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賽霓,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9年回國。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設施風險評估。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0/08—2006/05年,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獲博士學位。
1997/09—2000/04年,東南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獲碩士學位。
1993/09—1997/07年,東南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獲學士學位。
2015.9—目前,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2008/09—20015.8,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
2006/07—2009/05年,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
2000/08—2003/07年,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助研。
主講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 仿真 2009年-2011年 秋季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CVE 404/504 System Analyses Spring Semester 2008
CVE 446/546 Traffic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pring Semester 2007/2008
CVE 212 Surveying Lab Fall Semester 2007
CVE 593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ummer Semester 2007
CVE 441/541 Traffic Flow Theory Fall Semester 2006
Instructo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ENCE 370 Introduction to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Fall Semester 2005
近5年研究生教學:
2015 仿真,專業英語,可持續性研究
2014 仿真,可靠性工程,專業英語
2013 仿真,可靠性工程,專業英語,應急響應技術
2012 可靠性工程,應急響應技術
2011 仿真,應急響應技術
培養研究生情況:
博士生:賀帥
碩士生:葉佳緣、杜鵑
畢業學生主要去向:高等院校、保險與再保險模型公司
研究興趣:
基礎設施風險評估與管理,系統建模、優化與仿真。
研究領域:
風險評估,交通應急,系統建模,系統優化,交通規劃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在研和結題項目多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聯合國發展署項目1項,國家國際合作項目1項。
在研主持:
1. 科技部973 重大項目:“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關系及其適應性范式研究”的第二課題 “環境風險的評估方法與模型”, 第二負責人。項目號:2012CB9554002,2012-2016。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001357,:“區域多災種損失評估的級聯效應建模”項目。
3. 國家重點基礎發展研究專項(973項目)“全球及中國環境風險適應性范式研究”第二課題第二專題。
4.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ZY-16,:“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
5. 國家海洋減災中心“風暴潮災害應急疏散圖制作研究”項目。
6. 負責聯合國發展署“亞洲社區綜合減災二期項目”1項。
7. 北京市科委項目:“高影響天氣下城市骨干路網交通出行精細化預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第四課題。
在研參與: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地表過程模型與模擬”。
9.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創新引智計劃項目(B08008):“綜合風險防范”。
10.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KF-04, “海岸帶風險管理案例研究”。
主持已結題項目:
11. 科技部國際重大合作項目:“典型脆弱區綜合風險防范技術與范式對比合作研究”第二負責人。項目號:0S2012GR0231,2012-2013。
12.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類課題: “地震災害鏈下的救災物資公路運輸建模與優化算法研究”第一負責人。項目號:20100003120029,2011-2013。
13. 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技術 ” 第八專題,專題負責人, 2009-2011 。
14.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于GIS的災害對交通影響評估模型研究與開發”,結題,參與。
軟件著作權:
1. 2012年 軟著登字第0485553號: 基于GIS的氣象災害對交通影響評估系統。
2. 2012年 軟著登字第0432380號:地震災害公路設施受損評估系統。
制定標準:
1 風暴潮災害應急疏散圖制作技術導則 現行 HY/T 0308-2021 2021-11-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發明專利:
[1]楊賽霓, 姚可楨. 考慮空間分布特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價方法及裝置[P]. 北京市: CN113642849B, 2023-10-20.
[2]楊賽霓, 姚可楨. 考慮空間分布特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價方法及裝置[P]. 北京市: CN113642849A, 2021-11-12.
出版著作:
1、Ali Haghani and Yang, Saini (2007). “Dynamic Fleet Management: Concepts, Systems, Algorithms, & Case Studies” Editors: V. S. Zeimpekis, G. M. Giaglis, C. D. Tarantilis and I. Minis, September, 2007, 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 Publications under the Management Science (Production/Logistics) discipline.
英文期刊論文:
[1]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Gao, Jianxi; Hu, Fuyu; Zhao, Wanyi; Stanley, H. Eugene.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Future Floods on a Highway Transport System.Risk Analysis, 2020, 40(9): 1780-1794.
[2] Zhu Yu-Yao; Yang Saini*.Evaluation of CMIP6 for historic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MIP5.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0, 11(3): 239-251.
[3] Zhu, Yuyao; Yang, Saini.Interdecadal and interannu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obal surface precipitation anomaly shown byCMIP5andCMIP6mod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20, joc.6756.
[4] Han, Chuanliang; Liu, Yimeng; Tang, Jiting; Zhu, Yuyao; Jaeger, Carlo; Yang, Saini.Lesson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s Epidemic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Phase about the Growth Rules of Infected and Recovered Cases of COVID-19 Worldwi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20, 11(4): 497-507.
[5] Yaqiao Wu; Xiaoye Wang; Jingyan Wu; Rui Wang; Saini Yang.Performance of heat-health warning systems in Shanghai evaluated by using local heat-related illness dat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15.
[6]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Stanley, H Eugene; Gao, Jianxi*.Local floods induce large-scale abrupt failures of road network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2114.
[7] Zhang, Xuechi*; Haghani, Ali; Yang, Saini.Is dynamic traffic sensor network profitable for network-level real-time information predic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 2019, 102: 32-59.
[8] Weiping Wang; Saini Yang; Fuyu Hu; H Eugene Stanley; Shuai He; Mimi Shi.An approach for cascading effects withi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ystems.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2018, 510: 164-177.
[9] Lucas, Klaus; Renn, Ortwin; Jaeger, Carlo*; Yang, Saini.Systemic Risks: A Homomorphic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Complexity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8, 9(3): 292-305.
[10] Shi Peijun; Shaw Rajib; Ardalan Ali; Chan Emily Ying Yang; Choudhury Jamilur Reza; Cui Peng; Fu Bojie; Han Guoyi; Han Qunli; Izumi Takako; Kasuga Fumiko; Loyzaga Antonia Yulo; Pereira Joy Jacqueline; Ravan Shirish Kumar; Sanderson David; Sharma Vinod Kumar; Thomalla Frank; Triutomo Sugeng; Yang Siquan; Ye Qian; Wang Ming; Wu Yaqiao; Zhang Renhe; Zhang Wenjian; Li Ying*; Yang Saini,Fourteen Actions and Six Proposa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A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8, 9(2): 275-279.
[11] Yang, Saini; Hu, Fuyu*; Thompson, Russell G; Wang, Weiping; Li, Ying; Li, Shuangshuang; Ni, Wei.Criticality ranking for components of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t risk from tropical cyclo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8, 28: 43-55.
[12] Hu, Fuyu, Saini Yang.Integrated optimization for shelter service area demar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e planning by a ripple-spreading algorith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7, 24: 539-548.
[13] Shi Peijun; Yang Saini; Ye Qian; Li Ying*; Han Guoyi.Gre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7, 8(2): 231-233.
[14] Fang Jiayi; Liu Wei; Yang Saini; Brown Sally; Nicholls Robert J; Hinkel Jochen; Shi Xianwu; Shi Peijun.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oastal and marine disasters risks and impacts in Mainland China.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7, 139: 125-140.
[15] Hu, Fuyu; Yeung, Chi Ho; Yang, Saini*; Wang, Weiping; Zeng, An*.Recovery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fter localised attacks.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4522.
[16] Yang, Saini*; Yin, Guofan; Shi, Xianwu; Liu, Hao; Zou, Ying.Modeling the Adverse Impact of Rainstorms on a 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6, 7(1): 77-87.
[17] Yang, Saini, Hu, Fuyu, Jaeger, Carlo.Impact Factors and Risk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a Highway Network.Risk Analysis, 2016, 36(2): 262-277.
[18]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Hu Fuyu; He Shuai; Shi Xianwu; Meng Yongchang; Shi Mimi.Integr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helter Allo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Reliabilit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16, 2599(2599): 33-42.
[19] Yang, Saini, Hu, Fuyu, Jaeger, Carlo. Impact Factors and Risk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a Highway Network. Risk Analysis,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DOI: 10.1111/risa.12463.
[20] Yang Saini, Juan Du, Shuai He, Xiaohua Sun. The emerging vulnerable population of the urbanisation resulting from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Natural Hazards (2015), 75, 2103-2118.
[21] Yang Saini, Shuai He, Juan Du, Xiaohua Sun. Screening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in China. Natural Hazards, 2015, 76(1): 1-18.
[22] Shuangshuang Li, Saini Yang, Xianfeng Liu, Yanxu Liu and Mimi Shi. NDVI-Base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8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9 Plateau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in Central China. Remote Sensing, 2015, 7(9), 11163-11182.
[23] Yongchang Meng, Saini Yang, Peijun Shi, Carlo Jaeger. The asymmetric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China's bilateral trade.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5, 15(10): 2273-2281.
[24] Xianwu Shi, Shan Liu, Saini Yang, Qinzheng Liu, Jun Tan, Zhixing Guo (2015).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amag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Natural Hazards, online June, 2015.
[25] Liu Min, Ming Wang, Saini Yang, Peijun Shi. Incorporating Trigger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5, Vol.5 (2), pp 125-135.
[26] Lyu Yanli; Jaeger Carlo*; Han Zhangang; Liu Lianyou; Shi Peijun;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Guo Lanlan; Zhang Guoming; Hu Xia; Guo Jing; Gao Yunliang; Yang Yanyan; Xiong Yiying; Wen Haiming; Liang Bo; Zhao Mengdi.A Severe Air Pollution Event from Field Burning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in Beijing, China.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5, 15(7): 2525-2536.
[27] Shi Xianwu*; Liu Shan; Yang Saini; Liu Qinzheng; Tan Jun; Guo Zhixing.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amag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Natural Hazards, 2015, 79(1): 237-247.
[28] Wang, Ming*; Liu, Min; Yang, Saini; Shi, Peijun.Incorporating Trigger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4, 5(2): 125-135.
[29] Hu Fuyu, Saini Yang, Wei Xu. A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location and districting planning of earthquake shel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28(7): 1482-1501.
[30] Yang, Saini, Dan Wu and Ming Wa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Infranomics (Book ISBN: 978-3-319-02492-9), Springer, 2013.
[31]Yang, Saini, Jiayuan Ye, Xuechi Zhang and Hao Liu.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ainfall on freeway traffic flow in Sou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2012, Vol.8, pp. 230-241.
[32]Wang Ming*; Liao Chuan; Yang Saini; Zhao Weiting; Liu Min; Shi Peijun.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 Risk Awareness, Insurance Accepta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Risk Analysis, 2012, 32(10): 1717-1740.
[33] Yang, Saini, Liang Zong and Yuanqing Wang.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ighway Bridges Seismic Damage Assessment,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Vol. 93, pp.1224-1230.
[34] Yang, Saini, Xuechi Zhang and Jiayuan Y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Highway Evacuation Network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Publisher: ASCE. Proceeding of ICTPA 2012. pp.401-412.
[35] Liu Hao*; Hu Xiao Bing; Yang Saini; Zhang Ke; Di Paolo Ezequiel, Application of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Genetic Algorithm in Route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11, (2214): 50-58.
[36] Yang, Saini, Weifeng Ma.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Relief Distribution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 Publisher: ASCE. Proceeding of ICCTP, 2011, Section: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p. 3706-3717.
[37] A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Quantifying the Cost Effectives of Service Patrol Programs. Yang, Saini, Ali Haghani and Dan Iliescu . Volume 1, Issue 4, WRITR, 2007,pp. 387-402.
[38] Online Dispatching and Routing Model for Emergency Vehicles with Area Coverage Constraints. Yang, Saini, Masoud Hamedi and Ali Haghani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05,No. 1923, pp. 1-9.
[39]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Location and Assignment Problem. Yang, Saini, Masoud Hamedi and Ali Haghani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04,No. 1882, pp. 184-192.
[40] Hu, Fuyu; Yang, Saini*; Thompson, Russell G.Resilience-Driven Road Network Retrofit Optimization Subject to Tropical Cyclones Induced Roadside Tree Blowdow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中文期刊論文:
[1]吳亞橋, 楊賽霓. 聚焦共建國家災害特征 呼吁攜手應對氣候挑戰——《“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解讀[J]. 中國減災, 2023, (23): 14-17.
[2]吳紹洪, 雷雨, 徐偉, 楊賽霓, 韓群力, 連芳, 吳圣楠, 崔鵬. “一帶一路”災害風險協同管理國際合作機制探究[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3, 38 (09): 1282-1293.
[3]付瑞平, 程璐, 郭桂禎, 王丹丹, 楊賽霓, 王孝東, 左金鑫, 金寅. 創綜合減災社區 提基層減災能力[J]. 中國應急管理, 2023, (01): 36-39.
[4]廖永豐, 吳瑋, 楊賽霓, 胡卓瑋, 阿多.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范信息服務技術體系構建及展望[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22, 24 (12): 2282-2296.
[5]吳競妍, 楊賽霓, 吳亞橋, 朱羽遙, 楊峰. 入藏門戶四川省公路災害特征與隱患識別[J]. 災害學, 2022, 37 (04): 101-106+114.
[6]馮維思, 楊賽霓. 第七屆全球減災平臺大會:現狀、目標與啟示[J]. 中國減災, 2022, (13): 23-24.
[7]唐繼婷, 姚可楨, 楊賽霓. 網絡大數據——自然災害信息服務的新途徑[J]. 中國減災, 2022, (11): 22-24.
[8]楊賽霓, 吳競妍. 加強社區應急能力建設 助力基層減輕災害風險[J]. 中國減災, 2022, (09): 22-25.
[9]劉伊萌, 楊賽霓, 王運濤, 劉曉燕, 張馨文, 朱羽遙. 基于CADDIES-2D模型的北京城區暴雨洪澇模擬及驗證分析[J]. 水電能源科學, 2021, 39 (11): 107-110+92.
[10]楊賽霓.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J]. 城市與減災, 2021, (02): 44-48.
[11]張新龍, 楊賽霓, 賈梁. 中國極端高溫未來情景下的公路暴露度分析[J]. 災害學, 2020, 35 (02): 224-229.
[12]劉伊萌, 楊賽霓, 倪維, 何錦彪. 生態斑塊重要性綜合評價方法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 生態學報, 2020, 40 (11): 3602-3611.
[13]張文慧, 賈梁, 賀曉冬, 岳棲鶴, 楊賽霓. 2013—2017年北京市地閃活動時空特征分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55 (06): 764-771.
[14]吳競妍, 倪維, 楊賽霓. 中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發展演變與創建成效評價[J]. 災害學, 2019, 34 (03): 184-188.
[15]劉曉剛, 張文慧, 楊賽霓. 珠海市家庭自然災害適應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 災害學, 2018, 33 (03): 29-36.
[16]李雙雙, 延軍平, 楊賽霓, 胡書山, 趙怡. 1960-2016年秦嶺—淮河地區熱浪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地理科學進展, 2018, 37 (04): 504-514.
[17]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面向非過程的多災種時空網絡建模——以京津冀地區干旱熱浪耦合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 (08): 1415-1427.
[18]楊賽霓. 基層民政工作的新特點與新需求——云南省峨山縣富良棚鄉蹲點活動評述[J]. 中國民政, 2017, (13): 23-24.
[19]石蜜蜜, 楊賽霓, 李雙雙, 汪偉平, 胡馥妤. 干旱脅迫下云南省縣域居民用水脆弱性評價[J]. 災害學, 2017, 32 (02): 215-219+234.
[20]孟永昌, 楊賽霓, 史培軍, 王鑄. 巨災對全球貿易的影響評估[J]. 災害學, 2016, 31 (04): 49-53.
[21]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西南地區水稻水分虧缺率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生態學報, 2016, 36 (18): 5798-5808.
[22]石蜜蜜, 楊賽霓, 李雙雙, 汪偉平. 社會資本視角下自然災害管理研究進展[J]. 災害學, 2016, 31 (03): 152-156.
[23]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劉焱序. 1960-2014年北京戶外感知溫度變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J]. 資源科學, 2016, 38 (01): 175-184.
[24]李雙雙, 楊賽霓. 1960~2014年北京極端氣溫事件變化特征[J]. 地理科學, 2015, 35 (12): 1640-1647.
[25]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劉焱序. 2008年中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網絡建模及演化機制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 34 (10): 1887-1896.
[26]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北非Sahel地區夏季降水異常對華北平原旱澇指示意義[J]. 自然災害學報, 2015, 24 (05): 47-56.
[27]李雙雙, 楊賽霓, 張東海, 劉憲鋒. 近54年京津冀地區熱浪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 應用氣象學報, 2015, 26 (05): 545-554.
[28]李雙雙, 楊賽霓, 劉焱序, 張東海, 劉憲鋒.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區干旱-暴雨-熱浪災害時空聚類特征[J]. 地理科學, 2016, 36 (01): 149-156.
[29]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1960—2013年北京旱澇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15, 30 (06): 951-962.
[30]賀帥, 楊賽霓, 汪偉平, 石蜜蜜. 中國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時空格局演化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51 (03): 299-305.
[31]石蜜蜜, 楊賽霓, 賀帥, 杜娟, 孫小華. 災后重建中的資金來源及有效性對比研究——以美國綠堡鎮與中國汶川災區南壩鎮為例[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51 (02): 160-163.
[32]李雙雙, 楊賽霓, 劉憲鋒. 1960-2013年秦嶺—淮河南北極端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地理科學進展, 2015, 34 (03): 354-363.
[33]宗亮, 王元清, 楊賽霓, 施剛. 基于HAZUS平臺的中國公路橋梁震害評估模型研究[J]. 土木工程學報, 2014, 47 (S1): 263-268.
[34]賀帥, 楊賽霓, 李雙雙, 杜娟. 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研究進展[J]. 災害學, 2014, 29 (03): 168-173.
[35]孟永昌, 楊賽霓, 史培軍. 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路網應急疏散多目標優化[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4, 39 (02): 201-205.
[36]劉楊賓, 葉濤, 趙金濤, 楊賽霓. 基于統計建模與隨機事件仿真的農作物冰雹災害風險評估——以河北省為例[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9 (05): 496-500.
[37]杜娟, 楊賽霓. 中美災后重建對比研究——以美國格林斯堡鎮與中國汶川災區為例[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9 (05): 506-510.
[38]葉佳緣, 楊賽霓, 劉浩. 降雨對高速公路小型車行程時間的影響[J]. 公路交通科技, 2012, 29 (11): 135-139+158.
[39]沐連順, 張鵬, 楊賽霓, 汪明, 金赟赟. 國外電力企業風險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啟示[J]. 中國電力, 2012, 45 (05): 91-96.
[40]吳丹, 楊賽霓. 考慮優先權的人群安全疏散動態模型[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2, 22 (02): 56-62.
[41]馬衛峰, 楊賽霓, 潘耀忠, 龐西磊. 自然災害下的應急物流協調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47 (05): 513-516.
[42]楊賽霓, 馬衛峰, 劉浩. 地震次生滑坡災害下的公路應急物流配送[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 28 (07): 152-158.
[43]馬衛峰, 楊賽霓, 潘耀忠. 面向救災物資需求特征的自然災害應急響應[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0, 20 (10): 171-176.
[44]楊賽霓. 城市公共交通的問題與對策及AVL的運用前景──以南京市公交發展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 2000, (02): 47-49+64.
[45]楊賽霓. 城市道路交通現狀及對策分析[J]. 江蘇政協, 1999, (11): 20-21.
會議論文:
[1]Weiping Wang; Saini Yang; Fuyu Hu; Zhangang Han; Carlo Jaeger.An agent-based modeling for housing prices with bounded rationality
[2]Shi, Mimi*; Yang, Saini; Li, Shuangshuang; Fang, Jiayi; Wang, Weiping; Zhang, Wenhui.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lyze satisfaction on post-disaster recovery: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anba Town, China, and Greensburg, US.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Science (EEMS), 2016-07-29 To 2016-07-31.
[3]汪偉平; 楊賽霓*; 胡馥妤; 賀帥; 石先武; 孟永昌; 石蜜蜜.An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helter Allo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ing with Consideration for Reliability.96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2016, 2016-01-10 to 2016-01-14.
[4]Mimi Shi; Saini Yang; Shuangshuang Li; Jiayi Fang; Weiping Wang; Wenhui Zhang.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lyze satisfaction on post-disaster recovery: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anba Town,China,and Greensburg,US.第二屆能源、環境與材料科學國際學術會議(EEMS 2016), 新加坡, 2016-07-29.
[5]Yang, Saini, Xuechi Zhang and Jianyuan Ye (201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Highway Evacuation Network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Proceeding of ICTPA 2012. Publisher: ASCE.
[6]Yang, Saini and Weifeng Ma (2011).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Relief Distribution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 Proceeding of ICCTP 2011, Nanjing. Publisher: ASCE.
[7]Yang, Saini and Ali Haghani, (2008). Evaluation of Cellular Probe Traffic Data: Issues and Case Study. Proceeding of TIDBP 2008, Beijing. Publisher: ASCE.
[8]Yang, Saini (2008). Mesh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First Respond Service, Case Study: Policy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TIDBP 2008, Beijing. Publisher: ASCE.
[9]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7). Exact and Heuristic Solution for Containership Loading Problem Considering Crane Utilization. Proceeding CD-ROM of the 8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07.
[10]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Container Stowage Optimization with Crane Utilization: Modeling and Heuristics. Proceeding of the EWGT 2006 joint Conferences, pp.667-671.
[11]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olving Containership Stowage Problem. Proceeding of ICLSCM, pp.156, Hong Kong, China, 2006.
[12]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Risk Accumulation Avoidance in Routing and Scheduling a Fleet of HAZMAT Vehicles. Proceeding of the 8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06.
[13]Haghani, Ali, Saini Yang and Thomas Jacobs, (2004). CapWIN: Communica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eding of NATO-Russia Conference: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pp. 169-192.
[14]孫小華, 楊賽霓, 杜娟, 賀帥.中美恢復重建過程中不同參與主體的行為研究——以汶川地震和格林斯堡龍卷風為例. 2014. 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的信息技術--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 (pp.321-326).
榮譽獎勵:
1、2014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2、2014年,獲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3、201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4、2012年,獲得中國測繪學會“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銀獎。
5、2012年,獲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學術交流:
1、第一屆亞洲減輕災害風險科學與技術大會,2016年8月23-24 泰國首都曼谷
楊賽霓:科研在于挑戰
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包括交通設施、能源設施、郵電通信設施、防災設施、供給水設施等。除此之外,也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基礎設施網絡的風險評估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正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賽霓在做的事情,通過風險評估模型與優化模型,以期為決策者提供更好的決策依據,為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挑戰是核心吸引力
2009年,放棄國外穩定的工作和優越的條件,楊賽霓選擇回國,用她的話說,因為“出國的時候,自己的學習計劃里就寫上了要回國。”
在國外讀博期間,楊賽霓就在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2006年時完成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這是父母眼中“好的選擇和歸宿”,而楊賽霓并不這么認為,“在國外,生活雖然很安穩,壓力也沒那么大,但自己30歲好像能看到60歲的樣子。”在她眼里,穩定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對做科研的人來說。而回國,則意味著會遇到更多挑戰。“人只活一次,應該去學習更新的東西。”骨子里的求新和上進,讓她更喜歡挑戰。
回國至今,楊賽霓用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選擇。相比國外單一的科研項目,楊賽霓說在國內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各種類型的課題,“很多都是自己沒有接觸過的內容,有新鮮感,有挑戰性。”“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才是核心吸引力。”
幾年時間里,楊賽霓主持和參與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諸多創新型成果,并獲得了多項獎勵。目前,她正在研主持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多災種損失評估的級聯效應建模”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發展研究專項(973項目)“全球及中國環境風險適應性范式研究”第二課題第二專題,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國家海洋減災中心“風暴潮災害應急疏散圖制作研究”項目,負責聯合國發展署“亞洲社區綜合減災二期項目”1項;在研參與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地表過程模型與模擬”,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創新引智計劃項目“綜合風險防范”,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岸帶風險管理案例研究”;主持已結題項目有國家國際合作專項項目“典型脆弱區綜合風險防范技術與范式對比合作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地震災害鏈下的救災物資公路運輸建模與優化算法研究”,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技術”第八專題等。
近5年來,除了優異成績,楊賽霓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也獲得了應有獎勵。2012年,獲得中國測繪學會“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銀獎;2014年,獲得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楊賽霓更多地經歷了始料未及的困難,但這在她看來,都是應當的事情。“人只活一次,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要多經歷一些事情。”楊賽霓總是樂觀地向我們表達著自己的一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為決策提供依據
安全風險是一種潛在的、負面的東西,處于未發生的狀態,而安全事件是一種顯在的、負面的東西,處于已發生的狀態。對風險進行評估,可以更有效地減少可能的損失。楊賽霓說,風險評估中受災體是最主要的,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基礎設施,是因為基礎設施是經濟系統的基石。從致災因子切入,研究承災體和脆弱性,楊賽霓希望能“系統回答自然環境下的風險評估,提供一套風險評估工具,為決策者提供依據。”
在博士階段,楊賽霓從事的是應急車隊管理,主要做模型和算法方面的研究,“因為模型算法具有通用性,用于減災行業也很合適”。從傳統的橋梁結構到交通工程,再到優化模型,后又學習了諸多自然災害方面的知識,在交叉學科的背景下,楊賽霓很自然地轉到了基礎設施的風險評估。
在“973”項目“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關系及其適應性范式研究”第二課題“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演變過程與綜合評估模型”中,楊賽霓團隊通過對多災種—災害鏈在復雜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傳遞與放大效應進行建模與模擬,建立了一系列量化評估模型,通過時空聚類模型對災害群聚群發進行建模;通過二分網模型對遭遇型的多災種進行建模;并建立了自然災害下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的模型與方法,考慮了多災種影響和系統的關聯性影響。
在以“臺風對海南省公路網絡的影響”為例進行的模型驗證中,楊賽霓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性的度量與分析方法,用以量化計算臺風下公路網絡的功能損失和相應的風險。該研究還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災害對基礎設施網絡系統影響的量化評估方法,為指導實際防災減災規劃、投資與制定應急方案提供了科學支持,具有學術前沿性與較好的實踐指導意義。
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典型脆弱區綜合風險防范技術與范式對比合作研究”中,楊賽霓項目組從“預警—設防—重建”三個方面識別不同典型區防御風險的需求特點,以期為中國高脆弱性地區開展綜合風險防范,建立綜合防御范式,推廣防災減災技術提供依據。
該項目推動建立了全球性合作網絡,推動和完成了多項合作研究計劃,并取得了豐富成果,發表相關論文40篇,出版專著2部,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技術手冊1項,并獲得軟件著作權1項。
對于現在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楊賽霓說會一直關注基礎設施的風險評估問題,希望在近5年內作出對全球環境變化下的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的風險評估報告。除了樂觀、執著、喜歡挑戰,楊賽霓還有很多愛好,如打網球、畫畫、唱歌、做點心,在她眼里“沒有什么不可以”。“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著自己去做”,雖然一直囿于“兼顧科研和家庭”的矛盾中,但楊賽霓還是會樂觀地做下去,因為她喜歡自己的科研,喜歡教學,喜歡和學生討論問題。
“好奇心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能發現新的問題,才能一直做下去”。從楊賽霓身上記者看到“執著”是一種品質,正如她所說,“有好奇心可以領進門,有堅持才可以做下去”。
專家簡介:
楊賽霓,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業于東南大學,獲交通學院學士和碩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學位,曾在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2009年回國。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設施風險評估,主持在研和結題項目多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聯合國發展署項目1項,國家國際合作項目1項。2014年,獲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6年第7期
楊賽霓:從土木工程到防災減災
在她心目中,對于這種過于穩定的生活有一種隱約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應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科學家的隊伍中,女性向來是一道少見的風景。在以縝密思維見長的交通科研領域,女科學家的身影就更加少見。
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從事綜合災害風險研究的博士生導師、教授,楊賽霓無疑是女性科研人員當中的“少數派”和佼佼者。
是什么原因導致她選擇了土木工程方向?又是什么原因讓她決定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呢?目前她的研究有哪些重點?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放棄穩定待遇回國
如今,“70后”不斷在政治、經濟、科研等領域挑起大梁。毫無疑問,出生于1975年的楊賽霓也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紀90年代初,楊賽霓在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因為成績優異,她獲得了本校的保研資格,聽從導師的建議后,從橋梁工程研究轉向交通工程。7年的校園生活轉瞬即過,她原本計劃在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
“當時的男友決定出國繼續深造,為此我也放棄了直接工作的打算,也決定去美國求學”,楊賽霓說,她此后進入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系,并最終獲得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還在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擔任了助理研究員的工作。
在馬里蘭大學讀博期間,楊賽霓就參與建設過capwin信息網絡建模。這個系統是將交通、通訊、安全等各方面的信息完全連接在一起,可以對交通事故、路人等實現實時追蹤。一旦發生事故,管理者能通過這個系統協調消防、醫療救護等服務,實現事發領域的全面聯動。
正是憑借博士期間的表現,楊賽霓之后在美國的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順利找到了一份教職,過上了典型的中產階級生活。
在楊賽霓看來,在美國的生活非常安定,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但在她心目中,對于這種過于穩定的生活有一種隱約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應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美國工作三年之后,楊賽霓選擇回到北京師范大學,加入了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以北方半干旱草地與農牧交錯帶及海岸帶為重點,將發展資源生態學和多尺度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作為科學目標,在地理過程與可更新自然資源合理利用領域,開展多學科綜合集成實驗研究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中,楊賽霓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模擬研究團隊中的重要一員。
發力風險評估
回國以后,楊賽霓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區域多災種損失評估的級聯效應建模”。這個項目通過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在多災種下的影響傳播方式和經濟損失過程,分析研究區域多災種系統中的級聯效應。
“在單一災害風險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致災因子之間、致災因子與承災體之間、承災體與承災體之間、承災體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級聯效應,成為區域綜合災害風險評估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楊賽霓說,經過深入研究,她和團隊建立起一套災害影響分析模型,通過模型對2012年北京“7•21”暴雨災害過程進行建模,模擬氣象致災條件下由于暴雨造成的直接效應和由于道路積水造成的次生災害效應等。
“校驗結果發現,我們提出的模型能夠較準確地捕捉到整個運輸網絡流量的變化。這也為基礎設施系統防災減災投資提供了科學依據。”楊賽霓說。
此外,楊賽霓還主持過國家“973”項目“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關系及其適應性范式研究”的第二課題“全球變化與環境風險演變過程與綜合評估模型”研究。
經過研究,他們對多災種—災害鏈在復雜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傳遞與放大效應進行建模與模擬,建立一系列量化評估模型,通過時空聚類模型對災害群聚群發進行建模;通過二分網模型對遭遇型的多災種進行建模;并建立了自然災害下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的模型與方法。
楊賽霓等人以海南省為案例研究區,利用過去60余年的歷史臺風數據進行分析。具體來說,他們針對海南省的公路路網的風險評估,首先在計算機中構造路網,然后收集60年來的臺風數據進行仿真,將臺風的特點、登陸地點、半徑等模擬出來,分析其對道路功能如可達性、行車時間等指標的影響,對路網的變化進行評估,最終制定不同的應急預案。
加強國際合作
談到國內外科研工作的不同,楊賽霓表示,自己在國外工作期間做的是單一學科研究,回國后則是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不同領域的思路不一樣,用不同的思路去考慮新的問題就會產生新的火花,交叉學科就是要學會用新方法去解決新問題。”楊賽霓說,加強國際合作也是她當前的工作重心之一。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成立的國際減輕災害風險合作研究中心在北師大啟動。項目參與方主要包括中國、英國、孟加拉和尼泊爾。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減輕災害風險合作研究中心負責承擔項目在中國的具體實施任務。
該中心的總負責人就是楊賽霓。這個研究中心的任務旨在通過推進減輕災害風險主題下的前沿課題與核心技術的合作研究,增進南南合作中的學術與技術交流,幫助尼泊爾和孟加拉為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范圍內防災減災形勢日益嚴峻,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更為突出”,楊賽霓介紹,未來中心將在以南南合作為基礎的國際性合作背景下,進行社區災害風險管理、災害風險綜合管理和風險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研究。同時,這一合作也與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相吻合,“我國在自然減災方面做得比較好,民政減災走出去,把我們在減災方面的經驗和技術推出去作為窗口和橋梁,是很合適的”。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05-27 第2版 人物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