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常青,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近三十年來,針對地質問題和地質研究目標,采用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手段,在地球深部探測、礦產資源探測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曾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軟件知識產權證書4項。在地球深部探測方面,作為國家科技專項“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課題負責人之一,在科探井WFSD-4的選址及鉆井設計研究工作中,結合龍門山斷裂帶實際地質情況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破壞情況,針對地震要求和鉆探目標,提出了針對斷裂帶特征的山地高精度反射地震采集方案和處理方法,通過所獲得的地震剖面,運用替代轉換技術獲取了深度地震剖面并進行了鉆探設計,鉆探成果與預測成果一致,同時提出了誘發汶川地震為一新的、較原有斷裂傾角更大的同震斷裂的依據,為汶川斷裂帶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礦產資源及油氣探測方面,作為中石化科技項目“鄂北地區地震疊前、疊后綜合反演技術研究”項目及與之對應的“塔巴廟地區地震資料的AVO處理及綜合評價”和“大16井區地震解釋及儲層綜合評價”項目負責人之一,針對研究區的實際地質情況和油氣特點,通過對該地區以往鉆井情況、構造及沉積情況、地震資料等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低幅度構造成藏和煤層補償的理念,通過強化地質、測井、地震綜合研究確立了以尋找河道砂為主要目標的儲層巖性預測及含氣性預測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運用疊前AVO技術和疊后相控反演的方法,為該地區油氣勘探取得突破作出了貢獻,該項目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國家地調項目“鉀鹽資源調查”計劃項目和973計劃項目“中國陸塊海相成鉀規律及預測研究”專題負責人,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針對鉀鹽礦特征的(固態和液態兩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震電擬合技術,并運用這些技術在云南勐野井地區、青海柴達木盆地、陜北盆地及塔里木等地區開展研究工作和資料分析處理。目前已經在云南及陜北的固體鉀鹽探測和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鉀鹽探測中取得突破。其中在柴達木盆地西部所設計的鉆探井鉆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2011年所設計的鉆井黑ZK01井在125~405米深度鉆遇儲鹵層,日出鹵水量達到860多方;2012年所設計黑ZK02井在381~808米鉆遇了427米多的儲鹵層,梁10井在897~1600米鉆遇儲鹵層,單井日涌水量達到1889立方。在云南勐野井地區所設計的MK-1井鉆探所揭示地層發現,在井深2253~2323m(J2h)段發育石鹽沉積(此前學界一直認為云南侏羅系沒有鹽),并見少部分鉀石鹽填充石鹽裂隙中。該成果印證了思茅盆地侏羅系具備成鹽成鉀條件的認識,與預測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在塔里木盆地運用三維地震資料進行參數反演,預測了固體鉀鹽儲層的特征和空間展布,預測結果與鉆井成果一致,為在塔里木盆地開展鉀鹽探測提供了重要依據,先后在2011年和2014年被評為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青海木里盆地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三維地震勘查
天然氣水合物是一項新的清潔能源,其開發利用對我國的能源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地質調查中心和青海煤田地質局105勘探隊在前期木里盆地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基礎上,開展三維地震探測和鉆探,取得重要進展,為該地區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青海木里盆地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三維地震勘查”項目由神華集團青海公司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投資,主要完成人有于常青、李永紅、盧振權、楊文采、王偉超、瞿辰、王琪、談順佳、羅愫、周宇、張平川、程振炎、李惠民等。
凍土區反射地震探測,特別是針對天然氣水合物的反射地震探測在國際上應用較少,在我國僅有的兩個應用地區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項目組在收集整理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木里地區的地質特點和凍土區特征,設計了一套針對性較強的采集、處理和解釋技術流程,成功獲取了第一塊針對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三維地震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處理,得到了凍土層的反射特征和地下構造及巖性信息,為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探測提供了可靠依據;針對三維地震資料進行的AVO等巖性分析處理,獲取了研究區烴類空間展布,為鉆探部署提供了依據;依據三維地震資料成果提出了17口鉆探建議井位,目前已經實施了9口,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樣品并顯示不同程度的烴類異常信息,鉆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
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三維地震探測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鉆探結果證明了三維地震探測在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探測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為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該項目針對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反射地震資料所設計的采集、處理和解釋分析流程及方法,經實踐檢驗是可行的,為以后類似地區開展工作提供了參數和依據。
項目負責人簡介
于常青,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近三十年來,針對地質問題和地質研究目標,采用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手段,在地球深部探測、礦產資源探測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曾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軟件知識產權證書4項。在地球深部探測方面,作為國家科技專項“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課題負責人之一,在科探井WFSD-4的選址及鉆井設計研究工作中,結合龍門山斷裂帶實際地質情況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破壞情況,針對地震要求和鉆探目標,提出了針對斷裂帶特征的山地高精度反射地震采集方案和處理方法,通過所獲得的地震剖面,運用替代轉換技術獲取了深度地震剖面并進行了鉆探設計,鉆探成果與預測成果一致,同時提出了誘發汶川地震為一新的、較原有斷裂傾角更大的同震斷裂的依據,為汶川斷裂帶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礦產資源及油氣探測方面,作為中石化科技項目“鄂北地區地震疊前、疊后綜合反演技術研究”項目及與之對應的“塔巴廟地區地震資料的AVO處理及綜合評價”和“大16井區地震解釋及儲層綜合評價”項目負責人之一,針對研究區的實際地質情況和油氣特點,通過對該地區以往鉆井情況、構造及沉積情況、地震資料等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低幅度構造成藏和煤層補償的理念,通過強化地質、測井、地震綜合研究確立了以尋找河道砂為主要目標的儲層巖性預測及含氣性預測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運用疊前AVO技術和疊后相控反演的方法,為該地區油氣勘探取得突破作出了貢獻,該項目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國家地調項目“鉀鹽資源調查”計劃項目和973計劃項目“中國陸塊海相成鉀規律及預測研究”專題負責人,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針對鉀鹽礦特征的(固態和液態兩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震電擬合技術,并運用這些技術在云南勐野井地區、青海柴達木盆地、陜北盆地及塔里木等地區開展研究工作和資料分析處理。目前已經在云南及陜北的固體鉀鹽探測和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鉀鹽探測中取得突破。其中在柴達木盆地西部所設計的鉆探井鉆探結果與預測結果一致;2011年所設計的鉆井黑ZK01井在125~405米深度鉆遇儲鹵層,日出鹵水量達到860多方;2012年所設計黑ZK02井在381~808米鉆遇了427米多的儲鹵層,梁10井在897~1600米鉆遇儲鹵層,單井日涌水量達到1889立方。在云南勐野井地區所設計的MK-1井鉆探所揭示地層發現,在井深2253~2323m(J2h)段發育石鹽沉積(此前學界一直認為云南侏羅系沒有鹽),并見少部分鉀石鹽填充石鹽裂隙中。該成果印證了思茅盆地侏羅系具備成鹽成鉀條件的認識,與預測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在塔里木盆地運用三維地震資料進行參數反演,預測了固體鉀鹽儲層的特征和空間展布,預測結果與鉆井成果一致,為在塔里木盆地開展鉀鹽探測提供了重要依據,先后在2011年和2014年被評為地質科技十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