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許學工,女,1950年生,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院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綜合自然地理學專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7年入大學學習,獲山東師范大學地理學學士學位,河南大學自然地理學碩士學位。
1993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97-1998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作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1.全國高等院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2.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GIS專業委員會委員。
3.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4.國際景觀生態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綜合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與區域開發、自然保護與環境管理、以及專題地圖等。
研究的重點區域——渤海西部海岸帶,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和煤炭運輸港口所在地,集中了重要的鋼鐵基地、制造業基地、石油基地、鹽業基地、重化工基地。密集而增長迅速的高強度開發建設,使海岸帶的景觀和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導致了諸多環境問題。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2008年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渤海西部海岸帶高強度開發的環境變化影響與多功能持續發展”。
2.主持、參與了多個三角洲和海岸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部委、省市和國際合作項目。
科研成果:
1.許學工及其團隊發現“1989年到2012年,渤海灣各區縣的開發強度保持加速增長,沿海景觀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轉變為居民點、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填海造陸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然海岸線的景觀格局,打破了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研究數據顯示,渤海灣沿岸生態服務功能總量在遞減,局部地區有增加,高強度開發對陸域和近海造成了嚴重污染,海岸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影響到海水動力作用,也使海岸工程本身面臨更大的侵蝕風險。”
2.許學工研究團隊提出了《關于高強度開發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其中包括:調整濱海地區產業結構和開發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園區和綠色產業園區;集約開發,審慎填海;資源調控,環境治理;海平面上升風險防范和適應性管理以及陸海統籌等多層面建議。這些建議,同樣適用于整個環渤海地區,對其他高強度開發的海岸帶也有參考價值。如果建議能夠被政府部門所采納,將對我國從“海洋大國”轉型為“海洋強國”的進程大有裨益。
1.《自然科學是什么?地理學是什么》王恩涌;許學工著 2008-05-01 北京大學出版社
2.《加拿大的自然保護區 管理》許學工著 2000-12-01 北京大學出版社
發表論文:
1 天津海堤堤頂高程安全設計 段曉峰; 許學工; 張建立; 李響; 劉克修 第二屆中國沿海地區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4-11-29
2 濱州沿海地區貝殼堤的退化與保護 段曉峰; 許學工 自然地理學與生態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 2012-07-23
3 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及開發 周鑫; 許學工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6屆年會暨金絲峽旅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011-10-22
4 基于集中度與集中期的黃河上游徑流年內分配特征 馬宗文; 許學工 黃河流域資源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 2011-07-16
5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deltaic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ssippi and Yellow Rivers Timothy Rosen; 許學工; 胥毅軍 黃河流域資源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 2011-07-16
6 天津濱海地區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評估 段曉峰; 許學工 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 2011-07-01
7 海岸帶環境規劃中保護與利用的協調——以山東無棣為例 段曉峰; 許學工 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 2010-05-05
8 海岸帶海陸交互作用(LOICZ)的新動向和國內研究進展 朱高儒; 許學工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2009-10-17
9 現代自然地理學研究論題的拓展——以海岸帶研究為例 許學工; 段曉峰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2009-10-17
10 濱海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驅動力研究——以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謝正磊; 許學工; 段曉峰 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 2009-10-17
11 京郊綠色空間開展生態旅游的復合功能探討——以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百花山-白草畔園區為例 許諾安; 張茵; 許學工 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建設——旅游地學論文集第十六集 2009-10-12
12 自然保護區的合作與網絡聯系——以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許學工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1卷第2期) 2008-12-01
13 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市場特征研究——以四川九寨溝為例 顏磊; 許學工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3屆年會暨二連恐龍地質公園建設與旅游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8-09-11
14 北京市域綠色空間變化研究 陳默; 許學工 地理學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8-07-01
15 自然保護區的合作與網絡聯系——構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合作框架 許學工 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7-11-01
16 首都綠色空間格局的構建 許學工; 孫強; 段曉峰 《自然地理學與生態建設》論文集 2006-08-01
17 土地利用協調發展度評價及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延慶縣為例 孫海清; 許學工 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6-08-01
18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研究——以北京市城近郊區為例 段曉峰; 許學工 中國生態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 2006-08-01
19 威海城市用地密度變化分析 王文博; 許學工 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6-08-01
20 旅游景區信息服務系統構建探討——以山東滕州濕地紅荷生態旅游區為例 彭慧芳; 許學工 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5-06-30
21 青藏高原地區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李海濤; 許學工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國家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第20屆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5-06-01
22 煙臺市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資源沖突及協同管理 彭慧芳; 許學工 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12-01
23 天山北坡三工河上游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李海濤; 許學工 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 2003-10-01
24 喜馬拉雅山南坡吉隆藏布高山峽谷景觀與生態旅游開發 劉文政; 王德剛; 許學工 全國第18屆旅游地學年會暨廣西賀州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3-09-18
25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變化與生態建設 許學工 黃河河口問題及治理對策研討會專家論壇文集 2003-03-01
26 試論創新型地理學人才的培養 許學工 地理教育與學科發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27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生產結構優化——以黃河三角洲“臺田—魚塘”開發的效應為例 許學工; 何煜; 劉燕花; 林輝平 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2-08-01
28 地質公園及其旅游開發建議 后立勝; 許學工 全國第16屆旅游地學年會暨漳州地區火山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1-11-03
29 GIS在旅游制圖中的應用——以長江三峽黃牛巖生態風景旅游區生態旅游功能類型圖和綠化規劃圖的編制為例 林輝平; 許學工; 鄔恩 全國第15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鎮江市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0-05-23
30 生態旅游——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一世紀的希望 張茵; 許學工 全國第14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長白山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1999-07-27
31 產業園林研究案例——汕頭經濟特區礐石天壇花園總體規劃 陳傳康; 許學工; 李蕾蕾; 俞孔堅; 牟光蓉 區域旅游開發研究 1992-06-01
32 黃河三角洲(東營市)高效生態漁業綜合效益評估 周鑫;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5-20
33 自然地理學的大數據研究 馬振剛; 李黎黎;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5-05-15
34 中國重要海島縣產業結構升級過程比較研究 周杏雨; 許學工 生態經濟 2015-03-01
35 基于海平面上升的遼東灣綏中海岸侵蝕危險度評估 包春霞; 文世勇; 徐麗芬; 吳彤; 趙冬至; 黃鳳榮; 許學工 災害學 2015-01-20
36 平原城市土地利用與河流污染關系分析——以天津市濱海地區為例 優先出版 孟祥巍;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11-24 18:09
37 基于長期驗潮數據的海平面預測方法與案例應用 優先出版 段曉峰; 許學工; 陳滿春; 李響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11-05 10:04
38 天津沿海地區地面沉降及其影響因素 優先出版 段曉峰; 許學工; 王若柏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11-05 10:17
39 東營市典型高效生態漁業模式 優先出版 周鑫; 許學工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4-05-12 15:13
40 平原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研究范圍及方法的選擇與效果比較 孟祥巍; 許學工 生態環境學報 2014-01-18
41 渤海灣海岸帶土地利用變化的社會經濟關聯因子分析 朱高儒; 許學工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3-10-15
42 中國地理課程系統工程建設與展望 王靜愛; 王衛; 陸駿; 趙媛; 許學工; 左偉; 滿都呼; 楚新正; 蘇荺; 常晟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9-30
43 滄州市產業結構分析與區域發展戰略 周鑫;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2-11-15
44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修訂方法——以渤海灣沿岸為例 徐麗芬; 許學工; 羅濤; 朱高儒; 馬宗文 地理研究 2012-10-15
45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植物與土壤因子關系及生態位分析 馬宗文; 謝正磊; 段曉峰; 周鑫; Timothy R.ROSEN;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9-20
46 渤海灣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陸進程分析 朱高儒; 許學工 地理科學 2012-08-15
47 環渤海五省市生態風險評價 盧亞靈; 徐麗芬; 馬宗文; 顏磊; 許學工 生態學雜志 2012-01-15
48 關于有序填海的思路與方法 朱高儒; 許學工 生態環境學報 2011-12-18
49 中國自然災害生態風險評價 優先出版 許學工; 顏磊; 徐麗芬; 盧亞靈; 馬祿義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8-20 15:00
50 自然地理學方法研究與學科發展 李雙成; 許學工; 蔡運龍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1-07-15
51 環渤海地區NDVI擬合方法比較及其影響因素 馬宗文; 許學工; 盧亞靈 生態學雜志 2011-07-15
52 中國綜合生態風險評價的不確定性分析 優先出版 馬祿義; 許學工; 徐麗芬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7-08 17:57
53 美國長期生態研究計劃三十年:特點、效果與啟示——以弗吉尼亞海岸帶保護區為例 朱高儒; John H.PORTER; 許學工 應用生態學報 2011-06-15
54 填海造陸的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朱高儒; 許學工 生態環境學報 2011-04-18
55 土地變化的生態效應研究方法 馬宗文;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1-03-15
56 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的研究方法 徐麗芬;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1-01-15
57 基于自然災害的北京幅綜合生態風險評價 徐麗芬; 許學工; 盧亞靈; 顏磊; 馬祿義 生態環境學報 2010-11-18
58 高校“中國地理”教學質量提升與發展——紀念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成立30周年 王靜愛; 王衛; 陸駿; 趙媛; 許學工; 左偉; 滿都呼; 李玲琴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9-15
59 基于氣象災害的青島市域生態風險評價 馬祿義; 許學工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10-08-20
60 基于物元可拓法和偏好熵權的飲用水源水質評價——以天津市大港區為例 馬祿義; 李加軍; 孫寶年; 許學工; 楊樹元; 段曉峰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0-08-15
61 熵權屬性識別模型在水質動態評價中的應用 段曉峰; 孫寶年; 李加軍; 許學工; 楊樹元; 謝正磊 安全與環境學報 2010-04-25
62 北京市域綠色空間生態服務功能的相對評估 崔朝偉;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20
63 山東省污染物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段曉峰; 許學工 地理科學進展 2010-03-15
64 生態風險與生態安全的評價方法及前景 盧亞靈; 許學工 安全與環境學報 2010-02-25
65 環渤海地區生態脆弱性評價及其空間自相關分析 盧亞靈; 顏磊; 許學工 資源科學 2010-02-15
66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研究進展 顏磊; 許學工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0-02-10
67 基于人工神經網絡方法的河北省近海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綜合評價 馬祿義; 許學工 生態環境學報 2010-01-18
68 美國海岸帶管理和環境評估的框架及啟示 許學工; 許諾安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0-01-15
69 北京市域綠色空間生態服務功能的相對評估 崔朝偉;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 2009-12-30
70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客源市場的空間特征與潛力研究 許諾安; 顏磊; 許學工 旅游論壇 2009-12-15
71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地區差異評估 段曉峰;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1-20
72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的近今進展與前瞻 許學工; 李雙成; 蔡運龍 地理學報 2009-09-15
73 北京市綠色空間變化研究 陳默; 許學工 安徽農業科學 2009-07-20
74 北京市綠色空間變化研究 陳默; 許學工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07-15
75 北京市域生態敏感性綜合評價 顏磊; 許學工; 謝正磊; 李海龍 生態學報 2009-06-15
76 基于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的教學團隊功能與發展 王靜愛; 王衛; 陸駿; 趙媛; 許學工; 左偉; 滿都呼; 殷紅梅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2-15
77 九寨溝世界遺產地旅游流時間特征分析 顏磊; 許學工; 章小平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20
78 自然保護區的合作與網絡聯系——以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許學工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2008-12-31
79 《中國地理圖集》制圖設計與編制 左偉; 王靜愛; 王衛; 許學工; 趙媛; 周清; 賈慧聰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12-15
80 震后重建中的自然遺產保護——以都江堰市為例 許學工; 顏磊; 許諾安 生態學報 2008-12-15
81 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 段曉峰; 許學工 海洋湖沼通報 2008-12-15
82 基于GIS的北京山區優勢林分生態位分析 段曉峰; 許學工 地理科學 2008-10-15
83 北京耕保底線測算和“等效面積”耕保機制 王文博; 許學工; 蔡運龍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8-08-15
84 北京綠色空間梯度分析及適應性管理研究 孫海清;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7-20
85 基于Patch-Dynamics模式的土地覆被變化預測——以北京市為例 謝正磊; 許學工; 孫強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5-20
86 城市綠色空間規劃與設計——首爾的經驗及其對北京的啟示 孫強; 許學工; 段曉峰 安徽農業科學 2008-01-01
87 基于非線性理論的綠色空間和建設用地競爭關系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謝正磊; 許學工 水土保持研究 2007-12-15
88 北京市農用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崔朝偉; 許學工 生態經濟(學術版) 2007-10-15
89 北京綠色空間格局演變研究 孫海清; 許學工 地理科學進展 2007-09-15
90 北京城近郊區園林綠地多目標規劃 段曉峰; 許學工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7-06-20
91 民勤綠洲水資源利用分析 李海濤; 許學工; 肖篤寧 干旱區研究 2007-05-15
92 “恢復美國的河口”的啟迪 許學工; Gaboury Benoit; 崔朝偉 人民珠江 2007-01-25
93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自然資本研究 段曉峰; 許學工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11-30
94 區域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以山東省為例 段曉峰;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1-20
95 國際碳減排活動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國策略的思考 李海濤; 許學工; 劉文政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6-09-30
96 沿海防潮堤壩對風暴潮危害的減災效益研究 段曉峰; 許學工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2006-09-15
97 海岸帶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資源沖突與協調——以山東半島為例 許學工; 彭慧芳; 徐勤政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7-20
98 區域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以山東省為例 段曉峰; 許學工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 2006-06-30
99 黃河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性的能值分析 段曉峰; 許學工 地理科學進展 2006-01-30
100 濕地狀態對石油污染和植物長勢影響的模擬研究 許學工; ShawL.Yu; 張枝煥; 杜巧玲; 后立勝; 林輝平; 王道軍; 甄曉玥; 劉文政; 張清華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1-20
101 部分國家碳減排方案及其基本依據 彭慧芳; 許學工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5-10-30
102 武威綠洲水資源利用分析 李海濤; 許學工; 肖篤寧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8-30
103 喀斯特地區旅游開發的自然景觀保護——以貴州省綏陽縣為例 孫強;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07-30
104 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資本價值——以阜康市天山北坡中段森林區生態系統為例 李海濤; 許學工; 肖篤寧 生態學報 2005-06-25
105 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 李海濤; 許學工; 肖篤寧 生態學雜志 2005-05-30
106 黑河中下游綠洲生態安全變化分析 杜巧玲; 許學工; 李海濤; 彭慧芳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20
107 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適宜方案的選擇 彭慧芳; 許學工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5-01-28
108 黑河中下游綠洲生態安全評價 杜巧玲; 許學工; 劉文政 生態學報 2004-09-25
109 經濟層面和技術層面的碳減排研究 后立勝; 許學工; 彭慧芳; 姚新 地理科學進展 2004-03-30
110 國家地質公園的內涵及其價值特征 后立勝; 許學工 地質技術經濟管理 2004-02-29
111 山東半島海岸帶資源開發方面三個問題的思考 高林宇; 韓慕康; 許學工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4-02-29
112 平原水庫對周邊地下水及土壤的影響——以黃河三角洲耿井水庫為例 許學工; 郭洪海; 彭慧芳 中國環境科學 2004-02-20
113 國家地質公園及其旅游開發 后立勝; 許學工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3-10-30
114 數字攝影測量與陸地衛星遙感研究海岸動態變化 黃海軍; 許學工 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115 地表水環境質量灰關聯評價方法探討 肖曉柏; 許學工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3-05-28
116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探 張茵; 許學工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3-01-30
117 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杜巧玲; 后立勝; 許學工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9-30
118 晉陜甘寧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比較研究 后立勝; 許學工; 杜巧玲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9-30
119 基于比較優勢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區劃 許學工; 后立勝; 林輝平 地理學報 2002-07-23
120 海岸帶遙感資源調查的計算機解譯方法探討 李柏良; 許學工; 林輝平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2002-06-05
121 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的質量變化 許學工; 陳曉玲; 郭洪海; 林輝平 地理學報 2001-11-23
122 加拿大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啟迪 許學工 生物多樣性 2001-08-21
123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 付在毅; 許學工 地球科學進展 2001-04-15
124 黃河、遼河三角洲農業發展的比較研究 許學工; 林輝平; 后立勝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1-03-30
125 遼河三角洲濕地區域生態風險評價 付在毅; 許學工; 林輝平; 王憲禮 生態學報 2001-03-25
126 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措施及啟示 后立勝; 許學工 人民黃河 2001-01-30
127 黃河三角洲濕地區域生態風險評價 許學工; 林輝平; 付在毅; 布仁倉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1-20
128 加拿大的保護區系統 許學工 生態學雜志 2000-12-11
129 加拿大自然保護區的兩種建立模式 許學工 環境保護 2000-11-25
130 黃河三角洲土壤(潮土)石油類含量對小麥的影響研究 韓言柱; 王立成; 許學工; 田凌云; 胡乃升; 孫洪濤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0-11-18
131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及其保護的初步研究 韓言柱; 田凌云; 許學工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0-05-18
132 黃河三角洲農業開發的環境經濟損益研究 韓言柱; 許學工; 田凌云 農業環境保護 2000-04-20
133 黃河三角洲的適用生態農業模式及農業地域結構探討 許學工 地理科學 2000-02-29
134 黃河三角洲土地結構分析 許學工 地理學報 1997-01-23
135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評估和預警研究 許學工 生態學報 1996-09-30
136 發揮湘中區位優勢,建設資江(冷水江)地級市 陳傳康; 許學工 經濟地理 1996-09-30
137 白沙灣海濱風景旅游區按規劃進行調整建設 陳傳康; 許學工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5-05-23
138 黃河三角洲的環境資源系統結構 許學工 自然資源學報 1995-01-20
139 黃河三角洲地域結構與綜合開發 許學工 地理研究 1994-03-25
140 《渤海西南岸環境演變衛星監測及預測研究》通過部級鑒定 許學工 遙感信息 1992-12-30
141 黃河口區域演變的預測研究 郭永盛; 許學工; 范兆木; 吳培紅; 朱小鴿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2-06-29
142 黃河三角洲土地質量模糊綜合評價 許學工 自然資源學報 1992-04-01
143 黃河三角洲農牧業生產潛力 許學工 地理學報 1991-05-01
144 自然保護區的合作與網絡聯系——以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 許學工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2008-12-31
145 數字攝影測量與陸地衛星遙感研究海岸動態變化 黃海軍; 許學工 海洋科學集刊 2003-06-15
資料更新中……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許學工教授來煙臺海岸帶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3年7月11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許學工教授應邀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許學工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綜合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與區域開發、自然保護與環境管理、三角洲與海岸帶開發與保護等,在海岸帶資源保護與管理研究方面經驗豐富。
來訪期間,許學工教授做了題為“海岸帶土地變化、環境效應及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評價”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在渤海灣西部海岸帶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圍填海演進特征及其產生的生態環境效應和海平面上升風險評價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屬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渤海西部海岸帶高強度開發的環境變化影響與多功能持續發展”的內容。許教授的報告圖文并茂,系統、深入,對海岸帶所在黃河三角洲和萊州灣開展圍填海生態環境效應和災害風險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研究所海岸帶信息集成與綜合管理實驗室邢前國副主任及其實驗室各學科組組長向許教授簡要介紹了近期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工作任務,并就感興趣的圍填海生態環境效應、海岸帶流域環境管理、海平面上升機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研究所其他相關科研人員與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并就有關學術研究進行了深入、熱烈地探討。
來源: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海岸帶上的探索者
——記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許學工
許學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學畢業后曾在生產建設兵團和工廠工作,1977級入大學學習,獲山東師范大學地理學學士學位,河南大學自然地理學碩士學位,北京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曾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作訪問學者,在美國耶魯大學作高級研究學者/訪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綜合自然地理學、自然資源與區域開發、自然保護與環境管理,對三角洲和海岸帶進行連續研究,探索環境變化及人地系統的互動效應。兼任全國高等院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黃河分會委員、海洋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從魚鹽之利到舟楫之便,從耕海牧漁到填海造陸,雄踞在太平洋西岸的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海洋文明的探索者與受益者。然而,正如600多年前鄭和告誡世人的那樣“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隨著沿海地區開發強度持續加大,海岸帶及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這一次,發出預警信息的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許學工。過度的填海造地、無序的港口布局、疏于管理的濱海旅游、大量排放的陸源污染物……都是她認為亟待攻克的問題。
結緣“前沿地帶”
40多年以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將許學工送到了位于黃河口的生產建設兵團。正是這段生活經歷,滋養了她對黃河三角洲的興趣,恢復高考后,許學工進入了地理系,逐漸走上了針對性研究的道路,她的碩士和博士論文都在研究黃河三角洲,后來擴展到海岸帶:“三角洲是海岸帶的一部分,這些年中,我自己主持的項目,多是圍繞環渤海區域進行的。”
國際上公認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紀初,我們就已迎來了“海洋工業文明”的曙光。沉睡在廣闊海洋中的資源,猶如一個誘人的寶藏,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構想,海岸帶正是我們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帶。但另一方面,海岸帶作為地球系統中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最頻繁、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對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反應十分敏感,生態環境也極為脆弱。近年來,雖然針對海岸與近海海域進行保護的呼聲不斷,但中國近岸海域污染狀況依然嚴峻,部分海域生物多樣性仍在減少,濱海濕地生態功能時刻面臨著大量永久性喪失的威脅。
許學工研究的重點區域——渤海西部海岸帶,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和煤炭運輸港口所在地,集中了重要的鋼鐵基地、制造業基地、石油基地、鹽業基地、重化工基地。密集而增長迅速的高強度開發建設,使海岸帶的景觀和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導致了諸多環境問題。2008年許學工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渤海西部海岸帶高強度開發的環境變化影響與多功能持續發展”,她希望能以渤海西岸為例,研究海岸帶在陸、海相互作用中,在人類活動強度開發和受全球變化影響的雙重壓力下所出現的環境問題,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好風善借力
在牽頭“渤海西部海岸帶高強度開發的環境變化影響與多功能持續發展”項目之前,許學工還主持、參與了多個三角洲和海岸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部委、省市和國際合作項目。多年來在北京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的科研經歷,讓她對相關國際核心計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介紹說:“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化關鍵在于地球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資源環境問題的突破往往也選在地球系統的界面上。而海岸帶就是地球系統中陸地、大氣、海洋系統的界面,因此‘國際地圈和生物圈計劃’(IGBP)和‘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都把‘海岸帶的陸-海相互作用’(LOICZ)列為核心計劃之一,今年1月LOICZ又成為未來地球(Future Earth)的核心計劃之一。在環境變化背景下進行海岸帶開發與保護的適應性調控研究,能夠與國際科學研究核心計劃密切結合,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還可以為其他高強度開發的海岸帶提供參考。”
為了保證重點項目順利進行,北京大學作為主持單位,聯絡了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兩家合作單位,有景觀生態專家肖篤寧研究員、海平面專家陳滿春研究員和一批中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加盟,項目還聘請海洋海岸帶專家韓慕康教授和人文地理專家王恩涌教授作為顧問,組建了一支優勢互補的團隊,分為綜合自然地理組(許學工、段曉峰、朱高儒等)、經濟地理組(曹廣忠等)、景觀生態組(肖篤寧、李小玉、冷文芳等)、環境組(盧曉霞、劉燕花、張輝等)、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組(陳滿春、李響、王素鳳等)。用許學工的話來說是“老中青結合,知識結構全面。”
項目啟動之后,多個單位協作的優勢逐漸凸顯出來了。各個單位、各個專題分散調研后,進行了集中的聯合考察,對天津市及濱海新區、唐山市及曹妃甸新區、秦皇島市及黃金海岸保護區進行野外考察和訪問座談。聯合考察過程中,項目組各單位、不同專業之間進一步加強交流,并避免了重復性的收集資料工作。之后,各研究組又通過采樣化驗、定位和半定位監測、遙感解譯、模型模擬等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組織了4次工作交流會,團隊齊心協力,配合十分默契,通過分工負責與合作,項目進展順利,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經過研究,許學工及其團隊發現“1989年到2012年,渤海灣各區縣的開發強度保持加速增長,沿海景觀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轉變為居民點、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填海造陸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然海岸線的景觀格局,打破了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研究數據顯示,渤海灣沿岸生態服務功能總量在遞減,局部地區有增加,高強度開發對陸域和近海造成了嚴重污染,海岸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影響到海水動力作用,也使海岸工程本身面臨更大的侵蝕風險。”
“困難當然存在,克服它就好”
2013年,基于對渤海西部海岸帶的縝密研究,許學工研究團隊提出了《關于高強度開發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其中包括:調整濱海地區產業結構和開發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園區和綠色產業園區;集約開發,審慎填海;資源調控,環境治理;海平面上升風險防范和適應性管理以及陸海統籌等多層面建議。這些建議,同樣適用于整個環渤海地區,對其他高強度開發的海岸帶也有參考價值。如果建議能夠被政府部門所采納,將對我國從“海洋大國”轉型為“海洋強國”的進程大有裨益。
而當記者面對沉甸甸的學術成果問及許學工在科研中的難題時,她卻爽朗地笑了,“困難當然存在,克服它就好”。記者問她野外工作是否太辛苦,她說“人們常常覺得我們在野外有多辛苦,其實我們學地理的、包括學生,都覺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雖然現在有了許多先進的儀器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實地調研。我喜歡跑野外,大家在野外雖然辛苦也很快活”。上一個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題后,許學工和她的研究組又在研究一個新的面上項目《海岸帶陸海一體統籌開發及適應性調控——以環渤海為例》,對藍色國土的關注、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吸引著他們在不斷地探索。
曾經有人說,鄭和之后的世界海洋,鮮見中國人的身影。而當“海洋強國”和“中國夢”緊緊連結在一起時,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科技與海洋軍事一樣,成為了我們華麗轉身必不可少的“硬件”要素。正是有許學工他們這樣的探索者,我們才如此篤定“中國的海洋開發正走在可持續發展的中興路上”。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5年第7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