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朱曉晴,男,1957年生,安徽省安慶市人,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有機化學年輕學術帶頭人,有機負氫化學專家,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7-1981年就讀于安慶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并獲化學教育學學士學位。
1991-1996年就讀于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并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1998年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并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后稱號。主要從事生物信使分子NO化學親合勢的測定和生物有機負氫化合物煙酰胺輔酶NADH反應機理研究。
1999年任南開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2000年起任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
2001年起任南開大學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12年起任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學術委員。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美國化學刊物JACS特約審稿人。
主講課程:
本科生:《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合成》等課程,每年平均主講課時超過72個。
培養研究生情況:
培養博士生30名,培養碩士生22名 。
研究方向:
生物物理有機化學、仿生綠色有機合成、分子器件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有機負氫源化合物設計合成與應用。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主持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主持國家973課題1項,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學重點基金1項,同時還參與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1. 2001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課題是“有機負氫轉移反應熱力學和動力學”,目的是要解決有機負氫轉移反應中兩大基礎科學問題:一個是熱力學問題,即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比較完整的有機負氫轉移反應熱力學數據庫。人們利用我們建立的熱力學數據庫,就可以判斷有機負氫轉移反應方向、中間體和機理等;另一個是動力學問題,即建立一個普適的化學反應動力學方程和有關的反應物動力學參數數據庫。人們利用我們建立的化學反應動力學方程和有關的反應物動力學參數,就可以估算有機負氫轉移反應的速度。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煙酰胺輔酶等生物活性分子與高價金屬氧配合物負氫轉移反應各基元步驟熱力學和動力學研究” 85萬, 2015/1/1- 2018/12/31 。
3. 2007年后,課題組的中心課題和任務:“尋找Marcus電子轉移理論原則性錯誤根源,建立新的化學反應動力學理論”。
科研成果:
1. 推翻了Marcus電子轉移理論(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所有實驗證據,發現了Marcus電子轉移理論原則性錯誤根源(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否定了化學反應中“反轉區”存在的理論基礎,建立了一個取代Marcus理論的新的動力學理論方程。
2. 測定了數千個具有代表性結構且在實踐中常用的有機負氫離子供體及其可能的氧化中間體在乙腈介質中釋放負氫離子、釋放氫原子、釋放電子以及釋放質子等的熱力學驅動力參數;測定了數千個具有代表性結構且在實踐中常用的有機不飽和化合物及其可能的還原中間體在乙腈介質中獲取負氫離子、獲取氫原子、獲取電子以及獲取質子等的熱力學親合力參數;根據測得的有機負氫供體和受體有關的熱力學參數,建立了近百萬個能夠可靠地診斷有機負氫轉移反應機理的熱力學分析平臺。
3. 探明了升高溫度使化學反應速度變慢,升高溫度使動力學同位素效應變大等反常化學現象的本質,否定了文獻中一些不科學的解釋和錯誤的理論。
4. 在煙酰胺輔酶負氫化學和生物信使分子一氧化氮生物物理有機化學等化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如,用實驗方法首次成功地測定出了煙酰胺輔酶(NAD(P)H)及其正離子基在水相中C4-H鍵的均裂能和異裂能,闡明了煙酰胺輔酶氧化還原反應活性中心結構為什么只選擇1,4-二氫煙酰胺而不選擇1,2-或1,6-二氫煙酰胺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根源,建立了區分煙酰胺輔酶負氫離子不同轉移機理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方法,建立了生物信使自由基分子一氧化氮與生物活性分子中不同載體原子之間結合力數據庫,徹底揭示了一氧化氮與卟啉金屬配位Lewis酸的本質等。這些重要的學術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專家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5. 根據自己多年對負氫化合物的研究最新成果,在第四屆全國有機化學大會上首次把負氫化合物分為無機負氫化合物和有機負氫化合物,并系統地介紹了有機負氫化合物的特點、性質、功能和用途,正式提出了有機負氫化合物概念和構建《有機負氫化學》學科的新思想,創立了《有機負氫化學》新學科,受到了有機化學界廣泛的關注。
論文專著: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X.-Q. Zhu, F.-H. Deng, J.-D. Yang, et al., A new kinetic equation to replace Marcus equation for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Org. Biomol. Chem. 2013, 11, 6071-6089.
2 X.-Q. Zhu, J.-D. Yang, Fundamental flaw of Marcus theory, Chem. J. Chinese Univ. 2013, 34(10), 2247-2253.
3 X.-Q. Zhu, J.-D. Yang, Direct conflict of Marcus theory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J. Phys. Org. Chem. 2013, 26, 271-273.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Marcus電子轉移理論的科學性探討 朱曉晴; 楊金東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13-10-10
2 有機負氫轉移反應動力學新理論 朱曉晴 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6分會場摘要集 2012-04-13
3 NADH輔酶氧化熱力學動力學和真實機理 楊金東; 李秀濤; 童遙; 朱曉晴 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6分會場摘要集 2012-04-13
4 可溶性聚乙二醇負載的煙酰胺輔酶模型物設計合成及應用 梅連瑞; 朱曉晴; 程津培 科學通報 2010-08-25
5 一種基于吡喃鎓離子的分子半加器和半減器研究 曹朝暾; 劉輝; 朱曉晴; 程津培 科學通報 2010-08-25
6 New field of 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Hydride Chemistry 朱曉晴 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6分會場摘要集 2010-06-20
7 聚苯乙烯固載NADH輔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應用 張寶蓮; 朱曉晴; 程津培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09-02-15
8 維生素A在膠束溶液中衰變動力學及機理研究 劉巧云; 梅連瑞; 朱曉晴;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9-02-10
9 1,4-與1,2-二氫NADH模型物反應活性的比較 焦曉云; 章名田; 朱曉晴;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8-06-10
10 N-亞硝基吲哚系列化合物及其自由基負離子在乙腈介質中N—NO鍵斷裂能的測定 李鑫; 朱曉晴; 王小小;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7-12-10
11 乙腈溶液中亞硝酸芐(醇)酯系列化合物NO化學親和勢的測定 李鑫; 朱曉晴;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7-12-10
12 一氧化氮(NO)化學親合勢標度的建立及其應用 朱曉晴; 程津培 中國化學會第四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 2005-08-01
13 煙酰胺輔酶結構及反應機理若干物理有機化學問題 朱曉晴; 程津培 第三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4-08-01
14 聚硅氧烷固載NADH模型物的設計合成及應用 張寶蓮; 朱曉晴; 艾騰; 盧金勇; 王鵬;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3-11-15
15 二茂鐵類環肽的合成與分子識別研究 韓前偉; 朱曉晴; 胡旭波;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12-15
16 一氧化氮生物有機化學研究進展 李倩; 朱曉晴; 何家騏;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01-15
17 乙腈介質中S—NO鍵異裂能和均裂能的測定 呂健明; 朱曉晴; 李倩; 何家騏; 鮮明;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0-04-15
18 1,4-二氫Hantzsch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1HNMR和熒光光譜研究 趙炳筠; 朱曉晴; 何家騏; 夏熾中;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9-11-15
19 Mechanism of reduction of benzylidenemalono-nitrile by l-benzyl-1,4-dihydronicotinamide 王宏義; 劉有成; 朱曉晴; 郭慶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9-04-15
20 NAD(P)H輔酶模型物結構與反應性關系的研究──3-位酰基的電子效應 魯云; 鮮明; 朱曉晴; 王昆; 穆林靜; 程津培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9-01-15
學術交流:
1.2004年8月第17屆國際IUPAC物理有機化學大會邀請了朱曉晴做了題為“Why the Redox Active Center of NAD(P)H Coenzyme in vivo Chooses 1,4-Dihydropyridine rather than 1,2-Dihydropyridine Structure?”的大會邀請報告。
2.朱曉晴教授安慶師范學院講學。
南開大學陳軍教授和朱曉晴教授來我校講學
4月29日,南開大學國家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平臺負責人陳軍教授和我校知名校友朱曉晴教授應邀來校講學。兩位教授在教學樓713教室分別作了題為《多電子反應的無機/有機電極材料》和《諾貝爾化學獎(1992)成果Marcus電子轉移理論科學性問題》的學術報告,化學化工學院全體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和青年教師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吳根華教授主持。
陳軍教授介紹了構成化學電源的主要部件,并詳細講解了無機/有機復合電極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朱曉晴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其推翻Marcus電子轉移理論(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所有的實驗證據,指出了Marcus電子轉移理論原則性錯誤根源,并否定了化學反應Marcus“反轉區”存在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取代Marcus理論的新的動力學理論方程。
兩位專家語言幽默,舉例形象,機理講解深入淺出,報告會上聽眾掌聲不斷。(化學化工學院)
來源:安慶師范學院 201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