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桑麗霞,女,中共黨員,博士,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北京工業大學“京華人才”。
教育與工作經歷:
1998年,在天津大學攻讀碩博學位。
2004.7-2013.6,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講師,副研究員。
2012.3 -2013.3,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國家公派訪問學者。
2013.6-至今,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研究員。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國際清潔能源(澳門)論壇理事。
2. 美國ACS和MRS會員。
3. 國際氫能協會成員。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能源科學導論》
培養研究生情況:
自2008年,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11人(5名畢業,6名在學),所指導研究生已榮獲校研究生科技創新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6項和二等獎2項。
2008級研究生張知宇獲2011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09級研究生孫彪獲2012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10級研究生譚歡悅獲2013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及2012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1級研究生王國瑞獲2014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及2013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1級研究生蔡萌獲2014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12級研究生張洪杰獲2014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自2011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人,其中2007級本科生張琦獲2011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畢業論文獎。
教學成果:
1. 2006年,北京工業大學學生工作系統先進個人。
2.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環能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3.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教學基本功比賽最佳教案獎。
4.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
5. 2009年,北京市第十屆青年學術演講比賽一等獎。
6. 2010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教學質量獎三等獎。
7. 2013年,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優秀黨員。
8. 連續5年榮獲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6項。
9. 2015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青年主講教師獎。
研究方向: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陽能-氫能轉換,太陽能化學反應儲能,太陽能熱發電熔鹽儲能)。
承擔科研項目清情況:
1. 2015.1-2018.12,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批準號:3151001)“大容量高溫熔鹽蓄熱的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65萬。
2. 2014.1-2017.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51376013. “人工仿生制氫中敏化鈦基電極的界面行為與建模調控”(項目負責人)80萬。
3. 2012.1-2014.12,北京市教委項目(項目編號:KM201210005006)“泡沫金屬上太陽能甲烷重整反應的光熱催化與儲能機制”(項目負責人)15萬。
4. 2010.1-2014.1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課題編號:2010CB227103.“高溫傳熱及蓄熱過程多尺度結構中流動與傳遞規律”(研究骨干)。
5. 2012.1-2013.12,北京市科委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2005014201201)“塔式太陽能電站新型低熔點熔融鹽研制”研究骨干. 97.57萬。
6. 2009.1-2013.1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子課題項目編號:2009CB220006. “直接太陽能制氫的能量聚集、傳輸、存儲理論及方法”(項目負責人)40.0萬。
7. 2009.1-2011.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50806003. “鈦基光電極的優化及其太陽能光電化學制氫性能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20萬。
8. 2009.1-2010.6,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093018. “基于太陽能光電化學制氫的鈦基光電極的優化研究”(項目負責人)4萬。
9. 2009.1-2009.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項目編號:50910305014)“2009年中-美-歐熱物理-可再生能源國際會議“(項目負責人)。
10. 2004.1-2008.1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項目子課題(項目編號:2003CB214500) “利用太陽能光電制氫技術及太陽能高溫吸熱器研究”研究骨干.321.6萬。
1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陽能化學及生物轉化與利用的基礎研究(北工大子課題負責人)。
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國際交流合作項目,2009年中-歐-美熱物理-可再生能源國際會議(項目負責人)。
13. 北京工業大學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太陽能甲烷重整反應中催化活性泡沫金屬吸收體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1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利用太陽能規模制氫的基礎研究“之子課題”利用太陽能規模制氫技術及太陽能高溫吸熱器研究(制氫研究負責人)。
15. 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可見光響應的中孔光催化劑的研制及其分解水制氫反應性能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科研成果:
1. 總結了太陽能——氫能技術發展中材料的基礎和關鍵問題,并提煉出TiO2光-氫電極上電荷轉移機制的研究重點,這樣的積累、總結和提煉對她申請到國基金青年項目進行深入專題研究做好了夯實的基礎。
2. 提出了基于人工仿生制氫的光-氫電極界面性能調控的研究并得到了國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3. 開展了強吸熱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應的太陽能化學反應儲能技術和基于高溫太陽能熱發電和超臨界發電需要的太陽能高溫熔鹽蓄熱技術的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熔鹽傳熱蓄熱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國內外矚目的成果。
4. 桑老師及所在團隊提出了對高性能納米熔鹽流體和復合熔鹽儲熱的太陽能轉化材料的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
5. 在發表的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中,其中有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為45.661的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以封面論文發表,正是這篇論文在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上的報道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她。這篇論文是她在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的科研團隊訪學期間完成的特邀綜述論文,題為“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已發表學術論文66篇(其中SCI 27篇;EI 40篇),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的IF>3的SCI論文有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為45.661的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論文1篇和入選ESI高被引論文1篇。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Lixia Sang, Yixin Zhao, Clemens Burda. Zero-Dimensional 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Chemical Review, 2014,114(19):9283-9318(IF:45.661)
2. Lixia Sang, Hongjie Zhang, Xiaochang Ni, K.K. Anoopc, RosalbaFittipaldid, Xuan Wang, Salvatore Amorusoc.Hydrogen-evolving photoanode of TiO2 nanoparticles film deposited by a femtosecond las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5, 40: 779-785(IF:2.93(2013年)
3. Lixia Sang, MengCai, Nan Ren, Yuting Wu,Clemens Burda, Chongfang Ma.“Improving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carbonate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through simply chemical modifications by adding sodium hydroxide and nitrate”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14,124: 61-66(IF:5.471(2013年)
4. Xiaochang Ni*, Lixia Sang*,Hong-jie Zhang, Anoop Kiliyanamkandy, SalvatoreAmoruso, Xuan Wang, RosalbaFittipaldi, Tong Li, Minglie Hu, LijuanXu. Femtosecond laser deposition of TiO2 nanoparticle-assembled films with embedded CdS nanoparticles.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14,10(1):43-46(EI)
5. Lixia Sang, Junwei Wang, James L. Gole, Jonathan Brauer, Baodong Mao, S. M. Prokese, and Clemens Burda.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Charge Transfer in Heavily Iron Ion Doped Titanium Oxide and OxynitrideNanocolloid.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3,117:15287-15294(IF:4.835)
6. Baodong Mao,Chi-Hung Chuang,Feng Lu, Lixia Sang,*Junjie Zhu,*and Clemens Burda.* Study of the Partial Ag-to-Zn Cation Exchange in AgInS2/ZnSNanocrystal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3, 117, 648-656(IF:4.835)
7. Lixia Sang, Huanyue Tan, Xiaomin Zhang, Yuting Wu, Chongfang Ma, ClemensBurda. Effect of Quantum Dot Deposition on the Interfacial Flatband Potential, Depletion Layer in TiO2 Nanotube Electrodes, and Resulting H2 Generation R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2,116(35):18633-18640(IF:4.835)
8. Lixia Sang, Biao Sun, Huanyue Tan, Chunxu Du, Yuting Wu, Chongfang Ma.Catalytic reforming of methane with CO2 over metal foam based monolithic catalys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37(17):13037-13043 (IF:3.548(2012年)
9. Lixia Sang, Zhiyu Zhang,Chongfang Ma.A photo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ydrogen-evolving doped TiO2nanotube arrays electro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37(1):854-859(IF:4.054(2011年)(ESI:Highly Cited Papers)
10. Lixia Sang, Zhiyu Zhang,Chongfang Ma. Photoelectrical and charge transfer properties of hydrogen-evolving TiO2 nanotube arrays electrodes annealed in different g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4732(IF:3.548(2012年)
11. Lixia Sang, Hongxing Dai, Jihong Sun, Li Xian Xu,Feng Wang, Chongfang Ma.Fabrication of the hydrogen-evolving photocatalyst with wormhole-like framework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13):7098(IF:4.057(2010年)
12. Li Xia SANG, Li Xian XU, Chong Fang MA, Hong Xing DAI. Phot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rom Water over InVO4 Nanoentities Confined in SBA-15 ;the Inaugural US-EU-China Thermophysics Conference-Renewable Energy, May 28-30, 2009, Beijing, China, p52 (EI:20102613037118)
13. Li Xian XU, Li Xia SANG, Chong Fang MA, Yuan Wei LU, Feng Wang, Qun Wei LI, Hong Xing DAI,Hong HE,Ji Hong SUN..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InVO4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Water Splitting,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06,27(2):100-102(SCI:021NQ)
14. Fu Xixian,Yang Qiuhua,Wang Junzhen,Bai Shulin, Sang Lixia.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ter-Soluble Dyes by LaCoO3. 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3,21(4):424. (SCI:722HG)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Cu基量子點對TiO_2的敏化及其應用 優先出版 桑麗霞; 張靜; 張鈺棟; 張洪杰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5/7/23 9:38
2 混合碳酸鹽的改良配制及其熱物性分析 桑麗霞; 蔡萌; 任楠; 吳玉庭; 馬重芳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5/3/15
3 高溫熔鹽傳熱蓄熱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吳玉庭; 鹿院衛; 桑麗霞; 郭航; 馬重芳 第一屆全國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摘要集 2014/10/23
4 Femtosecond laser deposition of TiO_2 nanoparticleassembled films with embedded CdS nanoparticles 倪曉昌; 桑麗霞; 張洪杰; Anoop Kiliyanam-kandy; Salvatore Amoruso; 王宣; Rosalba Fittipaldi; 李彤; 胡明列; 徐麗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4/1/1
5 瑞士卷燃燒器中火焰位置影響因素的研究 李艷霞; 劉中良; 宮小龍; 桑麗霞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3/12/15
6 桑麗霞,王國瑞,孫彪,吳玉庭,馬重芳. 太陽能甲烷重整中催化活性吸收體的表面特性,分子催化,2013,27(3):287-294(EI)
7 微小型通道幾何參數對甲烷燃燒的影響 李艷霞; 劉中良; 桑麗霞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2/12/15
8 張曉敏,桑麗霞*,陳永昌,張知宇,張琦,馬重芳. CdS化學修飾TiO2納米管陣列電極的傳質特性分析,工程熱物理學報,2012,33(7):1221-1224(EI)
9 肋片對微小燃燒室內甲烷燃燒與傳熱特性影響 李艷霞; 劉中良; 宮小龍; 桑麗霞 陶瓷學報 2012/6/15
10 桑麗霞,孫彪,李艷霞,吳玉庭,馬重芳. 太陽能甲烷重整反應中的催化活性吸收體,化學進展,,2011,23(11):2233(SCI)
11 T張知宇,桑麗霞*,孫彪,張曉敏,馬重芳.TiO2納米管陣列光電極的電化學阻抗及動力學特性分析,2010,26(11): 2935(SCI,EI)
12 張知宇,桑麗霞*,魯理平,白廣梅,杜春旭,馬重芳. TiO2納米管陣列電極的制備及其光電特性. 無機材料學報, 2010, 25(11):1145(SCI,EI)
13 T張知宇,桑麗霞*,魯理平,白廣梅,杜春旭,馬重芳. TiO2納米管陣列電極的電荷轉移特性研究,工程熱物理學報,2010,31:1371(EI)
14 TiO2光-氫轉換電極的關鍵特性分析 桑麗霞; 張知宇; 黃瑩; 劉曉倩; 馬重芳 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0分會場摘要集 2010/6/20
15 對我國大學開展能源教育的思考 桑麗霞; 王景甫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2/30
16 太陽能甲烷重整反應的研究進展 桑麗霞; 劉曉倩; 黃瑩; 李艷霞; 吳玉庭; 馬重芳 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 2009/6/25
17 摻雜Cu2+對鈣鈦礦型LaFeO_3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性能的影響 桑麗霞; 李群偉; 胥利先; 劉宇; 馬重芳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08/5/10
18 高效可見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催化劑InVO_4/CNTs 胥利先; 馬重芳; 桑麗霞;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07/12/15
19 SBA-15介孔分子篩及InVO_4/SBA-15光解水制氫催化劑的合成與表征 胥利先; 桑麗霞; 戴洪興; 馬重芳 2007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論文集 2007/10/1
20 高效可見光光催化劑InVO_4/CNTs的制備與分解水制氫性能 桑麗霞; 胥利先;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馬重芳 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7/8/1
21 TiO_2/SiO_2的表面化學修飾及其DRS和Raman光譜分析 桑麗霞; 鐘順和; 馬重芳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7/4/15
22 納米InVO_4的合成及其光解水制氫性能研究 胥利先; 李群偉; 桑麗霞; 孟聲; 戴洪興; 馬重芳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7/1/30
23 TiO_2/SiO_2及其表面改性光催化劑的分子級分散結構與吸光特性 桑麗霞; 鐘順和 太陽能學報 2007/1/28
24 納米鈣鈦礦型復合氧化物LaFeO_3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桑麗霞; 劉宇; 李群偉; 胥利先; 馬重芳; 戴洪興;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25 TiO2介孔分子篩的光催化制氫活性Ⅰ:脫出模板法的影響 王峰; 桑麗霞; 李群偉; 胥利先; 馬重芳; 孫繼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26 TiO_2介孔分子篩的光催化制氫活性Ⅱ:熱穩定性的影響 王峰; 桑麗霞; 胥利先; 李群偉; 馬重芳; 孫繼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27 Fe含量對層狀K-Fe-Ti金屬氧化物光催化制氫性能的影響 李群偉; 桑麗霞; 胥利先; 王峰; 馬重芳; 孫繼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28 基于空氣凈化的介孔納米TiO_2的應用研究 桑麗霞; 王峰; 常夢媛; 孫繼紅; 鹿院衛; 馬重芳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06/11/30
29 層狀K-Fe-Ti金屬氧化物上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桑麗霞; 李群偉; 馬重芳; 胥利先; 孫繼紅;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06/10/30
30 層狀K-Fe-Ti金屬氧化物制備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群偉; 桑麗霞; 胥利先; 馬重芳; 孫繼紅 無機材料學報 2006/9/30
31 摻雜TiO_2介孔材料的合成與表征 桑麗霞; 馬重芳; 孫繼紅; 戴洪興; 王峰; 李君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6/9/10
32 納米InVO_4可見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活性 胥利先; 桑麗霞; 李群偉; 戴洪興; 馬重芳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9/1
33 納米鈣鈦礦型LaFe1-xCux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性能研究 桑麗霞; 劉宇; 胥利先; 李群偉; 馬重芳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9/1
34 光促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氫催化劑的研究 桑麗霞; 鐘順和 燃料化學學報 2006/6/30
35 介孔INVO_4光催化劑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 胥利先; 桑麗霞; 馬重芳; 鹿院衛; 王峰;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孫繼紅 催化學報 2006/2/28
36 非水體系中二氧化鈦介孔分子篩的合成與表征 王峰; 桑麗霞; 李群偉; 胥利先; 馬重芳; 孫繼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5/12/30
37 (MoO_3,ZnO)-TiO_2/SiO_2上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應性能 桑麗霞; 鐘順和; 鐘亮 應用化學 2005/3/25
38 WO_3-TiO_2/SiO_2的制備、表征及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應性能 桑麗霞; 鐘順和; 譚建華 分子催化 2005/1/25
39 MoO_3-TiO_2/SiO_2上光促表面催化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氫氣 桑麗霞; 鐘順和; 肖秀芬; 王希濤; 譚建華; 周智泉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4/6/15
40 摻Cu對MoO_3-TiO_2/SiO_2上光促甲烷和水表面反應的影響 桑麗霞; 鐘順和 催化學報 2004/3/30
41 負載型復合半導體的制備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應性能研究 桑麗霞 天津大學 2003/12/1
42 鈣鈦礦型LaFeO_3和SrFeO_3的光催化性能 楊秋華; 傅希賢; 桑麗霞; 孫藝環; 王俊珍 硅酸鹽通報 2003/6/28
43 LaBO_3(B=Fe,Co)中氧的遷移與光催化反應活性 桑麗霞; 鐘順和; 傅希賢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3/3/15
44 水溶性染料在LaCoO_3體系中的光催化降解 傅希賢; 楊秋華; 王俊珍; 白樹林; 桑麗霞 中國稀土學報 2002/12/30
45 光促甲烷直接轉化為甲醇的研究進展 桑麗霞; 鐘順和 化學通報 2002/12/18
46 納米LaCoO_3的光催化氧化還原活性 楊秋華; 傅希賢; 桑麗霞 燃料化學學報 2002/8/15
47 LaFeO3和SrFeO3-λ對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桑麗霞; 傅希賢; 楊秋華; 孫藝環; 王俊珍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2/3/28
48 鈣鈦礦型LaFe1-xCuxO3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傅希賢; 楊秋華; 桑麗霞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3/15
49 ABO_3鈣鈦礦型復合氧化物光催化活性與B離子d電子結構的關系 桑麗霞; 傅希賢; 白樹林; 楊秋華; 王俊珍; 曾淑蘭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 2001/5/23
50 鈣鈦礦(ABO_3)型復合氧化物的光催化活性變化趨勢與分析 白樹林; 傅希賢; 桑麗霞; 楊秋華; 王俊珍; 曾淑蘭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1/5/15
51 鈣鈦礦型(ABO_3)化合物的光催化活性及其影響因素 傅希賢; 桑麗霞; 王俊珍; 楊秋華; 孫藝環; 李增勇; 曾淑蘭 天津大學學報 2001/3/25
52 制備方法對LaFeO_3及摻雜LaFeO_3光催化活性的影響 桑麗霞; 傅希賢; 白樹林; 楊秋華; 王俊珍; 孫藝環 化學工業與工程 2000/12/30
53 鈣鈦礦型SrFeO3-λ對部分染料的光催化活性 傅希賢; 桑麗霞; 白樹林; 王俊珍; 楊秋華; 孫藝環; 曾淑蘭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00/10/28
54 LaFe1-xCuxO3的光催化性及正電子湮沒研究 傅希賢; 桑麗霞; 白樹林; 楊秋華; 王俊珍; 孫藝環; 曾淑蘭 化學物理學報 2000/8/27
榮譽獎勵:
1. 2006年,北京工業大學學生工作系統先進個人。
2.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環能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3.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教學基本功比賽最佳教案獎。
4. 2009年,北京工業大學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
5. 2009年,北京市第十屆青年學術演講比賽一等獎。
6. 2010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教學質量獎三等獎。
7. 2013年,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優秀黨員。
8. 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2011,2012,2013,2014年)。
9. 2015年,北京工業大學優秀青年主講教師獎。
資料更新中……
桑麗霞研究員在國際頂級化學學術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表論文
近日,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桑麗霞研究員的論文“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作為美國化學會期刊《Chemical Reviews》的封面論文之一發表(2014,Vol.114,No.19,pp9283-9318) 。《Chemical Reviews》是國際化學化工領域影響力最高的學術期刊之一,為美國化學會最權威的綜述性期刊,2013年影響因子為45.661,位列所有學術期刊第三。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學術論文。
TiO2 是近幾十年來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的工程材料之一,尤其是太陽能電池、太陽燃料和環境凈化研究中的熱點材料。該論文著重圍繞TiO2 納米粒子作為未來鈦基功能材料的基石展開,對TiO2 的分子-簇-納米粒子的結構演變、納米粒子的晶態轉變、納米晶的新型合成與表征、一維/二維/三維納米結構構筑、納米晶的改性及功能化等近幾年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綜述,并特別強調了飛秒時間分辨光譜技術在能量傳遞和馳豫及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這對TiO2 功能材料的設計和組裝及其在能源和環境方面的應用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以此篇論文為契機,桑麗霞研究員與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及美國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的Chen Yitung教授合作申請并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人工仿生制氫中敏化鈦基電極的界面行為與建模調控”,以期在TiO2作為太陽能轉化材料及其交叉學科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來源:北京工業大學環能學院 2014-10-17
心駐陽光 霞滿天
——記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研究員桑麗霞
桑麗霞,博士(天津大學),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工業大學“京華人才”、國際清潔能源(澳門)論壇理事。自2004年在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作至今。期間(2012.3-2013.3)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在美訪學。主持和參與10余項國家級和市級科研項目,已發表學術論文66篇(其中SCI 27篇;EI 40篇),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的IF>3的SCI論文有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為45.661的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論文1篇和入選ESI高被引論文1篇。所獲榮譽包括“先進個人”、“優秀黨員”和 “優秀青年主講教師獎”等,并連續5年榮獲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6項。
初見桑麗霞老師,她很恬淡。她說她認識很多優秀的科研教學工作者,“相比之下,我非常普通,只是盡心盡力地把事做好。”但作為一名女性研究員,她很愿意分享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她的真誠似和煦陽光,帶給人暖暖的光亮。“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羅曼•羅蘭)。確實,陽光于心,給她的科研教學之路帶來了鏗鏘前行的力量和長久的希望。
細節綻放魅力
自1998年在天津大學攻讀碩博學位進行科研工作至今,一路走來,對科研工作的體會,桑老師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話:“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看似這在說一種態度,其實更是一種方法,體現在做一件事的各個方面和每一環節,而一件事的發展,最終的結果,正是這些細節的疊加。
她的科研工作與“陽光”有不解之緣,求學時期就開始參與與太陽能利用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課題。太陽能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能量來源,是當前開發可再生能源的重點之一。但太陽能本身具有分散性、不穩定性和隨機性,發展太陽能的轉換和儲存技術是發展和利用太陽能的關鍵。在2004年入職北京工業大學后,桑老師參與進行了基于太陽能-氫能轉換技術的“利用太陽能規模制氫的基礎研究”的“973計劃”子課題的研究。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要取得成果是件難事,但可以從容易做到的目標入手再逐步深入,而細節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一些看似很繁瑣的細節往往是課題中的關鍵和突破口。當細節做好了,就要開始重視積累、總結和提煉。在做好細節完成科研課題的基礎上,她總結了太陽能——氫能技術發展中材料的基礎和關鍵問題,并提煉出TiO2光-氫電極上電荷轉移機制的研究重點,這樣的積累、總結和提煉對她申請到國基金青年項目進行深入專題研究做好了夯實的基礎。而繼獨立主持國基金青年項目并以學科評價為優結題后,桑老師又提出了基于人工仿生制氫的光-氫電極界面性能調控的研究并得到了國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除了太陽能——氫能技術,桑老師還開展了強吸熱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應的太陽能化學反應儲能技術和基于高溫太陽能熱發電和超臨界發電需要的太陽能高溫熔鹽蓄熱技術的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熔鹽傳熱蓄熱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國內外矚目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桑老師及所在團隊提出了對高性能納米熔鹽流體和復合熔鹽儲熱的太陽能轉化材料的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在科研探索的路上,相信“難事做易、大事做細”的積極樂觀的陽光心態能夠為人類自主實現太陽能的轉換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智慧途徑。
深思枝繁葉茂
在桑老師發表的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中,其中有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為45.661的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以封面論文發表,正是這篇論文在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上的報道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她。這篇論文是她在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的科研團隊訪學期間完成的特邀綜述論文,題為“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綜述論文的撰寫要求閱讀大量文獻并與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結合進行總結和分析。在撰寫綜述論文的過程中,桑老師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百舸爭流,緩進亦退”,要不斷學習。桑老師借此篇綜述論文的撰寫機會,也對相關科研領域近5年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進行了學習和總結,并進一步深入思考了基于能量吸收、傳遞和轉換的科學問題。桑老師特別為記者解讀了她自己設計的被選為Chemical Reviews期刊的封面用圖。TiO2作為環境和能源功能材料,被譽為人工樹葉的基礎。TiO2從分子到分子簇再到納米粒子的結構演變,從零維納米粒子到一維、二維、三維納米結構構筑與修飾的發展,都是為了達到有效利用太陽能進行環境凈化和能源轉化,這就像一棵樹從一片樹葉的發芽到枝繁葉茂的過程,看似無序的過程,實則為一個為了獲得更多陽光再進行有效能量傳遞的有序過程。
實際上,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理解自然的本質并遵循從自然中得到的啟迪。作為科研成果的論文撰寫,不管是寫的過程還是改的過程,桑老師講到一個“熬”字。這個“熬”是對科研工作有序化的整理和總結,經歷非常專注的“熬”,才能達到“熬至滴水成珠”。
盡心寓教于研
走進桑老師的辦公室,不難發現很多她帶過的畢業學生的照片,滿滿的都是對學生的愛。桑老師每每談及自己的學生,都會感慨“能成為師生的緣分”。自2008年她獨立培養研究生11人,其中6名畢業,5名在學。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她和學生都無話不談,但在學生眼里她也非常嚴格。她強調做事認真的態度,并在自主學習的能力、寫作交流的能力、科研實踐的能力的培養中落實,她以身作則,讓學生們從細節中潛移默化地成長。面對基礎和知識背景不同的學生,桑老師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學生,一直在思考“因材施教”的可行方法,也一直在篤行“教育的目的是挖掘自信心”的理念。所指導的研究生已榮獲國家獎學金3項;校研究生科技創新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和優秀獎1項;1人榮獲校優秀畢業生稱號;6名畢業的研究生均獲得當年的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她潛心教學,對于承擔的本科生課程《能源科學導論》,為了避免概論性課程沉悶乏味,她賦予教學內容的組織工作以極大的熱情并盡可能挖掘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相關知識進行精心設計,使課堂活躍起來。她說,“備好課,課講好,可以開心一整天。”她不僅寓教于樂,而且寓教于研,“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愛爾蘭,葉芝)。作為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和啟迪學習者去發現知識,而不是僅僅進行知識的傳遞。通過實施研究性教學實踐,她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相互促進和相互提高。研究性教學中的“研究”不僅要求對教學本身進行研究,而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科學研究的各個元素滲透到教學全過程以及每一個細節中。她在教學上的恪盡投入,讓她收獲了第七屆校青年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及最佳教案獎和校優秀教學質量獎,并在2015年獲得了的“北京工業大學優秀青年主講教師獎”。
做老師是桑麗霞的初衷,對于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她,所有的堅持和收獲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美好。她只認為,自己是眾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員,她只想在自己的初衷上做到更好,而且她也希望和學生在一起“努力做到更好”,讓學生有能力飛得更高。寫到這里,一幅霞光滿天的畫面浮上心頭,所以記者賦予這篇訪談題目為“心駐陽光 霞滿天”。
——本文參編自《巾幗風采錄》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5年第10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