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創造利益分享新模式
日期:2015年09月15日 來源:河北省科技廳
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是海淀園在全國的首家分園,也是秦皇島市承接非首都功能外溢“三大承接平臺”之一的重要切入點。目前,多家京企已經入駐,成為該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圈的排頭兵。
利益共享,力求三方共贏
去年下半年以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多次與海淀園管委會針對分園配套政策、利益分配、產業方向等進行探討并達成了共識。
在已入駐秦皇島分園的企業中,就有在全國智能交通領域頗有名氣的北京千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從事長途運輸監控、交通輸導平臺、出租車管理系統等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它的入駐,是兩地合作頗具示范引領意義的一個成果。
北京海淀區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具有“1+6”、“新四條”等一攬子系統的配套優惠政策,涵蓋了企業融資、股權激勵、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企業極具吸引力。而秦皇島市也在企業購地、租賃廠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等方面,列出了一系列優惠條件。千方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有了配套的政策支持,就解決了企業到外地發展的最大后顧之憂。除了政策的保障以外,落戶秦皇島的主要原因是秦皇島主動向京津開放市場,這也是他們愿意來秦建分公司的一個原因。
產業轉移,意味著利益的轉移,兩地如何平衡?第一步先通過項目的引進,在合作機制、聯系、服務等方面積累經驗,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創造一種新模式。雙方的合作,并不追求短期利益的快速實現,從長遠來看,具有影響力的京企入駐,對秦皇島市的產業升級具有積極意義。在收益分配上,企業、北京海淀區、秦皇島三方已達成“442”利益共享模式,企業稅收除了兩地政府的留成以外,還會拿出一部分作為企業的發展基金進行返還。
秦皇島通過這樣一種開放的姿態,不僅解決了兩地的利益問題,調動了雙方積極性,也解決了產業鏈條延伸、新興產業建立、資本、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問題。
政策跟進,確保企業無憂
擁有科技發展、金融服務、投資促進、知識產權、產業規劃等完善的部門設置和政策扶持,形成了一個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管理架構,這使得中關村海淀園實質上成為一個政策區。政策不對等往往會讓企業心存顧慮,基于園區層面的合作,秦皇島是否要將海淀園的管理模式和政策照搬過來?
開發區負責人表示,地域、信息、交通、周邊資源等都有差異,把管理模式一味照搬是不現實的,但要借鑒其先進理念,如大部制管理體制、配套政策、知識產權的保護等。
秦皇島開發區建區30年來,已形成以國家級秦皇島出口加工區、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河北省軟件產業基地為依托,以汽車零部件、糧油食品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金屬壓延等支柱產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環保技術等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重的產業集群,也形成了一整套適應這種產業集群發展的管理體系。
營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政策服務環境,是秦皇島市能夠構筑京津發展第二空間的重中之重。目前,開發區正在對原有政策與海淀園政策進行梳理、對比、研究,推進形成更加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同時,正積極申請省市支持,并上報國家批準給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享受中關村的同質化政策,充分保障進駐分園的企業待遇不變,實現政策無差異對接。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開發區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將根據企業投資特點、地方貢獻、經濟總量、安排就業、品牌影響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提供差異性的配套政策。除傳統的稅收優惠外,還將完善對技術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為企業提供健全的法律服務等。
多元支撐,延伸產業鏈條
海淀區不僅擁有大量的高科技產業,更擁有高品質的教育、醫療保障。要吸引企業入駐,必然要基于教育、醫療、產業“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格局,信息、人才、資本集聚,才能為發展打下好的基礎,投資者才能放心地把企業、家安置在這里。
雙方的合作不僅是向海淀區開放秦皇島的市場,同時也是通過政府間的平臺,將秦皇島的技術產品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引入先進產業的同時,也把秦皇島現有的產業做大做強,強調產業集群之間的聯系,形成相對獨立、互相促進、互融互通的格局,延伸整個產業鏈條。開發區正在推進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與秦皇島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園、秦皇島京津人才創新創業園等新興平臺的建設相結合,借助秦皇島市“一區多園”戰略的實施,選取“一區一縣園區”為試點,推進開發區向縣區園區的有序輻射。