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巖,女,研究員。現任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美福源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福源集團董事長,還擔任中美福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和天津溥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總裁。2005~2009任美國福源集團與北京大學合資公司北京未名福源基因藥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總裁。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
1982~1989年任中國林科院助理研究員。
1989年先后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醫學院任高級研究助理,并先后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醫學院和湯姆斯•杰佛遜大學醫學院受聘博士后職位并擔任研究室主管長達9年,具有豐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管理經驗,并在1999年榮獲湯姆斯•杰佛遜大學杰出貢獻獎。
2000~2003年在美國生物高科技公司Incyte Corporation,Inc.從事基因藥物發現研究,并任研發部高級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的技術工作是利用基因表達、基因晶片檢測、瞬時PCR、病毒導入、細胞轉染、DNA重組等基因藥物篩選技術,對用計算機模擬出的大量人類全長基因序列進行生物學功能的測試及驗證。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了包括國家863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發明專利:
獲得獨家授權許可的發明專利達20個,其中包括7個美國專利申請(4個已獲得授權),2個國際PCT申請、11個中國發明專利申請(9個已獲得授權)。
1、一種含有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的口服用制劑:201310465746.5 發明(設計)人: 富巖 于在林
發表論文:
1 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的藥效學、藥代動力學及安全性評價 富巖; 馬金玲; 孫麗; 杜杰; 張延林; 徐楠楠; 孫云霞; 于在林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2-12-10
2 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粒細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的藥效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 富巖; 尹麗莉; 顧靜良; 馬憲梅; 左從林; 于在林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2-08-10
3 具長效性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粒細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的理化特性研究 富巖; 韓國; 富俞淞; 楊小楠; 邢靜; 于在林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1-06-10
4 兩種具長效性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融合蛋白表達工程菌的構建及融合蛋白的理化特性研究 富巖; 韓國; 楊小楠; 富俞淞; 邢靜; 胡俊霞; 陳穎; 云文琦; 于在林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1-04-10
5 房屋建筑材用防腐劑的毒性試驗 周明; 劉秀英; 富巖 木材工業 1991-10-01
6 木材天然耐腐性室內試驗標準方法的研究 周明; 劉秀英; 富巖 木材工業 1991-07-02
7 不同腐朽程度的云南松心材用不同培養基與菌種進行的耐腐性試驗研究 富巖; 周光化 木材工業 1988-12-30
國家1.1類新藥長效重組蛋白藥物原創原研及成果轉化
藥物長效化在臨床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極大的作用。長效重組蛋白藥物是世界上藥物研發的新熱點,也是現有藥物的升級換代產品,是深化研究的必然發展趨勢,具有極好的社會效益和極為突出的經濟效益。在國家863計劃項目“白蛋白修飾新藥研發”、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家I類新藥長效干擾素a2b融合蛋白臨床前研究”、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長效重組融合蛋白國家I類新藥臨床前研究”等課題的支持下,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富巖研究員主持開發的長效“注射用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新藥相比較現有常規重組干擾素藥物具有更長的血液半衰期、更好的安全性和更明顯的臨床治療優勢,是更有效和低成本的長效化病毒性肝炎患者和癌癥患者藥物的臨床治療用新藥,是現有重組干擾素α類藥物的升級換代產品。
項目的主要技術創新特點:
1.長效重組干擾素α融合蛋白為干擾素的長效化新藥采用的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該新藥原創/原研專利技術由26個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組成,其中獲得“Long acting human interferon analogs”(授權號:US7,572,437 B2)等5項美國授權發明專利和“長效的人干擾素類似物(授權號:ZL200410042814.8)”等8項中國授權發明專利。
2.該項目研發出來的新藥是原創全新藥物分子結構的新干擾素分子蛋白質,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人類基因的重組,通過酵母菌表達生產制備的。
3.采用基因融合工程技術,構建的酵母菌表達生產菌株,可以直接把重組融合蛋白質分泌到由鹽和水組成的培養基中。與現有的重組干擾素的生產技術相比,生產成本更低。該技術具有產量高、菌體密度大、不需要蛋白質復性步驟等特點,大規模生產技術可行,已具備噸級發酵水平的多批次生產,達到公斤級重組蛋白生產水平。
4.長效化干擾素用于治療病毒性感染疾病,包括SARS、禽流感、豬流感、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甲型肝炎,并且還可用于治療白血病和惡性黑素瘤等癌癥。臨床上可每14天(2周)注射1針。而常規重組干擾素需要每2天1針,需要連續用藥6~12個月。該新藥有可能完全取代現有的常規重組干擾素和長效PEG化干擾素,是現有同類藥物的全面升級換代產品,具有明顯的替代前景。
5.新藥在北京昭衍動物試驗中心完成了藥效學、藥代和毒代動力學、急毒、長毒試驗、安全病理學、生殖致畸試驗等全部臨床前藥物安全性評價試驗。
6.原研的長效干擾素融合蛋白新藥都已完成了蛋白質藥物的中試工藝研究,制劑配方確定。所研發的新藥質量標準、制檢規程已獲得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的新藥質量檢定復核。
7.新藥已經順利成功完成臨床試驗I期研究。以美國羅氏的長效PEG化干擾素(派羅欣)作為陽性對照藥,以34個健康人群志愿者和32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受試者開展的安全性評價和藥代動力學考察,獲得了理想的臨床試驗結果,確定了新藥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長效性和成藥性的結論,即將進入臨床試驗II期研究階段。
正在開展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項目國家1.1類長效新藥重組干擾素α融合蛋白新藥是臨床上治療病毒性肝炎、SARS、禽流感、艾滋病、癌癥等病毒感染性重大疾病的藥物。與常規重組干擾素藥物藥物相比,其用藥量大大降低,毒副作用顯著減少。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常規重組干擾素藥物患者需要每天或每2天注射1針,而新藥可以每14天注射1針。患者用藥量和用藥頻率均大幅下降,可以預期患者的依從度和臨床療效都將有明顯提高。新藥的成本低,僅為現有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生產成本的1/2,是PEG-重組干擾素α2a生產成本的1/20。由于中國現有1.3億人為肝炎病毒感染者,而干擾素又是唯一的特效藥,這將能為國家、社會和患者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項目負責人簡介
富巖:女,研究員。現任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美福源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福源集團董事長,還擔任中美福源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和天津溥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總裁。2005~2009任美國福源集團與北京大學合資公司北京未名福源基因藥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總裁。富巖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82~1989年任中國林科院助理研究員。1989年先后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醫學院任高級研究助理,并先后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醫學院和湯姆斯•杰佛遜大學醫學院受聘博士后職位并擔任研究室主管長達9年,具有豐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管理經驗,并在1999年榮獲湯姆斯•杰佛遜大學杰出貢獻獎。2000~2003年在美國生物高科技公司Incyte Corporation,Inc.從事基因藥物發現研究,并任研發部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的技術工作是利用基因表達、基因晶片檢測、瞬時PCR、病毒導入、細胞轉染、DNA重組等基因藥物篩選技術,對用計算機模擬出的大量人類全長基因序列進行生物學功能的測試及驗證。她主持了包括國家863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夫妻檔”科學家天津創業:為國人創制最好的藥
2013-8-6 16:05:51 來源:濱海時報
2004年前后,“夫妻檔”科學家于在林、富巖放棄了美國十多年熟悉的生活環境及高管職位和優厚薪酬的待遇毅然決然選擇了回國創業。回國創業幾年里,他們先后在天津濱海新區創建了溥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林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兩家生物技術高新企業,研制出了3個國家一類新藥。

富巖近照(記者 賈磊 攝)
2004年前后,“夫妻檔”科學家于在林、富巖放棄了美國十多年熟悉的生活環境及高管職位和優厚薪酬的待遇毅然決然選擇了回國創業。回國創業幾年里,他們先后在天津濱海新區創建了溥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林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兩家生物技術高新企業,研制出了3個國家一類新藥。這對曾被美國同事視為“科學強人”的夫妻,用他們的堅持和毅力向著“要為國人做最好的藥”的目標一步步前行。
變賣家產只為回國創業
2004年,正值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逐漸升溫的時候,于在林、富巖夫婦帶著國外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天津濱海新區。同年,他倆開始了在天津的創業之路。“在林最早是天津大港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改革開放之后我倆同時進入武漢大學讀書,畢業后在中國林業研究院做科研近8年,之后我們就一直在美國醫學院癌癥研究所從事分子生物學、人類蛋白組學、科研室管理等生物醫藥的科研工作。雖然在美國工作生活了近20年,但我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可以回到祖國,回到故鄉干一番事業。”富巖告訴記者,選擇在天津濱海新區創業,除了故鄉情懷以外,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的發展環境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然而,在這看似一帆風順的回國創業路背后,他倆也飽嘗了一番不為人知的困苦抉擇。“新藥研發投資高、風險大、周期長,為了保證回國創業前期的資金投入,我們甚至變賣了所有家產。此外,為了保證新藥物研發的順利推進,我們不惜用集裝箱自費從美國運先進儀器設備回國。”對于富巖來說,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要將海外10多年的技術成果和知識產權發明專利帶回祖國,在國內實現產業化生產,為人類健康做最大的貢獻。
新藥研發“劍指”世界領先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研發了3個生物制品國家一類新藥,其中2個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1個等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此外,我們還有6個在研項目,這些新藥創新項目都代表著國際最先進的生物醫藥水平。”富巖告訴記者,以國家治療肝炎用生物制品I類長效干擾素新藥為例,目前已順利完成了臨床前研究,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個新藥產品未來實現產業化后,可為我國肝炎患者同時節省用藥時間和用藥成本將近50%。
據介紹,截至目前,由富巖帶領的自主研發團隊——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擁有3個具有發明專利的公共技術平臺,分別是人血清白蛋白融合修飾技術平臺、蛋白藥物長效化技術平臺、大規模高密度重組蛋白表達純化生產技術平臺等。公司獲得獨家授權許可的發明專利達20個,其中包括7個美國專利申請(4個已獲得授權),2個國際PCT申請、11個中國發明專利申請(9個已獲得授權)。
新區助力企業“圓夢”
對于從事20余年生物醫藥技術研發的科學家富巖來說,如果沒有新區政府、科委、工商等多個職能部門的幫助,企業不可能發展得這么迅速。富巖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在市科委、新區科委等部門的幫助下,他們的公司已經獲得國家級、地方級的項目資金支持超千萬元。
此外,在公司運營、投融資等方面,新區多個職能部門也給富巖夫婦提供了細致入微的幫助。“由于我們沒有企業運營經驗同時又是外籍身份,回國創業不僅面臨資金不足,而且從企業注冊到為項目投融資都比國內企業更為困難。”富巖說,新區政府、工商等多個部門曾派來很多有經驗的專家幫助他們理順公司間關系,方便了投融資。富巖說,濱海新區已經成為了創業人實現夢想的“福地”。(記者 黃碩)
天津林達生科:專注生物藥長效化
科學時報
近日,由富巖、于在林創辦的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注射用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通過了臨床前研究, 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新藥臨床試驗批件。臨床前試驗結果顯示,該藥對于乙肝和丙肝都有顯著治療效果,有望將給藥頻率降低為每兩周一次。

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富巖
乙型肝炎是最為困擾中國人的傳染病之一。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3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也就是說,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攜帶乙肝病毒。
乙肝患者以往用常規藥物需持續6~12個月,每天或兩天用藥1針,不但毒副作用明顯,而且因用藥頻繁,患者往往不能堅持治療。
近日,由富巖、于在林創辦的天津林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達生科”)自主研發的“注射用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通過了臨床前研究, 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新藥臨床試驗批件。
臨床前試驗結果顯示,該藥對于乙肝和丙肝都有顯著治療效果,有望將給藥頻率降低為每兩周一次,銷售價格也會遠低于同類進口乙肝治療藥物,從而增加患者依存度,使患者獲得有效治療。
或成肝炎治療重磅藥
注射用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是海外歸國科學家富巖、于在林夫妻領導的研發團隊自2011年以來獲得新藥臨床試驗批件的第2個國家I類新藥。
該藥主要用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療。肝炎病毒可引起嚴重的肝臟疾病,導致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直至死亡。
我國約有1.3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乙肝治療進展舉步維艱,通行多年的抗炎治療手段效果有限而醫療費用卻高昂。雖然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在高考體檢和新員工錄用體檢中取消了乙肝檢查,但對乙肝患者的歧視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乙肝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而丙型肝炎相對而言更常見于美國。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今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約有320萬名丙肝患者,每年死于丙肝的人數超過死于艾滋病的人數。 為此,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
研究表明,干擾素α具有免疫調節特殊功能,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疾病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
基因工程重組干擾素α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藥。重組干擾素α中主要有重組干擾素α2a和重組干擾素α2b。全球重組干擾素α的市場年銷售額在150億美元左右,中國具有至少1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
于在林表示,由于重組干擾素α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僅有3.5個小時,肝炎患者需要每天或隔天注射給藥1次,連續給藥至少6個月以上,因此,患者的依從度極低,臨床上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市場急需升級換代的長效重組干擾素新藥。
而林達生科開發的注射用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α2a融合蛋白比現有常規重組干擾素藥物具有更長的血液半衰期,可以達到每兩周給藥一次,1針相當于常規藥物的7~14針。新藥的代謝途徑不變、療效顯著、患者依從度更高,費用大大下降。
據了解,該藥由原創的藥物分子、新結構、新生產工藝、新制劑配方等生物藥長效化技術平臺研發。該長效新藥研發平臺是由20個系列國內外發明專利組成,其中中國發明專利11個,9個獲得授權證書;美國發明專利7個,4個獲得授權證書;2個國際PCT申請均獲得公開。
化短效為長效
“我們主要作長效基因藥物的研究,使基因藥物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延長,加強藥物的使用效果,并減少藥物注射的次數。”于在林表示。
之所以選擇將藥物從短效變為長效這條重點突破路徑,正是因為于在林和富巖發現很多現有藥物半衰期短,雖然能暫時壓制病毒,但藥效維持不了多久,病毒就會借機強力反彈,反而影響了治療效果。
不少藥物用藥頻率很高,患者需要每天使用,既加重了經濟負擔,也使患者承受著反復而長久的痛苦。
例如,目前,在各類癌癥患者中,有95%的患者要在做化療的同時注射升高白細胞的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一個療程21天中需要注射重組粒細胞刺激因子7支到14支。如果采用林達生科的長效升高白細胞新藥rHSA/GCSF注射劑,只需要2支到3支。
而對于進口長效藥物,往往價格昂貴,“以美國羅氏生產、治療乙肝的派羅欣(PEG化重組干擾素α2a)為例,市場價格約為1200元/支,每周打1針,需要連打6個月到1年,費用負擔可想而知。”于在林說。
正是看準了其中的巨大機遇和市場價值,于在林、富巖團隊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發長效、低成本的生物藥上。
“我們的生產成本將控制在派羅欣的二十分之一到六十分之一。”于在林表示,“這樣會使更多的乙肝患者可以獲得有效治療。”
然而,生物醫藥的新藥研發對研發技術、設備、人員等各方面的需求都十分苛刻,且新藥研發周期長,一般5至10年,資金投入成本大,且風險高。
對此,于在林認為,生物醫藥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的關鍵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平臺。平臺一旦建立,就可以此為基礎研發多個不同藥物。自主知識產權是創新的重要支撐,如果沒有專利技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將無法立足。
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正是富巖、于在林近年屢獲突破的關鍵,于在林表示,第3個治療用生物制品國家I類新藥完成了臨床前研究,已經取得國家藥監局的新藥注冊申報受理通知書。公司下一步將籌建中試車間、生產基地,并希望能早日成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