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祥,男,生于1966年2月,教授,博士,森林生態學科點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副院長,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教授,林學院生態所副所長,擔任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試點)及“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CFERN)”—“秦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副站;學校優秀“青年學術骨干”。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 年7月畢業于西北林學院林學系林學專業。
2001 年12月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博士學位。
2003年擔任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及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CFERN)”—“秦嶺森林生態站”副站長。
2004-2007 年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副院長,林學院生態所副所長。
學術兼職:
1、中國林學會森林防火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2、中國消防協會森林消防協會第四屆專業委員會委員。
3、陜西省種苗協會副理事。
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承擔本科生: “森林經營”、 “森林火災與管理”、 “城市園林植物生態”、“環境保護學”等課程的教學及實驗實習任務。
承擔碩士研究生:“應用生態學”、“高級森林生態學”、“生態學進展”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32名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累計指導40多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撰寫工作。 目前,指導在讀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4名。
教學成果:
1、參編面向21世紀教材《森林火災與管理》,2005年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2、副主編教材《GIS與GPS導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08。
3、“林學專業骨干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植物群落,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森林健康經營等方向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飼料灌木型濱藜種質資源及栽培技術引進”項目(2003-Z99) ,“948”國際引進,農業部,2003-2006。
2.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延安試驗點研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專項專題,中國林科院,2002-2005。
3. 人工林可持續經營與近自然重構技術體系引進,“948”國際引進,國家林業局(2005-4-20) 主持,2005-2008。
4. 日元貸款—陜西省植樹造林生態環境監測項目,監測專項,陜西省林業廳,2003-2012。
5. 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評價及林草植被自我維持機制研究,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持,2005-2008。
6. 陜西秦嶺火地塘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穩定性機理的定位研究,林業部重點項目。
7. 陜北黃土丘陵區節水樹種選擇研究”(2001—SM-09)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8. 江河源區生態環境的演變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青海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9. 西北地區農林生態體系建設研究,科技部重點項目。
10. 陜西秦嶺火地塘森林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規律研究,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
11. 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牧及調整農業結構戰略研究,科技部重點項目。
12. 秦嶺山地植物生態群落結構特征研究,科技基礎性專項。
13. 秦嶺山地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維護與經營技術研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200804022B,主持。
14. 陜西寧夏省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位觀測與評估技術,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704005/wb06,主持。
15. 林業生態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與碳匯計量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專題2006BAD03A0702,主持 。
16. 秦嶺水源林健康經營技術,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題。
17.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植被演替與水土流失相互作用機理,國家自然基金(合作項目)30671721,主持 。
18. 秦嶺中山帶松櫟混交林健康及維護機理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19. 秦巴山區生態群落與生物種質資源調查—秦嶺山地植物生態群落結構特征調查研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07FY110800 主持 。
科研成果:
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副主編撰寫研究成果專著2部。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一項;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一項;梁希林業科學三等獎一項。
1、第二負責人完成的科技部重點項目“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牧及調整農業結構戰略研究” (K2000-05-07)。
2、第二負責人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江河源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2002- N-04),于2007.1月通過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的鑒定,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第二負責人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可行性基礎研究”(30170539)于2004.12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鑒定委員會鑒定,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4、參加完成的林業部重點項目“陜西秦嶺火地塘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穩定性機理的定位研究”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驗收委員會認定為成果,2003年獲陜西林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5、參加完成的“陜西省經濟林木菌根研究”成果,獲2000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主要成果摘要:
1.中國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研究
對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土壤狀況、植被特征及分布規律,當地人口數量、質量,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在氣候變化和人類經濟活動的綜合影響下植被的變化過程等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西北地區目前退耕還林還草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首先是根據西北地區不同地域的氣候、地形、土壤、水分、生物等因素及其組合特征,對該區的植被進行了區劃,把復雜多樣的西北地區的植被分為5個植被區域,13個植被地帶,25個植被區,58個植被小區。并對58個植被小區的植被類型、結構和植被分布規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為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比較系統的背景資料;其次是提出了西北地區退耕還林(草)功能區、功能單元的概念,根據不同區域的地形、氣候、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歸納了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植被建設的16種模式,對各種模式適合的地域、植被恢復采取的方法及重建植被應用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等進行了論述,以期指導和促進西北地區的退耕還林(草)進程;第三是根據西北地區在退耕還林(草)中對糧食、生活能源、農民收入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構建了不同水平因素下退耕還林(草)還草的技術、糧食、能源和經濟政策支撐體系,得出西北地區退耕還林(草)還草需求的國家糧食補助及其農村能源建設的量化結論。
2.秦嶺中山地帶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規律及穩定性機理
(1)根據秦嶺林區現存次生樺木林多呈塊狀分布的實際,用相異性系數等級聚類法研究了樺木群落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結構、更新特點及其穩定性。
(2)依據數量分類、群落排序方法,對秦嶺林區次生銳齒櫟林進行了群落類型劃分,分析了該群落的結構特征和更新動態。
(3)在秦嶺林區,巴山冷杉是寒溫性針葉林群落的主要類型。針對由于采伐干擾,群落處于消退狀態,原始林日趨減少的問題,對巴山冷杉群落演替動態、穩定性及恢復途徑進行了研究。
(4)主伐后天然更新的主要次生林—華山松群落的類型、結構特征以及華山松種群結構、空間分布格局以及更新動態。
發明專利:
1 氣動背負式減震高枝鋸 秦曉偉;馮永忠;戴飛;王得祥;楊改河;任廣鑫;李剛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專利 2012-01-18
出版專著:
1. 副主編教材《GIS與GPS導論》,王得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2. 參編面向21世紀教材《森林火災與管理》,王得祥,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
3. 專著《中國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研究》,楊改河,張小燕,王得祥,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4. 副主編《江河源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質量評價研究》,楊改河,王得祥 , 科學出版社版,2008年3月。
5. 參編《中國旱區農業》,王得祥,江蘇科技出版社,2009年7月。
發表文章:
2016
1 光伏電站建設對土壤和植被的影響 王濤; 王得祥; 郭廷棟; 張崗崗; 趙世雄; 牛懷誠; 盧舜瑜; 林虎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3
2 淺談吊桶滅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雷瀟; 王得祥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6/04
3 油松釋放萜烯類揮發性成分研究 呂迪; 王得祥; 謝小洋; 張崗崗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6/01
2015
4 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主要森林群落類型穩定性分析 王宇超; 李為民; 張燕; 黎斌; 周亞福; 盧元;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15/12
5 小隴山林區黨川林場生態公益林經營類型劃分研究 優先出版 歐陽君祥; 張崗崗; 王得祥; 劉文楨; 郭小龍 林業資源管理 2015/05
6 干旱脅迫對四種野生地被植物抗性生理指標的影響 顧文毅; 王得祥; 劉小利 北方園藝 2015/18
7 西寧市22種城市森林植物葉片解剖結構的抗旱性分析 宋彬; 張義; 王得祥; 劉紅茹; 徐勇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05
8 延安市城郊側柏純林及混交林的近自然度評價 郭廷棟; 王得祥; 王濤; 胡有寧; 張新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9
9 小隴山百花林場次生松櫟混交林群落及優勢種群空間結構特征 張崗崗; 王得祥; 張叢珊; 張宋智; 劉文楨; 歐陽君祥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5/08
10 秦嶺南坡松櫟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種間聯結性和相關性研究 張崗崗; 王得祥; 張明霞; 劉文楨; 郭小龍 西北植物學報 2015/08
11 小隴山2種典型天然林空間結構參數分布特征 張崗崗; 王得祥; 柴宗政; 張叢珊; 劉文楨; 張宋智 林業科學研究 2015/04
12 延安市城郊側柏純林及混交林的近自然度評價 優先出版 郭廷棟; 王得祥; 王濤; 胡有寧; 張新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9
13 小隴山百花林場次生松棟混交林群落及優勢種群空間結構特征 優先出版 張崗崗; 王得祥; 張叢珊; 張宋智; 劉文禎; 歐陽君祥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
14 13種園林樹種葉片解剖結構與其二氧化硫吸收能力的關系 宋彬; 王得祥; 張義; 劉紅茹 西北植物學報 2015/06
15 秦嶺松櫟混交林群落的穩定性 張明霞; 王得祥; 彭舜磊; 黃雅昆; 張崗崗 生態學報 2015/08
16 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短柄枹櫟種群的數量特征 黃雅昆; 王得祥; 張洪武; 郭廷棟; 胡有寧 西北植物學報 2015/03
17 秦嶺華山松天然次生林優勢種群的種間聯結性 張明霞; 王得祥; 康冰; 張崗崗; 劉璞; 杜焰玲; 于飛 林業科學 2015/01
18 秦嶺西段日本落葉松人工林生長規律研究 朱紅燕; 王得祥; 柴宗政; 沈亞洲; 郭小龍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01
19 小隴山林區天然林林種結構優化決策研究 張叢珊; 王得祥; 劉文楨; 柴宗政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01
2014
21 火地塘林區不同徑級華北落葉松結構參數研究 張崗崗; 王得祥; 劉文楨; 張叢珊; 呂迪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4/06
22 秦嶺中段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空間結構的二元分布特征 張崗崗; 王得祥; 柴宗政; 朱紅燕; 張叢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9
23 基于葉片解剖結構的西寧市11種城市森林植物抗旱性評價 張義; 王得祥; 宋彬; 呂迪; 王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8
24 西寧市11種城市森林植物基于葉片解剖結構的抗旱性評價 優先出版 張義; 王得祥; 宋彬; 呂迪; 王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8
25 環境因子對秦嶺3種典型次生林群落物種組成的影響 優先出版 張子良; 于飛;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8
26 延安15種園林樹種葉片硫含量特征分析 優先出版 宋彬; 王得祥; 張義; 胡有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5
27 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太白楊群落優勢種種間聯結性研究 王鴻耀; 王得祥 陜西林業科技 2014/02
28 環境因子對太白山高山植被物種組成和豐富度的影響 優先出版 任學敏; 楊改河; 朱雅; 王小立; 王得祥 生態學報 2014/23
29 秦嶺中段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演替動態 柴宗政; 王得祥; 郝亞中; 張麗楠; 朱紅燕; 張叢珊 林業科學 2014/02
30 松櫟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數量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養分關系的研究 陳莉莉; 王得祥; 于飛; 王兆杰; 黃雅昆; 張洪武 土壤通報 2014/01
31 秦嶺南坡松櫟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組成及多樣性動態分析 張洪武; 于飛; 王得祥; 張子良 西北植物學報 2014/01
32 太白山紅樺種群不同發育階段的空間格局與關聯性 郭垚鑫; 胡有寧; 李剛; 王得祥; 楊吉健; 楊改河 林業科學 2014/01
2013
33 小隴山林區日本落葉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 袁一超; 王得祥; 劉小林; 藺巖雄; 鄭子龍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06
34 秦嶺南坡油松-銳齒槲櫟混交林群落不同層次多樣性特征及環境解釋 吳昊; 張明霞;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13/10
35 延安城郊刺槐林下物種多樣性與生物量研究 熊櫻; 唐德瑞; 王得祥; 崔宏安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05
36 林分密度對土壤水分理化性質的影響 陳莉莉; 王得祥; 于飛; 王兆杰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3/08
37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養功能研究 優先出版 陳莉莉; 王得祥; 張宋智; 王兆杰; 呂婧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7
38 蒙古櫟種子相對豐富度對小興安嶺5種木本植物種子擴散的影響 于飛; 史曉曉; 易現峰; 王得祥 應用生態學報 2013/06
39 不同生態條件下松櫟混交林3種優勢喬木種群的更新規律 于飛; 王得祥; 史曉曉; 魏麗婧; 黃雅昆; 張洪武 西北植物學報 2013/05
40 紅棗矮化超高密度栽培技術的研究 宋平; 王得祥 農業與技術 2013/04
41 秦嶺山地松櫟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組成及更新特征 于飛; 王得祥; 史曉曉; 陳莉莉; 黃青平; 宋彬 西北植物學報 2013/03
42 銳齒櫟林健康標準初探 保積存; 王得祥; 歐陽旭; 楊青英; 陳飛; 譚小蘭; 張興友 四川林勘設計 2013/01
43 秦嶺火地塘林區銳齒櫟林健康狀況評價與重要影響指標分析 郭秋菊; 王得祥; 保積存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01
44 陜西寧東林業局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最適經營密度研究 張麗楠; 王得祥; 郝亞中; 柴宗政; 張洋; 吳昊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01
45 陜西商洛油松飛播林生長規律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黃青平; 王得祥; 劉華; 張麗楠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01
46 佛坪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海拔格局研究 王宇超;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13/01
47 延安5種木犀科園林植物葉片結構及抗旱性研究 優先出版 劉紅茹; 馮永忠; 王得祥; 崔宏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2
2012
48 黃土丘陵區梨棗人工林細根分布與土壤養分的關系研究 魏國良; 王得祥; 汪有科; 藺雨陽; 楊濤 北方園藝 2012/23
49 榆林市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優先出版 宋平; 王得祥 現代農業科技 2012/23
50 秦嶺西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種群競爭關系研究 優先出版 柴宗政; 王得祥; 張麗楠; 張洋; 黃青平; 吳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12
51 延安城區10種闊葉園林植物葉片結構及其抗旱性評價 劉紅茹; 馮永忠; 王得祥; 崔宏安 西北植物學報 2012/10
52 陜西省寧東林業局華北落葉松人工林胸徑分布規律研究 優先出版 張麗楠; 王得祥; 柴宗政; 郝亞中; 黃青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10
53 外來樹種華北落葉松引種對秦嶺森林群落的影響 彭舜磊; 王得祥; 柴宗政 生態學雜志 2012/09
54 環境因子對秦嶺南坡中段松櫟混交林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優先出版 吳昊; 王得祥; 黃青平; 張義; 宋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9
55 秦嶺山地天然油松群落主要植物種群生態位特征 柴宗政; 王得祥; 張麗楠; 張洋; 黃青平; 吳昊 生態學雜志 2012/08
56 秦嶺中段松櫟混交林群落數量分類與排序 吳昊; 王得祥; 胡有寧; 黃青平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8
57 秦嶺中段典型群落多樣性分析 方凱; 王得祥; 保積存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2/04
58 小隴山人工油松林徑級結構及林下植物多樣性研究 康迪; 郭垚鑫; 杜焰玲; 王得祥; 楊改河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2/04
59 陜西黑河上游主要天然林類型及物種多樣性特征研究 王宇超; 王得祥; 胡有寧; 柴宗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7
60 陜西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天然林物種組成及主要種群生態位 胡有寧; 王得祥; 黃青平; 何帆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6
61 商洛地區不同林齡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質研究 張洋; 劉華; 王得祥; 王宇超; 吳昊; 張麗楠; 黃青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62 鹽脅迫對木本濱藜葉綠素合成及凈光合速率的影響 王宇超; 王得祥 農業工程學報 2012/10
63 秦嶺西段小隴山林區氣候要素及其變化特征研究 藺巖雄; 王得祥; 劉小林; 楊海裕; 袁一超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2/03
64 秦嶺山地銳齒櫟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康冰; 王得祥; 李剛; 高妍夏; 張瑩; 杜焰玲 生態學報 2012/09
65 秦嶺火地塘種子植物區系及其與毗鄰地區的關系分析 張巧明; 王得祥; 龔明貴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3
66 秦嶺天然次生油松林冠層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滯效應 陳書軍; 陳存根; 鄒伯才; 張碩新; 王得祥; 侯琳 生態學報 2012/04
67 商洛山區人工油松群落物種多樣性與環境因子關系研究 吳昊; 劉華; 張洋;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2
68 秦嶺南坡油松和銳齒櫟群落凋落葉碳釋放及其與分解的關系 何帆; 王得祥; 張宋智; 彭舜磊; 沈亞洲; 杜彥昌; 張江濤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2/01
69 環境因子對巴山冷杉-糙皮樺混交林物種分布及多樣性的影響 任學敏; 楊改河; 王得祥; 秦曉威; 劉振學; 趙雙喜; 白宇 生態學報 2012/02
70 局域與區域生態過程對太白山牛皮樺林林隙內草本植物物種豐富度的影響 賀書珍; 王得祥; 楊改河; 李剛; 秦曉威; 楊俊杰; 權悠; 王琛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1
71 巴山冷杉-牛皮樺混交林喬木更新及土壤化學性質對更新的影響 任學敏; 楊改河; 秦曉威; 王得祥; 劉振學; 趙雙喜; 白宇 林業科學 2012/01
2011
72 秦嶺山地典型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康冰; 劉世榮; 王得祥; 張瑩; 劉紅茹; 杜焰玲 應用生態學報 2011/12
73 秦嶺菜子坪林區森林景觀格局及破碎化分析 優先出版 王志彬; 王得祥; 任廣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2
74 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太白楊林優勢種群生態位 孔令童; 任廣鑫; 王得祥; 郭垚鑫; 胡有寧; 譚胡燕; 楊改河 西北農業學報 2011/10
75 小隴山紅樺次生林物種組成與立木的點格局分析 郭垚鑫; 康冰; 李剛; 王得祥; 楊改河; 王大偉 應用生態學報 2011/10
76 秦嶺火地塘林區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質 張巧明; 王得祥; 龔明貴; 張麗楠 水土保持學報 2011/05
77 辛家山不同森林類型土壤基本化學性質研究 劉瑞英; 譚胡燕; 楊改河; 任學敏; 王得祥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1/05
78 基于灰色關聯的火地塘林區銳齒櫟林天然更新研究 保積存; 王得祥; 陳飛; 方凱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1/05
79 紫柏山亞高山草甸群落的種間關聯和相關分析 郭垚鑫; 胡有寧; 孔令童; 王得祥; 楊改河 生態學雜志 2011/08
80 辛家山不同坡向次生林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 劉振學; 任廣鑫; 康冰; 王得祥; 秦曉威; 任學敏; 孔令童; 王志彬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4
81 嘉陵江源頭幾種林地土壤肥力狀況調查 譚胡燕; 劉瑞英; 楊改河; 任學敏; 王得祥 西北農業學報 2011/07
82 秦嶺山地油松群落更新特征及影響因子 康冰; 王得祥; 崔宏安; 迪瑋峙; 杜焰玲 應用生態學報 2011/07
83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現狀及分析 宋先先; 王得祥; 趙鵬祥; 張巧明; 趙雙喜; 白宇; 任學敏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1/04
84 太白山幾類植物群落灌木及草本層的最小取樣面積研究 任學敏; 楊改河; 王得祥; 秦曉威; 劉振學; 趙雙喜; 白宇 西北植物學報 2011/05
85 秦嶺酉水河天然針葉林物種多樣性的垂直格局 劉金虎; 王得祥; 王宇超; 胡有寧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1/03
86 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銳齒櫟群落物種組成及群落結構研究 劉振學; 任廣鑫; 王得祥; 孔令童; 王志彬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2
87 秦嶺中段華山松林健康評價研究 方凱; 王得祥; 保積存 陜西林業科技 2011/02
88 秦嶺火地塘林區四種主要樹種凋落葉分解速率 何帆; 王得祥; 雷瑞德 生態學雜志 2011/03
89 陜西周至典型森林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特征 胡有寧; 王得祥; 郭垚鑫; 孔令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3
90 小隴山林區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及死木質殘體儲量 何帆; 王得祥; 張宋智; 劉文楨; 沈亞洲; 胡有寧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1/01
91 陜西省林權抵押貸款研究 吳普俠; 王得祥; 張明霞 陜西林業科技 2011/01
92 秦嶺主要森林類型近自然度評價 彭舜磊; 王得祥 林業科學 2011/01
2010
93 佛坪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數量分類研究 代海春; 王得祥; 崔宏安; 孔令童; 郭垚鑫; 楊改河 西北農業學報 2010/12
94 小隴山林區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種多樣性研究 呂婧嫻; 王得祥; 張宋智; 何志美; 保積存; 黃青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1
95 林隙對太白山牛皮樺-巴山冷杉混交林內草本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秦曉威; 李剛; 王得祥; 楊改河; 任學敏; 趙雙喜; 白宇; 劉振學 應用生態學報 2010/10
96 秦嶺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趙雙喜; 王得祥; 邊丹丹; 白宇; 秦曉威; 任學敏; 楊改河 西北植物學報 2010/07
97 秦嶺南坡不同海拔林分凋落葉分解特征 何帆; 王得祥; 雷瑞德; 王靜; 王宇超; 劉金虎 西北植物學報 2010/05
98 干旱脅迫對木本濱藜生理特性的影響 王宇超; 王得祥; 彭少兵; 何帆 林業科學 2010/01
99 梨棗人工林有效吸收根系密度分布規律研究 魏國良; 汪有科; 王得祥; 藺雨陽; 楊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1
2009
100 氣候因子對油松林蒸發散的影響 余鴿; 龍鳳來; 王得祥; 許海燕; 劉宇峰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4
101 寧夏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研究 孫穎; 王得祥; 張浩; 李志剛; 魏耀鋒; 胡天華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2)91-97
102 秦嶺中段天然油松林生態種對和功能群劃分 藺雨陽; 王得祥; 雷瑞德; 雍小華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37(11)46-51
103 秦嶺火地塘林區華山松人工林與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比較 彭舜磊;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09(12)
104 青海東部干旱區甘蒙錦雞兒效益評價 徐尚輝; 王得祥 陜西林業科技 2009/05
105 互助中位山旱地甘蒙錦雞生長調查 徐尚輝; 王得祥 青海農林科技 2009/03
106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地植物群落演替規律及物種多樣性動態研究 楊濤; 王得祥; 周金星; 王強; 藺雨陽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9,24(5)10-15
107 秦嶺西段天然油松種群的數量特征研究 藺雨陽; 王得祥; 雷瑞德; 雍小華 水土保持研究 ,2009,16(4)180-185
108 秦嶺火地塘林區4種主要樹種凋落葉分解動態研究 何帆; 王得祥; 雷瑞德; 侯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6)181-186
109 秦嶺山地天然油松林群落結構特征和數量分類研究 王得祥; 藺雨陽; 雷瑞德; 楊濤; 王強; 雍小華 西北植物學報 2009 ,29 (5) :0867 - 0873
110 秦嶺火地塘林區天然油松林碳素空間分布規律 馬明; 王得祥; 劉玉民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31(3):114-118
111 榆林生態型紅棗科技產業工程頂層設計 魯向平; 吳普特; 汪有科; 王得祥 新西部(下半月) 2009/02
112 黃土丘陵溝壑區三種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動態及蒸散耗水規律研究 朱德蘭; 楊濤; 王得祥; 藺雨陽; 錢紅格; 周金星 水土保持研究 2009,16(1) :8 – 12
113 甘肅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區葡萄膜下滴灌應用試驗研究 謝揚; 劉建勇; 王得祥 陜西林業科技 2009/01
114 秦嶺火地塘林區油松群落喬木層的碳密度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尚廉斌; 趙輝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37(1)
115 近40年來江河源區草地生態壓力動態分析 馮永忠; 楊改河; 王得祥; 胡良溫 生態學報 2009/01
2008
116 黃土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貯水動態變化 楊濤; 王得祥; 劉雅娟; 魏國良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6
117 秦嶺天然華山松林碳素空間分布規律及其動態變化 馬明; 王得祥; 劉玉民 林業資源管理 2008,5:75-78
118 青海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綜合評價 魏國良; 王得祥; 趙留柱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23(5): 209-212
119 秦嶺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機碳的特征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趙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6(8):156-159
120 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壤水分生態效應的影響 張笑培; 楊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自然資源學報 2008/04
121 秦嶺林區主要樹種葉片凋落物性質的研究 何帆; 王得祥; 雷瑞德; 王宇超; 余鴿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23(4):30-33
122 秦嶺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間草本層碳密度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尚廉斌; 趙輝 草地學報 2008, 16(3): 262~266
123 黃土高原溝壑區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土壤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張笑培; 楊改河; 王得祥; 馮永忠; 任廣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6(5):149-154
124 火地塘林區鐵杉生長規律研究 彭舜磊;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36(4):83-88
125 我國人工林現狀與近自然經營途徑探討 彭舜磊; 王得祥; 趙輝; 楊濤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23(2): 184~188
126 黃土高原人工植被小氣候生態效應研究 徐麗萍; 楊改河; 姜艷; 王得祥 水土保持學報 2008, 22( 1):163-167
127 退耕還林(草)對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民經濟生活影響的分析——以安塞縣為例 劉志超; 楊改河; 杜英; 馮永忠; 王得祥 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1) :169-175
128 近600年江河源區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分析 楊改河 王得祥 胡良溫 李亦冰 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高級學術研討會2008年 第08期
2007
129 江河源區草地資源利用狀況與可持續發展對策 盛海彥; 楊改河; 王得祥; 馮永忠; 任廣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7
130 鹽脅迫對木本濱藜植物細胞膜透性及生理特性的影響 王宇超; 王得祥; 彭少兵; 何帆; 余鴿; 王小蘭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7,25(4):223-229
131 組培快繁四翅濱藜影響因素的研究 彭少兵; 王得祥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3):377-381
132 黃河源區瑪多縣土地利用時空格局分析 師江瀾; 史紀安; 楊改河;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
133 秦嶺火地塘林區油松林輻射平衡特征研究 余鴿; 王得祥; 陳書軍; 雷瑞德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7,22(3): 26-29.
134 用正交設計優化四翅濱藜的育苗方法 彭少兵; 王得祥; 彭舜磊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7,22(2):85-87
135 江河源區生物多樣性問題研究 李軼冰; 易華; 楊改河; 王得祥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7/02
136 黃龍山林區封育油松林土壤養分研究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劉建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
2006
137 江河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史紀安; 劉玉華; 師江瀾; 楊改河;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0
138 江河源區的生態環境地位初探 李軼冰; 楊改河;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9
139 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研究進展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蘇子友 土壤通報 2006,37(3): 589~594
140 黃龍山林區封育天然油松群落種群生態位特征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陳書軍 西北植物學報 2006/03
141 江河源區四十多年來干濕變化分析 李軼冰; 楊改河;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3
2005
142 果洛州2002年生態足跡與發展能力分析 任廣鑫; 馮永忠; 楊改河;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2
143 黃龍山林區封育油松種群動態研究 侯琳; 雷瑞德; 劉建軍; 王得祥; 康博文 生態學雜志 2005/11
144 不同地面覆蓋對花椒冠層光能分布的影響 劉淑明; 孫丙寅; 王得祥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5,23(6):124~127
145 學校教育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王得祥 甘肅農業 2005/10
146 延安城郊防護林外貌結構及林下植物的多樣性 康博文; 侯琳; 劉建軍; 王得祥; 韓黎明 中南林學院學報 2005/05
147 農村戶用新型沼氣池成品標準化研制與產業化開發 楊改河 邱凌 任廣鑫 馮永忠 席新明 楊世琦 鐘世豐 李軼冰 楊鵬 王惠生 王蘭英 溫曉霞 王得祥 張小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 第12期
148 延安市城市森林樹種草種調查及其評價 康博文; 侯琳; 王得祥; 李俊玲; 殷振江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4
149 非監督數字化分類與GIS在土地沙漠化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毛曉利; 趙鵬祥; 王得祥; 李衛忠; 劉淑明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5/03
150 黃土丘陵溝壑區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以延安市為例 康博文; 侯琳; 劉建軍; 王得祥; 夏文輝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6
151 城市不同綠地類型降溫增濕效應的研究 康博文; 王得祥; 劉建軍; 李林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5/02
152 幾種主要綠化樹種苗木耗水特性的研究 康博文; 侯琳; 王得祥; 劉建軍; 韓黎明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5/01
153 秦嶺太白山北坡五種林分凋落葉分解狀況初步研究 尚廉斌; 王得祥; 樊璐; 劉建軍; 曹支敏; 陳增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6
2004
154 城市不同綠地生態效應的研究 宋西德; 王得祥; 劉粉蓮; 張永 生態經濟 2004/12
155 干旱脅迫下雪松土壤水分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劉淑明; 王得祥; 孫長忠 西北植物學報 2004/11
156 主要城市綠化樹種苗木耗水特性研究 王得祥; 康博文; 劉建軍; 韓黎明; 崔波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4/04
157 森林掩映下的科學城——日本筑波科學城的城市森林 劉建軍; 王得祥; 侯琳; 康博文 中國城市林業 2004/05
158 陜北黃土丘陵區主要成林樹種耗水量研究 王得祥; 康博文; 姜海龍; 趙生惠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4,19(3):1~4
159 黃龍山林區油松林封育過程中植物物種多樣性特征 侯琳; 雷瑞德; 康博文;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學報 2004/07
160 江河源區區域環境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任廣鑫; 楊改河; 溫秀卿;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
161 江河源區生態環境質量人為影響因素分析與評價 王得祥; 任廣鑫; 楊改河; 馮永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
162 江河源區水環境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胥鵬海; 馮永忠; 楊改河; 溫秀卿;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
163 秦嶺山地華山松林群落學特征研究 王得祥; 劉建軍; 李登武; 雷瑞德; 蘭國玉 應用生態學報 2004,(3):1~5
164 火地塘天然油松銳齒櫟林細根生物量及其空間變化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吳欽孝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4/01
165 江河源區生態地理區劃 馮永忠; 朱芬萌; 王得祥; 楊改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2
166 江河源區植被分區 溫秀卿; 楊改河; 王得祥; 任廣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2
167 江河源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問題 任廣鑫; 王得祥; 楊改河; 馮永忠; 溫秀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2
168 黃河源區氣候特征及其變化分析 樊萍; 王得祥; 祁如英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
169 延安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 康博文; 劉建軍; 王得祥; 侯琳 中國城市林業 2004/01
170 有關江河源區的科學問題 楊改河; 王得祥; 李軼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
171 江河源區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現狀及進展 王得祥; 李軼冰; 楊改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
172 江河源區地域界定研究 馮永忠; 楊改河; 楊世琦;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
173 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及調整農業結構戰略研究 楊改河 王得祥 溫曉霞 張小燕 楊世琦 朱芬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第12期
2003
174 陜西20種主要綠化樹種滯塵能力的研究 康博文; 劉建軍; 王得祥; 侯琳 陜西林業科技 2003/04
175 人工裸露地面的植被建設初步研究 權東計; 劉建軍; 王得祥 水土保持通報 2003/06
176 秦嶺華山松群落能量環境及光能利用率研究 王得祥; 劉淑明; 雷瑞德; 丁建超; 尤其明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3,18(4):5~9
177 秦嶺火地塘林區銳齒櫟光合、蒸騰特性 王翼龍; 張碩新; 雷瑞德; 王得祥; 張紅星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3/04
178 火地塘林區銳齒櫟林土壤碳循環的動態模擬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及川武久; 王翼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6
179 基于RS的綠地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以延安市及環城地區為例 趙鵬祥; 劉建軍; 王得祥; 王成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3/02
180 淺析我國的森林防火教育 王得祥 森林防火 2003,(1)13~14
181 秦嶺天然油松、銳齒櫟林地土壤呼吸與CO2釋放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吳欽孝 林業科學 2003,39(2):8~13
182 西北地區林草植被及其生態環境建設策略 王得祥; 楊改河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3/01
183 3S"技術用于黃土高原小流域退耕還林的方法構想 趙鵬祥; 劉廣全; 王得祥; 李衛忠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3/01
2002
184 美國黃松、奧地利黑松和油松光合、蒸騰及生長特性分析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崔宏安; 王翼龍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03
185 四種城區綠化樹種生理特性比較研究 王得祥; 劉建軍; 王翼龍; 楊正禮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17(3):5~7
186 延安市張梁試區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復與多樣性變化 劉建軍; 崔宏安; 王得祥; 夏文輝; 楊正禮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03
187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對策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韓黎明; 楊正禮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03
188 秦嶺林區天然油松、銳齒櫟林細根周轉過程與能態變化 劉建軍; 王得祥; 雷瑞德; 吳欽孝 林業科學 2002/04
189 秦嶺天然油松、銳齒櫟林根系-土壤互動效應研究 劉建軍; 雷瑞德; 吳欽孝; 王得祥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01
190 西北沙產業建設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朱德蘭; 王得祥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1/04
191 秦嶺火地塘林區4種林分地被物林火蔓延特性研究 王得祥; 朱德蘭; 徐釗; 江文波; 王曉琴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1,16(1):44~47
192 西北地區退耕還林(草)及其植被恢復途徑研究 王得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年 第01期
193 不同土壤中滴灌水分分布與設計參數的確定 朱德蘭; 汪志農; 王得祥; 朱首軍; 俞發軍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0/02
194 渭北地區蘋果高產灌溉制度研究 朱德蘭; 王得祥; 朱首軍; 賈銳魚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0/01
195 建立節水灌溉技術體系發展高產優質果園 朱德蘭; 王得祥; 賈銳魚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1
196 渭北地區旱地果園滲池節水灌溉技術研究 朱德蘭; 朱首軍; 王得祥; 余發軍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1
197 美國黃松與秦嶺主要松屬種葉燃燒性比較 張景群; 王得祥; 張海花 陜西林業科技 1999/04
198 Maptitude-GIS在造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趙鵬祥; 王得祥; 李秀信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9/04
199 可燃性氣體逸出指標應用于樹種燃燒性評價的研究 王得祥; 張景群; 吳寬讓; 周新華; 何旺莊 西南林學院學報 1999/03
200 40種喬木8種灌木燃燒性的R-Ⅲ方程計算與分類 張景群; 王得祥 林業科學 1999/04
201 可燃性氣體逸出百分率在樹種抗火性評價中的應用 王得祥; 張景群; 吳寬讓; 周新華 森林防火 1999/02
202 秦嶺林區華山松種群結構與動態研究 王得祥; 劉建軍; 陳海濱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9,14(1):56~61
203 秦嶺林區主要喬、灌木種類能量背景值測定分析 王得祥; 雷瑞德; 尚廉斌; 劉雪琴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9,14(1):40~43
204 秦嶺林區主要喬木樹種抗火性能綜合評價 王得祥; 竇民生; 張景群; 徐釗; 曾健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8/04
205 秦嶺華山松種群分布格局及動態研究 王得祥; 陳海濱; 劉建軍; 李正飛 西北植物學報 1998,18(4):622~628
206 木本植物燃燒過程的熱能平衡分析 張景群; 王得祥; 吳寬讓; 周新華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1998/05
207 秦嶺南坡華山松林潛在火險性影響因子的研究 張景群; 王得祥; 邱友光 中南林學院學報 1998/02
208 火地塘林場森林防火規劃研究 王得祥; 張景群 森林防火 1998/02
209 華山松林燃燒性的數量分類 張景群; 徐釗; 王得祥 陜西林業科技 1998/01
210 油松中幼齡純林林火致災結構與致災途徑模式 張景群; 馬騏; 王得祥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8/01
211 王得祥等.喬山林區5.5特大火災特點及對植被恢復的影響.陜西林業科技,1998.5
212 水分逸出率應用于樹種燃燒性評價的研究 張景群; 王得祥; 張美亮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7/04
213 幾種林分類型火險狀況的研究 王得祥; 張景群; 朱德蘭; 楊萬平 森林防火 1996/02
214 樹冠火與林分層間易燃可燃物分布關系研究 張景群; 王春雷; 王得祥 森林防火 1995/04
215 三種油松林分類型火險狀態指數研究 張景群; 王得祥 森林防火 1995/03
216 安康地區森林火險與天氣變化關系的分析 余興第; 張景群; 王得祥 森林防火 1995/02
217 鎮坪縣森林火險區劃的研究 張景群; 王得祥; 劉強; 余興弟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4/01
218 火險預報準確率評價及其原理 張景群; 王得祥 森林防火 1993/03
219 安康地區森林火險天氣預測預報研究 余興弟; 張景群; 王得祥; 王明會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3/01
220 LY1063—92行業標準應用于國有林場火險區劃方法的研究 張景群; 王得祥; 李軍; 余興弟 陜西林業科技 1993/03
221 可燃物含水率與林火行為的關系 張景群; 王得祥; 余興弟 森林防火 1992/03
會議論文:
1 我國人工林經營現狀與健康經營途徑探討 王俊波; 馬安平; 王得祥; 呂婧嫻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 中國會議 2008-09
2 我國人工林經營現狀與健康經營途徑探討 王俊波; 馬安平; 王得祥; 呂婧嫻 森林可持續經營與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會議 2008-09
3 近600年江河源區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分析 楊改河; 王得祥; 胡良溫; 李亦冰 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高級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5-08
榮譽獎勵:
1.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2. “陜西省經濟林木菌根研究”成果,獲2000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3. 陜西秦嶺火地塘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穩定性機理的定位研究” ,2003年獲陜西林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4. 安康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5. 梁希林業科學三等獎一項。
6. “林學專業骨干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2004年10月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7. 江河源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一項。
學術交流及社會服務:
1. 2006年3月,在河南省濟源市與中國林科院交流碳匯觀測設施建設情況。
2. 2007年4月,在北京參加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學術研討會。
3. 2006年7月、2007年9月,與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林業與資源管理學院 Reinhard Mosandl教授為組長的德國學術訪問團進行為期8天的學術交流,Mosandl教授作了題為“德國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與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學術報告。雙方就人工林可持續經營與近自然重構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與Mosandl教授一行在秦嶺火地塘試驗示范區進行現場考察。
4. 2007年5月11日~15日,與國際林聯副主席、國際著名林業可持續經營專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Dr.John Innes教授交流。Dr.John Innes教授作了“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Forestry”(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發展動態、森林認證體系及其對中國林業的影響)”的學術報告。并到秦嶺火地塘教學試驗林場進行參觀考察,就可持續經營技術方面進行交流。
5. 2008年2月~3月,負責完成寧夏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計算和評估,為我國林業發展對減少CO2排放量問題的闡述提供了依據。
6. 2008年10月,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Reinhard Mosandl教授等三人在西安就雙方共同申請德國Robert Bosch Foundation項目開展充分討論,申請項目已獲德方批準。
7. 2008年10月,邀請加拿大首席科學家、 魁北克大學終身教授和McGill大學兼職教授及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中心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彭長輝來校訪問,就聯合培養研究生、開展合作研究等方面達成意向。
8. 2008年7月,完成對甘肅小隴山森林生態站的考察、調研和初步籌建工作。
9. 2009年6月,完成國家林業局指定的寧夏賀蘭山、云南等3個森林生態站的現場考察、論證。
10. 2009年10月完成對德國人工林經營試驗設計的考察工作。
11. 2009年10月、2010年3月,完成對火地塘、寧東林業局人工落葉松的調研和實驗方案的準備工作。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