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緒成,男,1973年9月生,漢族,甘肅民勤人,博士,副研究員,F任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定西試驗站副站長、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副研究員、甘肅省現代旱地農業研究創新團隊成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5年7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專業。
2000年獲助理研究員任職資格。
2003年9月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生態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2004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生態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08年1月畢業,獲生態學博士學位。
2006年獲副研究員資格。
2007年5月至2007年9月赴日本室蘭工業大學參加“旱區水資源與環境綜合管理”培訓班,研修水資源與環境管理方面的技術。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作物栽培、植物營養生理、節水農業和植被生態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示范推廣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科研項目11項。
1. 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基金項目“冬小麥內源NO與WUE的關系及其氮素調控機制”,主持。
2.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綜合發展研究”,參加。
3. 國家科技部西部專項“黃土高原半干旱(定西)高效生態農業研究與示范”,參加。
4. “旱地作物抗旱豐產綜合技術研究”,參加。
5. “隴中丘陵區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與發展技術研究”,參加。
6. “集水高效農業技術體系研究”,參加。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小麥葉片光合能量轉化對長期高大氣CO2濃度的反饋機制及其氮素調控(編號30800668)”。
8. 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小麥葉片氮素和根源信號的關系及其對WUE的作用及調控機制(編號10501-174)”。
9. 甘肅省中青年科技基金項目“水氮互作對小麥葉片NO-ABA-WUE的影響(編號3YS061-A25-015)”。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先后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在《應用生態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核農學報》、《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水土保持學報》等CSCD收錄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3篇;在《甘肅農業科技》、《耕作與栽培》、《農業現代化研究》、《土壤肥料》等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2篇,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交流學術論文2篇。
1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作物—雜草化感作用及其關系探討 歐巧明; 陳玉梁; 馬麗榮; 張緒成; 羅俊杰; 草業學報 2010-04-20
2 旱地不同覆蓋溝壟種植方式對馬鈴薯土壤水分和產量的影響 高世銘; 張緒成; 王亞宏; 水土保持學報 2010-02-15
3 抗旱性不同品種的小麥葉片中光合電子傳遞和分配對氮素水平的響應 張緒成; 上官周平;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9-01-20
4 旱地馬鈴薯連作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胡宇; 郭天文; 張緒成; 安徽農業科學 2009-04-20
5 氮素對小麥不同葉位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的調控效應 譚雪蓮; 郭天文; 張國宏; 張緒成; 王引權; 麥類作物學報 2009-05-15
6 甘肅省黃土高原旱作區干旱災害特點及抗旱救災農作制度的建立 張緒成; 朱潤身; 樊庭錄; 侯惠芝;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 09-10
7 隴中半干旱區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的土壤水分及產量效應 侯慧芝; 呂軍峰; 張緒成; 楊如萍; 郭天文; 作物雜志 2010-02-15
8 黃土高原隴中丘陵區春小麥嚴重干旱時段及關鍵生育期的供水效應 張緒成; 朱潤身; 夏芳琴; 上官周平; 麥類作物學報 2006-09-15
9 施氮對不同抗旱性冬小麥葉片光合與呼吸的調控 張緒成; 上官周平; 應用生態學報 2006-11-30
10 氮素對不同抗旱性春小麥葉片溫度、氣體交換和WUE關系的影響 湯瑛芳; 張緒成; 上官周平; 西北農業學報 2007-01-16
11 不同抗旱性小麥葉片膜脂過氧化的氮素調控機制 張緒成; 上官周平;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7-01-25
12 施氮對旱地不同抗旱性小麥葉片光合色素含量與熒光特性的影響 張緒成; 上官周平; 核農學報 2007-06-20
13 氮素對小麥幼苗葉片氣體交換和能量轉化特性的調控 譚雪蓮; 張緒成; 郭天文; 夏芳琴; 張金林; 核農學報 2007-06-20
14 施氮量對小麥葉片硝酸還原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氣體交換的影響 張緒成; 上官周平; 應用生態學報 2007-07-15
15 施氮對不同抗旱性小麥葉片光合及生長特性的影響 張緒成; 上官周平;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7-11-15
16 隴中旱區溫室棚面集水和節水灌溉應用效果研究 湯瑛芳; 張緒成; 楊封科; 張朝巍; 西北農業學報 2007-11-16
17 氮素水平對小麥根-冠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張緒成; 郭天文; 譚雪蓮; 高世銘; 上官周平; 西北農業學報 2008-05-16
18 水氮互作對春小麥葉片氣體交換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的作用機制 于顯楓; 郭天文; 張仁陟; 張緒成; 馬一凡; 趙記軍; 西北農業學報 2008- 05-16
19 甘肅中部馬鈴薯引種試驗初報 夏芳琴; 張緒成; 楊封科; 陳軍 甘肅科技 2003-12-30
20 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補灌效應研究 張緒成; 夏芳琴; 楊封科 甘肅農業科技 2003-11-30
21 干旱條件下春小麥集雨補灌優化技術研究 夏芳琴; 張緒成; 楊封科 耕作與栽培 2004-10-28
22 NO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機制 張緒成; 上官周平; 高世銘 西北植物學報 2005-04-30
23 旱地糜子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試驗研究及栽培技術 張緒成 甘肅農業科技 1999-08-20
24 集雨造林工程應用效果研究 張緒成; 何寶林; 高世銘 水土保持學報 2001-06-28
25 隴中旱地地膜谷子施肥量及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張緒成; 湯瑛芳 甘肅農業科技 2001-01-30
26 隴中旱地馬鈴薯膜側種植技術研究 張緒成; 何寶林 甘肅農業科技 2001-03-30
27 地膜糜子節水補灌技術研究 張緒成; 湯瑛芳 耕作與栽培 2001-05-28
28 定西旱地地膜穴播春小麥栽培技術研究 蘭曉泉; 張緒成 甘肅農業科技 1998-06-20
29 旱地地膜谷子不同生育期供水效應研究 張緒成 甘肅農業科技 1998-06-20
30 定西旱地地膜谷子高產關鍵技術研究 曹國番; 張緒成 耕作與栽培 1998-06-15
31 旱地春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 蘭曉泉; 張緒成 作物研究 1998-09-30
榮譽獎勵:
1.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綜合發展研究”2001年獲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2001年獲定西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3. 《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2004年獲首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專著獎。
4. 國家科技部西部專項“黃土高原半干旱(定西)高效生態農業研究與示范” 2006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資料更新中…………
學術交流:
參加“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rory and Practices in Biological Water Saving(Beijing,2006)”,“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Yangling,2006)”,“Internationl Seminar on Managing Groundwater and Eco-system in the Alluvial Flood Plains and Wetlands(Japan,2007)”和“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n Sciences and Culture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apan,2007)”等國際學術交流會議4次,提交題為“Artificial rain-water-collecting system of greenhouse and managed irrigation for three vegetables in semi-arid regions in the Loese Plateau of chin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and root ABA content was a differentiation of chemical or hydraulic signaling which induced the stomatal movement of winter wheat”和“The Water Management on Yellow River Basin of China”等學術論文3篇,其中大會報告2次;參加“第九屆全國植物生理學術交流大會(2005,貴州)”、“第四屆小麥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2005,楊凌)”和全球氣候變暖與中國農業發展高層論壇(2007,北京)等國內學術會議3次,提交論文2篇。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