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西平,男,漢族,1963年4月出生,陜西周至人,博士,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5年4月至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7月至2005年3月德國弗萊堡大學林業與環境科學系植物生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9年2月至2003年6月德國弗萊堡大學林業與環境科學系植物生理研究所博士。
1996年4月至1999年1月德國哥廷根大學林學系碩士。
1994年2月至1996年3月原西北農業大學基礎部植物生理學專業在職碩士
1983年7月至1996年3月原西北林學院基礎部植物生理學教研室助教、講師。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原西北農學院林學系本科。
社會兼職:
資料更新中……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學生情況:
碩士研究生:11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植物逆境生理、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植物體內碳/氮化合物的運輸和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中英科學橋合作項目子項目:“促進植物生長的土壤微生物篩選與功能檢驗”,2009.1-2011.12,主持。
2、國家“863”計劃項目:“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系統創新與集成研究”子項目“水分代謝機理及調控技術”,2007.1-2010.12,參加。
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碳、氮化合物在植物體內的分配調節機理”,2007.1-2009.12,主持。
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基金項目:“土壤干旱對植物碳、氮和硫代謝過程的影響”,2005.4-2008.3,主持。
5、歐盟環境署研究項目:“樹木代謝過程對大氣環境中碳/氮穩定同位素組分的影響”,2003.7-2005.3,參加。
6、德國研究基金會重大研究項目:“生長或防御”(SFB607)子項目“提高的CO2和/或O3濃度下樹木體內C、N和S化合物的分配調節”,2000.1-2003.6,負責。
7、德國研究基金會重大研究項目(SFB306):“氣候和經營措施對以歐洲山毛櫸為優勢種的林分的影響--生態學、造林學和社會學的分析”,1999.1-2000.6,參加。
8、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毛白楊外生菌根與內生菌根關系的研究”,1995.1-1997.12,參加。
9、楊凌科學研究中心項目:“毛白楊菌根對礦質營養吸收機理的研究”,1995.1-1997.12,主持。
10、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毛白楊菌根生態學特性及其應用的研究”,1992.1-1994.12,參加。
11、楊凌科學研究中心項目:“逆境條件下林木葉片衰老與膜質過氧化關系的研究”,1991.1-1993.12,參加。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7篇(SCI收錄5篇),出版專著(德文)1本。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英文:
1 Alexou M, Hofer N, Liu XP, Rennenberg H, Haberer K. 2007. Significance of ozone exposure for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in primary metabolites in the sun and shade crown of old-growth beech (Fagus sylvatica) and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trees in a mixed forest stand. Plant Biology. 9(1):227-241.
2 Liu XP, Matyssek R. Rennenberg H. 2006. Impacts of elevated pCO2 on mass flow of reduced nitrogen in the phloem and xylem of tree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8(12): 1385-1390.
3 Liu XP, Matyssek R, Rennenberg H. 2006. Effects of elevated pO3 on carbon cycle between above and belowground organs of tre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8(5):932-936.
4 Liu XP, Grams TEE, Matyssek R, Rennenberg H. 2005. Effects of elevated pCO2 and/or pO3 on C-, N- and S-metabolites in the leaves of juvenile beech and spruce differ between trees grown in monoculture and mixed culture. Plant Physiolgy and?Biochemistry. 43: 147-154.
5 Nunn AJ, Kozovits AR, Reiter IM, Heerdt C, Leuchner M, Luetz C, Liu XP, et al. 2005. Comparison of ozone uptake and sensitivity between a phytotron study with young beech and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adult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37: 494-506.
6 Liu XP, Kozovits AR, Grams TEE et al. Competition modifies effects of enhanced ozone/carbon dioxide regimes on the carbohydrate and biomass partitioning in juvenile spruce and beech[J]. Tree Physiology, 2004, 24: 1045-1055.
7 Liu XP. Regulation der Allokation von C-, N- und S-Verbindungen in Buchen und Fichten unter erhoehten CO2 und/oder O3 Konzentrationen[M,德文]. Dissertation von der Albert-Ludwigs-Universit, Freiburg, Germany. 2003.
中文:
1 美國海濱榿木和薄葉榿木水分生理特性的比較 李秀媛; 劉西平; Hang DUONG; Roger KJELGREN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農學院 【期刊】植物生態學報 2011-01-01
2 水分脅迫對刺槐葉和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統的影響 高吉霞; 龔春梅; 劉西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期刊】西北植物學報 2010-07-15
3 互聯網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及對策 劉西平; 郝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凌; 陜西楊凌 【期刊】中國林業教育 2003-01-20
4 西安國際展覽中心斜拉索屋蓋預應力施工 魯紅濤; 梁建軍; 劉西平; 劉勇; 王云 中國建筑八局三公司西北公司; 中國建筑八局三公司西北公司 【期刊】施工技術 2000-12-30
5 土壤水分條件對毛白楊菌根接種生長及營養生理效應的影響 趙忠; 王真輝; 劉西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學院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0-06-15
6 西安國際展覽中心斜拉索屋蓋預應力施工技術 魯紅濤; 梁建軍; 劉西平; 劉勇; 王云 中建八局三公司西北公司; 中建八局三公司西北公司 【期刊】上海建設科技 2001-08-15
7 毛白楊優良外生菌根菌的選擇 趙忠; 劉西平; 高崇巍 西北林學院; 林業部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 【期刊】林業科學研究 1994-12-30
8 毛白楊外生菌根麥草菌劑最佳配方的選擇 趙忠; 劉西平; 高崇巍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西北林學院基礎課部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5-03-15
9 河北楊體細胞抗鹽性突變體離體篩選的研究 李周岐; 周志華; 郭軍戰; 劉西平; 畢春霞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5-09-15
10 低溫脅迫下欒樹幼苗衰老與膜脂質過氧化關系 劉西平; 胥耀平; 王姝清; 李周歧 西北林學院基礎課部; 西北林學院園林系;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5-12-15
11 幾種混交樹種根、葉對油松生長的影響 趙忠; 薛德自; 劉西平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5-12-30
12 不同pH、溫度和水分脅迫對欒樹SOD影響 胥耀平; 劉西平; 付留記 西北林學院園林系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6-12-15
13 河北楊體細胞抗鹽性突變體試管苗抗鹽性測定 李周岐; 郭軍戰; 劉西平; 邱明光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6-12-15
14 欒樹種子萌發影響因素的探討 劉西平; 李周岐; 胥耀平 西北林學院 【期刊】陜西林業科技 1996-03-30
15 外生菌根與VA菌根混合接種對毛白楊光合及蒸騰特性的影響 趙忠; 劉西平; 王真輝; 楊陵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西北林學院基礎課部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7-09-15
16 水澇對毛白楊VA菌根與外生菌根混合接種效果的影響 趙忠; 王真輝; 劉西平 西北林學院林學系; 西北林學院基礎課部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7-12-15
榮譽獎勵: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與引進人才面對面:劉西平:只想實實在在做事
教育背景:1979年-1983年就讀原西北林學院林學系;1996年-1999年攻讀德國哥廷根大學林學系碩士;1999年-2005年攻讀德國弗萊堡大學林業與環境科學系植物生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并作博士后研究。
研究經歷:1995年-1997年主持楊凌科學研究中心項目“毛白楊菌根對礦質營養吸收機理的研究”,同時參加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毛白楊外生菌根與內生菌根關系的研究”;1999年-2000年參加德國研究基金會重大研究項目“氣候和經營措施對以歐洲山毛櫸為優勢種的林分的影響——生態學、造林學和社會學的分析”;2000年-2003年獨立承擔德國研究基金會重大研究項目子項目“提高的CO2和O3濃度下樹木體內C、N和S化合物的分配調節”;2003年-2005年參加歐盟環境署研究項目“樹木代謝過程對大氣環境中碳/氮穩定同位素組分的影響”。
“雖然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國家。”2005年,在德國工作生活了10年之久的劉西平,毅然放棄了優越的生活和科研條件回到祖國,回到了母校。 “在德國的客觀條件很不錯,但它缺少我所熟悉和熱愛的文化氛圍……”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我只想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
回校后,劉西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先后主持了我校高層次人才基金項目“土壤干旱對植物碳、氮和硫代謝過程的影響”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碳、氮在植物體內的分配調節機理”的研究工作,參加了國家“863”計劃項目“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系統創新與集成研究”子項目“水分代謝機理及調控技術”的研究工作,發表SCI論文5篇。
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區限制樹木生長和農作物產量的主要非生物學因子。針對這種情況,劉西平將植物生理學研究與干旱缺水問題結合起來,主持開展了“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碳、氮在植物體內的分配調節機理”研究,旨在揭示干旱條件下碳、氮在植物體內部的分配調節過程,進一步探討植物的抗旱機理。2007年,該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營養物質長距離運輸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為該研究項目的順利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方法是劉西平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首次提出的。“與此方法有關的所有研究內容都是我親自完成的。”說話聲音不高,沒有抑揚頓挫,常常沉默的劉西平話語中透露出堅定與自信。
生活中的劉西平言行舉止似乎浸染了德國人的風格:嚴肅冷峻,寡言少語,幾近刻板。但他不以為非:“德國人做事認真,思維嚴謹,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之所以不能在國際科學大獎中獲獎,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嚴謹的思維,心態浮躁。”劉西平決心從研究生身上著力培養認真、嚴謹的科研素養。
目前,劉西平共帶了三個年級的碩士研究生10人,除了以身作則影響感染學生,他還對每一個入門的弟子提出嚴格的要求:“要跟我做科研,就必須認認真真,馬虎不得。”
“劉老師給我的總體印象是治學嚴謹求實、知識淵博。”研究生韓煒最佩服導師的就是他做事情特別認真細心:“我跟他做實驗快3年了,實驗中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力求完美。有一次我將用完的試劑瓶扔進垃圾筐,導師看見了,要求我必須把瓶子洗了再扔。他嚴肅地告誡我們,殘留的試劑很容易污染環境,要是被人撿了就更危險了。”
最讓韓煒叫“苦”的是,導師劉西平給10名研究生所確定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努力,我們的科研不是簡單的重復,沒有辦法照抄照搬,沒有辦法輕松偷懶。”
一次,研究生們在做定量分析植物運輸營養物質的能力實驗時遇到了問題:標本怎么也沉不到液面下。幾次努力之后,大家決定放棄。劉西平嚴厲地批評了他們,要求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而科學的思考,提出問題的核心因素,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劉老師指導下,他們對標本進行了抽空處理,實驗最終順利完成。
2008年,劉西平又忙碌起來了。他為德國弗萊堡大學和我校開展科研合作牽線搭橋,兩校之間多個科研項目的合作正在醞釀,項目涉及植物營養、植物生理、水土保持等多個學科。“我覺得,中外科研合作項目是提高國內科研人員思維和能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望著窗外,劉西平若有所思地說,眼里充滿了期待。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作者:靳軍 2008-12-13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