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耀,男,1956年8月生,山西省盂縣人,F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農業部高粱產業技術體系育種研究室主任、高粱育種崗位專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在國際半干旱地區作物所(ICRISAT)留學進修。
1997-1998年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AM)留學進修。
學術兼職:
1、全國高粱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常務理事。
3、山西省作物學會、遺傳學會理事。
4、《雜糧作物》、《山西農業科學》編委。
5、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作物遺傳育種。主要從事高粱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研究、無融合生殖研究等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九五”以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國家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子課題3項,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1項、成果轉化項目3項,國家發改委高技術項目2項、山西省自然基金項目、攻關項目、留學歸國人員項目、成果推廣項目多項。
科研成果:
主持選育出釀酒專用高粱系列新品種晉中88-2,晉雜13、晉雜15、晉雜16、晉雜22、晉雜23、晉雜101、晉雜102、晉雜103;飼草高粱系列新品種晉草1號、晉草2號、晉草3號、晉草4號、晉草5號和飼草玉米新品種瑞德1號、瑞德2號;甜高粱新品種晉甜1號等17個,其中國審品種9個,育成品種在全國20余個省區推廣,創社會效益11.5億元。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
1、釀酒專用高粱晉雜101的選育與推廣 董良利;程慶軍;平俊愛;杜志宏;張福耀等,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 2009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的推廣 張克強;董良利;張福耀;白成云;平俊愛;馬宏斌;程慶軍;牛斌;杜志宏;呂鑫,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 2007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新型A3細胞質不育系SX-1A的創制及飼草高梁晉草1號的選育 張福耀;平俊愛;程慶軍;杜志宏;董良利;李團銀;呂慧卿;柳青山;侯愛斌;呂鑫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 2004-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早熟釀酒專用高粱新品種晉雜15、16號 張福耀;程慶軍;平俊愛等,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2001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5、新型細胞質高粱雄性不育系A2V4A創制與利用 張希圣;李團銀;張福耀;韋耀明;才卓;柳青山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1998年國家發明三等獎。
6、高粱新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2V4A選育及利用研究 李團銀 張福耀 韋耀明等,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1996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高粱無融合生殖系SSA-1和296B的發現和創制 牛天堂;張福耀;吳樹彪等,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梁研究所,1996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一種谷子去雄裝置 | 韓拴英;張福耀;詹鵬杰;李燕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28 | 2015-12-02 |
2 | 瓜科作物箍花輔助授粉器 | 詹鵬杰;張福耀;王瑞;于紀珍;李燕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1-05 | 2015-07-01 |
3 | pH試紙筆 | 詹鵬杰;張福耀;王瑞;于紀珍;李燕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1-05 | 2015-06-03 |
4 | 一種創制高粱A3細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的方法 | 程慶軍;張福耀;平俊愛;杜志宏;呂鑫;常玉卉;田承華;高海燕;高鵬;張俊珍;郭睿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4-11-28 | 2015-04-22 |
5 | 多功能農作物中耕追肥機 | 楊玲;張福耀;白立新;蔡清江;賀文文;張佳;王花云;喬婧;劉璋 | 楊玲;白立新 | 中國專利 | 2014-09-16 | 2015-01-07 |
6 | 一種高粱淀粉類別快速鑒定筆 | 張福耀;趙婧;王瑞;詹鵬杰;于紀珍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1-12-16 | 2012-08-08 |
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主編、合著7部專著。
出版專著:
1、《雜交高粱遺傳改良》, 張福耀,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
2、《高粱學》, 張福耀,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3、《農作物雜種優勢》, 張福耀,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3。
4、《甜高粱》,張福耀,董良利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8。
5、《中國釀造高粱遺傳改良與加工利用》, 張福耀,鄒劍秋,董良利,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6、《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報告》,張福耀,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7。
7、《中國甜高粱研究與利用》, 張福耀,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發表論文:
2016年:
1 影響高粱飼用價值主要內在因素及其對策 張福耀; 吳樹彪; 柳青山 動物營養學報 2016/01
2015年:
2 不同品質高粱釀造清香型大曲白酒的研究 優先出版 楊玲; 張福耀; 郭旭凱; 段冰; 郭睿; 邵強 安徽農業科學 2015/35
3 早熟多抗高粱品種晉雜29號的選育 程慶軍; 高鵬; 高海燕; 田承華; 張俊珍; 郭睿; 張福耀 中國種業 2015/11
4 ‘晉牧1號’高丹草的選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牛皓; 姚琳 草地學報 2015/06
5 高粱雜交種晉雜31號選育報告 優先出版 楊婷婷;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現代農業科技 2015/18
6 密度和復合肥對飼用玉米‘瑞德2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李慧明;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楊婷婷 農學學報 2015/09
7 我國高粱機械化發展前景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優先出版 李慧明; 李霞; 平俊愛; 杜志宏; 張福耀 現代農業科技 2015/14
8 適宜機械化栽培高粱品種晉雜33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于紀珍;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山西農業科學 2015/05
9 高粱絲黑穗病菌4號生理小種抗性基因的定位 優先出版 楊慧勇; 趙文博; 王花云; 張福耀 中國農業科學 2015/08
10 利用SSR熒光標記構建20個高粱品種指紋圖譜 優先出版 王瑞; 張福耀; 程慶軍; 田承華; 凌亮 作物學報 2015/04
11 釀造專用糯高粱雜交種晉雜105的選育 詹鵬杰; 張福耀; 王瑞; 于紀珍; 李燕 山西農業科學 2015/02
12 1970s—2000s中國高粱雜交種親本遺傳距離演變的SSR分析 優先出版 王瑞; 王金勝; 張福耀; 程慶軍; 田承華; 凌亮 中國農業科學 2015/03
2014年:
13 高粱產業機械化發展探討 優先出版 杜志宏; 張福耀; 平俊愛;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現代農業科技 2014/24
14 高粱絲黑穗病抗源篩選及遺傳多樣性分析 楊慧勇; 王華云; 趙文博; 王瑞; 詹鵬杰; 于紀珍; 張福耀 山西農業科學 2014/12
15 播種深度對高粱出苗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高海燕; 程慶軍; 田承華; 高鵬; 張俊珍; 郭睿; 喬婧; 張福耀 中國農學通報 2014/30
16 高粱抗旱種質篩選及遺傳多樣性的SSR分析 優先出版 王瑞; 張福耀; 王花云; 詹鵬杰; 于紀珍; 凌亮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4/04
17 甜高粱抗倒伏性相關性狀的配合力和遺傳參數分析 優先出版 李金梅; 趙威軍; 張福耀; 常玉卉; 張陽; 邵榮峰 作物雜志 2014/02
18 機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種晉雜34號的選育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4/01
19 飼草高粱部分不育系和恢復系的聚類分析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中國農學通報 2014/02
2013年:
20 小雜糧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張福耀; 平俊愛; 呂慧卿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3/11
21 抗倒伏甜高粱品系的鑒定評價及相關分析 優先出版 趙威軍; 張福耀; 常玉卉; 張陽; 邵榮峰; 李金梅 作物雜志 2013/05
22 高丹草新品種晉草7號選育報告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甘肅農業科技 2013/10
23 25個飼草高粱恢復系主要農藝性狀及其抗旱性的相關分析 呂鑫;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李慧明; 田兆祥; 楊婷婷; 喬婧 中國農學通報 2013/29
24 不同淀粉類別高粱品種釀酒相關性能分析 詹鵬杰; 張福耀; 王瑞; 趙婧; 于紀珍; 李燕 山西農業科學 2013/09
25 能源用甜高粱晉甜雜2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常玉卉; 張陽; 邵榮峰; 李金梅; 田承華 山西農業科學 2013/08
26 高粱耐鹽種質篩選及耐鹽種質多態性分析 梁俊杰; 楊慧勇; 張福耀 山西農業科學 2013/05
27 高粱抗絲黑穗病遺傳與分子育種 張春來; 楊慧勇; 柳青山; 王花云; 趙威軍; 張福耀; 董良利 山西農業科學 2013/03
28 抗除草劑谷子雜交種“晉谷50號” 張福耀 農村百事通 2013/04
29 甜高粱品系的抗倒伏性評價及相關分析 優先出版 趙威軍; 張福耀; 常玉卉; 張陽; 邵榮峰; 李金梅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3/01
2012年:
30 高粱bmr和光周期敏感基因遺傳分析及初步定位 王瑞; 張福耀; 詹鵬杰; 于紀珍; 趙婧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2/06
31 去除分蘗對甜高粱倒伏的影響 趙威軍; 張福耀; 常玉卉; 張陽; 邵榮峰; 李金梅 中國農學通報 2012/33
32 31個玉米自交系主要農藝性狀與其抗旱性的相關分析 杜志宏; 張福耀; 平俊愛; 呂鑫; 李慧明; 田兆祥; 楊婷婷 現代農業科技 2012/21
33 高粱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張福耀; 平俊愛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2/20
34 晉中市谷子品種比較試驗 穆婷婷; 張福耀; 張晉; 郝志萍; 郭旭凱 山西農業科學 2012/10
35 高產、優質、抗除草劑谷子雜交種晉谷50號 優先出版 張福耀; 常雪花; 常玉卉; 穆婷婷; 郭旭凱 作物雜志 2012/05
36 甜高粱抗倒伏性研究進展 張振剛; 張福耀; 趙威軍; 李金梅; 喬婧; 王金轉 山西農業科學 2012/08
37 山西省谷子生產可持續發展及產業鏈的構建 穆婷婷; 張福耀; 馮美臣; 郭旭凱 中國種業 2012/06
38 不同品種(系)飼草高粱國家區域試驗分析 呂鑫;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李惠明; 楊婷婷; 田兆祥 現代農業科技 2012/09
39 能源用甜高粱晉甜雜1號的選育 常玉卉;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張陽; 邵榮峰; 田承華 山西農業科學 2012/02
40 去除分蘗對甜高粱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優先出版 邵榮峰; 趙威軍; 張福耀; 常玉卉; 張陽 作物雜志 2012/01
2011年:
41 高粱釀造品質性狀配合力分析 趙婧; 張福耀; 詹鵬杰; 于紀珍; 王花云 中國農學通報 2011/33
42 13個玉米雜交種主要農藝性狀與其抗旱性的相關分析 杜志宏; 張福耀; 平俊愛; 呂鑫; 李慧明; 田兆祥; 楊婷婷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8
43 甜高粱育種思路探討 馬涌; 張福耀; 趙威軍; 鄭娟 山西農業科學 2011/06
44 關于青貯飼料玉米栽培的幾個問題 李慧明;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吉林農業 2011/03
45 DNA分子標記技術及其在高粱育種中的應用 平俊愛; 張福耀; 呂鑫; 杜志宏; 李慧明; 田兆祥; 楊婷婷 中國農學通報 2011/05
46 高粱A_3細胞質雄性不育的研究與利用 程慶軍; 張福耀; 田承華; 高海燕; 高鵬 中國農學通報 2011/01
2010年:
47 利用EMS化學誘變高粱無融合生殖系的研究 呂鑫;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李惠明; 楊婷婷; 田兆祥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2
48 高淀粉高粱雜交種晉雜23號的選育 程慶軍; 張福耀; 田承華; 高海燕; 高鵬 作物雜志 2010.5,97-98。
49 新選甜高粱不育系和恢復系的配合力分析 張陽;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常玉卉; 邵榮峰; 王花云 作物雜志 2010.5,102-104
50 大力推廣青貯玉米種植 促進山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中國種業 2010/10
51 飼草高粱“晉草1號”栽培技術操作規程 張福耀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0.9,41
52 高粱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目標研究 張福耀; 李團銀; 李占林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0.9,10-14
53 高抗高粱絲黑穗病品種晉雜103的選育 田承華; 張福耀; 程慶軍; 高鵬; 高海燕 中國種業 2010/09
54 釀造專用高粱晉雜102的選育與栽培技術 高海燕; 張福耀; 程慶軍; 田承華; 高鵬 作物雜志 2010/04
55 高粱主干恢復系主要農藝經濟性狀配合力分析 呂鑫;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李慧明 雜糧作物 2010.30(4):265-268
56 抗旱、抗病高粱新品種晉雜22選育報告 高鵬; 張福耀; 程慶軍; 田承華; 高海燕 雜糧作物 2010.30(4):271-271
57 高淀粉高粱種質篩選及其研究利用 程慶軍; 張福耀; 趙威軍; 常玉卉; 田承華; 高海燕; 高鵬; 張桂香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11)103-106
58 我國青貯玉米育種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杜志宏; 張福耀; 平俊愛; 郭建文; 呂鑫 山西農業科學 2010/02
59 抗絲黑穗病、抗敗育高粱A_2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_2Sx3197的選育 程慶軍; 張福耀; 李團銀; 柳青山; 杜志宏; 平俊愛; 侯愛斌 作物學報 2010,(36) 1, 68-75
60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Race of Sporisorium reilianum and Characterization ofthe Reaction of Sorghum Lines to Four Races of the Head Smut Pathogen Zhang Fuyao1,2,3, Ping Junai1, Du Zhihong1, Cheng Qingjun1 and Yinghua Huang2,3 J Phytopathol 2010.
2009年:
61 飼草高粱區域試驗新雜交種綜合評價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呂鑫 中國農學通報 2009/21
62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5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平俊愛; 張福耀; 呂鑫; 杜志宏; 郭建文 作物雜志 2009/05
63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4號的選育 呂鑫;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郭建文 種子 2009/09
64 高粱育種材料種子醇溶谷蛋白的多樣性研究 郭海鋒; 田承華; 程慶軍; 張福耀; 田懷東 科學之友(B版) 2009/05
65 褐色中脈bmr高粱研究與利用進展 張福耀; 平俊愛; 王瑞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9.11(2)30-33。
66 高粱雄性不育系柱頭生活力、小花敗育與細胞質效應研究 趙麗芳; 張福耀 作物雜志 2009/02
67 高粱雄性不育系敗育機理研究進展 趙麗芳; 張福耀 雜糧作物 2009/01
68 高粱無融合生殖研究進展 平俊愛; 張福耀; 呂鑫; 杜志宏; 郭建文; 王金轉 山西農業科學 2009/01
2008年:
69 自然生長狀態下貯藏甜高粱的研究 趙威軍; 程慶軍; 張福耀; 郭建文; 常玉卉; 田承華; 李金梅; 王瑞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8/06
70 穩定性參數法在飼草高粱區試中的應用 平俊愛; 張福耀; 呂鑫; 杜志宏; 郭建文 作物雜志 2008/02
71 優質谷子新品種“晉谷38號” 常雪花; 袁愛萍; 張福耀 農村百事通 2008/06
72 A_3 CMS在甜高粱育種中的可行性研究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郭建文; 常玉卉; 田承華; 李金梅; 王瑞 作物雜志 2008/01
73 作物雜種優勢的生理生化研究進展 景小蘭; 李金梅; 張福耀; 趙威軍; 程慶軍 中國農學通報 2008/02
74 不同飼草高粱雜交種產草量和品質分析 平俊愛; 張福耀; 呂鑫; 杜志宏; 郭建文 中國種業 2008/01
75 A New Race of Sporisorium reilianum (Kühn) Discovered on Sorghum Zhang Fuyao Ping Junai, Du Zhihong 5th ICSC 2008.4.12
76 Inheritance and effects of the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in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P. Beauv) AI-PING YUAN1,2, AI-BIN HOU2, FU-YAO ZHANG2 and YANG-DONG GUO Hereditas Vol.145:(4) 2008, 147–153
2007年:
77 高產、優質谷子新品種晉谷38號的選育 常雪花; 袁愛萍; 張福耀 作物雜志 2007/05
78 飼草高粱新品種晉草3號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程慶軍 作物研究 2007/03
79 高粱新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_3SX-1A選育及其應用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呂鑫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9
80 高粱A_3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與利用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李金梅; 常玉卉 作物雜志 2007/01
81 飼草高粱雜交種晉草2號的選育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程慶軍; 呂鑫; 常玉卉 作物雜志 2007/01
82 新型飼草高粱雜交種晉草3號選育報告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程慶軍; 呂鑫; 常玉卉 雜糧作物 2007/01
83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高異交結實雄性不育系“81-16”的柱頭性狀觀察 崔貴梅; 牛天堂; 張福耀; 袁愛萍; 孫毅 作物學報 2007/01
84 高粱品種改良發展歷程與展望 張福耀 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報告 2007/09
2006年:
85 青貯玉米瑞德1號選育報告 杜志宏;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呂鑫; 郭建文; 常玉卉 雜糧作物 2006/06
86 高粱CMS與核質基因組互作綜述 張振剛; 張福耀; 趙威軍; 李金梅; 張曉娟 雜糧作物 2006/05
87 高粱抗蚜蟲研究綜述 李金梅; 趙威軍; 張福耀; 程慶軍; 常玉卉; 張曉娟 雜糧作物 2006/05
88 青貯玉米瑞德2號選育及栽培要點 杜志宏; 張福耀; 平俊愛; 郭建文; 呂鑫; 程慶軍 農業科技通訊 2006/10
89 抗旱、節水高粱新品種晉雜101的選育 董良利;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呂鑫 作物雜志 2006/04
90 山西省甜高粱的發展與展望 劉貴鋒; 趙建武; 鄭香萍; 張福耀; 牛天堂 山西農業科學 2006/03
91 高粱A_2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CMS)在我國的研究進展 李金梅; 張福耀; 趙威軍; 程慶軍; 常玉卉; 張曉娟 作物雜志 2006/03
92 高能作物——甜高粱 張福耀; 趙威軍; 平俊愛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6/01
93 高粱A3細胞質雄性不育系SX-1A的培育與飼草高粱晉草1號的選育 張福耀; 平俊愛; 程慶軍; 杜志宏; 呂鑫; 常玉卉 中國畜禽種業 2005/11
94 山西高平高粱絲黑穗病菌致病力研究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程慶軍; 侯愛斌; 呂鑫 植物病理學報 2005/05
95 新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_3 SX-1A的創制與飼草高粱晉草1號的選育 張福耀; 平俊愛; 程慶軍; 杜志宏; 呂鑫; 常玉卉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5/05
96 調產中的優勢草種——草高粱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05/09
97 高粱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進展與展望 程慶軍;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雜糧作物 2005/01
98 A_1,A_2型高粱雄性不育性核質互作遺傳方式研究 孟春剛; 張福耀; 韋耀明; 牛天堂 山西農業科學 2005/01
99 Evidence for Apomixis and ifs inheritance in the Sorghum line SSA-1 2 International Sorghum and Millets newsletter 2005.(46)
100 Performance of One Newly Developed Forage Variety Jincao 1 2 AJPS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5
101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 張福耀 中國畜牧報 2005/02/06
2004年:
102 調產中的優勢草種—草高粱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山西農業 2004/10
103 miRNAs與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 袁愛平; 張福耀; 毛雪; 候愛斌; 李潤植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4/04
104 高粱無融合生殖系2083自主結實特性及胚胎學研究 平俊愛; 張福耀; 崔貴梅; 程慶軍; 杜志宏; 張義賢 作物學報 2004/07
105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的選育與栽培管理簡介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草業科學 2004/05
2003年:
106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 張福耀 農村百事通 2003/24
107 CMS高粱保持系葉綠體基因ps1A1和ps1A2片段的克隆與序列比對 孫春昀; 范昌發; 張福耀; 牛天堂; 孫毅; 郭驍才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3/05
108 高粱基因組學研究的新進展 袁愛萍; 毛雪; 侯愛斌; 張福耀; 李潤植 生物技術通報 2003/01
109 Differences in Nuclear DNA Between Male-Sterile and Male-Fertile Lines of Sorghum bicolor FAN Chang-fa SUN Chun-yun , GUO Xiao-cai , NIU Tian-tang , ZHANG Fu-yao 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 2003年07期
2002年:
110 細胞質雄性不育高粱葉綠體ndh D基因的序列變異(英文) 范昌發; 孫春昀; 郭驍才; 張福耀; 孫毅; 牛天堂; 賈敬芬 遺傳學報 2002/10
111 兩個谷子雄性不育系柱頭生活力的研究 閻喜梅; 張福耀; 趙丑玲 作物雜志 2002/04
112 建國以來中國高粱發展歷程及發展趨勢 呂富堂; 韓愛清; 杜秀蘭; 張福耀; 李團銀 山西農業科學 2002/03
113 高粱雜交種晉雜16 平俊愛; 程慶軍; 杜志宏; 張福耀 中國種業 2002/06
114 離子注入在高粱育種上的應用研究初報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牛天堂; 邢青華 山西農業科學 2002/02
115 早熟高粱晉雜15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平俊愛; 程慶軍; 杜志宏; 張福耀 作物雜志 2002/02
2001年:
116 光敏雄性不育谷子 683小孢子敗育途徑觀察 孫春昀; 范昌發; 崔貴梅; 孫毅; 張福耀; 何軍賢; 郭驍才 西北植物學報 2001/06
117 高粱雄性不育系與恢復系在育種和生產中的應用 程慶軍;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王立新 雜糧作物 2001/06
118 A_2型高粱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與其保持系的胞質DNA和核DNA差異 范昌發; 孫春昀; 郭驍才; 張福耀; 牛天堂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1/03
119 高粱雜交草的特點及其栽培技術 程慶軍; 張福耀; 平俊愛; 杜志宏; 王立新 作物雜志 2001/03
120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無融合生殖系SMA-1的發現 張福耀; B.L.Burson; J.Actkinson; 韓雪梅; 崔貴梅 作物學報 2001/01
2000年:
121 高粱雜交種晉雜12的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張福耀; 李團銀; 柳青山 作物雜志 2000/06
122 高粱—蘇丹草雜交草的研究與利用 王和平;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郭玉蘭; 王晉中 雜糧作物 2000/04
123 高粱無融合生殖研究進展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作物雜志 2000/04
124 無融合生殖研究及其在高粱育種中的應用前景 張福耀; 平俊愛; 程慶軍; 杜志宏; 牛天堂 雜糧作物 2000/03
125 New Grain Sorghum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 A2V4A and F1 Hybrid Jinza NO.12 for Northwest China 3 International Sorghum and Millets Newsletter 2000
1999年:
126 高粱晉雜15的選育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張福耀 作物雜志 1999/06
127 新型A_2細胞質高粱雜交種晉雜12號選育及利用研究 李團銀; 柳青山; 張福耀; 韋耀明 中國農業科學 1999/01
128 高粱新品種晉雜16選育報告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甘肅農業科技 1999/02
129 高粱品種資源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華北農學報 1999/01
1999年以前的:
130 高粱耐鹽性鑒定及其應用 平俊愛; 張福耀; 程慶軍; 杜志宏 山西農業科學 1998/02
131 高粱新選不育系A_2F_4A、A_1356A配合力分析 孟春剛; 閻喜梅; 張福耀; 鄭晉波; 王立新; 李培良 華北農學報 1998/01
132 高粱SSA-1無融合生殖特性及其遺傳分析 張福耀; 孟春剛; 閻喜梅; 鄭晉波; 平俊愛; 王立新; 韋耀明; 牛天堂; 吳樹彪 作物學報 1997/01
133 高粱非買羅細胞質A_2,A_3,A_4,A_5,A_6,9E雄性不育系研究 張福耀; 牛天堂; 韋耀明; 孟存剛; 閻喜梅; 平俊愛; 王立新 山西農業科學 1996/03
134 高粱──蘇丹草種間雜交種在漁業生產中的應用 錢章強; 詹秋文; 趙麗云; 陳玉生; 張福耀; 胡益民 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1995/04
135 高粱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配合力分析及高產組合選配 王景雪; 張福耀; 岳桂蘭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5/06
136 高粱新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_2V_4A選育及其應用研究 李團銀; 張福耀; 李三棉; 韋耀明; 柳青山 中國農學通報 1995/05
137 高粱高產雜交種穗結構的遺傳分析 張福耀; 王景雪; 岳桂蘭 山西農業科學 1995/04
138 關于西非高粱細胞質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論證 張福耀; 錢章強 山西農業科學 1995/03
139 關于西非高粱細胞質中含有A_2雄性不育可育基因的推論 張福耀; 錢章強; 祝利海 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1995/01
140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pomictic embryo in sorghum 吳樹彪; 韓雪梅; 尚勇迸; 牛天堂; 張福耀 華北農學報 1994/S2
141 高粱無融合生殖系SSA-1胚囊的起源和發育 吳樹彪; 韓雪梅; 尚勇進; 王景雪; 牛天堂; 張福耀 植物學通報 1994/S1
142 高粱無融合生殖胚的形態特征研究 吳樹彪; 韓雪梅; 尚勇進; 牛天堂; 張福耀 植物學通報 1994/S1
143 高粱SSA-1無融合生殖胚胎學研究 吳樹彪; 尚勇進; 韓雪梅; 王景雪; 牛天堂; 張福耀; 韋耀明; 孟存剛; 閻喜梅; 鄭靜波 植物學報 1994/11
144 高粱無融合生殖系SSA-1和296B的選育 牛天堂; 張福耀; 吳樹彪; 韓雪梅; 韋耀明; 尚勇進; 孟存剛; 閻喜梅; 王景雪; 鄭靜波 作物雜志 1994/01
145 Apomictic symptoms in the aspect of embryology in a sorghum line 296B 吳樹彪; 韓雪梅; 王景雪; 尚勇進; 張福耀; 孟存剛; 閻喜梅; 牛天堂 華北農學報 1993/S2
146 高粱A_1A_2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山西農業科學 1992/01
147 高粱無融合生殖及雜種優勢的固定研究初報 牛天堂; 韋耀明; 張福耀; 孟存鋼; 閻喜梅; 白羊年; 吳樹彪 華北農學報 1991/03
148 高粱296B固定雜種優勢能力研究 張福耀; 李三棉; 孟存剛; 閻喜梅; 白羊年 山西農業科學 1991/08
149 高粱A_1、A_2型核質互作雄性不育性遺傳的初步研究 張福耀; 李繼宏 華北農學報 1990/02
150 高粱同核異質與異核異質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花藥及雌蕊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較研究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國農業科學 1988/06
151 高梁光敏反應以及與溫度聯應關系研究 牛天堂; 韋耀明; 白志良; 張福耀 山西農業科學 1987/10
152 高粱非買羅細胞質A2、A3雄性不育系研究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華北農學報 1987/01
會議論文:
1 晉牧1號高丹草的選育研究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呂鑫; 李慧明; 楊婷婷; 牛皓; 姚琳 能源草產業發展戰略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4-10-30
2 優質蛋白早熟玉米單交種陜單17的選育研究 張福耀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3
3 種植結構調整中的優勢草種——飼草高粱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展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2-04
所獲榮譽:
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
1、2002年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2、2003年獲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
3、2003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4、2004年獲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
5、2006年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
6、2007年獲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所獲獎勵:
1、2001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1996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 2004-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1998年國家發明三等獎。
5、 2007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6、 1996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 2009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崗位專家:
張福耀 研究員
團隊成員:
飼草高粱育種 :
平俊愛 碩士 研究員
杜志宏 學士 助理研究員
呂 鑫 碩士 助理研究員
李慧明 碩士 助理研究員
田兆祥 研究實習員 碩士
楊婷婷 研究實習員 本科
晚熟高粱育種 :
程慶軍 碩士 副研究員
田承華 學士 研究實習員
高海燕 碩士 研究實習員
高 鵬 學士 研究實習員
分子生物學研究:
王 瑞 碩士 研究實習員
楊慧勇 碩士 研究實習員
王花云 學士 研究實習員
詹鵬杰 學士 研究實習員
研究方向:
飼草高粱和晚熟高粱遺傳育種研究 重點任務:聯系錦州綜合試驗站、朝陽綜合試驗站、汾陽綜合試驗站、平涼綜合試驗站開展萬畝高粱種植試驗示范。 基礎研究:抗旱、耐鹽種質篩選與創新,建立飼草數據庫。前瞻研究:適宜機械化栽培高淀粉高粱新品種選育,高粱重要抗性基因標記。應急任務:調研高粱產業動態信息和突發性生產問題,完成農業部交辦的臨時性應急任務,提出解決突發性生產問題的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措施方案。
聯系方式:0354-8593502
學術交流:
1、能源草產業發展戰略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4-10-30
2、21世紀作物科技與生產發展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2-04
品種名稱 | 晉甜07-1 | 審定單位 | |
登記號 | 品種類別 | 高粱 | |
完成單位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 審(認)定時間 | |
研究人員 | 張福耀,趙威軍,程慶軍,常玉卉,田承華,張 陽,邵榮峰。 | ||
獲獎情況 | |||
品種來源 | 晉甜07-1是利用外引不育系7050A為母本,自選恢復系05206(lio×甜高粱)為父本于2006年組配而成。 | ||
主要特征特性 | 2008、2009兩年區試平均生育期135天,比遼飼雜1號晚5天。平均株高328.6厘米,莖粗1.88厘米,含糖錘度18.9%,出汁率58.0%,葉病輕,收獲期倒折率22.6%,絲黑穗病自然發病率兩年平均為0,接種發病率兩年平均17.8%。 | ||
產量表現 | |||
栽培要點 |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留苗密度為水肥地5000-6000株/畝,山旱地5000株/畝。施足底肥,每畝施復合肥50kg左右。拔節至抽穗期,每畝追施尿素15kg。 | ||
適宜地區 | 適宜在東北三省、山西、河南、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安徽等省區種植。 |
品種名稱 | 晉雜22號 | 審定單位 | 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
登記號 | 晉審粱(認)2008001 | 品種類別 | 高粱 |
完成單位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 審(認)定時間 | 晉審粱(認)2008001 |
研究人員 | 張福耀 程慶軍 平俊愛 杜志宏 呂鑫 常玉卉 郭建文 趙威軍 田承華 | ||
獲獎情況 | |||
品種來源 | SX44A×SXR-30 | ||
主要特征特性 | 生育期129天,株高167厘米,穗長28厘米,穗寬13厘米,子粒扁圓,紅殼紅粒,穗呈紡垂形,中散穗,千粒重29克,穗粒重81.6克。該組合抗旱、抗倒性好,對絲黑穗病免疫,抗逆性強,適應范圍廣。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分析,籽粒含粗蛋白9.49%,粗脂肪4.1%,粗淀粉74.66%,單寧1.38%。 | ||
產量表現 | 2006-2007省區試平均畝產615.3公斤,比對照種晉雜12號增產7.8%。 | ||
栽培要點 | 一般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溫穩定在10℃時播種為宜,畝播種量1.5公斤,播深3-4 厘米,畝留苗7000-8000株為宜。 | ||
適宜地區 | 適宜我省忻州以南的春播中晚熟區以及我國春播中晚熟區種植。 |
品種名稱 | 晉草2號 | 審定單位 |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 |
登記號 | 國鑒粱2006004 | 品種類別 | 高粱 |
完成單位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 審(認)定時間 | 國鑒粱2006004 |
研究人員 | 平俊愛 張福耀 杜志宏 程慶軍 呂鑫 董良利 常玉卉 郭建文 | ||
獲獎情況 | |||
品種來源 | A3SX-14A×JP草 | ||
主要特征特性 | 生育期122天,株高247.0cm,幼苗、葉鞘均為綠色,葉片 19—20片,根系發達,莖桿粗壯,蠟質葉脈,分蘗數1.60個,莖粗1.08cm,莖稈多汁,莖稈含糖錘度16.8%;抗紫斑病、抗旱。刈割后植株再生力強,生長速度快,莖葉鮮嫩適口性好。 | ||
產量表現 | 2004—2005年連續兩年參加國家區域試驗。2004年全國平均畝產7506.4kg,2005年全國平均畝產6453.8 kg,兩年平均畝產6980.1kg。 | ||
栽培要點 | (1)適時早播,一般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畝播種量3斤。(2)合理密植,適當疏苗,畝留苗2—3萬株為宜。(3)刈割時期,養魚一般應在植株80—100厘米時開始刈割;作為青飼料養牛、羊,應在植株生長到挑旗期刈割,留茬10—20厘米,刈割的青草可直接飼喂,也可曬干或青貯后飼喂。(5)保證水肥,有水利條件的種植區要在刈割后澆水,增施氮肥以促進生長。 | ||
適宜地區 | 建議在山西、北京、遼寧、吉林、河南、安徽、湖南、內蒙古赤峰和通遼地區種植。 |
品種名稱 | 晉甜雜1號 | 審定單位 |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
登記號 | 國品鑒粱2009020 | 品種類別 | 高粱 |
完成單位 |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 審(認)定時間 | 國品鑒粱2009020 |
研究人員 | 張福耀,趙威軍,程慶軍,常玉卉,田承華,張 陽,邵榮峰 | ||
獲獎情況 | |||
品種來源 | A27050A×05206 | ||
主要特征特性 | 2008、2009兩年區試平均生育期135天,比遼飼雜1號晚5天。平均株高328.6厘米,莖粗1.88厘米,含糖錘度18.9%,出汁率58.0%,葉病輕,收獲期倒折率22.6%,絲黑穗病自然發病率兩年平均為0,接種發病率兩年平均17.8%。 該品種粗蛋白7.68%、粗纖維24.2%、粗脂肪22.0g/kg、粗灰分5.79%、可溶性總糖13.9%、水分5.3%。該品種在株高125.0厘米時,葉中氫氰酸9.37mg/kg,莖中氫氰酸2.35mg/kg(2008年結果)。在株高96.0厘米時,葉中氫氰酸1.70mg/kg,莖中氫氰酸2.91mg/kg(2009年結果)果)。 | ||
產量表現 | 兩年區試全國鮮重平均畝產4401.9公斤,比對照遼飼雜1號增產6.9%。 | ||
栽培要點 |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種。留苗密度為水肥地5000-6000株/畝,山旱地5000株/畝。施足底肥,每畝施復合肥50kg左右。拔節至抽穗期,每畝追施尿素15kg。 | ||
適宜地區 | 適宜在山西中南部、遼寧沈陽以南、北京、安徽、河南、湖南、廣東、新疆昌吉地區種植。 |
青貯專用玉米雜交種--瑞德2號
由高粱研究所育成,該品種株高350-400cm,含粗蛋白9.45%,中性洗滌纖維49.31%,酸性洗滌纖維27.05%。根系發達,長勢強,表現出極好的抗病、抗蟲和豐產性能,成穗率高,保綠性與適口性好,2006年通過山西省審定。適宜山西、內蒙、新疆等省區種植。最高畝產達到12180kg,是飼養牛、羊的優質飼料。
聯系人:張福耀
張福耀和他的高粱試驗田(資料圖片)
北方的冬天已經進入一年中最嚴寒的時節了,也是一年中農事最清閑的時候。而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張福耀研究員和他的科研團隊卻一刻也不能清閑,他的團隊已在海南進行南繁加代育種,他也即將準備啟程趕赴海南三亞,開始一年中“第四個農忙季節”。36年來,張福耀就是這樣一刻也不停歇地奔波在科研的道路上,為他所鐘愛的高粱研究事業奉獻著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
潛心研究推動高粱科研世界領先
出生于農村的張福耀飽受過忍饑挨餓糧食短缺時代的煎熬,因此他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工作以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個好的科研工作者,必須時刻明白自己肩負的重大責任,把育種工作與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不辜負國家的培養和農民的厚望。
為能適應科研需求并在高粱研究上取得突破,張福耀刻苦鉆研業務,為掌握國外第一手研究文獻,他咬牙刻苦自學英語。1982年農業部選派科技人員出國進修,張福耀作為全國相關農科院選拔出的5名科技人員之一,到印度國際半干旱地區作物研究所學習高粱遺傳育種。這次短暫的學習大大開闊了視野,也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研改變生產的重大意義,奠定了他一生潛心科學研究的堅實基礎,也為后來走出國門與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等院校的高粱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礎。
高粱雜種優勢利用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邁羅細胞質(A1)雄性不育系TX3197A的育成開始的,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外雜交高粱生產全部依賴于A1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這種單一細胞質的全球利用,極易造成病菌的專化性侵染,給高粱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張福耀于1981年開展了高粱異胞質不育系研究與創制工作,經過對國內外高粱種質的大量測交和遺傳分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建立異質異核“A2恢保系統”用于高粱育種和生產的觀點,并與課題組同志一起育成新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A2V4A。新型細胞質育性穩定,配合力高、抗旱、耐蚜、對絲黑穗病1、2、3號小種免疫,很快被全國主要育種單位引用,組配了晉雜12號,吉雜80號,商雜6號等5個雜交種大面積推廣,使我國成為全球領先利用A2細胞質雜交種的國家,填補了國際上A2細胞質雜交種利用的空白。美國TA&M大學教授、高粱遺傳育種學家Schertz博士(A2胞質創始人)三次訪華,對A2細胞質的創制和利用給予很高評價,認為該項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經全國高粱專家鑒定,一致認為A2型細胞質雜交種的選育和利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8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高粱、玉米、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對上世紀的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種雜種優勢利用方式需年年制種,消耗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無融合生殖是植物界種子無性繁殖的一種特有方式,利用這一特性可把雜種優勢固定下來并代代相傳,無需年年制種。這一技術的關鍵是在作物中發現和創制無融合生殖系,這也是當今世界育種的難題和熱點。在資料、材料很有限的情況下,張福耀在老師牛天堂研究員主持下與課題組同志開展了長達8年的艱苦攻關,他承擔了無融合生殖研究遺傳育種的全部工作,經在我省和海南8年16代選育,創制出高頻率無融合生殖系SSA-1,發現了無融合生殖系296B。并在理論上闡明了SSA-1和296B的兼性無融合生殖特點和無胞質無融合生殖特性。該項成果經我國著名胚胎學專家、中科院院士王伏雄教授等專家嚴格鑒定,認為居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科研成果當年被評為我省科技十大新聞之一,1996年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面向生產產學研結合推動產業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畜牧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為了應對當時高粱逐步退出食用,種植面積銳減,畜牧業快速發展,優質飼草嚴重短缺的局面,張福耀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把高粱育種方向調整在利用高粱飼草資源的優勢,開拓高粱育種新領域和推動高粱生產最具優勢的釀造專用高粱品種選育上。
為了解決我國優質飼草短缺問題,張福耀用高粱和蘇丹草雜交育成產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的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該項科研成果2003年3月通過鑒定,專家認為該項研究開創了高粱育種新領域,增加了我國優質飼草新類型,該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2005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新型飼草高粱晉草1號以及晉草2、3號等系列品種的育成解決了我國種草養畜、快速發展畜牧業的重大難題,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省委書記做出重要批示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繁種,2004年國家發改委把該成果列為國家高新技術項目,飼草高粱的選育與推廣有效緩解了優質飼草短缺的局面。目前張福耀選育的飼草高粱系列品種已成為我國飼草高粱主推品種,在全國20余個省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為推進我國圈養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開創高粱研究新領域的同時,張福耀努力推動高粱的釀造優勢,提出選育高淀粉釀造專用高粱新品種的主張,1996年,張福耀選育的我國第一批高淀粉釀造高粱專用種晉雜15、16號通過審定推廣,其籽粒產量比對照增產20%,淀粉含量比對照提高5個百分點,出酒率可提高2-3個百分點,從根本上解決了高粱品種高產、優質、高效三者相統一的基本問題,在高淀粉高粱新品種選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地促進了高粱生產和我省釀造業的發展,2002年該項科研成果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十一五”期間,“高淀粉釀造高粱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示范”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由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牽頭,全國14個產、學、研單位13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張福耀成為課題主持人,項目選育高產、多抗、高淀粉釀酒專用高粱新品種24個,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種達到78.09%,24個品種平均淀粉含量達到75.16%,比目前推廣品種平均淀粉含量70.35%提高4.81個百分點,出酒率比普通品種提高2-3個百分點。新品種籽粒淀粉含量顯著提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進展。項目期間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600余萬畝,創社會效益6億元。
高淀粉釀造高粱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實施推進了產、學、研結合,公司+基地+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與汾酒、茅臺等名酒企業聯合建立高淀粉釀造專用高粱基地60余萬畝,有效提升了我國高粱產業化水平。
兢兢業業為高粱事業終生奉獻
36年來,張福耀的職稱從技術員晉升為助研、副研、研究員,職務從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到黨委書記,不管職稱和職務怎么變化,他下試驗田和進實驗室掌握第一手科研資料的習慣沒有變,春天下地播種,夏季帶領團隊成員雜交授粉,秋季親手選擇材料,冬季奔赴海南育種,年而復始。
36年的科研工作中,他節假日很少能夠休息。每年“五一節”前后,正是高粱最佳播種期,他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國慶節又恰逢高粱收獲的季節,長假也只能在忙碌的收獲中很快地過去。為了加快育種進程,張福耀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每年都要去海南加代育種,每年春節正是在海南加代育種最忙碌的雜交授粉季節。36年來,除了進修學習和出國留學合作研究的6個年頭沒有去海南育種外,他30次赴海南育種,有28個春節未能與家人團聚,完成70余代高粱材料的選育任務。
36年來,他撰寫研究論文110余篇,編著和合著《中國釀造高粱遺傳改良與加工利用》等五本書,《高粱非買羅細胞質研究和雄性不育利用》《高粱、谷子無融合生殖研究》等論文在國內外同行中產生較大影響,現為《雜糧作物》《山西農業科學》編委,國家高粱品種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技導報》理事,山西省遺傳學會常務理事。是農業部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高粱育種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
200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 “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為了滿足畜牧業發展和 “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需求,高粱研究所對張福耀課題組的研究力量和實驗設施進行了加強和充實,由他負責組建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飼草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立以來承擔了國家和省級各類科研、推廣項目22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農村技術承包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育成飼草高粱、釀造高粱、甜高粱系列新品種20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3000余萬畝,創社會效益30多億元。由于他突出的工作成就和重大貢獻,先后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山西省勞動模范稱號,并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在農業機械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高粱的種植、管理、收獲和脫粒等環節幾乎全是利用傳統農具和手工來完成,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高粱的積極性。為解決高粱機械化生產問題,張福耀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已經育成我省第一批機械化高粱雜交種,目前正在開展機械化品種配套栽培技術、農機農藝結合提高高粱全程機械化水平等的研究。使高粱生產能夠更好地滿足廣闊的市場發展需求和人類健康發展的需要,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終生奮斗的目標。
訪高粱育種專家張福耀
專家檔案
張福耀,現任山西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研究員,國家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高粱育種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高粱育種研究36年,先后主持育成釀造高粱、飼草高粱新品種20多個,發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研究論文110余篇,其中SCI收錄兩篇。獲得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并獲得山西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本報記者 程春生
在高粱“火紅”的年代,我國高粱年種植面積一億多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曾為糧食增產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高粱退出了餐桌,種植面積隨之銳減,近年種植面積不到1000萬畝。因此,調整高粱育種方向已成為高粱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為了解高粱研究與產業發展現狀,《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張福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你在我國高粱研究領域拼搏30多年,經歷了高粱產業的幾度起落,現在高粱產業又出現逐漸興起的勢頭,作為一名高粱育種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張福耀:高粱釀酒、釀醋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國內粒用高粱85%用于釀造業,目前高粱的產量與需求量相差甚遠,市場空間很大。隨著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飼草高粱發展前景也十分廣闊,而且飼草高粱雜種優勢強,抗逆性好,適應范圍廣,具有巨大開發潛力。作為高粱育種工作者,應瞄準市場,調整高粱育種方向,優化高粱栽培技術,用科技推動高粱產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報》:你是農業部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高粱育種研究室主任、崗位專家,也是高粱育種領域的領軍人,請你介紹一下高粱育種、栽培和生產上有哪些技術創新和突破?
張福耀:“十一五”期間,我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解決了多項高產、優質高粱種質資源的創新和高效育種的關鍵技術問題,獲得高淀粉釀酒專用高粱新種質和不同抗性資源及特異育種材料32份。利用常規育種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選育出高產、多抗、高淀粉釀酒專用高粱新品種24個,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解決了我國高粱品種綜合抗性差、淀粉含量低和栽培技術落后等問題。
技術創新方面,主要有兩個突破。一是完成了高淀粉高粱“三系”配套,選育的新品種籽粒淀粉含量顯著提高。我們選育的新品種淀粉含量最高的達到78.09%,平均淀粉含量達到75.16%,比目前推廣品種(“九五”“十五”育成推廣品種)平均淀粉含量70.35%提高4.81個百分點,短期內把籽粒淀粉含量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這是國內外高粱育種界前所未有的。二是“三系”選育水平走到了國際前列。目前我們選育的“三系”材料在主要農藝性狀、配合力等方面已超過了國外“三系”,高粱雜交種的豐產性能明顯高于國外品種。
同時在高粱栽培研究領域也攻克了多項難關。組裝、集成了多項高粱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大大降低了高粱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和效益。通過研究還建立了再生高粱栽培技術體系,是解決西南高粱栽培中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光熱資源利用率低的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西南地區的高粱生產水平,使西南地區高粱畝產提高36.6%。
為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課題組實施推進了產、學、研結合,公司+基地+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等產業化模式,與汾酒、茅臺(600519,股吧)等名酒企業聯合建立高淀粉釀造專用高粱基地60余萬畝,滿足了企業的釀造需求,有效提升了我國高粱產業化水平。培育的高淀粉釀造高粱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00余萬畝,基本實現了我國高粱主產區高粱品種的更新換代。
《中國科學報》:據說高粱種植實現機械化的難度非常大,開展這方面研究攻關,有哪些突破與進展?
張福耀: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進入新的轉型期,勞動力成本逐年提高,農民對機械化栽培高粱的渴求與日俱增,但目前推廣的品種基本不適宜機械化栽培,嚴重制約了高粱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家高粱產業技術體系把適宜機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種選育列入體系重點任務,山西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在適宜機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種選育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已育成3個株高150厘米左右、葉片窄小、株型緊湊耐密植、穗柄稍長、穗中緊的適宜機械化收獲新品種。同時成功研究出高粱單粒播種機,實現了高粱單粒點播不間苗、化學除草、機械收獲的高粱全程機械化栽培,農機、農藝結合,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高粱栽培模式。
《中國科學報》:今后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高粱產業,你有什么建議?
張福耀:要使高粱生產邁上一個新臺階,首先要加大高粱生產規;、基地化、集約化發展力度,加快建設一批科技推廣和現代生產基地。
還要繼續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高粱產業化服務體系,搞好全程技術服務。另外要加大生產技術示范投入,尤其是要對機械化栽培高粱技術推廣進行補貼扶持。
改變高粱生產是糧食生產的觀念,充分認識高粱在我國釀造業中的支撐地位,把高粱生產和釀造產業結合,發揮名酒企業、名醋企業和高端酒、高端醋的優勢,推動我國高粱生產和釀造產業的跨越發展。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03-14 第6版 專題)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