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李芳柏,1968年7月生,華南理工大學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后。現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廣州研究生教育基地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廣東省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華第十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等社會職務。2002年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2003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5年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自然科學類);2006年獲得廣東省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7年獲得廣東省省直機關“崗位排頭兵”稱號;2007年獲得第九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并獲得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是我國我省青年科學家中的杰出代表,形成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其學術成就、科技貢獻、科學精神、團隊精神與良好學風均已經獲得了同行、相關政府組織與機構的高度認可,在廣東省自主創新實施中起模范帶頭作用。
長期從事土壤環境與污染治理研究,主持完成了二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主持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5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6項、國際專利2項(美國與日本),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國家級與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各1個,2項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發表了80余篇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其中SCI收錄論文46篇,EI論文30篇,SCI他引410多次,單篇最高引用121次,2篇論文進入美國ISI統計系統的前1%的高引行列。這些成果對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與我國土壤環境科技創新的貢獻顯著。是我國我省青年科學家中的杰出代表,形成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其學術成就、科技貢獻、科學精神、團隊精神與良好學風均已獲得同行、相關政府組織與機構的高度認可,在廣東省自主創新實施中起模范帶頭作用。
學習及工作經歷:
1990年7月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土壤與植物營養學專業,獲農學學士;
1990-1993年于湖南省漣源市農業局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1996年7月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學專業,獲理學碩士;
1999年7月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
1996年7月至今進入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工作;
2002年9月-2004年8月于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工程系博士后合作研究;
1998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
2001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2003年晉升為研究員;
2002年4月至今,任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所長;
2005年聘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招生信息:
優先考慮的專業為:環境微生物學、環境電化學、土壤化學。歡迎有志于在環境化學、土壤學、微生物學進行交叉研究的人士報考。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污染控制化學,包括土壤鐵錳氧化物及其界面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轉化耦合過程、自然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光化學降解過程與機理、土壤復合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二氧化鈦光催化環境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
科研項目:
1.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可還原性物質污染土壤的零價鐵還原修復技術“,2005-2006;
2.國家基金項目(20203007)”典型有機污染農業土壤的鐵氧化物光催化修復機理“2004-2006;
3.廣東省重點基金項目(036500)”典型有機污染農業土壤的鐵氧化物光催化修復機理”2004-2006;
4.廣東省重點攻關項目(203B31401)“典型有機污染農業土壤的光化學-生物聯合修復工藝”2004-206;
5.國家基金項目(2002C31615)“基于光催化的抑菌殺菌鈦-硅制驥及其生物環境效應”203-2004;
6.廣東省基金“納米硅制劑提高禾本科植物抗重金屬毒害的作用機制”2004-2006。
科研成果:
(一)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科技創新成績卓著,并對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與我國土壤環境科技做出突出貢獻。
1、主持完成多項高層次的科研項目,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
近年來,主持國家基金項目等課題2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指導團隊成員獲得國際青年科學基金(IFS)2項。獲國際先進水平成果5項。獲得200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2003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與廣東省環保局科學技術二等獎;2002年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2007年獲得第九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2、發表了一系列國際權威期刊論文,并被國際同行大量引用與高度關注。
共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6篇,EI收錄論文30篇;SCI總引460次,他引410多次,單篇最高引用121次,中文他引140次。其中2篇論文進入美國ISI統計系統的前1%的高引行列。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2項(美國與日本);獲專利6項,國家級新產品1個,廣東省新產品1個。被近10種國際期刊邀請通訊審稿。
3、二氧化鈦光催化環境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獲2005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以傅家謨院士為組長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在二氧化鈦光催化改性與可見光敏化機理及其實驗研究方法、雜質能級模型、銳鈦礦溶膠、農作物真菌病害的光催化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處于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其中二氧化鈦光催化防治農作物真菌病害的技術方法具有獨創性。2002-2006年連續3屆作為全國太陽能光化學與光催化學術會議的組織成員、共同主席,成功地組織了年會,參加會議的人員累積達600多人。其技術方法已被應用。“空氣污染的催化-植物凈化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技術已經成功產業化,填補了一項國際空白,申請發明專利10項;獲發明專利5項,國家級新產品1個,廣東省新產品1個。二氧化鈦光催化環境技術與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技術已經被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廣州新力思創科技有限公司應用并產業化,產生經濟效益巨大,創造就業機會超過100個。特別是申請了美國、日本的國際發明專利,還得到了香港工業署納米專項的資助,促進香港公共場所抗菌全面使用國內產品替代日本進口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4、長期從事土壤環境與污染治理研究,土壤毒害有機物、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技術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緊密結合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要求、以及廣東省土壤環境與污染治理的政府需求,立足熱帶亞熱帶地區特定的自然條件,研究土壤污染綜合調控技術的環境化學、微生物學與地球化學機制,在環境化學與土壤化學的交叉領域進行知識創新;促進土壤污染綜合調控技術的方法創新、技術集成與實際應用。“鐵錳氧化物/水界面毒害有機物的轉化與降解機制”項目被以趙其國院士為組長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在土壤化學方法與土壤微生物方法促進土壤有機氯的脫氯轉化解毒機制、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土壤化學過程機制等方面處于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在華南土壤復合污染綜合調控技術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技術方法已經應用于佛山、東莞、中山、汕頭、惠州等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與污染區綜合治理,產生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巨大。在國際學術大會上做口頭報告3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做口頭報告近20次。
(二)形成了較大學術影響力與較高的知名度,其科技貢獻獲得了同行與相關政府組織的高度認可。
鑒于其在土壤科學與環境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卓著,在國內外同行中產生的學術影響較大,在廣東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與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做出的科技貢獻較突出,2002年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2007年又獲得第九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并獲得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鑒于其“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信念,杰出的科研工作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在努力領導科研團隊從事科技探索的同時,能夠領導研究所在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扎扎實實搞好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在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建設、廣東省環境科學與技術公共實驗室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廣東省科技強省建設實施中起模范帶頭作用。2006年獲得廣東省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7年獲得廣東省省直機關“崗位排頭兵”稱號。
其學術成就、科技貢獻、科學精神、團隊精神與良好學風均已經獲得了同行、相關政府組織與機構的高度認可,學術影響力較大;在我國環境科技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試論我國有機無機肥料的配合施用 李芳柏 廖宗文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 1996年 第03期
2. 漂浮栽培美人蕉蕹菜等植物處理化糞池廢水 李芳柏 吳啟堂 《農村生態環境》 1997年 第01期
3. 無土栽培美人蕉等植物處理生活廢水的研究 李芳柏 吳啟堂 《應用生態學報》 1997年 第01期
4. 多相光催化法在水處理上的應用簡介 李芳柏 古國榜 萬洪富 《重慶環境科學》 1998年 第05期
5. 城市污水處理與農業回用辨析 李芳柏 古國榜 肖錦 萬洪富 《農業環境保護》 1998年 第05期
6. 開發多功能專用肥 促進“三高”農業發展 梁雄才 萬洪富 李芳柏 陳顯成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 1998年 第01期
7. 菜心噴施德國Fertinova葉面肥的增產效果 梁雄才 沈道英 李芳柏 陳顯成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 1998年 第03期
8. 新豐江水庫歐洲鰻網箱養殖對水質的影響 李芳柏 萬洪富 李定強 《重慶環境科學》 1999年 第06期
9. WO_3/TiO_2復合半導體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芳柏 古國榜 黎永津 《環境科學》 1999年 第04期
10. 亞甲基藍溶液的光催化脫色及降解 李芳柏 古國榜 《環境污染與防治》 1999年 第06期
11. 制備工藝對WO_3/TiO_2薄膜可見光催化活性的影響 張琦 李新軍 李芳柏 王良焱 梁園園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2002年 第06期
12. 具有可見光活性的TiO_2薄膜的制備及光催化性能 張琦 王良焱 李新軍 李芳柏 何明興 梁園園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2002年 第04期
13. 酸性硫酸鹽土鰻塘水體防酸技術 盧普相 萬洪富 鐘繼洪 李芳柏 梁永奀 羅薇 《土壤與環境》 2002年 第03期
14. 珠海市非點源污染負荷研究方法初探 萬洪富 王繼增 卓慕寧 吳志峰 李芳柏 《土壤與環境》 2002年 第04期
15. 新豐江水庫富營養化現狀及其綜合防治對策 李芳柏 萬洪富 李定強 何江華 馬北雁 王繼增 《土壤與環境》 1999年 第01期
16. 絮凝-光催化處理實際染料廢水的研究 李芳柏 古國榜 陳偉彬 萬洪富 何江華 《土壤與環境》 1999年 第03期
17. 廣東集約化養豬業的環境影響及其防治對策 李芳柏 鐘繼洪 譚軍 《土壤與環境》 1999年 第04期
18. 淺池型太陽能光催化反應動力學研究 李芳柏 古國榜 谷云驪 萬洪富 何江華 《環境科學學報》 2000年 第03期
19. WO_3/TiO_2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光催化性能 李芳柏 古國榜 李新軍 萬洪富 《物理化學學報》 2000年 第11期
20. 納米復合Sb_2O_3/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芳柏 古國榜 李新軍 萬洪富 《無機化學學報》 2001年 第01期
21. 納米復合Y_2O_3/TiO_2的制備、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芳柏 古國榜 李新軍 萬洪富 黃志堯 《中國稀土學報》 2001年 第03期
22. 二氧化鈦/蒙脫土復合光催化劑制備及對亞甲基藍的催化降解 陳小泉 李芳柏 李新軍 柳松 古國榜 《土壤與環境》 2001年 第01期
23. 有機固體廢棄物在持續農業中的資源化利用 黃國峰 吳啟堂 孟慶強 李芳柏 《土壤與環境》 2001年 第03期
24. 我國各地膨潤土化學組成及其礦床礦樣間差異性 侯梅芳 馬北雁 李芳柏 萬洪富 馬毅杰 《地質地球化學》 2003年 第01期
25. 不同通風方式對豬糞高溫堆肥氮素和碳素變化的影響 楊國義 夏鐘文 李芳柏 萬洪富 鐘繼洪 張天彬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年 第04期
26. 不同填充料對豬糞堆肥腐熟過程的影響 楊國義 夏鐘文 李芳柏 萬洪富 鐘繼洪 張天彬 《土壤肥料》 2003年 第03期
27. 珠海城區降雨徑流污染特征初步研究 卓慕寧 吳志峰 王繼增 李芳柏 萬洪富 《土壤學報》 2003年 第05期
28. 火山巖型膨潤土原礦的脫色性能研究 夏鐘文 侯梅芳 萬洪富 李芳柏 《生態環境》 2004年 第03期
29. 我國主要產地膨潤土顆粒組成和蒙脫石含量研究 劉承帥 萬洪富 侯梅芳 李芳柏 匡耀求 《非金屬礦》 2005年 第01期
30. 珠江口現代沉積物柱芯樣多環芳烴高分辨沉積記錄研究 康躍惠 盛國英 李芳柏 王子健 傅家謨 《環境科學學報》 2005年 第01期
31. 廣東省畜禽糞便污染及綜合防治對策 楊國義 陳俊堅 何嘉文 李芳柏 萬洪富 《土壤肥料》 2005年 第02期
32. 城郊新建開發區土壤環境特征垂直變化分析 吳志峰 李芳柏 匡耀求 萬洪富 《土壤》 2005年 第01期
33. 鐵氧化物/草酸/UVA體系中2-硫醇基苯駢噻唑的光化學降解 劉承帥 高原雪 李芳柏 雷靜 張干 匡耀求 《催化學報》 2006年 第02期
34. 當前部分有機肥料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問題 曹衛東 王旭 劉傳平 封朝暉 劉紅芳 李芳柏 《土壤肥料》 2006年 第02期
35. 高強度連作下露天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柳勇 徐潤生 孔國添 加慶陽 王金輝 何江華 《生態環境》 2006年 第03期
36. 成團泛菌MFC-3的分離鑒定及其腐殖質/Fe(Ⅲ)呼吸特性研究 武春媛 李芳柏 周順桂 莊莉 王躍強 《環境科學》 2010年 第01期
榮譽獎勵:
1.2007年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廣東省僅1人獲得);
2.2007年第九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3.2007年獲得廣東省省直機關“崗位排頭兵”稱號;
4.2006年獲得廣東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5.2005年作為廣東省科學院的代表被推薦申報廣東省十大杰出青年;
6.2005年“二氧化鈦光催化環境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
7.2003年“珠海非點源污染及其控制研究”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五);
8.2003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技術”獲得廣東省環保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三);
9.2002年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10.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發明專利:
1. 一種加速土壤中有機污染物還原降解轉化的方法
2. 一種高活性納米二氧化鈦溶膠的制備方法
3. 一種中性納米二氧化鈦溶膠的制備方法
4. 一類促進土壤中多鹵代有機物脫鹵解毒的鐵錳配合物
5. 鐵還原叢毛單胞菌及其應用
6. 一種可用作紫外防護劑的納米溶膠的制備方法
7. 產氣腸桿菌及其應用
8. 一種可加速有機氯降解的鐵還原菌-礦物復合菌劑及其制備方法
9. 一種利用肥料下角料生產復合微生物肥料的方法
10. 一種可溶性復合微生物肥料的生產方法
11. 一種多功能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
12. 一種復合微生物菌劑及其生產方法
13. 獲取生物肥料中膠凍樣芽孢桿菌工程菌株的生產工藝
14. 獲取生物肥料中高活性膠凍樣芽孢桿菌的發酵工藝
15. 一種去除燒堿堿液中鐵離子的方法
16. 一種有機廢水的光催化處理方法及其裝置
17. 具有可見光活性的光催化殺菌農藥及其制法和用途
18. 酸性硫酸鹽土池塘的防酸方法
19. 磁性納米復合光催化劑及制法用途
20. 一種光催化流化床凈化有機污染物的方法
21. 基體上自潔凈、超親水性光催化薄膜的制備方法
22. 廢水處理中磁性光催化劑的分離回收方法及裝置
23. 鐵氧化物包裹二氧化鈦光催化劑及其制法和用途
24. 鑭系稀土離子摻雜TiO2球形光催化劑的制備
25. 一種可見光敏化的銳鈦礦型二氧化鈦溶膠的制備方法
26. 一種以工業偏鈦酸為原料制備高活性二氧化鈦溶膠的方法
27. 一種可抑制水稻吸收重金屬的稀土復合硅溶膠
28. 一種具有光催化組件的室內空氣凈化器
29. 一種光反應控制器
30. 一種利用城市污泥生產磷細菌生物肥料的方法
31. 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應用
32. 一株成團泛菌及其應用
33. 鐵還原叢毛單胞菌及其應用
34. 產氣腸桿菌及其應用
35. 一種可加速有機氯降解的鐵還原菌-礦物復合菌劑及其制備方法
36. 用于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儀的石墨管及其制備方法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