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1965年出生,山東萊州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新中國60年影響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F任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學報總編、《現代傳播》主編。胡智鋒同志自1988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來到北京廣播學院任教以來,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在廣播電視藝術的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科學研究、傳媒實踐、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業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參加學術團體與社會兼職: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高校傳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全國廣播電視學刊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高校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記協新聞期刊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曾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全國音像制品評獎、全國電視法制節目評獎、全國對農電視節目評獎、全國主持人“金話筒”評獎、中國廣播電視“彩虹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多項全國性評獎的評委。
主講課程:
主講《戲劇藝術概論》、《影視劇文化》、《電視美學》、《電視傳播藝術》等課程。
培養學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研究領域:
多年來致力于影視理論的研究,尤以電視美學、影視文化、電視傳播藝術研究見長,在這些領域的一系列學術成果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參與多項省部級以上立項科研課題,如“九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理論研究》,“九五”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跨世紀京影視文化研究》等。為國家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國家教育部“九五”科研立項課題《中國電視法制節目建設研究》、首屆廣播電視部部級科研立項課題 《電視文藝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國家廣電總局科研立項《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戰略研究》、亞洲傳媒中心重大課題項目《中日韓電視劇文化比較研究》、校級科研立項課題《電視欄目改造研究》《影視劇文化研究》、211重大科研項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影視文化問題發展戰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文化創意產業與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研究》。
主要成就:
1、 在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方面,胡智鋒同志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人格素養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在22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所帶的每一屆本科生、每一屆研究生上的第一節課,內容常常就是如何將培養人格培育與專業學習結合在一起。在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法上,胡智鋒同志堅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他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對待學生寬嚴適度,因材施教,十幾年來,他所培養的學生已經遍布于廣播電視系統,部分已經成長為所在單位的骨干力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 在科學研究方面,胡智鋒同志關注和探索電視藝術理論前沿,并以豐富的科學研究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多年來,他主持和參與了十多項省部級以上立項科研課題,并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先后已出版個人專著和編著18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近300篇,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各類榮譽獎項20余項。
3、 在傳媒實踐方面,胡智鋒同志積極參與廣播電視傳媒實踐的各項活動。多年來,他參與了大量的廣播電視節目的創作,有不少節目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的獎勵。
4、 在學科建設方面,胡智鋒同志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參與成功構建了廣播電視藝術學的新學科,并創建了幾門廣播電視藝術教育的新課程。
5、 在社會服務方面,胡智鋒同志注重整合廣播電視相關的社會資源。他先后承擔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國家音像制品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彩虹獎”、中國廣播影視節目大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的評委。通過對這些社會資源的整合,有力地推動了他在廣播電視藝術教育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深度、廣度和高度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6、 在服務北京社會文化發展方面,成就突出。20多年來,胡智鋒同志始終堅持為北京廣播影視事業發展獻計獻策,先后參與了北京廣電大量的節目、欄目、頻道以及媒體發展戰略的策劃與設計工作。
已出版學術專著有《電視美的探尋》、《中國電視觀念論》、《影視文化論稿》、《電視美學大綱》、《電視審美文化論》、《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電視的觀念》、《電視節目策劃學》、《電視傳播藝術學》、《會診中國電視》、《內容為王——中國電視類型節目解讀》、《真相與造像——電視真實再現探密》等近20部,主編有《當代電影理論文選》、《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影視文化前沿》、《電視法制節目:特質、創作與開發》、《中國電視名牌欄目解析》等。已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
1 《中華醫藥》電視品牌建設的獨特路徑 胡智鋒 電視研究 2008-11-05
2 紀錄片《澳門十年》的創作特點及傳播理念 李舒東; 胡智鋒; 劉文; 陳曉夏 電視研究 2010-03-05
3 2009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 胡智鋒; 張欣; 楊洪濤; 肖貝荻; 王靜; 謝寒; 高嵩; 周文婧; 羅凱; 王銳東 當代電影 2010-03-01
4 2009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 胡智鋒; 楊洪濤; 張欣; 張霄; 毛羽豐; 劉陽; 雷蕾; 李曉晨 當代電影 2010-03-01
5 “三善”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價值 胡智鋒; 張毓強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0-03-20
6 中國廣播影視發展新起點——2010《現代傳播》年度對話 朱虹; 胡智鋒; 曾祥敏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2-15
7 《現代傳播》的30年 胡智鋒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2-15
8 廣告主搶奪緊俏資源的戰略分析 胡智鋒; 周建新 廣告人 2010-03-15
9 2009:中國電視創新對話 劉春; 徐舫州; 胡智鋒; 張國濤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9-02-15
10 《今日說法》十年發展的意義與啟示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03-20
11 深刻總結本土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胡智鋒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9-02-15
12 2008年電視熱點問題研究之分析 胡智鋒; 王錕; 張欣; 靳穎; 汪玲 當代電影 2009-04-01
13 新形勢下中國電視媒體的責任與使命 胡智鋒; 周建新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3-15
14 變革、困境與開拓——由《零距離》升級改版看中國民生新聞的新突破 胡智鋒; 李剛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06-20
15 新型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的合成及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胡智鋒; 彭振華; 徐灝龍 中國造紙 2009-08-15
16 2006年度中國電視研究著作綜述 胡智鋒; 周建新; 王甜; 徐星; 胡會玲; 王志強 當代電影 2007-03-15
17 《繁花——打工妹三十年實錄》四題 胡智鋒 電視研究 2009-06-05
18 有你更有力量——《3•15晚會》中的媒體力量 郭振璽; 胡智鋒; 韓青; 尹文; 王小丫 電視研究 2009-05-05
19 《中國記憶》三思 胡智鋒 電視研究 2009-09-05
20 新中國60年電影藝術發展之路與經驗啟示 胡智鋒 電影藝術 2009-11-05
21 《北平戰與和》的突破與意義 胡智鋒 電視研究 2009-11-05
22 含氮廢水的亞硝化控制工藝研究 胡智鋒; 徐灝龍 山西建筑 2010-02-20
23 《飛越海西》的意義、探索與啟示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12-20
24 對影視文化創意產業若干問題的思考 胡智鋒; 李繼東 東岳論叢 2010-01-25
25 2005:廣播電視發展關鍵詞 胡智鋒; 孔令順 中國記者 2006-01-01
26 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胡智鋒 今傳媒 2006-02-15
27 基于需要而發展的中國電影 胡智鋒 當代電影 2006-03-15
28 中國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01-20
29 《傳奇故事》的成功之道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02-20
30 2005:中國電視備忘錄 王甫; 吳濤; 胡智鋒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6-02-01
31 “故事”熱浪的背后 胡智鋒 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5-10
32 褒揚敬老愛幼 傳承中華美德——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座談會紀要 李春武; 韓國強; 胡智鋒; 劉繼南; 金德龍; 朱虹; 孟祥林; 劉潤為; 范詠戈; 王偉國; 彭吉象; 才華; 李興國; 矯廣禮; 閻曉明; 王鳳勝; 劉長允; 本刊記者 中國電視 2006-05-30
33 2005年度中國“電視研究”專著述評 胡智鋒; 李潔; 張芊芊; 劉宏; 黃雅晴; 楊彥 當代電影 2006-07-15
34 2005年度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 胡智鋒; 李海麗; 張迪; 張曉敏; 劉麗莎; 郭嘉 當代電影 2006-07-15
35 “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途徑——寫在央視《新聞調查》十周年之際 胡智鋒 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7-10
36 2006年中國電視熱點研究分析 胡智鋒; 李昆; 陳鵬; 李群; 盛捷 當代電影 2007-03-15
37 閱讀印象 孫郁; 胡智鋒; 吳士余; 汪耀華 中國圖書評論 2006-09-10
38 東方衛視的娛樂創新之道——以2006年SMG三檔娛樂欄目為例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6-10-20
39 人文紀錄片的“熱”和“冷” 胡智鋒 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09-10
40 電視節目編排三論 胡智鋒; 周建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6-10-01
41 話說春晚“儀式秀” 胡智鋒; 周建新 當代電視 2006-12-01
42 異氰酸酯型樹枝狀大分子的合成及應用 劉安軍; 強西懷; 田靈; 胡智鋒; 章川波 現代化工 2006-10-20
43 淺議頻道競爭中的特色欄目建設 胡智鋒; 顧亞奇 新聞戰線 2006-11-10
44 電視媒體:節目編排成為“主角” 胡智鋒 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6-11-10
45 電視選秀的第三條道路 胡智鋒; 張國濤 視聽界 2006-12-25
46 記錄時代 不辱使命——關于《再說長江》的對話 張長明; 胡智鋒; 顧亞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6-08-01
47 電視節目編排的理念與策略 胡智鋒; 周建新 中國編輯 2007-01-10
48 2006:對中國電視的宏觀描述 胡智鋒 廣告大觀(媒介版) 2007-01-10
49 電視品牌的特征及創建 胡智鋒 中國電視 2003-09-15
50 會診中國電視——關于中國電視現狀及問題的對話 胡智鋒; 劉春 現代傳播 2004-02-15
51 2006:中國電視憂思錄 梁曉濤; 靳智偉; 胡智鋒; 顧亞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2-01
52 啟動•貫通•開拓——中國高校影視學會20年發展的三次跨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4-02-15
53 十字路口的中國電視 夏駿; 胡智鋒; 顧亞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4-01
54 現實題材電視劇三題 胡智鋒 ; 張國濤 中國電視 2004-02-15
55 創新重大主題報道 推進電視新聞改革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07-20
56 本土化:中國特色電視理論的建構與創新——訪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胡智鋒教授 胡智鋒; 楊乘虎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6-15
57 中國廣播電視學科體系建設必須處理的三個關系 胡智鋒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7-08-15
58 私人情感電視呈現的新探索——以江蘇衛視《人間》為例 胡智鋒; 張國濤 當代電視 2007-09-01
59 私人情感電視呈現的新探索——以江蘇衛視《人間》為例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09-20
60 電視媒體的文化責任 胡智鋒; 孔令順 傳媒 2007-10-15
61 電視媒體的文化自覺 胡智鋒; 孔令順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10-20
62 中國電視傳媒人的角色轉型——觀察電視傳媒與社會關系的另一種視角 胡智鋒 國際新聞界 2007-11-15
63 中國電視內容生產格局中的電視欄目劇 胡智鋒; 周建新 電視研究 2007-08-05
64 法制宣傳的專業品質與傳播策略 吳明訓; 胡智鋒; 錢蔚; 撒貝寧; 陳曉夏 電視研究 2008-02-05
65 見證歷史的生動影像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8-12-20
66 略論電視節目品質的“三性” 胡智鋒; 顧亞奇 視聽界 2008-01-25
67 重塑中國電視的尊嚴 高峰; 胡智鋒; 顧亞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02-15
68 2007年中國電視研究新著述評 胡智鋒; 徐曉斌; 吳筱穎; 袁媛; 李成林; 陳曉娟; 丁曦; 向佳峻; 齊福長 當代電影 2008-04-01
69 2007年中國電視研究熱點掃描 胡智鋒; 劉丹青; 何洪濤; 詹晴; 舒凌云; 廖望; 王麗媛; 林斌; 劉歡 當代電影 2008-04-01
70 為尊嚴而戰——對汶川大地震電視特別直播報道的探析與思考 胡智鋒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06-15
71 速率•空間•品牌——天津衛視內容生產的發展軌跡與前瞻 胡智鋒 廣告人 2008-07-15
72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節目生產的發展空間 胡智鋒; 周建新 視聽界 2008-09-25
73 從“宣傳品”、“作品”到“產品”——中國電視50年節目創新的三個發展階段 胡智鋒; 周建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8-08-15
74 電視低俗化三題 胡智鋒 中國電視 2008-09-15
75 電視傳播藝術研究的分類與意義——“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二(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3-02-15
76 電視傳播藝術研究的分類與意義——“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二(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3-04-15
77 電視傳播藝術的功能:“效率”提高與“品格”提升——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三(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3-06-15
78 電視傳播藝術的功能:“效率”提高與“品格”提升——“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三(中)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3-08-15
79 電視傳播藝術的功能:“效率”提高與“品格”提升——“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三(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3-10-15
80 《陽光快車道》的啟示 胡智鋒 中國電視 2003-06-15
81 北京影視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評析 胡智鋒 北京社會科學 2003-02-15
82 專家評論:談城市臺電視新聞節目的出路——從《生活在線》欄目說起 胡智鋒 山東視聽(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學報) 2005-03-25
83 五種視角看中國電視 胡智鋒; 顧亞奇 新聞與寫作 2005-07-10
84 《尋找金花》的成功策略 胡智鋒; 顧亞奇 當代電視 2005-08-01
85 宣傳藝術•全球意識•審美品格——解析央視國際頻道綜藝節目《中華情》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電視 2005-08-15
86 三“品”《新聞調查》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電視 2005-09-15
87 時代性與時尚化——點評專題片《紅色家書》(DVD) 胡智鋒 北京黨史 2005-11-05
88 《記者檔案》:三歲之際的思考 胡智鋒; 顧亞奇 當代電視 2005-12-01
89 “時”——當前電視內容生產的傳媒本質 胡智鋒 聲屏世界 2005-11-30
90 視聽**** 胡智鋒 視聽界 2005-11-25
91 必視性才是重要的 胡智鋒 記者搖籃 2005-10-05
92 從播出平臺到打造產業鏈——解讀東方衛視的“影視支撐” 胡智鋒; 張國濤 新聞記者 2005-12-05
93 SNG(衛星新聞傳播)及其對中國電視發展的影響 胡智鋒 今傳媒 2005-12-20
94 找準位•定好位•做到位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5-11-25
95 中國影視文化建設三思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5-12-15
96 電視法制節目三論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3-11-25
97 建構影視藝術“中國學派”的基礎工程——祝賀《中國影視美學叢書》出版 胡智鋒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7-25
98 自然,電視專題片的一種美學追求──兼評電視專題片《獻給大自然的童心》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4-02-15
99 企業電視的形象設計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4-06-15
100 “自然”:電視專題片的一種美學追求—兼評電視專題片《獻給大自然的童心》 胡智鋒 有線電視 1994-06-15
101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頻道五年探索的啟示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04-25
102 2002—2003年中國大陸電視藝術研究新著綜論 胡智鋒; 尹寧; 徐慧子; 徐海義; 高靜郁; 張建民; 韓璐 當代電影 2004-07-15
103 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現狀及發展之我見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07-25
104 《現代傳播》的25年——在《現代傳播》創刊25周年紀念座談會的發言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4-10-15
105 省級衛視的"情感"突圍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11-25
106 《百年小平》對文獻紀錄片的新探索 胡智鋒 ; 張國濤 中國電視 2004-11-15
107 電視新聞編排的新探索——2002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電視新聞編排類評獎述評 胡智鋒; 王晗穎 視聽界 2004-04-15
108 《南京零距離》的五點啟示 胡智鋒; 鄭世明 視聽界 2004-12-15
109 2004年中國電視藝術研究新著綜論 胡智鋒; 史慧; 劉相娟; 顧亞奇; 王陽; 王麗麗 當代電影 2005-03-15
110 要防止電視傳播與藝術各說各話 胡智鋒 新聞與寫作 2005-04-10
111 2004:中國電視關鍵詞 胡智鋒; 汪文斌; 鄭世明 現代傳播 2005-02-15
112 “產品”時代電視綜藝新探索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5-04-15
113 《20年/20人》的啟示 胡智鋒 電視研究 1999-04-15
114 《現代傳播》與21世紀中國大眾傳播新理念研討會在京舉行 胡智鋒 電視研究 1999-10-15
115 《中華醫藥》欄目存在的理論依據及其使命 胡智鋒 電視研究 1999-11-15
116 十年來中國電視發展歷程的一種描述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9-04-15
117 中國當代電視觀念的演革 胡智鋒; 韓運榮 現代傳播 1999-08-15
118 《現代傳播》20年的道路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9-10-15
119 十年來中國電視發展歷程的一種描述 胡智鋒 中國電視 1999-04-15
120 傳媒研究如何面對傳媒實踐 尹鴻; 周星; 胡正榮; 胡智鋒; 鐘大豐; 喻國明; 路海波 現代傳播 2002-02-15
121 浙江衛視旅游版節目 木子 ; 鐘桂松; 胡智鋒; 朱羽君; 于丹; 徐舫州; 洪民生; 尹鴻 現代傳播 2002-02-15
122 提高傳播藝術水平 開創電視外宣新境界 張長明; 胡智鋒; 蘭孝兵 現代傳播 2002-08-15
123 電視傳播藝術:一個學術命題的新的整合——“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一(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2-10-15
124 電視傳播藝術:一個學術命題的新的整合——“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研究”之一(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2-12-15
125 電視春節晚會三論——從CCTV2002春節聯歡晚會說起 胡智鋒 ; 趙帆 中國電視 2002-05-15
126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表演分寸” 胡智鋒 當代電視 1994-04-15
127 多重“對接”的成功探索——評“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中秋晚會” 胡智鋒; 蘭孝兵 當代電視 2002-01-15
128 《現代傳播》與近十年電視觀念演變 胡智鋒 當代電視 1999-11-15
129 開放度•本土化•傳播藝術——中國電視引進節目特質探析 胡智鋒 ; 蘭孝兵 中國電視 2001-11-15
130 影視文化三論(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000-10-15
131 影視文化三論(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000-12-15
132 中國電視呼喚理論創新 胡智鋒; 蘭孝兵 當代電視 2001-11-01
133 求新中的困惑——對電視三種現象的評析 胡智鋒 新聞實踐 2000-04-15
134 當前三種電視現象之評析 胡智鋒 粵海風 2000-01-31
135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的戰略目標與對策 胡智鋒 當代電影 2001-05-15
136 創建“科教頻道”的意義和價值 胡智鋒 ; 趙帆 電視研究 2001-08-25
137 湖北衛視媒介形象塑造的戰略與策略思考 胡智鋒; 史雪云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1-12-25
138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的本土化戰略與對策 胡智鋒 文藝研究 2001-07-20
139 中國傳媒世紀寄語 胡智鋒; 丁俊杰; 丁海宴; 于丹; 王甫; 王鋒; 尹力; 尹鴻; 石長順; 朱羽君; 朱劍飛; 劉宏; 仲呈祥; 李興國; 陳力丹; 張頌; 張子揚; 張鳳鑄; 陸曄; 時統宇; 閔惠泉; 孟建; 周星; 周華斌; 周鴻鐸; 苗棣; 趙德全; 胡正榮; 俞虹; 徐舫州; 高鑫; 黃升民; 黃會林; 曹璐; 彭吉象; 喻國明; 曾慶瑞; 程宏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001-02-15
140 電視的歷史話語方式──看《百年中國》 朱羽君;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001-02-15
141 生存環境•戰略思考•策略問題──湖北衛視媒介形象塑造三論 胡智鋒 現代傳播 2001-10-15
142 《當代工人》——感言 胡智鋒 當代電視 2001-07-01
143 對影視戲劇民族化的思考與探求 胡智鋒 光明日報 2002-09-19
144 影視藝術“中國學派”的基礎工程 胡智鋒 人民日報 2002-04-07
145 為了歷史的公正與人類的尊嚴 胡智鋒 人民日報 2003-10-03
146 拍好“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三個核心要素 胡智鋒 文藝報 2004-05-27
147 從四川臺“變臉”看省級衛視定位 胡智鋒 顧亞奇 文藝報 2005-12-01
148 兩種路徑 多元格局 胡智鋒 張國濤 中華讀書報 2004-08-11
149 《再說長江》:一部振奮民族精神的熒屏力作 胡智鋒 光明日報 2006-07-25
150 突出公益特色 打造獨特品牌 北京廣播學院 胡智鋒 史雪云 光明日報 2001-11-23
151 影視互動的新標石──評電影紀錄片《往事歌謠》 胡智鋒 電視研究 1995-12-15
152 東視的意義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5-02-15
153 《往事歌謠》六章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5-12-15
154 東視的意義 胡智鋒 聲屏世界 1995-11-15
155 《'96春節聯歡晚會》感言 胡智鋒 電視研究 1996-03-15
156 學院精神與學理路徑──理論視野中的“電視批評” 胡智鋒; 羅振宇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6-02-15
157 從“工具客體”到“責任主體” 胡智鋒; 羅振宇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6-10-15
158 開辟電視午夜黃金時段──兼評山東電視臺《午夜相伴》欄目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1997-01-25
159 倪萍四題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1997-04-25
160 “倪萍”與倪萍 胡智鋒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7-02-15
161 我所看到的臺灣電視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1998-05-15
162 當代傳播的一個奇跡──十一位中青年學者縱論《泰坦尼克號》 丁俊杰; 丁海宴; 李興國; 閔惠泉; 苗棣; 胡正榮; 胡智鋒; 高曉虹; 徐舫州; 曾田力; 路盛章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8-06-15
163 論電視紀錄片的“視點” 胡智鋒; 劉文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8-10-15
164 相見時難別亦難——評電視劇《阿里山女兒》 胡智鋒 當代電視 1998-09-15
165 辯證思維方法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理論體系 周來祥;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2-04-30
166 廣播優勢訪談錄——訪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曹仁義 胡智鋒; 曹仁義 現代傳播 1992-06-29
167 訪著名電影導演吳貽弓 胡智鋒; 吳貽弓 現代傳播 1992-08-28
168 電視紀錄片的走向和問題——訪上海電視節國際評委王紀言 王紀言;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2-10-27
169 電視紀錄片縱橫談 鄒凡揚;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2-12-26
170 藝道•藝法•藝術家——訪音樂家、書法家曹建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2-12-26
171 東方“神仙”西方“顯靈”記──一對中國夫婦在美國的傳奇故事 胡智鋒 炎黃春秋 1993-08-29
172 電視紀錄片的“真實”三層面——兼評上海電視臺國際部幾部得獎電視紀錄片 胡智鋒 中國電視 1993-07-30
173 電視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塊基石——讀高鑫新著《電視藝術概論》 胡智鋒 中國電視 1993-11-27
174 論電視紀錄美學(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03-02
175 論電視紀錄美學(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05-01
176 價值選擇的迷亂——從《愛你沒商量》說開去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06-30
177 新坐標——第二屆四川國際電視節紀錄片對話錄 王紀言;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10-28
178 十年來中國電視美學的研究(上)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10-28
179 十年來中國電視美學的研究歷程(下) 胡智鋒 現代傳播 1993-12-27
180 “裂變”與“引進”中的選擇——中國話劇的創生歷程及其文化特征 孟廣來; 胡智鋒 文史哲 1989-05-01
181 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 胡智鋒 外國文學評論 1990-04-02
182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的戰略目標與對策 胡智鋒 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 2001-01-01
183 對“DV新世代”——中國非職業影像運動的考察 胡智鋒 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 2002-11-01
184 中國電視傳播藝術的“本土化”資源辨析 胡智鋒 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 2004-11-01
185 后記 胡智鋒 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 2004-11-01
186 中國電視傳媒人的角色轉型——觀察電視傳媒與社會關系的另一種視角 胡智鋒 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論壇•2007——中國新聞業發展現狀與趨勢論文集 2007-10-01
187 從30年中國電視改革看重慶衛視10年 胡智鋒 中國傳媒經濟理論三十年(重慶)峰會論文集 2008-03-01
188 日、韓電視劇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審美文化思考 胡智鋒; 張國濤 2005東北亞傳播學國際研討會——東北亞的文化交流論文或提要集 2005-08-01
189 本土化:中國電視的生存策略 胡智鋒 中國文化報 2000-07-22
190 構建民族化的影視藝術理論 胡智鋒 鄭世明 中國文化報 2001-03-10
191 透析CCTV-10 胡智鋒 趙帆 中國文化報 2001-07-31
192 對影視戲劇民族化的思考與探求 胡智鋒 光明日報 2002-06-26
193 《香港十年》:“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影像記錄 胡智鋒 光明日報 2007-06-29
194 “娛樂選秀熱”憂思 胡智鋒 周建新 人民日報 2006-10-12
195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蘭孝兵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1-01-01
196 全國廣播電視及各方面概況 文藝廣播概況 張鳳鑄;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1993-01-01
197 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房莉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1999-01-01
198 論文摘要 論電視紀錄片的“視點” 胡智鋒; 劉文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1999-01-01
199 全國廣播電視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鄭冬梅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1997-01-01
200 概論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的戰略目標與對策 胡智鋒 中國紀錄片年鑒 2006-01-01
201 論點摘編 2006:中國電視憂思錄 梁曉濤; 靳智偉;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8-01-01
202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周建新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7-01-01
203 13.電影教育 新世紀中國高校影視教育概況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電影年鑒 2004/01/01
204 論點摘編 電視傳播藝術:一個學術命題的新的整合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3-01-01
205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王晗穎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3-01-01
206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張國濤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4/01/01
207 論點摘編 電視傳播藝術的功能:“效率”提高與“品格”提升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4/01/01
208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王崢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0-01-01
209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5-01-01
210 論點摘編 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現狀及發展之我見 胡智鋒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5-01-01
211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顧亞奇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6-01-01
212 全國廣播電視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鄭冬梅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1998-01-01
213 全國概況 電視文藝概況 胡智鋒; 周建新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2008-01-01
資料更新中…………
所獲榮譽:
1.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 首屆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992年)。
3. 首屆“京師杯”“十大科技學術之星”(1999年)。
4. 首屆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2001年)。
5. 北京市“優秀教師”(2004年)。
6. 入選國家教育部首屆“新世紀優秀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04年)。
7. 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08)。
8.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
專著獲獎:
1.《電視傳播藝術學》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2004年)。
2. 《電視審美文化學》獲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首屆高教影視學術獎”一等獎(2004年)。
3. 《電視美的探尋》獲第二屆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優秀學術論著一等獎(1999年)。
4. 《中國電視觀念論》獲第三屆國家廣電總局高?蒲谐晒泉劊2001年)。
論文獲獎:
1. 《“裂變”與“引進”中的選擇——中國話劇的創生歷程與文化特征》獲第二屆中國話劇優秀論著獎(1995年)。
2. 《論電視紀錄美學》獲第四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著一等獎(1996年)、首屆廣播電影電視部高?蒲谐晒坏泉劊1997年),
3. 《倪萍四題》獲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1998年),
4. 《論電視紀錄片的視點》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著二等獎(1999年),
5. 《“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設的四個浪潮》獲第二屆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1999年)、
6. 第十屆北京電視“春燕杯”優秀電視藝術論文獎(2000年)。
7.《影視文化三論》獲第七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年),
8.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戰略與對策》獲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2003年)。
其它獎勵:
1. 參與主創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滄!帆@得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大獎(1997年)及“中國彩虹獎”(1998年)、中國電視“金鷹獎”(1998年)等。
2. 參與主創的大型紀錄片《再說長江》榮獲“中國06年度雙十大經典紀錄片” 、首屆中國影視學院獎視覺藝術大獎。
資料更新中…………
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旨在構建一個涵蓋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的人物創新成果展示平臺。
2、本站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本站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
5、本網站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本站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本站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本站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