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英霞,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先后參編教材《地圖投影》(2005、2012)、《地圖學》(2016),參著《GIS空間關聯模式發現》(2007)。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目前主要從事地圖投影、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數據分析教學與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GIS與空間數據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空間數據挖掘算法、空間OD流模型優化與不確定性分析、人口遷移影響因素與時空動力機制分析、并行遙感分類器設計等。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與省市政府部門委托項目等十余項。榮獲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獎二等獎(2013),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類)一等獎(2016),《地理研究》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論文TOP30獲得者(2017),2019年度F5000論文。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0年-1994年, 山東師范大學地理教育學士。
194年-1997年,獲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碩士學位。
1999年-2005年,獲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2008-2009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數據研究中心 訪學。
2017-2018年, 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農村經濟、社會和教育學系訪學。
學術兼職:
1、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制圖專業委員會委員,2017.7。
2、蘇省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學會理事(2020-)。
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GIS與空間數據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空間數據挖掘算法、空間OD流模型優化與不確定性分析、人口遷移影響因素與時空動力機制分析、并行遙感分類器設計等。
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與省市政府部門委托項目等十余項。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771417),空間OD模型優化與不確定性分析,主持,2018.01-2021.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771029),城鎮群擴展下流域水循環要素多時空尺度演變規律及驅動機制,主持,2018.01-2021.12.
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協作課題(2015AA123902),多源地理數據自動坐標快速轉換導入模塊研發,主持,2015.01-2017.12.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1388),空間O-D流模式發現與機理研究——以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為例,主持,2013.01-2016.12 .
5、中科院碳專項遙感課題子課題,太湖流域1:25萬水系/湖泊/水庫關系數據庫建設,主持,2013.01-2014.12 .
6、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江蘇省統計學會,江蘇省人口遷移模式及影響因素的國內比較,主持,2012.01-2012.12.
7、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地理數據轉換和可視化并行技術與中間件(2011AA120301),參加,2011.01-2013.12.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601074),從GIS數據庫中發現空間關聯模式研究——以江蘇省經濟社會數據為例,主持,2007.01-2009.12.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301038),GIS數據挖掘的認知邏輯模型研究,參加,2004.01-2006.12.
10、南京市軟科學研究計劃,南京市經濟空間分布格局與自相關性研究,主持,2000.10-2002.10.
11、南京市軟科學研究計劃,南京市生態環境優化對策研究,主持,1998.10-2000.10.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GIS全信息對象關系數據模型研究,參加,1997.01-2000.12.
科技成果:
1 地理信息云服務平臺關鍵技術與決策支持 李滿春;李明巨;杜培軍;劉昱君;周琛;占文鳳;張浩;李飛雪;陶旸;蒲英霞;劉波 南京大學 2017
發明公開:
[1]蒲英霞, 靳志賓, 陳振杰, 李飛雪, 陳沖, 姜曉慧, 李滿春, 黃秋昊. 基于OGR的shapefile文件主從式并行寫方法[P]. 江蘇: CN102591709A, 2012-07-18.
[2]李滿春, 陳沖, 蒲英霞, 陳振杰, 李飛雪, 靳志賓, 劉永學, 黃濤. 基于相似變換模型的柵格數據坐標轉換并行方法[P]. 江蘇: CN102591622A, 2012-07-18.
[3]李飛雪, 張帥, 李滿春, 陳振杰, 蒲英霞, 魏金標, 陳沖, 王亞飛, 陳東. 基于抽象數據模型的海量柵格數據格式轉換并行方法[P]. 江蘇: CN102567508A, 2012-07-11.
[4]陳振杰, 張帥, 李飛雪, 王亞飛, 李滿春, 蒲英霞, 王加勝, 程亮. 基于掃描線法的多邊形柵格化并行轉換方法[P]. 江蘇: CN102542035A, 2012-07-04.
[5]王結臣, 胡瑋, 崔璨, 謝順平, 蒲英霞. 一種基于V圖的柵格地圖矢量化方法[P]. 江蘇: CN102332168A, 2012-01-25.
[6]王結臣, 謝順平, 蒲英霞, 陳剛, 馬勁松. 空間數據引擎中復雜窗口空間信息提取方法[P]. 江蘇: CN102236721A, 2011-11-09.
[7]王結臣, 馬勁松, 沈定濤, 蒲英霞, 陳剛. 一種面向混合型復雜目標的距離圖制圖方法[P]. 江蘇: CN101901489A, 2010-12-01.
[8]王結臣, 陳剛, 于慶, 馬勁松, 蒲英霞. 一種利用遙感影像進行海量信息隱藏的方法[P]. 江蘇: CN101840564A, 2010-09-22.
[9]王結臣, 蒲英霞, 姚良, 馬勁松, 陳剛. 一種基于游程表達和運算的地圖成圖方法[P]. 江蘇: CN101833780A, 2010-09-15.
發明授權:
[1]李飛雪, 張帥, 李滿春, 陳振杰, 蒲英霞, 魏金標, 陳沖, 王亞飛, 陳東. 基于抽象數據模型的海量柵格數據格式轉換并行方法[P]. 江蘇省: CN102567508B, 2014-05-14.
[2]陳振杰, 張帥, 李飛雪, 王亞飛, 李滿春, 蒲英霞, 王加勝, 程亮. 基于掃描線法的多邊形柵格化并行轉換方法[P]. 江蘇省: CN102542035B, 2014-04-16.
[3]李滿春, 陳沖, 蒲英霞, 陳振杰, 李飛雪, 靳志賓, 劉永學, 黃濤. 基于相似變換模型的柵格數據坐標轉換并行方法[P]. 江蘇省: CN102591622B, 2014-04-09.
[4]蒲英霞, 靳志賓, 陳振杰, 李飛雪, 陳沖, 姜曉慧, 李滿春, 黃秋昊. 基于OGR的shapefile文件主從式并行寫方法[P]. 江蘇省: CN102591709B, 2014-03-12.
[5]王結臣, 胡瑋, 崔璨, 謝順平, 蒲英霞. 一種基于V圖的柵格地圖矢量化方法[P]. 江蘇省: CN102332168B, 2012-12-26.
[6]王結臣, 謝順平, 蒲英霞, 陳剛, 馬勁松. 空間數據引擎中復雜窗口空間信息提取方法[P]. 江蘇省: CN102236721B, 2012-12-12.
[7]王結臣, 蒲英霞, 姚良, 馬勁松, 陳剛. 一種基于游程表達和運算的地圖成圖方法[P]. 江蘇省: CN101833780B, 2012-06-20.
[8]王結臣, 馬勁松, 沈定濤, 蒲英霞, 陳剛. 一種面向混合型復雜目標的距離圖制圖方法[P]. 江蘇省: CN101901489B, 2011-12-28.
[9]王結臣, 陳剛, 于慶, 馬勁松, 蒲英霞. 一種利用遙感影像進行海量信息隱藏的方法[P]. 江蘇省: CN101840564B, 2011-09-14.
出版專著:
1、參編教材《地圖投影》(2005、2012)。
2、參編教材《地圖學》(2016)。
3、參著《GIS空間關聯模式發現》(2007)。
發表英文論文:
[1]Ying Ge, Yingxia Pu, Mengdi Sun. Alternative measure of border effects across regions: Ripley's K-function method.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20, pirs.12565. DOI: 10.1111/pirs.12565
[2]Deng, Jinling; Yin, Haiwei; Kong, Fanhua*; Chen, Jiayu; Dronova, Iryna; Pu, Yingxia. Determination of runoff response to variation in overland flow area by flow routes using UAV imag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65: 109868. DOI: 10.1016/j.jenvman.2019.109868
[3]Pu, Yingxia*; Han, Xiao; Chi, Guangqing; Wang, Yaping; Ge, Ying; Kong, Fanhua. The impact of spatial spillovers 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2005–10, Regional Studies, 2019, 53(8): 1125-1136. DOI: 10.1080/00343404.2018.1562173
[4]Yingxia Pu, Xinyi Zhao, Guangqing Chi, Jin Zhao, Fanhua Kong (2019) A spatial dynamic panel approach to modelling the space-time dynamic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Demographic Research, 41(31): 913-948, DOI:10.4054/DemRes.2019.41.31
[5]Pu, Yingxia*; Zhao, Xinyi; Chi, Guangqing; Zhao, Shuhe; Wang, Jiechen; Jin, Zhibin; Yin, Junju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arallel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k-NN classifier.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9, 127: 111-122. DOI: 10.1016/j.cageo.2019.02.009
[6]Ge, Ying*; Sun, Mengdi; Pu, Yingxia. GIS-based edge effect correction for Ripley's K-function under irregular boundari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57(4): 436-447. DOI:10.1111/1745-5871.12363
[7]Xinyi Zhao, Yingxia Pu. 2018. The complex system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1985–2015. Geoinformatics 2018. 1–6.
[8]Yingxia Pu, Xuetao Song, Ying Ge. An improved framework to discover functional urban regions using pedestrian trajectories. Geoinformatics 2016. 1–6.
[9]Kong, Fanhua*; Sun, Changfeng; Liu, Fengfeng; Yin, Haiwei; Jiang, Fei; Pu, Yingxia; Cavan, Gina; Skelhorn, Cynthia; Middel, Ariane; Dronova, Iryna.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fragmented green spaces due to their temperature regul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summer.Applied Energy, 2016, 183: 1428-1440.
[10] Pu Yingxia; Han Hongling; Ge Ying; Kong Fanhua.Multilater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Dili Xuebao/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2): 205-216.
[11]Cui, Can*; Hooimeijer, Pieter; Geertman, Stan; Pu, Yingxia.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mergent class of skilled migrants in Nanjing, Housing Studies, 30(8): 1235-1256.
[12]Pu Yingxia*; Song Xuetao; Ge Ying.An Improved Framework to Discover Functional Urban Regions Using Pedestrian Trajectories.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Geoinformatics), 2016-08-14 to 2016-08-20.
[13]Yuanyuan Feng; Yingxia Pu*.Analysis about change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4]Dawei Liu; Yingxia Pu*; Hongling Han; Yaping Wang; Xuetao Song.Study on the changing spatial focusing of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index.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5]Yingxia Pu*; Yaping Wang; Honglin Han; Dawei Liu; Xuetao Song; Yuanyuan Feng.Spatial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OD models.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6]Jiechen Wang, Can Cui, Yikang Rui, Liang Cheng, Yingixa Pu, Wenzhou Wu, Zhenyu Yuan. A parallel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Voronoi diagrams based on point-set adaptive grouping.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014, 26(2): 434-446.
[17]Shang Dong; Yingxia Pu*; Yaping Wang.A research on complex network of Chines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2013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China,Henan,Kaifeng, 2013-06-20 to 2013-06-22.
[18]Pu, Y. X.; Ma, J. S.; Chen, G.; Wang, J. C.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1980S.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CSU), 2010 to 2010-12-17.
[19]He, Yiming; Pu, Yingxia; Wang, Jiechen; Ma, Jingsong; Chen, Gang*.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Sichuan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Markov Chains Approach.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0]Wang, Jiechen; Yao, Liang; Pu, Yingxia; Chen, Gang; Ma, Jingsong*.A Novel Cartography Scheme Based on Run-Length Oper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1]Chen, Gang; Wu, Congcong; Ma, Jingsong; Pu, Yingxia; Wang, Jiechen*.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Multi-Criteri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for Urban Growth Simul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2]Ma, Jingsong; Yu, Xiaoyan; Chen, Gang; Wang, Jiechen; Pu, Yingxia*.Research on Urban Accessibility Distribution Areal Model by Floyd Algorithm and Kriging Interpol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3]Yingxia Pu*; Ronghua Ma; Hongling Han.Developing a decision tree framework for mining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rom GIS database.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Geoinformatics' 2007), China, 2007-05-25 to 2007-05-27.
[24]Pu, Yingxia; Ma, Ronghua; Han, Hongling.Developing a decision tree framework for mining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rom GIS database - art. no. 67531G.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07-05-25 to 2007-05-27.
[25]Liu, Yongxue*; Chen, Jieli; Cheng, Wangyu; Sun, Chao; Zhao, Saishuai; Pu, Yingxia.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rban sprawl in a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983-2007).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4, 8(4): 490-504.
[26]Can Cui; Jiechen Wang; Yingxia Pu; Jinsong Ma; Gang Chen.GIS-based method of delimitating trade area for retail chai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 26(10): 1863-1879.
[27]Jiechen Wang; Can Cui; Gang Chen; Yingxia Pu; Jinsong Ma.A new trapezoidal-mesh based data model for spatial oper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2, 5(2): 165-183.
[28]Jiechen Wang; Can Cui; Yingxia Pu; Jinsong Ma; Gang Chen.A Novel Algorithm of Buffer Construction Based on Run-length Encoding.Cartographic Journal, 2010, 47(3): 198-210.
[29]Ronghua Ma; Chaolin Gu; Yingxia Pu; Xiaodong Ma.Mining the Urban Sprawl Pattern: A Case Study on Sunan, China.Sensors, 2008, 8(10): 6371-6395.
[30]Yingxia Pu*; Ronghua Ma; Ying Ge; Xingyuan Huang.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 15(2): 113-119.
[31]Ying Ge; Yingxia Pu; Shimou Yao.Measurement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provi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 15(1): 52-59.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王長碩, 蒲英霞. 基于Labeled-LDA模型的居民群體分類與出行特征分析[J]. 計算機應用與軟件, 2022, 39 (11): 17-24.
[2]王姍姍, 蒲英霞, 李升峰, 李閏潔, 李茂華. 利用長時序流域不透水面數據集探索城市增長模式——以秦淮河流域為例[J].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22, 37 (03): 739-750.
[3]王長碩, 蒲英霞, 李建學. 社會感知視角下的城市功能區概率識別[J]. 統計與決策, 2022, 38 (06): 174-179.
[4]蒲英霞, 武振偉, 葛瑩, 孔繁花. 不確定性視角下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機制分析[J]. 地理學報, 2021, 76 (12): 2964-2977.
[5]李建學, 蒲英霞, 劉大偉. 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短期預測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21, 37 (02): 54-62.
[6]徐海洋, 于丙辰, 陳剛, 劉玉軒, 蒲英霞. 基于OpenStreetMap數據的城市街區提取與精度評價[J]. 地理空間信息, 2019, 17 (03): 71-74+10.
[7]王曉娟, 孔繁花, 尹海偉, 徐海龍, 李俊生, 蒲英霞. 高溫天氣植被蒸騰與遮蔭降溫效應的變化特征[J]. 生態學報, 2018, 38 (12): 4234-4244.
[8]趙心怡, 蒲英霞. 區域人口遷移時空溢出效應與動力機制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8, 20 (06): 817-826.
[9]蒲英霞*, 鄧冬梅, 趙心怡. 基于AHP-BN的四川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54 (01): 77-83+99.
[10]宋雪濤, 蒲英霞, 馬勁松, 陳剛. 基于路網的城市子區域提取技術研究[J]. 地理空間信息, 2017, 15 (06): 14-17+4.
[11]韓笑, 蒲英霞. 應用設計矩陣求解不同坐標系統轉換下的參數問題[J]. 地理信息世界, 2017, 24 (01): 25-29.
[12]馮媛媛, 蒲英霞*, 馬勁松, 陳剛, 王結臣. 基于網絡自相關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變化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53 (01): 119-127.
[13]班玉龍, 孔繁花, 尹海偉, 徐文彬, 都金康, 徐建剛, 蒲英霞. 土地利用格局對SWMM模型匯流模式選擇及相應產流特征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16, 36 (14): 4317-4326.
[14]蒲英霞*, 韓洪凌, 葛瑩, 孔繁花. 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的多邊效應機制分析[J]. 地理學報, 2016, 71 (02): 205-216.
[15]劉大偉, 蒲英霞*, 王結臣, 馬勁松, 陳剛. 基于基尼系數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空間集中性特征分析[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52 (01): 105-112+134.
[16]宋雪濤, 蒲英霞, 劉大偉, 馮媛媛. 利用行人軌跡挖掘城市區域功能屬性[J]. 測繪學報, 2015, 44 (S1): 82-88.
[17]王亞平, 蒲英霞*, 馬勁松, 陳剛, 王結臣. 基于空間OD模型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機制分析[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51 (03): 89-97.
[18]葛瑩, John Miron, 蒲英霞, 趙慧慧, 李云婷. 基于邊際K函數的長三角地區城市群經濟空間劃分[J]. 地理學報, 2015, 70 (04): 528-538.
[19]王亞平, 蒲英霞*, 劉大偉, 宋雪濤. 基于TileStache的多源投影矢量數據瓦片生成技術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 2015, 22 (01): 77-81.
[20]李在軍, 管衛華, 吳啟焰, 蒲英霞. 1978-2011年間中國區域消費水平的時空演變[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4, 16 (05): 746-753.
[21]董上, 蒲英霞*, 馬勁松, 王結臣, 陳剛, 王亞平. 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的復雜網絡研究[J]. 南方人口, 2014, 29 (02): 54-61.
[22]李在軍, 管衛華, 蒲英霞, 李慧, 馬穎憶. 山東省旅游經濟的時空演變格局探究[J]. 經濟地理, 2013, 33 (07): 176-181.
[23]靳志賓, 蒲英霞, 陳剛, 王結臣, 馬勁松, 楊萌萌. 基于地理加權的k-NN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分類算法改進[J].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13, 28 (01): 97-102.
[24]王結臣, 蒲英霞, 崔璨, 陳剛, 馬勁松. 一種基于點集自適應分組構建Voronoi圖的并行算法[J]. 圖學學報, 2012, 33 (06): 7-13.
[25]王豹, 胡瑋, 蒲英霞, 王結臣. Voronoi圖在地圖制圖中的應用[J]. 海洋測繪, 2012, 32 (06): 68-71.
[26]姚良, 陳剛, 蒲英霞, 王結臣. 地圖符號游程編碼表達及其應用[J]. 測繪科學, 2012, 37 (03): 110-112.
[27]于文麗, 蒲英霞*, 陳剛, 王結臣. 基于空間自相關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模式與機制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2, 28 (02): 44-49.
[28]馬勁松, 朱丹丹, 蒲英霞, 王結臣, 陳剛. “地圖學”研究生課程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測繪通報, 2011, (07): 91-94.
[29]張輝, 胡瑋, 蒲英霞, 王結臣. 一種構建任意發生元Voronoi圖的實用算法[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1, 27 (04): 41-44+113.
[30]王結臣, 崔璨, 陳剛, 蒲英霞. 梯形面片數據模型及其空間運算應用[J].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2011, 28 (02): 141-145.
[31]何一鳴, 蒲英霞*, 王結臣, 陳剛, 馬勁松. 基于馬爾可夫鏈的四川省產業結構時空演變[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 21 (04): 68-75.
[32]楊劍, 蒲英霞, 秦賢宏, 何一鳴.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時空演變[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 (03): 95-99.
[33]孫寧, 蒲英霞. 使用Python函數式編程進行空間回歸分析[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 (03): 66-69.
[34]蒲英霞, 馬榮華, 馬曉冬, 顧朝林.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J].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161-172.
[35]馬曉冬, 朱傳耿, 馬榮華, 蒲英霞. 蘇州地區城鎮擴展的空間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 地理學報, 2008, 63(04): 405-416.
[36]馬榮華, 顧朝林, 蒲英霞, 馬曉冬, 朱傳耿. 蘇南沿江城鎮擴展的空間模式及其測度[J]. 地理學報, 2007,62 (10): 1011-1022.
[37]馬曉冬, 馬榮華, 蒲英霞. 蘇州地區城市化空間格局及演化分析[J]. 城市問題, 2007, (09): 20-24.
[38]蒲英霞*, 馬榮華, 羅浩, 黃杏元. 基于馬爾可夫鏈的江蘇省“俱樂部趨同”演變特征[J]. 南京社會科學, 2006, (07): 110-116.
[39]蒲英霞*, 葛瑩, 馬榮華, 黃杏元, 馬曉冬. 基于ESDA的區域經濟空間差異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 地理研究, 2005, (06): 965-974.
[40]馬榮華, 馬曉冬, 蒲英霞. 從GIS數據庫中挖掘空間關聯規則研究[J]. 遙感學報, 2005, 9(06): 733-741.
[41]蒲英霞*,馬榮華,葛瑩,黃杏元. 基于空間馬爾可夫鏈的江蘇區域趨同時空演變[J]. 地理學報, 2005, 60(05): 817-826.
[42]葛瑩,姚士謀,馮學智,蒲英霞,卓勇良. 浙江省區域塊狀經濟和城市化的關系[J]. 經濟地理, 2005, (04): 515-520.
[43]蒲英霞*,馬榮華,黃杏元,葛瑩. 江蘇省區域經濟趨同的空間特征與成因[J]. 現代經濟探討, 2005, (07): 56-59.
[44]葛瑩,姚士謀,蒲英霞,賈凌. 運用空間自相關分析集聚經濟類型的地理格局[J]. 人文地理, 2005, 20(03): 21-25.
[45]葛瑩,姚士謀,蒲英霞. 試論城市體系的微觀經濟分析[J]. 南京社會科學, 2005, (03): 40-46.
[46]馬榮華,黃杏元,蒲英霞. 數字地球時代“3S”集成的發展[J]. 地理科學進展, 2001, 20(01): 89-96.
[47]馬榮華,黃杏元,賈建華,蒲英霞. 礦山地理信息系統中巷道模型的研究[J]. 測繪學報, 2000, (04): 355-361.
[48]呂妙兒,蒲英霞,黃杏元. 城市綠地監測遙感應用[J]. 中國園林, 2000, (05): 41-44.
[49]蒲英霞,黃杏元. 空間統計信息可視化的符號選擇──基于面向對象的知識表達方法的應用[J]. 地圖, 1997, (01): 20-24.
中文會議論文:
[1]蒲英霞. (2012). 空間O-D流模式分析與建模中的幾個問題. (eds.) 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學術論文摘要集 (pp.135-136).
[2]董上 & 蒲英霞. (2012). 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的復雜網絡研究. (eds.) 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學術論文摘要集 (pp.52).
[3]楊劍, 蒲英霞, 秦賢宏 & 何一鳴. (2009).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時空演變分析. (eds.) 中國測繪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 (pp.359-366).
[4]蒲英霞, 馬榮華, 馬曉冬 & 顧朝林. (2009).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 (eds.) 中國測繪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 (pp.165-176).
[5]楊劍, 蒲英霞 & 何一鳴. (2009). 基于Getis的遙感影像分類研究. (eds.)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pp.343).
[6]蒲英霞 & 鮑曙明. (2009). 中國人口遷移和貧困之間的實證分析:基于2000五普數據. (eds.)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pp.353-354).
[7]管開宇, 蒲英霞 & 黎新亮. (2007). 江蘇省入境旅游人流量地級市尺度空間分布及其機制研究. (eds.) 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318).
[8]靳志賓; 蒲英霞; 董上; 于文麗.基于地統計模型的k-NN遙感影像監督分類算法改進與評價.2012高校GIS論壇.
[9]蒲英霞.基于RS-GIS的南京市城市擴展分析.Geoinformatics' 2008,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2008-06-28至2008-06-29.
榮譽獎勵:
榮獲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獎二等獎(2013),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類)一等獎(2016),《地理研究》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論文TOP30獲得者(2017),2019年度F5000論文。
1、2019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2020),“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的多邊效應機制分析”,《地理學報》(2016),蒲英霞,韓洪凌,葛瑩,孔繁花.
2、《地理研究》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論文TOP30(2017),“基于ESDA的區域經濟空間差異分析”,蒲英霞,葛 瑩,馬榮華,黃杏元,馬曉冬.
3、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類)一等獎(2016),“復雜地理計算數據轉換與可視化并行技術”,李滿春、陳振杰、李 勝、蒲英霞、高勇、李飛雪、汪國平,王結臣,程 亮
4、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2012年度F5000論文(2015),“蘇南沿江城鎮擴展的空間模式及其測度”,馬榮華,顧朝林,蒲英霞,馬曉冬,朱傳耿
5、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獎二等獎(2013),《地圖投影》,孫 達、蒲英霞
6、江蘇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優秀課題(2012),“江蘇省人口遷移模式及影響因素的國內比較”,蒲英霞、王結臣、馬勁松、陳 剛、周雨霽、于文麗、靳志賓、董 上
科學中國人報道:
用地理信息系統映照真實世界
——記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蒲英霞
2024-03-12
古人以輿圖標繪空間信息,而今人以地理信息系統(GIS)映照真實世界。
GIS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的工具,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管理分析和集成顯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GIS誕生十余年后,1977年我國也拉開了GIS的研發序幕。半個世紀以來,中國GIS從模仿到自主研發,不斷與先進技術融合,逐漸應用于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這背后離不開廣大教研人員在理論、方法、應用上的探索,以及在人才培養上的付出。
▲2021年蒲英霞(左二)在南京大學地圖學與GIS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現場
來自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副教授蒲英霞,正是這樣一位長期奮戰在我國GIS教研一線的科技工作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蒲英霞緊跟前沿,先后開設地圖投影、地圖分析與應用、空間計量模型和空間數據分析等重要課程,在GIS與空間數據分析集成理論與方法及其在區域分析中的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新實用成果,孕育桃李滿芬芳,見證并參與了中國GIS三十載砥礪圖強。
持續精進助力中國GIS發展
風起于青蘋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這句話是中國GIS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蒲英霞工作生涯的生動描繪。
1990年,蒲英霞考入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在本科學習期間,她就對計量地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94年,蒲英霞考入素有中國地理學搖籃美譽的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原地理學系)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攻讀碩士學位,3年后畢業并留校任教。當時,國內GIS研究起步不久,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方面的人才青黃不接,擺在蒲英霞面前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地圖投影,是蒲英霞承擔的第一門課程。“我學過地圖學,但對地圖投影并沒有進行過專門研究,且其中用到的高數知識也較難。”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她刻苦自學、虛心請教,積累了厚厚的教案和筆記,逐漸獨當一面。1999年,為更好地勝任科研工作,蒲英霞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對空間數據分析進行深入研究。博士畢業后,她于2006年申請獲批了自己的第一個重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以江蘇省經濟社會數據為例,從GIS數據庫中發現空間關聯模式,由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并從區域數據分析起步,逐漸深入復雜的人口遷移數據分析。
2008年和2017年,為精進學術,蒲英霞分別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農村經濟、社會與教育學系進行交流訪問;近年來,結合國際前沿研究和自身積累,她又開設了涉及大量高數、概率論、統計學知識且涵蓋復雜的GIS技術的空間數據分析課程。對此,蒲英霞說:“一個學科總是越發展越復雜,不斷對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與時俱進、持續地學習積累,才能適應學科的發展需求,取得更好的成績。”
得益于此,迄今為止蒲英霞已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90余篇;參與完成專著《GIS空間關聯模式發現》;參與撰寫《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地圖投影》《地圖學》3部教材。2021年,她憑借“地理信息云服務平臺關鍵技術與決策支持”與“區縣級自然資源和規劃‘一張圖’治理體系構建關鍵技術研究”相繼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與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科技進步獎。蒲英霞用實際行動在中國GIS的發展過程中,貢獻了屬于自己的力量。
以空間數據分析人口遷移
由于具有空間位置屬性,空間數據之間相互聯系,具有地理學第一定律所決定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是與其他事物相關的,只不過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空間自相關研究應用廣闊,能夠在社會經濟、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中,人口遷徙問題是蒲英霞利用空間數據分析方法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
改革開放之后,“孔雀東南飛”成為人口遷移新風向;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人口部分回流中西部。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人口增速放緩乃至出現負增長,人口遷移正在成為區域人口增長的重要方式。在蒲英霞看來,人口遷移流動不僅依賴遷出地和目的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屬性,還與以往人口遷移及當前周邊人口遷移的各種狀態息息相關,并對未來人口遷移產生深刻影響。探索區域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和時空動力機制,是保障我國區域人口再分布相對平衡、人力資源順暢流動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的現實需求。
針對傳統的建模分析大多基于截面數據和重力模型,注重起訖點雙邊要素的“推拉”效應,而忽視時空維度的有機聯系,甚少考慮不確定性問題的情況,蒲英霞引入并深入分析貝葉斯模型平均方法以解決建模過程中面臨的變量選擇等問題。“貝葉斯統計學是我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交流時進一步了解到的。貝葉斯統計使用先驗知識和樣本信息,通過貝葉斯規則得到后驗概率來解決統計學問題,如參數估計、假設檢驗、預測和決策等。這種方法的有趣之處在于,將人對事情發生的信念強烈程度放在核心位置,對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比如,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空間OD(指起訖點)模型優化與不確定分析”時,蒲英霞從空間OD流所在的網絡系統的復雜性出發,圍繞節點屬性、節點環境與模型結構表達中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結合貝葉斯統計學,建立表征不確定性的空間OD模型,通過貝葉斯模型平均方法優化模型,以期對空間OD流的模式演變與內在機理做出較為科學的解釋,并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概率預測。相關研究通過對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的建模與預測分析,以實例形式表明了面向不確定性的空間OD模型構建與優化在技術與方法上的可行性。
而在2023年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空間動態OD面板模型優化與時空動力機制分析”的研究中,蒲英霞又圍繞OD流所在網絡系統的起訖點要素、周邊環境和時空結構表達中的不確定性,通過凸組合和馬爾可夫鏈-蒙特卡羅模型綜合等方法,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模型以后驗概率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構建并優化空間動態OD面板模型,對OD流發展的時空路徑依賴和網絡溢出效應等內在機理做出定量解釋。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的建模與分析,表明不確定性背景下空間動態OD面板模型優化在理論、技術與方法上的可行性,將深化GIS時空數據挖掘研究和應用,為區域人口遷移政策制定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提供決策支持。
通過學術研究引發更多思考
“除了人口遷移以外,物流、信息流等都是流動的信息,涉及兩個區域,乃至多個區域間的相互作用。考慮的因素越多,建模分析的難度就越大。”蒲英霞帶領學生耐心細致地一遍遍分析、估計、驗證,不斷實現著預期效果,提供決策支持。“同時,人口遷移所涉及的時空觀念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來探討人口問題。通過研究人口遷移,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夠把在人口遷移當中的網絡溢出效應表現出來,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
這種研究初心和研究方法,不僅吸引來了國內的研究生,也有白俄羅斯的研究生在網上看到蒲英霞的研究文章,慕名而來。“2022年,我還嘗試跟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一位經濟系教授聯合申請關于交通旅游方面的國際合作項目。雖最終因合作經驗少而未能成功,但為之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礎。”南京大學校風開明,蒲英霞也對學生限制極少。“我的項目時間相對寬裕,在促進團隊合作一起推進科研項目的同時,我希望能教授給學生理論和實踐工具相結合的知識技能,并且給予他們空間,讓他們自由探索感興趣的方向。”
2020年,蒲英霞開設了20年的“地圖投影”正式停課。2023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上,她遇到了一名十幾年前的學生。學生告訴她,有賴于那時的學習,這些年在單位但凡遇到跟地圖投影有關的問題,同事都會來請教他,言談之間滿是自豪。課堂上播下的種子,隨著學生四散走入社會,在她看不見的地方生了根發了芽。原本還對停課頗為惋惜的蒲英霞,因此慰藉不少。未來,她希望緊跟前沿,在GIS領域做出更多成果,繼續造福社會。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24年第2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