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国**毛片|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软件,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欧美性动态图

| 加入桌面
科技創新網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編輯專家信息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人物 » 基礎科學 » 生態學 »

孫克勤——古植物學研究專家孫克勤——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點擊圖片查看原圖
 
有效期至: 長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免費注冊為會員后,您可以...
發布專家信息 推廣科研成果
建立專家網頁 在線洽談生意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孫克勤——古植物學研究專家孫克勤——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專家信息:

孫克勤,男,漢族,遼寧鐵嶺人,1955年7月3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兼職教授。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0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

1987年獲蘭州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碩士學位;

1990年獲長春地質學院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0年被長春地質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錄取為博士后科研人員,從事石炭紀?二疊紀含煤地層植物群、古生態和沉積環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1年榮獲長春地質學院“五四”青年地質學家獎。

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被分配到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工作。

1992晉升為副教授。

1998年晉升為教授。

學術兼職:

1、中國植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副理事長;

2、印度薩尼古植物研究所訪問科學家;

3、美國俄亥俄大學訪問學者;

4、法國里爾理工大學(里爾第一大學)訪問學者。

5、歐美同學會會員、

6、九三學社社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本科生:“古生物學”、“生態學與環境學”、“生態學概論”、“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北京學院路地區高校教學共同體)、“生態旅游”(人文經管學院)、“旅游文化”(人文經管學院)。

碩士生:“古植物學”、現代生態學”、“遺產保護與開發”、“生態旅游地質學”、“旅游文化專題”(人文經管學院)、“綜合地層學”(合講)、“現代古生物學”(合講)。

博士生:“理論古生物學”(合講)。

培養學生情況:

目前正在培養研究生18名(碩士生17名,博士生1名)。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

孫教授主要從事地球科學、古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旅游文化、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豫西華夏植物群系統學研究”,主要參加者;

2. 石油部門橫向合作科研項目:“西北地區侏羅系及其對比”;

3. 地質礦產部‘九五’重大基礎地質科研項目:“聯合古陸(Pangea)時期重大地質事件與地球層圈相互作用系統”,1996—2000年,主要參加者;

4. 國家科委“九五”攀登項目:“中國層序地層學、地球節律與古大陸再造(SSER)”,1997—2000年,主要參加者;

5. 橫向科研項目:“柴北緣地區多重地層系統的建立”,項目負責人;

6. 博士后科研課題:“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植物群、古生態及沉積環境”,1990—1992年,項目負責人;

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技術基金:“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2004—2006年,項目負責人;

8. 橫向科研項目:“活動古地理”,2007—;

9.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資源環境管理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京西古村落遺產資源管理與保護”,2007—2008年,項目負責人;

10.植物標本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臺建設,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重點項目:“中國化石植物志”,2008—,項目子課題負責人;

1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資源環境管理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北京城市邊緣區遺產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9—,項目負責人;

12.“京西古村落研究”,2009—,項目負責人;

13.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科研項目:“中國二疊紀、三疊紀陸地四足動物之演化”,2009—2011年,項目子課題負責人;

1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資源環境管理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中國的世界遺產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研究”,2010—,項目負責人;

1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09YJA630150,2009—2012年,項目負責人;

16.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4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生態學》教學研究,項目負責人;

17.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課程教學研究,項目負責人;

18.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旅游文化》課程教學研究,項目負責人;

19.北京市2007年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學研究”項目負責人。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 《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植物群、古生態及沉積環境》,孫克勤,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2. 《中國化石植物志》,第一卷,中國煤核植物,王士俊,孫克勤,崔金鐘,馬施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國化石植物志》,第二卷 中國蕨類植物, 孫克勤,崔金鐘,王士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待出版),2010。

 

4.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孫克勤,2005。

 

5. 《地球漫步——意大利》,孫克勤,孫博,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6. 《探訪京西古村落》,孫克勤,宋官雅,孫博,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

 

7. 《北京齋堂鎮古村落》孫克勤,孫博,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8. 《北京齋堂古村落群》,孫克勤等,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

 

9. 《世界旅游文化》,孫克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0.《北京古村燕家臺》,孫克勤,李剛,譚明,汪媛媛,隗有田,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7。

 

11.《遺產保護與開發》,孫克勤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2.《世界遺產學》,孫克勤,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3.《世界旅游地理》,孫克勤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4.《Beautiful Villages of Beijing. Beijing; China Pictorial Publishing House》, (英文版,見2008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Li Gang, Sun Keqin, et al., 2008。

 

15.《京西重鎮——軍莊》,孫克勤,閆美紅,范文靜,李琨,陳燁,北京:長征出版社,2009。

 

16.《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孫克勤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17.《旅游環境保護學》,孫克勤主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發表論文:

1. 米家榕、孫克勤、金建華,1990,遼寧本溪附近發現早石炭世植物化石。 長春地質學院學報,20(3):306。

 

2. 米家榕,孫克勤,金建華,1990,遼寧本溪早石炭世植物化石。 長春地質學院學報,20(4):361—368。

 

3. 孫克勤,1991,山東淄博煤田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態學研究。煤田地質與勘探,19(3):9—14。

 

4. 孫克勤,1991,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植物化石新種。 石油勘探與開發,18(4):46—49。

 

5. 孫克勤,1992,山東淄博煤田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植物群落特征。山東礦業學院學報,11(4):335—341。

 

6. 孫克勤,1992,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植物群顯示的古氣候條件。長春地質學院學報,22(1):1—8。

 

7. 孫克勤,1992,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含煤地層植物古生態。長春地質學院學報(博士論文集),88—197。

 

8. 米家榕,孫克勤,金建華,1992, 遼東地區早石炭世地層的發現。 見:中國地質學會編,“七五”地質科技重要成果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選集,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9—13。

 

9. 米家榕,孫克勤,王安平,李儒豐,1992,山東淄博地區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含煤地層成煤植物與聚煤環境。 見:長春地質學院建院40周年科學研究論文集,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3—9。

 

10. 孫克勤,1993,山東淄博地區早二疊世地層。地層學雜志,17(1):56—63。

 

11. 孫克勤,1993,華夏植物群的起源和形成機制。 見:中國科協學會工作部編,全國首屆新學說新觀點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生命科學)。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89—294。

 

12. 胡善亭,孫克勤,趙東甫,1994,板塊構造與花崗巖的成因分類。 山東地質,10(2):72—76。

 

13. 胡善亭,王英哲,劉桂榮,孟繁聰,孫克勤,李儒豐,1994,雞西煤田煤成氣賦存規律。 東北煤炭技術,(2):45—48。

 

14. 陳芬,孫克勤,周洪瑞,1994,心羊齒屬的發現及其意義。 植物學報,36(7):552—556。

 

15. Sun Keqin, 1995,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 Cathaysia flora in Asia.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 and Adjacent Areas, Geological Survey of Hanoi, Vietnam, Journal of Geology, Series B. (5-6) (Special issue) 165-167.

 

16. 李儒峰,門鳳歧,李亞美,孫克勤,1995,山東淄博晚石炭世雙殼類動物群及其古生態特征。現代地質,9(1):11—17。

 

17. 米家榕,孫克勤,1995,關于華夏植物群起源問題的探討。 長春地質學院學報,25(1):1—5。

 

18. 陳芬,周洪瑞,孫克勤,賈進華,張建平,武志國,1995,寧夏及鄰區石炭紀植物群。 現代地質,9(1):1—10。

 

19. Sun Keqin, 1996, Origi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in Asia. Palaeobotanist, 43 (2): 59-62.

 

20. Vijaya, Srivastava, A. K. and Sun Keqin, 1996, Origin of the Gondwana flora. Geophytology, 25: 119-124.

 

21. Chandra S and Sun Keqin, 1996, Distribution,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global Early Carboniferous flora. Palaeobotanist, 43 (2): 88-97.

 

22. 陳芬,孫克勤,1996, 河南東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 植物學報,38(4):312—317。

 

23. 孫克勤,張周良,陰家潤,胡善亭,1996,賀蘭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疊世植物群古生態研究。現代地質,10(3):316—324。

 

24. 陰家潤、張周良、孫克勤,1996,寧夏石嘴山石炭系中的半咸水遺跡群落及其古生態環境分析。現代地質,10卷,4期,427—436。

 

25. Zhang Zhouliang, Sun Keqin and Yin Jiarun, 1997,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Lower Permian) in the nor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an alternative sequence model for fluvial strata. Sedimentary Geology, 112: 123-136.

 

26. Chandra S. and Sun Keqin, 1997,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Gondwana flora and the Cathaysia flora. Palaeobotanist, 46 (3): 35-46.

 

27. Chen Fen, Deng Shenghui and Sun Keqin, 1997, Early Cretaceous Athyrium Roth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Palaeobotanist, 46 (3): 117-133.

 

28. 孫克勤,1997,全球石炭紀—二疊紀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地學前緣,4(3):129—138。

 

29. 陳芬,王京東,孫克勤,1997,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疊世早期植物群。 現代地質,11(2):131—136。

 

30. Sun Keqin and Chandra, S., 1998,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 Cathaysia flora. Palaeobotanist, 47: 20-28。

 

31. 孫克勤,1998,華夏植物群的起源、演化和絕滅。 科學通報,43(20):2139—2147。

 

32. 孫克勤,1998,亞州華夏植物群的演化特征。見:中國植物學會編,中國植物學會六十五周年年會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18—119。

 

33. 孫克勤,閻同生,張周良,1998,寧夏沙巴臺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含煤地層和植物群。 煤炭學報,23(5):461—465。

 

34. 孫克勤,張周良,陳叢林,丁旋,1998,內蒙古烏達地區早二疊世早期植物群。 現代地質,12(4):586—590。

 

35. Sun Keqin, 1999, Origin,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Cathaysia flor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2): 100-108.

 

36. Shi Xiaoying, Mei Shilong, Li Bin, Sun Yan and Sun Keqin, 1999, Perm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slope facies in southern Guizhou and its application inrefining chrono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In: Yin Hongfu and Tong Jinnan eds, Pangea and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35-42.

 

37. 孫克勤,鄧勝徽,1999,蹄痕莖屬(Caulopteris)在內蒙古烏達地區的發現及其意義。植物學報,41(5):484—486。?

 

38. 孫克勤,鄧勝徽,崔金鐘,商平,1999, Paratingia和Paratingiostachya在內蒙古烏達早二疊世早期山西組的發現。植物學報,41(9):1024—1026。

 

39. 商平,鄧勝徽,孫克勤,郭彥如,1999,內蒙古平莊-元寶山盆地早白堊世植物群落生態及古氣候。地球學報,20(增刊):170—174。

 

40. 史曉穎,孫克勤,姚素峰,1999,寧夏北部沙巴臺地區太原組沉積層序及其年代地層對比。現代地質,13(4):309—402。

 

41. 史曉穎,梅仕龍,孫巖,李斌,孫克勤,1999,黔南斜坡相區二疊系層序地層序列及其年代地層對比。現代地質,13(1):1—10。

 

42. 梅仕龍,朱自力,史曉穎,孫克勤,李斌,1999,廣西中部二疊系樂平統層序地層研究。 現代地質,13(1):11—18。

 

43. 梅仕龍,史曉穎,陳學方,孫克勤,顏佳新,1999,黔南桂中二疊系Cisuralian統和Guadalupian層序地層及其與牙形石演化的關系。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4(1):21—31。

 

44. Sun Keqin and Shi Xiaoying, 2000, Advances of studies on the Cathaysia flora in China.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17 (Special Issue):11-20。

 

45. Deng Shenghui, Sun Keqin and Li Chengsen, 2000, A new Glecheniaceous fern Chansitheca (Sphenopteris) wudaensi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Wuda, Nei Mongol,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42(5): 533-538.

 

46. Mapes, G., Sun Keqin, Krings M., Rothwell, G. W., and Mapes, R. H., 2000. The earliest occurrence of Medullos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Abstracts, 7(6): 71-72.

 

47. Shi Xiaoying and Sun Keqin, 2000,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Qomolongma area, South Tibe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7 (Suppl.): 67-68.

 

48. 孫克勤,史曉穎,崔金鐘,2000,全球石炭紀和二疊紀植物地理分區。植物學通報,17(3):193—203。

 

49. 孫克勤,2001,中國石炭紀和二疊紀植物群。植物學通報。18(6):691—706。

 

50. 孫克勤,2002,華夏植物群及其與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較。 地學前緣,9(3):73—84。

 

51. Dunn, M. T., Krings, M., Mapes, G., Rothwell, G. W., Mapes, R. H. and Sun Keqin, 2003, Medullosa steinii sp. nov., a seed fern vine from the Upper Mississippian.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124: 307-324.

 

52. 孫克勤,鄧勝徽,2003,賀蘭山北段石炭紀和二疊紀植物群。現代地質,17(3):259—267。

 

53. 孫克勤,鄧勝徽,2004,華夏植物群起源中心的研究。地質論評,50(4):337—342。

 

54. 孫克勤,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育的探討。中國地質教育,2004。

 

55. 陳巧女,孫克勤,京西古道上的世外桃源——韭園村。北京檔案,2005年第11期。

 

56. 孫克勤,川底下村遺產開發之憂。北京規劃建設,2005年 第3期。

 

57. 孫克勤,“世界自然遺產”與“生態學教學”。中國地質教育,2005。

 

58. 孫克勤 宋官雅,京西千年古村落——靈水。文化月刊,2005。

 

59. 孫克勤,維羅納——永恒的愛情之城。文化月刊,2005。

 

60. 孫克勤,千年古村落 京西看靈水。北京規劃建設,2005。

 

61. 孫克勤,靈水村古民居。北京檔案,2005。

 

62. 孫克勤,西津渡街——別樣情懷,文化月刊,2005。

 

63. 孫克勤,風情萬種威尼斯。文化月刊,2005。

 

64. 孫克勤,魅力四射的佛羅倫薩。文化月刊,2005。

 

65. 孫克勤 孫博,走進京西古村落 閱盡滄桑之美。風范,2005。

 

66. 孫克勤 孫博,京西古村落的一千零一個表情。北京規劃建設,2005。

 

67. 孫博 孫克勤,京西古村落——楊家峪。北京檔案,2005。

 

68. Sun Keqin, 2006,The Cathaysia flora and the mixed Late Permian Cathaysian-Angaran floras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48(4):381-389.

 

69. Sun Keqin and Deng Shenghui, 2006, Parasphenopteris Sun et Deng, a new genu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Wuda, Nei Mongol, China.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44(2):161-164.

 

70.孫克勤 孫博,京西靈水村“中西合壁”的時辰鐘。北京檔案,2006。

 

71.孫克勤,驛路邊城雞鳴驛。中國城鄉橋,2006。

 

72.孫克勤,京西古文化村:川底下村印象。青年知識報——今日關注,2006年。

 

73.孫克勤 王學會,京西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青年知識報——今日關注,2006年8月。

 

74.孫克勤 王學會,中國鄉村聚落文化解讀。青年知識報——今日關注,2006年8月。

 

75.孫克勤 杜偉蘋,京西第一古村——川底下。現代消費導報,2006年7月。

 

76.孫克勤 杜偉蘋,京西舉人村——靈水。現代消費導報,2006年8月。

 

77.孫克勤 王學會,京西文化村川底下村印象,中國產經新聞,2006年9月第880期。

 

78.孫克勤,京西石佛村摩崖造像群。北京檔案,2006。

 

79. 孫克勤,解讀京西古村落的文化遺產。北京規劃建設,2007年第1期。

 

80. 孫克勤,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北京檔案,2007。

 

81.孫克勤,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遺產旅游管理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刊) 2007。

 

82. 劉艷,孫克勤, 2008, 西藏二疊紀植物古地理分區研究。地質論評,54(3):289—295。

 

83.孫克勤,京西古村落——燕家臺。風范,2008。

84.孫克勤,探尋印度的世界文化遺產。風范,2008。

85.孫克勤,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86.孫克勤,京西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 《中國地方志》 2008

87.孫克勤,明清山村建筑的典范——川底下村, 《中華民居》 2008

88.孫克勤,四川汶川地震災后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重建,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

 

89.孫克勤,世界遺產的教學與實踐 《教育與現代化》 2009

 

90..為學甘淡薄 求真行天下——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學家孫克勤印象 文輝 《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09年 第12期

 

91.北京門頭溝區古村落遺產資源保護與開發 孫克勤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9

 

92.柬埔寨吳哥世界遺產地存在的問題和保護對策 孫克勤 《資源與產業》2009年 第6期

 

93.發展世界遺產旅游——以澳門歷史中心為例 孫克勤 《資源與產業》2009年 第2期

 

94. 孫克勤,2010,內蒙古烏達地區早二疊世植物群和古生態研究。現代地質,24(2)。

 

95. 孫克勤,劉俊,劉旭陽,李錄,2010,甘肅玉門華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發現及其意義。地質論評,56(3)。

 

96. 孫克勤,河北灤河上游自然保護區遺產資源整合與保護,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97. 孫克勤,世界自然遺產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和保護對策 《資源與產業》 ,

 

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1. 第二屆國際古生態學大會(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alaeoecology, Nanjing, China, August 30-September3, 1991)

 

2. Sun Keqin, 1991, A study on palaeoecology of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flora in Zibo area, Shandong Province. Summaries of Paper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alaeoecology, Nanjing, China, 70-71.

3. Mi Jiarong and Sun Keqin, 1991, Palaeoclimatic condition shown by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flora from Zibo, Shandong. Summaries of Paper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alaeoecology, Nanjing, China, 29-30.

4. Mi Jiarong and Sun Keqin, 1991, Palaeoec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flora from Zibo, Shandong. Summaries of Papers,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alaeoecology, Nanjing, China, 64-65.

 

5. 地質時期陸生植物分異及進化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s in Geological Time, Nanjing, China, September4-8, 1995)

 

6. Sun Keqin, 1995, Origi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s in Geological Time (ICTPG), Nanjing, 18-19.

 

7. 第五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The Fifth Quadr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Palaeobotany,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 S. A., June 30-July 5, 1996)

 

8.Sun Keqin, 1996,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 Cathaysia flora. Abstracts, The Fif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98.

9. Chandra, S. and Sun Keqin, 1996,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Gondwana flora and the Cathaysia flora. Abstracts, The Fif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16.XVI- Conven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October 24-30, 1999

10. Sun Keqin, 1999, Palaeoecology of the Cathaysia flora in the nor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Abstracts, XVI- Conven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Conven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PG.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Jammu, 75-76.

 

11. 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The Six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Qinhuangdao of Hebei, China, July 31-August 3, 2000)

 

12. Sun Keqin, 2000,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Phytogeography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bstract,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I), Qinhuangdao of Hebei, China, 120-121.

13. Sun Keqin, Mapes, G. and Rothwell, G. W., 2000, Phytogeographic considerations of the Cathaysia flora and Euramerica flora. Abstract,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I), Qinhuangdao of Hebei, China, 121-123.

 

14. 美國植物學會年會(美國,2000)(Botany 2000, Oregon Convention Center, 6-10 August, 2000 Portland, OR)

15.. Gene M., Sun Keqin, Krings M., Rothwell G. W., and Mapes R. H., 2000. The earliest occurrence of Medullosa.

16. 國際古植物學術大會(印度)(Diamond Jubi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ing Scenario in Palaeobotany and Allied Subjects”, Lucknow, India, November 15-17, 2006)

17.Sun Keqin, 2006, Palaeophyt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Abstracts, Diamond Jubi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ing Scenario in Palaeobotany and Allied Subjects , Lucknow, Birbal Sahni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66.

 

 

榮譽獎勵:

1.1991年榮獲長春地質學院“五四”青年地質學家獎;

2.1992年榮獲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二等獎;

3.1993年榮獲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吉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榮譽證書(省級二等獎);

4.1995年榮獲“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優秀獎”(于1995年11月由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榮譽證書);

5.2004年獲北京日報游周刊新浪旅游頻道“紀錄快樂,分享精彩”征文二等獎;

6.2005年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課程教學研究”,獲校級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優秀項目;

7.2006年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旅游文化》課程教學研究”獲得校級優秀教改項目;

8.2006年被評為“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

9.2007年教學優秀獎(三等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2008年教育教學成果“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學研究,獲校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11.2008年,《世界旅游文化》(孫克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獲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京教高[2008]21號);

12.200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八屆“我愛我師——評選我心中最愛的老師”,獲“我愛我師”十佳教師;

13.“2009中國旅游教育與教學法論壇”論文優秀一等獎,由主辦方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頒發榮譽證書。

學術交流:

曾受邀赴美國、印度、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梵蒂岡、盧森堡、摩納哥、新加坡等國考察。

近期考察的國外世界遺產:

1.2006年考察的世界遺產: 印度的泰姬陵(Taj Mahal)、阿格拉堡 (Agra For)、法塔赫布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德里的顧特卜塔(Qutb Minar and its Monuments, Delhi)、德里的胡馬雍陵(Humayun's Tomb, Delhi)

2.2007年考察的世界遺產: 俄羅斯的貝加爾湖(Lake Baikal)

3.2008年考察的世界遺產: 柬埔寨的吳哥(Angkor)、越南的下龍灣(Ha Long Bay)、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海峽歷史城市——馬六甲和喬治城(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4.2009年考察的世界遺產: 埃及的伊斯蘭城市開羅 (Islamic Cairo)、孟菲斯及其墓地——吉薩至達舒爾金字塔地帶(Memphis and its Necropolis - 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Ancient Thebes with its Necropolis)

5.韓國的昌德宮 (Changdeokgung Palace Complex)

6.南非的開普植物群保護區(Protected Areas of the Cape Floral Region)

媒體報道:

研究領域和工作進展受到多家媒體的關注和采訪。

1. 2005年9月23日,其采訪曾在中央電視臺10頻道《走進科學》欄目節目《玉樹謎蟲》播出。

2. 接受《財經時報》記者采訪(總第626期)。

3. 《北京檔案》雜志記者采訪:“為京西古村落建檔——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孫克勤”(《北京檔案》2006年,1期)。

4.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外語廣播)記者采訪,就京西古村落的話題在直播間作了直播(2006年3月17日)。

5. 《北京晚報》也就古村落的研究成果作了相關報道(2006年3月11日)。

6. 《光明日報》記者采訪:“地大完成京西古村落群考察”(《光明日報》2006年4月19日)。

7. 《中國民航報》記者采訪:“孫克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民航報》機上版,2006年7月24日)。

8. 2006年12月28日,參加《風范》雜志舉辦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主題沙龍,并接受媒體的采訪。本次采訪的內容“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讓兩種文明交相輝映”已刊登在《風范》雜志(2007年,第2期)。

9. 作為特邀嘉賓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培養方案及就業等方面的內容為主題參加中國教育電視臺訪談節目,節目于2007年3月27日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國視導航》欄目播出。

10. 2007年8月13日至8月24日,作為專家參加由中央電視臺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組織的“行知之旅”(中國北?秘境大穿越)科學考察隊赴世界著名的蒙古戈壁恐龍化石遺址和俄羅斯貝加爾湖科學考察。

11. “行知之旅”(中國北?秘境大穿越)科學考察活動節目于2007年10月1—7日在中央電視臺《神奇之窗》欄目播出。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更多..同類創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購物車(0)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