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李新正,男,1963年出生,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1年6月畢業于南開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1年6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
1996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至1998在美國史密森研究院留學。
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2002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留學。
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
社會任職:
1. CoML中國委員會委員。
2. 國際甲殼動物學會理事。
3. 國家級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
4. 農業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
5. 青島市動物學會理事長。
6.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oML)科學委員會委員。
7. 中國動物學會理事。
8. 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秘書長。
9.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理事。
11. “中國動物志”、《海洋學報》、《動物分類學報》、《生物多樣性》、《海洋科學集刊》、《海洋科學》、《海洋學研究》等期刊編委。
12. 《甲殼動物學論文集》編委會副主任。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無脊椎動物分類系統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底棲生態學、甲殼動物學研究和海洋環境檢測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專題、國家專項專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課題等多項研究任務。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海域褐蝦總科區系與動物地理學研究,2006。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足目甲殼動物進化機制和系統發育重建,2003。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海域長額蝦總科區系和動物地理學研究,2002。
4. 國際合作項目:東南亞海洋甲殼動物關鍵類群生物多樣性和種群生態學研究,2008。
科研成果:
開創了隱蝦類與其它海洋無脊椎動物共棲關系研究工作,首次重構隱蝦亞科的屬間系統發育關系,提出了隱蝦類形態和生物學的進化發展途徑;解決了苜蓿盲蝽類的鑒定問題;建立了2新科、1新亞科、7新族、1新亞族、1新屬等并發現對個新種。
1. “九五”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綜合科學考察 陳清潮; 施平; 張毅祥; 黃良民; 陳木宏; 韓舞鷹; 黃企洲; 陳紹勇; 周蒂; 樊開意; 姚伯初; 李新正; 李永振; 趙煥庭; 汪稔; 林洪瑛; 黃奕普; 張正斌; 劉秦玉; 齊義泉; 高登義; 張仁和; 沈文周; 張全德; 傅孫成; 蔣興偉; 李寶田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1-01-01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1. 一種用貝殼制作魚類系列工藝品的方法 李新正; 劉林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6-02-15
2. 高脂肪含量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標本的制作方法 李新正; 劉林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6-09-20
3. 鰩類或鲼類標本的制作方法 李新正; 劉林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6-11-15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論文35篇;專著3部、譯著1部、科普著作1部。
出版專著:
1《水族館生物》李新正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5年05月
2《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研究與實踐》李新正 海洋出版社 2010年09月
3《對蝦生物學》
發表中文論文:
1 中國海鎧甲蝦屬(Galathea)的分類學研究(甲殼動物亞門:十足目:歪尾下目:鎧甲蝦科) 董超;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2 中國海斗凱蝦屬(Agononida)分類學研究(甲殼動物亞門:十足目:歪尾下目:鎧甲蝦科) 董超;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3 發現于臺灣的異瓷蟹屬(Aliaporcellana)一新種及A.suluensis(Dana,1852)的重新描述(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瓷蟹科) 董棟; 李新正; 陳天任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4 發現于膠州灣的Delavalia屬一新種(甲殼動物亞門:鄂足綱:橈足亞綱:猛水蚤目:粗毛猛水蚤科) 馬林;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5 發現于青島的日猛水蚤屬(Tisbe)一新種(甲殼動物亞門:鄂足綱:橈足亞綱:猛水蚤目:日猛水蚤科) 馬林; H.Dahms;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Sangmyung University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6 發現于海南島的巖瓷蟹屬(Petrolisthes)一新種(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瓷蟹科) 董棟; 李新正; M.Osawa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7 中國海域鎧甲蝦科(Galatheidae)和柱螯蝦科(Chirostylidae)分類學和動物地理學研究(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鎧甲蝦總科) 董超; 李新正; 寇琦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1-03-25
8 南海北部的長臂蝦科(甲殼動物亞門:十足目)蝦類 李新正 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室 【中國會議】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上冊) 1999-10-18
9 淺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第四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2000-11-21
10 關于Cirolanidae和Cymothoidae的中文名稱 劉瑞玉;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1 有關節肢動物系統發育的若干問題的研究進展 謝強; 卜文俊; 李新正; 鄭樂怡 南開大學生物系;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2 中國海域浪飄水虱科(甲殼動物:等足目)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3 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底棲海洋生物種類比較 李新正; 王永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4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數量動態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強; 帥蓮梅; 張寶琳; 李笑紅;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5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的物種多樣性現狀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強; 帥蓮梅; 張寶琳;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6 長額蝦總科分類學研究概況及展望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0-11-01
17 中國長額蝦總科(甲殼動物:十足目)種類初記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青年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學青年學者論壇論文摘要集 2001-07-01
18 筆螺科分類系統學研究概況及我國近海筆螺科研究進展 李寶泉; 張素萍; 徐鳳山;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19 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海洋底棲生物種類對比 李新正; 王永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0 南黃海春秋季大型底棲動物分布現狀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1 東海春秋季大型底棲動物分布現狀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2 我國放射蟲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王金寶; 譚智源;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3 長江口區底棲生物群落多樣性特征 吳耀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4 有關節肢動物系統發育的若干問題的研究進展 謝強; 卜文俊; 李新正; 鄭樂怡 南開大學生物系;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5 中國海域縮頭水虱科(甲殼動物:等足目)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6 中國近海團水虱科(甲殼動物:等足目)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甲殼動物學分會成立20周年暨劉瑞玉院士從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7 黃海、東海春秋季大型底棲動物分布現狀 李新正; 王永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8 寄生亞目的研究概況以及我國寄生亞目的研究進展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動物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甲殼動物學分會2004年甲殼動物學分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4-11-01
29 山東半島鏌铘島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特征 黃慧; 李新正; 王洪法; 張寶琳; 王金寶; 馬林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學 2012-11-15
30 寧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特征和季節變化 甘志彬; 李新正; 王洪法;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期刊】應用生態學報 2012-11-15
31 寄生于瓷蟹的鰓虱科(甲殼動物亞門,等足目,寄生亞目)一新種記述 安建梅; 張秀青; 李新正 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12-10-15
32 山東黑泥灣潮間帶沉積物重金屬分布及其環境效應 馬立杰; 李新正; 畢海波; 杜廷芹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環境科學 2011-02-20
33 青島近海滸苔暴發期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的生態研究 王洪法; 李新正; 王金寶; 李寶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2011-05-15
34 中國海多毛綱動物研究現狀及展望 周進; 李新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2011-06-15
35 我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多樣性研究及展望:以黃海為例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11-11-15
36 2005—2009年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研究 王金寶; 李新正; 王洪法;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11-09-30
37 2000—2009年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及變化 王洪法; 李新正; 王金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11-09-30
38 中國海域南褐蝦屬種類記述(甲殼動物亞門,十足目,褐蝦科) 韓慶喜;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山東省海岸帶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2012-04-15
39 遼東灣北部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研究:Ⅱ.生物多樣性與群落結構 劉錄三; 孟偉; 李新正; 李子成; 鄭丙輝; 雷坤; 李中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佳木斯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期刊】環境科學研究 2009-02-15
40 甌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蝦類分布特征 徐兆禮; 沈盎綠; 李新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農業部海洋與河口漁業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中國水產科學 2009-01-15
4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推進了我國現代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快速進步——以海洋蝦類分類學研究為例 方玉東; 李新正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基金 2009-03-15
42 東海微稚蟲屬(多毛綱:海稚蟲科)一新種記述(英文) 周進; 紀煒煒; 李新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漁業 2009-08-15
43 黃、渤海褐蝦科(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記述 韓慶喜;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10-01-15
44 中國海才女蟲屬復合體(多毛綱:海稚蟲科)種類記述(英文) 周進; 紀煒煒; 李新正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漁業 2010-02-15
45 乳山近海六種重要經濟動物重金屬含量現狀與評價 李寶泉; 李新正; 王洪法; 姜永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海洋環境科學 2010-06-20
46 膠州灣多毛類環節動物優勢種的生態特點 王金寶; 李新正; 王洪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學報 2006-02-28
47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生物多樣性現狀 于海燕; 李新正; 李寶泉; 王金寶; 王洪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生態學報 2006-02-28
48 膠州灣大型底棲軟體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 李寶泉; 李新正; 王洪法;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06-03-30
49 膠州灣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生態 李新正; 李寶泉; 王洪法; 王金寶;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學報 2006-06-30
50 膠州灣紅石崖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 王洪法; 李寶泉; 張寶琳; 帥蓮梅;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6-09-09
51 膠州灣女姑口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 李寶泉; 張寶琳; 劉丹運; 王少青; 王洪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蓬萊市新港街道辦事處水產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山東蓬萊 【期刊】海洋科學 2006-10-09
52 膠州灣多毛類環節動物數量分布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王金寶; 李新正; 王洪法; 于海燕; 李寶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6-12-25
53 長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特征 李寶泉; 李新正; 王洪法; 王永強; 王金寶;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動物學報 2007-02-15
54 南沙群島渚碧礁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特征 李新正; 李寶泉; 王洪法; 王少青; 王金寶;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學報 2007-02-15
55 中國海砂海星科(棘皮動物門,海星綱)種類記述 劉偉; 廖玉麟; 李新正 山東省濰坊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7-01-30
56 青島文昌魚體征變化及影響因素探究 李新正; 張寶琳; 李寶泉; 李士玲; 王洪法; 王金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7-01-09
57 膠州灣辛島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調查 張寶琳; 王洪法; 李寶泉; 王永強; 王金寶;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7-01-09
58 異毛蟲科(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中國種類記述(英文) 周進;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7-04-15
59 膠州灣腸鰓類種類與分布 張寶琳; 王洪法; 張文勇; 李寶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7-02-09
60 黃海特定斷面夏秋季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特征 王金寶; 李新正; 王洪法; 劉錄三; 李寶泉;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生態學報 2007-10-15
61 中國鰓虱科一新紀錄屬(甲殼動物亞門,等足目,寄生亞目)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西臨汾;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7-10-15
62 黃河口岔尖島、大口河島和望子島潮間帶秋季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調查 王曉晨; 李新正; 王洪法; 李寶泉; 王金寶; 于子山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學雜志 2008-12-20
63 中國褐蝦鰓虱亞科研究(甲殼動物亞門,等足目,寄生亞目)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西臨汾;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8-01-15
64 黃海中華哲水蚤度夏區大型底棲動物的次級生產力 周進; 李新正; 李寶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山東青島 【期刊】動物學報 2008-06-15
65 遼東灣北部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研究:Ⅰ.種類組成與數量分布 劉錄三; 孟偉; 鄭丙輝; 李新正; 雷坤; 李中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佳木斯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期刊】環境科學研究 2008-11-15
66 南黃海春秋季大型底棲動物分布現狀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03-01-30
67 筆螺科分類系統學研究概況及我國近海筆螺科研究進展 李寶泉; 張素萍;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青島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期刊】海洋科學 2003-02-28
68 我國放射蟲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王金寶;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3-09-29
69 膠州灣底棲軟體動物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李寶泉;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洪法; 王金寶; 徐鳳山;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05-05-30
70 南黃海鳀魚產卵場大型底棲生物次級生產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張寶琳; 王洪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5-06-28
71 膠州灣大型底棲甲殼動物數量動態變化 于海燕; 李新正; 李寶泉; 王金寶; 王洪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05-07-30
72 東海大型底棲生物次級生產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王金寶; 王洪法;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5-08-28
73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次級生產力初探 李新正; 王洪法; 張寶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與湖沼 2005-11-30
74 用16S rDNA序列初步探討部分真蝦類的系統發育關系 徐琰; 宋林生;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5-09-09
75 寄生亞目的系統研究概況以及我國寄生亞目的研究展望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山西臨汾;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5-10-09
76 南海西北部浮游生物中多孔放射蟲的組成與分布 王金寶; 李新正; 譚智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5-11-13
77 南黃海大型底棲生物次級生產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于子山; 王金寶; 王洪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5-12-28
78 不同孔徑底層篩對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取樣結果的影響 李新正; 王洪法; 王金寶; 張寶琳; 李寶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5-12-09
79 中國長臂蝦總科的動物地理學特點 李新正; 劉瑞玉; 梁象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上海水產大學 青島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03-09-25
80 中國海域縮頭水虱科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81 中國近海團水虱科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82 海南島扇肢亞目的補充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83 中國海筆螺科的分布與區系特點 李寶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動物學雜志 2004-08-20
84 中國海域長額蝦科和長臂蝦科隱蝦亞科種類記述(甲殼動物,十足目,真蝦下目)(英文)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4-12-30
85 膠州灣棘皮動物的數量變化及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李新正; 王洪法; 于海燕; 李寶泉; 王金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4-10-28
86 膠州灣菲律賓蛤仔生物量與資源評估 韓慶喜; 高雯芳; 李寶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動物學雜志 2004-10-20
87 中國海筆螺屬(腹足綱,新腹足目,筆螺科)記述(英文) 李寶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5-06-30
88 東海春秋季大型底棲動物分布現狀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02-11-21
89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數量動態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強; 帥蓮梅; 張寶琳; 李笑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2-06-15
90 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海洋底棲生物種類對比 李新正; 王永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2-06-15
91 關于Cirolanidae和Cymothoidae的中文名稱 劉瑞玉;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學雜志 2000-10-20
92 中國長額蝦總科的分類系統學和動物地理學研究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2000-08-29
93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的物種多樣性現狀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強; 帥蓮梅; 張寶琳;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01-02-21
94 中國海域浪飄水虱科(甲殼動物:等足目)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2001-06-15
95 有關節肢動物系統發育若干問題的研究進展 謝強; 卜文俊; 李新正; 鄭樂怡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天津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2-09-30
96 中國海域團水虱屬一新種(甲殼綱:等足目:團水虱科)(英文)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2-12-30
97 長額蝦總科分類系統學研究概況及我國長額蝦總科研究展望 劉錄三;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2002-02-28
98 姬緣蝽科系統發育初探──(異翅亞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鄭樂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南開大學生物系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1994-01-24
99 隱蝦類與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共棲關系(Ⅱ)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1994-02-15
100 支序分類學簡介(Ⅰ)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1994-08-15
101 支序分類學簡介(Ⅱ)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1994-10-15
102 狹義巨緣蝽族支序分析研究——以亞洲材料為研究對象(異翅亞目:緣蝽科)(英語) 李新正; 鄭樂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南開大學生物系 青島 【期刊】Entomologia Sinica 1994-03-30
103 隱蝦亞科10個中國新紀錄種(十足目:長臂蝦科) 李新正;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1996-10-24
104 緣蝽科的比較形態學研究Ⅰ(異翅亞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學研究 1996-03-30
105 緣蝽科的比較形態學研究Ⅱ(異翅亞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學研究 1996-06-30
106 緣蝽科的比較形態學研究 Ⅲ(異翅亞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學研究 1996-09-30
107 隱蝦類對其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形態變異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1996-08-15
108 緣蝽總科支序分析及其高級分類系統(半翅目:異翅亞目)(英)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Entomologia Sinica 1996-12-30
109 緣蝽科族級單元系統發育關系支序分析(半翅目:異翅亞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1997-01-24
110 隱蝦亞科(十足目:長臂蝦科)系統發育初探 李新正;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與湖沼 1997-08-15
111 西沙群島及鄰近海域葉顎蝦科和長臂蝦科隱蝦亞科(十足目,長臂蝦總科)種類記述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集刊 1997-03-15
112 等足目分類系統學研究概況及我國近海等足目研究展望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學 1998-08-15
113 隱蝦類與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共棲關系(I)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 【期刊】海洋科學 1993-12-27
114 蛛緣蝽科系統發育初探(半翅目:緣蝽總科) 李新正; 鄭樂怡 南開大學生物系;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1993-10-01
115 中國海域縮頭水虱科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116 中國近海團水虱科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117 海南島扇肢亞目的補充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118 西沙群島及鄰近海域葉顎蝦科和長臂蝦科隱蝦亞科(十足目,長臂蝦總科)種類記述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學集刊 1997-03-15
119 膠州灣大型底棲動物數量動態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強; 帥蓮梅; 張寶琳; 李笑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學集刊 2002-06-15
120 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海洋底棲生物種類對比 李新正; 王永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學集刊 2002-06-15
121 中國海域浪飄水虱科(甲殼動物:等足目)種類記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學集刊 2001-06-15
榮譽獎勵:
1. 199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1999年獲中科院沈陽分院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3. 2000年獲山東省優秀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探索藍色國土——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
“我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960萬平方公里。”
面對這樣一個常識性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對從小根植于我們心中的答案脫口而出。然而,你可知道,除了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外,我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
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作為生命搖籃的海洋,擁有地球上90%以上的生物門類。曾經,在喜怒無常的海洋面前,人們只能“望洋興嘆”;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在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在這個進程里,位于黃海之濱青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這片沃土上,有一個人已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在累累的碩果中依然淡然執著地前行著,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新正。
入殿堂,何懼艱難
“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李新正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中學生物課上老師說的話。正是在這句話的引導下,他走進了生物學的世界,懷揣理想進入了南開大學生物系學習。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上世紀下半葉人類在資源危機下把目光轉向海洋起,這句話就成了人們的共識。又是在其觸動下,他心懷責任地走進了海洋生物學的科研殿堂,并選擇無脊椎動物分類學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展開研究,從此,縱有艱難險阻,他從無退縮。
辦公室里,李新正給我們展示了他“拍”回來的資料,照片裝了滿滿一個柜子。“為什么要用照相機拍呢?”筆者好奇地問。李新正笑笑說:“分類學起源于歐洲,一些早期的文獻收集很困難,甚至一些近期的文獻由于發表在較偏僻的地方期刊或專著上也很難收集到。”然而,科學研究離不開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前沿信息。為了充分地占有資料,他除了充分利用國內各圖書館搜集外,還請國外同行代為收集國內沒有的文獻。出國訪問期間,他的業余時間都是在各大圖書館度過的,但是有時在國外一些老文獻不允許復印,只能拍照,在有限的時間里,他只能不分晝夜地拍,有時連續拍幾天,最后胳膊都抬不起來。這些“拍”回來的珍貴資料為李新正的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成了課題組和所里的“寶貝”。
“聽說您懂得很多門外語?”筆者又問。李新正忙擺手道:“說不上懂,只是工作需要自學了幾門外語。”雖然他很謙遜,但我們依然感佩于他的堅毅和執著。除國際通用的英語外,世界各國的學者在發表論文時經常用的是本國語言,這對于不懂該國語言的研究者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面對辛苦收集回來而又看不懂的文獻,李新正沒有將它們束之高閣,而怎樣才能利用它們呢?“沒有捷徑,只有學習。”為此,二十年里,他先后自學了俄語、德語、法語等,其中的艱辛不用細數也可想而知。“最近西班牙語和日語的文獻越來越多了,還得自學。”在自學了這么多門外語之后,深受其苦的李新正一直堅持用英文撰寫論文,并且要求學生也這樣做,“這也是為了讓我們的成果盡早為同行所了解,被更多的同行引用。”
求突破,創新為本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是支撐科學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海洋生物分類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都是海洋科學以及很多其它生命學科的基礎,是研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健康并可持續利用的基石。
李新正用滿腔的熱忱和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領域堅持多年,取得一系列突破和創新性成果。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創新點是開創了隱蝦類與其它海洋無脊椎動物共棲關系研究工作,提出了隱蝦亞科的屬間系統發育關系,重構了隱蝦類形態和生物學的進化發展途徑。在對甲殼動物十足目重要共棲類群隱蝦亞科的生活習性、形態變化、與其它海洋生物共棲生活關系全面系統研究的基礎上,他首次對該類群進行系統發育支序分析研究,探討了該類群共棲生活習性的起源、形態變化模式和系統演化機制。研究結果表明,隱蝦類的系統演化走的是與其它海洋生物特別是無脊椎動物營共棲生活的演化路線,研究成果對于如鼓蝦類、藻蝦類等有共棲習性的其它蝦類或其它甲殼動物類群的系統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李新正積極開展了印度-太平洋海域深海蝦類的分類、動物地理學研究,對中國海域種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報道:報道了數百種蝦類,包括數十個新種和大量中國新記錄;完成了世界隱蝦亞科種屬目錄的編寫,是迄今世界上有關該蝦類分類學、區系和動物地理學、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最基礎、最系統、最完整的文獻資料著作。其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除甲殼動物外,李新正與學生一起開展了塔螺類等小型貝類、多毛類環節動物、底棲和浮游放射蟲類原生動物、棘皮動物等多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系統的分類學和區系研究,很多工作在中國都是開創性的。
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和種間關系復雜,數量分布與環境因子間的關系繁復多變,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是主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在《中國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研究與實踐》專著中,李新正與學生一起系統概括了我國各海區大型底棲生物的種類組成、棲息密度、生物量、次級生產力、群落多樣性特征、物種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及其研究歷史和研究方法,是我國海洋生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文獻和成果綜述。
多年來,他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專題、國家專項專題、中科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課題等多項研究任務,并筆耕不輟,已發表專著3部、譯著1部、科普著作1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SCI期刊論文45篇,專利授權3項。在海洋生物學這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上,李新正充分地認識到,“必須創新才有出路。”
重交流,融匯貫通
科學研究要走在前沿,必須要有廣闊的視野、合作的精神和融合各門類知識的能力。李新正取得這么多的突破,正是與他在科研工作中的勤于交流合作,善于融匯貫通分不開的。
“事實證明,合作的結局是雙贏,合作雙方都會從中得到多于預期的成果和幫助,益處多多。”李新正說。李新正尤其注重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以此掌握最新研究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2008年6月,他曾作為大陸唯一的代表被邀請參加了“十足目分類與系統學專家國際聯席會議——關于十足目甲殼動物種類編目”,與世界20多位十足目分類學頂級專家共同商討制定有關該類群研究的科學問題和發展方向;2010年又受推薦成為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oML)新一屆科學計劃委員會委員,參與新十年該普查計劃——“變化海洋中的生命”調查計劃的研討和起草工作。
“但是,高水平的成果是合作交流的基礎和資本。”李新正又強調,“需要先做出令同行信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同行才愿意與你合作,才會在一些領域有話語權。”事實正是如此。李新正一直積極開展分子系統學研究,在十足目真蝦類、關公蟹類的分子系統學研究方面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近期正在與香港、臺灣、英國、法國、日本的同行合作,利用5-6個基因序列對系統演化研究較混亂的世界長臂蝦總科種類進行分子系統學研究,已取得了部分種類的序列,并且發現了新的系統學問題,為正確揭示該類生物的起源、系統演化、分布擴散、生物學習性的演變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
除了本專業領域內的交流外,海洋生物分類學、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的研究離不開學科的交叉和與其它生物學、海洋學分支學科的交融。因此,李新正在研究中,積極將尖端的調查監測手段與設備、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分類學、生態學等傳統學科中,使之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和作用,取得更好的成果。李新正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海洋生命的起源、系統演化、區系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都離不開海洋生態環境,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要搞清楚這個體系的運行機制和規律,就必須從整個海洋環境的各個側面入手,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深海、海底熱泉口、冷滲口、海山等環境的生物群落及其環境條件,都是李新正最近特別關注的領域。
“只有學科的交叉和聯合、尖端技術和設備的正確使用,才能了解到生命的真相,才能準確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運行機制,解開海洋生命系統的各種謎團。”為了這些目標,李新正一直在交流合作、融會貫通中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
育人才,以身作則
愛因斯坦說:“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
這也正是李新正的“育人經”。在學生的眼中,他學高為師,博學強識,令人折服;而更重要的是,他身正為范,以身作則,苛于自律。
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調查都是很艱苦的工作,有大量的野外工作,要求科研人員長時間在科考船上采集樣品和數據。在茫茫大海中有時一待就是幾個月,顛簸于風浪中對于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然而課題組的那群年輕人從來沒有打退堂鼓的,從來沒有叫苦喊累的。因為李新正就是這樣的: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再苦再累也要完成采樣任務。雖然剛“下海”的年輕人也有過暈船,有過嘔吐,有過恐懼,但李新正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和課題組成員:具有良好的協作精神、服從大局是一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于是,在李新正平靜而堅毅的目光中,只要踏上科考船,他們的心就由淺藍色的水面潛入了深藍色的海底,仿佛岸上的繁花似錦都與他們毫無關系。
“與自已取得的成果相比,組織、訓練和培養一個有良好發展勢頭的高素質創新研究團隊,積極爭取各類資源,特別是國家和國際研究資源,使本團隊既可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所承擔的各類研究任務,又同時能為國家輸送本學科領域高起點高層次的科研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因此,近年來,李新正在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在海上,李新正用自己堅定的意志帶領年輕人在大風大浪中出色地完成任務;在岸上,他是一個平易近人、謙遜親和的“老朋友”,他說:“我喜歡跟學生做知心朋友。”他喜歡與學生和年輕的同事一起討論科學問題,在輕松的氛圍中關心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科研進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自1996年指導研究生開始,李新正如今已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工作在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里,有很多人已成為單位的科研骨干甚至是院系的領導或學科帶頭人。
“從1978年國家科學大會之后,中國的科學事業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如果說我在某些領域有一點兒成就和貢獻的話,主要原因是幸運地趕上了新時代。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海洋資源的探索更顯示出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因為開發利用海洋是解決21世紀陸地資源逐漸匱乏、人口膨脹性增長的重要途徑。”采訪最后,當被問及自己的貢獻時,李新正平靜地如是說。“為發展藍色經濟保駕護航、提供科學技術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句話他緩緩道來,卻在我們心中久久回蕩。
文章來源:《科學中國人》2011年第24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