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30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共同承辦,威海市政府、山東省科技廳和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共同協辦的第162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水產種業科技創新與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在山東威海市召開。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秘書長白玉良主持。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干院士、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威海市委副書記趙熙殿出席并致辭。沈國舫、唐啟升、劉旭、趙法箴、林浩然等院士以及農業部科教司、漁業局和科技部農村司有關領導出席論壇。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挪威等國家及國內相關領域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知名專家和大型水產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等近300人參加論壇。
旭日干副院長首先代表工程院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向論壇承辦和協辦單位表示感謝。旭院長在致辭中指出: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我國水產養殖歷史最悠久,水產養殖占世界總量的70%。水產品產量和水產品出口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國水產養殖業仍面臨很多挑戰,特別是“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創新能力不強、突破性品種較少、規;N苗生產與水產良種保育技術滯后、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銜接不緊密”等問題嚴重制約相關產業的發展。希望本次論壇能夠博采眾長,為促進我國乃至世界水產種業科技創新和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提供前瞻性、戰略性咨詢建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種業發展新思路,相關方面共同把握、群力推動,加快建立高效運作的水產種業技術體系,加快我國水產養殖的良種化進程,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就加快水產種業創新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加快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種業理念,F代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漁業、提高漁業效益、促進漁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努力培育推廣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加強水產種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國際合作,圍繞水產養殖主導種類,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突破性的水產種業科技成果,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區域特征明顯的新品種。三是創新經營機制,加快培育一批現代種業企業。
趙熙殿副書記代表威海市委、市政府對本屆論壇召開表示祝賀,對各位專家、學者長期以來給予威海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在介紹了威海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特別是漁業產業發展現狀后,趙書記說,本屆論壇的主題切合藍色經濟發展的大勢,符合威海漁業產業發展的實際和方向。論壇匯集了水產種業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威海提供了學習請教的良好機會,搭建了發展提升的高端平臺。衷心希望與會專家不吝賜教,提出更多的真知灼見,為威海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科技支撐。
此次論壇是我國水產種業領域級別最高、出席專家和代表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與會專家圍繞“水產種業科技創新與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中心議題,重點就水產育種理論基礎、水產新品種創制與育種技術、水產種業體系構建、水產種業發展戰略和政策等問題展開研討。挪威海洋研究所副所長(IMR)Karin Boxaspen、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IFREMER)高級研究員Marc Vandeputte、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海洋大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Nigel Preston和中國科協副主席唐啟升院士先后作了主旨報告,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等28位專家做了專題報告。論壇秉持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科技與產業緊密聯系的宗旨,匯聚了行業主管部門、產學研等中堅力量,為水產種業領域全方位的交流、溝通與協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論壇的成功舉辦,有助于提升理念,拓展思路,達成共識,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實現“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種業體系建設,以提升我國水產種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
會議期間,沈國舫、唐啟升院士,農業部漁業局、水科院以及院機關部分人員參加了黃海水產研究所碳匯實驗室——楮島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站揭牌儀式,并參觀了觀測站以及楮島文化遺產——海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