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現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曾任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在農學院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工作。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攻讀本科和碩士,畢業后留校在李晴祺教授團隊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工作。
1999年7月至9月在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賈繼增研究員實驗室作訪問學者。
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斯特拉斯堡)Dr. Francis Durst實驗室作訪問學者。
2000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瑞士洛桑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系Prof. Yves Poirier實驗室攻讀博士,主要研究磷素代謝與調控的分子機制,獲植物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學院Prof. Nigel Crawford實驗室做博士后,主要從事植物氮素調控和一氧化氮產生機理的研究。
2010年11月至今在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主要開展植物氮素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學術兼職:
1.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
2.山東省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
3.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植物營養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4.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農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理事。
教育教學工作:
承擔本科生《植物生理學》以及研究生《高級植物生理學》、《生命科學進展》等課程教學任務。
研究方向:
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作物對氮、磷養分的吸收利用率低和肥料的大量施用,造成了嚴重的地表水富營養化、土壤酸性化、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培育高氮效、高磷效的高產作物新品種、提高作物的養分利用率是解決上述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減少環境污染和節省能源意義重大。本實驗室主要圍繞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分子機制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植物硝態氮信號轉導途徑相關基因的克隆、鑒定。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材料,通過正向遺傳學方法篩選硝酸調控突變體,發現并克隆硝態氮信號轉導途徑上游的重要調控基因;應用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深入研究這些基因在硝態氮調控途徑中的功能及其表達調控,解析調控硝態氮代謝的基因網絡,闡明植物高效吸收利用硝態氮的分子機制。
2. 作物硝態氮調控基因的克隆、鑒定與利用。運用正、反向遺傳學方法,克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中的關鍵硝態氮調控基因,研究其在作物中的具體功能和作用機理,解碼調控硝態氮吸收利用的分子網絡,篩選鑒定出能夠高效利用氮素的新基因、新種質,為培育高氮效的作物新品種提供理論依據和遺傳材料。
3. 硝態氮影響根系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研究。植物的根系具有可塑性,環境中氮素的供應狀況直接影響根系的構型,但氮素通過哪些關鍵基因以及何種機制調節根系的生長發育尚缺乏研究。本實驗室則利用篩選出的硝態氮調控基因突變體材料,研究硝態氮對影響主根、側根形成及生長的關鍵基因的調控,闡明氮素影響根系發育的分子機制,鑒定出能夠高效利用硝態氮的根系構型,為作物的高氮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
科研成果:
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作物對氮、磷養分的吸收利用率低和肥料的過量施用,造成了嚴重的地表水富營養化、土壤酸性化、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提高作物的養分利用率是解決上述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減少環境污染和節省能源意義重大。本實驗室重點圍繞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分子機制開展相關研究。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4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
發明專利:
[1]劉平, 秦洪政, 朱衍俊, 王春穎, 王勇, 王云海. 一種小拱棚智能高效管理機及其控制方法[P]. 山東省: CN109644741B, 2023-11-28.
[2]張健, 丁何杰, 劉傳孝, 段同軍, 張乾青, 高強, 鄭帥, 王紹磊, 程廣坦, 李強, 唐亮, 王丙旭, 王勇. 一種基于漿液控制的既有樁基加固方法[P]. 山東省: CN111364532B, 2023-11-17.
[3]王勇, 樊紅梅, 權姝璇, 葉晴, 劉瑋, 朱寧, 張曉琪, 齊盛東. 來源于擬南芥和小麥的氮素調控基因GDS1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16103314A, 2023-05-12.
[4]王勇, 李娜, 段亞文, 葉晴, 齊盛東. 擬南芥AteIF4E基因在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和產量中的用途[P]. 山東省: CN116024260A, 2023-04-28.
[5]王勇, 高陽陽, 呂波, 田田, 齊盛東, 權姝璇, 聶振田. 一種來源于大麥的參與硝態氮調控的轉錄因子HvNLP2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11454346B, 2022-04-08.
[6]王勇, 齊盛東, 朱明月. 一種來源于玉米的硝態氮調控基因ZmNRG2.7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10157718B, 2021-01-29.
[7]王勇, 齊盛東, 曹懷榮, 孫夢偉. 一個來源于玉米的轉錄因子ZmNLP4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07602683B, 2020-12-01.
[8]王勇, 齊盛東, 曹懷榮, 孫夢偉. 一個來源于玉米的轉錄因子ZmNLP9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07629121B, 2020-12-01.
[9]王勇, 高陽陽, 呂波, 田田, 齊盛東, 權姝璇, 聶振田. 一種來源于大麥的參與硝態氮調控的轉錄因子HvNLP2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11454346A, 2020-07-28.
[10]張健, 丁何杰, 劉傳孝, 段同軍, 張乾青, 高強, 鄭帥, 王紹磊, 程廣坦, 李強, 唐亮, 王丙旭, 王勇. 一種基于漿液控制的既有樁基加固方法[P]. 山東省: CN111364532A, 2020-07-03.
[11]王勇, 劉飛, ?尚, 俆一冉, 齊盛東. 一種來源于擬南芥的長鏈非編碼RNA T5120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09825501B, 2020-06-30.
[12]張健, 丁何杰, 劉傳孝, 鄭帥, 程廣坦, 高強, 段同軍, 李強, 唐亮, 王勇. 一種基于可回收注漿管的對既有樁基進行加固的方法及其應用[P]. 山東省: CN111119262A, 2020-05-08.
[13]劉平, 秦洪政, 王春穎, 朱衍俊, 王勇, 王云海. 一種小拱棚智能高效管理機[P]. 山東省: CN209572603U, 2019-11-05.
[14]范軍, 胡玉秋, 王琦, 閆姿碩, 王勇, 章子寒, 薛瀟. 一種斷橋式自保溫混凝土砌塊[P]. 山東省: CN209429373U, 2019-09-24.
[15]王勇, 齊盛東, 朱明月. 一種來源于玉米的硝態氮調控基因ZmNRG2.7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10157718A, 2019-08-23.
[16]王勇, 劉飛, ?尚, 俆一冉, 齊盛東. 一種來源于擬南芥的長鏈非編碼RNA T5120及其用途[P]. 山東省: CN109825501A, 2019-05-31.
[17]劉平, 秦洪政, 朱衍俊, 王春穎, 王勇, 王云海. 一種小拱棚智能高效管理機及其控制方法[P]. 山東省: CN109644741A, 2019-04-19.
[18]范軍, 胡玉秋, 王琦, 閆姿碩, 王勇, 章子寒, 薛瀟. 一種斷橋式自保溫混凝土砌塊及其制作方法[P]. 山東省: CN109457857A, 2019-03-12.
[19]劉平, 王春穎, 秦洪政, 王公成, 宋洪軍, 王勇. 一種高效智能自走式弓棚插架覆膜機[P]. 山東: CN207665636U, 2018-07-31.
[20]王勇, 齊盛東, 曹懷榮, 孫夢偉. 一個來源于玉米的轉錄因子ZmNLP9及其用途[P]. 山東: CN107629121A, 2018-01-26.
[21]王勇, 齊盛東, 曹懷榮, 孫夢偉. 一個來源于玉米的轉錄因子ZmNLP4及其用途[P]. 山東: CN107602683A, 2018-01-19.
[22]侯加林, 辛杰, 李天華, 劉中正, 王秀峰,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填料裝置[P]. 山東: CN206061649U, 2017-04-05.
[23]侯加林, 林立恒, 李天華, 劉中正, 邵園園, 王勇, 王連文. 基于PLC的多功能育苗機智能控制系統[P]. 山東: CN206039262U, 2017-03-22.
[24]侯加林, 辛杰, 李天華, 劉中正, 王秀峰,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填料裝置[P]. 山東: CN106332684A, 2017-01-18.
[25]邵園園, 劉中正, 玄冠濤,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氣針式穴盤精播育苗機[P]. 山東: CN205093135U, 2016-03-23.
[26]邵園園, 劉中正, 玄冠濤,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溫室自走式施肥播種覆膜一體機[P]. 山東: CN205030077U, 2016-02-17.
[27]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切塊轉運卸料裝置[P]. 山東: CN104813863A, 2015-08-05.
[28]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覆土裝置[P]. 山東: CN204498633U, 2015-07-29.
[29]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前切打穴裝置[P]. 山東: CN204466201U, 2015-07-15.
[30]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氣吸滾筒式播種裝置[P]. 山東: CN204466217U, 2015-07-15.
[31]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壓土裝置[P]. 山東: CN204466230U, 2015-07-15.
[32]侯加林, 劉中正, 李天華, 吳彥強, 王勇, 王連文. 多功能蔬菜育苗機及育苗播種方法[P]. 山東: CN104686244A, 2015-06-10.
英文論文:
1. Fan H*, Quan S*, Ye Q, Zhang L, Liu W, Zhu N, Zhang X, Ruan W, Yi K, Crawford NM, and Wang Y#. 2023. A molecular framework underlying low-nitrogen-induced early leaf senesce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Molecular Plant, 16(4), 756-774
2. Li N, Duan Y, Ye Q, Ma Y, Ma R, Zhao L,Zhu S,Yu F,Qi S, Wang Y#. 2023. The Arabidopsis eIF4E1 regulates NRT1.1-mediated nitrate signaling at both translational and transcriptional levels. New Phytologist, 2023 Jul 10. doi: 10.1111/nph.19129
3. Gao Y, Qi S, and Wang Y#. 2022. Nitrate signaling and use efficiency in crops. Plant communications, 3(5), 100353
4. Li S*, Li Q*, Tian X, Mu L, Ji M, Wang V, Li N, Liu F, Shu J, Crawford NM, and Wang Y#. 2022. PHB3 Regulates Lateral Root Primordia Formation via NO-mediated Degradation of AUX/IA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73(12):4034-4045
5. Gao Y*, Quan S*, Lyu B*, Tian T, Liu Z, Nie Z, Qi S, Jia J, Shu J, Groot E, Wu J#, Wang Y#. 2021. Barley transcription factor HvNLP2 mediates nitrate signaling and affect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73(3), 770–783
6. Hou Y*, Sun J*, Wu B*, Gao Y*, Nie Z, Quan S, Wang Y#, Cao X#, Li S#. 2021. CPSF30-L-mediated recognition of mRNA m6A modification controls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of nitrate signaling related gene transcripts in Arabidopsis. Molecular Plant, 14(4), 688-699
7. Liu H*, Liu S*, Du B*, Dong K, Wang Y, Zhang Y#. 2021. Aloe vera gel coating aggravates superficial scald incidence in “Starking” apples during low-temperature storage. Food Chemistry, 339, 128151
8. Gao Y, Song X, Liu K, Li T, Zheng W, Wang Y, Liu Z#, Zhang M#, Chen Q, Li Z, Li R, Zheng L, Liu W, Miao T. 2021. Mixture of controlled-release and conventional urea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hange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humic acid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maize nitrogen uptak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89: 147778
9. Chu X, Li M, Zhang S, Fan M, Han C, Xiang F, Li G, Wang Y, Xiang C, Wang J#, Bai M#. 2021. HBI-TCP20 interaction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CEPs-mediated systemic nitrat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63 (5): 902-912
10. Fan H, Quan S, Qi S, Xu N, Wang Y#. 2020. Novel aspects of nitrate regulation in Arabidopsi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1, 574246
11. Liu H, Ma X, Liu S, Du B, Cheng N, Wang Y, Zhang Y#. 2020. The nicotiana tabacum L. major latex protein-like protein 423(NtMLP423) positively regulates drought tolerance by ABA-dependent pathway. BMC Plant Biology, 20 (1): 475
12. Yang J*, Zhang G*, An J, Li Q, Chen Y, Zhao X, Wu J, Wang Y, Hao Q, Wang W#, Wang W#. 2020. Expansin gene TaEXPA2 positively regulates drough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lant Science, 298, 110596
13. Wu Y*, Wang W*, Li Q, Zhang G, Zhao X, Li G, Li Y, Wang Y, Wang W#. 2020. The wheat E3 ligase TaPUB26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in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in transgenic Brachypodium disachyon. Plant Science, 294, 110441
14. Liu F*, Xu Y*, Chang K, Li S, Liu Z, Qi S, Jia J, Zhang M, Crawford NM, Wang Y#. 2019. The long noncoding RNA T5120 regulates nitrate response and assimilation in Arabidopsis. New Phytologist, 224(1), 117-131
15. Wang W*, Hao Q*, Wang W*, Li Q, Chen F, Ni F, Wang Y, Fu D, Wu J#, Wang W#. 2019. The involvement of cytokini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in delayed flag leaf senescence in a wheat stay-green mutant, tasg1. Plant Science, 278: 70-79
16. An J*, Li Q*, Yang J*, Zhang G, Zhao Z, Wu Y, Wang Y, Wang W#. 2019. Wheat F-box Protein TaFBA1 Positively Regulates Plant Drought Tolerance but Negatively Regulates Stomatal Closure.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0:1242
17. Wang W*, Li Q*, Tian F*, Deng Y*, Wang W, Wu Y, Yang J, Wang Y, Hao Q#, Wang W#. 2019. Wheat NILs contrasting in grain size show different expansion expression, carbohydrate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that are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Field Crops Research, 241: 107564
18. Wang W*, Wang W*, Wu Y, Li Q, Zhang G, Shi R, Yang J, Wang Y, Wang W#. 2019. The involvement of wheat U-box E3 ubiquitin ligase TaPUB1 in salt stress toleranc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62(5):631-651
19. Zhuang K*, Kong F*, Zhang S, Meng C, Yang M, Liu Z, Wang Y, Ma N#, Meng Q#. 2018. Whirly1 enhances tolerance to chilling stress in tomato via protection of photosystem II and regulation of starch degradation. New Phytologist, 221(4):1998-2012
20. Zhao L*, Liu F*, Crawford NM, Wang Y#. 2018.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nitrate responses in pl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9, 2039
21. Wang C, Zhang W, Li Z, Li Z, Bi Y, Crawford NM, Wang Y#. 2018. FIP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itrate signaling and regulates CIPK8 and CIPK23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9:593
22. Zhao L, Zhang W, Yang Y, Li Z, LiN, Qi S, Crawford NM, Wang Y#. 2018. The Arabidopsis NLP7 gene regulates nitrate signaling via NRT1.1-dependent pathway in the presence of ammonium. Scientific Reports. 8:1487
23. Zhang S, Wang S, Lv J, Liu Z,Wang Y, Ma N#, Meng Q#. 2018. SUMO E3 ligase SlSIZ1 facilitates heat tolerance in tomato.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59(1): 58-71
24. Cao H*, Qi S*, Sun M, Li Z, Yang Y, Crawford NM., Wang Y#. 2017. The maize ZmNLP4 and ZmNLP8 genes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nitrate signaling and assimilation.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8:1703
25. Li Z*, Wang R*, Gao Y*, Wang C, Zhao L, Xu N, Chen KN, Qi S, Zhang M, Tsay YF, Crawford NM, Wang Y#. 2017. The Arabidopsis CPSF30-L gen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nitrate signaling and regulates the nitrate transceptor gene NRT1.1. New Phytologist. 216(4):1205-1222
26. Wang G, Zhang S, Ma X, Wang Y, Kong F#, Meng Q#. 2016. A stress-associated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SINAC35) from tomat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58(1), 45-64
27. Yang W*, Dong R*, Liu L, Hu Z, Li J, Wang Y, Ding X#, Chu Z#. 2016. A novel mutant allele of SSI2 confer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lant growth inhibition on Arabidopsis thaliana. BMC Plant Biology. 16: 208
28. Xu N*, Wang R*, Zhao L, Zhang C, Li Z, Lei Z, Liu F, Guan P, Chu Z, Crawford N, Wang Y#. 2016. The Arabidopsis NRG2 protein mediates nitrate signaling and interacts with and regulates key nitrate regulators. Plant Cell. 28, 485-504
29. Yang W., Xu X., Li Y., Wang Y., Li M., Wang Y., Ding X., Chu Z. (2016). Rutin-mediated priming of plant resistance to three bacterial pathogens initiating the early SA signal pathway. PloS one. 11(1), e0146910
30. Wang G., Kong F., Zhang S., Meng X., Wang Y., Meng Q. (2015). A chloroplast-targeted DnaJ protein contributes to maintenance of photosystem II under chilling str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6, 3027-3040
31.Wang Y, Ries A, Wu K, Yang A, Crawford N#. 2010. The prohibitin gene AtPHB3 functions in hydrogen peroxide induced nitric oxide accumulation and nitric oxide-mediated responses. Plant Cell. 22(1), 249-59
32. Wang R, Xing X, Wang Y, Tran A, Crawford N#. 2009. A genetic screen for nitrate-regulatory mutants captures the nitrate transporter gene NRT1.1. Plant Physiology. 151(1), 472-478
33. Ribot C, Wang Y, Poirier Y#. 2008.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ree member of the AtPHO1 family reveal differ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phosphate deficiency and the responses to auxin, cytokinin, and abscisic acid. Planta. 227(5), 1025-1036
34.Wang Y*, Secco D*, Poirier Y#.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O1 gene family and the responses to phosphate deficiency of Physcomitrella patens. Plant Physiology. 146, 646-656
35. Stefanovic A, Ribot C, Rouached H, Wang Y, Chong J, Belbahri L, Delessert S, Poirier Y#. 2007 Members of the PHO1 gene family show limited functional redundancy in phosphate transfer to the shoot, and are regulated by phosphate deficiency via distinct pathways. Plant Journal. 50 (6), 982-994
36. Benveniste I, Saito T, Wang Y, Huang H, Kandel S, Pinot F, Kahn RA, Salaun JP, Shimoji M#. 2006.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fatty acid omega-hydroxylase. Plant Science. 170, 326-338
37. Benveniste I, Bronner R, Wang Y, Compagnon V, Michler P, Schreiber L, Salaun JP, Durst F, Pinot F#. 2005. CYP94A1, a plant cytochrome P450-catalyzing fatty acid ω-hydroxylase, is selectively induced by chemical stress in Vicia sativa seedlings. Planta. 221, 881-890
38. Wang Y, Ribot C, Rezzonico E, Poirier Y#. 2004.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profile of the Arabidopsis PHO1 gene family indicates a broad role in inorganic phosphate homeostasis. Plant Physiology. 135, 400-411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楚云鵬, 鞠林, 李培培, 晁天樂, 王建民, 紀志賓, 商營利, 張彤晨, 王勇, 亓寶華, 薛海鵬. 嶗山奶山羊不同泌乳期乳腺組織可變剪接的鑒定與分析[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4, 55 (01): 108-115.
[2]張亞男, 汪浩源, 王舒君, 張明珠, 紀志賓, 李慶, 杜善峰, 晁天樂, 王建民, 王勇, 亓寶華, 薛海鵬, 李強, 張民, 潘林香, 田洪福, 韓合國, 孟憲雨, 張彤晨. 魯中肉羊FecB基因多態性與體尺性狀的關聯分析[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53 (04): 634-639.
[3]劉平, 秦洪政, 王勇, 邵蓉蓉, 王云海. 一種拱棚插架覆膜一體機的研制[J]. 農機化研究, 2021, 43 (07): 83-89.
[4]陳小雪, 李紅麗, 董智, 張起利, 陳鵬, 王勇. 濱海鹽堿地土壤化學計量特征與群落物種多樣性及其相關關系[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 (06): 37-45+59.
[5]倫才智, 陳偉, 張京宣, 楊娟, 王勇, 葉保華. 分子生物學鑒定印度進口花生中的花生豆象的探究[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9, 10 (05): 1197-1200.
[6]李吉江, 趙榮, 王勇, 楊毅, 羅安. 顧及空間異質性的自回歸模型應用研究[J]. 測繪科學, 2018, 43 (09): 88-92.
[7]王夢晗, 劉紀平, 王勇, 羅安, 徐勝華. 路網距離約束的GTWR模型應用——以北京市房價為例[J]. 測繪科學, 2018, 43 (04): 133-137.
[8]樊桂菊, 王永振, 仉利, 楊慶璐, 張曉輝, 王勇. 履帶風送式噴霧機的設計與試驗[J]. 農機化研究, 2018, 40 (05): 117-120+126.
[9]李吉江, 趙榮, 王勇. 北京市城市住宅價格空間自相關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 43 (03): 215-216.
[10]李吉江, 趙榮, 王勇. 審圖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山西建筑, 2017, 43 (02): 257-258.
[11]劉中正, 侯加林, 辛杰, 邵園園, 邵江華, 王勇. 智能化設施育苗機設計與試驗[J]. 農業機械學報, 2016, 47 (S1): 136-142.
[12]高葦, 王勇, 張春祥, 張安盛, 竺曉平. 天津地區辣椒病毒病調查及毒源種類初步鑒定[J]. 山東農業科學, 2016, 48 (03): 91-94.
[13]王克永, 劉紀平, 羅安, 王勇. 前后綴與特征詞相結合的地名地址提取[J]. 測繪通報, 2016, (02): 64-68.
[14]高利利, 孫國珍, 王勇, 高葦, 張春祥, 張安勝, 竺曉平. 天津地區番茄褪綠病毒的分子檢測和鑒定[J]. 華北農學報, 2015, 30 (03): 211-215.
[15]孫國珍, 高利利, 陸文利, 王勇, 張安勝, 竺曉平. 河北省設施番茄褪綠病毒分子檢測和鑒定研究[J]. 北方園藝, 2015, (09): 95-98.
[16]王勇, 劉剛, 初曉慶, 吳彥強, 劉中正. 我國棉花生產機械化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 2015, 53 (05): 72-75.
[17]王勇, 王鑫梅, 牟洪香, 孫圣, 楊明明. 啞變量在燕山地區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生長模型中的應用[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4, 42 (10): 44-49+64.
[18]王勇, 劉林, 邵先成, 侯加林, 徐坤, 王秀峰. 姜窖環境監控系統的研究[J]. 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 2014, 52 (07): 9-12.
[19]王勇, 劉林, 侯加林, 魏珉, 王秀峰. 智能型日光溫室卷簾機的研制[J].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 (05): 21-25.
[20]端景波, 張曉輝, 范國強, 王勇. 棉花機械化采收技術的現狀與研究[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4, 35 (03): 62-65.
[21]周桂鵬, 張曉輝, 范國強, 初曉慶, 端景波, 劉剛, 陳希, 王勇. 棉花打頂機械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 2014, 36 (04): 242-245.
[22]劉剛, 張曉輝, 范國強, 端景波, 初曉慶, 周桂鵬, 陳希, 王勇. 棉花施藥機械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 2014, 36 (04): 225-228.
[23]凌云, 李恒, 王勇, 張仁堂. 鹽漬海帶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問題的研究[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3, 19 (04): 14-16.
[24]楊微, 劉紀平, 王勇. 基于Heatmap的地理對象空間分布熱度計算方法[J]. 測繪通報, 2012, (S1): 391-393+398.
[25]王勇, 焦天穎, 祝麗香, 郝俊凱, 馬偉偉. 硒處理對四葉參氮磷鉀吸收積累的影響[J]. 中國林副特產, 2012, (01): 15-18.
[26]王金鳳, 王建民, 王桂芝, 陳珊珊, 王勇, 趙金山, 王建華, 程明. 嶗山奶山羊乙酰輔酶A羧化酶α基因(ACACA)多態性及其與泌乳性狀的相關分析[J].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11, 19 (06): 1042-1050.
[27]紀志賓, 王桂芝, 王金鳳, 陳珊珊, 王勇, 趙金山, 程明, 王建民. 嶗山奶山羊分子系譜的構建及家系遺傳特征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 2011, 44 (13): 2796-2807.
[28]田淑芬, 王勇, 李楊昕. 玫瑰香葡萄無核化處理對不同器官中酚類物質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 園藝學報, 2011, 38 (04): 747-752.
[29]祝麗香, 王建華, 房信勝, 王勇, 郝俊凱, 馬偉偉, 焦天穎. 鋁處理對桔梗種子萌發和幼苗生理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 2010, 35 (24): 3255-3259.
[30]姜于蘭, 王勇. 貴州省瓶霉屬二新種(英文)[J]. 菌物學報, 2010, 29 (06): 783-785.
[31]秦永建, 曹幫華, 魏蕾, 王勇, 李世鵬. Ⅰ-107楊苗木水分狀況對造林效果的影響[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29 (01): 46-49.
[32]董會, 王勇, 張昌盛, 李學宏, 周成剛. 雙條杉天牛防治措施及評述[J]. 山東林業科技, 2008, (04): 70-73.
[33]魏蕾, 曹幫華, 李建華, 王勇, 張玲, 秦永建. 3個楊樹無性系生長特性的比較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2): 229-232.
[34]周宏琛, 朱濤, 閆秋成, 王勇, 田曉林. 競爭酶聯免疫吸附方法檢測氯霉素假陽性原因和質量控制的探討[J]. 水產科學, 2007, (02): 123-124.
[35]楊恒東, 程軍波, 呂廣宙, 孫皓, 侯慶永, 王勇, 姜加華. 南北對話:共謀我國蛋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J]. 中國禽業導刊, 2006, (12): 26-32.
[36]周宏琛, 王勇, 閆秋成, 朱濤, 田曉林.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大蒜中辛硫磷殘留[J]. 食品科學, 2006, (06): 192-194.
[37]何興愛, 朱承美, 亓玲美, 楊強, 李玉榮, 曲愛軍, 王勇, 牟虹. 農藥脅迫對花椒有機物含量的影響[J]. 山東林業科技, 2005, (06): 15-17.
[38]潘運國,陳義倫,張策,王勇. 霉菌液態培養產酯化酶規律研究[J]. 釀酒科技, 2005, (11): 24-26.
[39]薛峰,張修國,王勇,王漢忠. 中國匍柄霉研究II一新種及四個中國新記錄[J]. 菌物學報, 2005, (03): 322-329.
[40]韓瑞東,徐延熙,王勇,戈峰. 高溫對油松毛蟲卵發育的影響[J]. 昆蟲知識, 2005, (03): 294-297.
[41]陳鳳梅,牛鐘相,程光民,李娟,王勇. 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對支原體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治療試驗[J]. 中國獸藥雜志, 2005, (01): 49-52.
[42]張建軍,周成剛,王勇. BmNPV對幾種鱗翅目農林害蟲的感染性研究初報[J]. 山東林業科技, 2004, (03): 6-8.
[43]陳鳳梅,牛鐘相,程光民,王勇. 雞毒支原體研究進展[J]. 動物醫學進展, 2004, (03): 56-59.
[44]王勇,李斯深,李安飛,李憲彬,王洪剛,李晴祺. 小麥種質抗倒性的評價和抗倒性狀的相關與通徑分析[J]. 西北植物學報, 2000, (01): 79-85.
[45]亓增軍,王洪剛,李晴祺,王勇. 小麥品種演化與遠緣雜交親和性[J]. 西北植物學報, 1999, (01): 17-26.
[46]季學東,王勇,王健美,東明學. 山東省果園土壤及其不同層次的養分狀況分析[J]. 落葉果樹, 1998, (S1): 42-44.
[47]李斯深,李安飛,王勇,李憲彬,李晴祺. 小麥單交組合早代選擇的遺傳基礎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1998, (04): 35-40.
[48]王勇,李斯深,亓增軍,李安飛,王洪剛,李晴祺. 小麥抗倒性狀的基因效應及雜種優勢分析[J]. 西北植物學報, 1998, (04): 41-47.
[49]王勇,李晴祺,李朝恒,李安飛. 小麥品種莖稈的質量及解剖學研究[J]. 作物學報, 1998, (04): 452-458+516.
[50]李斯深,李安飛,李憲彬,王勇,李晴祺. 小麥雜種二代產量性狀選擇的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8, (02): 107-110.
[51]王勇. 小麥籽粒蛋白質及其組分的遺傳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8, (02): 111-116.
[52]李斯深,李安飛,王勇,李憲彬,李晴祺. 小麥雜交育種F_1組合的量化選擇方法[J]. 華北農學報, 1998, (01): 7-9+12-13.
[53]李斯深,李安飛,李憲彬,王勇,李晴祺. 小麥種質對紋枯病抗性鑒定初報[J]. 作物品種資源, 1997, (04): 32-34.
[54]王勇,李朝恒,李安飛,李晴祺. 小麥品種莖稈質量的初步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1997, (03): 28-31.
[55]王勇,李朝恒. 小麥品種抗倒性的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1996, (04): 123-128.
[56]王勇,李晴祺. 小麥品種抗倒性評價方法的研究[J]. 華北農學報, 1995, (03): 84-88.
榮譽獎勵:
資料更新中……
往前走 海闊天空
——記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勇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1-06
他是地道的山東人,生于斯,長于斯,透著山東漢子的質樸和厚道。海外十年,他鄉音未改,舉手投足間卻多了一股自信和淡定。他不畏挑戰,堅信前進一步,海闊天空。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位執著于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學者。
他,就是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勇。
立意新:農業也環保
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是近年來在植物營養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吸收、運輸、轉化與利用各種營養元素的規律。與傳統植物營養學致力于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質量不同,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的最終目的還在于提高作物對養分的利用率。
“目前,農業生產上作物對養分的利用率很低,氮素的利用率基本在30%左右,磷素還不足30%。那些無法被吸收利用的養分在降水和灌溉的過程中就會流失到水域中。流失到地下水里的會形成污染,到地表水里的會導致富營養化。且不說水污染,單就富營養化而言,雖然國際上還沒有關于中國大面積水域死亡區的報道,但富營養化在國內已經很普遍。相關數據表明,我國70%以上的湖泊都存在富營養化的問題。”王勇說道。他認為,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在國際上備受關注的原因很多,不僅在于該研究能夠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施肥量進而減少環境污染,還有其隱藏的意義。“肥料合成本身就要消耗大量能源,像磷肥還要消耗資源。要知道磷礦石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夠減少肥料投入,就能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若能使這種研究推廣普及,能源和資源的節約量也是很可觀的。”
正如王勇所言,不管人們發沒發現,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中作物對氮、磷養分的吸收利用率低以及肥料的過量施用,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地表水富營養化、土壤酸性化、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培育高氮效、高磷效的高產作物新品種、提高作物的養分利用率是解決上述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減少環境污染和節省能源意義重大。他看到了這一點,也認定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在我國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極有誠意地想要在已有的基礎上對這一領域做出新的突破。
早期,他曾先后克隆并測序了擬南芥和苔蘚中與磷轉運有關的PHO1基因同源的全部家族成員,并對這些基因的表達和調控進行了系統研究。該研究對于解析植物體內無機磷酸鹽(Pi)的轉運和平衡機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之后,他將精力大部分投注在氮素分子生物學上。通過美國健康研究所(NIH)資助的“植物產生一氧化氮的分子機理”項目,揭示了PHB3在過氧化氫誘導的植物體內一氧化氮(NO)積累和NO介導的反應方面的重要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項目中,他開發了一種新的遺傳篩選體系,選出了多個NO缺陷型突變體,并將其中一個定位克隆出來(PHB3)。實驗表明了一種潛在的機制,即PHB3能促進NO的積累,因而phb3突變體中受NO控制的過程就會有影響,其中包括乙烯信號轉導和細胞周期。而此前,雖然PHB家族基因在動物和微生物中有較深入的研究,在植物上也發現與乙烯信號傳導和細胞周期有關,但并沒有PHB基因與NO產生有關的報道。王勇的研究可謂是PHB家族基因領域的一個新發現。
而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的資助下,他還對“植物硝態氮調控機理的研究”進行了探索,利用他們課題組最新發現的硝態氮(NO3-)順式元件,建立了篩選植物NO3-調控突變體的體系。通過該方法篩選出多個突變體,并將其中兩個(NRT1.1和NLP7)成功克隆出來。據悉,這是植物NO3-研究領域首次利用正向遺傳學方法成功地篩選出受NO3-調控的突變體,為發現新的植物NO3-代謝調控基因創造了條件。而在對突變體nrt1.1的鑒定中發現,NRT1.1很可能是一個NO3-轉運感應基因。學術界都知道在真菌和哺乳動物中,有些養分轉運蛋白還具有感應養分的功能,但在植物中尚未發現兼具這兩種功能的基因。前人研究表明擬南芥的NRT1.1是一個NO3-轉運蛋白,本次的發現則證實了這也是第一個可能的養分轉運感應基因,對于植物NO3-以及其它養分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2010年11月,王勇回到山東農業大學創建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繼續對植物硝態氮調控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建立的突變體篩選系統又選出了多個不同類型的硝態氮信號轉導突變體,并已成功克隆出兩個新的硝態氮調控基因,鑒于目前在本領域僅有少數幾個調控基因被鑒定出來,這兩個新基因的發現和深入鑒定必將極大地促進該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對于解析植物硝態氮調控的基因網絡、探明植物氮素高效利用的機理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道路新:做最前沿的研究
從多年來所做的工作中不難看出,王勇在研究中習慣于創新,從立意、定位、研究方法和思路,一直到成果,無一不凸顯著這一特點。這,固然是性格所致,也是在科研生涯的求索中一步步形成的。
1986年9月至1993年7月,王勇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先后獲得了學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在李晴祺教授課題組從事小麥遺傳育種工作,參與到“冬小麥矮稈、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項目中。這個被他認為“能參與即榮幸”的項目,后來被授予199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此前此后,該獎項都空缺數載。這場經歷引發了他對原始創新的思考,也令他發現國內在分子生物學上的欠缺,“小麥育種其實是一種系統工程,追求集體的高產和抗病性強,但到底是哪些基因特別哪些關鍵基因起作用不得而知。那時候我就想如果了解分子生物學,研究起來就會更有針對性。”
其實,說起來,分子生物學在上世紀90年代也不過剛剛興起,國內的研究者并不是很多,王勇卻敏感地認為一定要學好。為此,1999年10月,他遠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斯特拉斯堡)Dr. Francis Durst實驗室作訪問學者。那一年,他接觸到了這門學科,也因為短暫的接觸想要做更加深遠的研究。在導師的推薦下,翌年11月,他進入瑞士洛桑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系Prof.Yves Poirier實驗室攻讀博士,研究磷代謝的分子機制,一待就是五年。而后,因為對植物營養學的興趣,他轉到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學院繼續深造,其導師Nigel Crawford教授是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的奠基者,也是氮素研究的領袖級人物。直到2010年11月回國任職,王勇在Prof.Nigel Crawford實驗室做了整整五年,迄今仍與這位導師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
關于回國,他并沒有過多的糾結,“學得前沿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回報國家和學校”,原本就是他骨子里的想法,只不過他總是想要讓自己豐富一些,再豐富一些,好在回來后做更多的事情。博士后五年,完成了兩個前沿性課題,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篇好文章,才讓他對自己感到滿意。而國內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也令他覺得當時回來是一個正確的時機。
回國后,他逐漸讓自己適應國內的節奏,在科研與教學的雙重壓力下找到平衡之道。在教學上,以啟發式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因材施教,已將3名博士和7名碩士學生納入旗下。同時,他的團隊也在招募中。盡管“夢之隊”剛剛起步,盡管追求創新和前沿的路充滿困難,他卻信心十足地表示,要將其建設成在植物氮素代謝研究領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團隊。
2012年7月,王勇被聘為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在該計劃的支持下,他將以發現和研究影響植物氮素利用的調控基因為重點,一方面繼續找出新的NO3-調控基因,并對其在氮素吸收及代謝方面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以長遠計,他還打算將最新研究拓展到作物應用上,至于是小麥還是玉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從國際上發表的文章看,這部分還是個空白,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喜歡挑戰的他這樣說。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4年11期
潛心研究探索前沿科技
異域十載只為回報祖國
2020-07-06 09:43
王勇,出生于1969年11月,籍貫:東阿縣劉集鎮。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研究者。曾在《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2000年11月,王勇進入瑞士洛桑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系Prof.Yves Poirier實驗室攻讀博士,研究磷代謝的分子機制。圖為王勇2001年他和同事的合影。在這個實驗室中,王勇一呆就是五年,并獲植物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王勇和在瑞士洛桑大學求學的同事合影。
王勇教授近五年的標志性成果:
1) 首次發現新基因NRG2作用于NRT1.1上游并且其蛋白能與NLP7互作對硝態氮信號響應和吸收利用進行調控的新機制 (The Plant Cell, 2016)。
2) 首次揭示CPSF30-L在轉錄后調控水平上對硝態氮進行調節的新機制(New Phytologist, 2017)。
3) 首次鑒定出了在玉米硝態氮吸收利用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的ZmNLP6和ZmNLP8 (Frontiers in PlantScience, 2017)。
4) 首次發現長鏈非編碼RNA T5120調控硝態氮信號的功能和分子機制(New Phytologist, 2019)。
這些研究結果豐富和加深了對于植物硝態氮吸收利用調控機制的理解,為未來解析植物硝態氮的分子調控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玉米高氮效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撐。
2019年王勇教授與實驗室全體成員合影。
王勇教授是地道的東阿人,有我們山東漢子的質樸和厚道。海外十年,他鄉音未改,舉手投足間卻有一股自信和淡定,那是屬于砥礪前行者的特質。在科研道路上,他不畏挑戰,堅信前進一步,海闊天空。他說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位執著于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普通人。而正是這種普通人,才構建起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希望。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