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繆穎,女,博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計劃”人才,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德國DAAD特別生物科學獎勵基金獲得者。
教育與工作簡歷:
1985年 廈門大學生物系學士。
1992年 浙江大學植物生理學碩士。
1996年 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學博士。
1998年 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后,副教授。
2000年-2001年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遺傳育種研究所博士后,DAAD獎學金獲得者。
2001年-2006年 德國蒂賓根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7年-2009年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組長,C1教授。
2009年-2012年 德國蒂賓根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 獨立課題組長,W1教授,德國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獲得者。
2013年-今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福建省“**計劃”人才,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
主講課程: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Modern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留學生博士生,英文)
Gene Engineering (留學生碩博士生,英文)
Modern Method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碩博士生,英文)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細胞研究所:
Modern Method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碩士生,英文)
德國蒂賓根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中心:
Great Practical Training of Genetics (本科生,德文)
廈門大學:植物生理學
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學和植物形態解剖學,蔬菜發育生物學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4名
2008.01~至今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研究所 Rena Isemer
畢業論文:Whirly蛋白在植物發育中的功能研究
2002.01~ 2006 德國蒂賓根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中心 Thomas Laum
畢業論文: WRKY轉錄因子家族在植物發育中的網絡調控
指導在讀碩士研究生7名
2009.01~2009.11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研究所 Ziwei Zhao
課題: MicroRNA480a在擬南芥葉片衰老和細胞死亡中的作用
2007.01~2007.11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研究所 Rena Isemer
課題: Whirly1蛋白在植物發育中的作用
2007.03-2008.01 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研究所 Christian Ozen
課題: Whirly2蛋白在細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1998.01~1999.01 廈門大學生物系 高健輝
課題:水仙花花色的遺傳調控
1999.01~2000.01 廈門大學生物系 謝朝天
課題:白菜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與定位
研究領域:
分子細胞生物學,植物生長發育與衰老與細胞死亡的信號傳導,植物(蔬菜)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工程。
具體研究方向:
1.雙定位轉錄因子在植物生長發育中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
從葉綠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到細胞核的逆行信號(retrograde signalling)傳遞著細胞器在不同發育時期和不同脅迫逆境下的信號到細胞核,調控細胞核編碼的蛋白質功能,從而調控植物的發育性狀,這是當前的細胞信號傳導研究的熱點。我們課題組應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利用數據庫的信息分析歸納了一類具有雙定位特點的蛋白質,即這類蛋白質雙定位于細胞器和細胞核,是逆行信號調控分子的最佳候選者。擬南芥50個基因家族1747個轉錄因子中就有90個轉錄因子被預測雙定位于葉綠體或線粒體和細胞核,其中75個WRKY轉錄因子成員,就有8個雙定位于葉綠體和細胞核,2個雙定位于線粒體和細胞核中。我們的目前的研究表明WHIRLY和WRLY轉錄因子家族具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細胞衰老和果實發育的功能(Miao et al,2004,2007,2008,2009,2010,2012,2013),因此,探索WHIRL和YWRKY這兩個家族的雙定位轉錄因子在植物發育,細胞死亡的調控功能 (如下圖),具有理論上的創新性。

2.葉綠體和線粒體作為環境信號的感受體通過逆行信號( retrograde signalling)調控植物衰老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
植物衰老和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發育的最終階段,受發育過程一系列特異基因表達的調控,同時也是受內外環境因子激發調節的過程,并伴隨著能量轉化。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如GA, JA (Miao et al,2007),ABA和乙烯, 和H2O2(Miao et al,2004,2007,2010),鈣離子以及細胞體內氧化還原系統(Miao et al,1992-1998,Jiang et al,2012)等都參與細胞衰老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調控。近年來陸續發現這些內環境信號都在葉綠體和線粒體中合成,而且外界環境信號如光溫,甚至病菌等脅迫也直接被葉綠體感受,因此細胞器與細胞核之間的信號轉遞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應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在建立了信號處理和檢測的實驗系統的基礎上,探索葉綠體和線粒體作為環境信號的感受體通過逆行信號( retrograde signalling)調控植物衰老和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我們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如下圖)。

3植物生態環保型轉基因體系在作物(包括蔬菜、水稻、竹類和水仙花)分子育種中的應用
隨著作物轉基因技術的成熟,轉基因植物的風險性成為公眾的焦點話題,其中風險之一就是外源基因的污染,為避免對外源基因的污染,降低基因遺傳轉化的風險性,我們新開發了一類生態環保型質粒,由此構建植物特異性狀基因的表達載體和一類小amiRNA的載體,避免轉基因植物攜帶對人類不利的抗生素基因對生態環境的可能污染。該系統已經在擬南芥中成功鑒定。目前和北京國際竹藤研究中心高健研究員合作在竹子中轉化鑒定。該系統的應用將開辟國內生態環保型分子育種的新理念,產生重要社會和生態效益。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項,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中德合作項目2項,科技部948項目1項,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福建省科技項目1項。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 “單鏈DNA結合蛋白WHIRLY1對植物衰老的轉錄和表觀遺傳調控的研究”(批準號:31470383)2015-2018,資助金額85萬,項目負責人。
2 福建省“**計劃”人才基金,項目名稱: “逆向信號傳導在植物生長發育中的分子調控”2014-2018,資助金額100萬,項目負責人。
3 校人才基金,項目名稱: " WRKY轉錄因子家族在植物衰老中的功能研究" 2013-2018,資助金額200萬,項目負責人。
4 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項目,項目名稱:“植物衰老的表現遺傳學機理研究” 2014-2018,資助金額20萬,項目負責人。
5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項目名稱:“水稻葉片衰老過程中雙定位蛋白WJIRLY的功能研究” 2015-2017,資助金額15萬,項目負責人。
6 福建省科技引導性項目,項目名稱:“基因定點突變與修飾體系創建水稻抗病新種質” 2015-2017,資助金額15萬,項目負責人。
7 國家科技部948項目,項目名稱: “竹子再生體系的建立和生態環保型轉化系統的引進”(948-2012-4-49) 2012-2014, 資助金額 70萬 CNY,項目負責人之一。
8 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DFG)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雙定位WHIRLY蛋白家族在植物發育和衰老中的調控功能研究”(DFG-MI1293/1-1) 2009-2014, 資助金額 245,000 EUR ,項目負責人。
9 DAAD德中合作項目,項目名稱:“毛竹開花與衰老的機理研究”2011-2012, 資助金額 18,000 euro ,項目負責人。
10 DAAD德中合作項目,項目名稱:“雙定位WRKY蛋白在植物花藥發育中的調控研究”2010-2011, 資助金額 18,000 EUR ,項目負責人。
11 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SFB446)項目名稱:“WRKY轉錄因子家族在植物衰老中的功能研究"(SFB446) 2001-2006, 資助金額 255,000 EUR ,項目負責人之一。
12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 “用原位雜交技術定位白菜雄性不育基因” (批準號39870461)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資助金額 14萬,項目負責人。
13 福建省重點項目,項目名稱:“白菜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定位” 2000-2002, 資助金額 15萬CNY ,項目負責人。
14 福建省科技項目,項目名稱:“水仙花花色的遺傳調控” 2000-2002, 資助金額 10萬 CNY ,項目負責人。
15 德國DAAD科學獎勵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白菜核雄性不育基因的位點克隆”1999-2001, 資助金額 43,600 EUR ,項目負責人。
科研成果:
1.發現一類單鏈DNA結合蛋白WHIRLY能結合在WRKY53與WRKY33的啟動子的GNAAAT和AAAT富集區域,直接參與了WRKY53的上游的專一性的調控和WRKY33的表達豐度變化。
2.在植物生長發育、衰老與細胞死亡的細胞信號傳導領域已有20多年研究積累,尤其在WRKY和WHIRLY轉錄因子家族在細胞衰老中分子機理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3.篩選了一系列與植物衰老調控相關的基因,成功分離與篩選了擬南芥WRKY轉錄因子家族所有75個成員及其突變體,發現和證明了WRKY53是一個植物葉片衰老早期的關鍵性調控因子,并系統研究了WRKY53轉錄因子對植物葉片衰老和植株衰老調控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細胞學機理,闡明了植物衰老是一個受轉錄調控,還受轉錄后調控和翻譯,翻譯后修飾調控的過程,同時還受表觀遺傳和小RNA的調控。
4.利用數據庫的信息分析歸納了一類具有雙定位特點的蛋白質,即這類蛋白質雙定位于細胞器和細胞核是逆行信號分子的最佳候選者。
5.發現WHIRLY1蛋白影響染色質的構象和并通過影響H3K4me3和H3K27me3組蛋白甲基化與去甲基化和H3K9ac的酰基化與去酰基化從一定程度上影響WRKY53基因轉錄豐度。
資料更新中……
在植物生長發育、衰老與細胞死亡的細胞信號傳導領域已有20多年研究積累,尤其在WRKY和WHIRLY轉錄因子家族在細胞衰老中分子機理的研究。發表相關論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雜志“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和“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雜志發表論文多篇,影響因子達到50多,他引次數400多次。
論文專著:
以下是近10年的代表作 * 通訊作者
1.Ren Y, Zhao Z, Zhu Z, Zhang J and Miao Y*, 2014, MiR840a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age-dependent cell death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in revision)
2.林文芳,任育軍,繆穎*,2014,植物Whirly蛋白調控葉片衰老的研究進展,植物生理學報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50 (9): 1274~1284
3.黃冬梅,任育軍,繆穎*,2014,植物衰老過程中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植物生理學報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50 (9): 1293~1304
4. Jiang J, Yao L, Yu Y, Lv M, Miao Y, Cao J, 2014, PECTATE LYASELIKE10 is associated with pollen wall developm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J Integr Plant Biol 56: 1095–1105
5.Fan K, Wang M, Miao Y, Ni M, Bibi N, Yuan S, Li F, Wang X,2014,Molecular evolution and expansion analysis of the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Zea mays. Plos One, 9(11) e111837
6.Miao Y*, Jiang J, Ren Y and Zhao Z, 2013, ssDNA binding protein Whirly1 repress WRKY53 expression and senescence in develpomental dependent manner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163(2):745-756 (IF=7.234)
7.Jiang J, Yao L, Miao Y and Cao J,2013,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ectate lyase-like (PLL) genes in Brassica rapa. Mol Genet Genomics, DOI 10.1007/ s00438-013-0775-3 (IF=2.98)
8.Jiang J, Qiu L, Miao Y, Yao L, Cao J,2012,Identific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during fertilization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Genome.,56(1):39-48(IF=1.99)
9.Jiang J, Yu X, Miao Y, Huang L, Yao L and Cao J, 2012, Sequ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BcMF21, a novel gene related to pollen developm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ol Biol Rep DOI 10.1007/ s11033 -012 -1563-6 (IF=2.657)
10.Miao Y and Zentgraf U, 2010, A HECT E3 ubiquitin ligase negatively regulates Arabidopsis leaf senescence through degrad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WRKY53. Plant J. 63(2):179-88. (IF=6.948)
11.Zentgraf U, Laun T and Miao Y, 2010, The complex regulation of WRKY53 during leaf senescenc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Eur J Cell Biol. 89(2-3):133-7. (IF=3.63)
12.Fischer-Kilbienski I, Miao Y, Roitsch T, Zschiesche W, Humbeck K and Krupinska K, 2010, Nuclear targeted AtS40 modulates senescence 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during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in darkness. Plant Mol Biol, 73(4-5):379-90. (IF=4.149)
13.Jiang F, Chen JS, Miao Y, Krupinska K, Zheng XD, 2009,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from cherry tomato fruit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yeast Cryptococcus laurentii.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53: 131–137. (IF=2.34)
14.Krause K, Herrmann U, Fuß J, Miao Y, Krupinska K, 2009, Whirly proteins as communicators between plant organelles and the nucleus, Endocytobiology 19:51-62. (IF=3.672)
15.Grabowski E, Miao Y, Mulisch M, and Krupinska K, 2008, 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 Whirly1 in barley leaves is located in plastids and the nucleus of the same cell. Plant Physiol 147:1-5. (IF=6.402)
16.Miao Y, Smykowski and Zentgraf U, 2008, A novel upstream regulator of the WRKY53 transcription during leaf senescenc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Biol 10 (suppl) 110-120. (IF=2.452)
17.Miao Y and Zentgraf U, 2007, The antagonist function of Arabidopsis WRKY53 and ESR/ESP in leaf senescence is modulated by the jasmonic and salicylic acid equilibrium. Plant Cell, 19 (3):819-30. (IF=9.396)
18.Miao Y, Laun TM, Smykowski and Zentgraf U, 2007, Arabidopsis MEKK1 can take a short cut: it can directly interact with senescence-related WRKY53 transcription factor on the protein level and can bind to its promoter. Plant Mol Biol; 65(1-2): 63-76. (IF=4.149)
19.Miao Y, Laun T, Zimmerman P and Zentgraf U, 2004, Targets of AtWRKY 53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its role during the senescence of Arabidopsis leaf. Plant Mol Biol 55:853-867. (IF=4.149)
20.Miao Y*, Dreyer F, Cai D and Jung C*, 2003, Molecular markers for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Chinese cabbage. Euphytica, 132 (2): 227-234. (IF=1.597)
伍炳華、繆穎博士一行來所開展學術交流
伍炳華(左一) 繆穎(右二)博士一行參觀實驗室

學術交流會現場
2013年9月17日,德國基爾大學伍炳華博士和海西新藥創制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其威博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繆穎博士以及福建醫大、福州市疾控中心專家等一行七人應邀來所開展學術交流,我所領導、相關領域課題組長和科技人員參加了交流會。
會上,伍炳華教授詳細介紹了“小分子跨膜轉運的分子機理--水孔蛋白及乳酸載體的研究”的前沿進展,并就研究成果在新藥篩選和研究開發領域的實際應用相關問題與我所科技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吳其威博士結合自身的經歷體會就“抗體藥物研究與開發—仿制藥的機會”為我所科技人員做了精彩的報告。全面介紹了目前世界上抗體藥物的最新研究進展,并詳細分析了國內抗體藥物開發的現狀、難點和熱點問題和建議,并與我所科研人員就我省我所發展生物制藥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會前,所領導向伍炳華博士等一行七人介紹了研究所情況,并陪同參觀了國家新藥(微生物)篩選實驗室、省新藥篩選重點實驗室、藥物化學研究室、mTOR抑制劑研究室和微生物發酵、制劑研究、化學分析實驗室等。伍博士一行對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條件實力表示贊賞,并表示愿意進一步開展實質性合作,為福微所和我省醫藥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做出廈大畢業生應有的貢獻!
伍炳華博士,基爾大學Beitz實驗室副主任,副教授,主持和參與了歐盟常規框架項目,德國研究基金會DFG的多個項目。目前主要從事跨膜轉運蛋白的結構、功能和調控機理的研究、膜蛋白無細胞合成(cell-free synthesis)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和酵母表達系統作為膜轉運研究、藥物作用信號通路與藥物作用靶標的發現與構建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吳其威博士,單克隆抗體藥物專家。20多年先后在美國Amgen和Bristol-Myers Squibb著名生物制藥企業負責技術和管理工作,在非cGMP及GMP控制下對蛋白質或抗體治療藥品的研發及生產的經驗涉及抗體工程、蛋白質工程、重組基因克隆和高效細胞株篩選、藥品效能及安全性評估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吳博士在2011年在美國創建了卓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并擔任首席執行官,現任福建海西新藥創制有限公司生物制藥部門的副總裁,是公司核心團隊的主要成員。
繆穎博士,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副院長,浙江大學和北京國際竹藤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德國基爾大學植物研究所植物細胞生物學系C1級教授。繆博士主要從事植物細胞分子生物學,植物衰老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信號傳導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德國杰出青年基金、德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是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Physiologia Plantarum, Plant Biology,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等雜志的審稿人,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
來源: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管科 2013-09-18
榮譽獎勵:
2013年,入選福建省“**計劃”。
資料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