,秦老師又繼續鼓勵與鞭策。
秦克章教授所指導的研究生已畢業9名,出國出境學習2名,4人作博士后,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6名。其中三金柱獲得新疆五四青年獎章(2007),孫赫獲得科技導報“博士生創新研究資助計劃”一等資助(2009),蘇本勛獲得首屆李四光博士研究生獎(2010),唐冬梅、肖波獲全國礦床會議優秀學生論文獎。
談到未來的發展目標,秦克章教授表示會繼續從事增生型與碰撞型造山帶成礦作用的研究工作。應用造山帶成礦理論開展選區選帶工作,開展學科交叉和優勢集成,爭取攻深探盲的新突破,以及發展礦床大地構造這一新的學科方向?茖W的發展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條路上,只有不畏艱辛、精益求精的探路者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并且把這條路繼續推向更加遙遠的地方。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1年第01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