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喬,女,漢族,1968年生,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青海省首批生物領域學術帶頭人,青海省“135高層次人才學術領軍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省部共建青海省“資源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青海省“生物技術與分析測試”重點實驗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0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獲農學學士學位, 同年進入青海都蘭監獄擔任農業技術員,主要從事基層單位的農業科技推廣和宣傳工作,工作的四年間,主持或參與了省部級及單位項目6項。
1994年,進入青海大學工作擔任農學系教師,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生物(蕨麻、黃綠蜜環菌、鹽湖微生物、密花香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學、植物學的教學工作。期間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學習,于2001年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碩士學位和2004年獲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博士學位。
2007年3月擔任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學、植物學的教學工作。
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學術兼職:
1、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
2、中國耕作學學會會員。
3、民盟青海省委委員。
4、民盟青海省科技經濟委員會委員。
5、民盟青海民族大學副主委。
6、青海省農學會會員。
7、青海省科協專家。
8、青海省國家咨詢庫專家。
9、青海省高評委專家。
主講課程:
主要講授“普通微生物學”、“水處理微生物學”、“應用真菌學”、“食用菌栽培技術”、“微生物工程”、“食品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微生物藥物學”、“植物組織培養”、“高級生態學”等課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培養研究生數名。
教學成果:
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00余人,指導碩士研究生論文10余篇,指導博士研究生論文1篇,總學時達到20000學時。曾多次獲得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優秀獎、小島獎學金等。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學、植物學的教學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參加科研項目20余項,并獲得了青海省科技成果證書。主要的研究項目有:
1、“青藏高原蕨麻的遺傳多樣性及系統親緣關系研究”(青海省自然基金,2012-2014)。
2、“青藏高原蕨麻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及特用型品系的篩選”(國家自然基金,2010-2012)。
3、“青海蕨麻1號新品種擴繁與示范”(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10-2012)。
4、“密花香薷的植物學特性及資源調查”(青海省科技廳,2009-2011)。
5、“鵝絨委陵菜生態退化地及城市綠化人工建植試驗示范與推廣”(青海省科技廳,2009-2011)
6、“蕨麻優良資源的選育和研究”(國家自然基金,2007-2009)。
7、“極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及潛在的應用價值評估極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礎研究(課題1)”(國家“973”計劃,2005-2009)。
8、“青藏高原黃綠蜜環菌生物反應器中細胞培養技術及代謝產物分析”(國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9、“蕨麻優良品種的選育”(青海省科技廳,2005-2007)。
10、“野生黃綠蜜環菌的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青海省科技廳, 2004-2006)。
11、“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鹽湖嗜鹽微生物的開發研究”(青海省科技廳,2004-2006)。
12、“唐菖蒲、花百合、康乃馨及郁金香的組織培養” (青海省科技廳,1993-1996)。
13、青海省春小麥生產試驗(青海省科技廳,1990-1993)。
14、青海省蠶豆引種試驗(青海省農林科學院,1992-1994)。
15、青海省豌豆引種試驗(青海省農林科學院,1992-1994)。
16、野燕麥防除技術研究(青海省農林科學院, 1992-1994)。
科研成果:
1、2009年我國首個人工馴化栽培的蕨麻品種——“青海蕨麻1號”獲審定通過;
2、2010年編制出“青海蕨麻1號品種標準”地方標準;<
3、2011年編制出“青海蕨麻1號栽培技術規范”以及“蕨麻品種的觀察記載標準”3個地方標準;
4、2012年李軍喬帶領團隊編制出“蕨麻國家標準”;
5、開展蕨麻研究以來,收集蕨麻種質資源128份,建立了蕨麻種質資源圃,篩選出食用型、藥用型和生態型蕨麻優良品系7個;
6、2011年主編的學術專著《青藏高原蕨麻》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首部關于蕨麻的系統專著;她參編的學術專著《中國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及戰略儲備》、教材《農作學》和《應用微生物學》也先后出版。多年來她發表了50余篇學術論文,主持完成的“蕨麻新品種選育、人工馴化栽培及相關生物學基礎研究”獲得了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研類三等獎。
出版專著:
1、《青藏高原蕨麻》 ,李軍喬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11。
2、《應用微生物學》教材,參編。
3、《農作學》教材,參編。
4、《中國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及戰略儲備》,參編。
發表論文:
1 高溫環境對肉仔雞血液理化指標的影響 李軍喬; 韓愛云; 黃仁錄 河北省畜牧獸醫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4-06-30
2 委陵菜屬四種植物莖葉解剖結構的比較研究 韋梅琴; 李軍喬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9-25
3 日循環高溫對肉雞線粒體活性氧產生量、鈣泵活性及胸肌品質的影響 馮京海; 張敏紅; 鄭姍姍; 謝鵬; 李軍喬 畜牧獸醫學報 2006-12-30
4 陜西不同地區栓皮櫟種群年齡結構動態模型的研究 韓照祥; 張文輝; 李軍喬; 山侖 西北植物學報 2004-02-29
5 土壤水分對鵝絨委陵菜表型可塑性的影響 盛海彥; 李軍喬; 楊銀柱; 李紅英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4-09-10
6 青海省野生資源植物——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的應用研究 李軍喬 生物學雜志 2003-10-25
7 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 李軍喬; 王立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6-25
8 高溫及氧化應激對體外培養肉雞骨骼肌線粒體功能的影響 馮京海; 張敏紅; 鄭姍姍; 謝鵬; 李軍喬 中國農業科學 2008-10-10
9 青海密花香薷揮發性成分分析 包錦淵; 李軍喬; 肖遠燦 食品科學 2014-01-25
10 鵝絨委陵菜的生態適應性及栽培技術研究 李軍喬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5-08-25
11 民族院校生物反應工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優先出版 張湑澤; 趙明德; 楊婷; 李軍喬 輕工科技 2015-03-26 14:05
12 密花香薷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及提取工藝 包錦淵; 李軍喬; 張璐璐 湖北農業科學 2011-04-20
13 密花香薷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 包錦淵; 李軍喬; 張璐璐; 張偉偉 北方園藝 2011-01-15
14 不同光照周期對蛋雞高峰期血液激素水平的影響 黃仁錄; 陳輝; 邸科前; 張競乾; 李軍喬; 張振紅; 潘棟 畜牧獸醫學報 2008-03-15
15 不同方法提取青藏高原蕨麻總DNA的比較研究 吉日木圖; 李軍喬 北方園藝 2011-03-30
16 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自然資源狀況的初步研究 李軍喬; 史俊通; 余青蘭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4-06-10
17 密花香薷種子形態及萌發特性研究 李寧; 沈寧東; 韋梅琴; 陳瑞英; 李軍喬; 包錦淵 種子 2012-03-25
18 氮素對蕨麻克隆構型的可塑性反應 李軍喬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6-07-30
19 青海黃綠蜜環菌植被類型及伴生植物的初步調查 盧素錦; 李軍喬; 陳剛; 盛海彥; 周勁松; 馬國良; 湯青川 食用菌 2006-05-23
20 藏藥蕨麻中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含量的測定 包錦淵; 李軍喬; 韋梅琴; 李寧; 沈寧東 江蘇農業科學 2012-03-25
21 蕨麻生物量變化與氣候因子關系數學模型的建立 余青蘭; 李軍喬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8-10-15
22 干旱脅迫對蕨麻克隆構件的可塑性反應 湯青川; 李軍喬 中國農學通報 2005-11-30
23 小花玄參中微量金屬元素分析 包錦淵; 盧群林; 溫馨; 李軍喬 分子科學學報 2014-08-15
24 熱應激對肉仔雞熱應激蛋白轉錄的影響 李軍喬; 王振旗; 張敏紅; 黃仁錄; 陳輝 飼料研究 2009-12-07
25 不同貯藏期對蕨麻中淀粉與還原糖含量的影響 包錦淵; 李軍喬; 韋梅琴; 李寧; 沈寧東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12-06-05
26 不同地區蕨麻中多糖含量的測定 白世俊; 包錦淵; 李軍喬 湖北農業科學 2012-10-05
27 不同種植密度對蕨麻地上部分生長特性的影響 馬國良; 沈寧東; 湯青川; 李寧; 韋梅琴; 李軍喬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8-15
28 蕨麻組織培養的初步研究 沈寧東; 韋梅琴; 馬國良; 李寧; 湯青川; 李軍喬 北方園藝 2008-05-15
29 六倍體蕨麻的核型分析 李軍喬; 蔣紅霞; 溫馨; 朱惠琴; 韋梅琴 湖北農業科學 2014-06-20
30 聚乙二醇模擬水分脅迫對密花香薷種子萌發的影響 沈寧東; 韋梅琴; 李寧; 陳瑞英; 李軍喬; 包錦淵 北方園藝 2011-05-30
31 藏茴香種子休眠機理的初步研究 沈寧東; 韋梅琴; 李軍喬 中國種業 2010-08-15
32 采收季節對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塊根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李軍喬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2-15
33 收獲時間對鵝絨委陵菜塊根鞣質含量的影響研究 李宗仁; 李軍喬; 馬本雙 陜西林業科技 2003-12-30
34 青海茶卡鹽湖抗生素產生菌的活性篩選及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 魏有霞; 李寧; 馬國良; 李軍喬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15
35 有機肥對蕨麻生長及塊根產量的影響 沈寧東; 韋梅琴; 馬國良; 李寧; 湯青川; 李軍喬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1-15
36 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前景展望 李軍喬 攀登 2003-02-05
37 蕨麻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土壤養分的需求規律 沈寧東; 李軍喬; 韋梅琴; 馬福壽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15
38 不同處理方法對蕨麻球莖發芽率的影響 趙明德; 李軍喬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0-12-30
39 資源植物——蕨麻形態及解剖學特征 余青蘭; 李軍喬 中國農學通報 2006-10-05
40 藏藥蕨麻不同形狀塊根有效成分分析 李軍喬; 包錦淵; 溫馨; 沈寧東; 韋梅琴; 李寧; 白世俊 湖北農業科學 2014-06-20
41 地球環境問題及中國環境與發展對策 韓照祥; 李軍喬; 呼世斌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2000-09-30
42 不同采收季節蕨麻的化學成分研究 李軍喬; 溫馨; 包錦淵; 沈寧東; 韋梅琴; 李寧 北方園藝 2014-05-15
43 蕨麻花芽分化過程的解剖學研究 李軍喬; 馮建輝; 韋梅琴; 包錦淵; 白世俊; 李寧 江蘇農業科學 2014-06-25
44 青海茶卡鹽湖細菌Ab9發酵液的化學成分分析 丁棟; 李軍喬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20
45 NaCl脅迫對密花香薷種子萌發的影響 沈寧東; 韋梅琴; 陳瑞英; 李寧; 李軍喬 中國種業 2013-08-15
46 HPLC法測定密花香薷中蕓香苷的含量 張璐璐; 李軍喬; 盧永昌 江蘇農業科學 2011-04-15
47 鉀元素對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塊根產量及形狀的影響 王曉榮; 李軍喬 陜西農業科學 2007-05-25
48 蕨麻試管苗與土培苗葉表特征比較 韋梅琴; 李軍喬; 沈寧東; 姜毅; 李寧; 馬國良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4-20
49 不同種植密度對蕨麻塊根的影響 馬國良; 沈寧東; 李軍喬; 李寧; 湯青川; 韋梅琴 北方園藝 2010-09-15
50 鹽分對克隆植物蕨麻原變種生長的影響 韋浩民; 李紅英; 楊銀柱; 李軍喬 湖南農業科學 2008-11-27
51 土壤水分對蕨麻生物量的影響 盛海彥; 李軍喬 青海農林科技 2004-09-20
52 不同海拔蕨麻組織培養的初步研究 韋梅琴; 沈寧東; 馬國良; 李寧; 李軍喬 北方園藝 2010-05-30
53 青海省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及開發途徑 李軍喬; 韓照祥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12-20
54 民族院校生物反應工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優先出版 張湑澤; 趙明德; 楊婷; 李軍喬 輕工科技 2015-03-26 14:05
55 蕨麻試管苗葉片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韋浩民; 韋梅琴; 劉小龍; 沈寧東; 李軍喬; 李寧; 湯青川; 馬國良 北方園藝 2008-11-15
56 藏茴香種子形態及萌發特性研究 沈寧東; 韋梅琴; 李軍喬 中國園藝文摘 2009-08-26
57 蕨麻試管苗根、葉的形態解剖學研究 韋梅琴; 李軍喬; 沈寧東; 李寧; 湯青川; 馬國良 中國園藝文摘 2009-06-26
58 低溫脅迫對蕨麻原變種生長形態的影響 余青蘭; 李軍喬 陜西農業科學 2007-09-25
59 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重建對策研究 李軍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2-09-01
60 野生資源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生物學特性及應用研究 李軍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4-05-01
榮譽獎勵:
1、青海省首批生物領域學術帶頭人。
2、青海省“135高層次人才學術領軍人才。
3、 “青海省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4、青海省三八紅旗手。
5、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研類三等獎。
6、2014年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梅花香自苦寒來——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李軍喬
李軍喬,女,1968年生,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青海省首批生物領域學術帶頭人,青海省“135高層次人才學術領軍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耕作學學會會員,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青海省農學會會員,青海省科協專家,省部共建青海省“資源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青海省“生物技術與分析測試”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軍喬1990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同年進入青海都蘭監獄擔任農業技術員,主要從事基層單位的農業科技推廣和宣傳工作,工作的四年間,主持或參與了省部級及單位項目6項。1994年,進入青海大學工作擔任農學系教師,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生物(蕨麻、黃綠蜜環菌、鹽湖微生物、密花香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學、植物學的教學工作。期間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學習,先后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7年3月擔任青海民族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學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學、植物學的教學工作。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十八載求索結碩果
蕨麻是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的變種,屬薔薇科(Rosacrae),委陵菜屬(Potentilla),以葉為鋸齒狀奇數羽狀復葉、匍匐莖、單生小花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為特征,因葉片被有白色絨毛而得名。鵝絨委陵菜分布極廣,但只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區,塊根才膨大發育,其中青海省境內蕨麻分布最廣,產量最高,品質最好。蕨麻富含各種營養和活性成分,歷來作為藏區群眾的民俗食品、保健品和藏藥使用。蕨麻具有生長速度快、耐瘠薄、耐干旱、耐鹽堿、保持水分等特點,對生態恢復具有較好的作用。同時蕨麻具有耐踐踏、花色鮮艷等特點,適宜作為園林草坪草種利用。
李軍喬在多年的工作實踐當中發現蕨麻的經濟價值及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屬于典型的“綠色食品”,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市場開發,需求量劇增,經濟價值更是有增無減。但由于蕨麻完全處于野生狀態,大量采挖使得野生資源遭受重創,蕨麻品質急劇下滑,導致市場上出售的蕨麻品質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商品率和價格。同時,有限的產量和低品質阻礙了對其進行深加工,市場上的商品大多數是干品,基本是出售原材料,使得蕨麻的商業價值大打折扣。
為了實現蕨麻的人工栽培,遏制蕨麻資源量和品質的下降,提高蕨麻的產量和商品率,李軍喬義無反顧地開始了十八載的漫漫求索。沒有科研經費,她自己墊付;沒有成功栽培的先例,她一點點積累經驗;沒有文獻資料可參考,她就到處請教相關專家。在對蕨麻進行系統研究的過程中,李軍喬經常求人帶自己去蕨麻野生地采挖蕨麻,在租來的地里做試驗,自己掏腰包雇人翻地、施肥、打塄坎、種地,有時候因為錢少雇不到人她就一個人在試驗田種植,腰累得直不起來就跪著種,再不行就趴著種,直到汗水和淚水一滴滴地撒到地里……由于長年在烈日的曝曬下工作,李軍喬的皮膚變得又黑又粗,日光性皮炎使得這個30多歲的女人看起來比同齡人要蒼老許多。
辛勤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2004年李軍喬博士畢業,她拿著寫好的博士論文——《青藏高原野生資源植物——蕨麻的生物學特性及開發利用途徑》找到了青海省科技主管部門申請到了第一個蕨麻科研項目。
蕨麻是一種以無性繁殖為主、有性繁殖為輔的植物,自然界這種植物不多,對此類植物進行研究的更少。李軍喬帶領團隊對蕨麻進行了十八年的系統研究,主持并參與了“蕨麻優良資源的選育和研究”、“青藏高原蕨麻的遺傳多樣性及特用型品系的篩選”、“青海蕨麻1號新品種擴繁與示范”等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省部級項目20余項,對蕨麻的自然分布狀況、種質資源、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習性、人工馴化栽培技術、品種選育、化學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遺傳多樣性、系統親緣關系、繁育系統、標準制定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09年我國首個人工馴化栽培的蕨麻品種——“青海蕨麻1號”獲審定通過;2012年李軍喬帶領團隊編制出“蕨麻國家標準”; 2010年編制出“青海蕨麻1號品種標準”地方標準;2011年編制出“青海蕨麻1號栽培技術規范”以及“蕨麻品種的觀察記載標準”3個地方標準。開展蕨麻研究以來,李軍喬收集蕨麻種質資源128份,建立了蕨麻種質資源圃,篩選出食用型、藥用型和生態型蕨麻優良品系7個。2011年李軍喬主編的學術專著《青藏高原蕨麻》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首部關于蕨麻的系統專著;她參編的學術專著《中國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及戰略儲備》、教材《農作學》和《應用微生物學》也先后出版。多年來她發表了50余篇學術論文,主持完成的“蕨麻新品種選育、人工馴化栽培及相關生物學基礎研究”獲得了2012~2013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研類三等獎。 2013年對于李軍喬來說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當年她帶領團隊完成了蕨麻科技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實現了蕨麻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飛躍,遏制了蕨麻資源量和品質的下降,提高了蕨麻的產量和商品率,蕨麻的人工栽培及深加工成為了青海省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蕨麻科技成果的轉化調整了產業結構,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促進了農牧區經濟增長,對于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現在,“青海蕨麻1號”種植面積達10000畝,畝產300~350公斤(鮮),每公斤市場價60~100元,年新增利潤1.8~3.5億元,經濟效益顯著。野生蕨麻主要生長于青海省三江源地區,這里的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蕨麻科技成果的轉化緩解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從教二十五年來,李軍喬曾先后擔任“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水處理微生物學”、“霉菌與酵母”、“食用菌栽培”、“生物發酵工程”、“微生物學生態學”、“植物組織培養”、“高級細胞生物學”、“藥用微生物學”、“seminar”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授課及實驗工作,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00余人,指導碩士研究生論文10余篇,指導博士研究生論文1篇,總學時達到20000學時。由于教學及科研任務比較繁重,李軍喬經常備課到凌晨,她每學期新增教案,二十五年累計下來有2米多高。
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便要有一缸水。為了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李軍喬在工作的同時先后完成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業,做到了不斷進步,與時俱進。生物專業是一個發展日新月異的專業,不學習新知識就意味著落后,李軍喬每周瀏覽國際前沿生物學動態,查閱英文文獻,實時關注國內外的相關報道,使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得到提升。由于治學嚴謹,業績突出,近年來她多次獲得教學優秀獎和青海省小島獎勵基金。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于從教二十余的李軍喬來說,同樣堅信以愛為本,愛能感化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
李軍喬認為,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重任,更要教會學生們如何做人。她在教學工作中總結出多個學生們所關心的話題,如“珍愛生命”、“學會感恩”、“職業道德”、“整理自己”、“人生就是河流”、“挫折是彩虹”、“健康是1”、“男女有別”等,結合生物學教學的特點,利用每節課5~10分鐘時間與學生共同探討,無論是學生還是她本人都從中受益匪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工作以來,李軍喬勤奮好學,嚴謹求實,孜孜不倦追求自己所熱愛的科研事業,完成好教學任務的同時,在蕨麻新品種選育、人工馴化栽培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李軍喬的所有蕨麻研究成果均屬自有技術,開展的研究在同領域所處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多年來,她先后被評為 “青海省科技工作先進個人”、青海省三八紅旗手,2014年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