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包維楷,男,漢族,1968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學位委員會的委員,中國科學院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四川師范大學生態旅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9年畢業于西南林學院,獲學士學位。
1992年畢業于中南林學院,獲碩士學位。
1992年7月起一直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所從事植物生態學研究。
1994年12月晉升助理研究員。
1999年8月晉升副研究員。
1999年畢業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2002年6月晉升創新基地研究員。
2002-2004年任中科院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常務副站長。
2005年3月起任站長至今。
2005年4月-2006年4月曾在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in Sain John從事過高訪研究。
學術兼職:
1、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
2、四川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兼植物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
3、四川省“希望之光”項目專家組成員。
培養研究生情況:
先后培養(或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畢業生33名。目前在學碩、博士研究生12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從事青藏高原東部及長江上游山地的植被結構與功能、生態恢復、植物多樣性及特色植物資源保育與持續利用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或主研國家基礎規劃發展項目,國家攻關項目,中科院重點課題,國際合作項目等15項;目前在研項目5項。
科研成果: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特色農業開發與生態聚落建設示范 陳慶恒; 向雙; 丁建林; 喬永康; 馬玉慶; 冶蓮萍; 包維楷; 張詠梅; 潘開文; 王進闖; 曾洪程; 胡科; 吳彥; 周瑾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茂縣科學技術局 2004-11-01
2 青藏高原典型地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機制與退化環境恢復途徑研究 張鐿鋰; 包維楷; 周成虎; 擺萬奇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5-01-01
3 岷江上游大溝小流域生態恢復重建 劉照光; 包維楷; 余海清; 喬永康; 潘開文; 吳寧; 胡科; 何永華; 陳慶恒; 吳彥; 周瑾; 曹亞玲; 陳建中; 張詠梅; 吳福壽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1-06-26
4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研究與示范 吳寧; 劉慶; 包維楷; 潘開文; 李榮偉; 王士革; 羅鵬; 陳國階; 陳慶恒; 陳勁松; 林波; 龐學勇; 曹亞玲; 謝洪; 張詠梅; 何海; 吳彥; 石福孫; 向雙; 丁建林; 尹華軍; 喬永康; 魏太昌; 何今; 王進闖; 孫鵬; 王樂輝; 陳秀明; 何永華; 樊宏; 涂建軍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6-05-18
5 九寨-黃龍核心景區水資源及生態地質環境可持續發展綜合應用研究報告 葛文彬; 李前銀; 駱耀南; 劉俊賢; 吳寧; 范崇榮; 何政偉; 包維楷; 劉民生; 王志兵; 黃國民; 范曉; 胥良; 王軍; 魏良帥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四川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省經濟信息中心;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黃龍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2007-02-02
6 人類活動對九寨-黃龍核心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水資源生態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吳寧; 包維楷; 李躍清; 王成璋; 王躍招; 羅鵬; 朱萬澤; 于蘇俊; 王金錫; 張勇; 龐學勇; 高信芬; 覃容芳; 田宏; 彭玉蘭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四川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學; 九寨溝管理局; 黃龍管理局 2007-01-16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及合作論文論文170多篇,參編專著5部。
出版專著:
1、《恢復生態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問題分析 張鐿鋰; 鄭度; 包維楷; 謝高地; 擺萬奇; 李雙成; 沈振西 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下冊) 2001-09-13
2 山地退化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恢復與重建研究 包維楷; 陳慶恒; 劉照光 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1994-09-15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氣候特征及成因 龐學勇;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12-15
4 岷江干旱河谷豆科植物多樣性及其空間格局 李芳蘭; 包維楷; 朱林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2010-01-15
5 苔蘚植物監測機動車尾氣中元素排放量研究——以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原始林景點為例 饒瑤; 包維楷; 閆曉麗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02-25
6 九寨溝林下28種鄉土觀賞植物種子基本特征 蘇維維; 包維楷; 周志瓊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01-15
7 低強度林窗式疏伐對云杉人工純林地表微氣候和土壤養分的短期影響 王成; 龐學勇;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03-15
8 岷江上游輻射松生長過程及其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朱鵬; 包維楷; 胡庭興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四川農業大學林學園藝學院 2010-04-15
9 42份冬小麥品種主要農藝性狀的聚類分析 吳曉麗;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08-28
10 青藏高原東部原始云杉林及其系列采伐跡地3個林地蘚類種群結構與生物量的差異性評估(英文) 包維楷; 雷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9-02-25
11 岷江上游遼東櫟與川榛在模擬降雨過程中蒸散特征研究 常志勇; 包維楷; 何其華; 楊以翠; 李芳蘭 廣西泰能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9-02-15
12 川西北森林皆伐跡地和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及其草本群落的比較研究 周衛生; 吳寧; 包維楷; 干友民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農業大學草業科學系 2009-01-10
13 岷江干旱河谷黃薔薇和川滇薔薇更新能力及其限制因素 周志瓊; 包維楷; 吳福忠;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2009-04-15
14 大渡河上游不同林齡云杉人工林與原始林下地表苔蘚層片結構與物種組成 包維楷; 雷波; 龐學勇; 閆曉麗; 賈渝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2009-03-15
15 岷江干旱河谷5種鄉土植物的出苗、存活和生長 李芳蘭; 包維楷; 龐學勇; 冷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9-05-15
16 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可溶性有機質(碳)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龐學勇;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9-06-25
17 養護管理措施對地震后退化草坪恢復的影響 閆曉麗; 周志瓊;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9-06-20
18 環境脅迫對岷江干旱河谷豆科灌木幼苗根系生長及其結瘤的影響 李芳蘭; 朱林海;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大學 2009-08-15
19 旅游干擾對九寨溝原始森林岷江冷杉樹干附生苔蘚植物組成和結構的影響(英文) 閆曉麗; 包維楷; 朱珠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2009-08-25
20 白刺花幼苗對不同強度干旱脅迫的形態與生理響應 李芳蘭;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9-10-15
21 旱生灌木岷谷木藍種子的休眠與萌發特征 曾璠; 冷俐; 包維楷; 周志瓊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12-15
22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評估 朱林海; 包維楷; 何丙輝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林學系 2009-12-25
23 九寨溝和黃龍自然保護區原始林與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質比較 龐學勇; 包維楷; 江元明; 王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9-12-25
24 薔薇種子的休眠及解除方法 周志瓊;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2009-11-15
25 岷江干旱河谷灌叢土壤種子庫及其自然更新潛力評估 李彥嬌; 包維楷; 吳福忠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01-23
2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白刺花葉片生態解剖特征研究 李芳蘭; 包維楷; 劉俊華;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6-01-30
27 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需水研究 王晶; 包維楷; 龐學勇; 范建容; 楊阿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2006-03-30
28 遼東櫟萌生個體的地上生物量及其構件分配與生長參數的關系 孟令彬; 包維楷; 張詠梅; 龐學勇; 孫凡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 重慶北碚; 四川成都 2006-03-30
29 旅游活動對九寨溝地表徑流氮磷流失的影響研究 王晶; 包維楷; 何丙輝; 劉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四川重慶; 四川成都 2006-03-18
30 成都市外來物種及其管理策略 周衛生; 吳寧; 包維楷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6-06-30
31 旅游干擾對九寨溝冷杉林下植物種類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 朱珠; 包維楷; 龐學勇; 閆曉麗; 李玉武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6-07-30
32 萌蘗調控對遼東櫟留存萌生株生長與結實的影響 孟令彬; 包維楷; 龐學勇; 孫凡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大學 2006-10-30
33 冷杉天然林下地表主要苔蘚斑塊生物量及其影響因素 劉俊華; 包維楷 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濱州 2006-11-30
34 岷江上游油松與華山松人工混交林對降雨的截留分配效應 常志勇; 包維楷; 何丙輝; 楊以翠; 何其華 西南大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重慶北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重慶北碚 2006-12-28
35 陸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點 鄭帷婕; 包維楷; 辜彬; 何曉; 冷俐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7-03-30
36 萌蘗調控對遼東櫟再萌生能力的影響 孟令彬; 包維楷; 龐學勇; 孫凡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大學重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大學 成都 2007-02-25
37 岷江上游大溝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組成及其影響因素 李武斌; 包維楷; 何丙輝; 吳文妍; 李芳蘭 西南大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重慶北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重慶北碚 2007-03-30
38 青藏高原東緣亞高山針葉林和采伐跡地中蘚類生長速率及其影響因子 王乾; 吳寧; 羅鵬; 易紹良; 包維楷; 石福孫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7-05-30
39 中國高等植物干質量熱值特點 何曉; 包維楷; 辜彬; 鄭帷婕; 冷俐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7-05-18
40 岷江干旱河谷多苞薔薇生長與繁殖特征 周志瓊; 包維楷; 吳福忠; 龐學勇; 何曉;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7-07-15
4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矮探春葉片特征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李芳蘭;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7-07-15
4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黃櫨(Cotinus szechuanensis)葉片的生態解剖 李芳蘭;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7-08-25
43 岷江上游華山松人工林層次結構特征研究 吳文妍; 何丙輝; 李武斌; 包維楷; 李芳蘭; 龐學勇 西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7-08-15
44 避災露營對城市公共綠地土壤呼吸的短期影響 龐學勇; 丁建林; 吳福忠; 王紅梅; 吳寧;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12-15
45 不同干旱脅迫強度下白刺花幼苗葉片的生理生化反應 王紅梅; 包維楷; 李芳蘭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12-25
46 皆伐對青藏高原東部銀露梅種群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楊琰瑛; 包維楷; 王業春; 李芳蘭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02-25
47 高海拔區云杉林皆伐跡地早期自然恢復進程中苔蘚組成與發育程度評估 閆曉麗;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8-03-15
48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4種水深梯度下蘆葦分株地上生物量的分配與生長(英文) 彭玉蘭; 涂衛國; 包維楷; 高信芬; 吳寧; 羅鵬; 肖維陽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四川九寨溝 2008-04-25
49 岷江干旱河谷黃薔薇(Rosa hugonis)生長與繁殖特征及其空間差異 周志瓊; 包維楷; 吳福忠; 何曉;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8-04-15
50 汶川地震重災區生態退化及其恢復重建對策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8-07-15
51 高海拔幼林地表苔蘚組成與結構——皆伐與造林實踐的影響評估 閆曉麗;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8-07-31
52 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災區災后生態退化及其基本特點 包維楷; 龐學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8-08-25
53 外源施N對干旱河谷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生長,生物量及C、N、P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吳福忠;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8-08-15
54 汶川大地震災后生態環境破壞與受損狀況初步評估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8-08-23
55 種子貯藏物質變化及其貯藏生理 徐亮; 包維楷; 何永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3-10-30
56 大渡河上游地區景觀格局與動態 擺萬奇; 張鐿鋰;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北京 2003-02-15
57 不同溫度下四川馬爾康岷江柏種子的發芽特征 徐亮; 包維楷; 龐學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2005-04-28
58 苔蘚植物光合色素含量測定方法——以暖地大葉蘚為例 包維楷; 冷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5-04-28
59 青藏高原東部暗針葉林采伐跡地小氣候及植被演替 龐學勇; 包維楷; 張詠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5-06-30
60 九寨溝林下地表徑流及其與地表和土壤狀況的關系 王晶; 包維楷; 丁德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重慶北碚; 重慶北碚 2005-06-28
61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長狀況及氣候因子分析 龐學勇;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5-08-20
62 溫度對四川小金縣岷江柏種子發芽的影響 徐亮; 包維楷; 龐學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四川成都 2005-08-20
63 相同環境下3種蘚類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較 包維楷; 冷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5-08-20
64 岷江上游中山區低效林改造對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響 龐學勇; 包維楷; 張詠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5-08-28
65 植物葉片形態解剖結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 李芳蘭;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2005-12-30
66 青藏高原東部原始林下地表主要苔蘚斑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劉俊華; 包維楷; 李芳蘭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2005-10-20
67 六種人工針葉幼林下地表苔蘚植物生物量與碳貯量 包維楷; 雷波; 冷俐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5-10-18
6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黃櫨葉片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李芳蘭; 包維楷; 劉俊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5-11-30
69 岷江柏林下土壤養分特征及種群間差異分析 龐學勇;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5-10-28
70 土壤有機質及其研究方法綜述 張勇; 龐學勇; 包維楷; 尤琛; 湯浩茹; 胡庭興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5-10-30
71 岷江上游中山區低效林改造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龐學勇; 包維楷; 張詠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5-10-30
72 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 閻建忠; 張鐿鋰; 擺萬奇; 劉燕華; 包維楷; 劉林山; 鄭度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39;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5-11-20
73 生物體內有機氯農藥的研究進展 徐亮; 劉月雪;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2003-10-30
74 干旱半干旱區山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 何其華; 何永華;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3-04-28
75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幼林的生態環境效應 包維楷; 喬永康; 陳慶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3-12-28
7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褐土不同亞類剖面及養分特征 王春明; 包維楷; 陳建中; 孫輝; 謝嘉穗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3-06-28
77 小氣候自記圖圖像數據采集的數字化處理方法 王乾; 王開運; 包維楷; 楊萬勤; 張遠彬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復生態學開放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復生態學開放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復生態學開放實驗室 成都 2003-10-28
78 滇西北德欽縣高山、亞高山草甸的人為干擾狀況及其后果 包維楷;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2003-05-05
79 川西亞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機物和養分庫的退化與調控 龐學勇; 劉世全; 劉慶; 林波; 吳彥; 何海;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農業大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四川雅安; 重慶師范學院 2004-02-29
8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典型陽坡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動態 何其華; 何永華;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4-02-28
81 海南重樓(Paris dunniana Lévl.)種群的生存狀況 包維楷; 王麗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02-20
82 青藏高原東部針葉林下8種蘚類植物的持水和保水能力比較研究 包維楷; 王春明; 吳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03-15
83 森林植被對降水的截留效應研究 鮑文; 何丙輝; 包維楷; 丁德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成都; 重慶北碚 2004-03-30
84 外來物種水葫蘆的生態環境效應 吳虹玥; 包維楷; 王安; 操衛平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成都;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4-04-30
85 森林植被對降水水化學的影響 鮑文; 包維楷; 丁德蓉; 何丙輝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重慶北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重慶北碚 2004-03-30
86 天保、退耕工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張詠梅; 包維楷; 龐學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06-30
87 模擬酸雨對土壤磷元素淋失的影響 雷波; 王定勇;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2004-06-20
88 四種蘚類植物葉片解剖結構觀察 李高陽; 王麗; 包維楷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06-25
89 森林生態系統對降水的分配與攔截效應 鮑文; 包維楷; 何丙輝; 丁德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 西南農業大學重慶北碚; 重慶北碚 2004-08-28
90 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對降水的截留分配效應 鮑文; 包維楷; 何丙輝; 丁德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 西南農業大學 西南農業大學 2004-09-30
91 不同坡向人工油松幼林下地表苔蘚植物層片的物種多樣性與結構特征 雷波; 包維楷; 賈渝; 劉俊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4-07-25
92 川西地區岷江柏種群生命表與生存分析 袁志忠; 包維楷; 何丙輝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四川成都;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四川重慶; 四川成都 2004-08-25
93 岷江柏4個地理種群年齡結構動態比較分析 袁志忠; 包維楷; 何丙輝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重慶; 四川成都 2004-08-20
94 微波消解、ICP-AES法測定苔蘚植物中化學元素 吳虹玥; 包維楷; 王安; 陳建中; 雷波; 裴健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10-20
95 6種人工針葉幼林下地表苔蘚植物層片的物種多樣性與結構特征 雷波; 包維楷; 賈渝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成都 2004-09-20
96 外來種入侵對鄉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機制 吳虹玥; 包維楷; 王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2004-02-29
97 岷江上游中山區次生灌叢與人工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質比較研究 鮑文;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重慶; 四川成都 2004-10-30
98 岷江上游23年生油松純林下凋落物與土壤截留降水的效應 鮑文; 包維楷; 何丙輝; 丁德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西南農業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重慶 北碚; 四川 成都 2004-10-28
99 岷江柏林下土壤物理性質及其地理空間差異 龐學勇; 包維楷; 張詠梅; 冷俐; 袁志忠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4-10-28
100 廢水回用作循環冷卻水的可行性研究 吳虹玥; 王安; 操衛平; 包維楷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06-25
101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凋落量及其持水特征 鮑文; 包維楷; 丁德蓉; 何丙輝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4-10-30
102 4個岷江柏種群的球果和種子形態特征及其地理空間差異 徐亮; 包維楷; 何永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2004-12-28
103 苔蘚植物的化學元素含量及其特點 吳虹玥; 包維楷; 王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成都;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2005-01-30
104 青藏高原東部暗針葉林采伐跡地土壤環境變化 龐學勇; 包維楷; 張詠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5-02-28
105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對油松生長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孫書存; 高賢明; 包維楷; 王中磊 南京大學生物系;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南京 2005-02-28
106 大渡河上游生計方式的時空格局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閻建忠; 張鐿鋰; 擺萬奇; 朱會義; 包維楷; 劉燕華 西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 0 0 1 0 1 2005-03-30
107 不同溫度下四川金川縣岷江柏種子的發芽特征 徐亮; 包維楷; 龐學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所 2005-04-30
108 生態系統退化的過程及其特點 包維楷; 陳慶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4-11
109 果糧間作模式優化調控研究Ⅳ:系統養分管理及其優化對策探討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8-11
110 粉塵、SO_2和NO_x等的復合污染脅迫下馬尾松林的退化特征研究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11-20
111 青藏高原東部采伐跡地早期人工重建序列梯度上植物多樣性的變化 包維楷; 張鐿鋰; 王乾; 擺萬奇; 鄭度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成都 2002-05-20
112 大渡河上游林區森林資源退化及其恢復與重建 包維楷; 張鐿鋰; 王乾; 擺萬奇; 鄭度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2-04-28
113 生態旅游:古老的實踐,新興的研究領域 包維楷; 印開蒲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2-02-28
114 四川瓦屋山原生和次生常綠闊葉林的群落學特征 包維楷; 劉照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重點實驗室 成都 2002-04-28
115 若爾蓋西部草甸的基本類型、特點及近幾十年來的變化 王乾; 包維楷; 晏兆莉; KUMPULA Timo; COLPAERT Alfred; MANDERSCHEID Angela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芬蘭奧魯大學地理系; 芬蘭奧魯大學地理系 成都 2002-04-28
116 退化山地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問題的探討 包維楷; 陳慶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2-28
117 長期復合污染脅迫下杉木林分結構變化研究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2-25
118 幾種果糧間作人工植物群落生物生產力的動態變化及其優化調控 包維楷; 陳慶恒; 劉照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4-28
119 岷江上游大溝流域驅動植被退化的人為干擾體研究 包維楷; 劉照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6-28
120 果農間作模式優化調控研究 Ⅲ.玉米間作栽培試驗 包維楷; 劉照光; 錢能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06-18
12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復環境優化調控技術研究 包維楷; 陳慶恒; 陳克明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9-10-18
12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農業建設淺析 包維楷; 陳建中; 喬永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1999-05-15
123 退化植物群落結構及其物種組成在人為干擾梯度上的響應 包維楷; 陳慶恒; 劉照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0-08-23
124 中亞熱帶原生和次生濕性常綠闊葉林種子植物區系多樣性比較 包維楷; 劉照光; 劉朝祿; 袁亞夫; 汪澤衛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11-23
125 中亞熱帶濕性常綠闊葉次生林自然恢復15年來群落喬木層的動態變化 包維楷; 劉照光; 劉朝祿; 袁亞夫; 劉仁東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0-11-20
126 岷江上游山地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 包維楷; 王春明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0-02-28
127 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問題、根源及其治理方略 劉照光; 包維楷; 吳寧; 劉慶; 潘開文; 陳慶恒; 印開蒲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0-12-30
128 亞熱帶次生常綠闊葉林主要喬木種群自然恢復15年來的變化 包維楷; 劉照光; 劉朝祿; 袁亞夫; 劉仁東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1-01-25
129 川西山地生態旅游開發及其持續發展初步研究 鄢和琳; 包維楷 成都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1-11-15
130 滇西北白馬雪山西坡長苞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研究 劉慶; 吳彥; 何海; 吳寧;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重慶師范學院生物系 2001-09-30
131 瀾滄江上游德欽縣亞高山、高山草地群落類型及其特點 包維楷; 吳寧; 和紹春; 阿追; 革瑪江初; 楊沛芳; 忠永次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云南省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云南省德欽縣畜牧局 2001-06-28
132 生態恢復重建研究與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包維楷; 劉照光; 劉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1-02-28
133 生態恢復重建的基本觀點 劉照光;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2001-12-28
134 瓦屋山中亞熱帶濕性常綠闊葉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包維楷; 劉照光; 袁亞夫; 劉仁東; 劉朝祿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1-08-18
135 岷江上游山地生態系統退化機理研究的核心——關鍵種群的作用 劉慶; 喬永康; 吳寧; 潘開文; 包維楷; 王躍招; 曾宗永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 2002-06-30
136 燃料油植物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石培禮;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4-10-20
137 岷江上游山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及其恢復與重建對策 包維楷; 陳慶恒; 劉照光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 1995-08-30
138 岷江上游茂縣半干旱河谷灌叢優勢種間關系的研究 劉慶; 包維楷; 喬永康; 錢能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6-03-30
139 湖南省珍稀瀕危植物及其特征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1997-11-28
140 退化山地植被恢復和重建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包維楷; 陳慶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8-11-20
141 中國的紅豆杉資源及其開發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 包維楷; 陳慶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8-10-20
142 煤煙型復合污染對柑桔危害的診斷研究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8-03-20
143 煤煙型復合污染物相互作用與轉移過程及其特點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998-09-20
144 坡地清帶造林技術評價研究 包維楷; 喬永康; 錢能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1998-05-15
145 果糧間作模式生態系統能量輸入輸出特征研究——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試區為例 包維楷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1998-08-15
146 藏東原生云杉林下以及砍伐跡地的林間苔蘚群落結構與生物量(英文) 包維楷; 雷波; 吳寧; 龐學勇 2005青藏高原環境與變化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10-01
147 青藏高原東部森林退化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英文) 龐學勇; 包維楷 2005青藏高原環境與變化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10-01
148 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試驗示范研究 劉慶; 尹華軍; 吳寧; 包維楷; 潘開文; 陳慶恒 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三) 2007-09-01
14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優勢灌木—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生長土壤生化特征對外源施N的響應 吳福忠; 包維楷; 吳寧 第四次全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12-01
150 粉塵和SO_2等的復合污染對柑桔的危害研究 包維楷; 朱忠保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室; 中南林學院生態教研室 成都 1997-02-2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2001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2、2003年中科院成都分院十佳青年稱號。
3、2003年入選中組部、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