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榮,男,出生于1966年。現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創新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生態與農業研究室主任、生物抗逆生理生態實驗室主任、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國家站站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0年被國家教委公派至前蘇聯留學。
1995年在莫斯科大學生物系地植物與生態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8年被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年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聘為創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澳大利亞阿德雷得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進修和做訪問學者。
社會兼職:
1.聯合國荒漠化防治獨立專家。
2.銀川市人民政府咨詢專家。
3.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常務理事。
4.寧夏災害防御協會常務理事。
5.中國草地資源管理委員會常務理事。
6.甘肅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
7.《中國沙漠》編委。
8.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國家重點站站長。
9.生態與農業研究室副主任。
10.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11.中國生態學會理事。
12.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生態專業委員會理事。
13.中國生態學會生態工程專業委員會理事。
14.甘肅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教學情況:
培養學生情況:
已培養碩士2人、博士1人,現在學碩士2人、博士生3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干旱區植被生態學(植被格局與過程)、荒漠生態系統重建與恢復機理、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生態水文學(植被-土壤系統水量平衡與植被對水循環的調控機理)、荒漠植物生態適應對策及隱花植物生態學、土壤生態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自然基金重點。
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專題。
3.中科院創新前沿方向項目。
4.國家“十五”攻關和國際合作等項目多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重大專項水專項子專題和院地合作項目等多項課題。
科研成果:
1.對我國北方沙區特殊的生態過渡帶—鄂爾多斯高原的灌木類群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特別是對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珍稀荒漠灌木四合木、半日花和綿刺的生態適宜氣候引種區的劃分,對于我國荒漠化地區物種多樣性的遷地保護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論證了鄂爾多斯高原是我國北方溫帶草原灌木物種多樣性分布與起源的中心的觀點,并從古地質事件、古地中海的消退、該地區在大氣環流、地質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和人文社會的過渡性特點和基質條件的多樣性等方面分析闡述了鄂爾多斯灌木類群多樣性分布與起源的特點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制。
2.對我國荒漠化發生的典型地區毛烏素沙地的恢復生態學做了較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飛播植被對環境的恢復與改善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為今后開展恢復生態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對我國干旱沙漠區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沙坡頭地區鐵路人工植被防護體系的穩定性與演替作了較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演替的2個物種周轉速率最大的兩個重要階段,這對維護這一人工防護體系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實踐參考價值,在理論上是研究演替與維持穩定性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3.提出了干旱區草場退化后植被恢復過程的概念模型。對40余年來沙坡頭地區主要固沙引種植物的生態適應對策、物候學特征進行了生態生理學和數量生態學的分析研究,特別是物候學的研究,是我國荒漠化地區最為系統和完善的研究。
此外,他的研究還涉及到青海高寒退化草場、柴達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生態恢復、西藏荒漠化治理、甘肅敦煌綠洲恢復等區域。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溫度和CO_2濃度升高對荒漠藻結皮光合作用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陳應武; 崔艷; 魯艷 應用生態學報 2010-09-15
2 賀蘭山西坡植物多樣性研究 張義輝; 鄭敬剛; 何明珠; 李新榮 河南科學 2010-02-15
3 唐古特白刺種子浸提液對小麥種子發芽及生長的抑制效應 程宏波; 李新榮; 郭鳳霞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2010-02-15
4 荒漠植被草本層片植物對火因子的響應 賀郝鈺; 李新榮; 李小軍; 蘇潔瓊; 劉揚; 郭群 中國沙漠 2010-07-15
5 灌叢化對賀蘭山西坡草場土壤異質性的影響 鄭敬剛; 張本昀; 何明珠; 保平; 張寶華; 李新榮 干旱區研究 2009-01-15
6 阿拉善荒漠區植物多樣性與土壤理化性質相關性研究 鄭敬剛; 吳國璽; 何明珠; 李新榮; 甘紅軍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 03-15
7 生物土壤結皮研究:進展、前沿與展望 李新榮; 張元明; 趙允格 地球科學進展 2009-01-10
8 阿拉善高原灌木種的豐富度和多度格局對環境因子變化的響應:極端干旱荒漠地區灌木多樣性保育的前提 李新榮; 譚會娟; 何明珠; 王新平; 李小軍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04-15
9 我國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冷疏影; 李新榮; 李彥; 許皓; 康慕誼; 江源; 殷秀琴; 陶巖; 辛未冬 地理學報 2009-09-15
10 基于多目標決策模型的封育工程績效研究——以旱泉溝流域為例 張培棟 ; 許靜; 馬金寶;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9-09-15
11 干旱區土壤植被系統恢復的生態水文學研究進展 李新榮 ; 張志山; 王新平; 劉立超; 黃磊 中國沙漠 2009-09-15
12 外源Ca~(2+)對藏藥獨一味幼苗速冷凍抗性的效應 蔡子平; 陳垣; 郭鳳霞; 李新榮; 王宏霞; 王三喜; 李耀明; 朱軍 中國沙漠 2009-09-15
13 鎳對高冰草幼苗生長及活性氧代謝的影響 魯艷; 何明珠; 趙昕; 劉玉冰; 譚會娟; 李新榮 生態學雜志 2009-11-15
14 騰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的生長及生物量分配動態 馮麗; 張景光; 張志山; 郭群; 李新榮 植物生態學報 2009-11-30
15 沙坡頭地區草本植物層片對施加氮素的響應 蘇潔瓊; 李新榮; 賀郝鈺; 賈榮亮; 高艷紅 生態學雜志 2010-02-15
16 土壤生物結皮蒸散特征研究 何明珠; 李新榮; 張景光; 周海燕; 金文杰; 張志山 中國沙漠 2006-03-30
17 沙坡頭人工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空間異質性 馬風云; 李新榮; 張景光; 李愛霞 應用生態學報 2006-05-30
18 用Minirhizotrons觀測檸條根系生長動態 張志山; 李新榮; 張景光; 王新平; 趙金龍; 陳應武 植物生態學報 2006-05-30
19 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方法與指標體系探討 曹燕麗; 崔向慧; 盧琦; 李新榮; 肖洪浪; 王學全 中國沙漠 2006-07-30
20 蘋果梨葉片幾種生理生化指標對梨上癭螨為害的響應 陳應武; 竇彩虹; 張新虎; 李新榮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6-07-30
21 沙漠人工植被地上部分生長動態 陳應武; 張志山; 鄭敬剛; 李新榮; 張景光 西北植物學報 2006-09-30
22 荒漠地區生物土壤結皮的水文物理特征分析 王新平; 肖洪浪; 張景光; 李新榮; 康爾泗 水科學進展 2006-09-30
23 沙冬青灌叢地的土壤顆粒大小分形維數空間變異性分析 賈曉紅; 李新榮; 張景光; 張志山; 王新平; 譚會娟 生態學報 2006-09-30
24 植被恢復對旱區表土顆粒中有機碳和氮分布的影響 賈曉紅; 李新榮; 陳應武; 李元壽 中國環境科學 2006-10-30
25 生物土壤結皮對荒漠昆蟲多樣性的影響 陳進福; 李新榮; 陳應武; 蘇延桂 中國沙漠 2006- 11-30
26 生物土壤結皮對土壤種子庫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張景光; 楊麗雯 中國沙漠 2006-11-30
27 昆蟲寄生對檸條種子命運的影響 陳應武; 李新榮; 張景光; 譚會娟; 張志山; 賈曉紅 中國沙漠 2006-11-30
28 沙漠人工植被蒸滲池測定及蒸騰量推算 張志山; 李新榮; 何明珠; 鄭敬剛; 賈榮亮; 蘇延桂 草業學報 2006-12-20
29 沙冬青群落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間異質性 賈曉紅; 李新榮; 張志山 應用生態學報 2006-12-30
30 紅砂(Reaumuria soongorica)忍耐極度干旱的保護機制:葉片脫落和莖中蔗糖累積 劉玉冰; 張騰國; 李新榮; 張麗靜; 白琰; 安黎哲; 王剛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6-08-15
31 熱平衡技術與氣孔計法測定沙生植物蒸騰 張志山; 張小由; 譚會娟; 何明珠; 鄭敬剛; 李新榮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7-01-30
32 干旱沙區植被恢復中土壤碳氮變化規律 賈曉紅; 李新榮 ; 李元壽 植物生態學報 2007-01-30
33 生物土壤結皮對荒漠土壤種子庫和種子萌發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 陳應武; 譚會娟; 賈榮亮 生態學報 2007-03-30
34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苔蘚結皮對荒漠土壤種子庫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賈榮亮; 潘顏霞 應用生態學報 2007-03-30
35 飽和流沙和苔蘚結皮在蒸發過程中的水分特征研究 鄭敬剛; 張志山 ; 馮麗; 何明珠;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7-03-30
36 旱泉溝流域天然灌叢退化成因及保育對策 馬金寶; 張培棟; 李新榮 草業科學 2007-04-15
37 騰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區掘穴蟻(Formica cunicularia)的生態功能 陳應武; 李新榮; 蘇延桂; 竇彩虹; 賈曉紅; 張志山 生態學報 2007-04-30
38 實驗室條件下兩種生物土壤結皮對荒漠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黃剛; 李小軍; 鄭敬剛 生態學報 2007-05-15
39 油蒿不同部位水分關系研究 李小軍 ; 譚會娟; 張志山;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7-05-15
40 干旱沙區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顆粒分形特征 賈曉紅; 李新榮; 李元壽 地理研究 2007-05-15
41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白刺灌叢地土壤性狀的特征 賈曉紅; 李新榮 ; 陳應武 干旱區地理 2007-07-15
42 中國沼氣綜合利用潛力 張培棟; 楊艷麗; 李新榮 中國沼氣 2007-10-20
43 沙埋對六種沙生植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蘇延桂; 李新榮; 賈榮亮; 馮麗 中國沙漠 2007-11-15
44 中國農作物秸稈能源化潛力估算 張培棟; 楊艷麗; 李光全; 李新榮 可再生能源 2007-12-15
45 圍封條件下賀蘭山西坡植被恢復生態效益研究 鄭敬剛; 殷學永; 趙登海; 徐建國; 蘇云; 李新榮 安徽農業科學 2008- 12-10
46 甘肅省荒漠化防治體系構建及治理成效 許靜; 張培棟; 李新榮 林業經濟 2008-02-15
47 生物土壤結皮:荒漠昆蟲食物鏈的重要構建者 李新榮; 陳應武; 賈榮亮 中國沙漠 2008-03-15
48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不同生境白刺(Nitraria)灌叢沙堆的空間分布格局 賈曉紅; 李新榮 環境科學 2008-07-15
49 黑河中下游荒漠區植物多樣性分布對土壤水分變化的響應 李新榮; 何明珠; 賈榮亮 地球科學進展 2008-07-10
50 中國大中型沼氣工程溫室氣體減排效益分析 張培棟; 李新榮; 楊艷麗; 鄭永紅; 王利生 農業工程學報 2008-09-30
101 沙坡頭地區固沙植物油蒿、檸條蒸散狀況的研究 王新平; 李新榮; 康爾泗; 李金貴; 張景光; 劉立超 中國沙漠 2002-09-30
102 干旱區土地退化與荒漠化對土壤碳循環的影響 樊恒文; 賈曉紅; 張景光; 馬鳳云;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3- 01-30
103 沙坡頭人工植被固沙區天然降水的入滲和分配研究 王新平; 李新榮; 張景光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4 寧夏沙坡頭荒漠生態環境鳥類季節性消長研究 張迎梅; 包新康; 虞閏六;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5 考慮生物結皮影響的陸氣湍流模式研究 杜岳; 姚德良; 李新榮; 謝正桐; 張景光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6 中國沙漠地區降塵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 樊恒文; 肖洪浪; 段爭虎; 李新榮; 李濤; 李金貴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7 沙坡頭地區人工植被油蒿種群結構與更新的研究 馬鳳云; 李新榮; 龍利群; 張景光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8 微生物結皮對兩種一年生植物種子萌發和出苗的影響 龍利群; 李新榮 中國沙漠 2003-01-30
109 人工固沙區一年生植物小畫眉草種群異速生長動態研究 張景光; 李新榮; 王新平; 李金貴; 趙亮; 王剛 中國沙漠 2003-01-30
110 荒漠下墊面陸面過程和大氣邊界層相互作用敏感性實驗 劉樹華; 張景光; 劉昌明; 李新榮; 文平輝; 劉立超; 王會肖 中國沙漠 2003-01-30
111 俄羅斯平原針-闊林過渡帶森林群落組成結構與物種多樣性的研究 李新榮; ПавловВН 生物多樣性 1999-11-21
112 鄂爾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與草原化荒漠灌木類群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李新榮; 張新時 應用生態學報 1999-12-18
113 試論鄂爾多斯高原灌木多樣性的若干特點 李新榮 資源科學 2000-05-20
114 我國干旱沙漠地區人工植被與環境演變過程中植物多樣性的研究 李新榮; 張景光; 劉立超; 陳懷順; 石慶輝 植物生態學報 2000-05-20
115 干旱沙漠區土壤微生物結皮及其對固沙植被影響的研究(英文) 李新榮; 張景光; 王新平; 劉立超; 肖洪浪 植物學報 2000-09-30
116 兩種沙生植物抗旱生理指標的比較研究 徐世健; 安黎哲; 馮虎元; 王勛陵; 李新榮 西北植物學報 2000-04-15
117 中國珍稀瀕危荒漠植物保護等級的定量研究 陶玲; 李新榮; 劉新民; 任珺 林業科學 2001-01-25
118 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微生物結皮的生態學意義及若干研究進展 李新榮; 賈玉奎; 龍利群; 王新平; 張景光 中國沙漠 2001-03-30
119 沙坡頭地區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動態研究 李新榮; 馬鳳云; 龍立群; 賈曉紅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0 沙坡頭地區固定沙丘一年生植物小畫眉草種群動態研究 張景光; 李新榮; 王新平; 王剛; 李金貴; 王宗靈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1 干旱區陸面過程野外觀測研究 姚德良; 李家春; 李新榮 ; 張景光; 劉立超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2 沙坡頭地區多年降水分布特征、趨勢及其變率 王新平; 張景光; 李新榮; 李金貴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3 土壤水鹽運動模式研究及其在干旱區農田的應用 姚德良; 朱進生; 謝正桐 ; 李新榮; 張景光; 劉立超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4 陸面過程參數化模式的研究 劉樹華; 李新榮 ; 劉立超; 張景光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5 一種適合干旱地區的陸面過程模式——LSPM的介紹 劉立超; 李新榮 ; 馮金朝; 劉樹華 中國沙漠 2001-09-30
126 干旱沙區滴灌條件下水鹽運移過程試驗研究 王新平; 李新榮 ; 康爾泗; A.布斯坦; D.帕思特納克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2-09-30
127 毛烏素沙地荒漠化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李新榮 中國沙漠 1997-03-30
128 毛烏素沙地灌木資源區系特征及其保護對策 李新榮 自然資源學報 1997-04-20
129 莫斯科州針闊混交林帶森林群落的灌木層結構分析 李新榮 植物學通報 1997-12-30
130 我國珍稀荒漠灌木半日花的適宜氣候生態引種區的研究 李新榮 生態學雜志 1998-04-11
131 鄂爾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灌木類群與環境關系的研究 李新榮; 劉新民; 楊正宇 中國沙漠 1998-06-30
132 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幾種荒漠灌叢群落種間聯結關系的研究 李新榮; 陳仲新; 陳旭東; 董學軍 植物學通報 1998-02-28
133 芳香植物——蒙古蕕的生態生理特性及其栽培技術 李玉俊; 李新榮; 楊喜林 中國沙漠 1991-10-01
134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荒漠植被格局與土壤資源的關系 李新榮; 賈曉紅 中國草學會草地資源與管理第四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03- 08-01
135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塵氣溶膠主要化學組分特征 劉立超; 王濤; 李新榮; 周茅先; 矢吹貞代; 柳澤文孝 中國顆粒學會2004年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會議文集 2004-08-01
136 沙地生態系統研究 李新榮 生態學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國生態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 2004-09-01
137 認知生物土壤結皮在維持三江源區生態系統健康中的作用 李新榮 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08-01
138 干旱沙區土壤空間異質性變化對植被恢復的影響 李新榮 中國生態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 2006-08- 01
139.Li,X.R.,M.Z.He,Stefan Zerbe,X.J.Li,L.C.Liu,2009.Micro-geomorphology dtermines community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t small scales,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in press.
140.Li,X.R.,H.J.Tan,M.Z.He,X.P.Wang,X.J.Li,2009.Patterns of shrubs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lxa Plateau:prerequisities for conserving shrub diversity in extreme arid desert region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52:669-680.
141.Li,X.R.,DS.Kong,H.J.Tan,X.P.Wang,2007.Changes in soil and in vegetation following stabilisation of dune in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China,Plant and Soil,300:221-231.
142.Li,X.R.,M.Z.He,Z.H.Duan,H.L.Xiao,X.H.Jia.2007.Recovery of top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revegetated sites in the sand-burial ecosystems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 Geomorphology, 88:254-265.
143.Li,X.R.,Y.W.Chen,Y.G.Su,H.J.Tan,2006.Effect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on desert insect diversity: evidence from the Tengger Desert of northern China,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4).1-18.
144.Li,X.R.,H.L.Xiao,M.Z.,He,J.G.Zhang,2006.Sand barriers of Straw checkerboard for habitat restoration in extremely arid desert region of China,Ecological Engineering,28:149-157.
145.Li,X.R.,X.H.Jia,G.R.Dong,2006.Influence of desertification on vegetation pattern variations in the cold semi-arid grassland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Northwest China,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64: 505- 522.
146.Li,X.R.,X.H.Jia,et al.,2005.Effect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on seed bank,ger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wo annual plant species in the Tengger Desert(N China),Plant and Soil,277:375-385.
147.Li,X.R.2005.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soil spatial heterogeneity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Science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48:2020-2031.
148.Li,X.R.,H.L.Xiao et al.,2004.Long-term Ecosystem Effects of Sand-binding Vegetation in Shapotou Region of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Restoration Ecology,12:376-390.
149.Li,X.R.,Z.S.Zhang,et al.,2004.Associ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the southeastern Tengger desert,China,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18:369-383.
150.Li,X.R.,Ma,F.Y.,Xiao,H.L.,et al.,2004.Long-term effects of re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content of sand dunes in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57:1-16.
151.Li,X.R.,Zhou,H.Y.,et al.,2003.The effects of re- vegetation on cryptogam species diversity in Tengger Desert,Northern China.Plant and Soil,251:237-245.
152.Li,X.R.,Wang,X.P.,et al.,2002.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effect on vegetation and habitat on artificially stabilized desert dunes in Tengger Desert,North China.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35: 147-154.
153.Li,X.R.2001.Study on shrub community diversity of Ordos plateau,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47:271-279.
榮譽獎勵:
1.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200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基金會獎。
3.200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沙產業貢獻獎”、
4.2003年中國沙產業學會“全國防沙治沙先進科技工作者”、
5.2007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6.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首屆王寬城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
7.2008年獲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8.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9.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候選人。
媒體報道:
2008年首屆“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2009年“中科院第四屆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團隊”,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榮譽都和李新榮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李新榮的名字非同凡響,是因為他擔任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站長。
沙坡頭站以“草方格”治沙聞名于世。一塊塊組成的“草方格”,那貌似纖弱的麥草布陣聯營,竟然成功地阻止了桀驁不馴的騰格里沙漠的入侵,充分顯示了草根的強大力量;也正是這一塊塊組成的“草方格”,將李新榮留在了沙坡頭站,抵御了外界種種的誘惑,在這里牢牢扎根并且一呆就是十幾年。
從毛烏素回北京的灰頭土臉
李新榮本身就是草根。他的老家在甘肅農村,西北林學院本科畢業后,他到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工作、讀碩士。1989年中蘇關系恢復后,兩國互換研究生,當時的國家教委在中科院選派24個人,李新榮正在上碩士2年級,也被派遣到蘇聯讀研究生。
經過了莫斯科大學嚴謹的科研文化熏陶后,李新榮學成回國,到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做博士后。“我聯系的導師是張新時院士,張老師雖然是著名的生態學家,但平易近人,當時他是研究所所長,還親自在內蒙古的毛烏素沙漠里做科研。”
當時毛烏素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很差,所有的科研人員都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平房中。4個博士2個博士后,4個人一間平房,晚上夜深人靜時,都能聽得見礦工在地下采煤的咚咚聲,“在調查樣地附近沒有吃飯的地方,我們每天都早出晚歸,才吃一早和一晚的兩頓飯。有次在野外干完活了,卻沒有車回到駐地,大家雖然身上也帶著錢,但餓得饑腸如轆轤直打轉,只好爬到樹上捋榆錢兒充饑。”李新榮平靜地對記者講述這一切。
那年冬天,李新榮在站里的工作暫告一段落,要和另外一個博士生從毛烏素回北京。李新榮說:“我們身上背著土樣,懷里抱著一大捆的葡萄苗,找了輛當地的煤車,把我們拉到包頭準備上火車。我倆渾身上下灰頭土臉,還要買臥鋪的車票,見到的人都不由取笑我倆說:一看就像是只會蹭票的‘盲流’,這樣的人出門還能坐軟臥?但是因為春運鐵路運輸繁忙,我們要趕時間,還真的只好坐了臥鋪。”
從草原到荒漠,從黃土到沙漠,鄂爾多斯高原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李新榮的博士后出站題目,選擇了《鄂爾多斯灌木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因為張老師富有洞察力的指導,使得我在這里兩年的科研沒有走彎路,也堅定了畢生從事沙漠研究的志向”。
以前出野外路況很差,鄂爾多斯所有的旗都跑下來,一圈就要花半個月,張新時帶領的團隊,工作十分勤奮刻苦,白天在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每天晚上還要燈火通明地加班。李新榮說:“在同一個團隊里,兩個勤快的人加上一個懶人,這個懶人即便想偷懶都不成。我跟著張新時老師受益匪淺。現在我帶領的沙坡頭團隊,也秉承了張新時老師當年帶領團隊的優良傳統,以工作勤奮出名。”
聽到沙坡頭漫天風沙的召喚
1997年李新榮博士后出站,中科院北京植物所不僅要留他,還承諾給他分房子,“ 別人是削尖腦袋都要往北京跑,我卻想回到蘭州來。因為蘭州沙漠研究所不僅離自己的老家近,該所的沙坡頭研究站名聲也很大”。
北京植物所給他的職稱是副研,但在蘭州沙漠所他卻只有助理研究員待遇,當時他的工資只有360元,房租卻要111元,只剩下200多元。好多人勸李新榮:即便不在北京植物所工作,還不趕快借博士后出站的機會,在北京找一個其他單位。但李新榮對沙坡頭卻充滿了感情,他說:這里和毛烏素的工作類似,長期出野外,更能讓我心胸開闊,心情愉快。
在李新榮的內心,對沙坡頭有很深的情結。
1958年8月1日,包蘭鐵路正式通車,這一橫貫中國西北的交通大動脈,僅從中衛縣境內穿越騰格里沙漠的路段,就長達55公里,創造性地使用“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固沙原理,以1平方米的草方格和栽植旱生灌木鎖住了黃龍,確保了包蘭鐵路50年來在沙漠中暢通無阻。
“1982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首開先河,把沙坡頭扎麥草方格的技術介紹給了世界。”李新榮自豪地告訴記者,“后來,南非、沙特、埃及等國家,都紛紛采用了這項獨特的治沙技術。”
或許是前輩的榮譽,或許是肩負的責任,沙坡頭在冥冥之中的召喚,使李新榮毫不猶豫地來到這里挑起重擔,而且在這里一呆下來就是十年多。
“剛去沙坡頭站的時候,我肩上的壓力也很大,老前輩已經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如第一任的站長李鳴岡,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建院50周年的時候,一共做了16張明信片,沙坡頭站就是其中之一。”李新榮介紹說,“那時沙坡頭站雖然名聲很大,但工作條件并不是太好,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我去的時候,除了繼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還想加強基礎研究。況且,我們不可能一輩子吃老祖宗的飯,前人栽樹,后人遮蔭,現在我們也要栽樹,給后人留下一片蔭涼。重新對沙坡頭的學科發展定位,我們要作出自己新的成績。”
1999年11月,李新榮去澳大利亞進修,在阿德雷得聯邦科工組織水土研究所,接待他的Rob Fitzpatrick教授問:“你研究荒漠里面的什么?”李新榮回答:“主要是研究水土和植物。”Rob教授又問:“荒漠里有土壤結皮,你知道這個現象嗎?”這是李新榮第一次聽說土壤結皮,馬上窮追不舍地刨根問底。Rob隨即給李新榮介紹了另一位教授Ken。
Ken教授是國際上土壤結皮研究的權威之一,李新榮經常到他的辦公室里探討,他給了李新榮很多相關的論文資料,李新榮在充分消化之后,回國之后,用漢語寫了國內第一篇綜述文章。
李新榮模擬了沙漠里的降水截留等問題,緊接著又寫了一篇英文的文章,Ken教授看了之后覺得文章很好,只是字句上還有些問題,英語的應用比較半生不熟,幫他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論文發表在德國的一本專業雜志上。這也是李新榮的第二篇SCI文章。
“我和Rob及Ken教授的交往,純粹是科學家之間友誼的奇緣。”李新榮說,“現在,我們沙坡頭站已經成為國際土壤結皮研究的一個中心,我本人也成長為土壤結皮的一位專家。”
科學國家隊在地方的“大使館”
李新榮對本報記者開玩笑地說:竺可楨先生是位“風水專家”,50多年前他對沙坡頭站的選址,背靠沙丘,面對黃河,堪稱一絕。雖然在這里的工作比較艱苦,但生活在黃河的拐彎處,起碼用水很方便。
李新榮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團隊的文化建設很重要。為此,我要感謝學生和同事的全力相助。“野外臺站的工作作風和西北風一樣,凜冽而又粗獷,但科研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還要在大協作中強調細膩的組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2005年視察沙坡頭站期間,將該站這種良好的學術氛圍稱為“沙坡頭精神”。
“沙坡頭站是國家研究站,設有開放基金,無論國內的哪一個科研單位,都可以申請來我們這里做科研。”李新榮介紹說,“我們這里提供的水、土、氣、生數據,就是要讓大家都來共享,所有的數據都可以向全社會開放。”
目前,李新榮承擔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以及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他的研究方向是干旱沙區植被—土壤系統修復的生態水文學基礎,他也是中科院少數幾位獲“杰青”的野外站站長。
李新榮的科研工作除了在沙坡頭外,他也很注重成果的輻射。如甘肅的金昌,鎳金屬在開采之后,尾礦重金屬的土壤污染嚴重,產生了很多生態問題。2007年,李新榮應邀幫助當地政府,做了老尾礦的植物生態修復設計,受到了地方和企業的好評。他們也將干旱區礦區生態恢復作為研究站的一個新方向,并與地方簽約長期合作。
“鄂爾多斯市林業局消息靈通,邀請我幫他們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那里作為國家的能源基地發展很快,想搞一個高科技灌木生態園,把全球干旱區的一些灌木物種搜集到園里,同時展示防沙治沙成就。”李新榮說,“沙坡頭也有生物多樣性基地,共有330多個荒漠灌木物種,我想完全可以將此經驗移植或嫁接過去再加上新的設計理念是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就答應了與他們開展合作。”
2009年3月,李新榮承擔的“鄂爾多斯高科技沙生植物生態園”規劃設計項目,在鄂爾多斯市林業局通過以張新時院士為首的專家組驗收。
李新榮常說:“我們從事野外生態學研究的科學家,與實驗室的科學家有所不同,論文不僅要發表在雜志上,而且還要寫在廣袤的大地上。”李新榮和他領導的團隊的工作,確實得到了地方的充分認可。
“要在地方開展工作,就必須為地方作出實際的貢獻,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們沙坡頭研究站,就是國家科技隊在地方的一個‘大使館’,從有求必應到主動服務我們也實現了角色的轉變。”李新榮笑著對本報記者說,“地方老百姓是‘草根’,我本人也是‘草根’。‘草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我國野外科學工作最大的力量之源。”
來源:科學時報2010-08-24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