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舒軍武,男,浙江臨安人,理學博士,預備黨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探索史前稻作農業生態環境背景、全球氣候變化、新生代孢粉地層學等研究。
教育經歷:
2009-07--2012-09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 公派訪問、博士后
2004-09--2007-07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博士
2001-07--2004-09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碩士
1999年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浙江教育學院。
工作經歷:
2007.9-2013.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2009.7-2010.7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 公派訪問學者
2010.9-2012.9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 博士后研究
2013.1- 現 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會員。
2、日本植生史學會會員。
招生信息:
碩士若干名,植物學或地理、地質學背景學生,第四紀環境考古孢粉學為研究方向。
招生專業
07090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
070905-第四紀地質學
070920-地球生物學
招生方向
第四紀孢粉學
環境考古學
稻作文化,花粉形態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從事孢粉、植硅體、炭屑分析,旨在重建新生代以來植被、環境變化史和揭示人類活動的環境考古為主題的研究。
1) 新近紀孢粉地層學研究;
2) 第四紀植被-氣候、森林-火及其與史前稻作文化的相互關系;
3) 植物花粉雨及表土花粉與植被關系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植被、環境和人類活動特征研究”(主持人,2014.01-2017.12);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浙江浦陽江流域全新世植被、環境變化及與史前人類活動關系的研究”(主持人,2009.01-2012.12);
3. 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基金“長江下游地區與日本西南部全新世植被、人類活動關系的研究及對比”(主持人,2010.09-2012.09);
4. 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科研啟動項目“杭州灣跨湖橋新石器時期植被、環境及人地關系研究”,(主持人,2008.01-2010.12);
5.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新技術、新手段研究基金“第四紀孢粉實驗分析法改進和優化的探索”(主持人,2014.03-2016.03);
6. 中科院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性項目“華北新近紀孢粉地層學高分辨率研究及對比”(主持人,2009.08-2012.12);
7.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東南地區古植被與生物多樣性”(骨干成員,2011.01-2015.12);
8.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長江下游地區晚新生代以來重要全球變化事件中的生物多樣性響應”(骨干成員,2009.01-2011.12)。
科研成果:
1. 在探索我國南方稻作文化萌芽、形成、傳播的環境背景方面取得新進展。
2. 高分辨孢粉研究質疑了《Nature》雜志上發表的“浙江跨湖橋7700年前焚燒榿木濕生林促進了水稻最初栽植”的假說。
3. 嘗試探討歐美主導的“刀耕火種”農耕模式并不符合平原濕地稻作文化的經濟模式。
4. 率先提出“長江三角洲或也是第四紀冰河時期植物(水青岡)避難所”新觀點。
5. 日本九州阿蘇火山湖孢粉記錄充分展示末次消冰期距今約1.5萬年以來植被-火的歷程及后期蕎麥等農耕活動。
6. 揭示了渤海灣油田盆地“中新世氣候適宜期”初始階段植被、氣候特征。
7. 新厘定了東北雞東盆地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地層時代。
8. 華東、華南、西北等自然保護區表土花粉-植被研究。
9. “長江三角洲或是第四紀冰河時期植物避難所”新觀點被《揚子晚報》、《中國科學報》、《南京日報》和網絡科技媒體廣泛報道。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Cheng, Yu, Shu, Junwu, Hao, Shefeng, Gao, Bingfei, Li, Xiangqian, Yuan, Feng, Zou, Xinqing. Mid- to late Holocene vegetation response to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s recorded by multi-proxy evidence in the Subei Plain, easter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J]. 2023, 610: http://dx.doi.org/10.1016/j.palaeo.2022.111327.
[2] XieTing Wu, ZiXi Wang, JunWu Shu, SuXin Yin, LiMi Mao, GongLe Shi. A new Trapa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Zhangpu, Fujian, southeastern China. PALAEOWORLD. http://dx.doi.org/10.1016/j.palwor.2023.02.008.
[3] XieTing Wu, Shu, Junwu. Parrotia flower blooming in Miocene rainforest.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 2023,
[4] Guo, Yuanyuan, Mao, Longjiang, Mo, Duowen, Shu, Junwu, Guo, Aipeng.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past 1300 years revealed by pollen record at the Tongguan kilns, lower Xiangjiang River,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 2021, 577: 139-146,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20.09.023.
[5] Sha, Longbin, Li, Xianfu, Tang, Jiabing, Shu, Junwu, Wang, Weiming, Li, Dongling. Early to Mid-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Xianghu Area, Zhe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J]. 2020, 17(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79593/.
[6] Wang, Zixi, Herrera, Fabiany, Shu, Junwu, Yin, Suxin, Shi, Gongle. A new Choerospondias (Anacardiaceae) endocarp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J]. 2020, 283: http://dx.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312.
[7] Li, Jie, Yang, Shixiong, Li, Rihui, Shu, Junwu, Chen, Xiaohui, Meng, Yuanku, Ye, Siyuan, He, Lei. Vegetation history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since MIS 5 recorded by pollen assemblages in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Bohai Sea,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 2020, 187: http://dx.doi.org/10.1016/j.jseaes.2019.104085.
[8] Wang Weiming, Li Chunhai, Shu Junwu, Chen Wei. Changes of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J]. 2019, 62(8): 1316-1328, https://www.sciengine.com/doi/10.1007/s11430-018-9364-9.
[9] Tang, Liang, Shu, Junwu, Chen, Jie, Wang, Zhanghua. Mid- to late Holocene vegetation change recorded at a Neolithic site in the Yangtze coastal plain, East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 2019, 519: 122-130,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8.12.031.
[10] CHENG Yu, LI Xiangqian, SHU Junwu, BAI Shibiao, ZHAO Zengyu, ZHANG Xiangyun, GUO Gang, ZHANG Ping, LIN Jingxing.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Transgressions of the Western Subei Basin in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地質學報:英文版[J]. 2019, 93(1): 155-166, 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100247745.
[11] Zhao Zengyu, Zhang Xiangyun, Guo Gang, Zhang Ping, Lin Jingxing, Cheng Yu, SHU Junwu, Li Xiangqian, Bai Shibiao.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Transgressions of the Western Subei Basin in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地質學報:英文版[J]. 2019, 93(1): 155-166, 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100247745.
[12] SHU Junwu. Overview of Modern and Quaternary Vegetation in China-Southeast Region. Atlas of Quaternary Pollen and spores in China. 2019,
[13] Cheng Yu, Li Xiangqian, Shu Junwu, Bai Shibiao, Zhao Zengyu, Zhang Xiangyun, Guo Gang, Zhang Ping, Lin Jingxing.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Transgressions of the Western Subei Basin in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J]. 2019, 93(1): 155-166, 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100247745.
[14] Wang Weiming, Li Chunhai, Shu Junwu, Chen Wei. Changes of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2019, http://119.78.100.158/handle/2HF3EXSE/144269.
[15] Liang Tang, Junwu Shu, Jie Chen, Zhanghua Wang. Mid to late Holocene vegetation change recorded at a Neolithic site in the Yangtze coastal plai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8.12.031.
[16] Yang, Yi, Wang, WeiMing, Shu, JunWu, Chen, Wei. Miocene palynoflora from Shengxian Formatio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aeovegetational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J]. 2018, 259: 185-197, 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16204.
[17] Sun, Zhongyu, Wang, Jun, Ren, Hai, Guo, Qinfeng, Shu, Junwu, Liu, Nan. To What Extent Local Forest Soil Pollen Can Assist Restoration in Subtropical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J]. 2016, 6: http://dx.doi.org/10.1038/srep37188.
[18] Quan, Cheng, Liu, Zhonghui, Utescher, Torsten, Jin, Jianhua, Shu, Junwu, Li, Yongxiang, Liu, YuSheng Christopher. Revisiting the Paleogene climate pattern of East Asia: A synthetic review. EARTH-SCIENCE REVIEWSnull. 2014, 139(?): 213-230, http://dx.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4.09.005.
[19]Junwu Shu, , Sasaki, Naoko, Takahara, Hikaru, Hase, Yoshitaka. Vegetation and fire history with their implication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fire event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l in the Aso Valley, central Kyushu, southwestern Japan: new pollen and charcoal data.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J]. 2013, 22(4): 285-298, 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woscc/full-record/WOS:000319777400001.
[20]Junwu Shu, Wang, WeiMing. A Miocene pollen flora from the petroliferous deposit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 China, and its palaeoclimatic and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PALAEOWORLD[J]. 2013, 22(3-4): 109-118, http://dx.doi.org/10.1016/j.palwor.2013.09.001.
[21] Wang, WeiMing, Shu, JunWu. Cenozoic xeromorphic vegetation in China an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global changes. PALAEOWORLD[J]. 2013, 22(3-4): 86-92, http://dx.doi.org/10.1016/j.palwor.2013.08.001.
[22]Junwu Shu, Wei-Ming Wang, Le-Ping Jiang. Did alder (Alnus) fires trigger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ast China?. PALAEOWORLD[J]. 2012, 21(1): 69-73, http://dx.doi.org/10.1016/j.palwor.2012.02.003.
[23]Shu, Junwu, Wang, Weiming. A unique Middle Pleistocene beech (Fagus)-rich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Yangtze Delta Plain, East China: Its climatic and 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 2012, 56: 180-190, http://dx.doi.org/10.1016/j.jseaes.2012.05.009.
[24]Shu, Junwu, Wang, Weiming, Jiang, Leping, Takahara, Hikaru. Early Neolithic vegetation history, fire regime and human activity at Kuahuqiao, Lower Yangtze River, East China: New and improved insight.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 2010, 227(1): 10-21,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0.04.010.
[25]Wang, WeiMing, Ding, JinLong, Shu, JunWu, Chen, Wei. Exploration of early rice farming i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 2010, 227(1): 22-28, http://dx.doi.org/10.1016/j.quaint.2010.06.007.
[26]Li-ming Ji, Fan-wei Meng, , James D. Schiffbauer, Jin-li Xu, Kui Yan, Jun-wu Shu, 2008.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ly abundant oil-prone leiosphaerid acritarch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rom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14(3): 554-560.
[27] Shu, JunWu, Wang, WeiMing, Leopold, Estella B, Wang, JinShan, Yin, DeShun. Pollen stratigraphy of coal-bearing deposits in the Neogene Jidong Ba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E China: New insights on palaeoenvironment and age.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J]. 2008, 148(2-4): 163-18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474708.
[28] Shu, JunWu, Wang, WeiMing.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ast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 2007, 382-383,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32759.
[1]葛井蓮, 舒軍武, 毛禮米. 南京紫金山山麓湖泊表層沉積物的孢粉分析[J]. 古生物學報, 2021, 60 (03): 455-470.
[2]潘浩晨, 舒軍武. 第四紀主要孢粉數據庫評述[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20, 37 (02): 188-196.
[3]韓簫嶼, 舒軍武. 撫順盆地東露天煤礦早始新世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J]. 世界地質, 2020, 39 (01): 72-89.
[4]王偉銘, 李春海, 舒軍武, 陳煒. 中國南方植被的變化[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9, 49 (08): 1308-1320.
[5]李永飛, 李春海, 許斌, 舒軍武, 李月叢, 許清海. 蘇魯人類擾動區表土花粉組合與植被關系的研究[J]. 地球科學進展, 2019, 34 (04): 333-345.
[6]梁鈺瑩, 李冬玲, 沙龍濱, 舒軍武, 王偉銘. 浙江湘湖早-中全新世的硅藻記錄及沉積環境演變[J]. 第四紀研究, 2018, 38 (04): 842-853.
[7]舒軍武, 黃小忠, 徐德克, 陳煒, 宋兵, 崔安寧, Eric Grimm. 新版Tilia軟件:中文指南和使用技巧[J]. 古生物學報, 2018, 57 (02): 260-272.
[8]程瑜, 李向前, 舒軍武, 趙增玉, 張祥云, 郭剛. 末次冰期以來長江三角洲的沉積特征和環境演化[J]. 第四紀研究, 2018, 38 (03): 746-755.
[9]舒軍武, 蔣樂平, 程瑜. 浙江諸暨樓家橋遺址文化間歇層成因的孢粉學證據[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7, 34 (04): 406-417.
[10] 趙炳炎, 黃咸雨, 舒軍武. 葉蠟單體氫同位素記錄的華南末次冰消期濕度變化.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7, 36(增刊): 580-,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756206.
[12]吳燕妮, 李冬玲, 沙龍濱, 舒軍武, 王偉銘, 徐曉群. 浙江白馬湖地區硅藻記錄的早-中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事件[J]. 古生物學報, 2016, 55 (04): 495-507.
[13] 李冬玲, 吳燕妮, 沙龍濱, 舒軍武, 王偉銘, 徐曉群. 浙江白馬湖地區硅藻記錄的早中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事件. 古生物學報[J]. 2016, 55(4): 495-507,
[14]羅武宏, 張居中, 楊玉璋, 尹承龍, 舒軍武. 安徽巢湖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環境演變的湖泊沉積植硅體記錄[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5, 32 (01): 63-74.
[15] 舒軍武, 蔣樂平, 秦際威. 附錄四:塔山遺址出土木材初步鑒定. 象山塔山-新石器至唐宋遺址發掘報告. 2014, 309-311, 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11595.
[16] 舒軍武, 蔣樂平. 附錄三:塔山遺址孢粉初步分析. 象山塔山-新石器至唐宋遺址發掘報告. 2014, 301-308, 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11594.
[17] 浙江寧波象山縣塔山遺址孢粉初步分析. 見: 蔣樂平(主編), 舒軍武, 蔣樂平, 2014. 塔山遺址
[18] 浙江寧波象山縣塔山遺址木材遺存初步分析. 見: 蔣樂平(主編), 舒軍武, 蔣樂平, 2014. 塔山遺址
[19]舒軍武. 第13屆國際孢粉學暨第9屆國際古植物學聯合大會在日本東京順利召開[J]. 古生物學報, 2012, 51 (04): 518.
[20] 舒軍武. 遠古的琵琶湖——日本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晚新生代古生物見學錄. 生物進化[J]. 2012, 59-63, 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43070956.
[21]舒軍武. 日本本州北部白神山地圓齒水青岡林(Fagus crenata)表土花粉分析及水青岡屬花粉的代表性[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2, 29 (03): 213-225.
[22]毛禮米, 王偉銘, 舒軍武, 楊小麗. 長江三角洲地區全新世蕨類孢子與藻類——以奉賢DY03鉆孔的產出類型為例[J]. 古生物學報, 2011, 50 (02): 154-165.
[23] 舒軍武,遠古的琵琶湖-日本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晚新生代古生物見學錄. 2012. 生物進化 22: 59-63 (科普雜志).
[24] 王偉銘, 舒軍武, 綽墩遺址的孢粉植物群與古環境研究, 見: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編著), 昆山綽墩遺址.2011. 文物出版社, 343-355.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4195.
[25]舒軍武, 王希華, 秦際威, 王偉銘. 浙江寧波天童山國家森林公園表土花粉初步分析[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0, 27 (03): 253-262.
[36]王偉銘, 舒軍武, 陳煒, 丁金龍. 長江三角洲地區全新世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J]. 第四紀研究, 2010, 30 (02): 233-244.
[27]舒軍武, 毛方園, 王偉銘, 王元青. 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過渡帶表土花粉分析[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09, 26 (04): 405-413.
[28]王偉銘, 舒軍武, 鄧濤. 中國新近紀孢粉植物群的區域定位與環境響應[J]. 古生物學報, 2009, 48 (02): 175-184.
[29]舒軍武, 王偉銘, 陳曄.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積特征及環境演變[J]. 地層學雜志, 2008, (02): 146-152.
[30]舒軍武, 王偉銘, 王愛根. 江蘇宜興龍池山現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J]. 古生物學報, 2007, (03): 340-346.
[31]舒軍武, 王偉銘, 尹德順, 王金山. 黑龍江雞東盆地中中新世湖盆演變和植被變化研究[J]. 地層學雜志, 2007, (03): 247-254.
[32]舒軍武, 王偉銘, 陳煒.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來植被與環境變化[J].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07, (02): 210-221.
[33] 王偉銘, 陳煒, 舒軍武. 中國新生代典型旱生被子植物的演化. 生物的起源、輻射與多樣性演變:華夏化石記錄的啟示. 2006, 769-782, 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10855.
[34]王偉銘,舒軍武,陳煒. 第四系重新定義的有關建議[J]. 地層學雜志, 2004, (04): 319-320+325.
[35]王偉銘,舒軍武.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J]. 古生物學報, 2004, (02): 254-261.
發表會議論文:
[1]王姿晰, 史恭樂, Fabiany Herrera, 舒軍武 & 尹素心. (2021). 福建中新世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江蘇省古生物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98).
[2]潘浩晨 & 舒軍武. (2019). 浙江白馬湖地區全新世植被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自然鉆孔與遺址剖面孢粉記錄的對比.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十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68).
[3]舒軍武 & 蔣樂平. (2019). 孢粉在判斷文化間歇層成因中的作用——以浙江樓家橋遺址為例.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十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73).
[4]唐亮, 王張華, 程仲景, 舒軍武, 年小美 & 雷少. (2019). 姚江-寧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類活動的快速響應.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十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76).
[5]舒軍武 & 郭盛喬. (2017). 末次冰盛期(LGM)北方草原植被是否入侵到長江下游地區?.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十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45).
[6]趙炳炎, 黃咸雨 & 舒軍武. (2017). 葉蠟單體氫同位素記錄的華南末次冰消期濕度變化. (eds.)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6屆學術年會文集 (pp.611).
[7]舒軍武, 張居中 & 羅武宏. (2016). 安徽巢湖末次冰期-早全新世植被及氣候變化初步研究.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六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委員會第十七次學術年會暨和政化石論壇論文摘要集 (pp.18).
[8]舒軍武. (2015). 長江下游地區末次冰期MIS2階段孢粉新材料.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會第九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48).
[9]唐領余, 毛禮米, 舒軍武, 李春海, 沈才明 & 周忠澤. (2015). 中國第四紀孢粉類型及其地區特點.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會第九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49-52).
[10]舒軍武 & 王張華. (2014). 太湖南翼早中全新世藻類、孢粉在潮灘鹽沼識別中的初步應用.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28-29).
[11]舒軍武, 蔣樂平 & 王偉銘. (2013). “刀耕火種”是距今8000年浙江跨湖橋文化的稻作經濟模式嗎?——遺址剖面與自然鉆孔孢粉記錄的對比啟示.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第九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86-87).
[12]舒軍武 & 王偉銘. (2013). 渤海灣盆地中新世館陶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氣候和地層學意義.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第九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88-89).
[13]毛禮米, 王偉銘, 舒軍武 & 楊小麗. (2011). 淺析長江三角洲地區全新世生物多樣性與沉積環境變化的孢粉學證據.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48).
[14]舒軍武, 王偉銘, 高原光, 佐佐木尚子 & 蔣樂平. (2011). 長江下游與日本九州阿蘇地區史前文化對植被和氣候環境響應對比研究.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八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70-71).
[15]舒軍武 & 蔣樂平. (2009). 浙江蕭山跨湖橋距今8200年來的植被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 (pp.277-278).
[16]王偉銘, 舒軍武, 陳煒 & 丁金龍. (2009). 長江三角洲地區早期農業史,全新世植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研究.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八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50).
[17]王偉銘 & 舒軍武. (2007). 西藏吉隆—沃馬盆地龍骨溝剖面新近紀孢粉植物群及其所反映的喜馬拉雅山抬升.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24-25).
[18]王偉銘, 舒軍武, 陳煒 & 丁金龍. (2007). 長江三角洲地區全新世植被變化與人地系統的演化——以太湖地區為例. (eds.) 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學分會七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64-65).
[19]王偉銘, 陳煒 & 舒軍武. (2005). 中國新生代典型旱生被子植物的演化與發展. (eds.) 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22).
[20]舒軍武 & 王偉銘. (2005). 東北雞東盆地新近紀孢粉植物群及其盆地環境演變分析. (eds.) 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23).
榮譽獎勵:
1. 200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2. 2007年度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優秀畢業生。
3. 2007年度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
4. 2006年度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五屆文化藝術節有獎征文比賽一等獎。
5. 2006年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好學生”。
6. 2006年度中國孢粉學分會優秀學生論文獎。
7. 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野外實習優秀獎。
8. 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獎學金。
9. 2014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參與會議:
(1) Did the slash-and-burn strategy enable the early rice (Oryza) agriculture in east China-insights from pollen, phytolith and charcoal evidence,2014-08,SHU Jun-wu;JIANG Le-Ping;WANG Wei-Ming
(2) 太湖南翼早中全新世藻類、孢粉在潮灘鹽沼識別中的初步應用,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2014-07,舒軍武,王張華
(3) 錢塘江潮水對新石器文化興衰的影響及其與人類生存策略的關系,第三屆 地球系統科學大會 ,2014-07,舒軍武,蔣樂平,王偉銘
(4) A Miocene pollen flora from Jidong Ba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E China: New insights on palaeocliamte and age,2013-03,Jun-Wu SHU, Wei-Ming WANG
合作情況:
1、與中國科技大學參與973項目“末次冰消期以來中國中東部極端氣候環境事件與農業起源發展和人類適應研究”(2015-) 。
2、華東師范大學“第四紀海平面變化” 。
3、浙江考古研究所“新石器稻作農業”。
南京古生物所科學家參加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
6月15日,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在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隆重召開,來自大陸、臺灣和旅居歐美、澳大利亞等地近300位華人參加了本次大會。會議以“當代中國地質科學發展與展望”為主題,圍繞亞洲大地構造演化與巖漿作用、邊緣化演化、青藏高原-特提斯地質演化、地震、地球深部構造、地層古生物等方面展開15個討論專題。另外會議還特設了“尼泊爾最新地震研究”專題。
南京古生物所王偉銘研究員、李軍研究員、沙金庚研究員、彭善池研究員、楊小菊研究員、黃迪穎研究員、徐洪河研究員、舒軍武副研究員、張華僑副研究員、萬斌博士、饒馨博士等共11人出席了本次會議。其中10人作了口頭學術報告、1人進行了墻報展示,涉及內容包括華南前寒武紀埃迪卡拉生物群、湖南桃源寒武系“金釘子”、奧陶紀疑源類綜述、泥盆紀植物進展、中國銀杏目命名、中生代雙殼類、新近紀孢粉學等方面,展示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員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幕式當天,彭善池和王偉銘分別擔任了 “地層古生物與生物地質學”討論專題的主持人。
會上,“中央研究院”王瑜副院長、地球科學研究所李羅權所長等介紹了“中央研究院”歷史及近況,并致大會開幕詞。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做了主題報告,詳細回顧并介紹了我國地質學重大發展進程和近期研究進展情況,以及我國正在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殼探測工程”等。
會議期間,南京古生物所參會人員與臺灣學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增進了友誼,并為今后合作打下了基礎。南京古生物所與臺灣方面具有長期合作關系,例如臺灣師范大學米泓生教授與南京古生物所王向東研究員、祁玉平研究員等就中國貴州晚古生代地層同位素記錄有過合作;王偉銘之前曾兩次赴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并參與澎湖列島玄武巖夾層生物地層學的研究工作。本次會議同時還促進了古生物學與板塊構造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等學科的交融,增進了華人地質界同行的交流和合作。
會后野外考察了太魯閣峽谷大理巖、石梯坪海邊地質、池上活動段層、車籠埔斷層、埔里盆地等知名地質景觀,感受到“臺灣是研究陸-洋板塊碰撞的天然實驗室”的真實含義,同時深深地感觸到地質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性,在一些地震現場和相關博物館中,代表們切身體會到地質災害就在我們的身邊。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精心組織了本次會議,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希望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增強大陸與臺灣同胞的學術聯系,互信互強,為我國的地質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八屆世界華人地質大會合影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2015-07-03
來源:新華日報 2024-03-20
顯微鏡下的水稻花粉
考古時取樣實景
距今8000多年前,南京紫金山山麓就已有早期人類活動,而且出現了水稻型花粉。記者3月1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將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人類活動向前推進至少1200年。
該所副研究員舒軍武介紹,距今1萬年左右,隨著地球最近一次冰期的結束,氣候的轉暖濕潤和長江三角洲的逐步形成,使得長江下游地區古代先民的生存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依據現有考古發掘證據,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新石器人類歷史只有7000多年的記錄,而相關考古證據表明,南京城區最早的人類則出現在距今6000年的鼓樓區北陰陽營遺址,與周邊錢塘江、長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距今10000至8000年的眾多史前文化形成鮮明反差,這成為考古界的一個“謎團”。
近年來,舒軍武團隊獲取了紫金山山麓地處明故宮古燕雀湖底的多個鉆孔淤泥,通過對保存在淤泥中的植物遺存進行碳-14年代精確測年,發現鉆孔30多米深處的植物遺存居然是距今1萬年左右形成的,隨后團隊對淤泥中遺存花粉進行詳細研究。“花粉能在地層中保存上億年,不同的植物產生不同的花粉,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花粉就像‘顯微文字’,告訴我們當時冷暖干濕等環境變化信息。”該所研究員毛禮米解釋道。
研究發現自距今8200年起,森林中喜暖濕的標志性樹種常綠橡樹開始明顯擴張,向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轉變,表明當時夏季風明顯轉強,由之前溫干氣候轉向暖濕。這段時期森林植被受到人類活動的明顯干擾,樹種發生了變化,草地植物類型集中出現。更重要的是,與水稻相關的禾本科花粉類型(直徑≥38微米)持續明顯增加,表明這些水稻可能已經過人類“馴化”,暗示了人類經濟活動初露跡象。
團隊成員根據研究描繪當時情景:紫金山長滿了橡子樹,氣候環境穩定優越,山腳下秦淮河靜靜流淌,吸引著南京的先民從事采集野果、捕魚、打獵和種植水稻,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那么,該地區有沒有發現陶器、房址等人類活動的直接證據呢?“我們取的土樣是來自古燕雀湖底,目前在地下16米多的地方發現8200年前人類蹤跡,這么深的地層要想在城區通過田野考古大規模發掘較難實現。所以此次發現為填補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新石器文化(距今10000至8000年)考古空白提供了關鍵線索,也凸顯了科技考古的前瞻性優勢。”舒軍武說。(楊民仆)
南京古生物專家首次提出:長三角平原或是冰期植物避難所
樹葉像板栗葉,從不在我國平原生存,多間斷“蝸居”在華南青藏高原以東較高海拔山區,水青岡植物一向被認為具有很強的氣候環境和生態學指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舒軍武博士和王偉銘研究員,在上海南部奉賢第四紀中更新世晚期冰期地層中首次發現了我國大陸地區罕見的大量水青岡屬(Fagus)花粉。據此,他們首次提出,長江三角洲平原或是第四紀冰期植物避難所。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國際英文學術期刊《亞洲地球科學期刊》上。
舒軍武告訴記者,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是國內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沖積平原堆積的第四紀地層蘊藏著豐富的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旋回變化信息。為了能夠弄清楚恐龍滅絕以后的新生代地質時期,生物如何響應全球變暖、變冷的極端氣候,早在幾年前,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偉銘研究團隊就關注長江三角洲地區。研究結果表明在距地表60—70米深,距今約12萬年至20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發現除了由云杉屬、冷杉屬、鐵杉屬、落葉松屬等組成的典型冰期針葉植物花粉外,還發現了含量豐富的落葉闊葉植物花粉,其中包括櫟屬、榆屬、榛屬、鵝爾櫪屬、水青岡屬等。這些溫性植物與當今我國華北暖溫帶性林組成相似。其中水青岡花粉的出現,讓專家們很是興奮,因為這是在我國平原地區首次發現如此高密度的水青岡花粉。
“我國南方山地地區廣泛分布著銀杏、銀杉、水杉等第三紀孓遺珍稀裸子植物,一直以來,不少學者認為,在第四紀特別是在冰期中,只有山地才是植物的避難所,而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幾無地形遮擋,很難具備成為冰期植物的避難條件。”舒軍武說,水青岡家族都是落葉闊葉喬木,喜溫涼、濕潤的溫性氣候生境。中國現今分布有普遍公認的四種水青岡植物,是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中國水青岡植物生長的環境地理緯度明顯偏南,在冰期氣候環境條件下,冷干氣候顯然不適宜它生存,然而在上海奉賢地區的冰期地層中卻發現了大量水青岡花粉。我們推測,很可能在冰期環境中,上海奉賢一帶存在獨特的局部小環境氣候,從而成為冰期植物的避難所。“很可能是現在分布于山地中的水青岡林曾受冰期環境降溫驅使,大規模遷徙到低地平原避難,繁衍生息。冰后期又受氣候回暖影響,遷徙到現在的山地地帶,存活至今。”
來源: 龍虎網 2012年10月13日
江蘇廣電總臺報道:
長江下游地區人類活動記錄向前推進1200年
2024年04月12日 18:44:50
video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發現,早在8200年前,長江下游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了,這一發現或將長江下游地區人類活動記錄向前推進了1200年。
科研團隊對南京市區秦淮河下游紫金山山麓相對封閉的湖泊環境鉆孔后,取得了大量泥土樣本,通過對泥土樣本研究發現,埋深16.9米的泥土對應了距今8200年的地層,其中包含了大量花粉。團隊還發現,該時期森林植被受到干擾,草地植物類型集中出現,特別是與水稻相關的禾本科花粉類型持續明顯增加,這就暗示了曾有人類活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舒軍武告訴記者,研究人員認為當時水稻花粉已經有了,而且這個水稻花粉是和人類活動有關的。8200年前水稻可能有一定種植,甚至有一定規模。這個研究填補了長江下游地區史前關于人類活動的空白,而且對史前農業起源,特別是稻作農業起源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研究結果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8200年前地帶性森林格局、氣候轉型及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信息,相關成果近期在國際知名專業學術刊物《古植物與孢粉學評論》上發表。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https://news.jstv.com/a/20240412/1712918690585.shtml
江蘇新聞廣播報道:
8200年前,“南京人”就吃上“稻米飯”了?
2024-04-12 20:32 來源: 江蘇新聞廣播
當前,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新石器人類歷史只有7000余年的考古記錄,與周邊錢塘江、長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距今10000—8000年的眾多史前文化形成鮮明反差。這段空白或將被填補——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舒軍武、毛禮米和博士生葛井蓮最新研究發現,至少在距今8200年前,南京紫金山山麓就已有早期人類活動。這批早期“南京人”基于依山傍水的有利地勢,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并且很可能吃上了“稻米飯”,從而將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人類活動向前推進了至少1200年。
記者了解到,大約7年前,舒軍武在經過南京地鐵6號線后宰門一處施工圍擋時,看到工人正忙著進行地質勘探打鉆,鉆出來的土壤看起來相對南京地區陸上土壤要偏黑細膩得多、且分層明顯,肉眼還能看見少量的植物殘體。“這泥土不簡單,可能是湖體的泥巴。”出于職業敏感性和好奇心,舒軍武如獲至寶,征得施工方同意,取得部分泥土帶回研究所,先進行碳-14年代測年。“一測果然不簡單,鉆孔最深處的泥顯示有距今1萬年‘高齡’了。結合史書記載和地理位置,我們推斷這些泥巴可能出自古燕雀湖,藏有大量古環境信息。長江下游一萬年前的古湖十分少見,我立馬就和施工方說明了泥土的研究價值,把剩余的泥巴都用拖車拉了回來。”
最終,研究團隊借助這些泥巴,經過實驗提取分析,獲取了一份距今10100至7230年前的“花粉檔案”。再結合精確的碳-14年代數據和詳細的花粉研究,團隊發現“檔案”中的花粉種類和含量隨著時間發展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特點,從而推導出約1萬年前至7000年前紫金山植被、環境演變規律;“花粉檔案”中發現的水稻型花粉,更是揭示了早期人類經濟活動的重要信息。
顯微鏡下的水稻型花粉
“從1萬年前到8800年前,花粉中落葉櫟(橡子樹)占絕大多數,這與現今北方落葉林南部相似,說明當時紫金山氣候較現在偏干涼。從距今8200年起,喜暖濕的標志性樹種—常綠櫟屬開始明顯擴張,指示當時夏季風明顯轉強,環境變得溫暖濕潤了。這一階段,花粉中跟人類活動相關的花粉信號露出了蛛絲馬跡,如原生森林受到了人類活動等干擾,草本植物花粉也多了,尤其是直徑大于38微米的水稻型花粉,從之前的幾乎沒有變為了明顯持續增多。”
“在南方,非水稻類的禾草花粉即使偶有大個,但總體仍體積偏小,直徑一般都小于38微米。而經人類馴化的水稻,花粉體積偏大,水稻花粉直徑一般在38微米以上。”結合此前發現的同時期六合水稻葉子“結石”(植硅體)發現,舒軍武和團隊推測,距今8200年起,紫金山氣候轉變為相對穩定的暖濕優越氣候和豐富的丘陵森林資源,吸引著古代先民進駐秦淮河流域、紫金山山麓從事采集和稻作等生產活動。這一結論,將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人類活動向前推進了至少1200年(甚至更早),填補了長江下游早期新石器文化時間段(距今10000年至8000年)的空白。
這一推測,不僅有研究團隊發現的花粉證據,還有其他潛在的邏輯論證。舒軍武笑道,團隊論文發表后,不少同仁打電話來進一步詢問情況,因此他最近沒少“復盤”整個邏輯鏈: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大量考古證據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起源中心和搖籃地,在距今1萬年至9000年前,長江中下游的人類就開始馴化水稻,此后相關馴化技術呈現由南向北傳播擴散態勢。再細看南京的史前“朋友圈”,南邊的浙江中部上山文化遺址群,西邊長江中游的湖南彭頭山和八十垱遺址,蘇北宿遷順山集和韓井遺址等,都直接發現了水稻蹤跡,時間上都落在距今約為1萬年至8000年。“那么,地理位置位于中間的南京,怎么可能沒有呢?8200年前,氣候學上還正好是全球性氣候變暖的關鍵節點,業內一般稱為‘中全新世氣候適宜期’,考古學上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加速階段。”
不過,舒軍武也坦言,團隊的工作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尚缺少考古意義上如陶器、古墓和房址等直接的人類活動證據。“這次研究的花粉,出自深埋地下約30米的古燕雀湖泥土中。由于湖體被深埋,8200年前的地層如今在我們腳下16米多的地方,我們只能大量鉆孔取泥慢慢研究,而要在城區大規模開挖去尋找陶片等直接證據是不現實的。不過,沒有看到并不代表不存在。后續,我們和考古人員會持續關注這個地下‘盲盒’,期待來日打開證實,為深入認識人類與環境關系、稻作農業演變和江蘇地域文明探源作出新貢獻。”舒軍武充滿信心地說。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