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朱慶林,男,博士。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獲《海域使用論證資格證書》和《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5年6月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資源與權益綜合管理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5年6月至今中國海洋大學工作。
社會任職:
資料更新中……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本科生“海洋管理概論”、“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自編教材)等課程。
研究生“海洋環境評價”(自編教材)、“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管理”(自編教材)等課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海洋功能評價,海洋環境、資源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海洋軟科學項目:海洋功能評估數學模型研究,主持。
2. 國電濰坊風電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及電纜路由論證,主持。
3. 福建羅源火電廠數值模擬試驗及海洋環境評價補充,主持。
4. 福州港江陰港區15#-17#泊位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主持。
5. 福州港江陰港區8#、9#泊位工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主持。
6. “遼海作業一號”平臺改造作為人工魚礁導航設施環境影響評價,主持。
7. 江蘇濱海港電廠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評價,主持。
8. 舟山成品油碼頭及配套設施工程海域使用論證,主持。
9. 國家“973”項目:黃河口地質演變和泥沙運移海上實測工作,參與。
10. 威海電廠2期工程海上水文觀測,參與。
11. 萊州電廠水文方面可行性研究和環境評價以及海域使用論證工作,參與。
12. 蓬萊電廠海上水文觀測與數據處理工作,參與。
13. 江蘇燕尾港電廠建設及港口擴建海上水文實測,參與。
14. 浙江舟山國家“863”項目地波雷達比測試驗,參與。
15. 福建羅源灣電廠及港口建設可行性研究,參與。
16. 福建羅源火電廠環境影響評價,參與。
17. 東營大唐電廠可行性研究,參與。
18. 山東尋山電廠海洋環境評價,參與。
19. 煙臺污水處理廠排污混合區海洋環境影響報告修編,參與。
20. 石島灣核電廠廠址環境影響評價,參與。
科研成果:
1. 《海洋環境保護》2011年獲中國海洋大學教材建設基金資助。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1. “海洋功能評價數學模型軟件”,國家專利證書號2008SR15187。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專著:
《海洋環境保護》朱慶林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1年11月1日
發表中文論文:
1 海洋人才開發戰略研究 朱慶林; 郭佩芳; 譚駿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2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綜合評價研究 張樨樨; 朱慶林; 譚駿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國家海洋局北京教育培訓中心 【期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1-05
3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 張樨樨; 朱慶林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期刊】東岳論叢 2011-09-25
4 羅源灣海水交換三維數值模擬 杜伊; 周良明; 郭佩芳; 朱慶林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實驗室;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實驗室;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實驗室 青島 【期刊】海洋湖沼通報 2007-03-30
5 利用波浪折繞射模型和風浪成長公式計算臨港重現期波要素 司廣成; 周良明; 朱慶林; 郭佩芳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實驗室;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實驗室 【期刊】海洋湖沼通報 2007-12-15
6 港口資源基于熵權的多目標決策評價模型 朱慶林; 郭佩芳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6-20
7 港口資源定量評價理論及應用 朱慶林; 郭佩芳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 山東青島; 山東青島 【期刊】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5-12-15
8 海岸帶功能評價數學模型研究與應用 朱慶林 中國海洋大學 【博士】中國海洋大學 2005-05-01
榮譽獎勵: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