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高菊生,男,中共黨員,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自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42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紅壤稻區綠施肥效應及機制》3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2021年當選永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2022年當選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綠色生資專家委員會主任。近10年在湘南桂北推廣綠肥360萬畝,增效1.26億元;舉辦培訓班88次,培訓農民技術員16678名。
近10年主要成果:
一、主持或參加課題6項,主持4項
1.主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綠肥體系(試驗站站長,每年經費50萬元,2017-2022);
2.主持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子課題“湖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每年經費20萬元;2008-2010);
3.主持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子課題“湘南桂北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201103005-01-06)(每年經費20萬元;2011-2015);
4.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水稻耕層綠肥還田培肥關鍵技術” (2016YFD0300902-03)(每年經費20萬元;2016-2010)。
二、 獲國家、省部級成果獎8項
1.參加研究的“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 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7完成人,證書號:2009-J-251-2-08-R07);
2. 參加研究的“我國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 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二級證書,證書號:2018-J-25101-2-06-D01-R04);
3. 參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過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2-2013 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第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2-026-02);
4.參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年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2012-1-07-R12);
5.參加研究的“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1-021-12);
6.參加研究的“豆科決明屬草種選育及其在南方紅壤山地生態修復中集成應用 ”獲2015年農業部“神農獎”二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編號:KJ2015-R2-039-06);
7.參加研究的“紅壤雙季稻田肥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 ”獲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第2完成人,證書編號:KJ2015-R2-039-06);
8..參加研究的“紅壤雙季稻田肥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 ”獲2022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完成人,證書編號:20214110-J2-111-R03)。
三、出版專著6部,主著3部,副主編1部,參編2部
1.《紅壤稻區綠肥效應及機制》。主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主著.科學出版社,2017年
3.《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集》[農田生態系統卷,湖南祁陽(1960-2006)]. 副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
5.《農田土壤培肥》參編?茖W出版社,2009年
6.《中國土壤肥力演變》參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5年
四、發明專利2項
1.“一種用于促進紅壤地區果樹生長的生物-化學調理劑”(專利號:ZL 2008 1 0127033.7);
2.“一株具有水稻促生作用的根瘤菌及其用途”(證書號: 第 1291963號)。
五、發表論文42篇(第一/通訊作者論文 26 篇)。主要代表作如下:
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Geoderma, 2019, 353:331-339 (IF5yr =4.564,1區).通訊作者
2.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with Green Manure (GM) Increased Yield Stability by Improving C Input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IF = 2.259, 1區)2019, 9, 609. 通訊作者
3. 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5yr=4.662, 1區)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共同第一
4. N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 a potential plant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6, 66, 302–307 (IF5yr =2.782, 3區). 共同第一
5. Rhizobium oryzicola sp. nov., potential plantgrowth-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2931–2936 (IF5yr =2.782,3區). 共同第一
6. Paenibacillus rhiz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3053–3059 (IF5yr =2.782, 3區). 共同第一
7. 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 Biochem 2017, 104, 208-217 (IF5yr =5.419,1區) 第三作者
8. 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及土壤土壤養分影響,土壤學報,2014,51:126-136. 第一作者
9.長期雙季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稻田土壤有機質影響,生態學報,2011,31:4542-4548.第一作者
10.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作物學報,2013,39:343-349.第一作者
11.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影響,中國水稻科學,2010,24 (6):672 -675第一作者
12.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下紅壤性稻田水稻產量及有機碳變化特征,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4, 20(2): 336-345.通訊作者
13.長期施肥下紅壤性水稻土有效磷的演變特征及對磷平衡的響應,中國農業科學,2016,49(6):1132-1141. 通訊作者
14.綠肥和稻草聯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穩定氮素供應,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0, 26(3): 472-480.通訊作者
15.長期綠肥與氮肥減量配施對水稻產量和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20, 36(5): 106-112.通訊作者
16.用宏基因組學方法研究綠肥對水稻根際微生物磷循環功能基因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0, 26(9): 1578-1590.并列第一作者
社會任職
1.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
2.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
3.2011年當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會主席。
4.2015年9月被聘請為“”湖南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專家指導組成員”【湘農辦土肥(2015)173號】。
5.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
6.2017年被農業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
7.2018年當選湖南省土壤學會理事。
8.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
9.2021年當選永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
10.2022年當選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綠色生資專家委員會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水稻長期定位試驗、綠肥培肥、紅壤生土熟化過程長期定位試驗、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紅壤退化與恢復重建等項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湖南中低產稻田有機質提升及淹育瘠薄稻田定向培育技術”(2012BAD05B05-6),參加。
2. 十二五《循環農業科技工程》項目課題“農業購買性資源適量化投入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2012BAD14B04)”,參加。
3.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子課題“湖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每年經費20萬元;2008-2010),主持。
4. 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201103005-01-06)(每年經費20萬元;2011-2015), 主持。
5. 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糧食主產區土壤肥力演變與培肥技術研究與示范”(201103005-01-06),主持。
6.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東南丘陵區持續高效及農林復合發展模式與技術”研究,參加。
7.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參加。
8.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參加。
9.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優良牧草示范推廣、“南方旱稻高產技術體系”研究,參加。
10.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南貧瘠紅壤與水稻土地力提升關鍵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2006BAD05B09)研究,參加。
11.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題—“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參加。
12.“長江中下游水稻土區沃土技術模式與示范”(2006BAD25B07)研究。
13.中國農科院院長基金(A9703-16)和所長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長期不同施肥紅壤肥力變化特征”(2007-15),參加。
14.中國農科院院長基金(A9703-16)和所長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長期施用不同陰離子肥料水稻產量和土壤質量演變特征”(2008-4)研究,參加。
15.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水稻耕層綠肥還田培肥關鍵技術” (2016YFD0300902-03)(每年經費20萬元;2016-2010)主持。
16.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每年經費50萬元,2017-2020),主持。
科研成果:
1.參加研究的“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 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7完成人,證書號:2009-J-251-2-08-R07)。
2.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第5完成人,證書號:2007210043-1-05),2007年。
3.參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過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2-2013 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第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2-026-02)。
4.參加研究的“我國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 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二級證書,證書號:2018-J-25101-2-06-D01-R04)。
5.參加研究的“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1-021-12)。
6.參加研究的“豆科決明屬草種選育及其在南方紅壤山地生態修復中集成應用”獲2015年農業部“神農獎”二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編號:KJ2015-R2-039-06)。
7.參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年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2012-1-07-R12);
8.紅壤旱地的肥力演變與調控技術研究。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號:KJ2008-D3-032-06),2008年。
9.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號:KJ2007-G3-033-06),2007年。
10.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發展配套技術。湖南省永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5完成人,證書號:2006—9),2006年。
11.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發展配套技術。 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5完成人。證書號:2006210046-3-5),2006年。
12.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號:2005—14—6),2005年。
13.雙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與環境保護型施新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第5 完成人,證書號:2003—19—5),2003年。
14.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2001—14—165),2001年。
15.2021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第2)。
16.2022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4)。
17.紅壤丘陵區牧草栽培與綜合利用。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6完成人),2000年。
18.紅壤丘陵立體農作制度及配套技術。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6完成人),1996年。
19.南方冬季亞麻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10完成人),2009年
20.南方陸稻高產優質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8完成人),2005年。
21.坡地苧麻抗逆品種篩選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綜合利用研究。 揭雨成;邢虎成;周清明;佘瑋;程澤新;崔國賢;鐘英麗;楊瑞芳;朱中秋;高菊生;朱守晶;康萬利;王賢芳;梅坤;杜曉華 湖南農業大學 2012
認定成果:
1 紅壤區雙季稻田地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 張會民;高菊生;曾希柏;王亞男;黃晶;柳開樓;孫耿;孫楠;李冬初;張洋;張璐;劉淑軍;劉立生;邵華;孫梅;譚石勇;王際香;秦新國;吳遠帆;向鐵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20
2 幼齡林果園地紅壤退化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 文石林;徐明崗;孫楠;王興祥;張揚珠;戴傳超;周衛軍;董春華;張璐;羅濤;孫剛;高菊生;張會民;申華平;李冬初;蔡澤江;王伯仁;黃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13
3 坡地苧麻抗逆品種篩選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綜合利用研究 揭雨成;邢虎成;周清明;佘瑋;程澤新;崔國賢;鐘英麗;楊瑞芳;朱中秋;高菊生;朱守晶;康萬利;王賢芳;梅坤;杜曉華 湖南農業大學 2012
4 我國南方紅壤酸化特征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徐明崗;王伯仁;聶軍;彭春瑞;譚宏偉;張會民;羅濤;文石林;孫楠;李冬初;張文菊;蔡澤江;廖育林;周柳強;董春華;陳先茂;申華平;高菊生;李菊梅;張青;包耀賢;黃晶;段英華;鄭圣先;羅奇祥;王煌平;謝如林;黃佳良;秦琳;陳福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10
5 我國南方紅壤酸化特征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徐明崗;王伯仁;聶軍;彭春瑞;譚宏偉;張會民;羅濤;文石林;孫楠;李冬初;張文菊;蔡澤江;廖育林;周柳強;董春華;陳先茂;申華平;高菊生;李菊梅;張青;包耀賢;黃晶;段英華;鄭圣先;羅奇祥;王煌平;謝如林;黃佳良;秦琳;陳福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10
6 瘠薄土壤熟化過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 盧昌艾;高菊生;孫建光;李菊梅;張會民;田有國;孫楠;李雅文;聶軍;韓寶文;徐明崗;張淑香;張文菊;王伯仁;段英華;李桂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2010
7 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 曾希柏;羅尊長;李菊梅;魏湘林;高菊生;李蓮芳;徐明崗;孫楠;彭志紅;王伯仁;李明德;白玲玉;文石林;申華平;楊光立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6
8 南方紅壤區冬季亞麻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孫煥良;周清明;徐明崗;李建國;蔣曉峰;王伯仁;李勁松;周文新;郭清泉;黃小龍;劉繼善;秦道珠;高菊生;劉湘桂;譚周進 湖南農業大學 2005
9 南京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 徐明崗;黃鴻翔;鄭圣先;譚宏偉;陳福興;朱永興;戴平安;汪洪;周柳強;秦道珠;韋廣潑;高菊生;朱更瑞;王伯仁;文石林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5
10 南方紅壤區陸稻高產優質栽培理論與技術 周清明;孫煥良;徐明崗;胡頌平;秦道珠;李軍民;楊全柳;王伯仁;高菊生;王愛兵;文石林;李羅先 湖南農業大學 2004
11 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 徐明崗;王伯仁;李菊梅;曾希柏;趙林萍;高菊生;蔣德元;秦道珠;陳福興;王水生;申華平;黃佳良;文石林;黃平娜;孫小鳳;李冬初;孫楠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004
.發明公開:
[1]黃晶,劉淑軍,柳開樓,李冬初,高菊生,張會民. 一種定量調控紅壤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的施肥方法[P]. 湖南。篊N111631097A,2020-09-08.
[2]張曉霞,曹艷花,高菊生,馬曉彤,曹衛東,姜瑞波. 一株具有水稻促生功能的根瘤菌及其用途[P]. 北京:CN102643761A,2012-08-22.
[3]曾希柏,李蓮芳,白玲玉,段然,王亞男,高菊生,孫楠. 一種紅壤改良劑[P]. 北京:CN102352254A,2012-02-15.
[4]羅尊長,曾希柏,白玲玉,李蓮芳,高菊生,孫楠. 一種用于促進紅壤地區果樹生長的生物-化學調理劑[P]. 北京:CN101608119,2009-12-23.
[5]曾希柏,羅尊長,高菊生,白玲玉,李蓮芳,孫楠. 一種用于紅壤旱地的生物-化學調理劑[P]. 北京:CN101550342,2009-10-07.
[6]曾希柏,羅尊長,高菊生,白玲玉,李蓮芳,孫楠. 一種用于改善紅壤旱地的化學調理劑[P]. 北京:CN101550343,2009-10-07.
[7]曾希柏,羅尊長,高菊生,孫楠,白玲玉. 一種多功能復合肥[P]. 北京:CN101412644,2009-04-22.
發明授權:
[1]黃晶,劉淑軍,柳開樓,李冬初,高菊生,張會民. 一種定量調控紅壤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的施肥方法[P]. 湖南。篊N111631097B,2022-09-30.
[2]曾希柏,李蓮芳,白玲玉,段然,王亞男,高菊生,孫楠. 一種紅壤改良劑[P]. 北京市:CN102352254B,2014-03-12.
[3]張曉霞,曹艷花,高菊生,馬曉彤,曹衛東,姜瑞波. 一株具有水稻促生功能的根瘤菌及其用途[P]. 北京市:CN102643761B,2013-10-23.
[4]曾希柏,羅尊長,高菊生,白玲玉,李蓮芳,孫楠. 一種用于改善紅壤旱地的化學調理劑[P]. 北京市:CN101550343B,2011-08-03.
[5]羅尊長,曾希柏,白玲玉,李蓮芳,高菊生,孫楠. 一種用于促進紅壤地區果樹生長的生物-化學調理劑[P]. 北京市:CN101608119B,2011-06-29.
[6]曾希柏,羅尊長,高菊生,白玲玉,李蓮芳,孫楠. 一種用于紅壤旱地的生物-化學調理劑[P]. 北京市:CN101550342B,2010-12-22.
在《中國農業科學》、《中國農學通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4部。
出版專著:
(1)《紅壤稻區綠肥效應及機制》,高菊生主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年。
(2)《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高菊生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紅壤稻區綠肥效應及機制-湘南長期冬綠肥-雙季稻輪作的啟示》,高菊生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年。
(4) 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高菊生主編,科學出版社,2017年。
(5)《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集》[農田生態系統卷,湖南祁陽站(1960-2006)],高菊生副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
(6)《農田土壤培肥》,高菊生參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7)《紅壤丘陵區農業綜合發展研究》,高菊生參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年。
(8)《祁陽縣農業志》,高菊生參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紅壤特性與高效利用》,高菊生參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年。
(10)《中國土壤肥力演變》,高菊生參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5年。
發表期刊論文:
[1]王伯仁,秦道珠,高菊生.免耕、水旱輪作在改良低產田中的作用[J].耕作與栽培,1989(03):4-5.
[2]王伯仁,高菊生.湘南幾種主要水稻土壤施用磷、鉀肥的效果[J].耕作與栽培,1990(06):51-52+20.
[3]秦道珠,高菊生:稻田壟栽養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稻田養魚技術新進展,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編,農業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1990,10(1):364-371
[4]沈富林,秦道珠,劉更另,高菊生: 湘南紅壤區三種土壤水熱狀況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1991,24(2):1-12
[5]王伯仁,高菊生.農田鉀素虧損及有機、無機鉀肥施用效果研究[J].耕作與栽培,1992(04):61-62+50.
[6]王伯仁,高菊生.幾種主要水稻土施用磷鉀肥的效果[J].廣西農業科學,1992(01):31-33.
[7]陳銘 ,劉更另 ,秦道珠 ,高菊生.湘南水田發現晚稻“Achiochi”病[J].湖南農業科學,1993(01):49.
[8]王伯仁,陳福興,高菊生,李學軍.湘南三種主要水稻土磷的吸附特征及施磷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1994(03):28-31.
[9陳福興,秦道珠,鄒長明,高菊生:湘南水稻套種技術研究 ,土壤肥料,1995,(4):43-48
[10]高菊生,秦瑞君:湘南冬閑稻田小黑麥引種試驗。紅壤丘陵區牧草栽培與利用,徐明崗,張久權,文石林主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8,2: 79-82
[11]秦道珠,鄒長明,高菊生,黃平娜.兩系雜交稻兩茬套種模式高產機制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1999(01):19-21.
[12]王伯仁,游有文,高菊生,黃鴻翔.湘南幾種土壤鉀、鎂形態淋失及施用效果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1999(02):14-17.
[13]王伯仁,游有文,高菊生:湘南幾種土壤鉀鎂形態淋失及施用效果研究。廣西農業科學1999,2:68-71
[14]高菊生,秦道珠,申華平,秦瑞君.湘南冬閑稻田小黑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0(05):8-9.
[15]黃鴻翔,陳福興,徐明崗,秦道株,高菊生,朱永興.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的研究[J].土壤肥料,2000(05):19-23.
[16]高菊生,秦道珠,陳福興.鎂肥在湘南紅壤旱地作物上的增產效果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0(04):31-32.
[17]高菊生,陳福興,秦道珠,徐明崗,鄒長明,王伯仁.湘南紅壤稻田施用鎂肥對水稻的增產效果[J].湖南農業科學,2000(04):21-22.
[18]秦道珠,鄒長明,黃平娜,高菊生.施用有機無機肥與稻田氮素釋放及水稻群體生長的關系[J].湖南農業科學,2000(02):23-25.
[19]朱新書,段二喜,唐湘彥,汪友元,唐劍,高菊生.魯西黃牛在湘南紅壤丘陵地區的增重潛力試驗[J].中國草食動物,2000(01):26-27.
[20]徐明崗,文石林,高菊生.紅壤丘陵區不同種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與生態環境效應[J].水土保持學報,2001(01):77-80.
[21]鄒長明,秦道珠,高菊生,陳福興.水稻氮肥施用技術Ⅱ.看苗施用氮肥的葉片診斷指標[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01):29-31.
[22]高菊生,秦道珠,陳福興,何立純,秦樹禮.鉀鎂肥配施對煙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01(01):29-30.
[23]高菊生,秦道珠,劉更另,徐明崗,鄒長明.長期施用含SO_4~=和Cl~ˉ肥料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2(04):51-55.
[24]鄒長明,秦道珠,高菊生.水稻氮肥施用方法及其效果[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02):15-18.
[25]高菊生,劉更另,秦道珠,鄒長明,黃平娜.紅壤稻田不同輪作方式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2(02):1-2.
[26]高菊生,秦道珠,劉更另,徐明崗.長期施用有機肥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2(02):31-33+38.
[27]鄒長明,高菊生,王伯仁,申華平.長期施用含氯化肥對水稻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4(06):182-184+195.
[28]鄒長明,高菊生.長期施用含氯化肥對稻田土壤氯積累及養分平衡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4(11):2557-2563.
[29]鄒長明,高菊生,王伯仁,申華平.長期施用含硫化肥對水稻土化學性質和水稻吸收微量元素的影響[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01):19-25.
[30]鄒長明,高菊生,王伯仁,申華平.長期施用含氯和含硫肥料對土壤性質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4(01):117-119.
[31]高菊生,劉更另,秦道珠,徐明崗:長期不同耕作制度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糧食安全與農作制度建設,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2004,9:297-299
[32]高菊生,曾希柏,顏鈞,蔣德元.多功能含鎂復合肥在湘南紅壤旱地作物上的增產效果[J].湖南農業科學,2005(05):41-43.
[33]高菊生,徐明崗,王伯仁,秦道珠,文石林,申華平.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土壤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5(08):211-214+259.
[34]高菊生,文石林,段貴平.湘南紅壤丘陵區草山草坡改良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5(02):74-75+78.
[35]王伯仁,徐明崗,申華平,高菊生.紅壤母質熟化過程中土壤磷的組分變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5(01):42-44.
[36]高菊生,段貴平,文石林,秦道珠.充分利用冬閑稻田 大力發展冬季飼草[J].湖南農業科學,2005(01):71-74.
[37]秦道珠,徐明崗,黃平娜,高菊生:席草寬行窄株栽培法與產量結果分析,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128-131
[38]SUN Nan1,ZENG Xi-bai2,LI Ju-mei1,GAO Ju-sheng1 and wang Bo- ren1:Effects of Magnesium Compound with Fertilizer on Daylily(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Growth and Soil Nutrien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孫楠,曾希柏,李菊梅,高菊生,王伯仁:含鎂復合肥對黃花菜生長發育及土壤肥力影響】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2006,5(2):123-129
[39]曾希柏,李菊梅,徐明崗,高菊生,孫楠.紅壤旱地的肥力現狀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6(03):434-437.
[40]徐明崗,鄧國取,文石林,高菊生,揚光立.我國農區畜牧業發展戰略思路探討[J].中國家禽,2006(04):5-8.
[41]鄒長明,高菊生,王伯仁,申華平.長期施用含硫化肥對水稻產量和養分吸收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6(01):103-106.
[42]孫楠,曾希柏,高菊生,王伯仁.含鎂復合肥對黃花菜生長及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01):95-101.
[43]高菊生,孫楠,徐明崗,秦道珠,李冬初,申華平.湘南3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豆科作物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7(06):6-8+37.
[44]高菊生,徐明崗,孫楠,李冬初,秦道珠.湘南三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7(10):209-215.
[45]曾希柏,孫楠,高菊生,王伯仁,李蓮芳.雙季稻田改制對作物生長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7(06):1198-1205.
[46]高菊生,秦道珠,李冬初: 湘南紅壤區三種土壤水分狀況及長期施肥對作物產量影響。節水農作制度理論與技術研究進展,唐華俊、逢煥成、任天志、李玉義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2008,11:413-418
[47]JIANG Duan-sheng1,2,3,ZENG Xi-bai2,3,GAO Ju-sheng4,and LI Lian-fanG2,3: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N,P and K Content of Soils in Red Soil Areas Under Long—Term Experiment【蔣端生,曾希柏,高菊生,李連芳:長期施肥條件下紅壤中無機物質N、P、K含量的變化特征】 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2008,(7)7:853- 859
[48]高菊生,徐明崗,秦道珠.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08(06):25-27.
[49]高菊生,孫楠,劉登望,李林,曹衛東.湘南三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花生生長發育及產量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1):220-223.
[50]高菊生,孫楠,徐明崗,李冬初.3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禾本科作物產量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8(04):18-19+49.
[51]徐明崗,文石林,高菊生.南方丘陵區水土流失控制的技術模式[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04):72-75.
[52]高菊生,張楊珠,周衛軍,李冬初,肖志鵬,尹力初,黃晶.湘珠牌水稻專用肥在湘南灰泥田上的施用效果[J].湖南農業科學,2008(03):79-82.
[53]曾希柏,孫楠,高菊生,李蓮芳,王伯仁,白玲玉.雙季稻田改制對土壤剖面構型及性質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8(05):1033-1039.
[54]高菊生,申華平,謝慧蘭.油菜、小麥施用天地福硫鐵基多元肥效果初報[J].耕作與栽培,2008(01):56-57.
[55]高菊生,孫楠,秦道珠,申華平,孫玉桃,謝慧蘭.湘南3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不同施肥對豆科作物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08(01):55-57.
[56]高菊生,李菊梅,徐明崗,孫楠,秦道珠.長期施用化肥對紅壤旱地作物和水稻產量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8(01):286-292.
[57]董春華,劉強,文石林,榮湘民,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劉俊.噴施氯化鉀對油菜植株硝酸鹽含量及氮素分配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108-113.
[58]秦道珠,黃平娜,彭永光,高菊生.湘南紅壤稻田施硅對水稻農藝性狀及產量的作用效果[J].土壤通報,2009,40(06):1390-1392.
[59]高菊生,梁海軍,單文芳,李本榮.油菜、小麥施用“天地福”腐植酸鐵多元肥肥效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9(05):34+54.
[60]劉登望,李林,鄒冬生,楊友才,高菊生,王正功,劉飛,劉明新.高產優質花生新品種“湘農小花生”的選育[J].花生學報,2009,38(03):31-35.
[61]高菊生.湘南三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十字花科作物產量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5):235-239.
[62]高菊生,曹衛東,李本榮,顏鈞.充分利用冬閑稻田 大力發展綠肥生產[J].耕作與栽培,2009(02):1-2+12.
[63]高菊生,秦道珠.長期施用含SO_4~(2-)肥料對水稻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07):137-140.
[64]張國榮,李菊梅,徐明崗,高菊生,谷思玉.長期不同施肥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02):543-551.
[65]高菊生, 徐明崗, 聶 軍,董春華, 曹衛東:稻-稻-紫云英長期輪作對水稻產量及雜草多樣性影響。 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10,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6]何增明,董春華,文石林,榮湘民,高菊生.不同施磷水平對紅壤酸害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3):18822-18824.
[67]文石林,董春華,榮湘民,常嵩華,高菊生.道縣春秋塘村養牛情況調查及道縣養牛產業化發展建議[J].中國牛業科學,2010,36(06):81-83.
[68]文石林,董春華,榮湘民,常嵩華,高菊生.道縣養牛業現狀及肉牛發展產業化探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0(21):131-133.
[69]董春華,文石林,榮湘民,劉強,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噴施KCl對油菜光合產物及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031-18034.
[70]高菊生,曹衛東,董春華,徐明崗,曾希柏,文石林.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0,24(06):672-675.
[71]文石林,董春華,高菊生,劉杰.酸性紅壤下施磷對墨西哥玉米生長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0):60-64.
[72]董春華,文石林,高菊生,黃平娜.磷肥和石灰對紅壤墨西哥玉米產量和養分含量的影響[J].草業與畜牧,2010(10):12-16.
[73]文石林,董春華,榮湘民,高菊生.道縣發展草食動物的資源與潛力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284-285.
[74]高菊生,徐明崗,曹衛東,聶軍,董春華,文石林.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28年對水稻產量及田間雜草多樣性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155-159.
[75]文石林,董春華,高菊生.磷肥和石灰對紅壤墨西哥玉米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0(16):35-36+38.
[76]于寒青,徐明崗,呂家瓏,包耀賢,孫楠,高菊生.長期施肥下紅壤地區土壤熟化肥力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07):1772-1778.
[77]高菊生,江煜,顏鈞,謝慧蘭,彭國華,王伯仁,李冬初,黃晶.“三色源菌”對紅壤旱地和稻田的改土培肥綜合效應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3):57-59.
[78]阿拉騰希胡日,曾希柏,白玲玉,李蓮芳,孫楠,高菊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農田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04):492-495.
[79]董春華,文石林,榮湘民,劉強,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噴施KCl對油菜光合產物及籽粒產量和品質影響研究(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07):41-44+144.
[80]彭國華,高菊生,董春華,謝慧蘭.“天地福”硫鐵基腐殖酸多元肥在湘南紅壤稻田的施用效果[J].耕作與栽培,2010(03):34-35.
[81]侯曉娟,徐明崗,李冬初,牛德奎,高菊生,沈浦.長期施用含硫含氯化肥稻田土壤化學性質的演變特征[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2):2460-2468.
[82]余泓,高菊生,劉明月.冬閑田種植馬鈴薯對水稻生長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0(09):39-41.
[83]董春華,劉強,文石林,榮湘民,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劉俊.不同品種油菜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素分配動態[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02):70-74.
[84]沈浦,李冬初,高菊生,徐明崗,王伯仁,侯曉娟.長期施用含硫與含氯肥料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要素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02):322-328.
[85]于寒青,孫楠,呂家瓏,高菊生,徐明崗,王伯仁.紅壤地區三種母質土壤熟化過程中有機質的變化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01):92-98.
[86]秦道珠,黃平娜,黃 晶,劉淑軍,高菊生:湘南冬閑田“稻稻-綠肥(飼草)”種植模式效益分析,中國稻米,2010,16(S1)32-35
[87]DONG Chun-hua,WEN Shi-lin,RONG Xiang-min,LIU Qiang,SONG Hai-Xing,ZHANG Yu-ping,GAO Ju-sheng:Effects of Spraying KCl Solution on Photosynthate and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Oilseed Rape(Brassica napus L.),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董春華,文石林,榮湘民,劉強,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噴施KCl對油菜光合產物及籽粒產量和品質影響研究,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主辦:湖南省農業科學院】,2010,(7):41-44,144
[88]高菊生,余泓,屈喜燕,謝慧蘭,黃晶.水稻施用“天地福”硫鐵基多元肥效果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1(23):68-70.
[89]唐和平,余泓,高菊生,劉明月,謝慧蘭.脫毒馬鈴薯對湘南5種典型土壤適應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132-133.
[90]黃晶,高菊生,劉淑軍,張楊珠.湘南紅壤坡地幼齡桔園套種不同作物的生態環境效應[J].湖南農業科學,2011(19):108-111.
[91]高菊生,曹衛東,李冬初,徐明崗,曾希柏,聶軍,張文菊.長期雙季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稻田土壤有機質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1,31(16):4542-4548.
[92]楊曾平,高菊生,鄭圣先,聶軍,徐明崗,謝堅,廖育林.長期冬種綠肥對紅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2011,43(04):576-583.
[93]楊曾平,徐明崗,聶軍,鄭圣先,高菊生,謝堅,廖育林.長期冬種綠肥對雙季稻種植下紅壤性水稻土質量的影響及其評價[J].水土保持學報,2011,25(03):92-97+102.
[94]沈浦,高菊生,徐明崗,李冬初,牛德奎,秦道珠.長期施用含硫和含氯化肥對稻田雜草生長動態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04):992-998.
[95]董春華,劉強,文石林,榮湘民,宋海星,張玉平,高菊生.噴灑氯化鉀對油菜植株硝酸鹽再利用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1,42(02):438-442.
[96]沈浦,李冬初,徐明崗,牛德奎,高菊生,候曉娟.長期施用含硫化肥對稻田土壤養分含量及剖面分布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01):95-102.
[97]高菊生,黃晶,劉淑軍,張楊珠.湘南丘崗地區不同施肥結構對水稻養分吸收總量及產量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1(01):50-53.
[98]楊曾平,高菊生,鄭圣先,聶軍,徐明崗,謝堅,廖育林:長期冬種綠肥對紅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 土壤 2011,25(3): 92-97,102
[99]Qin, Ruijun , Chen, Fuxing and Gao, Jusheng: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Rice Straw on Soil Aluminum Toxicity',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2: 66-74, 2011【秦瑞君,陳福興,高菊生:長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對土壤耐鋁性影響,土壤科學和植物分析,2011,42:66-74】
[100].YANG Zeng-ping1,3,XU Ming-gang2,ZHENG Sheng-Xian, NIE Jun1,GAO Ju-sheng2,LIAO Yu-Lin1 and XIE Jian1:Effects of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ddish Paddy Soil Under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楊曾平,徐明崗,鄭圣先,聶軍,高菊生,廖育林,謝堅:長期冬種綠肥對紅壤稻田土壤物理性狀影響,《農業科學學報》,原《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2012,11(4):655-664
[101]LI Ju-mei,GAO Ju-sheng,XU Ming-gang等: Predictive Model for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in paddy soils with long-term lnorganic fertilizatio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李菊梅,高菊生,徐明崗等,長期施用無機肥對稻田磷積累的預測模型,土壤科學和植物分析】2012,43(13):1823-1832
[102]楊甲華,張楊珠,高菊生,和利釗,雷盼,黃運湘,廖超林.不同種植模式下丘崗紅壤的酸性和交換性能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05):526-529.
[103]高菊生,黃晶,徐明崗,曹衛東,董春華.湘南3種典型紅壤生土長期施肥對塊根作物產量影響[J].農學學報,2012,2(02):31-34+53.
[104]楊甲華,張楊珠,高菊生,和利釗,雷盼,黃運湘,廖超林.紅壤丘崗地區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狀況的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03):41-45.
[105]文石林,劉強,榮湘民,董春華,高菊生,周升明.南方草食動物生產預測模型——以湖南道縣為例[J].草地學報,2012,20(01):183-188.
[106]黃晶,高菊生,張楊珠,秦道珠,徐明崗.長期不同施肥下水稻產量及土壤有機質和氮素養分的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07):1889-1894.
[107]董春華,劉強,高菊生,徐明崗,文石林,曾希柏.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生育期間雜草群落特征[J].草業學報,2013,22(03):218-226.
[108]董春華,劉強,文石林,曾希柏,徐震,高菊生.磷肥和石灰對紅壤白三葉草、大翼豆和圓葉決明生長的影響(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04):640-644.
[109]姜曉宇,高菊生,徐鳳花,曹艷花,唐雪,張曉霞.水稻種子內生細菌多樣性及其分泌植物生長素能力的測定[J].微生物學報,2013,53(03):269-275.
[110]黃晶,高菊生,劉淑軍,曹衛東,張楊珠.冬種紫云英對水稻產量及其養分吸收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3(01):88-92.
[111]高菊生,徐明崗,董春華,黃晶,曹衛東,曾希柏,文石林,聶軍.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3,39(02):343-349.
[112]Xiao-Xia Zhang ,Ju-Sheng Gao ,Yan-Hua Cao,Xiao-Tong Ma,Ji-Zheng He(2013)Long-Term Rice and Green Manure Rotation Alters the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he Rice Root Microb Ecol 66:917–926[長期稻稻綠肥輪作水稻根系內生細菌多樣性 張曉霞,高菊生,曹艷花,馬曉彤,賀紀正]生態微生物 2013(66):917–926
[113]高菊生,黃晶*,董春華,徐明崗,曾希柏,文石林: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及土壤土壤養分影響 ,土壤學報,2014,51(2):126- 136
[114]董春華,高菊生,曾希柏,劉強,徐明崗,文石林.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下紅壤性稻田水稻產量及土壤有機碳變化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4,20(02):336-345. 通訊作者
[115]董春華,曾鬧華,高菊生,劉強,徐明崗,文石林.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稻田雜草生長動態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4,34(24):7329-7337.
[116]高菊生,黃晶,董春華,徐明崗,曾希柏,文石林.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及土壤有效養分影響[J].土壤學報,2014,51(02):314-324.
[117]董春華,曾鬧華,高菊生,劉強,徐明崗,文石林.長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紅壤性稻田水稻產量及有機碳含量變化特征[J].中國水稻科學,2014,28(02):193-198.
[118]王秀呈,曹艷花,唐雪,馬曉彤,高菊生,張曉霞.水稻內生固氮菌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 DX35的篩選及其促生特性[J].微生物學報,2014,54(03):292-298.
[119]Rhizobium oryzicola sp. nov., potential plantgrowth-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2931–2936 (IF5yr =2.782 3區) 共同第一(高菊生,張曉霞)-從水稻根中分離到一株具有促進植物生長潛力的內生細菌——根瘤菌。
[120]Paenibacillus rhiz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3053–3059 (IF5yr =2.782, 3區) 共同第一(高菊生,張曉霞)-從水稻根際分離得到的根瘤類芽孢桿菌。
[121]高嵩涓, 曹衛東*,白金順, 高菊生,黃 晶,曾鬧華,常單娜,志水勝好(GAO Song-juan 1, 2* , ZHANG Ren-gang 3* , CAO Wei-dong 1, 4 , FAN Yuan-yuan 5 , GAO Ju-sheng 1, 6 , HUANG Jing 1, 6 , BAI Jin-shun 1 , ZENG Nao-hua 1 , CHANG Dan-na 1, 2 , Shimizu Katsu-yoshi 7):Long-term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 chang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ypical red paddy soil in South China(長期冬種綠肥改變紅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綜合農業雜志),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12): 2512–2520
[122]劉立生,徐明崗,張璐,文石林,高菊生,董春華.長期種植綠肥稻田土壤顆粒有機碳演變特征[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21(06):1439-1446.
[123]董春華,曾希柏,文石林,高菊生.長期施肥對早稻產量和雜草群落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5,34(11):3079-3085.
[124]董春華,曾希柏,文石林,高菊生.長期施肥對紅壤雙季稻冬閑田春季雜草群落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23(09):1150-1157.
[125]黃晶,張楊珠,劉淑軍,高菊生.水稻產量對長期不同施肥和環境的響應[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23(11):1367-1376.
[126]黃晶,張楊珠,高菊生,張文菊,劉淑軍.長期施肥下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儲量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11):3373-3380.
[127]高嵩涓,曹衛東,白金順,高菊生,黃晶,曾鬧華,常單娜,志水勝好.長期冬種綠肥改變紅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J].土壤學報,2015,52(04):902-910.
[128]桂黨生,江煜,粱海軍,伍斌,高菊生.湖南省發展綠肥的潛力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04):212-213.
[129]謝慧蘭,劉霏,高菊生.祁陽縣植物檢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04):146+148.
[130]N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 a potential plant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6, 66, 302–307 (IF5yr =2.782, 3區) 高菊生 共同第一 -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一種從水稻根中分離的具有促進植物生長潛力的內生細菌。
[131]梅旭陽,高菊生,楊學云,黃晶,蔡澤江,李冬初,王伯仁,柳開樓,徐明崗,張會民.紅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響冬小麥根際土壤鉀的有效性[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6,22(06):1568-1577.
[132]黃晶,劉淑軍,張會民,王曉輝,高菊生.水稻產量對雙季稻-不同冬綠肥輪作及環境的響應[J].生態環境學報,2016,25(08):1271-1276.
[133]董春華,曾希柏,劉強,高菊生,文石林.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晚稻產量和雜草群落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6,30(09):1815-1823.
[134]唐建軍,黃智,高菊生.祁陽縣油菜生產發展潛力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317-318.
[135]黃晶,張楊珠,徐明崗,高菊生.長期施肥下紅壤性水稻土有效磷的演變特征及對磷平衡的響應[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06):1132-1141. 通訊作者
[136]黃晶,高菊生,張楊珠,曹衛東,劉淑軍.紫云英還田后不同施肥下的腐解及土壤供鉀特征[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6(01):83-88.
[137]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 Biochem 2017, 104, 208-217 (IF5yr =5.419,1區) 高菊生為第三作者,(張曉霞為通訊作者)=31年的稻-稻-綠肥輪作,形成了根際微生物群落,豐富了有益菌群。 土壤生物化學
[138]陳海松,唐磊,高菊生.祁陽縣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2):132-133.
[139]高嵩涓,曹衛東,白金順,高菊生,黃晶,曾鬧華,常單娜,志水勝好.湘南紅壤稻田AOA-amoA、narG、nosZ基因豐度及其環境影響因子[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7(01):21-27.
[140]唐賢,陸太偉,黃晶,張旭博,高菊生,孫楠,徐明崗. 脲酶/硝化抑制劑雙控下紅壤性水稻土氮素變化特征[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8,(06):30-37.
[141]唐明心,高菊生,高學成.祁陽縣七里橋鎮再生稻生產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37+39.
[142]洪曦,高菊生,羅尊長,曾希柏,白玲玉,羅志勇,易平,陳淑平.不同施肥措施對紅壤稻田氮磷平衡及生態經濟效益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8,29(01):158-166.
[143]Jusheng Gao,*。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Geoderma2019,353:331-339 (IF5yr =4.564,1區)通訊作者(同張衛建為并列通訊作者)-中國南方稻-稻-綠肥作物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
[144]Muhammad Qaswar†, Jing Huang†, Waqas Ahmed, Shujun Liu, Dongchu Li, Lu Zhang, Lisheng Liu, Yongmei Xu, Tianfu Han, Jiangxue Du, Jusheng Gao,* Huimin Zhang,*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with Green Manure (GM) Increased Yield Stability by Improving C Input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 2019, 9, 609.(IF = 2.259, 1區)綠肥代替無機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種植系統的碳投入和氮肥利用率,從而提高產量的穩定性。 農藝學
[145]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5yr=4.662, 1區)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Online) 共同第一(同張會民為并列通訊作者)-施用綠肥和稻草對紅壤稻田土壤有機碳、酶活性及水稻產量的影響。 土壤和耕作研究
[146]Jusheng Gao,*.Muhammad Qaswar†, Huang Jing†, Waqas Ahmed, Li Dongchu, Liu Shujun, Sehrish Ali, Liu Kailou, Xu Yongmei, Zhang Lu, Liu Lisheng, Gao Jusheng*, Zhang Huimin*. Long-term green manure rotations improve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yield sustainability and nutrient balances in acidic paddy soil under a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 2019, 9, 780.- 長期綠肥輪作改善了酸性水稻土的生化特性、產量可持續性和養分平衡。 農藝學,2019,9,780。
[147]崔新衛,張楊珠,高菊生,高鵬,彭福元.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壤稻田土壤性質及晚稻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9,34(06):190-197.
[148]余泓,屈喜燕,高鵬,楊志長,高菊生.水稻施用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效果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9(10):40-42.
[149]劉淑軍,秦道珠,黃晶,徐明崗,張會民,高菊生,張璐,劉立生.大地情懷——記劉更另院士的科學人生[J].湖北農機化,2019(12):3-5.
[150]唐賢,陸太偉,黃晶,張旭博,高菊生,孫楠,徐明崗.脲酶/硝化抑制劑雙控下紅壤性水稻土氮素變化特征[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8(06):30-37.
[151]張艷峰,李冬初,劉淑軍,高菊生,秦道珠,蔣小軍.不同地力條件下栽培密度對超級稻產量及養分吸收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14):8-12.
[152]Abdulkareem Raheem, Jun Zhang, Jing Huang, Yu Jiang, Mohammad Abubakar Siddik, Aixing Deng, Jusheng Gao, Weijian Zha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J]. Geoderma,2019,353:331-339,通訊作者,-中國南方稻-稻-綠肥作物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 j ]。
[153]Abdu,Jusheng Gao, Weijian Zhang:Milk vetch enhances rice yield and mitigate methane emission by regulating acetoclastic and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通訊作者,(紫云英通過調節產醋菌和氫營養型產甲烷菌提高水稻產量和減少甲烷排放)
[154]Tao Li, Jusheng Gao, Lingyu Bai, Yanan Wang, Jing Huang, Mahendar Kumar, Xibai Zeng, 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Online) -紅壤水稻土有機碳、酶活性及水稻產量的研究(英文版)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英文版),通訊作者
[155]董春華,劉強,高菊生*,文石林,謝桂先,曾希柏: 長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雜草生長動態研究, 《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450-460
[156]王旭,高鵬,雷星宇,高菊生,屈喜燕,楊志長.“天脊”土壤調理劑在湘南稻田施用效果[J].耕作與栽培,2020,40(06):22-24.
[157]宋佳,黃晶,高菊生,王亞男,吳翠霞,白玲玉,曾希柏.冬種綠肥和秸稈還田對雙季稻區土壤團聚體和有機質官能團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02):564-570.
[158]李冬初,黃晶,馬常寶,薛彥東,高菊生,王伯仁,張楊珠,柳開樓,韓天富,張會民.中國農耕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其與酸堿度和容重關系[J].水土保持學報,2020,34(06):252-258.
[159]唐治喜,高菊生,宋阿琳,王恩召,司知遠,易可可,黃晶,趙士誠,范分良.用宏基因組學方法研究綠肥對水稻根際微生物磷循環功能基因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0,26(09):1578-1590.
[160]劉淑軍,李冬初,高菊生,黃晶,余泓,李照全,文炯,張會民.長期施肥紅壤稻田肥力與產量的相關性及縣域驗證[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0,26(07):1262-1272.
[161]李冬初,黃晶,馬常寶,薛彥東,高菊生,王伯仁,張楊珠,柳開樓,韓天富,張會民.中國稻田土壤有機質時空變化及其驅動因素[J].中國農業科學,2020,53(12):2410-2422.
[162]高鵬,楊志長,高菊生,馬曉彤,黃晶,曹衛東,張曉霞.紫云英接種根瘤菌效果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20(03):20-22.
[163]高菊生,黃晶,楊志長,曹衛東,張會民,高鵬,高學成.綠肥和稻草聯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穩定氮素供應[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0,26(03):472-480. 通訊作者
[164]張璐,黃晶,高菊生,曹衛東,高鵬,楊志長.長期綠肥與氮肥減量配施對水稻產量和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20,36(05):106-112. 通訊作者
[165]趙霞,張子強,夏振遠,Kyu Kyu Thin,郭鶴寶,何山文,高菊生,張曉霞.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對水稻種子內生細菌的 影響及促生功能評價[J].中國土壤與肥料,2020(01):208-215.
[166]龍艷麗,陳暢,黃晶,高鵬,高菊生. 天脊土壤調理劑在湘南紅壤旱地的應用效果[J]. 湖南農業科學,2021,(08):36-38.
[167]宮殿林,張文釗,羅尊長,高菊生,鄭超,洪曦,曾希柏,董春華,程愛武,湯春純,李榮,何運祥,毛衛華,涂賽軍. 湖南省不同種植制度農田土壤肥力長期演變特征[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06):1120-1130.
[168]劉偉民,舒業勤,夏銀行,向紅坤,高鵬,趙紫薇,黃晶,高菊生,張振華. 長期復種綠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統中的分配與穩定[J]. 土壤學報:2022,1-10.
[169]劉淑軍,周玲紅,唐利忠,李綱,高學成,黃晶,高菊生. 紫云英替代化學氮肥影響紅壤水稻土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特征[J]. 土壤與作物,2023,12(01):25-33.
發表會議論文:
[1]張曉霞;高菊生;曹艷花;曹衛東;姜曉宇;唐雪;姜瑞波. 長期稻-稻-紫云英綠肥輪作對水稻內生細菌及功能特性研究[C]. 第四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集.2012:178-179.
[2]董春華;劉強;高菊生;文石林;謝桂先;曾希柏. 長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雜草生長動態研究[C]. 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2012:470-480.
[3]高菊生; 徐明崗; 秦道珠. 長期稻-稻-紫云英輪作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C]. 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2008:213-216.
所獲榮譽:
1. 1997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文明職工”榮譽稱號。
2. 2003年至2005年獲“衡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3. 2009年獲祁陽縣優秀政協委員榮譽稱號。
4. 2010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優秀職工”榮譽稱號。
5. 2012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所獲獎勵:
1. 2009年,參加研究的“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 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7完成人,證書號:2009-J-251-2-08-R07)。
2. 參加研究的“我國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征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 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二級證書,證書號:2018-J-25101-2-06-D01-R04)
3.參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過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2-2013 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第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2-026-02);
4.參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年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2012-1-07-R12);
5.參加研究的“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第12完成人,證書號:KJ2013-R1-021-12);
6.參加研究的“豆科決明屬草種選育及其在南方紅壤山地生態修復中集成應用 ”獲2015年農業部“神農獎”二等獎。(第6完成人,證書編號:KJ2015-R2-039-06);
7.參加研究的“紅壤雙季稻田肥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 ”獲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第2完成人,證書編號:KJ2015-R2-039-06);
8.參加研究的“紅壤雙季稻田肥力提升機制與關鍵技術 ”獲2022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完成人,證書編號:20214110-J2-111-R03)。
9.2003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10.2006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1.2007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2.2007年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
13.2008年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
14.2013 年獲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中國網報道:
2023-10-08 16:27:27
前言:紅壤是我國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分布在長江以南14個省份,約20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2%。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粘性重,容易板結,如不進行改良,將變成“紅色荒漠”。 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研究員高菊生,堅守39年,與長期定位試驗打交道,每天起床首件事就是去田間走一走。田間觀測、記錄、取樣、室內分析、資料整理……成為高菊生每天的日常工作。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天干的看似平凡實不平凡的工作,一干39年。綠了紅土地,白了少年頭!
39年堅守,為國家和地方政府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祁陽站的試驗田里,每隔一段距離就見豎起一些碑牌,上面寫著“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1975年開始)、“水稻種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1982年開始)、“綠肥替代化肥效果定位試驗”(2008年開始)、“綠肥稻草還田效果定位試驗”(2012年開始)、“經濟綠肥培肥效果定位試驗”(2016年開始)……字樣,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長期定位試驗的縮影。高菊生自1984年到“祁陽站”工作以來,一直與這些長期定位試驗打交道,到今年僅僅39年。
高菊生在田間觀察水稻試驗
農業科研成果是“時間上開出的花朵”,農業科技創新貴在堅持。高菊生39年的堅持,祁陽站成為全國擁有長期定位試驗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數據積累最完整的農業綜合觀測站。祁陽站2001年首批進入國家野外臺站;2005年集體當選為“湖南省十大新聞人物”!, 2006年被中央宣傳部和農業部列為全國重大宣傳典型;2007年被中國農業科學院授予“扎根紅土的科技先鋒”的榮譽稱號;2008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現代農業水稻產業體系試驗站;2011年建黨90周年之際,“祁陽站精神”被列為農業部系統“三種精神”之一、全國農業戰線“三面旗幟”之一;“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被譽為農業農村部“三種精神”(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祁陽站精神);2013年獲“全國農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7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體系試驗站(全國18個站之一);2019年成為農業農村部“五有”(土地、機構、編制、崗位、經費)野外觀測站的典范;2020年進入首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農業農村部)。
長期監測結果為《國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酸性土壤改良評價技術規范》等規劃實施和標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為湖南省恢復和發展綠肥、化肥農藥減施提供決策依據。2012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國出臺“關于恢復發展綠肥生產的意見”【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湘政辦發〔2012〕108號】,有力推動了湖南綠肥生產發展。
2015年利用長期試驗結果向農業農村部建議:“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 ,引起了農業農村部余欣榮副部長高度重視和批示。
39年堅守,為大地增“綠”,為稻田培肥,足跡遍布湘南桂北
高菊生研究員自2008年開始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項目、2017年被農業農村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以來,在國家綠肥首席科學家曹衛東研究員的指導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稻田先后開展“綠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綠肥和稻草還田效果”、“經濟綠肥培肥效果研”等定位試驗。通過研究,結果表明:綠肥還田主要通過增加碳輸入、氮吸收、土壤堿解氮、有機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來培肥土壤及維持水稻高產和穩產。綠肥(紫云英)還田(翻壓鮮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學氮肥(水稻減少20%~40%化學氮肥產量不降低)。冬季綠肥還田和綠肥替代20%~40%化學氮肥后,與冬閑相比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種紫云英配合雙季稻全年稻草還田較紫云英或稻草單一方式還田,土壤C/N能夠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徑水穩性團聚體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
39年來,始終堅持“抓生產問題,做基礎工作;用先進手段,攻薄弱環節;得綜合成果,出專門人才”。做好科研(基礎研究)的同時特別注重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為了盡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大地增“綠”,為稻田培肥,為農民增收,助推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惠及農戶家”。近10年來在湘南、桂北推廣綠肥360萬畝,增收1.26億元。2019年,根據南方雙季稻區各地區水稻生產特點,集成機械播種、機械開溝、春季綠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盛花期機械翻壓等綠肥豐產輕簡化關鍵技術并通過建立示范基地進行示范推廣。在湖南永州市的祁陽縣、東安縣、冷水灘區和衡陽市的祁東縣、衡陽縣構建“稻-稻-肥”、“稻-再生稻-肥”、“冬季綠肥(留種)+一季稻”等主推清潔生產模式。通過 “稻-稻-肥”模式可減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產量增幅在5%~15%之間,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提高約0.1個等級。“稻-再生稻-肥”模式,通過紫云英還田途徑減少農藥化肥投入來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畝可增效約500元。推進區域農業綠色增產增效。試驗站積極向各示范縣(區)各級領導、部門介紹“綠肥+”產業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充分展示新時代綠肥產業的發展契機。各示范縣(區)推進綠肥產業發展的特色鮮明、成效顯著。試驗站關于綠肥品種篩選搭配、田間綜合管理措施、延長產業鏈等相關建議均寫入《祁陽縣2019年綠肥生產工作方案》和《東安縣2019年秋冬種生產工作實施方案》等政府文件。本年度共進行技術培訓10次,培訓種植大戶和農技人員300余人,組織專題調研和現場觀摩6次。通過系列培訓和宣傳,區域綠肥推廣面積逐年增加。祁陽縣、東安縣的秋冬綠肥播種面積分別由2017年的17.5萬畝、16萬畝,2019年分別增加到22.5萬畝、19.05萬畝。
39年堅守,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39年來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42篇(其中:作者或通訊作者66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紅壤稻區綠施肥效應及機制》3部、參編《農田土壤培肥》等專著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代表,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2021年當選永州市第六屆代表......而這些成績和榮譽,正是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菊生39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39年堅守,取得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1995年,中共祁陽縣委、祁陽縣人民政府在中國農科院紅壤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碑文中寫道:“……三湘四水,印上了他們的串串足跡,大地可以作證;寒來暑往,刻下了他們臉上的條條皺紋,時間可以作證;田間地頭,回響著他們的循循善誘,人們可以作證;獎狀證書,閃耀著醉人的熠熠光輝,歷史可以作證!……”碑文中“四個作證”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對農業科研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肯定!
新時代弘揚和傳承“祁陽站精神”,要扎實做好“三個堅守、四個創新”(堅守敬農致用,堅守清貧和寂寞,堅守甘為人梯;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創新理念引領發展,創新技術裝備建設,創新機制推動改革)。
39年的堅守,為的是讓紅壤培肥、大地增“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39年的堅守,正是“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祁陽站精神”的最佳詮釋。星光不負追夢人,長期定位試驗好比時間上開出的“花朵”,現在正競相開放,綠肥也已讓大地“生金”。新時代,一定要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中和現代農業的舞臺上展示綠肥新風采。
高菊生簡介: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自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42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紅壤稻區綠施肥效應及機制》3部;參編專著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代表,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2021年當選永州市第六屆代表。
(推廣)
原文鏈接: 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3-10-08/393528.html
湖南日報報道:
2020-05-31 06:51
↑5月29日,高菊生向記者展示多年來收集的土壤樣本。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躍兵 攝
5月29日,東安縣鹿馬橋鎮水溪村300多畝紅壤水田,禾苗郁郁蔥蔥。種糧大戶曹富敏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在這片水田因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耕層變淺,水稻減產。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高級農藝師、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試驗站站長高菊生,會同東安縣土肥站科技人員,指導他種植紫云英改良土壤,去年每畝增收約500元。
去年底,曹富敏的兒子曹貴知見種田賺錢,返鄉流轉1000畝水田種植紫云英,發展水稻生產。如今,村民們也紛紛種植紫云英,全村今年新增2000畝紫云英。
現年56歲的高菊生,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研究“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近年,他在這一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探索用綠肥、有機肥等綜合培肥措施改良紅壤、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為一句承諾堅守36載
紅壤是我國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分布在長江以南14個省份,約20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2%。因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粘性重,容易板結,如不進行改良,將變成“紅色荒漠”。
196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一批科技工作者來到祁陽縣文富市鎮官山坪村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開始艱辛探索。
在祁陽紅壤實驗站試驗田,每隔一段有豎起的碑牌。其中兩處碑牌特別醒目,上面用中、英文刻著幾行大字——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 (1975年開始)、水稻種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1982年開始)。這是全國最早、從未間斷過的農業長期定位試驗之一。
高菊生1984年從農校畢業后,即在站里從事“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水稻種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等4項長期定位試驗。是什么力量讓他堅持下來?高菊生說:“為了一句承諾!”
我國著名土壤與植物營養學家、土壤肥料長期定位監測的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祁陽紅壤實驗站第一任站長劉更另,從28歲到54歲堅守在祁陽紅壤實驗站開展科學研究,他給大家樹立了榜樣。
1984年底,劉更另調往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臨走前的晚上,他把高菊生叫到房間,語重心長地說:“小高,長期定位試驗很重要。你不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看到曙光!”高菊生點頭答應。
轉眼到了1999年,全國科研單位體制改革,祁陽紅壤實驗站科研經費、工資都無法保障?蒲腥藛T紛紛想辦法“養活自己”。那一年,高菊生在祁陽縣城開了一家農資經營服務部,由于他農業科技過硬,服務周到,不到兩個月賺了近萬元。
一天下午,高菊生店里的電話鈴急促響起,劉更另院士在電話里問他:“小高,聽說今年站里的長期定位試驗停了,是真的嗎?”
高菊生心頭一驚:劉院士怎么找到了自己的電話?猶豫片刻,連忙“打圓場”:“今年春旱嚴重,站里缺水育不了秧,只好把秧育在附近村民的責任田里,正準備插秧。”
放下電話,高菊生羞愧難當,他想,我怎么忘了老站長的囑咐,把工作耽誤了?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長期定位試驗堅持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回到實驗站,自掏腰包從附近村莊買來中稻秧苗,移栽到試驗田里。
不久后,高菊生轉讓了農資經營服務部,一心一意搞科研。
后來,在有關領導的關心下,中國農業科學院下撥了5萬元科研經費,高菊生精打細算,用這筆錢堅持了5年的科研工作。
“把脈”紅壤低產“病因”
高菊生介紹,劉更另院士常說,搞土壤研究是讓“時間開花”。因為,紅壤肥力變化短時間內不明顯,經歷長時間才會出差異,科研人員要通過長年觀察、分析,才能找到其變貧瘠的原因,因“病”施策。
祁陽紅壤實驗站有一處試驗田,被分隔成多個相同面積的方格,方格內的深坑是不同類型的紅壤土。這是劉更另院士1982年布置的“生土熟化過程研究”長期定位試驗。
從1984年起,高菊生等在這里對三種紅壤主要類型:四紀紅土、花崗巖紅壤、紫色土,進行作物產量變化及不同土壤肥力演變規律等研究。
漫長的26年過去,他們發現,四紀紅土、花崗巖紅壤連續25年施用化肥氮磷鉀后,農作物長勢很差甚至絕產。
必須提出相應解決方案!高菊生等通過分析土壤成分,對比大量相關數據,并反復進行田間試驗,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即通過秸稈還土、種植綠肥,提升土壤的有機質,改善土壤通透性,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達到改良紅壤、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目的。這項題為“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的科研項目,榮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傳統教科書認為,長期施用含硫酸根的肥料,會造成水稻硫化氫中毒、黑根、僵苗,影響產量。而高菊生和同事們通過長期研究發現,施用含硫酸根(硫酸銨、硫酸鉀)肥料和氯根(氯化銨、氯化鉀)肥料,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不明顯。難道教科書有誤?于是,他們開始長達30年的長期專項對比研究試驗。
通過綜合分析多年數據,高菊生等得出了試驗結果:這一現象在南方地區的高岸稻田并不常見,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資料。
星光不負追夢人!高菊生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142篇論文;主編《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等3部專著,參編《農田土壤培肥》等6部專著。獲得16項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榮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
用紫云英為紅壤“施治”
種植綠肥有利于改良紅壤,可是,我國有多種綠肥品種,哪一種綠肥更有利于改良南方地區紅壤呢?高菊生等通過多年對比試驗,發現紫云英比較適合。
之前,因為把紫云英翻壓到泥土中的用量不當等原因,造成土壤碳氮比例不協調,使水稻早期長勢過旺,到了后期,卻貪青晚熟,空秕率高,從而減產。
為破解這一難題,從2008年起,高菊生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項目,開展“綠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研究。
高菊生在田間按照試驗要求種下紫云英。白天,他在田間觀察、查看長勢,記錄相關數據;晚上,查閱國內外有關資料,分門別類歸納數據,仔細分析,認真思考,經常加班到凌晨。同事們都說,半夜醒來,常見他的辦公室還燈火通明。
2015年初春,連日大雨,高菊生在田間觀察時,被大雨淋濕,當晚發燒。可是為了掌握紫云英生長的關鍵數據,第二天一大早,高菊生又出現在田間。接下來的幾天里,他抽空到文富市鎮衛生院拿了點藥,強撐著完成了相關試驗。
當年,高菊生等利用長期試驗結果向原農業部建議:“減少化肥用量, 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這引起了原農業部領導高度重視,并作出批示。
功夫不負有心人。高菊生通過研究發現,在每畝水田里,把1500公斤左右紫云英(鮮重)翻壓到泥土中,可以減少20%至40%的氮肥施用量,而水稻產量普遍增產5%至15%,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提高約0.1個等級。并掌握了根據南方雙季稻區各地區水稻生產特點,實施“機械播種、機械開溝、春季綠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盛花期機械翻壓”綠肥豐產輕簡化關鍵技術,方便群眾規范種植。
2017年,高菊生被原農業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在湘南稻區繼續開展綠肥相關試驗,創建示范基地,推廣種植綠肥。
讓大地“生金”
推廣農業科研成果,幫助農民群眾增收,這是高菊生從事農業科研的最終目標。近年,他努力推廣綠肥(紫云英)改善土地肥力、提高耕地質量的科研成果,推動新農村建設。
2017年,高菊生在祁陽縣大村甸鎮顯塘村蹲點,發現村民們施用化肥的量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土壤已經開始板結,連忙找到種糧大戶羅庚生,建議他們種植紫云英。
羅庚生將信將疑,為此,高菊生反復講解種植紫云英的好處,承諾全程指導他種植,還表示,要是不能增收,他負責賠償。
最后,羅庚生決定試一試。為了把這一示范點辦好,高菊生吃住在村里,全程參與播種、管理、翻壓紫云英。
早稻收割后,羅庚生一算細賬,發現不但節省了購買化肥的資金,還因為改善了土壤結構,土壤肥力提升,產出的大米米質好,售價高于同期大米的價格。這種“稻-稻-肥”種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廣開來。
高菊生“趁熱打鐵”向村支兩委建議,進一步開發紫云英的綜合效益。見村民們不解,高菊生耐心地教授科普知識:紫云英的嫩尖是一種可口的蔬菜;在紫云英盛花期,可發展鄉村旅游;紫云英蜂蜜品質優良,還可發展蜜蜂養殖。
村民們茅塞頓開,把村里紫云英“花海”與村莊自然景觀,拍成視頻、圖片,發到網絡上,前來旅游休閑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也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大家把紫云英的嫩尖賣到城里,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喜歡。養蜂業迅速發展,紫云英蜂蜜需要提前預訂。
近年,高菊生的足跡遍及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多個縣區,推廣種植紫云英,增效明顯。2017年以來,在永州市祁陽、東安、冷水灘和衡陽市祁東、衡陽等5縣(區),累計推廣種植紫云英360萬畝,增加收入1.26億元。
東安縣井頭圩鎮大義村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負責人、東安縣土肥站站長李卉芳對記者說,去年,基地1000多畝稻田全部種植紫云英,每畝早稻少施用6至7.5公斤尿素和2.5至3公斤復合肥,而稻谷畝產增加50多公斤。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中國科技人才報道:
2022-07-11
摘要:紅壤是我國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分布在長江以南14個省份,約20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22%。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粘性重,容易板結,如不進行改良,將變成“紅色荒漠”。
綠肥是用綠色植物體制成的肥料,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綠肥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各種綠肥的幼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每千公斤綠肥鮮草,一般可供出氮素6.3公斤,磷素1.3公斤,鉀素5公斤,相當于13.7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
關鍵詞:紅壤;綠肥還田;改土培肥;農業綠色發展
引言:紫云英又名紅花草子,是豆科越年生草本植物。是南方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綠肥作物。紫云英鮮草含氮0.4%、含磷0.11%、含鉀0.35%;紫云英干草含粗蛋白質24%、粗脂肪4.7%、粗纖維15.6%、灰分7.6%。它不僅是優質的有機肥,還是牲畜的好飼料。因此,種植紫云英對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綠肥培肥基礎研究,為國家和地方農業決策提供科技支撐
祁陽站是綠肥科研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紀60年代,為改良低產水稻土,就提出了“磷肥治標,綠肥治本”改良低產水稻土策略,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冬干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從而為南方稻區綠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劉更另院士率先在祁陽站紅壤稻田布置了稻稻綠肥輪作定位試驗,開創了綠肥定位試驗的先河!國家綠肥體系祁陽綜合試驗站站長高菊生從1984年參加工作起在老一輩科學家劉更另院士的指導下開展稻稻綠肥輪作在改土培肥、促進糧食增產的作用機制研究。通過39年(1982-2021)的研究過程,明確了中國南方稻田不同雙季稻-綠肥輪作下水稻產量、肥力變化特征:長期稻稻綠肥輪作能培肥地力,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別提高了64%~73%和106%~146%,提高水稻產量16%~25%。冬種綠肥尤以紫云英效果最好,增產效果最明顯、近30年的增幅最大。
高菊生研究員自2008年開始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項目、2017年被農業農村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以來,在國家綠肥首席科學家曹衛東研究員的指導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稻田先后開展“綠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綠肥和稻草還田效果”“經濟綠肥培肥效果”等定位試驗。通過研究結果表明:綠肥還田主要通過增加碳輸入、氮吸收、土壤堿解氮、有機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來培肥土壤及維持水稻高產和穩產。綠肥(紫云英)還田(翻壓鮮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學氮肥(水稻減少20%~40%化學氮肥產量不降低)。冬季綠肥還田和綠肥替代20%~40%化學氮肥后,與冬閑相比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種紫云英配合雙季稻全年稻草還田較紫云英或稻草單一方式還田,土壤C/N能夠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徑水穩性團聚體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
二.創建綠肥示范基地,大力推廣種植綠肥,為“大地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貢獻
2017年,高菊生深入祁陽縣大村甸鎮顯塘村調研時發現村民們施用化肥的量一年比一年多,有些土壤已經開始板結,連忙找到種糧大戶羅庚生,建議他們種植紫云英。羅庚生將信將疑,為此,高菊生反復講解種植紫云英的好處,承諾全程指導他種植,還表示要是不能增收,他負責賠償。最后,羅庚生決定試一試。為了把這一示范點辦好,高菊生吃住在村里,全程參與播種、管理、翻壓紫云英。
早稻收割后,羅庚生一算細賬,發現不但節省了購買化肥的資金,還因為改善了土壤結構,土壤肥力提升,產出的大米米質好,售價高于同期大米的價格。這種“稻-稻-肥”種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廣開來。
東安縣井頭圩鎮大義村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負責人、東安縣土肥站站長李卉芳介紹:2018年基地1000多畝稻田全部種植紫云英,每畝早稻少施用6至7.5公斤尿素和2.5至3公斤復合肥,而稻谷畝產增加50多公斤。
高菊生研究員帶領團隊成員與地方協同,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湖南永州地區的祁陽市、東安全縣、冷水灘區和衡陽地區的衡陽縣、祁東縣等5個綠肥示范基地。以“綠肥+”清潔稻米為抓手,探索“綠肥+”稻米、水果、蜂蜜、生態觀光等產業模式,服務鄉村振興。通過“稻-稻-肥”模式可減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產量增幅在5%~15%之間,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提高約0.1個等級。“稻-再生稻-肥”模式,通過紫云英還田途徑減少農藥化肥投入來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畝可增效約500元。在
高菊生研究員團隊的努力下,示范區域綠肥推廣面積逐年增加。祁陽縣、東安縣的秋冬綠肥播種面積分別由2017年17.5萬畝、16萬畝,2019年分別增加到22.5萬畝、19.05萬畝。近10余年來,高菊生的足跡遍及湘南、桂北多個縣區,累計推廣種植紫云英360萬畝,增加收入1.26億元。
通過發展綠肥生產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紫云英“花海”與村莊自然景觀,拍成視頻、圖片,發到網絡上,前來旅游休閑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也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大家把紫云英的嫩尖賣到城里,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喜歡。養蜂業迅速發展,紫云英蜂蜜需要提前預訂。有力地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
三.結語
科研無止境,創新正當時展望未來,高菊生斗志昂揚,為了實現“綠色農業”和“讓國人吃的健康”的目標、充分發揮綠肥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南方酸性土壤和北方鹽堿地改良“農田必須是良田”等方面的作用,奮斗創新,永不懈怠。他也將繼往開來,積極開拓,力爭通過不斷創新,為我國的“綠色農業”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讓紫云英之花開遍湘南大地!
從40年前不同冬季綠肥定位試驗開始,高菊生一直做為綠肥定位試驗的守護者、綠肥科研一線的奉獻者和綠肥產業發展的傳播者。40余年的堅守,正是“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祁陽站精神”的最佳詮釋。星光不負追夢人,長期定位試驗好比時間上開出的“花朵”,現在正競相開放,綠肥也已讓大地“生金”。新時代,一定要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中和現代農業的舞臺上展示綠肥新風采。
專家簡介:高菊生,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自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42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紅壤稻區綠施肥效應及機制》3部;參編專著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2021年當選永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
原文鏈接:https://www.g3mv.com/thesis/view/6124875
中國科學網報道:
發表時間 2020-03-28
編者按:創新是科研的靈魂。社會進步離不開科研成果的創新,尤其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創新成果的運用更是關鍵因素。當前,我國人民已經處于從“吃的飽”向“吃的好”、“吃的健康”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科研創新實現農業生產的“綠色健康”,就成為擺在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高級農藝師高菊生通過持續不斷的開拓創新,為解決這一問題交出了一份份優異的答卷。
時代在變,農村在變,但“以研為本”的宗旨沒有變
在祁陽站的試驗田里,每隔一段距離就見豎起一些碑牌,上面寫著“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1975年開始)、“水稻種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1982年開始)、“綠肥替代化肥效果定位試驗”(2008年開始)......字樣,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長期定位試驗的縮影。高菊生自1984年到“祁陽站”工作以來,一直與這些長期定位試驗打交道,到今年僅僅36年。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每年干的是看似平凡實不平凡的工作......綠了紅土地,白了少年頭!農業科研成果是“時間上開出的花朵”,農業科技創新貴在堅持。高菊生36年的堅持,祁陽站成為全國擁有長期定位試驗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數據積累最完整的農業綜合觀測站,成為農業農村部2019年“五有”(土地、機構、編制、崗位、經費)野外觀測站的典范,為農業長期發展戰略和政府決策提供了基礎支撐和科學依據。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36年來,高菊生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16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紅壤稻區綠施肥效應及機制》3部、參編《農田土壤培肥》等專著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1997年被評為所“文明職工”;2003-2005年,被評為“衡陽市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2009年被評為祁陽縣優秀政協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 2011年當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會主席,2012年被評為“中國農科院紅壤站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3年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優秀職工”。 2015年9月被聘請為“湖南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專家指導組成員”; 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2017年被農業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2018年當選湖南省土壤學會理事;2019年當選永州市農學會副理事長......這些成績和榮譽,是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菊生36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為了大地增“綠”,為了稻田培肥,足跡遍布湘南桂北
高菊生自2008年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湖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2011年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 、2017年被農業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以來,在湘南、桂北推廣綠肥115500hm2,增效益3308萬元。2012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國出臺“關于恢復發展綠肥生產的意見”【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湘政辦發〔2012〕108號】,有力推動了湖南綠肥生產發展。2015年利用長期試驗結果向農業農村部建議:“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 ,引起了農業農村部余欣榮副部長高度重視和批示。2019年,根據南方雙季稻區各地區水稻生產特點,集成機械播種、機械開溝、春季綠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盛花期機械翻壓等綠肥豐產輕簡化關鍵技術并通過建立示范基地進行示范推廣。在湖南永州市的祁陽縣、東安縣、冷水灘區和衡陽市的祁東縣、衡陽縣構建“稻-稻-肥”、“稻-再生稻-肥”、“冬季綠肥(留種)+一季稻”等主推清潔生產模式。通過 “稻-稻-肥”模式可減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產量增幅在5%~15%之間,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提高約0.1個等級。“稻-再生稻-肥”模式,通過紫云英還田途徑減少農藥化肥投入來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畝可增效約500元。推進區域農業綠色增產增效。試驗站積極向各示范縣(區)各級領導、部門介紹“綠肥+”產業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充分展示新時代綠肥產業的發展契機。各示范縣(區)推進綠肥產業發展的特色鮮明、成效顯著。試驗站關于綠肥品種篩選搭配、田間綜合管理措施、延長產業鏈等相關建議均寫入《祁陽縣2019年綠肥生產工作方案》和《東安縣2019年秋冬種生產工作實施方案》等政府文件。本年度共進行技術培訓10次,培訓種植大戶和農技人員300余人,組織專題調研和現場觀摩6次。通過系列培訓和宣傳,區域綠肥推廣面積逐年增加。祁陽縣、東安縣的秋冬綠肥播種面積分別由2017年的17.5萬畝、16萬畝,2019年分別增加到22.5萬畝、19.05萬畝。
在進行示范推廣的同時,高菊生還開展綠肥替代化肥、稻草與紫云英配合還田模式、經濟綠肥培肥效果等基礎研究。通過研究,結果表明:綠肥還田主要通過增加碳輸入、氮吸收、土壤堿解氮、有機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來培肥土壤及維持水稻高產和穩產。綠肥(紫云英)還田(翻壓鮮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學氮肥(水稻減少20%~40%化學氮肥產量不降低)。冬季綠肥還田和綠肥替代20%~40%化學氮肥后,與冬閑相比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種紫云英配合雙季稻全年稻草還田較紫云英或稻草單一方式還田,土壤C/N能夠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徑水穩性團聚體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
科研無止境,創新正當時。展望未來,高菊生斗志昂揚,為了實現“綠色農業”和“讓國人吃的健康”的目標,奮斗創新,永不懈怠。他也將繼往開來,積極開拓,力爭通過不斷創新,為我國的“綠色農業”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媒體報道:
發表時間 2017-10-23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其動力來自于我們每一個人孜孜不倦的求新欲望和永無止境的探索活動,正如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我從事科學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種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愿望,別無其他動機”。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高級農藝師高菊生同志正是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和永不滿足的求新欲望,不斷激發他去探索成功之路,以期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菊生,男,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出生于1963年12月,湖南省祁陽人,高級農藝師。1984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水稻長期定位試驗、紅壤生土熟化過程長期定位試驗、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紅壤退化恢復與重建等項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主持或參加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湖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湘南桂北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 (201103005-01-06)、“糧食主產區土壤肥力演變與培肥技術研究與示范” (201203030-07-05)等國家重大科研課題16項;曾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作物學報》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16篇;主編《紅壤雙季稻田施肥與可持續利用》(科學出版社出版,2017)、《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2部,參編《農田土壤培肥》等專著6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在湘、桂推廣綠肥115500hm2,增效益3308萬元。近10年來,在湖南推廣新技術16項、新品種30個。1997年被評為所“文明職工”;2003-2005年,被評為“衡陽市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2009年被評為祁陽縣優秀政協委員。2010年當選中國耕作學會理事, 2011年當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會主席,2012年被評為“中國農科院紅壤站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被聘為湖南省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技術專家組成員。2013年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優秀職工”。 2015年利用長期試驗結果向農業部建議:“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 引起了農業部余欣榮副部長高度重視和批示。2016年當選祁陽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2017年被農業部聘為“國家現代農業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實驗站站長”。
情系紅壤,服務“三農”
對土壤肥力研究、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是每一個農業科學家的共識,然而,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國地大物博,尤其是分布南方的14省、總面積為218萬平方公里的紅壤地區,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8%,產糧卻達到全國總產的44.5%,茶、絲、糖為93%,肉類占到全國總產的54%,可以說是我國糧食、經濟作物和肉類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高菊生1984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作。30多年來,主要從事水稻長期定位試驗、紅壤生土熟化過程長期定位試驗、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紅壤退化恢復與重建等項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多項可喜的科研成果,發揮出良好的實際效益,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不俗的貢獻。
高菊生憑著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長期定位觀測,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自參加工作3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在生產第一線,堅持不懈地從事農業科學研究與示范推廣。堅持“抓生產問題,做基礎工作;用先進手段,攻薄弱環節;得綜合成果,出專門人才”的方針。
在歷年出版的農學報刊上,可見高菊生寫下的諸多篇農學論文: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及土壤養分影響;長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紅壤性稻田水稻產量及有機碳含量變化特征;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稻田雜草生長動態的影響,等等。這些長期試驗可以很好回答短期試驗無法回答的問題,并可以揭示土壤至作物體系中養分的循環和平衡,尋求出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最佳途徑。各國的經驗表明,只有通過長期定位試驗,才能對連續施肥過程中土壤養分的消耗或累積情況及氣象因子對肥效的變化規律進行較準確的研究,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施肥系統和應對策略。
土壤改良任務極其艱巨,科研工作者們只有充分掌握土壤生土熟化過程,明確機理變化成因,了解其發展潛力,才能因地制宜,獲得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在祁陽站的試驗田里,每隔一段距離就見豎起一些碑牌,上面寫著“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水稻種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水稻綜合因子長期定位試驗”的字樣,這是紅壤站長期定位試驗的縮影。
憑借實踐出真知,以及40年不懈的試驗觀測結果,高菊生堅定地回答了土壤肥料科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理論問題:“長期施用硫酸根離子和氯離子并沒有對水稻產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離子肥料,稻米的營養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善,對水稻品質改善有好處。”
這樣的長期試驗,在祁陽站有6個,除最長的稻田陰離子長期試驗有40余年歷史外,大多數水田、旱地、生態恢復長期定位試驗均有30年以上的歷史記錄,最短的長期定位試驗都超過10年以上。水稻幾十年在品質和產量上的變化特征及成因,高菊生是知之甚詳,他比大多數農民還熟悉農作物的生長規律,能從理論上和技術上回答、處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在難于運用現代化設備和創新發展的田間地頭,高菊生早已把自己鍛造成一部敏銳的機器,多年來不放松對農作物生長適性的觀察,并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演變模式,逐步集成信息的采集和綜合管理;在化學肥料的運用上,他主張先深入了解各種化學肥料對農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影響,以及不同施肥模式下對農作物品質的變化特征。長期的研究、積累,他闡述的農學知識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當是高人一籌。
在沒有固定研究經費的條件下, 他克服種種困難,淡薄名利,一心將老一輩科學家劉更另院士從1975年布置的一批長期試驗任務堅持了三十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發表論文100余篇,為國家和地方政府農業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于科研工作所遇到的艱難處境,他說:“每當想到站里前輩們的付出,想到‘把實驗站打造成中國的洛桑’的夢想,想到守著貧瘠的紅土地的農民,以及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我們就有了長期堅持下去的動力;也因為這一份堅守,我們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
創新研究,成果豐碩
高菊生除了緊盯水稻產量和土壤培肥等因素外,對閑置的草山坡地也進行了著力的研究,他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寶貴的土地資源,想方設法讓農業得到最大化的發展。根據自己科學試驗和掌握的實際經驗,他于2005年在《湖南農業科學》發表了“湘南紅壤丘陵區草山草坡改良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的科學論文。
2009年,高菊生以“政協委員”的名義向祁陽縣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的建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采納。近10年來,推廣新技術8項、新品種20個,培訓農民技術員200余人。他將自己豐富的經驗梳理并加以總結,播撒到這些特殊的人群和荒地上,替技術欠缺的人們和貧瘠的土地逐漸找回自信。
2007年10月,高菊生利用長期試驗結果(長期26年施用NPK化肥,紅壤旱地種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幾乎絕產)向湖南省人大農業立法委員會提出了“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的建議,引起了湖南省人大的高度重視。他的赤膽忠心總是停留在農業關鍵領域。近10年來,他主持了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湘南桂北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應用技術研究及示范”、“糧食主產區土壤肥力演變與培肥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重大課題3項,參加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湖南中低產稻田有機質提升及淹育瘠薄稻田定向培育技術” 等科研課題6項。
幾十年來,高菊生先后和同行一起取得6項專利技術以及眾多科研成果。其中,“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 獲2007年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南方紅壤區旱地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 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稻田綠肥-水稻高產高效清潔生產體系集成及示范”獲2012-2013年度農業部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13年參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過程及定向快速培肥技術研究與應用”獲農業部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等等,讓幾千年的農業事業在他身上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2008年,農業部財務司副司長鄧慶海考察了祁陽站長期實驗田,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201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也考察了此實驗田,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薛亮也來到祁陽站長期實驗田,2015年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永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蔣善生、祁陽縣委書記魏湘江一行人也考察了高菊生管理的祁陽站長期定位試驗,他們均對他長期堅持幾十年和對我國農業決策提供了大量的、有價值的科研數據給予了高度評價。
長期試驗貴在堅持,難在堅持!當今之世,各行各業,要想有所發展和建樹,都離不開持續不斷的創新。三十多年來,高菊生常年以農村基地為家,以農民朋友為伴,在其研究領域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求真務實,積極創新,為我國南方廣大紅壤地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春華秋實,辛勤耕耘結出的累累碩果,就是對其三十余年辛勞的最好報答,眾多榮譽的取得也是對其創新成果的最佳肯定。正如祁陽縣人民政府199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建站35周年紀念碑文所寫的:三湘四水,印上了他們的串串足跡,大地可以作證;寒來暑往,刻下了他們臉上的條條皺紋,時間可以作證;田間地頭,回響著他們的循循善誘,人民可以作證;獎狀證書,閃耀著醉人的熠熠光輝,歷史可以作證!
媒體報道:
高菊生,男,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出生于1963年12月,湖南祁陽人,高級農藝師,工會主席。1984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水稻長期定位試驗和農業技術推廣。發表論文98篇(其中本人第一作者36篇),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1997年被評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土肥所“文明職工”;2003—2005年,被評為衡陽市“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當選祁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2009年被評為祁陽縣“優秀政協委員”。
長期堅守,以站為家
當代科學特別強調原創性,連續性。“長期實驗可以回答許多短期實驗回答不了的問題”,在現在的科研界,已經成了許多科學家的共識。但長期實驗“貴在堅持”。
自從1984年參加工作的那天起,就與水稻長期定位試驗結了緣,到現在為止,已經28個年頭了。來站工作28年就將長期試驗堅持了28年(長期試驗除了水稻陰離子試驗開始于1975年外,其余均開始于1982年)。由于長期試驗需要連續性,每年在站工作280以上。我現在回想2005年湖南省各大新聞媒體按照省委宣傳部指示,將“祁陽站精神”集中報道,現場采訪的一段往事:當時有個記者要就長期試驗采訪我,她提的問題是“據了解,我們國家許多長期試驗由于沒有專項經費支持而中斷了,你是怎么克服困難把長期試驗堅持至今,為祁陽站打造‘中國洛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當時做了簡單回答:這是我——一個農業科研工作者應該做的。說完我就去忙外面的試驗了。中午回來,她還在等著我。她笑著對我說:“高老師,能不能就上午那個問題詳細談談你的體會或感想”?我被她的這種敬業精神感動了。我說:“一是劉更另院士的囑托給了我堅持的信心。1984年來站工作不到一個月,劉更另院士就把長期試驗的重任交給了我。一天晚上,他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對我說:“小高,長期試驗很重要,但長期堅持不容易,也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你也要把長期試驗堅持下去!只要長期堅持,總有一天會看到曙光!”因此,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想起劉更另院士對我的囑托,就再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清楚記得:1999年最困難的時候,當時站上工資發不出來,科研經費十分短缺,長期試驗面臨中斷的危險,我用自己的工資先墊付把種子、肥料買回來,還是把長期試驗堅持了下來(盡管當年只種了一季)。二是農民樸實的感情給了我堅持的決心。2002年,我在站周圍的文富市鎮排林村布置了水稻試驗。一天中午,同農民一起插秧,到下午一點才插完,農民留我在他家吃飯。吃飯時,他把最好的菜讓給我吃,自己卻吃些剩菜剩飯。我想:我們平時的生活比農民好,國家每個月還發了工資。農業要發展,農民需要農業技術,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農民服務?
以研為本,服務“三農”
1984年來站工作時,自己只有中專學歷。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自己兩次去湖南農業大學進修學習。通過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分別于2001年和2004年獲得了湖南農業大學頒發的大學?坪痛髮W本科學歷。自1984年參加工作的那天起,始終堅持“抓生產問題,做基礎工作;用先進手段,攻薄弱環節;得綜合成果,出專專門人才”。來站工作28年來,主持了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湖南稻區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參加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東南丘陵區持續高效及農林復合發展模式與技術”研究、“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和優良牧草示范推廣、“南方旱稻高產技術體系”研究、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題—“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南貧瘠紅壤與水稻土地力提升關鍵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2006BAD05B09)研究、“長江中下游水稻土區沃土技術模式與示范”(2006BAD25B07)研究。參加了中國農科院院長基金(A9703-16)和所長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長期不同施肥紅壤肥力變化特征”(2007-15)、“長期施用不同陰離子肥料水稻產量和土壤質量演變特征(2008-4)研究。2007年10月,利用長期試驗結果(長期26年施用NPK化肥,紅壤旱地種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幾乎絕產)向湖南省人大農業立法委員會提出了“減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機肥投入,確保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的建議,引起了湖南省人大的高度重視。2009年向祁陽縣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冬閑稻田,大力發展綠肥生產”的建議,引起了祁陽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曾先后在《生態學報》、《中國水稻科學》等國內核心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本人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36篇。主編《劉更另與紅壤地區農業發展》一部,參編《紅壤特性與高效利用》等專著四部,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推廣新技術6項、新品種20個,農業技術講座30余次。
“為了大地的豐收”,再苦再累終不悔
“為了大地的豐收,為了農民的增效”!始終堅持“論文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千萬家。”參加工作28年來,經常利用業余時間深入田間地頭,從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科研課題。每當為農民解決一個生產問題時心中總是感到無比喜悅。1995年,中共祁陽縣委、祁陽縣人民政府在中國農科院紅壤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紀念碑文中寫道:“……三湘四水,印上了他們的串串足跡,大地可以作證;寒來暑往,刻下了他們臉上的條條皺紋,時間可以作證;田間地頭,回響著他們的循循善誘,人們可以作證;獎狀證書,閃耀著醉人的熠熠光輝,歷史可以作證!……”碑文中“四個作證”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對農業科研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肯定。
來源: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唐珂主編、農業部部長韓長斌題寫的《弘揚三種精神》
新華網報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9:07 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9月15日電 (記者 陳澎)
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一個離最近的集鎮還有9公里的偏遠小山溝。這里,戰斗著一個為我國南方紅壤地區“三農”問題作出重大貢獻的英雄群體--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
紅(黃)壤是我國南方14。▍^)的主要土壤類型,總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7%,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8%。作為我國糧食、經濟作物、肉類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這片土地上生產的糧食、肉類以及茶、絲、糖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44.5%、54.8%和93%!
紅壤改良任務艱巨、開發利用潛力巨大。45年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一批熱血青年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懷著科技報國的抱負遠離首都和親人,毅然來到貧困、偏僻的湘南小山溝,開辟紅壤研究新領域,并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科研、示范與推廣!
實驗站成立之初,沒有宿舍,科研人員只能居住在當地農戶家中。幾年后,站里砌了幾間土磚房,既當住房又作辦公室?蒲腥藛T喝的是泥巴水,度的是單身日,艱苦的生活條件卻攔不住他們的拳拳報國之心。就在這種環境下,祁陽紅壤實驗站攻克了潛育性水稻土“鴨屎泥田”水稻“坐秋”低產難關,使水稻畝產量平均提高了150公斤!
到上世紀80年代,小山溝里建起了簡易實驗站,科研人員總算有了自己的“窩”,但這卻是個冬冷夏熱春潮的“窩”。由于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以及野外作業,大部分科研人員患上了胃病、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與此同時,實驗站在科研攻關上卻不斷攀登高峰,從低產田改良逐步轉向紅壤區綜合治理,形成了山、水、林、田、土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新格局。
隨著國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投入,祁陽紅壤實驗站的科學研究不斷進入新境界,生活和科研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驗站現有基地面積608畝,建有辦公室、實驗室、網室、畜牧場、加工廠等,野外建有丘陵植被恢復觀察區、徑流場、各種水田及旱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監測區。在發展歷程中,實驗站還培養了大批農業高科技人才和農民技術人員!
目前,祁陽紅壤實驗站已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南方14個省(區)中唯一的綜合性實驗站,并躋身我國第一批“國家級農業生態科學觀測站”行列。據不完全統計,在這里每兩年就有一項新的科技成果誕生,并使這些科研成果轉化成巨大的生產力。如“南方紅黃壤丘陵區低產地綜合治理研究”“紅壤帶南部丘陵區糧食與經濟林果牧綜合發展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紅黃壤丘陵區土壤培肥、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與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農業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實驗站取得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訪問、考察!
“我們實驗站之所以能承前啟后、勇攀高峰,關鍵在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有一支共產黨員主力軍。共產黨員既是科研主力,也是科技推廣先鋒。”已在實驗站工作20多年的高級農藝師高菊生頗有感觸地說!
正如高菊生所言,在祁陽紅壤實驗站,一個黨員就是插在紅土地上的一面旗幟,在他們的帶領下,幾代科研人員用汗水鑄就了實驗站的輝煌業績。45年彈指一揮間,昔日的熱血青年如今大多已白發蒼蒼,年輕一代正陸續替補到實驗站的科研崗位上。為了農業科技事業,祁陽紅壤實驗站又開始了新一輪征程。
瀟湘晨報報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7:50
目前,活躍在實驗站的科技隊伍中,在基地工作時間超過25年的有5人,20年以上的有6人,他們一年在農村基點工作的時間平均超過300天。在把青春獻給農業科技事業的同時,他們失去了許多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對家人永懷愧疚”,是這個杰出集體共同的感言!
每年都像農民一樣春種秋收
在實驗站“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田”里,高級農藝師高菊生正在認真地采集著相關數據。他沒穿襪子的腳上穿著一雙陳舊的解放鞋,怎么看都像一個正在耕作的農民。
“我目前負責的‘水稻陰離子長期定位試驗田’可是我國水稻陰離子試驗時間最長的長期定位實驗田。”高菊生說,這項試驗是從1975年開始的,而他在這塊實驗田里已經連續工作了21年。“我每年都要按農業生產規律春種秋收,跟農民完全一樣。”高菊生說,在這一過程中,他要觀察記錄水稻的各種變化,并詳細采集和分析各種數據,“土壤觀察實驗有時甚至需要上百年時間,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農業科研人員甘當農民”!
不顧家人反對堅持個人理想
技工秦琳是1990年來到實驗站的,“我來的時候工資只有100多塊錢一月,而在廣東打工的同學月收入有1000多塊錢,當時全家人都強烈反對我到實驗站來,說還不如到廣東打工呢。”
“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感動了我”,秦琳說,當時想到在上世紀60年代那么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農業科學家都能堅持下來,與他們那時相比,條件還是要好一些。“就這樣,在家人的一片反對聲中,我堅持來到了這里。”
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
“這么多年來,我覺得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這也是實驗站里所有人的愧疚。”今年54歲的蔣華斗在實驗站里已工作24個年頭了,他說,由于實驗站比較偏遠,他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站里,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每次回家,女兒都跟我開玩笑,說是鄉里人回來了。而兒子考研后在等待通知時,到站里呆了一個月,但最后等到通知書時,竟高興地說‘終于刑滿釋放了,可以離開這里了’。”蔣華斗說,站里生活的確比較單調和寂寞,年輕人沒有一定的毅力是很難呆下去的!
本報記者謝功梅 實習生 袁玉紅 孔知佳
學習導報報道:
文/胡宇芬 楊明熙
2008-07-07 18:26:33 來源:(學習導報,2006年第3期)
以碑紀事,以碑頌人,是世人的傳統習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簡陋的四合院內就矗立著兩座石碑。一座是10年前當地百姓為實驗站立的碑,碑文先后請了3個人寫,修改了無數次,“希望每個字都能表達謝意”。另一座是去年10月22日,永州市委、市政府為感謝實驗站科技人員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深情厚意而立的碑,碑文寫道:“對紅壤實驗站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默默奉獻;敢于創新,勇攀高峰;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團結協作,永葆先進的精神,永州人民永志不忘。”這兩座石碑不知收藏了多少“光陰的故事”。它是聳立在中國農業科研的歷史上,聳立在農民兄弟的心坎上,聳立在所有被“祁陽站精神”感動的人們心中的豐碑。
“索潑預言”破產 “紅色荒漠”高產
紅(黃)壤是我國南方14。▍^)的主要土壤類型,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8%,是我國糧食、經濟作物、肉類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但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改良任務十分艱巨。
上個世紀60年代初葉,一批立志改造紅壤的科研人員離開生活舒適的首都北京,辭別親朋故舊,千里迢迢來到祁陽縣官山坪。留蘇歸國的劉更另在實驗站一干就是26年,成為首任站長。他的第一個項目是改造“鴨屎泥田”。“鴨屎泥田”是一種石灰巖發育成的紅壤低產田,因耕作后泥土不爛、土塊跟鴨屎一樣大小而得名。如果頭年干冬,插下去的水稻秧苗回青緩慢,要等到秋天才生長(即“坐秋”),平均畝產只有100多公斤。這種田南方各省都有,總數約幾千萬畝。
官山坪超過一半的稻田是“鴨屎泥田”。1963年的收割季節,村民王鳳元陪著劉更另看田,劉更另邊看邊搖頭:“遠看一片青,近看傷腦筋。禾苗喊救命,越看越傷心。”王鳳元問怎么辦?劉更另回答:“莫急,慢慢來。”其實,他比農民還急。在劉更另的帶領下,實驗站先后走訪50多個生產隊,召開140多次調查會。為了研究,他和農民拉的拉、推的推,用板車從3公里遠的外村運土到官山坪。土壤化驗分析表明:“鴨屎泥田”速效磷含量低是水稻嚴重“坐秋”的主要原因,補磷是關鍵。他探索出“磷肥治標,綠肥治本”改造“鴨屎泥田”的技術,1964年在祁陽縣推廣改造17萬畝,增產30%至50%。湖南省推廣改造400多萬畝,其中據295萬畝稻田的不完全統計,約增產稻谷1.8億公斤。1964年,該成果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劉更另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因此得名“從鴨屎泥田改良中走出來的院士”。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站長陳福興研究員和陳永安、張馬祥研究員等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深入永州、邵陽等地,建立湘南地區土壤肥料實驗網,將試驗田搬到農民的家門口。據不完全統計,8個縣市的土壤肥料試驗網在改造低產田、起壟栽培、推廣施用鉀肥、鋅肥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累計增產糧食3.6億公斤。陳福興總是說:“我一生做農業科研工作的訣竅就是從生產中發現問題,通過試驗研究再回到生產中去解決問題。”80年代初,水稻發生“僵苗”現象,減產嚴重。陳福興在多次調查取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缺鋅是主因。經施用硫酸鋅,僅祁陽75萬畝稻田增產近1300萬公斤。
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徐明崗站長帶領全站將區域治理與糧、經、果、草、牧結合,促進了農業生產向優質化、集約化、區域化、產業化發展。近3年來,環境保持型施肥技術在永州市推廣應用11.86萬公頃,累計增加糧食8503萬公斤,創經濟效益8712萬元。
幾十年前,美國土壤學家索潑在所著《中國之土壤》一書中,曾預言中國南方紅壤地帶有機質缺乏,且不斷流失,經過風化雨淋將成為“紅色荒漠”。如今,預言早已破產。45年來,祁陽紅壤實驗站長期承擔國家和省部級有關紅壤丘陵基礎性和關鍵性重大課題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級科研成果獎3項,省部級成果獎19項,平均每兩年就有1項新的科研成果產生,并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祁陽紅壤站成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農村實驗工作站。2003年,在全國6000多個野外實驗站中,祁陽站成為首批35個國家級實驗站,也是其中唯一的農業實驗站。
豐碩的科研成果,使祁陽紅壤站在中國農業科研的歷史上聳立起一座不朽豐碑!
“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問是實驗站的”
官山坪四周丘陵環繞,離最近的城鎮還有9公里。剛建站時,科研人員居住在農戶家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4年,站里砌起了土磚房,既當住房,又作辦公室。直到1983年,才建起了簡易的實驗站,有了自己的“窩”。
在這里,冬冷夏熱春潮,屋內屋外一樣冷,白天晚上一樣熱,床上床下一樣潮;在這里,科研人員晴天一頂帽,雨天一身泥,赤腳一雙走田間,春夏秋冬不得閑;在這里,科研人員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土磚房,吃的是自家菜,穿的是鄉里衣,度的是單身日。直到早兩年,站里才有了自來水,結束喝泥巴水的歷史;站前那條有9個彎、曾顛翻來訪外國專家小車的泥濘小路終于被拓寬,成了砂石路。當地百姓形容站里的科研人員: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問是實驗站的。當地百姓眼中“穿得比農民還破”的第二任站長陳福興研究員,最“經典”的形象是戴一頂草帽或斗笠,蹬一雙解放鞋或者長統套鞋。
由于長期風雨無阻野外作業,大部分科研人員留下了胃病、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疾患。說起這些,在站里工作24年的魏長歡哽咽了。他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為了考察一種叫細綠萍的綠肥從熱帶移植到亞熱帶的變化,他從福建挑了100多斤回站里作研究。誰知候車室不讓進,眼看火車就要開了,他趕緊挑著綠肥想強行搭上這趟車,被攔住后又和乘務員說盡好話,終于如愿以償,但前提條件是只能呆在洗手間里。
搞土壤研究,離不開實驗。野外長期觀測實驗是祁陽站的常事,也是最艱苦的事。有的實驗需要每天觀測一次,長年不間斷;有的實驗在作物生長季節需要每小時測一次數據,24小時不間斷。站里惟一的女博士李菊梅,副站長文石林,黨支部書記秦道珠,副研究員王伯仁,農藝師黃佳良、高菊生、黃平娜等共產黨員,主動擔負起了實驗站野外長期觀測實驗的重任。
已經進行了30余年的稻田陰離子試驗,是我國農業科研中堅持時間最長的野外觀測實驗。它回答了土壤肥料科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個理論問題:“長期施用硫酸根離子和氯離子,并沒有對水稻產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離子肥料,稻米的營養成分有了很大改善。”因為長期負責這個實驗的野外觀測工作,高菊生患上了關節炎。像這樣堅持長期實驗的科研人員就有十幾個,他們留下了獨一無二的28萬個田間觀測和分析數據、40萬個氣象數據。這些寶貴的實驗數據引來了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挪威等國專家的合作項目。
45年來,我國一大批最優秀的農業科學家把青春和汗水灑在了這片紅土地上。陳永安研究員在站里工作了35年,陳福興研究員32年,劉更另院士26年,F在祁陽站的科技人員中,駐點超過20年時間的有11人,平均每年在站里堅持工作近300天。
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祁陽紅壤站的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和堅韌,鑄就了一座傳世后人的精神豐碑!
與土地和鄉親永不分離
小小祁陽紅壤站,干的是幫助農民致富的大事業,得到了農民的衷心擁戴。
長期堅持,不斷創新,與土地和鄉親永不分離,這是祁陽站發展的方向,也是祁陽站存在的價值。在頑強的堅守中,共產黨員既是科研的主力,也是科技推廣的先鋒。
文富市鎮雙江口村致富心切,希望實驗站來傳經。站黨支部書記秦道珠組織科技人員對雙江口村多次實地考察,建議該村發展以優質水果為特色的農村經濟。在實驗站科學規劃下,該村建立了100畝優質水果示范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發動群眾引進優質水果苗木2.6萬多株,種植油桃、蘋果等20多個水果品種。目前,大部分果樹已開始掛果。文富市鎮建設村農民朱和民種植了8畝多果樹,就是“只長樹,不結果”,他心里非常著急。站里果樹專家現場考察發現:一是果樹品種不對路,二是缺乏種植果樹的技術,特別是果樹修剪、施肥和病蟲防治技術缺乏。站黨支部把這戶農民定為優質水果科技示范戶,按果樹不同品種定向培育管理,每年僅果樹一項收入就增加6000多元。旁人常問他:“你的果園怎么年年豐產?”他笑著回答:“這是專家們幫了我的大忙呵。”
香花橋村種草養魚專業戶劉文革,在站黨支部的幫助下,種植優質牧草30多畝,發展水面養魚28畝,每年收入近10萬元。他說:“過去我崇拜科學家,總覺得離我很遠,F在他們就在我身邊,感到非常親切,他們跟農民沒有兩樣。是他們幫我致富呵!”
被劉更另院士稱作“老伙計”的官山坪村老支書王鳳山,如今七十有二安享晚年。他家的6畝地再也不是“鴨屎泥田”,去年畝產達到550公斤。“我不曉得他官有多大,到哪留過學,只曉得他是實驗站站長,1967年還送給我5斤糖果,硬是幫我戒了煙。他說農家肥好,買了兩個狗屎耙,和我一起撿狗屎。”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祁陽紅壤站的科技人員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在農民兄弟的心坎上立起了一座科技富民豐碑!
160多歲的英國“洛桑實驗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實驗站,在那里,沉積著滄桑歷史的1克實驗樣土比1克黃金還貴。“做中國的洛桑”,正在成為祁陽實驗站的新目標?梢灶A期,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的科技工作者,將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勞,使豐碑更加鎏金溢彩!
湖南在線報道:
http://news.QQ.com 2006年02月02日10:06
當人們盡情享受家人團聚、歡度節日時,試驗站的科研人員還在工作。通訊員 攝
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試驗站農業科技工作者群體被評為2005年度省十大新聞人物。正月初三,記者來到該站副研究員王伯仁的新居。只見客廳內擺放著一臺16英寸的彩電和一張未油漆的四方桌,兩間臥室內,兩個床架的油漆都脫落了,家里唯一稱得上現代化的是王伯仁從單位帶回來用的手提電腦。王伯仁的妻子劉海燕邊倒茶邊對記者說:“別人都羨慕我找了一個科研人員,其實,我什么光都沒沾一點。他收入不多,一年有300多天在外地駐點,好不容易盼到過春節,全家人在一起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團聚幾天,沒想到從1月27日回家到今天,他天天在電腦前忙著。我們有5年沒有向他父母拜年了,今年看來又回去不成了。”
面對妻子的埋怨,王伯仁指著電腦旁的一堆資料說:“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數據和網絡狀況調查表,有60多個項目,幾千個數據,要在初五之前統計填好,初六傳到中國農科院去。”
聽了丈夫的話,劉海燕的埋怨中透露出幾分自豪和心痛:“每年春節他都有干不完的事,這樣的日子我已習慣了。男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每當看到他科研出了成果時,我累一點也值得。”
比起王伯仁,副站長秦道珠更忙。1月24日,秦道珠和其他2位農業專家在中國農科院匯報工作時,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擴大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除了鞏固祁陽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外,2006年還要在衡陽市農村搞一兩個科技應用示范村。26日回來,秦道珠就一直在準備向衡陽市政府領導匯報農業科技示范村建設的材料。與他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妻子黃平娜滿腹怨言:“我和秦道珠結婚20多年,只有5年在家過年,其余都是在祁陽官山坪試驗站過的。今年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過節,可他一天到晚還是忙站里的工作。”“嫁給他后悔了嗎?”記者開了個玩笑。“看到他和站里的同志取得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我也沒什么可說的。男人事業有成,做妻子的當然高興。”
高級農藝師高菊生從事水稻長期定位試驗已有20余年,從水稻播種到收割,每天要記錄水稻生長情況,每3天要觀察一次,由于長期在水田工作,患上嚴重關節炎。去年5月住院,為不影響試驗,他未經醫生同意就提前出院。今年1月26日從試驗基地回家后,又一直忙于寫科研論文。高菊生向記者介紹:“副站長文石林的父親得癌癥病危,春節回老家寧鄉去了,但他的心還牽掛著站里的工作。昨天還打電話問報表的事。”得知記者要來采訪,文石林的妻子王素霞特別委托高菊生轉告:“嫁給文石林后悔過,苦悶過,但更多的是高興和自豪,時代需要他這樣的男子漢。”
樸素的話語激蕩著記者的心。當人們盡情享受家人團聚、歡度節日時,祁陽紅壤試驗站的科研人員還在工作。45年來,為了我國218萬平方公里紅壤的開發和利用,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奉獻了青春年華,先后獲得過3項國家級、1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成功地與6個國家進行科研合作項目,為服務三農作出了重大貢獻。人們,應該為他們自豪!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